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爱国诗句(优秀10篇)
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这次为您整理了经典爱国诗句(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爱国诗句 篇1
著名诗人艾青认为:诗,如一般所说,是文学的顶峰,是文学的最高样式。然而,诗歌,连同她最为虔诚的追随者,就像被历史流放的囚徒,带着完美的躯壳与昔日的辉煌的身姿,于人烟稀少的顶巅独自起舞。曾经是民间歌谣《诗经》的广为传唱;曾经是流落湘楚大地的屈大夫的爱国浪漫主义的浅斟低唱;曾经是南北朝民歌的一枝独秀;曾经是诗国高潮中李杜的豪放洒脱、狂傲独立、浪漫仙性和现实主义、沉郁忧民;曾经是两宋词盛的体格神致,而今,她仍以一种决然的姿态,歌颂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故国民情••••••因为,诗歌是,曾经是文学艺术中最为古老的文体,所以,今日我也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就近体诗的格律谈谈自己的小见。
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古典格律诗(排律除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包括五言、七言两种形式的律师和绝句。近体诗是由古体诗演进过来的,故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就押韵来讲,古体诗允许换韵(换句押韵)而近体诗不允许,古体诗押韵不分奇偶句而近体诗一般是偶句押韵(第一二句可押也可不押),古体诗平仄声均可押而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从上面可以看到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比古体诗更为严格。近体诗与现代诗也有许多不同点,新诗形式相对较自由、内涵较开放的。
诗是由有灵性的文字拼凑而成,但也不是随意的排列,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通常叫做诗的节奏,也就是近体诗的格律。诗的节奏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美感,就如李商隐的诗来说,他的许多诗都很难懂,但即使不懂诗的内容,当你反复品读时,那节奏和声律也会使你陶醉,觉得诗写得很美。郭沫若对诗歌的节奏如是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近体诗从篇章结构的表层上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字句的形式有严格的限制,使它不像现代诗那样的杂乱和随心所欲,所以从根本上就奠定了它高贵典雅的基础。而句子内部结构的千变万化,精炼浓缩,字字都体现出作者的心血。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在押韵和平仄上完美的体现出来。押韵可以造就诗歌鲜明的节奏,读起来保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近体诗的偶句必须押韵,并且中间不可换韵,要求一韵到底。第一句与第二句间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奇局不押韵。韵脚一般分平声韵和仄声韵,但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近体诗除了在押韵上有特殊的规定,平仄也不能随意。通常把阴平和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格律诗所规定出的平仄长竿,保证每句诗都是平仄合理搭配的,读起来抑扬顿挫非常好,具有其它任何诗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它对每句尾字的要求最严,绝不允许出现一个字的错音,这尤其是现代诗所不具备的。另外不允许“三仄尾”和“三平调”的出现,更保证了每一句后半部分的音韵协调性。平仄中还有三条规律——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亦然;2、上下句相对:如第一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同。近体诗上下句的遣词也一般要对仗,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星”对“月”是天文相对,“野”对“江”是地理相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
很久前就这篇文章就一直在我心中酿蕴,今天终于圆了心愿。年轻人中,虽然大部分都喜欢看武侠、玄幻、言情等小说,但我一直对诗歌的喜爱不动摇,尤其对近体诗钟爱。有人说诗正在消亡,正在人民的生活中退隐,读诗的人也都只是那些写诗的人。这个问题我非常清楚,但我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对诗歌失去热情,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诗歌。
爱国诗句 篇2
语文知识就像浩瀚的海洋。
一、贝海拾零边塞诗
下面我就边塞诗说说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首先,说说边塞诗的起源。汉六朝时已经出现边塞诗,隋代数量不断增多,至“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时进一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汉魏南北朝,为了反映边地和征人思妇的相思之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如陈琳的《饮马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悲愤诗》、徐陵的《关山月》、王堡的《渡河北》等。在隋代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然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的《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出塞》等。到了唐代,尤其是盛唐,边塞诗创作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绚丽。
除此以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俩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
盛唐的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而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是题材有所扩展。盛唐有两大诗派,其中一个就是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边塞诗题材大多反映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悲壮宏伟,笔势豪健。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例如离别、恋乡、思妇、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言、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能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了高适、岑参以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土人情、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诗人们从各个方面深入地表现边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投笔从戎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相思之情。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有歌颂的,有批评的,也有诅咒和谴责的,在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诗作常常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大多采用七言歌行体和七言绝句的形式。其中杰出的作品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的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那么,盛唐的边塞诗为什么能如此之盛,究其原因:由于唐代疆域广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护国际通商,盛唐时代安定边塞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开边战争也不断出现。这样,以边关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途所吸引,或身投边塞,或心向边关。再加上边塞善文能武者,招揽一些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且获得一种横槊赋诗的创作环境。所以,盛唐时代的边塞诗,就在隋代以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
而使其繁荣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能进入仕途的激励。所以当时的文人纷纷投笔从戎,奔赴边塞求取功名。正如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的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望,窗间老一经”,岑参的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等等。当时边境战争非常频繁,这就给诗人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边塞诗歌的表现内容也与盛唐的时代精神十分吻合,因此尤为适合表达时代的主流情绪。盛唐边塞诗是对以前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总的说来,边塞诗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从艺术上讲,在边塞诗中,诗人常以夸张对比的手法对战争之残酷,环境之恶劣进行展示,例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等。从内涵上讲,边塞诗作更凸显诗人面对战争时奔涌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豪情壮志。例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而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充溢着的崇高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边塞诗人善于描写边塞的自然风光、将士们的艰辛生活和战争的残酷气氛,善于表现征人的思妇离别愁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运用七言古诗或七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战争边塞的豪情壮志是最为恰当的。不过在他们身上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点,即个人的功名思想较重,有时也会混淆战争的界限。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没有消极退却的思想。他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乐观情绪和英雄气概以及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卒的深切同情,他们对边塞战争性质的认识也基本上是正确的。他们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爱憎分明,情调高昂,显示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其次,说说边塞诗的代表人物。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有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等。高适,唐代边塞诗人。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且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被后世称为“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流传于世。高适在边塞诗中的地位极高,他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那种特有的奋发进取、勃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事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由此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王昌龄,也是写边塞诗的重要作家。他擅长七绝,现存诗作177首,其中七绝就有75首,五言绝句14首,占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在诗歌内容上以写边塞诗、闺怨诗、宫怨诗和赠别诗四个方面为主,或以为其诗超过了高适和岑参。他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在唐代,七绝诗数王昌龄写得最好,他的《出塞》就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他的代表作是《从军行》七首等。
再次,说说边塞诗的鉴赏。因为边塞的自然风光是灿烂绚丽的,边塞的人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就造成边塞诗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也异常丰富。我认为应该用以下几把钥匙去打开对边塞诗的鉴赏:第一把钥匙是要探究边塞诗的立意,要深挖它所蕴涵的主旨,从总体上去进行把握。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第三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过说说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和内容作出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可开锁的那把钥匙。
下面例举一些,供借鉴。
例如,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锺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从诗题和诗句的内容看,我将采用鉴赏诗的“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来作出具体的分析研究:从诗题看,“营州”是地名,指当时的边塞之地。 “歌”字在这里有“赞美、歌颂”的意思。
从诗句所描写的内容看,诗人主要描写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广阔,丛林茂密,水草丰盛,许多民族杂居在一起,以放牧猎兽为生。所以,那里的人们从小就开始学骑马习武,年轻时就有点厌恶自己生活的环境。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牧猎骑射之风,为了生存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在边塞城镇附近也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看似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表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诗句中所描写的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锺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无不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在构思上,诗人即兴寄情,直抒胸臆;在表现上,诗人白描直抒,笔墨粗放。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又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又有特点。
诗歌看似写景,其实是作者在抒发对边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憨厚的人情的喜爱赞美之情,算得上七言绝句中的一绝,所以这首绝句显得尤为可贵。
例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对于这首诗,我就用“第一把钥匙是要探究边塞诗的立意,要深挖它所蕴涵的主旨,从总体上去进行把握”来做鉴赏吧。
这首诗的首句是写眼前所见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则点明长安的地理位置。其意是自己离开长安已经有好多天了,现在身在异乡,回头一望,心里只觉得长路漫漫,路途上尘烟蔽天。不知何时才能回故乡。
诗的第二句是带有夸张的口吻,意在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已为下两句作了铺垫,暗暗透露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此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故乡(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诗的三、四两句是行者(诗人)匆匆的口气。坐在马上行走时忽然遇到故人,但是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捎给家人,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因为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的悲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感。
这首诗好就好在无华丽的辞藻,诗人不假雕琢,信口而出,具有真挚的感情。诗人善于把当时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它具有典型的意义。
二、冰山一角爱国主义精神
边塞诗是盛开在唐代诗歌中的奇葩,是鸣响在“盛唐之音”主旋律中的强音。尤其是涵容于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撼人心魄,激人奋发。较之中国历史上一些爱国主义的诗篇,唐代西部边塞诗以昂扬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美学品格,辉映当时,光照千秋。
在边塞诗中,有不少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尤其是盛唐诗人,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心是有社会的基础的,因此,在不少诗人的诗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表现。如贺知章《送人之军》:“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张说《南中送北使》:“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勖》:“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高适《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肖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类诗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边塞诗中的精髓――爱国主义精神
尤其是盛唐边塞诗,它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至今仍能激励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大多边塞诗中蕴涵着作者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山川河流的无比留恋。所以说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边塞诗中的精髓所在。那么盛唐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盛唐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精神最集中地反映了诗人们能舍生取义地捍卫祖国的边疆,因为“汉家烟尘在东北”,因此将士们就会义无反顾地“辞家破残贼”。并且这种舍生忘死地捍卫祖国的边疆的行为完全是自愿的。这从高适的《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诗句里可以窥其一斑。由此可见,人民捍卫祖国的满腔热忱是不顾个人功名利禄的,他们的积极性完全是出于自觉自愿的,是无可厚非的事实。边塞诗人用自己的诗笔把这种民族精神酣畅淋漓地反映出来,这其实就是盛唐边塞诗仍能激励人们的原因。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不可少的。
第二,盛唐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在于歌颂当时边塞正义战争,更在于捍卫祖国、抗御外族的入侵,其蕴藏着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体现着对祖国的人民、山川风物甚至一草一木等自然风光的热爱,对千百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热爱。正像方达儿在他的《边塞诗派的爱国主义思想能否定吗》一文中所指出:“边塞诗人把塞外的皑雪、火山、热海、狂风和屯云积水……等奇壮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鲜明,色彩强烈,展示了祖国的壮丽,读来如临其境。”另外,其他那些描绘边塞奇异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情趣的边塞诗篇,也同样洋溢着诗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对塞外荒寒、冰天雪地的真实写照;王维的惊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不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三,盛唐边塞诗中的反战主题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正能量传递。爱祖国首先得以热爱人民的思想作为基础,边塞诗人对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发出了深沉的呼声,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严厉的鞭挞,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盛唐边塞诗中以反战为主题的诗篇也有,例如李颀《古从军行》,诗人讽刺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顾士卒的生死,只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导致许许多多的士卒“年年战骨埋荒外”,到最后却只是“空见葡萄入汉家”。同时这首诗还尖锐地指出了交战双方的士卒皆是同一命运,“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当时边塞的少数民族的百姓是同样被统治者所驱使。
(二)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边塞诗中弥漫着英雄主义,诗人们利用诗笔来抒写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从而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
而这种“盛唐气象”在边塞诗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就是:以国家为己任,热切地投身社会,积极地参与政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充足的自信和自尊,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勇于揭露社会存在的矛盾,针砭时弊等。就因为盛唐边塞诗人有着“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才使得盛唐边塞诗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盛唐边塞诗中无论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还是“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宽阔情怀,还是“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淡定豪言,其中无不表现出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我认为这种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正是边塞诗中的精髓――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我们正在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广大人民群众能享受到红利,过上真正美好幸福的生活。我认为,我们现在所迫切需要的就是应具有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地对待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应具有足够的自信和必胜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和愿为革命洒热血、抛头颅的先烈们。
所以说,边塞诗人的那些可贵的爱国精神、崇高的爱民思想、高尚的自尊和必胜的自信,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这也就是盛唐边塞诗流传千古,永盛不衰的原因。
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爱国诗句 篇3
十四行诗(sonnet),又被译为“商籁体”诗。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诗歌形式之一。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完整、格律严谨、以歌咏爱情为主的小诗,十三、四世纪盛行于意大利,起最主要代表者为彼得拉克。16世纪传人英国,后被莎士比亚采用。诗歌的形式与技巧日臻成熟。莎士比亚创作的154首十四行诗可谓空前绝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词汇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音调铿锵悦耳。”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Sonnet ⅣⅢ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date.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est in his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see.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以看出莎士比亚作了大胆的革新。根据英文的特点。更好地发挥了十四行诗的艺术特色。莎士比亚改变了传统的意大利体“四、四、三(即第一、二个诗节各为四行,第三、四诗节各为三行)”或“前八”“后六”(即前八行为一个诗节,后六行为一个诗节,前八行表现诗歌的主题或提出问题,后六行给予回应或回答)的模式,采用了“四、四、四、二”式。即前面三个诗节均为四行。第四个诗节为两行(通常为偶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每首紧扣一个主题,通过三节一偶句的编排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章法。结尾偶句与前面相互呼应,总结全诗,点明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两句也往往成为全诗的警句。这首诗的前四行是“起”,诗人把友人之美与夏日之美比较(注:英国的夏天温暖而不炎热。是最宜人的季节),友人比夏日更可爱温存:中间四行是“承”,发展了这个意思,指出自然之美难于与自然规律抗衡,一切优美形象不免褪色:第三个四行突然一“转”,宣告:虽然自然之美难以持久,他所热爱的朋友却可以借他的诗篇永葆青春美貌:最后两行是音韵铿锵的小结,即“合”,用了“So long……”“Solong…”一组偶句,把全诗推向高潮,再一次宣告:只要人能呼吸眼不盲,他的友人就将在他的诗篇中不朽。
至于诗的韵律节奏,莎士比亚采用五音步抑扬格(lambic pentameter),即每行十个音节,韵脚形式为:abab cdcd efef gg,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展词语选择的空间而且更有利于表现英语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同时,这种模式也更加有利于炙热感情的抒发。
爱国诗句 篇4
关键词:主位;主位推进模式;爱情诗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47-03
一、引言
爱情,这一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一经灵心善感的诗人吟咏挥毫,最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那些脍炙人口的中西爱情诗之所以能够感人肺腑,固然离不开诗人精湛的加工艺术,诗篇的信息流动和组织结构也显得尤为关键。然而,以往对中西爱情诗的对比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化因素、表达意境等方面,对其内部语篇结构关注的较少。鉴于此,本文拟从主位理论出发,融合黄国文和Danes的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成果,对10首英汉爱情诗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分布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见了其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理论基础
(一)主位结构
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Mathesius较早提出了主位和述位的概念。他指出: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句子是围绕主位组织起来的。主位一般表达已知信息,述位一般表达新信息。后来,系统功能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接受了这一说法,并把传统的心理主语(说话者讲话时心目中确定的起点)称为主位,认为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而述位是除了主位之外的那些剩下的成分。
Halliday根据主位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把主位分为简单主位、多重主位和分句主位三种(胡壮麟等,2005)。其中,简单主位只包含一个结构成分,这个成分由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词组充当(Halliady,2000);多重主位即话题主位;分句主位也叫做小句主位。各小句之间呈并列关系或主从关系。Halliday还指出主位可分为标记主位与无标记主位。当主位与在小句中处于首位的语气结构成分重合时,这个主位就是非标记性的,反之,则是有标记的(Eggin,2004)。
(二)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推进指的是后面的语篇按照整篇文章的计划重复使用前面的主位或述位的方法。布拉格学派的Danes最早提出主位推进模式,他认为一个完整语篇的信息建构是由语篇中的各个小句的主位推进决定的,并且提出了三种主要的主位推进模式 (Danes,1974)。国内许多学者(黄国文,1988;胡壮麟、朱永生,2005;严世清,2003;黄衍,2005)也就主位推进模式做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融合Danes 和黄国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对所选的诗歌加以分析:
A.平行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
R1
T1■R2
R3
B.延续型: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如此延续下去:
T1■R1
■
Tn( =Rn-1)■Rn
C.集中型:主位不同,述位相同。
T1
T2 ■R1
T2
D.交叉型:第一句的主位成为第二句的述位,第二句的主位成为第三句的述位,如此交叉发展下去。
T1■R1
■
Tn■Rn(=Tn-1)
E.并列型: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位交替使用,第一、三……句主位相同,第二、四……句主位相同。
T1■R1
T2■R2
T1■R3
T2■R4
F.派生型:第一句的主位、述位做了叙述后,以后各句的主位均从第一句的述位的某部分派生出来。
T1■R1
■
Tn(=R1)■Rn
三、英汉爱情诗主位推进模式对比分析
(一)实例分析
以下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0首英汉爱情诗进行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分析。考虑到诗歌对比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所选的语料均为英汉爱情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篇幅适中、题材相似的特点。
首先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George Gordon Byron的一首―She Walks in Beauty为例,分析其主位结构及推进模式。
(1)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and starry skies;
(2)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3)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4)One shade the more,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
(5)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6)How pure,how dear their dwelling place.
(7)And on that cheek,and o'er that brow,
So soft,so calm,yet eloquent
(8)The smiles that win,the tints that glow,
(9)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整首诗共18行,但是多为两三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笔者将这首诗分成9个句子并一一做了标记,整首诗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如下:
T1――R1
T2( R1)――R2
T3(R2)――R3
T4――R4
T5( R4)――R5
T6――R6(R4)
T7(R4)――R7
T8――R8
T9――R9
诗人Byron与一位华贵的夫人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之后,一挥而就写了这首千古绝唱。通过提取和分析每个句子的主位,可以得知,T5、T7以状语做主位的标记主位,从结构上凸显了夫人那份流动着的美。T2、T4以小句做主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理想化的女性。T1、T2、T3自成一段形成了延续型模式,把夫人的美比作光与影的交融。T5、T7以及R6实际上都是对夫人容颜焕发的面部特写,均由R4发展而来的,形成了派生型模式。T8、T9用不同主位,可以依此判断作者最后笔锋一转,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意。从该诗对主位的选择和推进模式的运用来看,可谓是把一位理想化的女性描写得微妙独特,其中作者丰富细腻的感情随着信息的流动而跌宕起伏,全诗的信息表达和布局结构相当完整和连贯。
下面以《诗经》中的抒情诗“关雎”为例,分析该诗的主位结构及推进模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4)窈窕淑女,梦寐求之。
(5)求之不得,梦寐思服;
(6)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7)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8)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9)参差荇菜,左右冒之;
(10)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先以“关雎”起兴,接着又以“参差荇菜”起兴,向读者传递君子的求爱过程及复杂的思绪。本首诗可分为10个小句,整首诗的推进模式分析如下所示:
T1――R1
T2――R2
T3――R3
T4(T2)――R4
T5(R4)――R5
T6(R5)――R6
T7(T3)――R7
T8(T2)――R8
T9(T3)――R9
T10(T2)――R10
整首诗歌中, “窈窕淑女” 和“参差荇菜”并行,作者在这里把追求爱人比作是采荇菜,形象地说明了求爱之艰难。首先,T5是句子做主位,同时也是第四句的述位,T6也是标记主位,主要强调了“君子”求爱的心情,同时T6也是从第五个小句的述位发展而来的。这里形成的两个延续型模式推动了全诗感情的发展,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淑女的爱意,却又求之不得的苦恼。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首诗主要是以并列推进的模式进行的,第一、三、七、九句的主位相同,第二、四、八、十句的主位相同,此种模式正是与君子的心声遥相呼应,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的情感显得蜿蜒曲折,而且蕴含着的信息也随之波动起伏。
(二)分析结果
首先,本文对5首英情诗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2.1所示:
由上表统计数据可知,平行型和延续型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英情诗中的应用最为普遍,派生型居其次,集中型和交叉型占的比重也很大,5首诗中均未用到平行型的推进模式。
其次,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5首中情诗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2.2所示:
如表3.2.2的统计结果所示,中情诗中的主位推进模式比较简单,所涉及的类型相对来说也很少。其中,平行型和延续型模式在中情诗中使用的最为普遍,而交叉型和派生型模式未出现在所选的诗歌中。
最后,本文对英汉爱情诗就主位推进模式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整体上做了比较,同时得出不同类型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英汉爱情诗中的分布情况。具体统计数据如表3.2.3所示:
(三)英汉爱情诗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异同
基于以上对10首英汉爱情诗的解读,笔者认为主位推进模式在英汉爱情诗中的分布有着各自的特色,下面就其主位推进模式做了归纳和分析:
英汉爱情诗都有其鲜明的主题、连贯的方式、相对集中的主位和完整的信息结构,这是因为借景抒情和蕴涵丰富是爱情诗共有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平行型和延续型是爱情诗篇中最常用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平行型模式有助于勾勒出诗歌的整体框架结构;而延续型模式对诗篇的信息流动以及情感的表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英文情诗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比汉语情诗更为丰富,这使得众多英文情诗在结构上显得比中文情诗更为复杂。这是源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语言表达差异。第三、在英文情诗中,并列型的推进模式较为罕见,派生型模式则较为普遍;而在汉语情诗中述位同一型和交叉型的主位推进模式运用的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线性的推进方式有利于英文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与发展;而汉语情诗则侧重言语内部的聚合,因此螺旋迂回的推进方式易于表达含蓄婉约的情感。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英汉爱情诗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外诗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会造成诗歌的信息分布差异,从而造成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也不尽相同。因此,主位推进不仅体现了语篇信息的流动方式,还同时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运用主位结构来分析英文诗歌有利于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并且更加透彻地分析、理解的诗人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充分利用主位理论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欣赏英文诗歌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在二语阅读、写作、会话和翻译等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Danes,F.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ext[A]. In Papers o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M]. The Hague: Mouton,1974.
[2].Eggins,S.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 New York:Continuum,2004.
[3].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北京:北京外语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柏虹,柏霞。 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英语语篇的解读[J].英语教学,2009(4):141-144.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爱国诗句 篇5
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来源:文章屋网 )
爱国诗句 篇6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进行恰到好处的朗诵教学,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作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并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一、把握感情基调,确定朗诵方向
这首诗如同一曲多声部的交响乐,第一第二节沉郁,凝重。如,“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蜗行摸索”“淤滩上的驳船”等,这些词句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愁和痛心。第三节清新明快,如,“簇新的理想”“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黎明”“喷薄”等,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百废正兴的欢愉和喜悦。第四节诗感情慷慨激昂,表达了历经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奉献自己所有一切的勇气和决心。
综上分析,此诗以“沉郁凝重”至“清新明快”至“慷慨激昂”为感情变化发展的轨迹,理顺出感情的规律是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关键,只有如此,朗诵者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融入作品,化身为作者本人,抒发感情。
二、运用朗诵技巧,准确表情达意
基于朗诵的一般技巧,为了表达第一节的沉郁,凝重的感情,要求朗诵者运用缓慢低沉相对平稳的语调,但是,每一诗句的朗诵在节奏,停顿和重音上又要有变化。开头两句是平行关系,既有音响又有色彩的描绘,节奏相对松弛,以语法重音突出“破旧”“疲惫”这些在表意上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其后的五个句子稍显短促,句与句之间紧密相连,属并列关系,语调不变,但语速适度加快,当朗诵到最后一句“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语速转缓,语气加深,利用气声及逻辑停顿朗诵“深深勒进”,表现出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艰难前行,以及达到体现对祖国苦难深重的漫长历史的沉痛之情。
第二节与第一节的意境基本相同,可以把它视为第一节的诗意的直白。第一节重写实,第二节重精神,朗诵时句与句之间只作结构上的停顿,节奏沉稳,速度适中,但当朗诵到“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呀”,语调逐渐上升,同时利用颤声强调“痛苦的希望呀”,把人民千百年来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出来。
第三节诗句的节奏松紧交错,诗意让人如释重负,朗诵的表情也为之舒缓,面露欣喜,语调适当放松,语气开朗,着重以重音突出重点词语:“簇新的理想”“挣脱”“古莲的胚芽”等。同时为了避免节奏的单调,应在朗诵时呈现“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这一节中的小高潮,重音“眼泪的”,然后前停,强调“笑涡”的语意,表现出祖国摆脱苦难即将开始崭新的历史进程的激动和欢欣。“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是第三节的高潮,朗诵时节奏加快,语气加重,注重处理“喷薄”一词的表达效果,可运用喷口这种修饰用气的技巧,表达朗诵者无法控制的激动心情。
第四节是写祖国和“我”的关系,这是本诗的主题,句法参差,恰能表现激动至极的心情,句式长短不一,体现了节奏旋律的多重变化。因此,要求朗诵者根据每个诗句表达的感情,把握住声音的轻重缓急,如:“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米的总和”,应语重速急,而“你以伤痕累累的。养育了”,应语沉速缓,“你以”作前停,“伤痕累累的”则运用颤音一字一顿,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虽是并列关系,朗诵时却要逐句渐次加强音量和语气,句与句之间只作语法的停顿,朗诵出诗中从迷惘懵懂到清醒成熟的自我形象。“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朗诵方法同上,三句一气呵成,表达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正因为诗作自身有着优美的旋律,所以在节奏的安排上,在重音的交替上,在音步的跨度上,和全诗的内容才能完美结合,朗诵时才会有回环相扣,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驾驭四个主词,反复深情咏叹
四个破折号后面的“祖国啊”是全诗的主词,“啊”应读“YA”,每一节诗之后的主词,既有感情抒发后的收拢效果,又有行诗过程中的停顿,以及叙述人称和诗情的转换。因此,当破折号由朗诵者的表情完成其声断而意未断的停顿时,主词就承接前面意境出现了,由于感情的转换和发展,朗诵“祖国啊”应当依托颤声,语气逐个加强,当第四个主词出现时,朗诵者的激情咏叹使处于高潮中的诗句戛然而止,而澎湃的爱国之情却能在听众的心中久久回荡。
四、选取背景音乐,行推波助澜之效
爱国诗句 篇7
第一首一字诗《西施吟》:一笑一颦一捧心,一国倾废一霎间。一船一桨一生伴,一日归来一湖烟。
诗中的“一笑一颦一捧心”写出了西施的迷人之美。传说西施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扶住胸口(即“一捧心”),皱着眉头(即“一颦”),比平时更美丽。后有“东施效颦”的讽刺性成语,即源于此。“一国倾废”是写西施为帮助自己的君王越王勾践复国,而在国难当头之际,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西施终于用“美人计”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致使吴国灭亡,彰显了一个小女子的爱国情操。最后两句则是写西施在完成复国使命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四句诗,恰当巧用十个“一“字,概述了西施传奇壮美的一生,妙!
第二首一字诗《昭君吟》:一车一马一路尘,一鸣秋鸿一缕魂。一曲一唱一声怨,一月空照一丘坟。
这首诗写的是西汉美女王昭君主动出塞,嫁于匈奴单于的故事。王昭君劝丈夫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前两句写的是昭君出塞,路途漫漫,独尝思乡之苦的悲壮之气;后两句则用凄清的诗句赞美了王昭君为国而忍辱负重,身丧他乡的巾帼情怀。正如杜甫《咏怀古迹》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吟》四句诗,巧用十个“一”字,描述了王昭君的孤苦命运与爱国精神,奇!
第三首一字诗《貂蝉吟》:一计一献一连环,一朝兴亡一欷款。一笔一纸一方砚,一段风流一段书。
这首诗写的是东汉末年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歌女貂蝉,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忧国忧民、欷欺不止的主人王允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便设下连环计。貂蝉依计步步诱使吕布最终铲除了董卓。四句诗,巧用十个“一”字,描述了一个绝色女子知恩图报的情义与不输男子的胆量智慧,好!
爱国诗句 篇8
2、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爱国诗句 篇9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宋·陆游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秋瑾《柬某君》
4、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5、除非你能消除人类的爱国之心,否则世界就永远不会太平。——萧伯纳
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7、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8、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9、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唐·韦应物《寄畅当》
10、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勃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宝贵。——林肯
1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12、爱国如命,见义勇为。——蔡锷《致柏文蔚电》
1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1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1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16、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17、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
18、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19、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2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1、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2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23、临患不忘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指南录。扬子江》
25、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2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7、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2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9、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江晖《雨雪曲》
3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32、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3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史。卢产伦传》
3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35、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3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37、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38、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39、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
40、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陶行知《不投降歌》
4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4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诗》
43、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
44、国之步存,身将焉托?——蔡锷《讨袁通电》
45、苟利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46、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47、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48、国既不国,家何能存?——《革命烈士诗抄·杨靖宇诗》
49、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50、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5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5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53、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54、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杂诗六首》
55、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56、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57、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58、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5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0、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宋·李清照
61、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秋瑾
62、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63、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游《大雪歌》
64、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
6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66、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革命烈士诗抄。熊亨瀚诗》
67、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68、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6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候。——唐·岑参《送人赴西安》
70、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7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72、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73、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7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
76、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爱国诗句 篇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