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优秀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 篇1
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像是一粒镶嵌在文学史上的明珠,使人无法忽视它的润泽闪耀。还记得从小接触到的第一首诗,便是翻开课本以后的“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之句。我想,上过这么多年学之后,谁心里又会不记得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呢?近日因为兴趣又重读了手边的这本古典诗词书。《蒋勋说唐诗》尽以唐朝诗歌为题,从初唐品评至晚唐,历数几位深具代表性的诗人和诗篇,并以作者的美学眼光和学识修养做了阐释。就跟随着书中的脚步,感受这大唐盛世孕育出的诗中上品吧……
打开书页就可看到单在诗人王维一人的身上便兼具两种气质。取过进士,晋过高官的他有“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意气风发;以及后来晚年隐居山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从容。
诗人李白一生以游侠精神仗剑天涯,写下大量诗篇,以他的天马行空让人学会放下一些事。心情郁闷不得志时不妨读读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苦短,不过匆匆数十载,更要放开怀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为什么要把时光浪费在不美好的事情上呢?既然时间有了紧迫性,就好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苦中一点甜吧。
而诗人杜甫与白居易诗中饱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感召人们能够拾起一片心。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生活的周围仍有弱势群体的存在。《石壕吏》、《兵车行》、《卖炭翁》等诗篇描绘出的战乱困苦、民不聊生至今读来揪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大爱情怀在千古之下,仍提醒我们,在自身温饱的状态下也不要忘了这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还挣扎在贫困线上。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人都应该有同情心、同理心,此时就更该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勤俭节约不忘本,惜一饭一蔬。
到了晚唐的李商隐,诗作哀艳浓丽,却是往内收的,集中式的关注自身。“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句句只以自身出发抒写私情,而他这样私人化的生命经验却能让读者觉得字字句句也在写自己,曾几何时,我们都许在面对一地风景时感慨或怅然若失,失意于时光流逝或努力地为生活寻找一点小快乐,谁都有过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片刻,也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
唐诗发展渐变的过程就像是人的一生,从少壮到中年到迟暮,从慷慨激昂到忧国忧民再到惋惜哀伤。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百姓生活、衣食住行,唐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最终,唐诗中所有的情感都汇聚一处就是人情,体会边塞田园的碰撞,兼收并蓄的包容,李杜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微注小窗明”的点点欣喜。
虽然我们处在一个诗歌失落了的时代,但诗情画意却也烙印在国人心中,在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水泥砖瓦的包围之下,读一读唐诗就如放飞心里的风筝,在朗朗上口、合辙押韵的吟诵中寻到一种心灵的依归。最后,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读完这本书,就走出去忘掉,让诗魂融入血液。有一日,不拘你在哪里,祖国或异乡,看到那样的情景,便不自觉的明白了什么是“江天一色无纤尘”,什么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拥有这一晚春江花月夜。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 篇2
三月静读二本书:蒋勋说唐诗,说宋词。
真的喜欢读蒋老师讲解各种文学、书法、美术经典。听他讲过红楼梦、白蛇传、古代神话,寒食贴、富春山居图还有外国的罗浮宫。他擅长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诠释古典意象,从文学到美学,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
颇有感触的是李商隐的《锦瑟》,讲出接近五十岁时生命经验的感叹,神秘、美好而又伤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也许在四十六岁的时候,他弹着琴,忽然觉得瑟为什么是五十根弦,好像也在说为什么生命匆匆就过了五十年。弹着,唱着,是在一句一句地思念自己慢慢消失的年华。这一生中最好的回忆是什么?生命为什么值得眷恋?生命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迷失,还是迷恋?生命中的彷徨,真实与不真实感,现在都不确定了。
“望帝春心托杜鹃”。生命或许有迷惑、迷失、迷恋,生命的真理、道理并不清楚,但有一点确定,生命的热情还在。
“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在夜晚月圆的时候,蚌壳会一一打开,让它的珍珠去吸引月亮的精华。让人感觉到在一个月圆的晚上,海洋之中所有的蚌壳全部张开来,一粒一粒圆形的珍珠与天空上的明月之间有了关系。美丽的美人鱼在月圆的晚上,一边唱歌一边哭,掉下来的每一滴泪水全部变成珍珠。仿佛生命中的无怨无悔、永续不断。
“蓝田日暖玉生烟。”温润的、凉凉的玉,深埋在黑暗的地下,不被人知。但在太阳生升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太阳的温暖。
这是四个生命的经验,是在“思华年”的过程中,为自己找到的四种生命不同的状况。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生命身处华丽的时候,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华丽是在回忆当中才发生的。想想自己的初恋,想想最浪漫的时光,想想最难割舍的情感,大概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甚至从来没有跟别人讲过,但是在生命里面,会反反复复被怀念,被回忆。可是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
可是那个时候,真的已经过去了。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 篇3
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读诗既没有时间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环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需要一些诗歌的味道。比如,当有一天面对青山碧水时,我们往往兴☆☆奋起来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达点什么,却似乎只能在“啊啊”声中悻悻地放下手臂。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想文雅一下生活时,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着各种说辞或各类段子,请对方下酒。第一个场景很静美,第二个场景很热闹,诗似乎都不能与之相融。但在唐代,诗充盈于生活的各种场景,那时的诗人面对美景可以吟诵抒发,面对美酒可以高唱豪饮。
这么说,你会说,那是在唐代呀,现在怎么可以!唐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蒋勋说,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但我们对那样的露营岂能无动于衷?唐朝是一次短暂的出走,唐诗里的灿烂与华美让我们感动和嫉妒。我们期望“梦回唐朝”。那么,怎么回去?
蒋勋告诉我们,要读点唐诗。因为,唐诗是一粒珍珠,值得我们关注和珍惜。蒋勋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这个过程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代是诗的盛世,经过几百年“水到渠成”的积累准备,唐诗绽放出灿烂与华美的气质,那么多诗人像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欣然相携着来赴诗的盛会。
蒋勋是怎么来读唐诗的呢?他先讲“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场精彩的戏,那么多诗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传奇,并共同奏响一部空前绝后的交响乐。蒋勋讲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这首诗里,他认为应将题目中的五个汉字分解开来,即春天不必用来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离去。在分析了每句诗的含义后,蒋勋说,这首诗从“用字、用句到哲学思想与文字的华美,都到了完美的境地”,这其实不是张若虚个人才气的表现,而是时代的水到渠成。没有魏晋时期的清谈,没有“四六骈文”的练习,就不会产生拥有这样胸怀与气度的诗人,也不会产生具有如此明显宇宙意识的“孤篇”巨制。
宇宙意识在唐代被诗人们凸显出来,因此唐诗展现出宏大的格局。这是因为,唐代的诗人总是在跟月亮、太阳、山川对话,他们的生命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中。也因此,他们才会吟诵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空运,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茫苍凉,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问……
在蒋勋的唐诗讲解中,他多次提到“农业伦理”,并不断说唐代如何冲破农业伦理。什么是农业伦理?简单地说,就是日常的生活规矩,应该怎么着,不该怎么着。唐代是出走的露营,不怎么遵循这个伦理。与“农业伦理”对应的,似乎是出走与清狂。在唐代,它显现为“贵游文学”,继承着南朝王谢子弟的传统,显示出豪华、奢侈的风尚,对青春、豪气、挥霍等等进行直接的歌颂。这也构成了唐诗的主体精神。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挥霍无度的歌颂。
在讲到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时,蒋勋谈到,“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两人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的诗歌高峰,李白是诗仙,才气横溢,不遵守人间的规则;杜甫是诗圣,在群体的生活中进行自我锤炼,承担起知识分子对家国的使命与责任。蒋勋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两个部分:像李白一样对个体生命完成的追寻,因之放歌山林;像杜甫一样回到尘世间,对最卑微的生命充满同情与悲悯。我们一千多年来对两人优劣的讨论,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因为文学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让之开阔。
唐朝的诗人除过具有宇宙意识,反抗农业伦理外,还具有深沉的担当意识。这之间大概有一个过程,先是有宏大的气象,指天问地,高歌豪饮;但等到“渔阳鼙鼓动地来”,平静的繁华生活被打破,更多的诗人开始记录社会底层被政策体制压迫的苦难状态。杜甫在颠沛流离的逃亡流浪中,放下长安水边的丽人(《丽人行》),开始关注兵车(《兵车行》),描绘官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埋怨秋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带来的压力,留着整个历史当中,变成一种良心。
杜甫介入现实的巨大努力,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很好地继承起来。他们这些知识分子出于一种自觉,发起古文运动,希望文学能够走向非常浅白的道路,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对“文以载道”反感,觉得里面是八股教条,但成年后,会逐渐觉得这种反省和批判的动人。白居易认为文学的格律、形式、文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如果不写出“生民病”,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觉,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们还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文字成为重要的社会批判力量。所以,写了“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不再去写《琵琶行》与《长恨歌》,而是努力关注新丰折臂翁、白头宫女等等,去记录和揭开底层弱势群体的灾难、孤独与苦寂。
对于李商隐的诗歌,蒋勋将之置入晚唐的整个氛围中去分析。他说,到了晚唐,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成了传奇,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也都成了传奇,李商隐时代只能是对唐代华丽的追忆,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充满了幻灭与眷恋的纠缠。蒋勋将这类文学定之为“颓废文学”,反映出繁华后的反省与沉思。而读李商隐的诗,主要是体味晚唐这种在繁华过后慢慢暗淡下去的气息,而不是通过论文去分析其中的种种折射。“画面本身只有一个内容,任何人将自己投射进去,其实都可能是错的”。
中文系白衣飘飘的时代虽是明日黄花,牙牙学语的孩童却是生生不息。喧嚣红尘无法映出唐诗的色彩与价值,但我们的生活之中却不能没有唐诗的气息。远离唐诗,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无奈;亲近唐诗,是因为我们需要安静地面对内心。出入唐诗,我们的身心才可能更趋平衡、更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