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最新10篇)
在我们上学期间,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庖丁解牛》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最新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租赁协议书 篇1
甲方:
乙方:
为确保双方利益,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签订本协议。 甲方仁和茶庄,面积80平方,空调五台,新机麻三台、旧一台,凳椅若干。
一、租凭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付款方式两个月付一次,水电押金_________元,租金每月_________元。
二、电表底数_________水表底数_________.
三、乙方不能转租他人。
四、续租约定,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优先租用。
五、租凭期满后,乙方结清所有款项,甲方退回乙方押金,乙方自已买的东西可自行拿走。
六、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 乙方:
电话: 电话:
身份证号码: 身份证号码:
年 月 日
成语庖丁解牛 篇2
一“庖丁解牛”及其三阶段
《庄子•养生主》一文,其中心思想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在第二部分“庖丁解牛”中,以厨师庖丁解牛的例子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顺其自然,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才能够将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道家看来,技艺与道相结合,“技艺合道”的思想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当人们的技艺相当熟练的时候,就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技巧动作更加自然,身心与道合二为一。庖丁解牛分为三个阶段:在最初分解牛体时,庖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即一头整牛;几年之后,全牛消失,能够感觉到牛体的各部分结构;最后达到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用眼睛去观察,依照经验顺着牛体自然生理结构的地方去解剖,遇到筋腱、骨节交错的地方,谨慎专注,动作轻微迟缓,避免“割肉”或“砍骨”。当牛体全部分解完,就像是一堆泥土放在地上。相比普通厨师一个月更换一把刀而言,庖丁的刀用了十几年还像刚磨过的一样锋利,形象的反映出庄子“反对人为,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及其重要性。庖丁解牛的技术充分表明摸索事物规律的重要性。其典故适用于任何技能,对于演奏艺术方面更加受益匪浅。当演奏技能形成时即开始入门为第一阶段,这是演奏艺术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由于技巧简单,通常此阶段演奏进步较快,就像庖丁解牛中,看到全牛的初级阶段一样。笔者认为,第一阶段对于演奏技能的提高,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放松和兴趣,由此来唤起初学者对音乐的热爱并激励其继续学习。这两个因素要辩证来看:一方面,在强调心理放松的同时,进一步指导其练习技巧的方法。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实践表明,在特定环境内限时完成学习内容,设置必要的学习压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初学者的学习潜能。如同学习汽车驾驶一样,在不断学习新动作、巩固老动作的过程之中,可以逐渐提升学琴者的兴趣与练习热情。另一方面,在消除生理和心理紧张状〖〗态的前提下,才能够提高演奏兴趣,将琴看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演奏。生理紧张因素主要是由于技能技巧没过关而产生的;心理紧张因素则是由于思想压力、环境压力等影响而导致的。前者只需提高技能技巧即可解决,而后者则需通过对思维、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控制来协调解决。第二个阶段为中级阶段,在技术技巧基本定型之后,演奏者进步的速度通常会放慢下来,这就需要通过逐步练习,将影响技巧发挥的多余部分去掉。只要方法正确,经过数次重复,使有关脑细胞形成暂时联系,起到条件反射的作用,剩下真正的几个闪光点,这个阶段是“全牛消失的阶段”。艺术创造需要技术支撑,精湛的技术可以外化为艺术的显现。演奏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在此过程中,技巧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技术技巧是解读音乐作品的方法,没有高超的技巧就不会有高水平的演奏。技巧就像放在柜子里的工具,仅仅拥有这些工具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演奏家正确的运用这些工具,它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那么,如何使技术技巧过关呢?首先要保证科学、足够的训练。演奏者要长期坚持规范性的训练,使思维和动作的联合活动建立起大脑皮质的“动力定型”,将肌肉动作简单化、自动化和精确化。在练习中冷静地布局、细心地设计,并在实际练习中去检验和调整。通过练习———听辨———练习———判断———再练习……以此循环的方法达到演奏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反复训练,能够极大的提高高难度技巧的把握性和稳定性,使演奏技能进入潜意识之中。此时,演奏者真正拥有了表达音乐的技术保障。另外,分析、研究作品的技术技巧,提炼技巧的难点、重点,细致到每一个音如何处理,有助于理解作品内涵,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高级阶段。“庖丁解牛”之道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庄子“顺应自然、忘却情感”的哲学思想,更体现出演奏艺术所追求的“得知弦外”的重要性。在任何乐器演奏的练习之中,遇到技术难点时,与庖丁解牛如出一辙,需要演奏者慢练、细练、用心体会。音乐是感情的载体,感情是音乐的被载体,在演奏艺术中,二者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当练习积累起来的动作意识与音乐感情进一步整合、完善,演奏就会更加协调,以情带音,以音抒情。练习中对于情绪的宏观控制,正如庖丁解牛所看到的不是一头整牛,而心里却是宏观上的一头整牛的辩证观念一样,理智必须与情感很好的配合,才能使演奏者的情绪与作品的客观要求相统一。演奏者心里永远要有全局,就像一张地图一样牢记在心,随时进行宏观调控,这就是理智。当演奏一首作品时,技术技巧解决之后,演奏者应该在一种有控制的状态下进行演奏。其中包括对高难度技巧的控制和对情感体验的控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建立心中的“感情图示”。即能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又可以将作品的高潮部分控制在理性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演奏者才能达到超功力、超自我、物我两忘的演奏最高阶段。
二解牛之道的“最高境界”对演奏艺术的启示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技艺进步的本质与现象,都不可能永远一致。通常情况下,进步不容易被察觉。因此,在技术达到一定高度时,会出现所谓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作为心理学的一个范畴,是指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由于心理变化和练习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而出现的停滞不前的现象。“高原”即“障碍”。在练习过程中,演奏技能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不可或缺。一旦出现“高原现象”就势必会阻碍演奏技能达到预期的高度。只有克服这种现象,才能达到一切演奏艺术所追求的“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首先,技巧是达到“道”之境界的前提和基础。在庄子的故事中,若没有庖丁多年的技巧探索,是无法想象他在后来解牛过程中所获得的那种无比轻松自由的精神享受,技巧的锤炼是所有艺术家都无法回避的过程。一切器乐演奏的训练过程都是由硬到软,由重到轻,最后达到游刃有余、空无所有的状态,即从丢掉大力、硬力到学会用最合理的力来表达音乐的过程,以此来达到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目的,这一点也是道家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具体到练习过程中,首先要学会调节演奏中的肢体放松,尤其是手臂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容易找到力量的支撑点,逐渐运用由内到外、具有用力和放松两种状态的用力方法,才会使演奏更加轻松、灵巧。例如,在弓弦乐器演奏技法中,右手握弓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发音的质量。正确的运弓方法在演奏中会更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科学的握弓姿势违背了人体活动的自然规律,必然使演奏处于紧张状态。演奏者要建立全身放松和协调的整体观念,灵敏准确地捕捉力源,才能够将运弓的刚柔、急缓、轻重、藏露、提按等特点充分表达,以此来达到强而不躁、弱而不虚、抑扬顿挫、收放自如的目的。总之,科学的用力,即对力量的使用“惜墨如金”,该用处尽力而为,不该用处点滴计较,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放松、省力,避免出现“高原现象”。其次,从美学角度来说,演奏者在充满情感与想象、感性与理融的气氛中进行表演,才能够全身心投入,来更好地诠释作品内涵。演奏艺术包括演奏技术和表演艺术两个方面。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掌握演奏技术的同时,重视音乐修养的培养。器乐表演中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是,演奏者技术展现与如何处理演奏者感知作品,并客观展现艺术的关系上,笔者在多年的演奏与教学中,深感有无数个内在与外在的矛盾,需要理论的分析和指导。表演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较,在方式上有很大差异。如绘画艺术,作品常常是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绘画作品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而发挥它的艺术魅力。画家完成一幅作品,通过展出就可以供人们欣赏。文学作品也一样,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一旦完成就可以直接和读者见面,无需任何中间环节。音乐不同于绘画,因为音乐是抽象艺术。记录音乐的乐谱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即使是专门的音乐家,也只能通过看谱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而非全部。音乐之所以不同于文学,是因为记录音乐的符号具有非语义性;而文字却具有一种约定性的语义。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有特定的涵义。音乐表演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实践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演奏技巧无法谈及艺术上的表现;反之,脱离了艺术表现,演奏的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应有的艺术价值。二者的统一,是演奏艺术中重要的美学原则。
成语庖丁解牛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文本; 识字; 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为古代文本中一些生僻难认的字而犯愁,一方面影响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的速度。我们知道,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有效的识字教学使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达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规律和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从而流畅地阅读文献。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就要达到3000字左右,中学生的识字量还要增加,这就给老师和学生均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知道,汉字难认难写,易混淆,笔画、偏旁、部首多,间架复杂。同时又受到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和形声字的干扰,识字难度更大。其实识字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面对难题,只能迎难而上,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写,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考。花大量时间,把每一个生字书写数遍,通过重复记忆、硬性记忆,让学生死记。因为害怕忘记,所以间隔一段再写,再查,坚信“只要功夫深,字透纸背,入木三分”。久而久之,学生畏惧识字,厌恶识字,甚至见“字”就头疼。而老师不管你受了受不了,非让你认会写会不可。于是机械地加大作业量,强制识记。如果记不会,完不成,就要受到责罚。都是汉字惹得祸,汉字成了学生的死敌,其识字教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针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困境和中学生识字量嫌少以及错别字较多的现状,我尝试寻求新的出路,打破瓶颈,另辟蹊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提出“庖丁解牛识字法”,效果颇好。大家知道,庖丁杀牛,入刀游刃有余,骨肉分离,因为他“成牛在胸”,牛的骨架结构,关节通络,了然于胸,所以解牛才得心应手。识字亦然,不看字的偏旁部首的组合,不管字的间架结构,一味地抄写过来誊写过去,重复等于原地踏步。
首先,教学生熟习汉字结构和偏旁部首。要让学生知道汉字从构字角度,分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又分了多种结构,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包围结构等,对字的整体造型,形成识记的整体印象。还要让学生熟练辨识各种部首,如建字旁“廴”,走之底“辶”,病字头“疒”,爪字头“”等。并且分辨部首在字形中的位置是头、底、左旁、右旁,还是框。由字的部首形状,形成对该部首该类字的类别印象。如“马”字旁的字“驶”“驿”“骏”“骛”等。
其次,借“六书”解字,尤其是利用形声字来识记。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本不要求了解“六书”,但中学生有必要了解一点汉字造字的特点。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后两种为用字法,可以不讲。四种造字法中,象形字为独体字,描摹事物形状而成字,如“日”“月”“人”“羊”等。指事字是独体字居多,用指示性的笔画来表示,如“上”“本”“刃”“亦”等。会意字多为合体字,组合后产生新义,如“休”“北”“莫”“林”等。而占80左右的形声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形声字为合体字,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所以依据形旁的相关意义来识字,“页”与头脸的意义相关,如“领”“颜”“颈”“项”等;“肉(月、身)”与身体的部分及其性状有关,如“肘”“股”“肥”“躬”等;“示”和神祗祭祀有关,如“社”“祖”“禅”“崇”等;“玉(王)”与美玉有关,如“琼”“瑜”“琢”“璧”等;“竹”与竹器名有关,如“篇”“策”“竽”等;“贝”与财物有关,如“资”“贪”“贿”等;“酉”与酒有关,如“醉”“酗”“酣”等。
最后,用依音定字和据义定字来辨析字形。因为汉字中有大量的同音字和多音字,所以要根据字义和字音来确定字形。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达到识记的目的。
识字教学是学生夯实文化基础知识的关键,是学生学好历史文化的前提条件。识字教学虽然有难度,但只要认真探索汉字的构字特点,寻找恰当的方法,还是可以教好的。我所尝试的所谓的“庖丁解牛识字法”,通过实践,学生在分析理解汉字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识字准确深刻,既快又牢。希望把识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好用好我们祖国的母语,从而学好我们灿烂的历史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
[2]《鲁迅文集》
租赁协议书 篇4
协议双方
(甲方)
(乙方)
应乙方要求,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本着互惠互利之原则。就**环城机械设备租赁有限公司机器设备租赁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1、甲方将如下机器设备租给乙方,用于工程建设。
2、租赁暂定________年。租金____元/年。至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止。租金年缴。乙方如到期后续租,双方另行商量价格。
3、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用于其它用途,否则甲方有权收回,乙方承担相应损失。
4、因特殊原因,任何一方终止协议时,需提前两个月通知对方,违约方承担责任,一次性向对方支付违约金5万元。
5、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双方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向**诉讼。
(设备及仪器名称/型号/产地/出厂日期/数量)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人(签字):_________
委托**人(签字):_________委托**人(签字):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成语庖丁解牛 篇5
首先,“庖丁解牛”的故事当然是一则寓言。庄子借“庖丁”的形象,以他的言行来传递庄子试图通过“言说”而达到“不可言说”的目的。纵观《庄子》通篇,大部分人物都是像“庖丁”这样的底层人物,如:轮扁、子舆。很难理解在哲学这样高深的对话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期待中的高级知识阶层,倒是像“庖丁”这样的蓝领劳动者。其实,这些普通角色是有着哲学上的某些功能的,比如:这些人物都是我们思维标准中所避免的。当这些人物被设定为哲学家时,我们则不得不面对那些根据规则生活的人所害怕和逃避的东西,而那本质就是自然。普通如“庖丁”这样的人,他们不怕其自然生成的样子,因为他们已经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因而他们的言说有着顺其自然的自由,这在庄子的眼里就是值得保护的。而其他有身份的人,他们因需要顾及的太多而丧失了以其自然的方式行事的自由,因此他们是不具有以“言说”而通达“不可言说”的特质的。其次,“庖丁解牛”的故事也通过重言的应用而显得更具信服力。“庖丁”虽然只是一介屠夫,但庄子给他设定的又不是一般的屠夫角色,他是一个可以在“文惠君”面前“解牛”的人。有学者求证,“文惠君”即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国君———魏惠王。且不管这是否属实,在庖丁一番慷慨言说之后,加上一段显贵的君主级别的人物感慨“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就足以让外人忘却庖丁地位的身份,而试图顺着文惠君的溢美之词去揣测之前庖丁所阐释的“养生之道”了。再者,“庖丁解牛”的故事保持了庄子文章中卮言与寓言交织的一贯风格。“庖丁解牛”本该是一个充满血腥的屠牛故事,而庄子却将它演绎得充满了艺术的美感。“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和《经首》之会”,俨然一场音乐的盛典。可是就是在这看似支离破碎的语言之下,蕴藏着庄子“不可言说”的世界,譬如对人与社会的深刻认识。庄子的语言看似随心所欲,却是“无中生有”、“似非而是”,思想的内核隐秘于看似不合逻辑的语言中,只因为“不可言说”的世界需要人类服从心灵意念的召唤。当语言被理性规定了太多的责任和意义后,它就成了文化的铠甲,使人丧失了自由飞翔的能力,而不能达到心灵所应追求的“不可言说”的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虽然对语言有过无奈,但是正是因为他就此看清了语言的局限性,才能进一步驾驭语言,用一种可以被“言说”的语言来呈现一个“不可言说”的世界。
人们常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出世的,但从解读“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却可以发现这点并不尽然。庄子之所以想出世,是因为社会加于人的种种束缚对于他这样天性自由、强调自我的人来说如重重枷锁难以承受。然而纯粹地追求躲避现世的社会环境不仅做不到,而且毫无意义。况且人之灵性在于精神,要保全个体精神上的锋芒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保全自我。所以,庄子的生存哲学不是纯粹的出世哲学,而更重要的是要坚守自己的精神自由。这一点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在我们初降于世之际,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是没有主-客体意识的,万物在我们的眼中都是一体的,“牛”的概念是不存在的。然而随着我们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这种一体性就被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概括性概念所取代,我们见到的“牛”不再是牛本身,而是一个隐含着诸如“一种食草性的动物,其肉可供食用”的概念框架。于是就产生了“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的现象。这是因为此时的“牛”已经从一体性中分离了出去成为有别于个体的“他物”,而此“他物”的价值就是用来宰杀,因而实用性的结果达到了就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了,亦“割”亦“折”都是不重要的。而要达到“庖丁”的境界,就要从“心为物役”中解脱出来,回归本源的物我一体的状态。所谓“养生主”,其实“养心”也。故事原文中,当文惠君问及庖丁“技盖至此乎?”时,庖丁的答案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这种境界不只是回归了原初的不存在着主-客体对立的关系,更是已经超越了之前营成的概念束缚,最终达到了在场的(概念化的)和被我们揭示出来的原本被遮蔽了的不在场的(概念外但是潜在于人对物的认识的)东西合一的境界,从而“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在探讨庄子的语言哲学时提到庄子善用寓言,其实这则寓言也可以折射到庄子对生存哲学的思考上来。“牛”者,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也;“刀”者,个体的肉体存在是也;“刃”者,个体的精神存在是也。社会中的各种事务千差万别,犹如一头头牛,虽然从属于一个物种,却也没有任何两头是一样的。我们每一次与社会发生交往时,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需要适合的方法来应对,不能遇事就“割”就“折”,寓言中可“更刀”,可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一旦被击垮就难以再重构。同样,所谓“游刃有余”而非“游刀有余”,是因为对庄子来说,生命的鲜活不在于外在的形态,而在于内在的心灵,因此,他希望纵然“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之所以能数十年保持其刀刃锋芒,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眼中的牛已经不仅仅是概念意义上的“牛”,他已清楚地了然于心间牛骨架内部的缝隙和刀刃的轻薄,因而可以避开不必要的正面冲突,寻找骨与骨之间的关节处。这些地方筋骨交结,与严丝合缝的硬骨相比要薄弱,然而也无疑更为要紧。人与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社会之于个体乃是一种宿命,没有人能逃脱社会而存在,人只能在社会中显现其价值。然而,社会对个体而言意义是双重的:既提供了彰显个人价值的舞台,又随时可能成为个体精神乃至肉体的葬身之所。“牛”是一个庞然大物,如同庞大而复杂的社会,我们最初面对它时毫无概念,无所适从,只能停留在用“手”来解的阶段,这时的我们如若强行与社会碰撞,必将身心俱创。当我们逐渐在社会中成长成熟后,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就慢慢加深,形成了对社会的各种各样的概念体系,这时我们就可以“目解”社会了。因为我们眼中的社会不再是社会本身,它已经被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概念,只要我们能看得够清楚透彻,就能避免硬碰硬、以卵击石的无谓牺牲。然而这并不是人与社会相处的最高境界,因为“目解”仍停留在“技”的水平上,还受着“形”(也就是概念)的限制,即使它再能再巧,也带着人的功利性、目的性和有限性。要达到如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就必须彻底消除主-客体的对立,完全融化在浑然一体的“道”境中,只有这样,生命的锋锐才能得以长久。
无论是从语言哲学,还是从生命哲学来看,庄子的思想都可谓是中国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言不尽意”总是让庄子的文本充满了可以被无限解读的魅力。作为语言运用的哲学大师,庄子用诗化的语言探索着解决语言遭遇“不可言说”的困境,并试图用寓言、重言、卮言来言说一个“不可言说”的世界。“庖丁解牛”的故事虽短,但却完美地阐释了庄子的语言特点,同时也折射出了庄子对于生命的思考与关照。
作者:熊思尘 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租赁协议书 篇6
甲方:*****村民委员会
乙方:***
甲方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区优势和资源优势,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经甲方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甲方决定将闲置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使用,双方达成协议如下:
一、甲方将该村第三村民组所有的,位于*****的荒山租赁给乙方作为建砖用地,土地租赁转让协议书。
二、被租赁土地的四至为:东至河沟西侧的山道;南至防风林带;西至由东侧边界向西300米一线处;北至由南侧边界向北300米一线处。经甲乙双方实地测量,乙方租赁的山坡地及荒山共计100亩。
三、租期为 年,自20xx年月日始至20xx年月日止;合同期满如该厂继续经营,应续延此合同,续延期限为 年。
四、租金按年度计算,每年每亩土地租金为 元,共计*** 元。
五、付款方式:本协议公证后乙方先预付甲方两年租金计 元作为履约定金,此款先用来分年冲抵签约后前两年的租金,从第三年起租金于每年的 月 日付清。乙方所交租金即可以用现金支付,也可以用所生产的产品参照市场价格抵顶,适用何种方式支付由甲方选择。
六、甲方收取租金后应当按相关规定分配和使用,如因分配或使用不当而引起甲方与第三村民组及村民的矛盾与乙方无关,由此影响了乙方的生产经营,甲方承担违约责任。
七、乙方租地建厂所需要的手续由乙方负责办理,费用由乙方负担,但需要甲方协助或提供与租赁土地有关的手续、资料的,甲方有义务提供和协助,合同范本《土地租赁转让协议书》。
八、租赁期限内甲方必须保证无其他集体或个人对乙方所承租的土地提出任何异议,如果出现上述情况由甲方负责处理,与乙方无关,如甲方处理不当而给乙方造成了经济损失由甲方负责赔偿。
九、在租赁期内,涉及乙方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税费由乙方承担,涉及该地农、牧、林等方面的税费由甲方承担。
十、乙方建厂或生产经营中需经过甲方其它土地通行时,甲方应当积极协助和提供方便,乙方享有无偿通行权,如甲方村民干涉,由甲方负责解决。
十一、乙方有权在所租赁的土地上建筑固定设施、利用土壤资源、植树造林、或其它综合开发利用等。乙方开发利用租赁土地除按本合同约定交纳租金外,不再向甲方及村民另行交纳费用。
十二、在合同期内乙方经营需要或其他建设项目、矿业开发等情形需转租这块土地的,乙方有权自行转让,所有收益款项归乙方所有。
十三、甲方应尊重乙方在租赁土地上的生产经营自*,不干涉乙方经营活动;乙方利用租赁土地所产生的一切成果全部归乙方。
十四、合同的变更或**:
1、如因国家法律、法规、**发生变化使本协议无法履行或继续履行将影响到甲、乙双方合同目的实现的,双方均有权提出**合同;
2、乙方所交租金到期后超过一年未支付的,甲方有权**合同,乙方经济损失自负;
3、如甲方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本合同约定义务,影响到乙方生产经营的,乙方有权单方**合同。
4、如当地*或*行政主管部门限制乙方从事粘土砖瓦生产的以及砖厂无法继续经营等其它情况,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合同。
十五、租赁期满后,如乙方不再租赁,应交回租赁的土地,乙方所建固定设施由乙方自行处理;如果固定设施移交给甲方,双方应公平合理协商补偿事宜。但乙方所种植的树木所有权仍归乙方,如归甲方,甲方需向乙方支付相应的对价。
十六、违约责任:
1、如乙方未按期交纳租金,甲方可按欠款金额每日收取1‰的违约金;
2、如甲方违反约定义务,需向乙方支付违约金五十万;如此违约金不能弥补乙方的损失,需另行赔偿,金额由双方协商或由乙方委托有评估资质的中价机构评估,其评估结果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十七、因此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双方同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十八、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此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公证处一份,***乡*备案一份,自公证之日生效。
附:1、平面图一份;2、村民**会议决议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法定**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成语庖丁解牛 篇7
关于牛的成语有:争猫丢牛、目无全牛、牛溲马勃、屠所牛羊、蜗行牛步、牛角书生、牛衣对泣、一牛九锁、牛刀小试、隔山买老牛、牛不喝水强按头、鸡口牛后、瘠牛羸豚、放牛归马、马勃牛溲、牛头马面、归马放牛牛头不对马嘴、汗牛充栋、老牛舐犊、九牛二虎之力、牛骥同皂、气壮如牛、牛郎织女、牛角挂书、卖剑买牛、吹牛拍马、初生牛犊不怕虎、庖丁解牛、吴牛喘月、服牛乘马、对牛弹琴、钻牛角尖、马牛襟裾、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牛鬼蛇神、九牛一毛、呼牛呼马、童牛角马、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猕猴骑土牛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成语庖丁解牛 篇8
出处:《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近义词:鬼斧神工、胸有成竹、出神入化 、炉火纯青等。
反义词:黔驴之技、黔驴技穷、江郎才尽、无计可施等。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即指人的技艺纯熟。
例句:1、他对这项工作掌握熟练,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成语庖丁解牛 篇9
《养生主》一文开篇便提出总的养生思想,接着用4个故事从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庖丁解牛”是本文的第一个故事,它说明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应对复杂的世务,这样才能很好地“保身”、“全生”。这是从社会人即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个角度来陈述的。下面的三个故事,则是从自然人即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角度,或者说从人应该如何看待生命体自身这个角度来陈述的。分别强调要让生命体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存在、运行;要让生命体按其自然的时空模式活动,自由自在地生活;要让生命体按其自身的规律过完一生。
“庖丁解牛”的故事讲述庖丁历经19年,终于练就一身神奇的宰牛技艺。他宰牛的时候看不见整个的牛,而是在用“神”看牛。他依照牛的天然生理结构运刀,刀劈骨肉间的缝隙,从没有磕碰过筋腱、骨肉,更不用说大骨了。“游刃有余”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庖丁解牛”一直用来比喻技艺熟练、神奇,但《庄子·养生主》讲述这个故事,显然不在于赞誉庖丁的技艺,而是借此阐述重要的养生思想,所以当庖丁讲完自己的宰牛经验之后,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么,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番话,究竟悟到了哪些具体的养生思想呢?这是值得探讨的。
“庖丁解牛”总的思想是强调要掌握并按照客观规律来应对纷繁复杂的世务,这样才能化解各种矛盾,从而达到“保身”、“全生”的目的。庖丁解牛技艺纯熟,游刃有余,当文惠君称赞他时,庖丁说:“臣之所为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说,他追求的是掌握牛的生理结构特点,掌握牛体的内在规律,这比技艺已更进一步了。这说明,庖丁不只是一位宰牛能手,更是一位熟练掌握牛体内在规律的具有很高智慧和智能之人。“良庖”所以“岁更刀”,“族庖”所以“月更刀”,就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牛体的内部规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应对纷繁复杂的世务时,不应只停留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只有充分认识、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才能进入智慧和智能的层次。达到这一层次,处理事务便能得心应手,取得最佳效果;遇到艰难险阻也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从而避免各种纷扰和可能的伤害。这样,当然“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了。
那么,一个人处在多变的社会中,究竟怎样才能掌握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呢?“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必须要善于通过各种现象,去认识、掌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庖丁解牛,初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因为逐渐摸索到牛的生理结构特点,便“未尝见全牛也”。此后由于对牛的生理结构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就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被林林总总的各种现象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只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局部的,个别的。只有抓住本质的东西,才能处理好各种现象和矛盾,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2.要及时地、不断地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庖丁解牛19年,初始时“所见无非牛者”,后来不但“未尝见全牛”,而且“批大郤,导大窾”,“技经肯綮之未尝”,就因为他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就是说,他不是停留在对牛的外在感官认识,而是通过长期的宰牛实践,不断将感官获得的认识加以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并掌握了牛体的生理结构规律。这里的“神欲行”,就是理性认识。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要处理好事务,不能凭感觉办事,不能凭一时冲动,不能犯经验主义。因为凭感官获得的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只是认识的基础,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才能把事情办好。
3. 在认识、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时,既要注意事物的普通性规律,又要注意事物的特殊性规律。庖丁解牛19年,他之所以能够“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就是因为他既掌握了牛的普遍性生理特点,又十分认真地对待牛的某些具体部位的特殊性。他说:“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就是说,在碰到骨节、筋腱交错的地方,他高度警惕、专注、谨慎,因为这些部位有其特殊性,需要特殊对待。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我们不但要了解事物的普遍性特点,还要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特别是对某些比较纠结的问题,要条分缕析,考虑周全;要有高度戒备的心态,要特别认真、专注、严谨。这样,才能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才能稳妥、高效地解决问题,才能确保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4.认识并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需要依靠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庖丁解牛,手触、肩倚、脚踏之处,所发出的声响,以及挥刀宰割时发出的声音,都跟桑林舞的乐曲、经首乐的节奏一样,是那样的柔和、轻快、匀称。这种熟练、神奇的技艺,是通过19年的宰割实践不断摸索、积累而成的。这种积累,既包括宰割技术的经验叠加,更包括对牛体生理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提高和深入。显然,正是这种长期“量”的积累,才最终实现思维上“质”的飞跃,成为一个能熟练掌握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智者。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心得体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从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办理任何事情,既不可抱一蹴而就的心态,也不应该轻易丧失信心。要不怕失败,要勇于实践,要耐心坚持,要善于总结探究。
成语庖丁解牛 篇10
庄子对技术的见解,可发见于其关于知识的论议。在区分假知与真知时,庄子曾以技
术为典型来说明后者。故将见庄子 的技术观,须检讨庄子的知识论及认识论。
在韩国学术界,对于庄子的认识论,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评价。其一是肯定的评价,认
为出现在《庄子》中的各种言论,追从着他的形而上学见解,对语言的界限进行了批判,
提出超越日常的知识乃是语言之外的神秘知识;其二是否定的评价,认为出现在《庄子》
中的各种言论,虽然能够纳入其形而上学的固有体系,而且也符合语言的界限,但其中所
标榜的超越性和神秘的语言之外的知识,是绝不能肯定的。兹举例如下:
在老子与庄子看来,不即是知,不知即是真知。因为老庄之道,既然肯定了在先的
超越之存在,那么所要认识的是无规定的存在之知,而超越一体的知,即是超越的知、
无界限的知。否定知的,乃是否定知的知。而否定知的知本身也就内在地包涵着知道的
知,因而否定知的本身的知即是老庄所谓的真知。
故在老庄看来,真的意义的知,乃是不可言表的“知”。因之,引为“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他们(老子与庄子)所谓在言语之前的认识,是自明的事实。可是,其概念并无
意义。因为意识直接地碰到其对象的这种直观,只是一个现象,不过是自然现象内的
一种现象,决不能称作认识。任何对象只有在语言中被陈述为什么什么时,我们才能
说它之于认识。……即使让步百步……庄子的认识论值得给予高度评价,可是,对我
们的认识更重要的问题,是存在全体,即并非如何认识道的问题,而是明确地依据语
言来认识道之存在全体是如何组织的问题。
上述引文所征引的这些态度,看起来似乎只是特定研究者的立场。事实上,应该看到,
这些独自的评价起因于评价者所接受的认识论的态度。更具体地说,显然易见的是,那些
定向东方哲学的研究者,一般可能采取前者的立场,而定向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则是后一种
立场。
本篇文章的立场并列于前两种方向之间,试图提出第三种新的可能的理解方向,此方
向是以庄子对技术的见解本身为线索而得出来的。勿庸讳言,这篇文章所具有西洋哲学的
背景乃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故在倾向上接近后一种方向。然而它又异于西方哲学以理性为
中心的一般传统,而是以技术为中心展开讨论。因之,本文既基于西方哲学的议论,又多
少异于定向于西方哲学研究者的方向。此外本文还有一不同之处,即期在后者方向,加予
相当的具体性。根据这一具体性,这篇文章也要预料庄子的哲学在东方技术界的影响。兹
今,经过技术发展的负作用,我们有必要重新吟味庄子技术观的现实意义。
2.桓公和轮扁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所读为何
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
者,故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
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
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
已夫!”
在论及庄子的认识论时而常被引用的 这则寓言,就其字面意思来看,它尝试着探问,
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能不能把握前人的精神。勿庸置疑,其回答是否定的。就此而言,从
东方哲学传统来解释,大概是所谓“人之心不可表现于文字,精神的境界往往不可用固定
的方式传达,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来验证而已” 。反之,从西洋哲学来解释,则认为大
概“对产生过程,缺乏科学分析,例如一些道家术士虽然拥有根据经验的秘笈和妙技,但
他们却不能向其弟子说明这些。”
这两种解释都说到“不可以固定的方式传达”和“不可说明”,同时指示着技术传达
的不可能性。前一种解释的焦点集中在“精神的境界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而不可被验证”。
与此相反,后一种解释指示着,“对产生过程,缺乏科学分析”。然而,这两种方向的解释,
都存在着问题。
首先,轮扁的技术不是“精神的境界”,而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手工。此外,
这一手工,如下所云,不是科学分析的对象。轮扁的技术是手工,换言之,是手练而非心
练,是身体的技术。把它看作理解超越的直观,看作精神的境界,或看作科学分析之对象,
都歪曲了庄子的真意。
桓公和轮扁对话的要旨在于,无论斫轮子的技术,还是治国的技术,都不是能够通过
书的字面而得来的,而是通过手或身体得来的。庄子的这一主张,按传统的知识观来看,
可视为革命性的。因为在脑里的知识,以语言的形式化为书,念其书时,知识从书移向脑
筋,这被认为是知识传达以及获得的一般途径。然而,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主张,知识并不
是从脑筋到书、再从书到脑筋的,而是事与身相应时生出来的。如果失去身体的话,知识
就随之消灭。
如此看来,把庄子的认识论解释为否定语言,似可显出西洋意义上的认识论的局限。
事实上,我们只要从思维至上的认识论移向身体的认识论这一角度,庄子的认识论即可获
得解释。以是之故,庄子的认识论也不一定是以否定语言的以心传心或捻花示众的认识论
为超越的。由此可见,思维的认识论和不立文字的认识论之间,存在着以身体的认识论作
为认识论的庄子的认识论。
把庄子的认识论理解为既不是思维的,也不是不立文字的,而是身体的。这里,有必
要对思维的认识论和身体的认识论作更具体的区分。我们以美国技术哲学家德来夫斯的理
论来加以佐证。
3.五阶段获得之技术
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出现了要制作自动机器人的努力,并试图制作更具人类智慧的电
脑。德来夫斯指出,这样的人工智能研究是不可能阻止的。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人类的智
能,有些可以传统的方式变化为电脑的程序,当然也有不可以的。 现今,从我们的构造
来看,有可以理解为计划性的、语言化的,反之也有不可以的。
德来夫斯指出,不可语言化的知识,就是身体的知识。例如为了易于理解骑脚踏车,
骑脚踏车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会骑脚踏车的人写了一本《骑脚踏车之法》,学习骑脚
踏车的人是不是只要念它就可以了呢?毫无疑问,这样一本书将是有相当帮助的,但却远
远不够。实际上,如果想要学会骑脚踏车,就应该亲身去练习。脚踏车与自身的体能相应
时,才能骑得恰当。读了“游泳之法”的教科书,并不能游泳。正是因此,轮扁不可把自
身的技术传给儿子,它无法用语言所表现的,正是这一身体的知识。
德来夫斯把这一身体的知识和思维的知识,分别称作“经验基础之方法的知识”和“规
则之事实的知识”。从西方哲学的传统看,直至二十世纪以来,仅把一般的事实的知识,
看作是唯一的知识种类。此种立场,基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的知识观,即知识不是身体的
问题,而是精神的问题。
德来夫斯主张,仅此一事实的知识,并非唯一的知识。他指出,方法的知识,不但是
全部的人的身体的活动,如骑脚踏车和游泳之类,而且专门的活动境遇,如医生诊断病人,
经营者决定政策,也同样适用。因为,就专家而言,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要兼备的。
一方面,这些专门领域的事实之知识,是出现于教科书或研究论文的知识。另一方面,
启发式的知识(heuristic knowledge),是专门领域的课题或实行的知识。他说明了后者:
通过多年的作业,人获得“精彩的推测技术(the art of good guessing)而非经验的知识
(experiential knowledge) 。专家们所采取的正是后一种属于身体的知识 。再看桓公和
轮扁的对话,方法的知识被适用于木工斫车轮之事以及圣人治理国家之事。然而,事实的
知识和方法的知识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之知识。如前所言,事实的知识如“骑脚踏车之法”,
人们在练习时,可以借助于这种方法的知识。只是一个人能骑脚踏车的话,那么他早忘掉
了“骑脚踏车之法”。如果总是想着“骑脚踏车之法”,那么他将永远留在初步者的水平上。
初步者与专家这种差异所具有的意义,可以在德来夫斯说明方法的知识时获得更具体
的确认。一些初步者(novice)学习关联新的机能、众多的事实和特征,而根据这些决定
行动的原则。指导的人或书则把这些事实、特征、原则分解开来,教给初步者。毫无疑问,
即使这样,也决不能完全使方法的知识还原为事实的知识。虽然我们知道并熟悉这些原则,
但我们并不能按照它去做。例如像“当汽车跑到二十公里时,转换为变速器的二控档”、“从
车炮马象卒的尉阶,与对方的兵力进行比较,当对方为高阶时,应当攻击”之类的助言。
如果初步者有实际经验,就会知道此类“跟脉络没有关系”(context-free)的原则,并没
有什么助益。这些原则必须更为洗练,例如“当引擎的回转声过度时,转换变速器”、“卒
子有时比另外的军事单位更重要”。这些原则在这成为一种智慧,使普通的初步者成为高
级初步者(advanced beginner)。
实际上,因为经验是不断累积的,须要考虑太多的状况和事态,所以不可能对所有的
要素一一考虑。这时,有必要赋予事物以次序,从自身固有的眼光来考虑。这样可使高级
的初步者变为能力者(competence)。能力者依据自身的眼光,对可能面临的后果,自身
负责任。与追求规则的人相比,他们追求的则是目标。他们所遵循的原则是自身建立的新
原则,诸如“为了以最短时间赶到目的地,可以不顾小事的危险”、“虽然会失去一些静止
不动的棋子,但为了压住敌将,必须不顾一切地攻击”之类。即使能力者的原则在初学者
看来是不合理的,但这些原则是趋向于达成最终的目标的,所以仍然是合理的。
能力者所采取的是通过意识的决定而向自身的目标达成的方式,而熟达者
(proficiency)在行动时则多出自经验,目标的选择也非有意识的决定,而是自动的浮上
(involved understanding)。再言之,比较分析二者对于目标的选择,会发现二者均为直观
的目标。然而在目标达成的方式上,熟达者则为分析的选择(detached deciding)。“在打
滑的弯路,要降低速度,考虑何为适当”、“通过直感判断形势,在将要攻击时,要计算所
有兵力”,遵循这样一些原则是熟达者的特征。
对于专家(expertise)来说,没有必要去选择目标。其达成目标的方式,来自于所积
累的经验。专家在做事时,没有分析的选择,而是以直观处理事情,自身做的事几乎不能
意识,只是在做而已。专家不需念“经过弯路要降低速度”,但会降低速度来通过弯路;
专家在与多人相对的围棋指导对局中,如果无法选择应付攻击的方法,他会干脆任其攻击。
正象我们在走路时,不会时刻念着“在路上要避开碰到的人”,如何避开行人呢?我们是
走路的专家。
的确,我们走得“自然”。轮扁自然地斫轮子,而桓公治理得却不自然。桓公不是通
过相应的事与身来学习治理国家,而是通过书册的字面来学习治理。从德来夫斯的意见来
看,如此通过字面来学习,决不可能成为专家,最多只是能力者而已。 如果一无所知,
那么倒不如庄子寓言中所讲的“糟粕”,但以“糟粕”来作专家显然是不够的,庄子与德
来夫斯都指出了这一点。
然而德来夫斯所说的“专家”,与庄子寓言的意义仍是大异其趣。因为德来夫斯讲求
专家的专门性、机械的效用性而不及其它,而庄子所讲的专家却涉及有道与否的问题。就
此,我们接下来予以分析。
4.子贡和耕耘的老人
子贡……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进,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
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
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曰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
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
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慙,俯而不对。
这段对话中所说的技术,即桔槔,是另外的技术,大异乎轮扁的技术。轮扁不能将自
身的技术传给儿子,但子贡却能仔细地说明其技术给第一次看到的老人。他愿意的话,当
场便能给老人使用其技术。将木头按一定的原理进行加工,成为桔槔。如此,语言能够用
于表现事实的知识,谁都能够使用这种发挥机能(普遍的机能)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成
为产业社会的原动力,亦即成为机械的技术。
这种机械的技术存在的根据,就在于产业社会人们的基本态度,其实也就是子贡的态
度,即以最小的费用收到最大限度的效果(用力甚寡而见功多)的经济原则。子贡看来,
耕耘的老人并未遵循经济原则。可是,对于子贡的劝告,老人回答说,自身并不是不知道
机械,而是忧患以机械惹起机心,所以不使用桔槔。如此,我们便明白了庄子弃避机械的
技术的原因所在。
作为产业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莫不为庄子对于机械的技术的这一对应态度感到荒唐。
我们认为子贡似的效用原则是不可替换的最高原理。可是,这老人却以之为惭愧。那么,
耕耘的老人既知道机械的技术之效用性,可又拒绝机械的技术,这样的固执该如何理解呢?
这老人的固执类似爬山的人。相对于那种会有损身体的苦劳,有一些更有效的方法,
但爬山的人却不去使用机械,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样爬山便没有了爬山的真正意义。当他
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到达山顶,并站立在山顶时,那是另有一番意味的。如果我们能够理
解爬山的人,至于耕耘的老人,不也是一样吗?
如此,我们再看这老人,他并不只是一个耕耘的人,而是以园艺为趣的人。不过,这
则寓言很难全部这般解释。那么,从总体上看,这老人所固执的究竟是什么呢?忧患着机
心,这老人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在现代技术里,流行的是“脱离隐蔽的随机的邀请”,这是一种“无理的邀请”
(herausfordern),强迫自然拿出来,自然本身被采掘,成为可储藏的能量。这种现代的
技术与古代的技术大为不同。以古代的风车为例。风车的翼因风力而转,顺任自然
(anheimgeben)地直接地随风而转。风车不是为了储存气流的能量而开发的。……一些
农夫旧式的菜园子也不是。……农夫的事不是强要土地拿出来什么,而是顺任其自然的生
长力,播种,苗破土而出,保护苗儿好好地生长。可是,如今所耕耘的土地,却是在勉强
自然,完全是一种不同于以前的耕耘方法。耕耘只是被机械化的食品工业而已。
从被誉为“技术哲学的创始人”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机械技术的诽难中,我们
也可理解老人拒否“勉强”的子贡的食品工业,而志向着“顺任自然” 的耕作。
5.身体的技术和机器的技术
轮扁的技术不可表现于语言,实际上,修练的人只能通过积累而发挥,它是身体的技
术;子贡的技术可以表现为语言,如有若干的经验,谁都可以来使用,它是机械的技术。
身体的技术和机械的技术,可以从叙述的可能性或使用的可能性上予以区分。另外还可以
同样进行区分的是技术的效用性。
身体的技术,充其量也只是在身体的限界之内,而机械的技术,从人类的经验看,已
远远超出了人的身体的限界。例如,人以筋肉的力量举起重物的限界,不过是体重的二三
倍,可是机械却能举起自身重量的二三百倍。在工具的帮助下,我们成为能干的技术者,
我们的作业更有效率。
机械技术超过身体的限界,这不仅适用于宏观世界,也适用于微观世界。产业革命以
后,机械技术普遍朝向宏观世界,焦点集中在人的能力的扩张。如今,我们所经历着的信
息革命,其向微观世界中扩张人的能力的方向发展。在微观世界中,人即使最微细地操作,
也不能在半导体里划线,而机械却可以轻松地做到这一点。从前,人们发现了显微镜,使转贴于
人们接近了微观世界,如今,电子显微镜向我们呈现着更微观的世界。
若以子贡的桔槔取水为机械技术的象征,老人使用机械可以耕耘更多的菜园子,在市
场卖出剩余的菜。这样的话,老人可以拥有更多的桔槔,耕耘更多的菜园子。如此的方式
可以扩大再生产,通过如此的生产过程,可以积累资本。再进一步,说不定会发展出资本
主义。可是,老人并不如此。
如前所指,老人分明有理由使用机械,但老人却不肯为之。可是,实际上,表现于历
史的结果是,面对西欧技术文明的强大的生产力,东方的技术文化为之屈服。当然,这一
屈服不一定意味着东方技术文化的全盘的劣势。再言之,庄子的技术可以用来追求任何异
乎效用性的事物,这也就是艺术性。针对庄子的艺术的技术,我们可分解如下。
6.文惠君和庖丁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剨然响然,奏然
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何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微礙,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
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
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
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从换刀的期间来看,宰牛有三种屠夫:每一个月换一把刀的是普通的屠夫(族庖),
每一年换一把刀的是好的屠夫(良庖),也有宰牛十九年屠刀仍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
而保持锋锐的(庖丁)。文惠君看到庖丁的能干,有“技何至此乎”的赞叹。他看破了庖
丁的能干,这种能干比得上才干,有一切值得溢美的因素。庖丁自身的能干合乎道。族庖
和良庖的技术只是才干,而庖丁的技术则合于道。故即使在身体的技术中,也有不过只是
才干的,此外还有至于道的。在庄子看来,后者才是真正的技术。
从处理对象的方式来看,从族庖到庖丁的境界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以眼睛看到牛,
其次是以眼睛看不到牛,最次是以精神看到牛。可见在五官中,眼睛是最基本的,它象征
计量的思考,而精神超过五感,指的是非计量化的次元。如此可见,庖丁说“我所爱好的
是道,远比才干优越”(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自身的技术不是五感的计量的技术,
而是非计量的第六感的技术,它的意义在于五感的技术之上。
庖丁的如此主张,与德来夫斯的论议颇为一致。若按德来夫斯的思想,计量化的技术
是能力者的技术。为了成为专家,应该超过如此计量化的水准。德来夫斯指出,没有分析
的选择而直观地处理业务之人,就是专家。正如以五感不看牛,六感处理之,庖丁方才是
解牛的专家。
但是,如前所示,庖丁的专门性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效用性,而是趋向于艺术性。艺术
性有着众多的意义,与庄子相关联的包括以下三种意义:其一,艺术的身体性;其二,艺
术的创造性以及脱隐蔽性;其三,艺术的游戏性。
一般的艺术活动是以身体活动为特性的。艺术活动不是作为任何理论的活动,它通过
身体的活动而实现。一位死的艺术家,也就意味着他艺术能力的消灭。正如轮扁所说。可
是,身体的活动不一定都是艺术的活动。艺术活动所对艺术对象的表现,甚至比真实对象
本身更为真实。譬如,若为记录人的外貌,照片以机械的技术比画更有效果。可是,我们
说任何伟人的肖像画,比他的照片更逼真。画其肖像的画家,如若不是此人来画的话,恐
怕不能画得如此真实。画家不是摄影师,而是艺术家,他所画的是艺术作品。甚至,在摄
影师中也有艺术摄影师,不是其人来拍摄的话,就不会有如此的照片。如果他去逝的话,
我们会为不能再看到只有他本人才会创造出的新的艺术照片而惋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艺术的身体性和创造性。
然而,游戏性也是可与此相提并论的重要特征。庖丁完成自身的作业,远比任何事物
更能获得心满意足。正如马克思 所指出的那样,庖丁在作业时,自身不是自身,仅在作
业外,自身才是自身。虽然自身的作业是艰难而令人畏惧的,但在作业完成后,他却提以
心满意足。如此看来,这不是强制劳动,而是游戏。
然而,对庄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创造性以及脱隐蔽性。若是艺术家的新鲜的发明,则
为创造,它是受动的发见,将为脱隐蔽性。再次,从海德格关于艺术的技术具有脱隐蔽之
存在本质的见解来看, 牛的骨肉相连之处,在族庖或良庖看得不太清,而庖丁看到了间
隙,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空间,以刀入于空间,完全是循从天理而解牛,那么庖丁就是
呈现出这一天理的艺术家。
那么,如此呈现出天理而成的是什么?宰牛吗?庄子借文惠君之口明确地说:“好啊!
听了你的这番话,我得到养生的道理了。”文惠君发出了感叹,他知道了养生的方法。庄
子说出了达成自身的思想的穷极目标,那就是“生命的保存”。明白了此点,也就是悟“道”
了。为了悟“道”,就要象轮扁或庖丁,成为身体的技术者。
7.以明,心斋,坐忘
那么,如何至于道呢?庖丁何以至于解牛之道,我们何以至人生之道?我们何以为人
生的专家?若依庖丁之言,为人生专家的方法在于依乎天理。以身跟从天理,正在解牛的
庖丁,以没有厚度的刀,游刃于有间隙的骨节,那么活着的人生又当如何呢?庄子指出,
作为人生的技术的是以明、心斋、坐忘等。
所谓“以明”,《齐物论》中说:“不加于自己的判断,平常时顺着自然,这即是可以
依据的真的明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这方才是跟从天理的。首先,
不加自己的判断于被了解者。如此,自身只是跟从天理而描写外物的静态的镜子。“为圣
人之心的静态,照于天地与万物的镜子”, “至人之心其作用如同镜子,不加迎送,应
而无所隐藏。”
人生的技术也表现为不加自己的判断,如镜子反照于“人间世”,这也可叫做“心斋”,
不是祭祀的斋戒,而是心的斋戒。只要“心志专一”,“不用耳而用心去听,不用心而用气
去听,耳的作用止于听声,心的作用止于知晓内外的一致,气乃是空虚,可容纳一切外物。
真的道唯集于虚空里。而这空虚就是心斋。” 空虚得什么都可收入,这即是澄明的心境。
不加入自己的判断,如镜子反照一般,可能正是在这种虚心之中。
此虚心另外表现为心之遗忘,庄子谓之“坐忘”。“忘掉手足或身体,抛开耳目之作用,
离开形体,离弃知识,与彼伟大的道合而为一,这就是坐忘。” 忘掉了感性,也忘掉了
理性,以至于遗忘于道的途路。如此,则忘掉了好恶,不为偏执。庄子所提示的人生的技
术,也就是道的境地。
那么,知道了这一人生的技术,我们是否可以成为人生的专家?显然,具备如此明示
的人生技术,当苦德来夫斯所指出的,仅可成为人生的能力者,而不能成为人生的专家。
因这般的技术,仅可为参考,因为练习身体的技术,并不是身体的技术本身。所以,庄子
也自认,自身之教得其不足。请看: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
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
“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言。…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
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
其孰是耶?”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转贴于
言者不知。”
黄帝是在明示,通过以明、以斋、坐忘的概念,庄子提示的虚其心,要把一切彻底地
忘掉,不加自身的判断于事物,如镜子反照,如此至于道的途路,因而真正知道的人是不
知道的无为谓,知道而不能说明的狂屈次之,自认为知道并为之说明的,其实自身并不知
道。无不谓才是人生的专家,狂屈是人生的熟达者,黄帝只不过是人性的能力者而已。
我们不敢说自己是人生的专家,但起码可以说是走路的专家。我们不必去想脚步这样
那样走着,又不为自觉地走着脚步。我们只是走而已。这意味着我们是走的技术者,是走
的专家。可是,如果我们作为哲学家,我们却要意识到自己的脚步。正如我们为了教给机
器人如何走路,我们必须说明脚步走得这样那样。可以这么说,一般人是走的无为谓,哲
学家是狂屈,科学家则是黄帝。
知道者并不用语言说出来,说话的人不知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话在《老子》
中就已出现。若作一般的理解,仅仅是否定的意味,却不知道对于道的认识(知道)。
这么看来,人生的技术,是身体的技术,决不能还原为语言的事实的技术,而是以身练习
的技术,亦即体得的技术。
8.结论
在庄子那里,技术不是减轻身体的劳苦而充足欲望的量产财货的技术。庄子的技术不
是一般的技术,乃是不知道机械而留于身体的手工的技术。庄子的技术发现了顺应自然的
知识,并因之而以身练习。所以,庄子的知识是身体的知识、艺术的知识。
庄子的这一知识观对中国的文化大有消极的影响。他低调平价命题的、机械的、产业
的知识,而给予身体的、艺术的、手工的知识以很高的评价。这成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异向发展的一个契机。西方文化把技艺(art)区分为技术(technology)和艺术(fine art),
基于机械技术发展物质文明,达到著目的成就。而中国文化则因起源于庄子的对于机械文
明的过低评价,使其在物质的生产力上赶不上西方。
然而,庄子的这一技术观是必须予以否定的吗?当今,如此发问实有必要。庄子技术
观的目的是养生,即保存人生。针对西方文化的产业技术而产生的生态学反省说明,西方
文化虽然在物质文明上取得成功,但在保存人生方面,却没有那么成功。以是之故,西方
文化才担忧起养生,开始警戒机心。这里有意义的是,庄子的技术观可于此获得新的生命。
当今,在我们所面临的状况中,我们仍免不了机心。虽然庄子担心它,但我们的社会
还是历史地展开过来了。然则,我们正处于对庄子的技术观进行再评价的状况。那么,这
是否意味着庄子的见解对了,到此历史的展开,难道是按照错误的方向展开?对此无论如
何回答,我们都不能拒否我们所具有的机械文明,并且还在整体趋势上推进着机械文明。
在这种状况下,庄子的见解对我们有何种意义呢?
庄子的技术观无疑是阻碍现代机械技术的见解。与庄子的寓言不同的是,我们不能活
若耕耘的老人,而不外乎子贡式地活着。然而,我们人生的各个方面不是子贡之机械技术
的论理所能解决得了的。现在仍存在着比庄子看见的更小的领域,在此领域里人们仅依赖
身体的技术。德来夫斯指出,这些领域就是专家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我们以庄子的技
术哲学才能活着。现代的机械文明,它具有卓越的效用性,但却象海德格所指出的,它是
威胁人的存在目的和人的本性的,它损害了我们的养生。我们虽然部分地认定机械技术,
但要警戒机心。因此,在未来的技术开发中,我们应努力实现不勉强自然而顺应自然的原
则。例如,我们使用顺任自然的风力发电厂来代替勉强自然的火力发电厂。可以说,庄子
的技术哲学为我们指示着现代的机械技术的发展方向。
注:本文所论“庄子”,系指作为历史上一位人格体的庄子,统称着庄子及其弟子们。
参考文献宋恒龙,《东洋哲学的一些问题》,(汉城,骊江出版社,1987),P.61.
朴异文,《老庄哲学》,(汉城,文学与知性社,1980),PP.63-64.
《庄子·天道》,PP364-65. 本文所引用《庄子》,依据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台湾
商务印书馆,1975)。
宋恒龙,《东洋哲学的一些问题》,P.174;李康洙,《道家思想之研究》,(汉城,高丽大
学民族文化研究院,1985),P.109;李康洙,《老子与庄子:无为与逍遥的哲学》,(汉城,
路,1997),P.256;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2: History of Sciengific
Though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6),P.12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1966),P.121;陈鼓应 著/崔珍锡 译,《老庄新论》,(汉城,松树,1997),
PP.379-80.
陈鼓应 著/崔珍锡 译,《老庄新论》,P.380.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 2: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P123.
从庄子的话来看,现在我们所看《庄子》,也是庄子的渣滓。我们虽然在谈论着庄子的
智慧,但既然庄子本人已不复存在,那么我们只是抓住庄子的渣滓而认为庄子这样那样。
在此,我们虽然以《庄子》的字句为线索,但有理由勿纠缠于其字面。我们仅以字局为线
索而练身,才能尝试着庄子的智慧。
Hubert L. Dreyfus, What Computers Still Can't Do: A critique of Artificial Reason,
(Cambridge: MIT Press,1922);金圣东:“德来夫斯的人工智能批判”,《社会哲学大系·
四·技术时代与社会哲学》,《汉城:民音社,1988》,PP.55-83,PP.62-65.
Hubert L. Dreyfus & Stuart E. Drefus, Mind over Machine: The Power of Human Intuition and
Expertise in the Era of the Computer, (New York: Free Press,1986),P.19.
Ibid., P.104.
德来夫斯曾举一位飞机教练的例子。一位优秀的飞行员去作飞机教练,当自己的收音
机出问题时,他只能跟着教学生的内容而反映。当教练以前,他以专家对应其问题,执教
初步者之后,他倾向于事实的知识,在面临问题的刹那,他的反映仿佛初步者一样。Ibid.,P.17.
同样,桓公虽然也念了圣人的文章,但他最多只能做到似初步的圣人般的统治。
Ibid., pp.16-51.
“实际上,我们应该称所谓有专家体系为‘能力者体系’。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
里所说的专家体系超过我们的技术模型的第三阶段。”Ibid., pp.102-3.
《庄子·天地》,pp.327-328.
海德格 著/李基相 译,《技术与转向》,(汉城,曙光社,1993),p.39-41.
如下所示,在庄子那里,顺任自然是至于真知的必要条件。
亚伊笛(Don. Ihde) 著/金圣东 译,《技术哲学:敦·亚伊笛的技术和实践》,(汉城,
哲学与现实,1998)。
《庄子·养生主》,pp.106.
“劳动存之于劳动者之外。再言之,劳动不属劳动者的本质。故劳动者通过自身的劳
动,不是肯定自己自身,而是否定的,不是觉到幸福,而是觉到不幸,不能够自由开发身
体的精神的能量,而是鞭打自身的身体,荒废自身的精神。在劳动之外时,劳动者才有安
适感。劳动的时候,得到的是脱离自我的感觉。不作劳动的时候,他感到舒服;劳动的时
候,感到不舒服。总之,他的劳动不是自发的,而是强制的,亦即强制劳动。” 马克思 著
/金 译 《经济学-哲学手稿》,(汉城,理论与实践,1987),pp.58-59.
“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的真理拥抱着作品。” Heidegger, 'Der Ursprung des Kunstwerkes'
Holzwege (frankfurt a. M.:Vottorio Klostermann, 1950), p.25.
《庄子·齐物论》,p.75.
《庄子·天道》,p.371.
《庄子·应帝王》,p.250.
《庄子·人间世》,p.129.
《庄子·大宗师》,pp.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