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望未来的古诗句优秀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该页是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关于展望未来的古诗句优秀7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展望未来的诗句 篇1
关键词:杨广;诗歌;写景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40-01
据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杨广现存诗歌38题44首。所包括的内容题材非常丰富,诗歌的风格也随着所写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白马篇》、《纪辽东二首》等边塞诗,是杨广率兵出征时所作,场面宏大,写景壮丽,表现出一代帝王开疆扩土的雄心壮志。《步虚词二首》等写其佛道思想,清净玄妙,有时佛教意向与道教意向同时出现在一首诗中,是其施政中儒释道并重的思想的反映。《宴东堂诗》、《献岁宴宫臣诗》等诗写在庄重的场合,主要表现君臣和乐、礼乐繁盛的场面,表现出一个崭新王朝的宏大气象。《赐牛弘诗》、《赐诸葛颖》等诗是炀帝写给他的得力大臣的,诗中往往将他们比作前代贤臣以突出其政治才能,极力夸赞他们对隋朝的贡献。《春江花月夜二首》、《杨叛儿曲》等诗具有宫体诗的色彩,风格轻柔婉媚。《月夜观星诗》、《夏日临江诗》等诗为写景抒情的诗歌,这些诗写景细腻,却不是单纯的写景,在景物中往往渗透着诗人的某种情怀。杨广诗歌的内容分类大致如上。
杨广诗歌最成功、最有特色的部分是他对景物的处理。他的诗多写中景及远景,因此所写的空间感较为开阔且多采取“望”的角度。这就使他与诗歌中的景物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可以以一种统治和占有的眼光来欣赏和把玩一切。“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这是他在行军中遥望自己庞大的队伍及苍茫的塞外景色。“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是他站在暮色下的春江边,望着自天空至水面的阔大空间而作出的歌咏。观星、观海自然要“望”,而他咏四时景物的诗歌也采用“望”的视角。如《晚春诗》开头写“洛阳春稍晚,四望满春晖”,接下来的几句都是写“望”的结果。再如《夏日临江诗》前三句从岸边到空中再到水面之上,都是在写远望所见的景色。
杨广诗歌中写的最多的两类意象是水和天体,充分表现出了他对这两类意象的喜爱之情。他似乎特别熟悉水边的生活,对于水边景色的各种形态都有细心的描绘。“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几句分写河水、晓雾、晨晖,却将晨光下浩淼的淮河上的那种迷蒙景象呈现在人目前。他似乎特别热衷于在水边极目远望,对着汹涌翻滚、一去不返的波涛抒发自己难以对人言说的种种情绪。《春江花月夜二首》写夜色中江边的美景,传达出的是他身心两方面都非常欢欣的感受。《夏日临江诗》中的景物虽然也是优美静谧的,但抒情之句却是“逍遥兴有余,怅望情不终”。诗中没有交代“怅”的原因,但面对如此景致却仍然不能释怀,足见其情感之浓。
杨广也经常仰望天空,他的诗中有许多对日月星辰的描写。在其现存的44首诗中,写到日月星辰或是它们的光辉的诗就有27首,从数量上说明了其诗中这一特点。杨广似乎不像他之前的那些帝王一样把日月星辰只是看作其王朝命运的象征物,他是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观照这些存在。日月星辰本就有迷人的光辉,在云霞露等的作用下更是多姿多彩。杨广特别善于捕捉这些光芒的瞬息变化,并能够用诗歌的语言将它们展现出来。这样的诗句在他的诗中俯拾即是,如“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将一个阴冷的秋天的天空的光影变动如实地重现在读者眼前。再如《白马篇》的“进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芒”二句,写不同时间下的战场。
杨广的诗歌中描写的多是声色共存的景色。如“回醴墒锪耄疏钟响昼林”、“谷泉惊暗石,松风动夜生”、“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杨广将所见之景写入诗歌中时也真实的记录下了当时的耳边的声音,这也使其诗中的景色更为逼真。更为奇妙的一点是,在有些诗中,他并未直接写这些听觉感受,而是通过描绘视觉感受而让人似乎听到了其中的声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断涛还共合,连浪或时分”,这四句写海涛,其汹涌翻滚之声便如或可闻。“窥檐燕争入,穿林鸟乱飞”,读此句便觉耳中“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隋书・王胄传》记有杨广的这样一段话:“气高致远,归之于胄;词清体润,其在世基;意密理新,推庾自直。过此者,未可以言诗也。”由此可见,杨广对诗歌的要求主要有“气高致远”、“词清体润”、“意密理新”三个方面。“气高致远”,是就诗歌格调而言;“词清体润”,是就诗歌语言及形式而言;“意密理新”,是就诗歌内容情感而言。虽然不能说杨广的诗歌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最好,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努力。《谥法》云:“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以“炀”字作为杨广的谥号,可见后世对其暴政的怨愤。然而从其诗歌中我们看不到暴君,却看到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感情细腻而真挚的诗人。不能因为其在历史上的恶名就忽视甚至贬低杨广的诗歌,而是应该认真的分析其诗歌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给南北朝诗歌向唐诗的转变一个更完整的解释。
展望未来的经典诗句 篇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
他日若遂青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实际上也是李白对未来的展望。
李白的一振高名满**,归时还弄峨眉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展望未来的诗句 篇3
1、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2、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
5、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8、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晴空一鹤排云上,直引诗情到碧霄。
1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3、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4、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展望未来的诗句 篇4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6、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7、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8、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0、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1、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1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15、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6、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17、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8、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19、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20、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2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6、暂别紫台自飘摇,何惧风雪总潇潇。不见昨夜雨湿处,聊以新颜待今朝。
27、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8、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3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3、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4、晴空一鹤排云上,直引诗情到碧霄。
35、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3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7、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38、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
39、劝君更尽一杯酒,天下何人不识君。
40、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4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展望未来的诗句 篇5
1、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2、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展望未来的诗句 篇6
宇文所安(1946~ ),原名斯蒂芬·欧文(Stephen 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英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耳。
宫廷诗是一种规范化的艺术,体现在结构、主题范围、词汇范围及摒弃强烈的政治道德和个人感情。这种规范化主要是宫廷应景诗写作背景的产物。前几世纪存留的宫廷诗创作资料十分零碎,但是中宗的第二次统治时期(705—710)却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包括诗篇、完整的组诗及逸事,足以构成相对完整的图像。
宫廷出游诗的制作并不是与个人无关的事情。根据久已建立的宴会传统,在这种场合里最后成诗的朝臣要罚饮一定数量的酒。虽然这种处罚实际上十分温和,但受罚者肯定会因诗思迟钝而相当难堪。宫廷出游记录的确指明了最先成诗与最后成诗的人。因此,为能够承命迅速写出雅致的诗篇而设立了一笔奖赏。而要做到迅速制作,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储存大量合适的惯例,及采用一种编排这些惯例的现成形式。
这一要求表现在三部式上。首先是开头部分,通常用两句诗介绍事件。接着是可延伸的中间部分,由描写对偶句组成。最后部分是诗篇的“旨意”,或是个人愿望、感情的插入,或是巧妙的主意,或是某种使前面的描写顿生光彩的结论。有时结尾两句仅描写事件的结束。律诗理论家对这三部分做了更复杂的细分,但是这些后来的划分是描述出来的,而不是约定俗成的。较基本的三部式先于律诗形成,并超越了律诗的范围。这一时期的很大一部分诗篇(虽然不是全部)运用了三部式;在甚至更大的范围里,三部式成为诗歌变化和发展趋向的标准。
律诗形成的过程,是普通的八句诗、音调和谐的一定规律及三部式结构逐渐融合的过程。完美的律诗如王绩的《野望》,出现于整个7世纪,但形式一直未严格确定,直到武后及中宗朝的某一时候才最后完成。在那时发展出这一诗体的最后要求:一联诗之间的两种基本音调格式确立了,这两种格式在整首诗四联之间的交替规则也确定了。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这种音调交替的趋势,但还未成为固定的要求。发展中的排律通常也遵循三部式,除了中间描写对句超过两联外,其形式与律诗完全相同。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本书中将用“律诗”这一术语称呼所有的早期律诗形式,包括完善的和未完善的形式。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初唐的任何时候提及律诗,严格地说在时间上都是不正确的。律诗后来形成有意识的、正式的诗体,而在当时仅是各种规范的混合体。由于许多诗篇力图符合这些规范,可以从形式上判断其符合这些规范的程度,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未经言明的诗体,这一诗体在八世纪开头十年定型,成为后来的自觉诗体律诗。不论是较早的松散形式,还是后来的固定形式,早期律诗都与忽视及避免各种规范的诗歌相对。后一种诗歌与南朝之前的诗体相关,后来成为另一种自觉的诗体古诗。
三部式不仅在早期律诗中占主导地位,而且还运用在许多发展中的古诗中。当三部式未被准确地遵循时,它通常仍然保持其形成诗歌结构的力量:诗篇中间部分的联句可能是非描写和非对偶的,但这些联句经常与描写对偶联句一样被依次罗列,形成内容的主体,成为结尾一联或更多联句的反应对象。古诗开始发展,是在南朝宫廷诗体各种规范开始形成之后。这两种诗体的发展,可以说是既分道扬镳,又并肩而驰:当诗人开始意识到诗歌日益规范化,他们就反对它,这就是复古的动力。他们通过有意避免正规应景诗的声律,寻找古朴和自然的风格。陈子昂一类的诗人虽然在诗歌中试用了不同的结构法则,但是在宫廷诗的全部规范中,、三部式最难避开。在9世纪,这种背景、景象及反应的同一模式仍然威力强大。因此,像李商隐这样的诗人本来应该看到,他这一代人与初唐的关系是“发展的”,而不是“不同的”。
三部式在中国诗歌中的发展,是五言诗自产生以来的历史的一部分。最早的要素是将结尾作为前面所述事物的情感反应的构思。在建安及魏诗歌中,结尾的特征是个人激情的陈述,或表示愿望,或悲哀地叹息。诗人们先从许多习惯性开头中选择一种,接下来通常罗列一连串抒情惯用语,最后在结尾诉说由这种境况触发的忧伤或激情。一种较积极的结尾是说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如何或做某事来排解忧伤。曹植的《杂诗》之一是早期阶段的出色范例,诗的结尾由于采用了愿望和忧伤陈述这两种手法而复杂化。诗人希望鸿雁带去他的思念信息,当希望落空时,他表示了忧伤的情绪。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在曹植这样一位重要诗人的手中,乐府主题“慕远人”的抒情惯例被处理得精致复杂,富有个性。“伤我心”及希望鸟传递思念信息是诗篇结尾的典型词语。此外,第六句是另一个“反应”句,在诗中标志着重要的转折。
到了魏代后期及晋代,对偶及词语修饰在诗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联诗正在成为自我包含的单位,而对偶句倾向于聚集在诗篇的中间部分。这样做的美学动机是不难推测的:结尾如运用均衡对称的对偶句,强烈的情感反应将被削弱;首联对偶虽然很普遍,但往往使诗篇显得板滞。阮籍著名的《咏怀》之一是完整三部式的早期范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的长度及对偶句的位置,都偶然地接近律诗,这或许是它在其后的年代里流行的部分原因。我们在这里发现了背景、景象及反应的标准结构:第一联不对偶,通过描写诗人无法解释的不安状况,设置了经历的背景。中间两联对偶,相对客观地描绘景物,第一联是室内之景,第二联是室外之景。然后是情感反应,与曹植的诗一样用了“伤心”一词。诗人在首联和尾联十分活跃地出现,在中间二联却“未出现”。
在接下来的几世纪中,优秀的诗人们学会了掌握这一结构以适应各自的需要。山水诗人谢灵运在景象和反应之间插入对于山水风景的哲理思考,从而阐明二者的联系。他的《入彭蠡湖》由两部分组成,运用结尾反应作为标志诗篇方向转换的方式。鲍照在《冬日》诗中,对于短暂景象的反应是安慰和忍耐,取代了通常的绝望涕泣。反应方式可以增加和复杂化,但仍然是对于前述景象的个人反应。
到了梁代,不论是在宫廷应景诗还是在其他题材的诗篇中,三部式已经日益定型,我们从几百首诗中挑出一个范例:庾肩吾的(《从皇太子出玄园应令》。
春光起丽谯,屣步陟山椒。
阁影临飞盖,莺鸣入洞箫。
水还登故渚,树长荫前桥。
绿荷生绮叶,丹藤上细苗。
顾循惭振藻,何用拟琼瑶。
最后一联可以意译为:“遵照您的命令,我回顾并描写了这些景象,但是与殿下琼玉般的诗篇相比,我对自己浅薄的才能感到羞惭。”开头一联是对偶和描写,但描写的是总的地点和时间,与中间各联特定的细节描写不同。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将描写分裂成一连串互不相关的碎片的倾向,这正是宫廷诗的特点。当诗人进入结尾的反应时,他表现了宫廷诗人新的艺术自觉:他将自己的诗作为一首诗对之反应,而不是作为景象本身。他不仅是在“言志”,而且正在创造一件艺术品,它将在与其他同类作品的比较中获得评判。
大约一百五十年后,上官仪写的宴会诗在风格上与庾肩吾的诗无法区别:安德山池宴集
上路抵平津,后堂罗荐陈。
缔交开押赏,丽席展芳辰。
密树风烟积,回塘荷芰新。
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
翠钗低舞席,文杏散歌尘。
方惜流觞满,夕鸟去城闉。
这首诗的开头比庾肩吾的诗更清楚,结尾则结合了预期的情感反应(“方惜”)和宴会诗结尾的变体(天色已晚,宴会结束了)。平津馆系汉代公孙弘所建,用来接待贤人学士。第十句用歌声激荡起梁上灰尘的典故。
王勃和卢照邻一类的诗人开始写较具个性的诗,但并未脱离三部式。甚至咏京城的长篇歌行也运用了这一模式的变体。直到陈子昂的《感遇》,才开始有意地尝试脱离三部式。可是,当陈子昂试图彻底抛开三部式时,诗歌的结构往往变得呆板和不自然,如《感遇》中一些褒贬式的诗篇。如同我们已经看到,在比较成功的《感遇》诗中,陈子昂经常运用旧形式的变体,如以历史范例取代描写对句。(《感遇》之二十九直接反对蜀地的一场战争,与前引上官仪的宴会诗形成强烈的对照。这首诗符合对立诗论的目标,以道德态度处理时事主题。虽然如此,三部式仍然构成了陈子昂议论的基础,促使这首诗成为最出色的《感遇》诗之一。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
羸粮匝邛道,荷戟惊羌城。
严冬岚阴劲,穷岫泄云生。
昏噎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攀蹋兢万仞,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秦阶平。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展望未来的诗句 篇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李白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他日若遂青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实际上也是李白对未来的展望。
李白的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也是展望未来,怕什么大不了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