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句子顺序【精选5篇】
《排列句子顺序【精选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排列句子顺序】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排列句子顺序范文 篇1
一、把握结构
好的文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在解答衔接排序题时,特别是多个句子的排序,为确保答题的快捷性和准确率,首先应从大的方面把握其内部层次关系(整体句子间的关系有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层进、顺接等)进行粗排,然后再在同一层次内(局部句子间的关系有转折、因果、条件、大小、轻重、快慢、多寡等)进行细排。如果标点符号已经明确表明了层次,则更要牢牢抓住,为我所用。
例1:(2013・潍坊市)填入下列语段划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门山的主角是松树,与松树相伴的还有柏树和翠竹。 , 。松柏连理,松竹相依,好一幅水墨风景画。
①翠竹则在屋檐下,在小径旁, ②柏树或矗立山脚,或伸出岩缝,
③森森然,与松呼应 ④幽幽的,做些铺垫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语句衔接题。通读文段,可知文段的三句话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对云门山进行描述的。中间要选填的句子应该是先说柏树,再说翠竹,这样才能与首句总说中的“柏树和翠竹”的顺序保持一致,所以第一句应为②句,同时,“则”字也决定了①句只能在②句之后。粗排之后,再进行下一层次的细排,用“森森然”描述柏树,“幽幽的”描述翠竹,符合事物特点,所以答案应选C。
二、理清顺序
用来设置衔接或排序的语段,在行文时都有一定的顺序。记叙文的记事有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说明文段一般有明确的说明顺序,其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议论文段中有逻辑思维的顺序和认知的顺序。因此,在答题时,就可以按照这些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地将语句串连起来。
例2:(2013・长沙市)依次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或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侗族人有一个特殊的成人仪式:滚泥巴。5岁时,由母亲牵着去滚泥巴,孩子从田间的这头滚向另一头, 。10岁时,由父亲领着去滚泥巴, 。l5岁时,由祖父领着继续滚泥巴, ,以后的路都要自己走下去。侗族孩子明白,在这个世间,母亲可以给我 ,父亲可以给我 ,祖父可以传授我 ,但人生的道路最终靠自己去摸索,生活才是最好的导师。
①田间的另一头却空无一人,孩子滚到尽头后,要自己走路回家
②那头有父亲接着
③田间另一头则是祖父
④帮助
⑤经验
⑥关爱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②①⑥④⑤ D.②③①⑥④⑤
解题思路:这个语段的6个备选答项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可分为两个大组,①②③为一组,④⑤⑥为一组。这样粗排之后,下一层次的前后两组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序:从第一空前的关键词“这头”推断,所填句子应有一个词(那头)与之相呼应,这样就可确定②句应为第一句,可排除A项和C项;一个人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独立,因此,10岁时还要祖父接应相伴,15岁时则可完全独立了,田间的另一头也就不需要长辈相随了,由此②句之后应为③句和①句;后三空母亲给的是“关爱”,父亲在教育过程中给的是“帮助”,祖父年龄大,阅历丰富,给的是“经验”,故顺序应为②③①⑥④⑤,答案选D。
三、分析语境
题干材料如果是描写抒情性的文字,则要仔细分析语段中的语境,把握语段中景物、色彩、气氛、写法等特点,感悟文字中所渗透的情调,考虑前后语句的语境是否相谐,格调是否一致。如景物描写,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描绘,有明朗、灰暗的区别;气氛渲染,有热烈、凄凉的差异;情感抒发,有爱憎褒贬之分。也就是说,如果前一句是热烈壮阔的,后一句就不能是凄凉委婉的,前一句是激昂热切的,后一句就不能是沉郁悠远的。因此,在判断、斟酌语句的衔接与顺序时,若不注意这些细微差别,就无法快速找出正确的答案。
例3:(2013・南宁市)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两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虽然没有那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 ;那繁荣茂盛的绿, 。人们置身其间,会在不知不觉中充满年轻的激情和活力。正是因为如此,接天绿叶无穷碧的夏日枫林更值得赞美。
① 透露着的却是一种苍劲的风骨 ②涌动着的却是一股青春的朝气
③奔腾着的却是一股向上的力量 ④展现着的却是一种优美的情韵
A.②①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解题思路: 这个语段运用对比、拟人手法对夏日枫林进行了热情的讴歌,赞扬了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格调高昂,令人振奋。因此,根据格调一致,语境相谐的要求,第一空与“生机盎然”相对应的应该是“青春的朝气”,第二空与“繁荣茂盛”相对应的则是“向上的力量”,这样,所填的两个句子才能与后文“激情和活力”的语境相切合。故答案为B。
四、寻找词语
一些文段,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有关键性词语相承接,依据它们,就能快速地确定句子的前后顺序。这些相互承接的词语,一类是关联词语,表明句子间的关系;一类是表示承接关系的指示代词、序数词;还有一类是有先后之分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现在”、“换句话说”、“与此同时”、“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
例4:(2013・沈阳市)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 , 。
。 ,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
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鹜
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排列句子顺序范文 篇2
一、瞻前顾后。梳理出句子之间在内容上的前后对应关系
有些语序排列题,并不是零乱地给出一些句子,而是考查考生能否快速识别关键信息,窥探关键信息与前后句子内容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从对应关系中进行排列组合,作出准确的判断。这种思考方式是:进入句子中间,和各个句子连接在一起看语序。
例1,(2009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题)依次填入下段文字括号里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 ),( )。而我( ),( )。”
A,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
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
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B,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
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
C,拿到大的就套抱怨酸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
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D,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
这道题的特点是为固定位置选择句子。解答时,首先要抓住前面的“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这一暗示语,它隐含着“大而酸”和“小而甜”这两个关键信息。然后再来看出示的四个义项中,与这两个关键信息是否存在着对应关系。很明显。A项就是顺着这两个关键信息扩展而说的,而B、C、D项与前面的关键信息不对应。
二、鸟瞰俯视。理清楚句子内部之间的结构层次关系
有些语序排列题,需要从句与句内部存在紧密的结构层次关系入手,理清各个句子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结构特点。其思考方式是:先站在句子外面整体看,再深入到句子中间,看它们和整体内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结构层次关系。
例2,(2009年江西省中考题)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以说,想象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②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
③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
④人们运用想象区功能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应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
⑤优秀的想象力对于一个杰出人才来说是必需的。
A,②④③①⑤
B,⑤③②①④
c,③⑤②④①
D,④⑤①②③这道题的特点是为固定句子选择位置。解答时。要明确五个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想象力”,然后看几个句子与“想象力”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经过一番梳理,这几个句子的内部结构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顺序排列的,总的句子是①和③,关键是区分哪一句应该放在开始,哪一句放在最后。仔细审视,四个选项中没有以①为首句的,很显然排除掉,那么第③句应该是起始句,并且重心在后半句,后面的逻辑关系就很明晰了:杰出人才是因为它们发挥出了优秀的想象力,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人脑的功能分区以及使用情况,最后通过使用情况来判断人的智力,逻辑结构是递进式的。答案:C。
三、调动认知规律。明晰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事理关系
有些语序排列题给出的一些句子,它们内部之间存在着明晰的逻辑事理关系,考生只要调动已有的认知规律,就能够辨别各个句子中的这种逻辑事理关系,而不至于错乱不堪。有多种形式:一般与特殊,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等,回答时可以综合运用,解答问题。其思考方式是:先外观各个句子的内容,再看各个句子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
例3,(200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题)将下列标序号的句子按一定的顺序接续在横线处(只填序号),使语意连贯。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眼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①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⑦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水,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感情,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此题前面有一句提示语,按照我们已有的认知规律,认为动物不可能掉眼泪,没有感情,但事实上动物有感情。顺着这个思路来理顺,可以看出,第④句是承接开始的提示语,第②句又承接第④句,后面依次类推,几个句子之间的逻辑事理关系就逐渐明晰了。答案:④②③①
此外,还有一种变化的语序排列题。因为这种题从实质上说,是语序排列,但是从形式上看稍微有点不同:它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随意增删和调换词语。看下面的例子:
例4,(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题)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句序合理,语意贯通;可以增删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安于平庸可能度过的是缺乏理想、碌碌无为的惨淡人生。
②失败往往能够成为我们吸取教训、迈向成功的垫脚石。
③要想成功就必须有直面失败的勇气,摒弃得过且过的平庸态度。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三个句子之间内部的结构关系,先确定出首句。再用合理的句序,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三个单句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复句。经过比较,第③句是关键句,前半句对应第②句。后半句对应第①句。参考答案:要想成功就必须有直面失败的勇气,摒弃得过且过的平庸态度,因为失败往往能够成为我们吸取教训、迈向成功的垫脚石,而安于平庸可能度过的是缺乏理想、碌碌无为的惨淡人生。
当然,语序排列题是中考语文题中比较难的一种,有多种变式,这就需要综合来理解。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具体分析了。针对性练习:
1,(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题)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①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②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③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A,③①④②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④②③①
2,(2009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题)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极目远望
②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
③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
④那由地心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
⑤像冲锋陷阵的大军
⑥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
A,③⑥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④⑥②
c,③⑥④⑤①②
D,①④⑥②③⑤
3,(2009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下列文字依次填人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让我们对所有的苦难心存感激,因为,生命______,思想_____,意志_____。
①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⑦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
③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②③
排列句子顺序范文 篇3
【关键词】连动句 顺序象似性 时间顺序原则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21-03
与印欧语相比,连动句是汉语所特有的句式。这种句式的特别之处在于谓语部分是由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成分构成,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但有一定的逻辑排列顺序。然而汉语连动句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新兴句式,它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句式有着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在句式上也更加复杂多样。语言学界对它的多年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如为什么汉语中会产生连动句,怎样给连动句下定义,以及究竟有没有必要建立连动句这个句法范畴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根据连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之间的不同语义关系并综合语法学界大多数人的观点把连动句分为七种类型:V1和V2有时间先后关系;V2表V1的目的;V1表V2的方式、手段、状态;V1和V2是方式(或手段)与目的关系;V1和V2有因果关系;V1和V2从正反两方面陈述同一动作行为;V1表V2的条件。其中,V1和V2有时间先后关系的连动句为典型连动句,其余的为非典型连动句。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以上七种连动句进行分析,以期摆脱传统,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一、象似性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能力视为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与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连的,语言形式与其所代表的外在事物的形式之间的关系是非任意的。他 因此,语言结构除具有抽象的任意性外,还具有象似性的特点。象似性(iconicity)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一种自然联系,具有某些相似性。在语言结构中,特别是句法结构可以直接映照人的经验结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象似性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Haiman于1985年出版的《自然句法》和《句法相似性》使象似性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Haiman将句法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两类,而关系象似原则又包括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数量象似等三个次原则。其中,“顺序象似原则”是指句法成分的线性排列顺序反映了它们所指称的事物或事件的先后顺序。按照这一原则,先发生的事情在句子中其对应的句法成分一般排在前面。继而,戴浩一又提出了时间顺序原则,他认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语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观念里的状态或事件的时间顺序”,并且 时间顺序原则把大量迄今被认为不相干的词序规则归在一条总原则之下,它统治着汉语里大多数可下定义的句法范畴的词序表现。因此,时间顺序原则可以看成是一条普遍的句法限制。
可见,句法结构的象似性原则体现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正如沈家煊所说“语法结构不完全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可论证的。”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把句法结构的象似性原则运用到汉语连动句研究中,为解释连动句开拓一条全新的路子,使之能名正言顺地跻身于各种句式之列。
二、连动句的象似性研究
(一)典型连动句:V1和V2有时间先后关系
V1和V2之间只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连动句是汉语中最典型的连动句。这类句式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也不是述宾、述补、偏正等等关系,归不到已有的任何句法结构类型里去”,因此它的存在成为主张取消连动句的学者一直觉得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根据顺序象似原则,这类句式中V1和V2之间明显的时间先后关系照应的就是客观世界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例如:
(1)他一把抓起桌上的钱走了。
(2)他结清住院费出院了。
例(1)中的V1是“抓起桌上的钱”,V2是“走”,抓钱这一动作发生在走之前,因此在句子中的位置前后为序。例(2)中“结清住院费”是V1,“出院”是V2,按理出院前必须结清住院费,所以“结清住院费”位于“出院”之前。这正是汉民族通过对时间的认知将语言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具体表现,反映在连动句中就是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通过连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的线性排列顺序表现出来。
(二)非典型连动句
除了典型的连动句,表面上看其余几类连动句并不像典型连动句那样具有明显的时间先后关系,但当引入了谢信一的时间顺序原则后,我们便能对这些句式做出合理的解释了。
谢信一接受美国哲学家C.S.Peirce的观点将符号(sign)分为临摹(icon)、标志(index)和符码(symbol)三� 在肯定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汉语的时间顺序原则就是一种临摹原则。 于是,他将时间顺序原则分成三部分:第一,真实时间顺序原则;第二,推断时间顺序原则;第三,想象时间顺序原则。其中,“想象的时间顺序决定汉语中表示同时动作的词的线性次序”,而推断的时间顺序是汉语在真实的时间中创造出来的想象的次序。谢信一对时间顺序原则的丰富和补充为我们解释连动句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理据。
我们前面分析的典型连动句实际上就是在真实时间顺序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种典型的连动句,其V1和V2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反映的是真实世界中的客观现实,V1、V2所代表的状态或事件具有真实的时间顺序。而非典型的连动句则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
1.V2表V1的目的
(3)你们厂里得想个法子解决这个噪音问题。
(4)昨天我整理资料写完了调查报告。
(5)他正在调色画画。
前两句话中谓语部分所陈述的内容是尚未发生的事件,那么我们不能将它们放在真实时间中来讨论。既然这样,那为何例(3)中的“想个法子”要位于“解决这个噪音问题”之前呢?这里就涉及一个推测时间的问题。人们根据经验认为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要先想出办法,有了办法,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例(4)和例(5)中谓语部分所陈述的内容分别是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其描述的场景都可以用真实时间界定出先后顺序。如例(4)要写调查报告一定要先整理手头资料,例(5)在画画之前也要先调出适当的色彩。在这里,例(3)遵循的是推断时间顺序原则,例(4)、例(5)遵循的是真实时间顺序原则。
2.V1表V2的方式、手段、状态
(6)小王总是低着头走路。
(7)一个身材矮小的人提着行李走进了候车室。
这类连动句中的V1和V2之间在真实时间中不易分出先后顺序,因为在V2发生时,V1并没有结束,V1一直伴随着V2。我们无法知道例(6)“小王”究竟是先走路,还是先低头;而例(7)中提着行李这一动作一直伴随着走进候车室这一动作的始终。遇到这种情况,汉语就选择以想象时间来界定V1和V2发生的先后顺序,假设它们是前后相继展开的阶段。这里遵循的就是想象时间顺序原则,“由于汉语已经选用真实时间来排列场景的各部分,想象时间的序列原则只是真实时间序列原则的简单引申”,正是“想象的时间顺序决定汉语中表示同时动作的词的线性顺序”。
3.V1和V2是方式(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8)他举起一幅山水画向大家展示。
(9)领导表扬先进树榜样。
这类连动句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像例(8)这样的在V1和V2之间有明显时间先后顺序的连动句。V1是“举起一幅山水画”,V2是“展示”,虽然V1 和V2在语义上来说具有方式和目的的关系,但是在给大家做展示之前,他必须要先举起山水画,在这点上与典型连动句相似,其遵循的仍是真实时间顺序原则。另一类是像例(9)这样在V1和V2之间没有明显时间先后顺序的连动句。例(9)V1是“表扬先进”,V2是“树榜样”,如果硬把V1和V2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认为榜样是在领导表扬了先进之后才树立起来的,这也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认为“表扬先进”和“树榜样”并非两个界限分明的阶段,在时间上基本重叠,榜样是在领导表扬先进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的。对于这种情况,汉语中就借助想象时间来界定V1和V2发生的先后顺序,用想象时间顺序原则来处理同时动作的词的线性序列。
4.V1和V2有因果关系
(10)他跳高扭伤了脚。
(11)他中弹牺牲了。
例(10)中跳高是扭伤脚的原因,扭伤脚是跳高的结果;例(11)中中弹是他牺牲的原因。客观世界中有因才有果,所以在真实时间上原因总在结果之前,这类连动句中V1位于V2之前遵循的仍然是真实时间顺序原则。
5. V1和V2从正反两方面陈述同一动作行为
(12)他站着不动。
(13)他拽住我不放。
例(12)“站着”和“不动”都是对施事“他”发出的同一动作进行陈述,站着就等于是没有走动;例(13)“拽住”和“不放”陈述的是施事“他”对受事“我”施加的同一个动作。既然V1和V2都表示的是同一个动作行为,那么在真实时间上是不分先后的。但是,为什么从反面来陈述这一动作行为的V2总是位于从正面来陈述这一动作行为的V1之后呢?前面我们提到的想象时间顺序原则解决了那些难以区分时间先后的动词性成分的线性排列问题,对于同一动作行为的先后顺序更是要由想象的时间顺序来决定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例如,“正反”这个合成词,“正”就位于“反”之前,而“能不能”、“是不是”、“会不会”这些短语中表示肯定的“能”、“是”、“会”也都位于表示否定的“不能”、“不是”、“不会”之前。因此,对于从正反两方面陈述同一动作行为的V1和V2,汉语中便借助想象中的时间顺序将从正面进行论述的V1视为先发生的动作行为,而将从反面进行论述的V2视为后发(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2页)生的动作行为。这样看来,这类连动句所遵循的就是想象时间顺序原则。
6.V1表V2的条件
(14)他有能力开公司。
(15)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
这类连动句较特殊,其中V1一般都是“有(没有)+N”构成的。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的连动句形式,是古代汉语中未曾出现过的。正因如此,它的身份就更有待我们去证明。如果我们能证明它也是按时间顺序原则构建起来的句式,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它也是连动句中的一员。从真实时间上来看,例(14)中“有能力”和“开公司”,以及例(15)中“有义务”和“赡养父母”之间似乎并没有时间先后关系。但这里的“有+N”是后一动作行为实施的条件,经验告诉人们,条件总是先于行动的,反映在汉语中就如复句中表条件的分句一般都位于另一分句之前。再看例句,他在开公司之前一定要先具备能力,一定的能力是他开公司的前提条件;而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有义务赡养父母,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是在亲子关系确立之时早就存在的。“有能力”与“开公司”的时间顺序和“有义务”与“赡养父母”的时间顺序在真实时间里不易看出,但这种顺序是可以推断出来的,所以这里是在“真实的时间中创造出了想象的次序”,属于推断时间顺序。
对典型和非典型连动句的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类型的连动句都遵循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象似性原则,其句法成分之间的距离与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是相照应的,其连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的线性排列顺序是在时间顺序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汉民族通过汉语建立了真实、推断和想象等三种时间来构建他们的概念,而连动句正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这种感知和认识方式。
【参考文献】
[1]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3]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4]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J].国外语言学,1991(4)
[6]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国外语言学,1990(4)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北大中文系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排列句子顺序范文 篇4
排序题,就是给出一组次序混乱的句子,要求考生将句子重新调整,使之排列有序,语意贯通。排序题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的连贯能力,即考查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排序”是中考的一个常设考点,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排序题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语境类排序题,就是在题目设置的语言环境下,要求考生将一组无序排列的句子重新排序后,按照顺序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或选择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恰当的一组句子。非语境类排序题,就是考题不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求考生将无序排列的句子进行重新排序,或选择排序正确的一项。非语境类排序题,是中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解题思路】
一、巧用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通过排除错误选项而求得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适用于解答选择题。因为“排除”往往比“肯定”要容易些,所以通过“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往往要比直接确定正确选项要容易得多。例如:
(2015・襄阳市)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④③①⑤②??B.③②⑤①④??C.③①⑤②④??D.④⑤①③②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第④句是一个结论性句子,不能排在段首,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排除了两个错误选项A和D。很显然第②句对应的应是第⑤句,应排在第⑤后面,放在第③句之后就是错的,这样我们又排除了选项B,剩下的选项C才是正确的。
二、借助代词
一般来说,代词往往紧跟在它指代的对象后边。如果题目给出的语言材料中含有代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加快确定语句的顺序。例如:
(2015・淄博市)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活动。
①由于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语言的声音信息转换为视觉信息,并把它长期地保持下来。
②人类社会也因此发展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
(这种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
④这样就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人类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够系统地保留和传播。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解析]我们先来看含有代词的句子。第③句话中有一个代词“这”,搞清了“这”指代的内容,就可判断出第③句话应排在哪句话的后面。通读材料不难知道,“这”指代“阅读”,可见第③句应排在“阅读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活动”这句话后面。第④句有一个代词“这样”,审读题目给出的四句话可以发现,“这样”指代的是第①句话的内容,所以第④句应紧随第①句之后。根据以上分析,对照四个选项,我们很快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为B。
三、确定总领句
要保持语言的连贯,首先要注意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做排序题,要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材料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抓住了中心,我们就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依此快速排定语序。例如:
(2015・江西省)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说故事的人要针对人性的好恶来安排情节,始终抓住听众的兴趣。
②如果故事很长,则这种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功夫尤其重要。
③说故事面对的听众则比较复杂,听众的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
④谈天和说故事是有差异的。
⑤谈天是和“谈得来的人交谈”,无须费许多心机去吸引对方。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①②
c.⑤③②①④
D.⑤④②①③
[解析]通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第④句是材料的总领句,应排在最前面。运用“排除法”,可以排除选项C和选项D。这样我们就缩小了选择范围,只需在选项A和选项B中来确定一个正确答案。根据第④句话中“谈天”在前“说故事”在后的顺序,我们很容易知道第③句应排在第⑤句之后。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又可排除选项A,剩下的选项B就是正确答案。
四、疏理说明顺序
做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体裁,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语段属于说明性文字,我们就可以利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通过疏理说明顺序来给句子排序。例如:
(2015・丹东市)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1)所以偏旁的数目比部首多,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2)这是因为部首所取偏旁都是表意的,而偏旁除部分表意外,更多的是表声的。
(3)如“江”“河”中的“氵”“工”“可”都是偏旁,“氵”是部首,而“工”“可”只是表音的偏旁而不是部首。
(4)部首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
A.(3)(2)(4)(1)
B.(4)(3)(2)(1)
C.(4)(2)(3)(1)
D.(3)(1)(2)(4)
[解析]本题所给语段属于说明性文字,说明对象是部首和偏旁,文字在介绍部首和偏旁时,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顺序:(4)(2)(3)-------(1),思路清晰,所以正确排序为(4)(2)(3)(1)。正确选项为c。
五、理清论证思路
如果语段属于议论性文字,我们就可以利用议论文的文体特点,通过理清论证思路来给句子排序。例如:
(2015・资阳市)中画横线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有的人脑子天生聪明,可这并不是成才的保证。①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②方仲永不正是由于不好学而从一个天才成为一个让人遗憾的庸才吗?③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④人不好学,要想成才又从何说起呢?⑤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一个人生命却有限。
排列句子顺序范文 篇5
一、题目类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看,语句衔接题的设置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排列句序和语句复位。
1.排列句序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语句复位
这是高考试题常采用的题型。句子复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
二、解题思路
语句衔接的测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在解题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解题思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 (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合理、正确排列顺序,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关系。(3)保持情境(语境)统一、和谐,列举对应,句式协调。(4)保持叙述角度一致、词语照应。 常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1.逐步排除法
(2012年北京卷)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此题先看选项,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C、D。再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话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填④,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2.逻辑判别法
(2012年全国大纲卷)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时需要通读全部语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首先明确整段话叙述的中心是茶的发展历史及词义的演变。先总说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⑤,再介绍“茶”字发展演变的历史④,①③为“茶”字形体演变,⑥②“茶”义项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根据每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关联性词语处理好句子顺序。若一开始选⑥,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从生活切入,水到渠成地讲“茶”字的发展演变,非常自然、合理。故排除⑥为第一句,B、D项排除了,⑤②之间关系不如⑥②之间关系紧密。所以答案为C
(2012年广东卷)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做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④提出“人们的习见如何”总观点,①单独解释“艺术家”,为“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④先提及“艺术”后再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①紧跟④;而这种看法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看法”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3.意境统一法
(2012年湖南卷)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B
【解析】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因此选B项。
4.前后承接法
(2012年辽宁卷)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 ,
, 。 ,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于弥补这个缺憾。
① 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 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 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 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 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⑥ 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 ③⑥④②⑤① B. ③⑥④⑤②①
C. ①③⑥④⑤② D. ①③⑤⑥④②
答案:B
【解析】解答语言表达连贯要注意语段角度的一致性。这里的“角度”是指叙述的角度。不论是长是短的一段话,都有一个叙述的角度。只有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语句之间才能连贯。随意变化叙述角度,就会使文字不通顺。
三、能力测试
1.填入下面句段空白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书中有知识,那是我们聪慧而勤奋的先人们,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探寻和打捞出来的闪光的珍珠;书中有情感
① , ② ;书中有思想, ③ ;书中有智慧, ④ 。
①那是勇敢而坚韧的人们,将理想上升为行动,生长而成的生命之华。
②那是长久的思考与无畏的批判者,以全部的精神力量种植的永恒之果。
③那是用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融会而成的灵魂之光。
④那是那些真诚与多情的人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的凝结。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②③①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的加查峡谷把顺谷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断然截住,翻过布达拉山,放眼一望,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①村庄和小镇散落其间,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东一堆西一堆的沙丘散布在宽阔的河谷里,如同一个个令人头疼却又无奈的脓包。
③很多村子里还保留了许多刷了白灰的土坯老房子,低矮而狭小,简洁而朴素,一如“”在人心里的印象。
④一块块田地铺在河谷里,田埂上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纵横林立,为这些珍贵脆弱的耕地防风挡沙。
⑤山上的灌木更少了,山坡上薄薄地覆盖着一层干黄的草皮。
⑥宗教建筑已经遍地皆是了,不经意间寺庙的鲜艳红墙鹤立鸡群般从灰白、低矮的藏式民居里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反差显示出了自己地位的尊崇。
A.⑤④②⑥①③ B.②⑤④⑥①③
C.②①③④⑤⑥ D.⑤②④①③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学和艺术,总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鉴中发展,
, 。 。 。 , 。
①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艺术发展史都充分证实这个问题
②文学与艺术的融通和渗透,涉及的领域极广
③也是成果最显著的一种创作实践
④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
⑤诗画融通,则是文学与艺术的融通 于是 (1) 。裂坚石而炸雪,飞轻雾而吐烟, (2) 。
(1)①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
②溅珠落盘,成瀑成湫,飞沫起虹,如挂如帘
(2)③虎吼震川,巍巍地颤,龙腾搅谷,隆隆千里
④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揽谷,巍巍地颤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2004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措
②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③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④要解决这一问题
⑤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⑥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③①④⑥②⑤ B.⑤①③④⑥②
C.③⑤④⑥②① D.⑤④①⑥②③
6.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①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② ,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 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 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 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参考答案:
1.C(注意关键词内容的对应,情感对应“真诚与多情”,排除A、B,根据先为生命之华,后为生命之果,则选择C项;同时也可以关注关键词内容。)
2.D(注意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和顺序,由上到下,由面及点。作者站在布达拉山从上往下看,当然首先看到的是从“山上”到“山坡”的景色⑤,然后是凸起在田地上的“沙丘”②,再是沙丘下的“田地”④;①③⑥写田地上的村庄和建筑,其中①句是总写,③句写民居,⑥句写散在民居中耀眼的宗教建筑。)
3.C(⑥④承接开头两句,①“这个问题”指代前面,②⑤相连,③承接⑤。)
4.C(可以从押韵和前后搭配的角度来考虑。)
5.C(排序题要注意各小句组成的句群,根据句群排除筛选比较容易。本题6个小句讲了两个方面意思,③句说目前大好形势,①②④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⑤句是两方面意思的过渡。根据开头已知句,我们可以判定③句排在开头,因此四个选项只能从A和C中选,根据⑤是过渡句,再观察出④⑥②①按总—分—总顺序做句群内部排列,很容易得出C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