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精彩4篇
培根的散文随笔,我们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培根对于功名的追求和男权视角。读培根的《培根随笔》和其他的书,最正确的态度也许还得用那句老话概括,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精彩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篇1
《培根随笔》不同于其他随笔,大部分随笔都是十分简洁明了。有什么说什么,就如同一个小册子一般。但培根的随笔却不同,他这个看似随笔却又存在不同。培根是位哲学家,他的随笔这更像是一位思考着对这个社会进行种种考察,最后发表在这个本子里,通读这本书,我们能受益匪浅,跟随着哲学的脚步,看清当时的社会。
培根随笔篇幅极其小而且精悍,可以说十分的灵动。据古论今,引用了种种故事,《圣经》,甚至是笑话来增加自己文章的严谨和逻辑的严密。在这种种事物中,孕育着十分深刻的道理,令人看后不禁沉思下去,那可是古代的观点,但却于现在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任然脱离不了时代的背景,但我们仍可感受时代的魅力。在这其中,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妻子是青年时的情人,中年时的伴侣,老年时的保姆。这就很准确的说明妻子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以及象: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出最佳。“宝石人人都喜欢,而把德行于宝石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德行十分重要。”
培根在谈这些事物是,而不仅仅是描述他,更重要的是分析他产生的原因,可能性。最后是在根据这些解决方法方案,将其彻底的根除。从这点上看,这随笔就像某种建议书,告诫人们要以史为鉴,不可以重蹈覆辙。这些随笔都是俱有实用性,这种客观冷静的笔调,在其中是看不出作者的情感,而更像是一位高人正在叙述高招。
例如《谈君权》中,就十分明确地指出君权是一种很复杂,很难维持的东西。二君权的统治之法就是要在危难即将发生降临时侥幸躲避,设法转移。君主最喜欢臣子间分派系,相互对立,这样就很难形成有效力量来对抗君权。这就是根据大量的史册得出的。例如唐朝的李世明,他就是在太子时候在齐王等人的埋伏圈设法转移,更早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当上皇帝。
但他不是神,他要受时间的局限,这也就说有些观点和思想是不可取的。例如:无神论就彻底否定无神论,主张信仰上帝。在现在看来就是一种谬论。但我们要取其精华。提起早报。吸取其中的`写作方法,中心思想,才算彻底读懂这本书。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篇2
1、读《论真理》
真理,只有在光天化日之下受人推崇;假象,却在种种伪装下为人添乐。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假象中,生活没有了假象,人们便会忧郁不安和自厌自烦,因为人们总想在别人面前扬长避短。人们喜爱假象,它可以使人们更轻松地完美起来。但人们却从不希望别人在自己面前显露“假”的一面弄虚作假的人虽能一时痛快,但却得不到别人的长久尊重,一旦被人发现,非但今后不能再弄虚作假,而关于自己的真理也无人相信,此时,才能感受到假象带来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会很长久,有时伴人一生。
2、读《论死亡》
死亡,是人们较敏感的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亡并非有多么可怕,它不仅不会使人的价值消失,有时反而会增长此人的价值。为正义而死,死后更受人关注。为正义而将死亡抛之脑后的人逝去是最高尚的,他们人虽死,心未死,在生命的最后一秒还在为正义奋斗,他们不高呼正义,但他们比专门为正义献身的人更高尚。
3、读《论复仇》
复仇,是野蛮人的行为,而法律,是文明人的行为。有仇不报,许多人就会觉得不公平,只有亲手惩治仇人,才会觉得内心畅快,但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仇人又让别人替自己报仇,结果将会怎样?所以,不念旧恶,宽大为怀,更高人一筹。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以德报怨,谅解仇人,很可能化干戈为玉帛,“反仇成目”,这样,原先的“仇人”也会受到内心的谴责,或许会倾其所有帮助我们,使我们拥有一个同甘共苦的朋友,难道不是更好吗?
4、读《谈厄运》
幸运的好处令人神往,但厄运的好处则会令人惊叹。然而幸运的人是被上帝溺爱的孩子,最终不会有什么作为,而厄运则是上帝用来磨练我们的,命运多桀的人最终功成名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厄运才是真正的“幸运”,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厄运才能使人学到真正的为人处世之道。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不要抱怨自己的厄运太多。也许,只有厄运,才能创造超乎寻常的奇迹。
5、读《谈父母与子女》
家长们固有的思想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这样的想法不是非常可取的,因为有这种想法的大多是家长自己未立业,人生不成功,而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因为家长的溺爱和孩子自身素质等等一系列原因,这些孩子大多会很普通甚至很平庸。历史上的名人大多没有孩子或不过分重视孩子。“干什么都只能靠自己,靠别人是不行的。”家长们常用这句话来教育孩子,但某些家长却把自己的后半生托付给了自己的子女。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篇3
1)公众的嫉妒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可能蔓延的疾病,正如传染病可侵入健全的肌体并使之犯疾一样,国民一旦产生这种嫉妒,他们甚至会反对最合理的国家行为,并使这些行为背上恶名;而为此采取笼络民心的举措也几乎无济于事,因为这正好表明当局害怕嫉妒,软弱可欺,结果造成的损害更大。这也像通常的传染病一样,你越怕它,它越要找上门来。
这种公众的嫉妒似乎主要是针对高官大臣,而不是针对君王和国家本身。但有一条千真万确的规律,那就是如果某位大臣并无甚过失却招来公众强烈的嫉妒,或是公众的嫉妒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一国之所有大臣,那嫉妒的矛头(虽隐而不露)实际上就是指向国家本身了。
——《论嫉妒》
2)登高位而德行愈增,此乃高洁之士的明显标志,因高位显职实则(或曰应该是)德行之所在;犹如自然界中,万物疾动而奔其所,一旦各就各位则静然处之,德行亦是如此,追求显职时则动,问鼎高位后则静。一切升迁腾达均须循小梯迂回而上,上升时若遇派系分攘则不妨加入一派,然登顶后必须保持中立,无朋无党。追忆前任时应持论公允,言辞审慎,如若反其道而行之,那就将欠下一笔自己卸任后非还不可的旧帐。若有同僚,应予以尊重,宁可在他们不想求见时召见他们,也不要在他们有事求见时将其拒之门外。在与人私下会谈和答复私人请求的时候,切莫时时想到或念念不忘自己的地位,最好让别人去说:此公为官和居家真是判若两人。
——《论高位》
3)君王亦不可凭产生不满的痛苦大小来估量危险,因为在最危险的不满情绪中恐惧的成分往往大于痛苦,而“痛苦是有限的,但恐惧无限”。再说迫于高压,使人产生忍耐力的痛苦也会使人丧失勇气,但对恐惧来说则不然。
——《论叛乱与骚动》
4)欲行事者须知,看上去不足惧的危险往往并非不足为惧,令人虚惊一场的为则历来都多于逼迫人的危险。
——《说时机》
5)语言犹如展开的挂毯,心象意念都显现在其图案之中;而思想则如未打开的挂毯,心象意念只是被裹在里面。
——《论友谊》
6)应经常审视你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惯,若判定某种习气有害,则须设法逐渐将其戒除;但若发现因改变某习性而引起不适,你也不妨故态复萌;因为很难区分何为公认的有益于健康的习惯,何为对你个人有益并相宜的习性。日常生活中应该无忧无虑,自得其乐,此乃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至于人之所感所思,当避免忌妒、焦虑、忧愤以及过度欣喜和暗自悲伤,亦当避免思其力之所不及、其智之所不能。应该让心中怀有憧憬,怀有仰慕和惊叹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奇感;还应让头脑中充满庄重而多彩的思考对象,如历史、深化以及对自然的研究。
——《谈养生之道》
7)若对别人确信你懂得的事偶尔佯装不知,那下次你对不懂之事保持沉默别人也会以为你懂。
——《谈辞令》
8)人之本性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感情强烈之际和新的尝试之中,因独居时不必矫揉造作,激动时会忘掉其清规戒律,而在新的尝试中则无惯例可援引。
——《谈人之本性》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篇4
"美"分为:外在美――美貌,内在美――美德。有句谚语:美德远胜于美貌。
拥有美德之人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中,显得格外晶莹剔透,璀璨夺目。而朴实无华,不刻意打扮、追求华贵,端庄严肃的美德者,就更令人肃然起敬。19世纪英国成功学开山鼻祖,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书:"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的通行证。"像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他们不仅有胸怀天下的王者风范,还有出类拔萃的俊秀仪容,真是羡煞旁人。
《小窗幽记》有云:"美女不尚铅华,似疏云之映淡月。"如此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没有浓妆艳抹的自然美人却更深入人心。阿沛里斯和杜勒这两位画家,将攫取不同人身上最美之处的特点,拼凑组合出来的人物像,仅仅代表个人偏爱,画质再精妙绝伦也算不上真实存在的美。伏尔泰曾评论:"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所以说我们不应该和眼睛一样盲目追求、粉饰表面的美,而应该提高自我修养和内在的高尚灵魂――美德。
芸芸众生,时光荏苒。清晨出现在斑马线边,穿着橙色反光工作服的身影,有可能是弓腰偻背、沧桑白发的老人。他们和蔼可亲,动作细腻柔和的清除垃圾,美化着我们共享的城市生活环境。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相比,虽然不再有青春和美貌,但是他们脸上慈祥的岁月印记,无悔的辛苦付出,如三月阳春的绵绵细雨温暖备至、熠熠生辉。正所谓"暮秋之色最美"!像他们一样可敬可爱的人还有很多:驻守祖国边疆防线的钢铁国魂战士;日复一日坚守工作岗位的敬业工作者;体贴周到、乐观热情的白衣天使……他们可能相貌平平,角色平凡,但正是拥有这样一群崇高心灵美的奉献者,社会才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白驹过隙,再惊为天人的美貌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褪色、凋零,而美德却因时间的沉淀,如酒馥香浓郁,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谈美》一文中还有提到:如果年轻的时候不注重自己言谈举止、道德素养的修炼,肆意妄为、放荡不羁,等到老时就会悔恨不已。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洗涤,即使我们相貌平庸,但注重内在美的提升,一样可为"极致美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