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摘抄(优秀9篇)

发布时间: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敬业的小编飞白为家人们分享的9篇朱自清散文摘抄,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1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75—01

一、注重“眼”的安设,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二、追求逼真的艺术境界

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能描绘逼真,表现作者的真情。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时,这一点是要认真理会的。我们以《温州的踪迹》中的《绿》为例,说明作者是怎样追求那“逼真”的艺术境界的。全文只四个自然段,首尾各一句为一段,点题和照应,做到了首尾圆合,结构紧凑。中间两段文字,是顺着第二次到仙岩时观察梅雨潭的足迹写的。层次井然,观察细腻,景物描写达到了逼真的程度。先写山岩、梅雨瀑和梅雨亭,“走到山边”,先听到声音,再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是梅雨瀑。到了梅雨亭上,正对着瀑布,山岩、瀑布、亭台、草丛、潭水便尽收眼底了。作者写踞于岩上的梅雨亭,薄阴天气的岩面与草丛,直冲而下的瀑布,流水撞击岩上的飞花碎玉,纷纷落下的如白梅、似杨花的水花,都是那么形象逼真。这里的笔笔文字,都是实地静观的所得,没有夸张和雕琢,如同一笔笔的写生画,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它是写实之作。然后,作者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全文的最生动逼真之处。奇异的绿色招引着游人,“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过了一个石穹门,到了潭边。望着这一碧潭水,作者展开奇异的妄想:潭水象一张极大的铺着的荷叶,想张开两臂抱住它。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这动人的绿色,使读者来把握这醉人的绿;然后用见过的种种绿相比较,认为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 ,梅雨潭的绿真是恰到好处了。最后,作者又展开联想,极写这绿色的鲜润醉人,为她命名为“女儿绿”。作者对绿色潭水的描写,能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表现出自然景色的勃勃生机。

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 篇2

朱自清的《春》最短,包含标点符号,一共656个字。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来源:文章屋网 )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3

谈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尽管格调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影无踪,“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再进一步,具体而微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就此 “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引人注意的是,在时间的悄然流动中,在仅只六百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朱自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委曲尽致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动的脉络。文章开头,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使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引动思绪,点出题眼,以抒情性的设问句式,提出时间是被人“偷了”,还是“自己逃走了”的问题,深感时不我待。然后,在第二、三段,紧接着前面的设问,引出另外的问题,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在时光来去匆匆中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时光的象征太阳以生命,说太阳在自己身旁悄声地挪移,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作用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饶有情味的太阳之匆匆出没,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题旨。最后在第四段内,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反复和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作者一方面发挥奇妙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用贯穿全篇的十一个设问或反问句,作为情绪发展的线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无限的思绪,并借助于精巧的构思,把“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已久的感情加以极尽“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短诗与长诗》)的表达,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朱自清凭籍对客观事物的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的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显示了绘画的美和诗意的美。譬如,他笔下的太阳,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和风神的美,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4

散文包括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无论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写景抒情名篇,还是林庚的《说“木叶”》、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之类的学者严谨散文,或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些文章丰富的文学技巧,深刻的思想内容,广博的知识,都值得反复玩味,细细推究。IS平台从三个方面促进高中散文教学。第一,提供优质的解读平台。IS平台内网的海量资源库可以供给老师和学生丰富的解读资料,让学习超越狭窄的课堂和短短的45分钟,充分了解课文背景,作者背景,还有名家解读。第二,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将散文教学大量的板书制成课件或者直接在白板上以图文的形式呈现,而且可以随时在白板上添加修改课堂的即时内容,散文教学更细腻,容量更大。第三,个性化的微课程。鉴于散文教学的繁杂性,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外学习途径,老师可以自己录制相关课文的微课程,上传到IS平台的教师空间,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

2.在小说、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高中课文中的小说、戏剧大都是短篇或者长篇节选,但相对而言,小说、戏剧仍然当仁不让成为高中课文中的巨无霸。这些体量巨大的文学经典,如何让学生减少恐惧感?IS平台有两个办法。第一,影像资料。借助IS平台给学生播放相关作者视频,或者电影。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罗密欧与朱丽叶》《祝福》《边城》《老人与海》等等,都有电影资料。这样就能化繁为简,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第二,可以模拟电影拍摄,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将学生的分角色表演通过课堂录制设备进行录像,然后对此进行教学点评,将课文的写作技巧、思想主题、人物性格等等进行具体分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害怕的长篇文章变得富有味道。

3.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文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作文水平不仅决定语文考试成败,更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写作,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严重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那么,IS平台有四个办法。第一,通过IS平台的高清展台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将学生作文中的比较典型的优秀文章、经典段落,或者典型的败笔,通过高清展台老师边读给学生听,边展现给学生看,这就解决了老师仅读一遍文章学生记不住的问题,使作文课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通过IS平台教师个人空间,老师可以把一些好的范文或者自己写的下水作文,或者典型的问题作文,上传到空间,无需打印,学生只要登录IS平台,就可以分享老师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作文水平的提升。第三,还可以借助微课程,制作作文教学视频,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解读回答,方便学生复习巩固。第四,还可以借助IS平台的大数据库,对学生的历次作文得分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可以非常方便地掌握全体学生的作文水平动态,为因材施教提供数据支撑。

4.在语文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5

关键词:清新 亮丽 散文化 新诗

朱自清先生是在“五四”风雨的激励下步入文坛,直到1948年去世,经历了整个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他是一颗恒星,在文学的天空里光耀环宇,经久不灭。他的创作笔触达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而首先进入“文坛”的是新诗。从1919年2月29日写《睡吧,小小的人》诗开始到1926年7月10日《朝鲜的夜哭》是他最后的一首诗作。记录了作者的青春岁月,表现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情绪、心理状态以及个性特征。

一。诗如其人

朱自清先生的诗歌同他的人格一样就像他的名字――清。朱自清出生在江海的一个小官宦世家,祖父及父亲都曾是小官吏,本人是知识阶层人士,曾任清华大学国文系系主任。祖藉浙江绍兴,出生、成长于扬州。长期生活在浙江各地。他的家庭出生虽不是钟鸣鼎盛之地,但绝对是诗书礼仪之乡。培养了他温柔敦厚的性格。但比不上同期如徐志摩一样的资产阶级大家华丽。江南的温山丽水,赋予了他写作的灵性及温婉的风格,郁达夫曾赞其散文:“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笔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他的诗歌亦然,纵观朱自清的诗歌,大部分诗作都是记录自己心情、情绪之作。从他就读北大期间的发轫之作《睡吧,小小的人》以及在其它诗篇和工作以后的创作都很好的记录了他各个时期的思想情愫。《睡吧,小小的人》诗篇是如此的唯美,语言秀美而温婉,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如宋词婉约派一般。“明明的月照着,微微的风吹着――一阵阵花香,”“满天的金发蓬蓬地覆着,双瞳微微地露着”。“夜底光,花底香,母的爱,稳稳地笼罩着你。”“我们睡吧,睡在上帝的怀里;他张开慈爱的两臂,搂着我们;他光明的唇,吻着我们;我们安心睡吧,睡在他的怀里……”,整首诗是作者看到一幅“西妇抚儿图”由感而发,无豪言壮语,也无恢弘气势,语言圆润,在一阵温婉、融洽的氛围中展现了母爱,吐露着柔情蜜意,和风阵阵,是如此的安详、慈爱。让人读之沐浴于爱之中,充满了和谐的气氛。他的诗作《小鸟》:“细碎的叫声,夹着些微笑,笑里充满了自由,他们却丝毫不觉”。用小鸟借物抒情表达出自由的心声。这也许是新文化运动文学从旧巢之中挣脱出来之作,作者由衷喜悦的表现。《满月的光》作者先用抒情的笔调,抒写了静谥的月光。“好一片茫茫的月光,静悄悄躺在地上!”接着用“疏影”来描写月光照射下的枯树,用“荡漾”和“伶俐”来描写枯树的影子,显得柔美而又活泼可爱。“一色内外清莹,再不见纤毫殴障。”“日啊,我愿永浸在你的光明海里只是和你一般雪亮!”抒发了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在北大读书期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颇有国学基础的朱先生逢此良机,写了许多富有生机、蓬蓬勃勃的诗篇。歌颂文学的新生,歌颂生命力,语言秀丽温雅。这大概与他的家庭出身和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但比之于其他激进的青年学生。朱自清却是温和的,这与他的出身以及生长环境息息相关。孙伏园曾回忆说:“佩弦是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他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他的诗歌更多的是温婉柔情。如他的《纪游》里面更多的是柔情蜜意,语言极为优美。“两旁葱绿的树把着臂儿,让我们下面过着。”“俯看着他们的,便是巍巍峨峨的,金碧辉煌的殿宇了。”“那边一无数竿竹子,在风里折腰舞着,好一片碧波哟!……”就是反映悲愤情感的诗篇,朱先生也不会选择过激的言词。1946年民主斗士同时也是作者的好友,诗人闻一多被枪杀,朱先生写了《悼一多》以示纪念。“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原始人有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烂里爆出新中国!”这首诗歌颂了闻先生死的意义和斗争精神,他把闻先生比作“一团火”,“照彻了深渊”,“照明了古代”,“照见了魔鬼”。“照彻”、“照明”、“照见”三个动词连用,层层递进表明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而正是他的死启迪了青年,点亮了世人。“烧毁了自己”,却能让更多人行动起来,旧社会,建立新社会。作者采用了传统诗歌复沓和反复吟唱的创作方式,步步深入来表达自己的激愤与对旧中国社会的不满。但文章里却没有直白的指责,也没有控诉,用语中没有特别激烈的用词。《血歌》写于“五卅”惨案,“血是红的,狂人在疾走,太阳在发抖!”“血是热的,熔炉里的铁,火山的崩裂!”“血是长流的!火火的扬子江,黄海的茫茫!”……“我们的血呢?我们的血呢?”作者采取短句,用急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最后用“赶哟!赶哟!”来唤醒民众,认清现实,反抗旧社会,同样在诗的字里行间你能感到的是激越而不是激情迸发。“给死者”则是警醒世人:“风必不息地狂吹;雨必不息地降下!”“黄浦江将永远地掀腾!”,“电线杆将永远地抖颤!”……你们看全国的“哀号”、“服”、“颜面的沉默”。“失色”、“失音”。这些重章隆唱加深了语气,也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我们将与他沉论”,在诗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体味到了社会的黑暗现实,但他找不到出路,这大概与他的出身和生活经历有关。只能号召大家一起起来反抗。出身于江浙一带的作者,他的诗篇里没有燕赵之士的慷慨悲歌,也没有荆楚大地的干脆,激烈。更多的是温婉秀美。

二。散文化的风格

早期诗歌,受欧风美雨的影响,“白话诗人”多半是无意识地接收外国文学的暗示,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梁实秋语那正是“五四”之后,刚开创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朱自清很多诗歌更像他娓娓道来的散文写法。《自白》中对景物的描写:“四围不都是鲜嫩嫩的花开吗?绯颊的桃花,粉面的荷花,舍粟的桂花,红心的梅花,都望着我舞蹈,狂笑;”《湖水》中对湖水的描写“绿醉了湖水,柔透了波光;擎着――擎着从新月里流来一瓣小小的小船儿;白衣的平和女神们随意地厮并着――柔绿的水波只兢兢兢兢地将她们载了。”“白云依依地停着,云雀痴痴地转着,水波轻轻地汩着;歌声只是袅袅娜娜着……”其中对“绿”的描写与他本人的散文《绿》中的句子十分相似,他对“白云”、“云雀”、“水波”、“歌声”的形容也是散文化的,还有一些诗篇读来对情感的描摹十分直白。《晚歌》写在尧深追悼会后,是十分直接的对亡者的追怀。《星火》中所述那一对母子,虽如过眼云烟,但却意味深长;“依依然有所思,茫茫然有所失!”我的悲哀――虽然是天鹅绒样的悲哀呵!是这样的轻而柔。朱自清善于用华美的形容词对他所描摹的事物进行描写。很散文化。《侮辱》、《宴罢》也类于此,《小舱中的现代》诗歌一开始便描述了码头嘈杂的景象,接着描述人们上船的纷乱情景,以及描写人们争吵打架的场面。来反映了底层人民劳苦艰辛的生活。因为贫穷使人野性化。在这里作者看到的是:“小舱的一切里,这样,这样,悄然认识那窒着息似的现代了。轮船是现代的而人们的行为却是传统的,又怎能不产生矛盾,让人产生野蛮的行为。这里全是叙述,好像在讲故事

朱自清先生在自己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曾说新诗“但集中名为诗而实是散文的却多”。这也是受了胡适先生《谈新诗》“自然音节和无韵的说法”的影响。

三。新、旧诗的对比

朱自清先生虽说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从新诗发韧,也写了大量的古典诗歌。朱自清14岁那年师从戴子秋先生做通了国文,国学根基十分深厚。相较新诗,旧诗更显得重意境,没有新诗那么铺张,表达复杂的情感。在朱自清的旧诗中更多的是反映个人小情绪的诗幕,各体兼备。一诗一世界,更注重用字的洗炼,平仄工整,押韵,《宴后独步月下》“遥遥离绮席,皎皎满疏林。到眼疑流水,栖枝起宿禽。苍茫浮夜气,踯躅理尘襟。孤影随轮仄,频为乌鹊吟。”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孤寂之情。《白马湖》古体诗,畅抒了在白马湖工作期间的生活与经历。“眼底好湖山,恍如逢故友。”,“亭亭四男女,稚者与我狃。”“谈笑抗须眉,饮酒可一斗。”“夜起戴月行,湖光尚我黝。龙文远相送,提e我左右。为翁约见期,黯然望垂柳。”他的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对反工整,注重平仄押韵,所以评论界有一种说法,新诗的作者是旧诗作不好的才从事新诗创作。旧诗更要求用词以及平仄押韵。直至封笔之作《朝鲜的夜哭》,“群鸦偏天匝地的飞绕,何处是他们的家乡?何处是他们的家乡!他们力竭声嘶的哀唱。天何为而苍苍,海何为而浪浪,红法充塞乎两间,又何为而茫茫?太仓的米啊,沧海的河流啊,这朝鲜半岛老在风涛里簸荡!有的是大林丰草,有的是古木荒场,仿佛几千万年来没个人儿来往。只鸦声像半夜的急雨,只暮色像连天的大洋,这朝鲜半岛老在风涛里簸荡!”这是一首表现亡国之痛的诗篇,作者以此作一类比,何尝不是感慨祖国的山河破碎,备受侵略呀!。”在新诗里语言的锤炼得到了继续的发展,古诗在用词方面讲究信、达、雅。在新诗里朱自清的用词准确而优美。平仄与押韵在新诗里没有体现。这暗和了胡适《谈新诗》中对音节的要求。他说:“全靠,一、语气的自然节奏,二、每句内容所用字的自然和谐,平仄是不重要的用韵,他说有三种自由:一、用现代的韵,二、平仄互押,三、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当时诗歌创作包括文学研究会的诗作者,都是按照胡适先生的理论来作诗的。在这首诗中,作者诗歌创作有一种回归传统的方式,一反过去散文化倾向,追求音乐化。注意押韵,讲究韵律,刻意以叠词叠句来加强节奏,有一种流畅和谐的乐感。新诗的形式美和音律美一直到1976年4月,闻一多和徐志摩创办《诗镌》大力倡导格律诗,主要“完美的精神”需要“完美的形体”来表现,提倡“新的音韵,新的形式与梧调”。在朱自清时诗歌创作还处于襁褓时期。

朱自清的新诗创作,如同他自己所坦言:“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韵,搁笔已久”。正处于新诗发展的初期,强调“诗体自由解放,打破传统框架,挣脱旧规束缚”,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纪元。但白话新诗追求主观情绪的张扬,缺乏形式美和音律美,诗句越写越白,诗味越写越淡。”直到诗歌第二纪元的到来才重提诗的形式。朱自清是推着时代向前走的万千青年的精神导师,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可以感受到确是一代大师之作,也能感受到他的人品学识。

参考文献

(1)朱自清选集(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朱自清 朱自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陈孝全 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 篇6

时间,它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但却又出没在我们身边,无情而又匆匆地流逝。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由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飞快流逝的痕迹,由此,作者心生感慨:自己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进大海里,无声无息,“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这可是一处“点睛之笔”呀!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再进一步,具体细腻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沉默、睡觉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因此而“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

哇!太贴切了!我不禁暗暗感叹着。

作者深知既然来到了这世界,就不能白白地走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主旨——〈匆匆〉。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7

同时,一批用汉语创作的作家,在新疆多民族文学中也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刘萧无、王玉胡、邓普、周涛、章德益、刘亮程、董立勃等,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出了一批影响很大的作品。可以说,正是各民族作家共同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新疆多民族文学不断发展不断繁荣的景象。

小说:崛起的雄姿

新疆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发展较快,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有了重要的突破。如果我们把1976年发表的柯尤慕·图尔迪的长篇小说《克孜勒山下》作为新疆多民族文学新时期小说的开路者,那么维吾尔族作家祖尔东·萨比尔的长篇小说《探索》的出版,就有了突破性的意义。《仇恨》《黑夜里的闪电》《漩涡里的浪花》《阴间来者》《麻赫穆德·喀什葛尔》等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的出版发行,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限制的历史题材作品的障碍。其他少数民族的长篇小说创作一样收获颇丰。贾合普·米尔扎汗的《理想之路》成了哈萨克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居玛拜·比拉力的《山顶上的事情》、乌拉孜汗·阿合买提的《巨变》等,都是这个年代重要的长篇小说创作成果。

这一时期各民族作家还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短篇。其中维吾尔族文学中影响较大的有祖尔东·萨比尔的《负债者》《刀朗青年》《邻居们》、买买提明·乌守尔的《胡须风波》《流浪者酒馆》《阿依汗》、艾海提·图尔迪的短篇《再见了九天之所》、买买提·巴格拉西的《瘸鹿》《洪流》、艾合坦木·乌买尔的《大地,看住你的人》《生虫的涝坝》、哈丽旦·司拉音的《雁鸿湖》《沙漠的梦》等。其他民族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一样也是收获巨大。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小说《努尔满老汉和他的猎犬巴列斯》、夏木斯·胡玛尔的《英雄博克》、苏里堂·张波拉托夫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猎娇昆糜》等,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另外汉族作家赵光鸣的《西边的太阳》、董立勃的《黑土红土》、王刚的《博格达童话》、胡尔朴的《蝶之灰》、蒙古族作家巴岱的《奔腾的开都河》、锡伯族作家郭基南的《不朽的功勋》等各民族作家的小说,也是这个时期新疆小说的重要收获。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小说发展较快,尤其是汉语长篇小说创作,成绩较为显著。从董立勃的长篇小说《白豆》,到王刚的《英格力士》和刘亮程的《虚土》,都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把新疆汉语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年不断有新作佳作推出的小说作者还有傅查新昌、王伶、蒋光成、刘岸、丁燕、尹德朝、卢一萍、王钟、李娟、张弛、遥远、陈予等。儿童文学作家刘乃亭、周俊儒、王广田等,近年也写出了不少佳作。

近两年来,少数民族的小说也创作颇丰。其中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和“天山文艺奖”的长篇小说就有:朱马拜·比拉勒的《东方美女》、艾海提·吐尔地的《不幸的赛依德亚》《飘荡的灵魂》、阿拉提·阿斯木的《喝了生奶的人们》、阿尔斯兰·塔力甫的《名垂青史的老人》、乌拉孜汗· 阿合买提的《在沙漠留下的脚印》、巴特尔汗·胡斯别根的《靠山》、沙坎·乌买尔的《光辉的历程》等。除了长篇小说外,许多中短篇小说也出现了不少难得的佳作。其中获得“骏马奖”和“天山文艺奖”的作品有买买提明·吾守尔的小说《掘墓人》、朱马拜·比拉勒的中短篇小说集《蓝雪》、穆罕默德·依明的中短篇小说集《沉睡的黄昏》、热孜瓦古丽·玉素甫的短篇小说集《红遍乡村》、克尤木·阿布都卡德尔的中短篇小说集《秀发》、克尔巴克·努尔哈力的中篇小说集《旭光》、哈布迪什·贾那布尔的短篇小说集《人生漫笔》、买买提沙力·买提肉孜的中篇小说《看你怎么活,拜尔娜》、阿布里克木·艾山的短篇小说《再图娜的红苹果》等。

诗歌:大地的回声

诗歌,一直占据新疆民族文学传统体裁的主导地位。少数民族作家中,诗人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以极大的热情赞美和歌颂改革开放和民族精神,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歌。维吾尔族诗人热合木·喀思木的《大地——伟大的母亲》、阿不都如苏里·乌买尔的《瀑布》、穆罕默德江·热西丁的《我来,两眼泪汪汪》、阿尔斯兰的《啊!我的人民》等诗歌作品,完全代表了新时期诗歌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巨大成果。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叙事诗、长诗、诗体长篇小说等形式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种情况不仅在维吾尔族文学中十分显著,而且在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文学中也同样表现得非常鲜明。玛哈孜·拉兹达尼的诗体长篇小说《黄色的达坂》等都是新时代的产物。柯尔克孜族诗坛上,M·艾尔格用新的诗体形式——叙事诗写作了《公正之花》《开心》等。这些作品,无论翻译成何种语言都会受到欢迎。蒙古族诗人S·巴兹尔的《变为现实的梦》、回族诗人师歌的《我爱你,新疆》、塔吉克族诗人穆尼·塔比勒迪的《帕米尔上的婚礼》、锡伯族诗人郭小玲的《故乡》、乌兹别克族诗人泰来提·纳斯尔的《我是乌兹别克之子》等诗作都是新时期新疆各民族文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性的作品。

近年来,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手法非常宽泛,大量使用如意识流、感性叙述等方法,诗歌结构更加完善、表现手法日益丰富。其中较优秀的作品有博格达·阿不都拉的诗集《顶陶罐的姑娘》、哈毕帕·加盘的诗歌《父亲》、斯·额日合巴图的史诗《东归英雄颂》、布尔汗别克·卡其巴依的长篇叙事诗《阿衣代》、亚森·孜拉力的诗集《爱情》、伊明·艾合买提的长诗《深秋的春歌》等。

散文:盛开的花朵

叶尔克西是一位哈萨克族女作家,散文集《永生羊》全面展示了她的出色才华,表达了游牧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和情感,于2004年获首届“天山文艺奖”,之后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黑马归去》、散文集《草原火母》等,显示出作家愈加成熟的风格。王族是近年来著书较丰的青年散文家,长篇散文《清凉的高地》获“大红鹰奖”,2005年又刊登了长篇散文《藏北的事情》。身居阿勒泰山区的青年女散文家李娟,以优美清新的文字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表达着边疆居住者的深刻体验。

《稀世之鸟》是周涛的第一部散文集,是上个世纪末散文大潮中强有力的音符,作品的出世也意味着周涛从新边塞诗人到散文写作的成功转型。一大批在新边塞诗潮中开始写诗、于精神风向上追随周涛的青年诗人受到他的启发和激励,转向散文写作,从而使新疆散文渐成强势。

继周涛之后,在中国文坛引起较大反响的是刘亮程。他于1998年在《天涯》杂志上刊发了一组散文,其轻盈诗意、单纯朴素的文字立即引起了散文界的关注。此后他出版了散文集《风中的院门》《库车行》等。《库车行》一反作家叙写新疆的常态,贯穿刘亮程一向的美学追求,放弃对山河地貌、民情风俗的浅表记述,力图深入普通维吾尔人的内心,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纪实文学领域近些年也不断有力作涌现。丰收的《镇边将军张仲瀚》、王有才的《南疆故事》、卢一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柯尔克孜族作家阿不都热和满·司马义力的《白发沧桑》、托乎提·阿尤甫的《塔克拉玛干的灵魂》等纪实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新疆的巨大变化。

翻译与评论: 不懈的努力

由于新疆有一半作家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因此,能不能及时地把其中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翻译成汉语及其他民族的文字,就成了整个新疆文学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通过各族文学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新疆文学的翻译事业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收获。老一辈翻译家如张宏超、赵国栋等,仍然身体力行,坚持翻译,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另有一些新的中青年翻译家也崭露头角,如哈依夏·塔巴热克、狄力木拉提·泰来提、叶尔克西、铁来克、苏有成、木拉提·苏里堂、米尔扎·阿匹孜等。正是这支老中青翻译队伍,为新疆各民族的文学交流沟通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8

《匆匆》描述了时光像水一样流逝之快,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匆匆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匆匆读书笔记1我读了朱自清爷爷的散文一一《匆匆》后最深的感触是“时间匆匆如流水,我们要珍惜时间啊!”这是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时间的紧迫。

《匆匆》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心情。

朱自清爷爷说,时间是留不住的,是匆匆的!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不信,您想想看,谁能把时间留住呢?过了今夭,到明夭;过了明夭,到后夭,而这些都不可能再出现。朱自清爷爷一生写了多少不朽的作品,但他也认为自己的日子白过了。我们也一夭一夭地长大,但试想一下,在过去的四千多个日子里,我们做过些什么呢?除了徘徊,便是匆匆;除了匆匆,就是徘徊。我们的日子来去匆匆,没有剩下什么。从现在起,我们是否应该珍惜时间呢?

是的,其实有许多伟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都是惜时如金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日理万机,一夜就审阅一尺多高的文件;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废寝忘食在屋里写作;雷锋叔叔为了帮助他人,挤出时间学习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们的精神多么让人敬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分秒必争的人他们都要做“时间的主人”。可是我却不懂得很好地珍惜时间,每到冬夭的早上,我总是躲在被窝里不愿出来,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我仍丝毫不动,直到妈妈叫我才懒洋洋地起床。起床后,一看表,15分钟已经过去了,没办法只好望“表”兴叹!快快洗脸,上学。

读了《匆匆》一文后,我受益匪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一定要好好充实自己,多学习,多做事,爱惜时间,千万不要虚度光阴!时间就是金钱。

匆匆读书笔记2“时间匆匆如流水,我们要珍惜时间啊!这是我读了朱自清爷爷的散文——《匆匆》后最深的感触。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时间的紧迫。

《匆匆》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心情。

朱自清爷爷说,时间是留不住的,是匆匆的!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不信,您想想看,谁能把时间留住呢?过了今天,到明天:过了明天,到后天,而这些都不可能再出现。朱自清爷爷一生写了多少不朽的作品,但他也认为自己的日子白过了。我们也一天一天地长大。但试想一下,在过去四千多日子里,我们做过些什么呢?除了徘徊,便是匆匆;除了匆匆,就是徘徊。我们的日子来去匆匆,没有剩下什么。从现在起,我们是否应该珍惜时间呢?

是的,其实有许多伟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都是惜时如金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日理万机,一夜就审阅一尺多高的文件;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废寝忘食在屋里写作;雷锋叔叔为了帮助他人,使他挤出时间学习和为人民服务……谈门的精神多么让人敬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分秒必争的人他们都要做“时间的主人”。可是我却爱理不理,每到冬天的早上,我总是躲在被窝了不愿出来,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我仍丝毫不动,直到妈妈叫我才懒洋洋地起床。起床后,一看表,15分钟已经过去了,没办法只好望“表”兴叹!快快洗脸,上学。

读了《匆匆》一文后,我受益不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一定要好好充实自己,多学习,多做事,爱惜时间,千万不要虚度光阴!

匆匆读书笔记3有些偶然看见的东西,也许可以使你体会或感悟到人生的启示和哲理。

当我不小心看到《匆匆》这一课的时候,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朱自清会感叹时间去的匆匆呢?大家都不思考的问题,他为什么要想呢?

课文主要写了:“燕子去了,还会再回来;杨柳枯了,也会再青的;桃花谢了,也会再开;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光阴一去就不复返呢?”作者感悟时间去的太匆匆了,想把时间抓住时,时间又从作者的手边过去,为什么我们的时间会流失的那么快呢?

这篇文章我也深深的想到了我的生活,一天也就很快的过去了,但是什么也没做,这不是白白浪费了光阴吗?所以,我以后做什么都得动作灵敏,不能让时间白白流去,让我那短暂的光阴十分的五彩缤纷,让我那短暂的光阴变得十分有价值。以后,我写完了作业,还要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看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写写课外作业,对考试有帮助,不能去多玩游戏,那些没用的游戏也不能玩太久,否则,这样的光阴,即使再开心,也是浪费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不是最好的例子吗?一寸光阴可以赚一寸金,但是,一寸金子买不到一点光阴这不是让光阴,要珍惜时间吗?其实,你珍惜光阴,光阴便在你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但如果你漠视它,它就化成青烟,消散的无影无踪。总之,我们要珍惜光阴,不让它白白流去。这就是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

匆匆读书笔记4我非常喜欢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匆匆》。那美妙的词句,使我读懂了作者,读懂了这篇文章,也唤醒了我……

这篇文章,作者用一些精美的词句,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他感到日子过得飞快: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他感到耿耿于怀,自己在世上没有贡献,没有成就,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正如作者所说,时间过得匆匆,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写日记时,日子从笔尖里过去;玩耍时,日子从一阵阵笑声中过去;走路时,日子随着你轻快的步伐过去……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却不再是原来那片了;天黑了,有再亮的时候,却不再是原来那天了。

我生活在这世上也有四千多天了,可我又在这世上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反思。三四岁,学舞蹈;五六岁,学钢琴;七岁,学小提琴; 九岁,学画画;十岁,又开始学钢琴……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都半途而废,学无所成……时间匆匆,转眼十一二年,我又学成了什么呢?时间都被浪费了!

时间的确过得很快,它会乘你开心玩耍时溜走;它会乘你努力学习时溜走,可我们,却不能埋怨它,因为,它来无影,去无声。如果你埋怨它,它会乘你埋怨它时偷偷溜走……你也拿它没办法啊!唯一的办法是:你不能埋怨它,那就珍惜它!

我曾经埋怨时间过得太快了,使这个世界产生了生死离别。可是,时间老人是公平的,每个人一天所拥有的时间都是24小时,这是不可能改变的。既然我们不能改变时间,那我们就设法改变自己!虽然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所谓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乘大家现在还年轻,还健壮,就应该努力地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努力地追寻自己心中永远的梦想!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比金钱贵无数倍,是无价之宝!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人老了,生老病死,这些事,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在重演。所以,乘大家还幸福时,请珍惜!珍惜时间等于珍惜生命。

匆匆读书笔记5在学校里,有良好的氛围。课下自学十分钟,不如课上一分钟。在课堂上,规规正正的坐在椅子上,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仔仔细细的做笔记,耐心的分析题目,钻研书本,学习自然会有所提高。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环境学习,都要靠自己。自己一定要自觉。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远学不完,但一定得好好学习,不然自己岂不是白白走过人生这一遭了吗?

在课余时间,放松之余,顺便看看课外读物。看课外读物并不是游手好闲,课外书中也有需要汲取的知识。或者复习上次的学习内容,把知识加以巩固。这样,每天小记一下,想忘都忘不掉。当然,记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妈妈总在生活中言传身教,我在耳濡目染中,渐渐知识多了起来。所以,在普通生活中,也可以获得知识。人生遍地是知识,只要能抓住它,那它就是你的。学无止境,在哪里都能够学习。哪怕在小广告上,也能认几个字。

时间过得太快太快,转眼间,我们已经六年级了,整整十二岁了。而且,再过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要过一个没有作业却忙忙碌碌、也就是与老师同学分离的暑假了,那个暑假之后,我们将彻底告别小学生活,去初中上学了。时间像前一时还搭在弦上而这一刻却已经射出的箭,不可能再回来,射出去,带起一阵风,扬起往日的落叶,又让回忆的尘埃随风飘洒,还带走时光的露珠,留下唱响的清新空气。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我一定要认真学习!

至于这时间得见价值与否,要看自己了。在读了《匆匆》之后,我终于真正明白了:人生可谓,一寸光阴一寸进,寸金难买寸光阴。

匆匆读书笔记6“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读了朱自清的《匆匆》,这么多的成语一下从我脑中蹦了出来。心中真是久久不能平静,只想说众所周知的四个字“珍惜时间”!

首先,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今日的时光流水般逝去,明日的时间正悄悄来,而昨天的时间只能流进历史的长河中,不论你怎样留恋它。时间就是这样,匆匆来,匆匆去,它没有感情,它只懂得沿着以前的足迹前进,从不改变方向。一天24小时,太阳升起时,它早已来了,夜半钟声敲响12下时,它又走了,从不在人间多停留一刻。紧接着,它的另一个使者来了,重复着它的工作。“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的这段话,扣人心弦,引着我们去思索人生的意义。

其次,人的一生仿佛一直在拥有和失去。拥有了今天的24小时,却失去了一年的1/365。人生80载,悠悠29200天,看似很长,却只能分为昨天、今天、明天。然而这三个阶段中,我们最能把握的也只有今天,并且今天又会变为昨天,明天也会走向今天,啊!如此循环,80年的时光又变得如此之短。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它。”不错,这短短的一句话,是先辈们生活体验的结晶。愚蠢的人浪费时间,终日懒懒散散,无所事事,他们的一生中只有等待,他们很快被时间抛弃。然而,聪明的人则利用时间,抓住一分一秒,不允许它像手中沙从指缝间流走,他们的一生多姿多彩,充实踏实,可以做出许多让生命闪光的事情,甚至“他们的时光永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也许这正应了塞涅卡那句话“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但是要强调的是“善于利用”,陈毅元帅有首诗写道:“愁人知夜长,忙人嗟日短。我则异其趣,一闲对百忙。”时间可以消磨你如诗的年华,但同样也是这匆匆的时间可以使你生命的精髓永恒。

朱自清散文摘抄 篇9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