赞美老师的散文【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想要学习写散文吗?如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赞美老师的散文【优秀10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1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老师,我怀念中学时代,怀念母校,怀念您……

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回到学生时代——亲爱的老师,多么想再聆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别后,漫长的岁月,您的声音,常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眼前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的心田……

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我走着,走着,不断地走着。当我疲惫懈怠时,记忆中就会浮起您坚定的面容,坚毅的声音,坚韧的精神。老师呵,您教会了我生活,我怎能将您忘怀!

每当收获的时刻,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辛勤播种的耕耘者——老师。

老师,离别虽然久长,而您那形象仿佛是一个灿烂发亮的光点,一直在我的心中闪烁。

今天,我在遥远的地方,把您给予我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里。

服饰依旧,容光依旧。您那熟悉的板书、熟悉的声音,将我们的思绪牵向往昔的学生时代。哦,老师……

怀念您,亲爱的老师!在我心中珍藏着您明眸的凝视,它们像两眼清泉,永远奔流在我的心谷……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2

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然而,生机勃勃、有思想、有情感并且具备一定审美观的中学生对文质兼美的语文却不偏爱,他们把语文视之为枯躁无味的学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精心备课,从导课开始,就要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许多教师在这方面都作了精心设计,有自己的高见,这里也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导课的点滴。

多年来,我根据中学生对音乐喜爱的特点,把主题与课文主题相同的歌曲作为授课的导入语,应用于课堂教学,颇有收益。尤其是散文体裁的课文,这一运用就大见成效。

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融情、景、意于一体,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绘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相竞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希望。学习时,我选用了学生在小学喜唱的《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作为导入语。“同学们,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曲《春天在哪里》,我们齐唱这首歌的第一段。”“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看见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同学们,歌中的‘花’、‘草’、‘唱歌的黄鹂’展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画面中有静物还有动物,有色彩还有声音。这首歌表达了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喜爱之情。散文作家朱自清又是如何抓住春的这些特征来绘春、赞春的呢?请听录音。”这样一来,课堂一开始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带着美的情趣来挖掘文章中的美,更能达到让学生学这一课的目的。魏巍的《我的老师》,抒发的是对老师的怀念和崇敬的心情,赞美了老师的美好心灵。学习时,我先找一个同学唱了一遍《我爱米兰》这首中学生歌曲,这首歌赞扬了老师的平凡,歌颂了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默默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米兰花开并非为了与百花争宠,而是为了送芳香给大地,它默默地奉献精神如同辛勤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像老师喜欢你们一样喜欢老师。我们爱老师,用歌声表达对老师平凡无私的赞美之情。歌曲《我爱米兰》是从赞美老师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角度来抒发对老师的爱。课文《我的老师》是从慈善、公正、爱学生角度来表达对老师的爱与赞美,两者赞美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主题却是相同的。当代作家魏巍用充满爱的基调,选取平凡事例来歌颂老师的不平凡,请看课文听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歌唱更加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在学习课文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此安排合乎学生的情理特点,使学生由爱学到会学。

一改演讲式的导课模式,从兴趣入手,借助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深入地挖掘课文中的美,这样语文课会由枯躁无味变为趣味无穷。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3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博大的爱;黄色是土地的颜色,象征着母亲;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青春活力;红色是夕阳的颜色,它象征着我可爱的老师。

红色娇艳动人,美丽大方,而她的“红”却是一种奉献,虽然默默无闻,但足以温暖人心。

回首往事,有许多她的点点滴滴,她为我们做的一切都让我永生难忘。记得那天,我一如既往地送作业本进办公室,她仍在埋头苦干,听到我的声音便抬起头微笑着看看我,她的目光还是那么慈祥,亲切而不失庄重。“等一下走。”她说。接着,又轻轻地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是一本崭新的书。她递给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本绘画书。“真不错啊。”我喃喃自语道。

看着这本梦寐以求的书,我简直有些爱不释手了。“这是老师的礼物。”我听了后欣喜若狂,心中又顿生万分感激。“谢谢!”我的感动尽化为这两个字。看着我的快乐,她脸上的笑容也愈加灿烂,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好好努力吧,大家可看着你的收获呢。”“我一定成功。”我自信而又爽朗地应道。捧着这份珍贵的礼物,仿佛有一股莫大的动力激励着我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走在走廊上,望着窗外,依旧细雨绵绵,雨还是那样稀稀沥沥,天空中还隐约可见几朵白云,我觉得此情此景是多么迷人,似乎是这

春雨在我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真情的种子。

如今的老师早已桃李芬芳,这样的小事也许不曾记得,但是在我心中的那颗种子早已生根发芽,绽放出芬芳的花朵,在芬芳中飘溢着果实对土地的眷恋,凝聚着花儿对阳光的深情。

我静静地看着夕阳西下,在淡淡的斜阳中,仿佛能看到她的笑脸,她兢兢业业工作的身影。她就是夕阳下披着红裙的天使,舞动着美丽的翅膀,默默地,默默地,奉献着……留下的永远是那一抹最美的红色。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4

选文:《我的老师》冰心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而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面对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我和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地方作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课文《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和选文《我的老师》的作者冰心生活在同一社会历史时期,两篇散文发表的年代相去不过十余年(1926年与1942年),他们所怀念的对象完全相同──令人尊敬的“我”的老师,两篇文章同为散文中的佳作名篇,但读后的感觉却是一个如山一般刚毅、深沉,一个似水一样清丽、隽永。请细读两篇文章,体味其异同之点,回答下列问题。

一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既回忆值得尊敬的人物,又叙写自己的思想、经历,在回忆和叙写中,按照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材料,是这两篇回忆性散文的共同写法。它们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各是什么?

课文:

选文:

二优秀散文的“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的、统一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红线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是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告别、怀念先生这条明线与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这条暗线交织起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而神聚”。选文也有一条感情发展的红线将颗颗珍珠串连起来,这条线索是什么?

线索:

三散文的“形散”给了作者自由广泛的取材空间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法。课文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一个学者、老师应有的作风、品德,选文是用哪些材料为中心服务的?(至少写出五种材料)

四这两篇散文的命题方式虽然相似,但文章的起笔和收束却大相径庭。课文开篇先荡开一笔,从远处的东京写起,一次次铺垫衬托之后,才引出怀念的人物;结尾处把怀念之情化作了斗争的勇气、力量和爱国的具体行动。选文却开门见山,起笔切题,再简洁交代“我”和“她”密切交往的原因;结尾处则是细腻感人的描写:“我”在奔驰的列车上,面对车窗外飘零的枫林秋叶,流着泪痛悼“我”的老师。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散文,看它们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

五这篇散文同样精美,但语言风格迥然不同。课文的语言朴素、含蓄,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没有溢美之辞,只是在实在、平静,甚至是平淡的叙说中,让我们体味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文中的议论精练、深刻,意味深长。选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呢?它的议论与课文有何不同?两篇文章在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我”的老师时,都将议论和抒情揉为一体,请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

[参考答案]

一《藤野先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我的老师》表现尊师爱生的主题,尤其赞美了“我”的老师的“美丽、和平、善于诱导”。

二“我”对老师的敬爱、敬慕和爱恋、沉痛而深切的思念。

三①“我”代数不及格时,老师给“我”关爱。②老师每天于百忙中抽时间给“我”补课。③老师激发了“我”解答难题的勇气和灵感。④老师没有接受母亲给买的贵重衣料,而接受了我给买的一只红萝卜。⑤“我”坐在老师对面时的那种敬慕和爱恋之情。⑥老师对“我”的勉慰和“我”为老师翻译些短篇文字。

四答案略。

五文笔隽逸,描写细腻,亲切优美的语言像涓涓细流般流淌着真挚的感情,抒写着悠长的思念,令我们倍感亲切、新鲜。

文中的议论简明率真饱含深情。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5

摘 要: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形散神聚等特点,教学需要合理取舍,删繁就简。简约是一种智慧,有效是一种追求,要让简约有效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而这种智慧、追求和回归也正是当前课堂教学所需求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关键词:抒情散文;简约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同学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从而陶冶同学们爱美的心灵,锻炼其发现美的眼力。而《春》就是本单元的开篇文章,是一篇经典写景抒情美文,历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精讲细讲,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其实,写景抒情散文作为散文中的一种,它有自己的特点,教师上课时只要抓住诵读、品味、感悟三个环节,就能做到删繁就简,实现散文简约化教学,提高课题教学效率。下面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朱自清的《春》为例,具体谈谈初中写景抒情散文的简约化教学。

一、诵读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诵读是提高解读散文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肤浅、解读错误,其根源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对散文感悟中的“悟”缺乏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春》是一篇情感浓烈的课文。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春天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味写景背后的抒情,作者笔下春天景色的美丽与生机,必然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学生抓住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所以要读出喜悦与赞美的情感。第二部分是全文重点,抓住五幅春景图,引导学生融入文本,反复朗读体验,读出深情,既增强文章气势,更加深读者内心体验。第三部分是作者的直接抒情,我们紧扣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揭示主题、挖掘内涵,并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赞美之情!

这样在读中落实了语言训练,培养了语感,也加深了理解与体验,做到了意文兼顾。让整个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老师、文本、作者之间心灵深处的对话过程。

二、品味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春》这篇散文,在赏析五幅春景图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钻”“闹”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春花图”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写作顺序、描写角度等,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图画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理解。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使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得到渗透。

三、感悟

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感情真切,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或者大自然给人的启迪与哲思,要想理解作品内涵,必须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保持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去思考,才能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

《春》中,作者尽情描绘江南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言语间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作为读者,我们也许有这样的体会,那就能够与作者一起沉浸在美丽的春景中,自然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缘情入景,你就能够初步赏析写景抒情类的作品。

我认为,实施简约课堂不等于使课堂教学简单化,教学本课,删繁就简的过程中,使本课的课堂教学变丰满了,在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使本节课逐步回归到课堂教学的本质――简约课堂,散发出简约之美。当然,课堂“外显的简约”必须要有教师“内隐的丰富”来支撑,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修炼,不断提升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厚积薄发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J].人民教育,1962(6).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困惑;前提;感悟

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更要让学生在读书中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对于一个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之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把自己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自我约束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家进入初中不久,普遍会有思乡、思家、思亲的情感,特别是会思念自己的亲人,而对于住校的学生来说,一周一般只能回家一趟,思亲情结可想而知。同时,他们绝大部分物质生活优裕,娇生惯养,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不懂感恩也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而这一年龄段正是人生获取知识和养成良好品德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学习这篇文质兼美、感人肺腑的抒情散文,恰好可以在学生们稚嫩的心里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那么我本人在工作中首先就早来晚走,经常深入班级。有的学生自习时坐不住凳子,我就在这个时间到教室里备课、刻题,这样做既保持了自习纪律,又为那些坐不住凳子的学生作了“示范”。应该说,

从老师的身上,学生们会无形中感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们会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约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二、把情感教育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作为教师,有时当我们真心诚意地把你的爱心奉献给有些学生时,你并不一定使他们马上克服缺点、改正。我对那些平时比较散漫、不够遵守纪律的学生投入很多精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慈”是母亲,“严”是父亲的解释。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则应该既要当好母亲,又要做好父亲,也就是对学生既要慈爱,又要严管。正如小树的成长,既需要浇灌,也需要修剪。实际上,慈爱是爱,严管又何尝不是爱呢?

三、学会赞美

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她和表扬不同。她不是当着学生的面的表扬,而是在学生背后的赞美。她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实践表明,两个互相仇视的人,如果在背后听到敌人在赞美自己,马上就会烟消云散了,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眨眼之间就归于乌有了。老师的倾听是不是假的,老师的欣赏是不是做作出来的,只有当学生听别的同学说出来的时候,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才会对老师的教育感激,对老师的教育感恩,才会肯定老师的诚意,才会不自觉地在老师的期望方向上,迈出步子。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知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学生面前中肯的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

四、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汉代大思想家王充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美德,很多名人、伟人他们在立德修身、治国安邦方面有着感人的故事。像疏食淡饭不改其志的孔子,威武不屈、忠贞如一的苏武,忧乐天下的范仲淹,万古忠义的岳武穆,等等。如果把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讲给学生们听,足以在思想上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他们走向人间正道。新的社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在等待着他们,各种不同形式的人生观、价值观摆在他们面前,如果不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就很难培养出健康而高尚的品德。当然,在学习上他们的进取心也将受到不良的影响。

五、把严肃的纪律与活泼的班风结合起来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7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学生

一、课改应以赞许的目光、语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赞许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不容忽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所以,教师首先要经常善于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不断闪耀着的亮光,即使它很微弱,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强烈而炽热。

新型的课堂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走进课堂。课堂不应以教师的“教”为主,也不应以好学生的“说”为重,而是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画龙点睛的教学相长

1.“严肃”并不是老师的代名词。教师课前送学生一个微笑,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主阵地。走进学生中,穿梭于课桌间,才是课堂最美的布局。首先,教师要摆脱教参的“枷锁”束缚,不再做教参的奴隶,“把书上的话和作者的话向学生宣读”,也要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容而获得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同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一起争鸣,使语文课堂不再有权威,不再有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真正地走进课堂。如此一来,定会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小组应选好中心发言人(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中心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3.教师课间和学生做游戏、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以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经行游戏比赛,增进组员之间的团结力和协调性,为课堂发言做好铺垫。

二、课改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有力地应对上级考试,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讲读课的研究中。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语文课改的目标所在。

阅读课尤其是课前预习,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显得十分渺茫,无从下手。所以,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是学生自学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课文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汉字组成的。在阅读中,学生通常为了顾及对主要内容的了解,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不去查字典,不研究,只是囫囵吞枣。这样,不仅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文章内容而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要真正做到掷地有声、顿挫抑扬。如此一来,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养成了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读通句子。

读通句子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环节,但其关键在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许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对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五年级的《学会看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其中,“艰涩”表示时间过得很慢,母亲(作者)内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亲(作者)心里十分慌乱,害怕儿子发生意外。词语解释了,句意自然就清楚了,文章所揭示和赞扬的“母爱”主题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般,理解文中词语的方法有:(1)查字典;(2)换词理解;(3)联系上下文,就语境反复品读、琢磨。

第三步:读出感悟。

在上述两遍读文中,学生已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基本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带着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再反复朗读,最后将体会到的感受真实地写在句子的旁边。这样,便使学生做到了由被动阅读到主动体验的情感角色转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读出有价值的问题。

读懂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就大语文的精神而言,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学生自己学文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文章中心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不懂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中,学生就“母亲大声说:‘我很高兴他爱看闲书’”提出质疑:“题目中说是‘慈母’,但她为什么要大声说话,是不是生气了?”这个问题就提得很有价值,因为“大声”一词既反映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又表现出了她因儿子爱读书而内心无比自豪的情感。所以,学生在提问的同时其语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训练和升华。

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清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养成一种习惯,也就为学习找到了钥匙,插上了翅膀。

三、课改应以巧妙、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关键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8

作为高三的复习课,笔者复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又有了新的感觉,不才写下来,谨请同行给予批评斧正。

窃以为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一篇典范的回忆性的散文去讲,去指导学生写回忆性的散文。

其步骤如下:

一。简单的介绍回忆的对象。

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他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二。回忆的触发点(什么引发了你的回忆)。

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来了你:……

三。从总体上去写回忆的对象。

诗的第4 节,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注意,可以学习作者用简单的细节去描写。

四。离开了回忆对象后写回忆对象。

这一步是文章的重点,应具体去写。先通过细节描写去突出回忆对象的性格特征、品质特征,然后写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对回忆对象的赞美、怀念之情。

如:诗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离开了回忆对象);“她含着笑,洗着……提着……切着……”(详细地写回忆对象的品质特征、性格特征);“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抒发对回忆对象怀念、赞美之情)。

五。升华文章。

把所写的对象扩大、推广,升华文章中心。

如: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这里的大堰河已是所有的勤劳、善良的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了。

就这样,一篇回忆性的散文的框架,我们就可以扎起来了。我们不妨运用这五个步骤写一下回忆性的散文。

笔者的下水作文:

老师,我想你

老师,您好吗?

今晚,我又来到那悠长悠长的街头小巷,来到您的房前,来到您的窗外,可窗下没有我那记忆中的熟悉的身影。老师,我们知道你轻轻地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惆怅。

(回忆的触发点)

老师,您用您那渊博的知识教导着我们;您用您那深邃的思想引导着我们;您用您的音容笑貌感染着我们。当我们懈怠、失落的时候,您用您的叮咛使我们重新振作、奋发;当我们沾沾自喜的时候,您用您那坚毅的目光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老师,离开您的日子我们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样,不知东西南北。老师呀,我们真的再想回到您的身边。

(从总体上去写回忆的对象)

老师,还记得吗?那天的我由于冲动和同学动起了手,您把我叫到了办公室,我怒气冲冲的,非常地不服气。您好像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您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您那宽大的手掌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转身离开了,留下了孤零零的我站在那里。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您又来到了我的身边,仍旧是轻轻地拍了拍我,之后轻轻地对我说:“想明白了吗?”我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老师呀,你就是用你的温柔彻底击垮了我,使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幼稚、无知。

老师,还记得吗?那次我因为生病住院耽误了课,您认真地对我说:“以后每天下午放学后来我家,我给你好好地补补课。”当我第一次来到您在街头小巷里的家的时候,您微笑着给我倒水,给我搬凳子,让我坐在您的旁边先喝点水。您就是这样消除了我紧张的情绪,使我平静了下来。之后,您耐心地给我补着课,是那样的不厌其烦。就这样我熟悉了那悠长悠长的街头小巷,熟悉了窗下您那熟悉的身影。

(离开了回忆对象写回忆对象)

老师,我感谢您,感谢您的教导,您的帮助。老师,我们也都能理解南去深圳的您,所以,老师,我们真诚的祝福您,祝您一路走好。

老师,我想您了,我们真的想您了!

(升华文章)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9

老师的爱是纯洁的,是伟大的。她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者祖国的花朵;她想灿烂的太阳,哺育着未结果的小树。

时钟已敲了12下了,大家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老师的屋子依然着亮,她正在低着头,弯着腰,一动不动地批改作业,她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将来,为了祖国的强大。当我们又看到老师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向讲台时,我们的眼睛湿润了,眼泪不知不觉的流了下来,我们被老师的无私所感动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是啊!成功在于付出。老师把我们从一个无知的儿童,精心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在这过程里凝结着老师多少心血和汗水啊!老师,是您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老师,您对我们的付出,我们无以回报。

老师您是否记得那年春天,下午放学下起了倾盆大雨,同学们都走光了,只有我,我在一个角落里发呆,是您看见了我并让我穿上您的雨衣,还送我回家,我心里由冷到暖。当来到家里时,我正想端上一杯热茶给您,但您已消失在雨中,您是多么无私呀!

老师,我赞美您,您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茫茫大海的路;老师,我赞美您的无私,赞美您的高尚,赞美您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10

关键词:散文 意境 品析

散文是处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过渡性文体,它有浓浓的情感,耐人寻味的意境,是作者集叙述、知识、哲理与情趣相统一的内心世界的表达。苏教版教材小学高年段教材中,出现了多达十几篇散文,然而2011版课标在小学阶段并未提及散文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散文教学该如何展开?笔者就此引发了思考。

笔者认为,散文的作者,在写作时构思最多的就是句子,散文教学,唯有带领学生对散文的句子进行咬文嚼字,寻找“这一位”作者独特的气质,包括他所谈论的话题,所运用的言语,所抒发的情思,往他的“独特经验”里走,才能凸显散文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是知趣,是理趣,是情趣,是志趣。

一。推敲比较,横生“知趣”

“知趣”,是指作者说明事物的乐趣和读者求知与获知的乐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真情的散文。作者开头就写到童年夏夜的“美妙”,母亲搂着“我”唱歌谣,给我民间文学的启蒙,体现了“我”对母亲,对故乡民间艺术的热爱。

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 ),像小溪的流水那样( )。

师:芳香是形容花的香味的,这里说“芳香的音韵”。那么,这美妙的歌声令人――(心旷神怡)老师把课文又变成这样,你还会说吗?

师: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令人( ),这是多么( )的夏夜,这是多么( )的画面。

生:......

师: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请你仔细比较,思考分别怎么理解?

生:前一个是“生长”。后一个是“创作歌谣”。

师:为什么说创作歌谣就是长歌谣呢?

师:这里的人们你也唱,他也唱,所有的人都会唱,叫――口口相传。

师:外婆唱,妈妈唱,小孙友田唱,这样代代传递下去,叫――代代相传。

师:这里的人们洗衣服时编歌谣,看着月亮升起来编歌谣。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生:这里的人们都会创作歌谣。

师:你看,“长”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大家能体会这么丰富的意思,真了不起。

师:(出示“贫瘠的土地”的画面,补充《茉莉花》等民谣)再来看“长歌谣”,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呀?

生:那里的人们很乐观;他们热爱自己的故乡。

“长歌谣”“芳香的音韵”,作者运用独特朴实而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把民歌繁荣旺盛的生命,化作形象的视觉、味觉体验。抓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推敲“长”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意思,既读懂文字表层的意思,又读出作者传达的写作乐趣。读来耳畔仿佛听到清脆悦耳的歌谣,仿佛闻到芬芳的花香,仿佛可触摸到民谣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就像是奏响了一曲多种感觉的交响乐。

二。角色植入,触摸“理趣”

所谓“理趣”,是指说理与明理的乐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作家萧红用一系列借物抒情的语言文字,传递出了园子中一切动植物的自由,从而道出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缅怀。文章最有特色的句子是“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只是天空蓝幽幽的,又高又远。”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对这段是这样来开展教学的:

师: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可以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生机勃勃……

师:园子丰富多彩,园子充满温馨,作者是怎样描述出来的?轻声读,看看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用心去发现一下。

生:“太阳在园子里……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几句话把园子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师: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

师:@里三个短句结构相同,这叫什么?(排比句。)

师:就像人一样活了。我们把这三句话读一读。(生齐读。)她是一连用了排比句,来写一切都充满生机。

生:这几个句子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拘无束。

师:怎么相同法?

生: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生接:就唱歌),想说话(生接:就说话),想打瞌睡(生接:就打瞌睡)。自由吗?(生接:自由)可能吗?(生接:不可能)倭瓜、黄瓜它们可能吗?(生接:可能)这,就叫:自由!这个自由是通过“愿意……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一起读一读。

教学“愿意。就。”这个写法上有特点的句子,教者采用角色植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课堂生活,仿说课文的句式,从而明白自己的“不自由”,这与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自由”形成鲜明的对比。品读这些语句,会发现这些独特的句子,有着“我”的影子,它们享有“我”一样的自由,说的是“物”,其实是“我”,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品读欣赏,盎然“情趣”

散文的情趣,是指性情或情调趣味。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描写了腰鼓这一民间舞蹈艺术,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这是一篇作者精心“做”出来的散文,被称为“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它有刻意的语言艺术的追求,呈现出强烈的形式美感,是教学的定篇。以下是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了吗?(学生分组讨论。)

生:(“后生们的胳膊。大起大落地搏击着。)用了排比,语气上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师: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这句(“它震撼着你。威逼着你。”)的排比一样吗?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教范读。)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程度。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三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

师: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

生: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

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喻体的选择能够传达作者感情。作者选择的都是有活力的喻体,都是有速度和气势的。还有谁补充?

生:(朗读“这腰鼓。立即变得亢奋了”)这里用了“空气、阳光、世界”是从环境的角度,又用了“燥热”来修饰它们,使环境显得更加紧张。

生:这里用了排比,“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都是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在句式上用了排比,用词上运用反义词,后面还用了对比。

教学时,这位老师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品读词句,领会作者运用“排比、比喻、反复、对比”等写法来抒情,进而感情朗读悟情。笔者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孩子们朗读欣赏,积累语言,还组织孩子们模仿文本句型,活用写法,进行习作创作《听雨》,这样借助提炼出的文本句式进行仿写,可使学生深度习得语言。

四。思忖想象,通达“志趣”

所谓“志趣”,是指志向和兴趣。阅读散文,认识“人”永远比认识“文”重要得多,把握散文个性化的语段,感悟作者的“志趣”、精神、品格、哲理等尤为重要。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季老描写了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情景,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第五小节“花影迷离”一段,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还在哪里?(朗读第5自然段)

师:一团模糊的东西你喜欢看吗?

生:不喜欢,看不清楚。

生:都混在了一起,连模样都分不清了,怎么看啊?

师:看不清楚,也不太好看。往下读。香气浓在哪儿?

生:浓在毫不含糊,“浓浓烈烈”说明香气很浓,很烈,老远就能袭过来。

生:袭,就像是突袭,速度很快地攻击,香气一下子就向我扑过来了。

师:不含糊是直接表达赞美,毫不含糊更是表达对夹竹桃的赞美。再看它的花影,“参差”、“迷离”懂吗?

生:“参差”就是指高低不齐,“迷离”就是指朦朦胧胧。

师:作者看着一堆花影,幻想这是一幅活的世界地图。你会有这样美妙的比喻吗?

生:我不会。这个比喻实在有趣极了,特别是这几只爬过的小虫子,居然成了远渡重洋的海轮。我猜想季羡林先生一定坐过这样的海轮。

......

师:继续往下读。作者又幻想成什么了?

生:作者把夹竹桃的影子幻想成水中的荇藻,把夜蛾飞过幻想成能动的游鱼。幻想成游鱼,这幅画就好像能动了。

生:夹竹桃的影子和墨竹有点像,而且风一吹,这幅画就就变成活画了。

生:我发现作者幻想的都是活的画,而活的都是花影之外的东西带来的,比如小虫子,飞蛾,还有风。没有这些,花影就不美了。

师:你们看到花影产生过这么富有情趣的幻想,写下这么美妙的文字吗?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能?

生:他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观察细致的人。

生:他是一位非常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老先生对生活有着非常美妙幻想。

师:从这些绝妙的比喻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季羡林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笔下就会有什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爱美的心灵!

《夹竹桃》是季老书写自己真情实感的散文。夹竹桃的影子成了“世界地图”,几只爬过的小虫成了海轮,这些联想的产生是因为他有留洋海外的经历和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池塘、墨竹,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比喻,更是他饱学诗书、志趣高远的写照。孩子们品读季老的文字,跟着他一起思索想象,丰富人生阅历,滋养出独特高雅的情怀。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在散文的园地里,引领孩子们一篇篇地“慢慢走,欣赏啊”,浸润在美妙的意境中,在求知中明理,在悟情中启志,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生长良好的个性和人格,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散文教学策略新探》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