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诗句【精选3篇】

发布时间: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诗句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关于龙的诗句【精选3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篇1

初中生处于教育的中间阶段。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的知识结构、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心理的塑造都会随着年龄、时间、阅历、环境和兴趣的更改而变化。而他们对古代的文化晓之甚微。古代文化往往凝聚在精简、经典的古诗词中,所以古诗词教学能够弥补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寡闻”,是一条十分便捷的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途径。

古诗词中涉及古代文化的词句经常有深远的意蕴。学生只有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之后才能理解,古人通常通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理状况。

现在笔者具体说说这两个注解。

一、“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西窗”一词

在古诗词中,“西窗”一词经常被使用。如白居易《对琴酒》里的“西窗明且暖”,再比如,陆游《西窗》中的“西窗偏受夕阳明”。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本文要着重说明的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么多诗词作家都喜欢在诗句中使用“西窗”一词,说明“西窗”寄托着古人的某一种感情。

在学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共剪“西窗”而不是东窗、北窗呢?教材和教参上都没有对这一被大家普遍疑惑的问题做出解释。为了给学生释疑,我多方查阅,并最终得出结论:“西窗”这一说法的来历有两种,第一种是古代将士为了抗击住在长城西北方向的匈奴而远离亲属,奔赴沙场,父母、妻子、儿女对远赴西北抗战的亲人用“西窗”一词寄托哀思。第二种是,古代老百姓的房屋建筑通常都是三间房,而古代礼制规定主位在东,所以西屋一般是子女居住。当时李商隐和妻子居住在西屋,所以是共剪“西窗”烛。

在“西窗”的引导下,我们还可以说说“东窗”的来历。大家经常使用“东窗事发”来形容阴谋已经败露。这个成语出自明代田汝成的《西游游览志余》,其中记载了南宋奸臣秦桧同妻子在自家朝东方向的窗户下密谋害死岳飞的故事。但是,除了这一记载,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宋代曾撙在《信笔录》中记载的是秦桧和妻子在西窗下密谋害死岳飞。因此,从这一说法出发,“东窗事发”原本应该是“西窗事发”。如果岳飞遇害时秦桧的父母健在,那么秦桧必定是在西窗下与妻子共谋事宜。

古诗词中的词语看似简单,却也涉及古代文化和历史故事。如果老师在讲解“西窗”时随口带过或者根本不提,那么学生就失去了一次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机会。

二、“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一词

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有“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其中的“玉龙”一词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注解是“宝剑”。但是学生会产生“为什么宝剑被称作玉龙呢”的疑问,教参上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从字面上来理解,“玉”象征着高洁,“龙”象征着尊贵,所以“玉龙”一定十分珍贵稀有。

在古代,“龙泉剑”很有名气,所以我猜想诗中的玉龙剑应该跟龙泉剑有关联。春秋时期,伍子胥被奸臣陷害,一路逃亡到长江之滨,最后无路可逃。此时从上游刚好驶来一艘小船。他被渔夫安全送上岸,还获赠美酒美食。伍子胥担心渔夫泄露自己的行踪,将腰间的龙泉剑赠予渔夫。渔夫因为伍子胥的这一行为,感到他羞辱了自己的人格,于是拔剑自刎,以示自己高洁的灵魂。《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刻画的是报效国家、战死沙场的英雄形象,刚好与龙泉剑的故事相吻合,所以诗中的“玉龙”指的是宝剑。

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篇2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①陈与义(1090~1138),南宋洛阳人。

②一自:自从。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③伊洛:洛阳别名。

简析

这首诗写于绍兴六年(1136年),当时作者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10年。

作为咏物诗,这首七绝的开头两句竟然无一字提及牡丹。入笔,诗人貌似平静地告诉我们,从“胡尘入汉关”到现在已经10年了。10年来,“我”还未能返乡,通往洛阳的路竟然是如此漫长!

此时诗人已经用去了一半笔墨,却还没有提到牡丹。且看第三句吧,诗人依然沉得住气,将一个“青墩溪畔”的“龙钟客”形象推到了镜头前。“龙钟”有多个意项――有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之意;有潦倒之意;有流泪之意。写此诗时,诗人不到50岁,竟也身心俱疲了吗?他担任南宋朝廷重臣,有收复沦丧山河之志,却不能达成心愿,失意之感由此而来吗?

他在这溪畔所为何事?――独立东风看牡丹!“牡丹”这一意象终于在诗歌最后一句压轴出场。

“牡丹”二字在汉语语境中绝对算得上一个语码,其所引起的联想首先就是洛阳。北宋欧阳修的名句“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天下人皆知。而洛阳,那正是诗人的故乡啊!美丽可爱的故乡啊!可是洛阳,早已沦为金国的领地,而且如今还在胡人的占领之下。什么时候才能驱除“胡尘”,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多少思念!多少愤恨!多少无奈!多少期待!……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含蕴多少复杂的情感啊。

岂止如此,一个“看”字,又融入了多少辛酸?面对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本应好好赏花,却无心欣赏,却“感时”“溅泪”,种种思绪一时涌上心头。于是,你便明白,原来,诗人一直在“看”牡丹,并因此勾起了对“胡尘入汉关”的回忆,对“伊洛路漫漫”的喟叹……

原来,诗的前两句均是看牡丹时所忆所思!原来,诗歌句句皆与牡丹有关!多么沉郁的诗句!多么深厚的情感!你,被打动了吗?

名句欣赏

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篇3

一、抒同情关切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王昌龄仅仅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就得罪贬官,左迁为龙标县尉。李白听到他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关切的诗篇寄给他。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景物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啼叫“不如归去”的“子规”,为“闻道龙标过五溪”的叙事营造了悲凉的背景。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但可以“千里共婵娟”。所以作者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至王昌龄的贬地龙标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情的明月当着自己的贴心人,请它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去,交给那不幸的贬谪者。这样的写法,较 之当面说几句安慰话,更令人感动十分。

二、抒同病相怜之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与裴郎中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发为歌吟,尤为真挚动人。首句写送别的氛围,猿悲而“啼”,客聚而“散”,时晚而“暮”,都与悲情有关。第二句写友人远去,自己独自留在江头,更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独。作者以无情之水反衬伤心之情,将伤心推进一层。三四两句由“伤心”两字带出,一个“更”字,表明自己已是不幸,而裴郎中却更为不幸――贬得更远。“青山万里”紧承“更远”二字,只有它们伴送朋友远去了,恋恋不舍惺惺相惜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三、抒刚正不阿之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龙颜,几被处以死刑,后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是韩愈写给他赶来同行的侄孙韩湘的。首联写自己获罪的原因;颔联直书自己“除弊事”是正确的,“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他决不改刚正不阿之志;颈联讲述自己为这刚正不阿所付出的沉痛代价,“家何在”道出了无限悲情;尾联是从容地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一吐胸中的激愤之情。整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将英雄失路之悲写得慷慨激昂。

四、抒生死不渝之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晚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和白居易有着很深厚的友谊。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而与宦官发生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又改授通州司马。五年之后,即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请求抓捕杀害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首句和尾句写景,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所写之景都是那样的暗淡无光,“残灯”无焰,“晚风”吹雨,象征整个社会暗无天日,无正义可言。中间两句叙事,“垂死病中惊坐起”是神来之笔。“垂死”之人,却能“惊坐起”,这是何等情深,何等毅力,何等震惊,元白两人的生死之情,于此清晰可见。

五、抒愤懑不平之情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

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