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8篇)

发布时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司马光,字君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B.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C.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D.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故事”,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还可以解释为旧事、先例、典故等涵义,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D.“春秋”一词有多种含义。一般指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另外,在古代,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也泛指岁月、光阴、年龄和历史;它还指鲁国编年史《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并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答案:

4.D.

5.A.《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6.C.“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7.(1)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贤能。

(2)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贤能。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2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①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日:“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酰②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注:①狃,因袭,拘泥。②酰,同“耽”,沉溺,此处指毒酒。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此处采用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C.“节度使”是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此处指宣武军节度使,广德之后改称汴宋节度使。

D.“谥”是对死去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此处“壮武”属贬斥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玄佐少不更事,因战成名。他少时不能事自立为业,捕捉盗贼,却犯了法;后因偷袭李灵耀叛军,夺取了宋州,建立功业。

B.刘玄佐多次平叛,晋升获宠。平定李纳叛乱,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平定李希烈叛乱,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功成名就,日益骄纵。他放纵部下,致使将帅被杀,财物被抢;他对待下官,不以礼相待,经过母亲教育才醒悟过来。

D.刘玄佐权术诡诈,死于非命。他借相国寺佛体流汗的流言,筹集军资;义子乐士朝与宠妾私通,最终事情败露,他被毒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5分)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5分)

答案:

10.C(根据句子大意及明确各句主语,可选出正确答案。)

11.D(“ 壮武”属表扬的称号。)

12.D(义子私通宠妾的事情当时尚未败露,是义子害怕败露,毒死了刘玄佐。)

13.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吏(于县)”“当尔”“当”各1分,大意2分。(2)“敕”“籍”“权谲”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刘玄佐,是滑州匡城人。少时放荡不羁,不能自己立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吏人鞭打凌辱他,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大历年中,李灵耀占据汴州反叛,刘玄佐乘其不备,偷袭占领了宋州,朝廷下诏以宋州隶属刘玄佐管辖,节度使李勉上表奏请让刘玄佐代理宋州刺史。

德宗建中初年,刘 玄佐进而兼任御史中丞,任宋、亳、颍三州节度使。这时李纳反叛,李洧从徐州归顺朝廷,李纳加紧攻打李洧,皇上诏令刘玄佐援助李洧,大破李纳军,斩杀一万余人,东南部的水陆粮道才打通。进而围濮州,攻濮阳,都打下来了,又迫使守将投降,从而打通了濮 阳津。朝廷提升刘玄佐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兖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反叛时,刘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驻守在淮、汝,多次困住贼兵。皇帝在奉天,关注关东局势,于是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希烈攻打陈州,刘玄佐去救援,李希烈败走,因而攻取了汴州。皇帝又下诏给刘玄佐加官任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刘玄佐本名刘洽,至此,皇帝赐名他“玄佐”以表示恩宠。还朝后,刘玄佐又兼任泾源、四镇、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刘玄佐性情豪放不羁,轻视钱财而喜欢重赏部下,所以部属日益难于约束。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官兵骄横,不能自拔,到刘玄佐时更加厉害。这以后杀将帅上司,大肆掠夺抢劫,都是贪财而造成的。刘玄佐发迹后,他母亲还健在,是一个贤慧的妇人。常常每月织粗绸两丈,以示不忘贫时劳动本色,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他母亲见县令来厅前禀告政事,县令走后,母亲告诫刘玄佐说:“长吏又恐惧又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是这个样子,你高高在上对待下属,心里安宁吗?”刘玄佐受感动醒悟了,所以对待下属更加以礼相待。

汴州有个相国寺,有人传说佛像身上流汗,刘玄佐亲自去施舍大量金银布帛,于是将佐、官吏、商民纷纷向相国寺捐赠金钱,唯恐落后。10天以后,刘玄佐下令停止捐赠,没收所得收入几万金,凭借这些来赡养军队,他的权术诡诈大都像这样。当初,李纳派遣使者到汴州,刘玄佐用盛妆美女进奉,并赠送丰厚礼品,因此全部获悉了李纳的阴谋,所以李纳最怕刘玄佐。刘玄佐宠信的官员张士南及义子乐士朝都是巨富;而乐士朝与刘玄佐宠妾私通,害怕丑事败露,用毒酒害死了刘玄佐。刘玄佐终年58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傅,定谥号为“壮武”。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吴武陵,信州人。元和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3

①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士第。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待以宾友,武陵不答。

②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①,表武陵主盐北边。易直以不职,薄其遇。会表置和籴②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妻子不相活。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都受钱。脱有寇薄城,不三旬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天下不治,病权不归有司也。盐铁、度支一户部郎事,今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诚欲边隅完实,独募浮民,徙罪人,发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易直不纳。

③久之,入为太学博士。大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③长乐,武陵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郾读之,乃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

④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每言宗元无子,说度曰:“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优游江湖。”度未及用,而宗元死。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判度支:官名,兼管财政收支事务。②和籴: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③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脱有寇薄城 (2)病权不归有司也

(3)郾谢已得其人 (4)坐事流永州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因出袖中书搢笏 ②因留沛公与饮

B.①而无逾月积 ②秦师轻而无礼

C.①将待以宾友 ②请息交以绝游

D.①乃杜牧所赋阿房宫 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不尔,宜以赋见还。

(2)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

20.“武陵不答”和“武陵勃然”等细节分别表现出吴武陵 、的性格特征。(2分)

21.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补充叙述对刻画吴武陵形象有何作用?(3分)

答案:

17.(4分)(1)逼近、迫近(讨伐、攻打) (2)担心 (3)推辞 (4)犯……罪

18.(2分)A(均作连词,为“于是”之意)

19.(5分)(1)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应该把赋文还给我。(“尔”、“见”各1分)

(2)等到(柳宗元)担任柳州刺史,武陵从北边返回,很被裴度器重。(补主语、被动、“器遇”各1分)

20.(2分)不慕权贵(不阿权势、矜持不苟等)、耿介正直(公正无私、知人善荐等)

21.(3分)①通过写柳宗元和裴度等人对吴武陵的称贤与器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吴武陵的贤能;②通过写吴武陵因同情柳宗元的艰难处境而替他进谏说情,进一步表现吴武陵待人真诚正直的品格;③整段补叙使吴武陵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每点各1分)

译文:

吴武陵,是信州人。元和初年,考中进士。淮西吴少阳听说了他的才华,派门客郑平邀请他,想以宾客友人之礼相待,吴武陵不做回应。长庆初年,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分管财政开支,上表由吴武陵主持北边盐务。窦易直认为他不称职,消减了他的待遇。后遇上窦易直上表奏,请设置和籴贮备使一职,要选择郎中来担任。吴武陵进谏说:\“如今边疆都是沃土,却长满了杂木,父母妻子都没法养活。我之前在北方,掌管米价为四十(单位不清楚),没办法有超过一个月的存粮,都是先从商人那里拿米,然后再请求按帐目回京都拿钱。如果有贼寇逼城,不到三十天,城里的人就会饿死,到哪里要钱,还谈什么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天下得不到治理,就是苦于该管的部门没有权力。管铁矿、财政开支,一个户部的官员就可以办理,如今把事情分成三块,官吏上万人,财赋一天比一天减缩。西北边院官员,皆是御史、员外郎来担任。如果开始命令他们时是可信的,现在又增派使官来管理他们的工作,那就是说御史、员外做事虽久,反而还不可信了。现在再过十天或一个月,又会认为郎中的作为不可信。再等一个季度、一年,您的所为,也又不可信了。上下互相妨碍,一国之内交相怀疑,谁是可信的人呢?况派一个使官,打杂随从的约百人,督责、传呼,沿路数千里都不得安宁。如果真的想边境富足、殷实,只要招募些游手好闲的人,迁移罪人,一起发往沃土,哪里一定要增加使官和吏员呢?\”窦易直不采纳。很久之后,他入朝担任太学博士。大和初年,礼部侍郎崔郾去东都考录进士,公卿都在长乐为他饯行,吴武陵最后一个到。他对崔郾说:\“君现在为天子搜求奇材,我大胆地提供我的帮助。\”于是拿出袖中写好字的搢笏,给崔郾读了,原来是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文辞既警拔,而吴武陵的声音吐字宏亮又流畅,坐上的客人都大为惊叹。吴武陵请求道:\“杜牧正在你处应试,请给他第一名。\”崔郾婉拒说已有了人选。吴武陵一直问到第五,崔郾都没答应,吴武陵勃然道:\“不这样的话,你就把赋还给我吧。\”崔郾说:\“就按你说的来。\”于是杜牧果然获得了很好的名次。当年,柳宗元贬往永州,而吴武陵也因为犯事被流放到永州。柳宗元认为吴武陵是个贤人。等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吴武陵回到北边,大为裴度器重。吴武陵常常提起柳宗元无子,又劝说裴度曰:“西部平原的蛮人还没有扫平,柳州与贼人的势力范围相互交错,应该起用武将来代替柳宗元,让他得以优游江湖。”裴度没来得及采用他的意见,柳宗元就死了。

[吴武陵,信州人。元和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珏,字君玉,陇西凤州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4

张珏,字君玉,陇西凤州人。年十八,从军钓鱼山,以战功累官中军都统制,人号为“四川虓将”。

宝祐末,大兵①攻蜀,破吉平隘,拔长宁。顺庆、广安诸郡,破竹而下。明年,合诸道兵围合州,凡攻城之具无不精备。珏与王坚协力战守,攻之九月不能下。珏魁雄有谋,善用兵,出奇设伏,算无遗策。其治合州,士卒必练,器械必精,御部曲②有法,虽奴隶有功必优赏之,有过虽至亲必罚不贷,故人人用命。

自全汝楫失大良平,大兵筑虎相山,驻兵两城,时出攻梁山、忠、万、开、达,民不得耕,兵不得解甲而卧,每饷渠③,竭数郡兵护送,死战两城之下始克入。咸淳二年十二月,珏遣其将史炤、王立以死士五十斧西门入,大战城中,复其城。

合州城壁甚固。然开、庆受兵,民凋弊甚,珏外以兵护耕,内教民垦田积粟,未再期,公私兼足。十年,加宁江军承宣使。德祐元年,升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征其兵入卫,蜀道断,不得达。已而泸、叙、长宁、富顺、开、达、巴、渠诸郡不一月皆下,合兵围重庆,作浮梁三江中,断援兵。自秋徂冬,援绝粮尽,珏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二年二月,遣张万以巨舰载精兵,断内水桥,入重庆。六月,遣赵安破神臂门,执梅应春杀之,复泸州。重庆兵渐解去,围泸州。十二月,赵定应迎珏入重庆为制置。

大兵会重庆,驻佛图关。遣泸州降将李从招降,珏不从。至元十五年二月,大兵破绍庆府,执守将鲜龙。珏率兵出薰风门,与大将也速儿战扶桑坝,诸将从其后合击之,珏兵大溃。城中粮尽,赵安以书说珏降,不听。安乃与帐下韩忠显夜开镇西门降。珏率兵巷战不支,归索鸩饮,左右匿鸩,乃以小舟载妻子东走涪。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明日,万户铁木儿追及于涪,执之送京师。

珏至安西赵老庵,其友谓之曰:“公尽忠一世,以报所事,今至此,纵得不死,亦何以哉?”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从者焚其骨,以瓦缶葬之死所。

(选自《宋史张珏传》有删改)

【注】①大兵:元兵。②部曲:指军队。③渠:渠州,今四川渠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饷渠,竭数郡兵护送 饷:食物、给养

B.内教民垦田积粟,未再期 期:满一周年

C.执守将鲜龙 执:捉住、抓住

D.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 自经:上吊自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兵不得解甲而卧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B.执梅应春杀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与大将也速儿战扶桑坝 彼与彼年相若也

D.乃以小舟载妻子东走涪 不赂者以赂者丧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B.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C.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D.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军大举入侵,诸郡相继沦陷,合州被重重包围;张珏操练士兵,整治器械,在军中赏罚分明。

B.开州、庆州遭受敌军袭扰,张珏就派军队护耕,并指导百姓农业生产,官府和百姓都有了充裕的粮食储备。

C.重庆被围,几成孤城。张珏收复泸州,解了重庆之围;与敌大战扶桑坝,城破后亲率兵巷战。

D.张珏十八岁从军,为国家出生入死。大厦将倾而独木难支;因部将开城投降,张珏被俘身亡,令人扼腕。

13.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过虽至亲必罚不贷,故人人用命。(3分)

(2)珏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4分)

(3)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从者焚其骨,以瓦缶葬之死所。(3分)

答案:

9.A(饷:输送给养,动词)

10.A(A.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B.代词,他/代词,我。C.介词,和/连词,和。D.介词,用/介词,因为)

11.C(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12.D(“因部将开城投降,张珏被俘身亡”因果关系无中生有)

四、(24分)

13.(1)有过错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必定惩罚不宽恕,所以人人听从他的命令(效命)。(第一句1分,第二句1分,翻译出句子关系1分。第一句重点词语“虽”“贷”,“虽”翻译成“即使”,翻译成“虽然”不对;“贷”翻译成“原谅”“宽恕”,这两处只要有一处翻译错误,整个句子就变了意思,不得分。第二句重点词语“用命”,“用命”是“效命”,翻译成“效力”“听从命令”都对,没有这个意思,不得分。两句[包括前一句]是因果关系,“故”字必须翻译,如果不翻译,句子体现不出因果关系,不得分)

(2)张珏多次派敢死的武士秘密进入城中,答应前去援助,而且为他们谋划守御之计。(第一句2分,重点是“死士”“间”。 “死士”翻译成“敢死的勇士(武士、的人)”;“间”翻译成“秘密”,翻译成“从小路”不对,因为上文“援绝粮尽”,所以是不可能有小路可走的。第二句1分,重点是“赴援”,“赴”前去,“援”援助。也可以翻译成“用前去支援的话许诺他们”。第三句1分,重点是“画守御计”。如果漏掉一些词,如“屡”“且”“为”,酌情扣分)

(3)张珏就解下弓弦在厕所中自缢,随从的人焚烧了他的尸骨,用瓦罐把他埋葬在死的地方。 (“自经”是自杀,自缢。从者:随从的人。死所,死的地方。虚词“乃”“其”“以”“之”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张珏字君玉,陇西凤州人。十八岁时,在钓鱼山从军,因为屡建战功官至中军都统制,人们号称他为“四川虓将”。

宝祐末年,元兵进攻蜀地,破吉平隘,攻克长宁县。顺庆、广安诸郡,势如破竹而被攻克。第二年,元军聚集各道军队围攻合州,凡是攻城器具无不精良齐备。张珏和王坚协力战斗守御,元军攻打合州九个月都不能攻克。张珏魁伟雄勇有谋略,善于用兵打仗,出奇兵设立埋伏,谋划计算从没有失策。他治理合州,士兵必定精练,器械必定精良,统率也军队有法度,即使是奴隶有功必优厚奖赏,有过错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必定惩罚不宽恕,所以人人听从他的命令(效命)。

自从全汝楫丢大良平,元兵在虎相山筑城,在两城驻扎军队,时时出兵攻打梁山、忠州、万州、开州、达州,百姓不能耕种,军队不能解去铠甲而(安然)睡觉,每次运军粮到渠州,宋竭尽几郡的兵力护送,于两城之下殊死战斗才能够进入。咸淳二年(1266)十二月,张珏派他的部将史炤、王立带领五十敢死壮士用斧头砍杀从西门进入,大战于城中,收复了他们的城堡。

合州城墙营垒坚固。但开州、庆州遭受兵祸,百姓非常困苦,张珏对外用军队保护耕种,在内教百姓开垦田地积储粮食,不到两年,公私用度都充足。咸淳十年(1274),张珏被加官宁江军承宣使。德祐元年(1275),升任四川制置副使、做重庆知府。朝廷征召他的军队入卫朝廷,蜀州道路断绝,不能到达。不久以后,泸、叙、长宁、富顺、开、达、巴、渠各郡不到一个月都被元兵攻克,元军合兵包围重庆,在三江中制作浮桥,断绝援兵。从秋天到冬天,援绝粮尽,张珏多次派敢死的勇士秘密入城,答应前去援助,而且为他们谋划守御之计。德祐二年二月,元派张万用巨舰载着精锐的军队,绝断内水桥,进入重庆。六月,张珏派赵安攻破神臂门,捉住梅应春并杀死,收复泸州。重庆元兵渐渐撤去,包围泸州。十二月,赵定应迎接张珏入重庆担任制置之职。

元兵会军重庆,驻扎佛图关,派泸州降将李从招降,张珏没有听从。至元十五年(1278)二月,元兵破绍庆府,捉住守将鲜龙,张珏率兵冲出薰风门,与元大将也速儿战于扶桑坝,元军诸将从张珏的后面联合袭击,张珏军队大败。重庆城中粮食已尽,赵安写信劝说张珏投降,张珏不同意。赵安就与部下韩忠显夜间打开镇西门投降。张珏率兵在里巷展开战斗,力量不支,回去索要鸩酒欲饮自尽,左右之人把鸩酒藏了起来,于是用小船载着妻子儿女向东逃往涪州,中途大为愤恨,用斧头砍船打算自沉,船夫夺掉斧头丢入长江中,张珏跳起来想投水被家人挽持住不得死。第二天,万户铁木儿追到涪州,把他捉住送往京师。

张珏到达安西赵老庵,他的朋友对他说:“你尽忠一世,以报答所从事的事业,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即使得以不死,又能怎么样呢?”张珏就解下弓弦在厕所中自缢,随从的人焚烧了他的尸骨,用瓦罐把他埋葬在死的地方。

[张珏,字君玉,陇西凤州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5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

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

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答案:

4.【答案】D 【解析】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5.【答案】A 【解析】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

6.【答案】A 【解析】是永平失守后被起用为兵备参议;并没有升为巡抚,而是“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7.【答案】⑴(张春)被人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希望免于提审。

⑵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这是礼道,我如果贪生怕死,朝廷怎么会任用我呢?

【解析】⑴“被动句”“乞”“提问”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⑵“礼”“贪生”“安”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乡试中举,曾任刑部主事。他很注意德行修养,善谈兵法。天启二年(1622),辽东辽西尽为清军占领,朝廷急需守边将才,升张春为山东佥事,兼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这时大军屯驻山海关,永平为来往要道,兵马络绎不绝,关外难民也云集于此。张春运筹有方,事情办得合理,又不扰害百姓。历任副使、参政,最后又回到原来官职。

崇祯元年(1628),改任关内道兵备。兵部尚书王在晋听信流言,说春好杀人,一天斩首十二人。张春上书申辩,关内百姓为他诉冤。在晋又弹劾他与太监有勾结,克扣军饷,将他革职,交司法衙门惩办。督师袁崇焕认为张春廉洁,不同意惩办。御史李炳认为说:“张春平时疾恶如仇,故为人所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用不着提审。”皇帝不同意。第二年司法衙门报告说,弹劾张春的罪状,均查无实据,于是将他释放。

崇祯三年(1630)正月,永平失守,起任张春为永平兵备。因为说兵机不可泄露,请准予朝见皇上,面陈战略,皇帝准许。他当面向皇上陈述了自己的意见,皇帝认为很好,升他为参政。随后,张春同诸将收复了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负责兵备事,候巡抚开缺时再补任。永平大战之后,百姓贫困,张春尽心抚恤,所以人民更加怀念他。

崇祯四年(1631)八月,清兵围攻大凌河畔之新城,命张春督率总兵吴襄、宋伟去援救。九月二十四日渡过小凌河,经三日到达长山,距城十五里,清军以二万骑兵来迎战。两军交锋,枪炮齐发,声震天地。张春营受到冲击,诸军皆败,吴襄先失败,张春收集被击溃的军士再立营。忽然风起云涌,张春命纵火,火势甚大。又突然大雨,风向逆转,明官军士卒被烧死很多。过了一会儿雨停,两军再战,宋伟不能支持也退走了。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恭大湖等三十三人被俘,部卒死者无数。他们见了清太宗皇太极,都行君臣跪拜礼,只有张春直立不跪。到了晚上,皇太极派人赐给他珍馐美味。张春说:“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这是礼道。我如果贪生怕死,朝廷怎么会任用我呢?”最终没有吃饭。过了三天,又拿酒食赏赐给他,张春仍然没有吃。看守者恳切劝解,又为清太宗的诚意所感动,才食一餐。令他剃发,不肯。住在古庙内,穿着明朝衣冠,一直都没有失去一个臣子的气节,最终死去。

当张春未死之时,清有议和之意,张春将此事转告朝廷,朝中廷臣们七嘴八舌地攻击张春。诚意伯刘孔昭弹劾他降敌不忠,要求削夺他的官职。朝廷虽未同意,而有关衙门把春的两个儿子逮捕入狱,死于狱中。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6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番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番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番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番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番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番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番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番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译文: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译文:

答案:

4.B [根据大意及提示性词语断句。]

5.D [“转”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6.C [C项应为“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7.(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为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

(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参考译文

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州吏。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为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碛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碛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你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7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yì)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閤(gé)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hěn)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qián)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rú),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B.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C.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D.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金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C.路,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相当于明清的“省”。

D.河神,又称河伯,是古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后来其他河流的神也称河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2)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答案】

4.A

5.B

6.C

7.(1)挑选500名士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

(2)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本句是张守约频繁调动官职以及任泾州知州所发生的事,再联系断句的一般规律,在“泾水经常冲毁城墙”的情况下,“每春必增治堤堰”的意思是“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因此应作为完整一读;“适岁饥”是承接前面“费不赀”的内容,应作为一读;综合判断A项正确。

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表述错误。古代军队行军作战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所以“金”是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率军征伐,将慕氏家族斩首”的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要能准确找到赋分点。如(1)句“简”解释为“挑选”,“逆”解释为“迎战”,“众寡不侔”解释为“寡不敌众”,“小”解释为“稍微”。(2)句“驻师境上”的状语后置句式,“不置”解释为“不舍”,“械”的词类活用,“斩于市”的句式等都是得分点。当然词达句顺,句意明确也是赋分的关键。

【备注】【参考译文】

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他)凭借父祖的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他)担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建议)都被采纳。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六年,查出生羌隐瞒一千顷田地用来招募射手,修筑硖石堡、甘谷城,评定功劳(数他)最多。

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立,亲自擂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河州羌族部落首领率三万人马在敦波驻扎,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给自己的部队吃。年老体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擂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服鬼章手下的首领一千七百人。(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閤门使,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跟随(皇帝)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备被(敌方)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不被记功。

(张守约)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带领军队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冲毁城墙,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祷告后把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方法)来制止河水泛滥。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南流,河的北岸就成为沙滩。(朝廷)召(张守约)回朝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张守约)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籓,字叔翰,其先赵州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8

李籓,字叔翰,其先赵州人。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籓晏如也。

徐州张建封辟节度府。建封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驱至,阴有顗望①,籓泣谓曰:“公今丧,君宜谨守土,何弃而来?宜速还,否则以法劾君!”兼恨之,因诬奏:“建封死,籓撼其军,有非望”。德宗怒,密诏徐泗节度使杜佑杀之。佑雅器籓,得诏,十日不发,召见籓曰:“世谓生死报应,验乎?”籓曰:“殆然。”曰:“审若此,君宜遇事无恐。”因出诏示籓,籓色不变,曰:“信乎,杜兼之报也!”佑曰:“慎毋畏,吾以阖门保君矣。”帝未之信,亟追籓。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释之,拜秘书郎。

王仲舒与同舍郎韦成季、吕洞日置酒邀宾客相乐,慕籓名,强致之。仲舒等为俳说庾语相狎昵,籓一见,谢不往,曰:“吾与终日,不晓所语何哉!”后仲舒等果坐斥废。累擢吏部郎中。裴垍白宪宗,谓籓有宰相器。会郑絪罢,因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籓忠谨,好丑必言,帝以为无隐。尝问祈禳②之数,籓言:“孔子病,止子路之祷。汉文帝每祭,敕有司敬而不祈。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帝悦曰:“当与公等上下相勖,以保此言。”河东节度使王锷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门下曰:“锷可兼宰相。”籓遽取笔灭“宰相”字,署其左曰:“不可。”还奏之。宰相权德舆失色曰:“有不可,应别为奏,可以笔涂诏邪?”籓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既而事得寝。明年,为华州刺史。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谥曰贞简。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四》)

[注]①顗(yǐ )望:静候接任的企图。②祈禳:祈祷上天降福,消除灾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之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B.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C.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D.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指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科举制度。

B.敕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大体等同于诏和制。明、清六品以下的官授“敕命”,敕使是传达皇帝诏书的使者。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父祖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籓入仕以后,刚直不阿。节度使张建封死时,刺史杜兼顗望节度使位置而前来奔丧,李藩义正词严地指责他擅离职守,并声言若不速回濠州职任上就将依法弹劾他。

B.李籓在朝为官,交往谨慎。在朝担任秘书郎时,同僚王仲舒等同仰慕他的名节而强行邀请他赴宴,宴会上王仲舒等说玩笑话和隐语,此后李藩就不再和他们往来了。

C.李籓忠于皇上,敢于进谏。唐宪宗向他询问祈禳之术时,李播援引孔子生病、汉文帝祭祀都不让祈祷的故事直言劝诫,指出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

D.李籓坚持原则,不畏强权。节度使王锷贿赂皇帝身边人寻求兼任宰相,宪宗皇帝下密诏同意兼任,他看到密诏时立即笔涂诏书驳回,其做法让同僚权德舆大惊失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未之信,亟追籓。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C

11.A(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度)

12.C (错在“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

13.(1)皇帝不相信杜佑的担保,急忙派人捉拿李籓。进入大殿之后,皇帝看到他的容貌,就说:“这哪里是作乱的人?”(5分,“未之信”句式、“追”、“是”各1分,大意通顺2分)

(2)如果神灵没有知觉,那么他们就不能降赐福祉;如果神灵有知觉,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因偏爱自己而讨好取悦他们。(5分,“无知”、“私”、“悦”各1分,大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李籓,字叔翰,他的祖先是赵州人。李籓青年时容貌娴雅美丽,在学习方面很聪明。父亲去世时他停留在家守孝。他家本来财产很多,姻亲们前来慰问时,有人拿着财物离去,李籓不曾过问。此后他更加致力施舍财物。住家几年,他的家财就大致耗尽了。四十多岁时,他在广陵一带陷入困境,连自己都不能救济。妻子儿女跟着责备他,李籓却快乐依旧。

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征召他到节度府做官。张建封去世时,濠州刺史杜兼快速地骑马赶到,他暗地里有静候接任节度使的企图,李籓却哭着对他说:“张公现在去世了,您应该小心谨慎地守护州境土地才是,为什么要放弃州境土地跑来?您应该赶快回去,否则我将依照法律弹劾您!”杜兼因此仇恨他,于是就诬告上奏:“张建封去世后,李籓扰乱他的军心,有非份的企图。”唐德宗得奏后大怒,下密诏让徐泗节度使杜佑杀掉他。杜佑一向器重李籓,得到诏书,十天都不行动,然后召唤接见李籓说:“世上人说有生死报应,灵验吗?”李籓说:“大概如此。”杜佑说:“如果真如此,那么您应该遇事没有担忧。”于是杜佑就拿出密诏给李籓看,李籓看后神色不变,说:“真灵验啊,这是杜兼的报复!”杜佑说:“一定不要害怕,我拿一家人性命来为您担保。”皇帝不相信杜佑的担保,急忙派人捉拿李籓。进入大殿之后,皇帝看到他的容貌,说:“这哪里是作乱的人?”皇帝释放了李籓,并授予他秘书郎的官职。

王仲舒与同舍郎官韦成季、吕洞白天摆酒宴邀请客人互相作乐,他们因仰慕李籓名望,硬性地邀请李籓前来。王仲舒等人说一些戏笑嘲谑的言辞和隐语,互相亲近而不庄重,李籓和他们见面一次后,就拒绝邀请再不前去,说:“我和他们整天相处,不懂得他们说的是什么!”往后王仲舒等人果然因为犯罪而被贬谪罢黜。多次提拔后李籓官至吏部郎中。裴垍告诉唐宪宗,说李籓有做宰相的才能。恰逢郑絪罢相,宪宗趁机授予李籓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

李籓为人忠诚谨慎,好坏一定据实说,皇帝认为他说话没有隐瞒。唐宪宗曾经询问他祈福消灾的方法,李籓回答说:“孔子生病的时候,阻止子路的祈祷。汉文帝每次祭祀神灵,命令有关官员对神灵态度恭敬而不许祈祷。如果神灵没有知觉,那么他们就不能降赐福祉;如果神灵有知觉,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因偏爱自己而讨好取悦他们。再说对百姓有义的人必然能与神灵和睦相处,百姓的意愿是神灵的主宰,百姓安宁福祉就自然到来。”皇帝听后高兴地说:“我一定要和您等上下互相勉励,以致能守护着这些箴言。”河东节度使王锷贿赂权臣和近臣寻求兼任宰相,皇帝下密诏给中书省、门下省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李籓见诏后立即拿笔涂掉“宰相”二字,并在密诏的左边签署意见说:“不可以。”李籓拿着密诏要回去奏报皇上。宰相权德舆大惊失色说:“有不可以的,应该另外写奏章,可以用笔涂改诏书吗?”李籓说:“形势紧急,过了今天就不能阻止了。”这件事不久就得以搁置平息。第二年,李籓外任华州刺史。还未赴任,李籓就去世了,这年他年龄五十八岁,朝廷赠官户部尚书,谥号叫贞简。

[李籓,字叔翰,其先赵州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