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名言(优秀3篇)
《傅雷的名言(优秀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傅雷】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傅雷的名言 篇1
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2、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3、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历磨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
4、艺术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琴时万万不能再紧张过度。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你原是感情冲动的人,更要抑制一些。
5、“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态度谦恭,虚怀若谷!
6、我们知道你自我批评精神很强,但个人天地毕竟有限。人家对你的好评只能起鼓舞作用,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你进步扩大视野,希望用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加以思考。
7、慢慢的,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去对待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从容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做未来的预测,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过去过错,真正的彻底悔悟,才能不被记忆侵蚀。我→←相信你会慢慢学会这一套,并且变得越来越坚强。
8、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9、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术上的——打击。
10、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做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11、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12、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满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多宝贵的时间。
13、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
14、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傅雷的名言 篇2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请您阅读。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1《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用书信的形式给儿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虽然家书是无声的,但却满满地承载者父母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
这一封封饱含着爱的书信,有许许多多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让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时送来的鼓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磨难确实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会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见,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现实是十分重要的。
和田一夫曾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八佰伴的总裁,然而他在72岁时。突然遭到了致命是打击——他苦心经营的集团倒闭了。一夜之间,他从一个国际知名的企业家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许多人以为他将从此一蹶不振,潦倒众生,但出人意料的,他很快调整心态,又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挑战过去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办起一家举世闻名的网络咨询公司。勇于正视现实,面对挫折使他再次东方再起!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我曾经在考试中,排名一落千丈。父母的指责,同学的讽笑使我变得胆小。我多次想要逃避它,想把它从我的记忆里抹去,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怎么做都没法把它抹去。这时我便想起傅雷先生的这句话与和田一夫的故事,我开始尝试正视它,并想办法解决它。吸取前车之鉴,调整心态,在紧接着的考试中我再次排上了前30.渐渐地我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对待各种挫折。磨难,挫折使一个曾经胆小,经不起打击的自己锐变成坚强的自己。我感激挫折,我相信只要正视现实,也许挫折不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醒格和升华!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多么令人深刻的一句话呐。它像暗谷里的指路灯,帮助我通向光明,让我明白: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2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穷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但父亲对我的成绩并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问人处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父亲常常给我讲起以前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亲苦苦婆心的教诲,但是我知道父亲只是想让我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父亲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是父亲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我这个年龄没有经历过的。所以我知道,现在应该好好听取父亲的教诲并且深深的记住,身体力行的去实现。
他虽然不是像傅雷一样伟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学习的人。
父亲,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3合上《傅雷家书》,轻轻地呼出一口气。蓦然想起老师在教《傅雷家书两则》时,自己很懵懂地阅读,然后分段及抄笔记。过后,我并没有很深的感悟。今时今日,我把《傅雷家书》认真地读完后,才发现它所蕴藏的魅力。也许,那个时候的我,真的太小了,很多东西都不懂。
年少的我,不懂得父爱的可贵,也不晓得父母对我的在乎。直到现在,我背井离乡,远在他方,倍偿世间辛酸苦辣时,才发现家是最温暖的港湾而父母对自己的爱原来是如此地深且珍贵无比!
有一回,我寄了一封家书回去。我的心里有些紧张,不晓得父母收到我的信后,会怎样呢,会不会怪我写得不好呢?后来,母亲来电话,说收到我寄回的家书,并说他们的心里很高兴。母亲还说,你写的信很感人,你爸看完后,一个大男人居然被你这个死丫头给弄哭了。母亲还说了好多好多关心我的话,还带着一点祈求语气问我,有空时可不可以多写点书信回来,你爸你妈都不会上网不会发短信也不会上你们口中所说的QQ?电话的这头,我说没问题。放下电话时,眼泪在眼眶里一点点打转。心里总觉得对父母的亏欠,实在是太多了。我没想到,短短的一封家书,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原来,子女在父母的心中,是占了那么大的地位。原来,父母想要的不多,只是,我还没注意到。爸爸妈妈,我想你们!
《傅雷家书》让我明白到,亲情,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伟大的。我想象不出,当傅雷夫妇决定离开人世时,他们的内心该是多么悲痛呀。尤其是让傅雷夫妇割舍亲情而远去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时,他们是否在一瞬间痛得撕心裂肺呢?而我,只能深深叹息一声,深感世道的不公。
曾经年少不懂父母对自己的爱,如今成年要懂得珍惜与把握。孝顺父母,珍惜亲情,从小事做起,更从心灵出发。能够和父母一起朝夕相处,伴他们左右,伺奉他们,那是,一种无言地温馨与幸福,更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4“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现在,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只是没有时间。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5与大多数父亲不同,傅雷的大儿子傅聪,向他的父亲一样选择了艺术这条路。文艺是条羊肠小道,不好走。可傅雷父子竟然双双在这条小路上走出精彩。并且获得极大的共鸣。他们的关系由父子变成朋友,再到两个惺惺相惜艺术家。如果说傅雷凭借的是时代造人,在那个**的年代抓住“天时”,经受磨砺之后,终见光辉。那傅聪这个伟大的音乐家。
可完完全全依靠“人和”。有那样一位知性的父亲,不成功怎么说得过去呢?“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一位老人竟然能如此客观清晰的看待艺术,丝毫没有迂腐偏见,这样的老人,即使在所谓“新社会”的今天也是凤毛麟角。可在那个年代,傅雷的艺术修养达到如此境界,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
傅雷的视角是从国际出发的,这与傅雷多国游历是密不可分的。这提醒着我们现在很多人记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条祖训。“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阅历礼自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什么阅历、城府的话,是永远不会成熟的。
傅雷夫妇在浩劫中遭受身体与精神的蹂躏,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3日晨在家中双双自杀而亡。在傅雷夫妇留下的遗书中,注明自己的后事交由妻子朱梅馥的胞兄处理,并将事项一一列出,其中还包含保姆的生活费与他们夫妇的火葬费,傅雷夫妇不畏死亡,而世人为他们的遭遇深感惋惜。傅雷夫妇生前所留下宝贵的书信,不仅影响了傅聪的一生,更是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我想,不论我们处于哪个时代,这些都是我们最该珍惜和挽留的精神财富。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6这是《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家书是家人之间所通的书信,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读过《傅雷家书》后,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的名言 篇3
2010年,自然也成了钢琴大师傅聪最忙碌的年份。作为1955年就获国际钢琴大赛肖邦奖的神童,被已故德国大作家赫尔曼・黑塞称为“肖邦作品的真正诠释者”,这一年,傅聪几乎飞遍全国,先后在广州、南昌、南京、武汉、厦门、成都、北京、青岛等地,以他那独有的触键,奏出不同凡响的琴声,一个“最能表现肖邦诗样情怀”的钢琴家与当地观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肖邦之夜”。
我最近一次见到傅聪,是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小音乐厅,他为大师班授课,学生按着他的要求时断时续地弹奏着肖邦的第四号叙事曲。灯光下,只见他活跃异常,不仅手臂挥洒得淋漓尽致,比指挥还指挥,而且他的两脚不时地跺着台面,犹似舞蹈,跺跳出一片激情。他简直不像讲课,而像在游泳,他姿态万千地变换着不同泳姿,那份酣畅,那份自如,那份投入,完全达到了忘我境地。他身着唐装,质地是丝绸的,古典味道极浓;他的头发如同照片上一样,梳理得一丝不苟;他与我们从书中照片上所看到的翻译家傅雷那严肃的神情不太一样,傅聪的脸上充满了浅浅的笑意,儒雅、谦和而亲切。
望着傅聪,不由自主地想起傅雷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之路:“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父亲告诫:“如果把钢琴家作为第一步,那他恐怕永远成不了世界一流钢琴家。”傅聪正是按照父亲设计的顺序走到了这一步。
1963年7月22日,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二语可为你我写照。”傅雷把自己平生最喜欢的《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无名氏的诗句赠给自己儿子,以此互勉。傅聪全然领会,他果真将它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
傅聪――风雨琴声扬五洲
1979年4月24日,阔别了22年的傅聪终于从英国回到了祖国。在广州,迎接他的是弟弟傅敏,兄弟俩追昔抚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两天后,傅聪和傅敏在上海出席了父母的追悼大会。、文化部、教育部、国家出版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送了花圈。冤屈得昭雪,忠魂得慰藉,傅雷夫妇颔首微笑于九泉。手捧父母的骨灰盒,望着遗像,往事像电影一样,又一次回放……
1934年3月10日,傅聪降生在上海广慈医院。这位3岁时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特殊偏好与过人天分的孩子,7岁半开始学习钢琴。不过,生于这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学术精神的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傅聪,孩提时代的日子并不快活。为了让傅聪能专心在音乐道路上发展,父亲把他从小学撤回,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史记、汉书上广选教材,亲自小楷誊抄,语文由他亲自执教,其他课程另请家教。傅聪9岁正式拜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器为师,在其门下受教3年。到了12岁,关在家里练了3年琴的傅聪进入了反抗期,说什么也不练了。当时,好友钱钟书遇到傅雷直劝:“不能总把傅聪圈在家里,孩子需要跟外界接触。”于是傅雷不再坚持,把傅聪送到学校上学。可是淘气的傅聪根本不好好上课,不是逃学就是捣乱。傅聪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我爱音乐,可弹琴是苦差事。小时候我也爱玩――也难怪父亲要生气,我要是他,发现儿子这么干我一样会生气:琴上放着谱子,我有本事同时看《水浒》,样子好像在弹琴,手指好像自动在弹,眼睛却全神贯注地在看黑旋风李逵怎么样怎么样。爸爸的耳朵很灵,听着不大对,下楼来一看,抓住了,大喝一声,真的像李逵大喝一声一样!”
1948年,全家搬往昆明。到昆明后,16岁高中还没读完的傅聪,竟然考上了云南大学。1949年傅雷带着妻子和傅敏离开昆明,辗转经香港、天津回到上海,把傅聪留在云南托付朋友照看。在大学里,傅聪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唱诗班,用美军撤退时留下的钢琴给大家伴奏。同学们发现了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和造诣,自发组织了一场傅聪独奏募捐音乐会。傅聪这才觉醒,原来自己是那么热爱音乐!他坐了一个多月的火车来到上海,对父亲说:“我要继续弹琴。”
傅聪是用琴声敲开通往国际音乐大门的中国第一人。1953年,他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钢琴比赛三等奖。1955年,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华沙举行。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傅聪经三轮比赛获得了铜奖,并获《玛祖卡》演奏优秀奖。玛格达・塔利费洛夫人,从1932年第二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以来,她一直是评委。当时这位巴西著名女钢琴家已经70高龄,在听完傅聪的演奏后,她特意跑来对傅聪说:“你很有才华,真正的音乐才华。除了非常敏感以外,你还有热烈的、慷慨激昂的气质,悲壮的情感,异乎寻常的精致,微妙的色觉,还有最难得的一点,就是少有的细腻与高雅的意境,特别像在你的‘玛祖卡’中所表现的……”英国评委路易士・坎特纳对自己的学生说:“傅聪演奏的玛祖卡真是奇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梦,不能相信真有其事。我无法想象有那么多的层次,那么典雅,又有那么好的节奏――典型的波兰玛祖卡节奏。”
傅聪由此获得了留学波兰的机会。期间,傅聪还于1956年8―10月返回中国休假,在北京举行了个人独奏会。在上海与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莫扎特协奏曲音乐会。
磨难好像总要跟成就者作对。1958年,一代译界巨匠傅雷竟被打成了。4月30日,傅雷被戴上了“”的帽子,消息传到波兰,正在留学的傅聪也成了批判对象。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一位英籍教师帮助了他,傅聪悄悄买了从华沙飞往伦敦的机票,出走英国。对于这次出走,傅聪回忆说,1958年12月,我留学毕业。如果我回来,势必是“父亲揭发儿子,儿子揭发父亲”,可是我和父亲都不会这样做。当时我是被逼上梁山的。当然,对我的走,我永远是内疚的。就这样,在那“阶级斗争”的岁月,父子之间恶性循环而牵连:由于傅雷被划为,导致傅聪出走,而傅聪出走又加重了傅雷的罪名。
虽说傅聪客居英国,但艰难时世使他更加奋发,他的音乐进入了上升期。傅聪特别偏爱肖邦,但真正能弹出肖邦的意味却着实不易。我们都知道舒曼的那句著名的评价:“肖邦的作品像埋在花丛底下的枪”,准确地形容了肖邦作品的“双重性格”。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作品中不乏诗意、悲哀、深沉;傅聪也是位有诗人气质的音乐家,他常常把古典音乐家和中国古代的诗人相比,将中国诗词和西方古典“混为一谈(弹)”。傅氏家属遭遇了种种磨难和无奈,傅聪却从中超越、升华。生命中曾经一度的黑暗悲切转化为凤凰涅磐后的明亮、谐和,痛苦难忍也转化为对祖国甜蜜的情意。肖邦的严谨、细致、考究和井然有序,傅聪认为这有点像他的父亲。这一切都为他弹出肖邦韵味的铺陈。他成为肖邦作品最好的演绎者。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傅聪共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与包括梅纽因、巴伦鲍伊姆、郑京和等在内的许许多多国际著名演奏家合作过;录制了约50张唱片;他演奏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德国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听完傅聪演奏的肖邦作品后,称他是“真正的肖邦,是华沙时的肖邦,海涅时的肖邦”。傅聪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等世界高端音乐赛事中频频担任评委,他在国际乐坛的受尊敬程度,远远胜于其他大师。
1977年初春的一天,在伦敦的傅聪和他的妻子驱车外出,忽然从汽车的收音机里传出中国中央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乐,他的心颤抖了。伟大的贝多芬的作品,在中国被荒唐地禁止了十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他想,也许是时候了,可以回国了。这年,傅聪打听到了与他断绝音信10多年的弟弟傅敏的下落,给他写信叙述了他的思乡之情。
1978年12月28日,邓小平在傅聪的信上作了批示:“傅回国探亲或回国工作都可以同意,由文化部办理。”小平同志的批示,使这位22年心神不安的游子的流浪生活终成过去。之后,傅雷几乎每年都回国演奏、讲学,主讲肖邦、莫扎特、德彪西等专题,与国内乐团多次合作,把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奉献给乡亲父老。
傅聪不喜与传媒打交道,更极少在大庭广众中发表公开讲话,可几十年在琴房练琴的习惯依然如故。每天近11个小时与钢琴“促膝谈心”,而且不允许任何人打扰。如今年逾古稀,但仍保证6 小时的练习。他说,自己天生手硬,从小童子功又没练好,所以一日不练就不行。对此,傅聪还自得其乐,“这是上天给我事业的一种特殊眷顾!”
“我是钢琴的奴隶,更确切地说是音乐的传教士。”当年逾七十的傅聪依然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知名音乐厅、大师班时,他却表示,“我还没有退休的计划。”在与上海音乐学院签了3年合约后,傅聪定期给钢琴大师班授课。如今“傅爷”的尊称已在校园内传开,老师与学生都喜欢听他上课。“傅爷”诠释的肖邦、莫扎特、德彪西,有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深度和古典美。而他所表现出的不同寻常的睿智与境界更令人肃然起敬:“只要我多活一天,就越发现音乐的高深。我觉得,60岁以后才真正懂得音乐!”
傅雷――江声浩荡通四海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是世界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起首语。为纪念傅雷大师逝世40周年,由香港翻译协会会长、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编辑、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江声浩荡话傅雷》一书,取用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译作书名,真是太恰当了。
此书汇集了柯灵、楼适夷、杨绛、雷垣、刘抗、朔望等名家对故友的怀念,傅聪、傅敏对其先翁的追思,以及陈子善、叶永烈等多名学者研究傅雷的文章。这是一本全面了解和研究傅雷及其家族不可多得的著作。“江声浩荡”正是傅雷沸腾热血、爱国热情的真实写照。打开此书,他的翻译观与人格美、他的风骨与精神、他对艺术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特别是他在两位后人傅聪与傅敏身上所体现的教子的认真与执著……这一切的一切,着实令人难以忘却。
1908年4 月7 日,傅雷出生于上海南汇县航头镇(原下沙镇)。1919年进入周浦小学就读二年级,第二年考入上海南洋附小,离开南汇。1927年傅雷赴法国求学。1932年1月,留法归来的24岁的傅雷与表妹朱梅馥结婚。傅雷婚后是幸福的,用傅雷的话说:“自从我圆满的婚姻缔结以来,因为梅馥那么温婉那么暖和的空气一向把我养在花房里……”
1934年朱梅馥生下傅聪。三年后又生下次子傅敏。
傅雷在《傅雷家书》中这么谈及给两个儿子命名的含义:“‘聪’的意思是‘听觉灵敏’,‘高度智慧’,‘敏’的意思是‘分辨力强’、‘灵活’,两个字放在一起‘聪敏’,就是常见的词,用以说智慧、灵敏,即‘clever’的意思。”
在书斋里,傅雷终日与法国文坛巨匠为伍,他的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一生翻译作品34部,其中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伏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
然而就是这位翻译大师,在他的履历表上,却有一行用辛酸的泪水写成的文字――1958年4月,上海作协整风,结论为分子。在1957年那不平常的夏天,形势急转直下。7月6日,傅雷还在《文汇报》上发表《识别分子之不易》的文章,8月22日,上海的报纸就点了傅雷的名。8月24日报上开始批判傅雷。就这样,1958年4月30日,他在被批判之后,宣布戴上“分子”帽子。当天,夜深未见傅雷归家门,朱梅馥心急如焚。很久很久,才有人敲门。夫人急急开门,门外站着傅雷,疾首蹙额,怅然若失。夫妇俩在书房里坐着,默然无语。许久,傅雷喟然长叹,说:“如果不是因为阿敏还在念书,今天我就……”
傅雷和朱梅馥结为夫妇整整34年,朝夕相处,相依为命。但他们终究没能逃过1966年“”这场浩劫。傅雷夫妇经历了四天三夜的红卫兵大抄家后,不堪酷虐。9月3日凌晨,在遗书上写下“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难受”后,夫妇俩从一块浦东土布做的被单上撕下两长条,打结悬在铁窗上,就这样,两人愤然自尽。在弃世前几小时,傅雷向亲属交待了13件事:代付9月的房租;亲属寄存之物,因抄家不见,以存款抵之;600元存单一张给保姆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
家书――薪火相传教子经
1981年前后,出版家范用与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的楼适夷先生同去上海。旅途中楼先生说起傅雷先生,又谈到对傅聪、傅敏兄弟俩的教育培养。抗战时期,范用就读过傅雷翻译的《米开朗琪罗传》和《约翰・克里斯朵夫》,对他早有敬仰之心。听了适夷先生的介绍,不由对傅雷与傅聪的通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不久,范用从傅敏那里取得家书原件。洋洋万言,字字爱意涌动,阅读之后,一种强烈的愿望,驱使他一定要把它出版介绍给广大读者,让天下做父母的做儿女的都能一读。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185封。三联书店出版后又多次再版,总印数达116万册。
由于版权期限原因,2003年该书转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版《傅雷家书》恢复了当年被大量删节的充满“人情味”的文字。其中未发表者40封,有增补者65封,共增加8万余字,并搜集傅雷全家各时期珍贵照片150幅。
这部“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书信集,虽然是父母俩为两个儿子所写,但大部分的信是傅雷亲写,而主要收信人则是傅聪。作为钢琴家的傅聪,因为长年漂泊在外,这样的境遇,使得傅雷夫妇信的内容格外丰富,信件的往来也格外频繁。他们仿佛像是一对骑手,以信为缰,试图遥控和调整驰骋在外的傅聪这匹烈马。为此,信中所涉及的内容从艺术到人生,从做人到做事,从生活起居到开会旅游,从亲朋好友到领导同事,从教导子女到反省自己,从婚姻恋爱到养儿育女,从穿衣戴帽到烧饭炒菜,如此等等,凡生活中所遇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经历过的,几乎无不入信。
作家叶永烈对这部家书曾作过最精辟的品评。他写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每一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先生那样严格、那样细致、那样富有原则性、倾注那么多心血教育子女的父亲,却是世上不常有、不多见的。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傅雷家书》百分百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本不用做出版的家常话,只是一封又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挚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教育家可以从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法;人才学家从中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文学家从中研究散文笔法;艺术家从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从中探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广大读者则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
《傅雷家书》的影响有时竟超过了傅雷的译作,这可能是傅雷也想不到的。
傅敏:启智为要续家书
傅聪曾说过,弟弟傅敏是家族中承受苦难最多的人,但他对父母从无怨言,至今仍在为传播父兄的成就而默默无闻地做着一切。今年74岁的傅敏退休前是北京第七中学的英语特级教师。他是最早发现《傅雷家书》巨大精神价值的人。
1962年3月14日傅雷给傅敏的信中这样写道:“你该记得,我们对你数十年的教育即使缺点很多,但在劳动家务、守纪律、有秩序等等方面从未对你放松过,而我和你妈妈给你的榜样总还是勤劳认真的……但愿我们大家都来不断提高自己,不仅是学识,尤其是修养和品德!”傅敏清楚地记得,自己幼时顽皮混沌,1948年到昆明后没考上小学,傅雷就亲自教授。教材选择上,重在品格操守。傅雷工整抄写史书,给傅敏讲“抬着棺材见皇帝”的死谏志士。文天祥、岳飞、魏徵等壮怀激烈的神态至今历历在目。下课了,傅雷让傅敏写感想,“为什么他们流芳百世?”“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傅雷用的是启发式教育,从不正面给答案,却以启智为要。
傅敏从小也喜欢音乐,初中时还学习过小提琴,毕业时提出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立志拉琴为业。可父亲却摇头说,“你不是学音乐的料,学音乐都是从小开始的,而你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就算开始学,也只能成为二流、三流的音乐家。当音乐家,要么做一流的,做二、三流的音乐家是很痛苦的。第二,我就那么多的钱,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不能再把你培养成为音乐家了。照我看,你是教书的料。”
由于父亲的反对,傅敏没能学习音乐。但受家庭的影响,他的英语很不错,1957年由华东师大附中推荐,考入了北京外交学院。北京外交学院是专门培养新中国外交家的,傅敏为能跨入这所学校的大门感到高兴。然而,正当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他的家庭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父亲由上海市政协委员一下子变成了“分子”,在留学的哥哥被迫出走英国。他的“家庭成分”一下子变得“骇人听闻”。由此,1959年秋天,外交学院以师资培训送他去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其实以此为名,将他踢出了外交系统。1962年,他毕业虽回到了外交学院,但外交学院却将他分配到北京市劳动局,劳动局又将他发落到教育局,一时成了没地方分配的人。多亏北京第一女子中学的老校长杨滨收留了他,并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出色的英语特级教师。
一语成谶。傅敏果然按照父亲的设计一辈子当了教师。傅敏承认父亲看人能看到骨子里,赏文鉴画一针见血。他也感谢父亲的明智。
傅雷奉行的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德行在傅聪、傅敏两兄弟身上薪火相传。傅聪体现的是艺,傅敏继承的是德。傅雷曾对傅敏说:“人是生活在太阳底下的。人接受了太阳的光和热,就应当把它传给别人。”传道、授业、解惑,傅敏当老师烛照学生,同时亦把家教的光和热奉献。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对中学教师工作的平凡而伟大的意义毫无认识。当时,《世界文学》的主编陈冰夷找我爸爸,想把我调走,结果爸爸说:‘他现在工作得很好,也很安心,不要去干扰他,引起思想上的波动。’就这样,我一直在中学教英语。”傅敏从中感到成为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我为做一个中学教师而感到自豪。在外国人面前,我总是很响亮地说,我是中国的一个中学教师!”
1979年,傅敏去英国探望惟一的亲人――哥哥傅聪。同事们挥泪作别,所有人都猜测,傅敏此一去将不再返回。然而1980年8月,傅敏在英国与兄团聚后毅然回国了。“祖国好比母亲,母亲百病丛生的时候,不能把母亲撇开不管。”这是他最简单的理由。
在离开中国这一年多时间里,他还利用在英国的机会,进修英国文学、英国现代语言,他越发感到应以刚直不阿的父亲作为他一生待人处事的榜样,还欲把父亲对于他的启发式教育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所以他一回到学校,首先向校长提出要求:“不当任何‘长’,集中精力钻研教学。”之后,果真他处处在想如何沿袭父亲的启发式教学法。他授课不讲中文,不留作业。“用中文教英文,学生永远进不了门。”傅敏直言不讳,“搞题海战术的老师是自己没本事。”所以傅敏教过的学生听说能力强,高考不丢分。傅敏曾担任中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评审中,对不按原则办、降格以求的事,他拍案而起:“降低教师资格,等于降低学生标准,是误人子弟。”傅敏没因别人无原则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他秉承了父亲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他虽然不当任何“长”,由于他敢说真话,群众选他为北京西城区人大代表,连任五届,直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