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书笔记优秀4篇

发布时间: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这次为您整理了《人生》读书笔记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人生》读书笔记 篇1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得与失,爱与恨在一次次选择中碰撞交织着,唯有结果和行动可以告诉我们对与错,毕竟每个人心间有杆秤。——题记

近日偶观据路遥的成名作改编的同名影片《人生》,感触颇深。影片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故事

一个风雨交加雷声阵阵的夜晚,男主人公高加林一家在生着闷气。因为高中毕业、在村小学做了三年教师,很受学生家长好评的加林被村主任家刚高中毕业的儿子顶替下岗成为农民了。想到今后要和父辈一样拿起沉重的铁榔头刨生活,高加林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猛地扑身拿起了木棍,叫喊着要找村主任讲理去。他老实巴交的父母抱住了他,“孩子认命吧”。心高气傲的高加林会认命吗?一句‘凭什么’道出了答案。

在村里高人一等的老师高加林成了打土疙瘩的受苦小子,这让一直爱恋他的女主角刘巧珍既高兴又难过。为自己和加林的身份平等而高兴,为加林失去所爱的工作而难过,不过她的机会来了。巧珍大胆主动的爱,单纯、活泼的性格成为加林走出痛苦的一方灵异膏药,在疗伤的过程中他们相爱了。沉溺于幸福的巧珍怎么也不会想到,只会说:“加林哥,你走到那里也不能忘了我”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她怎能填补高加林的精神世界呢?她也只能是高加林落寞时的伙伴而不可能是安逸时的女王。

属于巧珍的幸福真的很短暂,加林的二叔在区里做了劳动局长。凭借这层关系,加林被安排到城里。他实现了自己梦想,离开巧珍成为了城里的工作人,高加林在新环境下适应能力很强。凭着他俊朗的外表,渊博的学识,突出的能力,很快得到了女同事黄亚萍的热烈追求。生活的泡沫迷失了他的眼睛,让他在渺茫的梦境中忘了自我,离开巧珍时的信誓旦旦逐渐失去了力量。有文化有气质漂亮浪漫的黄亚萍显然更配的上他,高加林在对比中作出抛弃巧珍的决定。

巧珍欢天喜地的带着手纳的千层底鞋,来见她日思夜想的加林哥。可一句“巧珍,我们分手吧”击碎了姑娘所有的梦。没有捶胸顿足的哭骂,没有死皮赖脸的纠缠,有的只是巧珍无尽的理解和痛苦的承受,一句“加林哥我不会拖累你,”结束了曾经的所有美好。可当高加林和女同事阳春白雪才子佳人的时候,他的内心真的能做到洒脱,心安理得吗?他所得到的幸福会长久吗?

抛弃了巧珍的高加林万万没有想到,黄亚萍前男友的母亲为了替儿子泄愤,一纸状子将高加林通过非正常手段进城工作的事实揭发了,他只能又回村种地了。高加林为了黄亚萍而抛弃了巧珍,又因和黄亚萍走到一起而丢了工作,这也许是命运对他错误选择的惩罚吧,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命运这次败在了自己手中。

成了农民还背着当代陈世美恶名的高加林步履踉跄、神态麻木、硬着头皮回到村里。他感觉到自己像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孤零零的,更不知道自己从什么路上走来,又向什么路上走去,而此刻已嫁人的巧珍仍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不惜下跪不让其他人为难加林。但我们说高加林走到现在谁都怨不得,他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只能怨他自己,谁让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作出错误的决定呢?

高加林年轻的人生路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正如高加林在城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农村一样,好像黄粱一梦。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那最可爱、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巧珍姑娘。生活更会开玩笑,就像猫捉到老鼠,玩够了再吃掉一样。只不过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过分软弱,最终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不懂得知足的人,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忽视自己的丰满,拥有了一些,还觊觎着更多。结果到头来不但追求的东西没到手,就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人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梦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值得庆幸的是,高加林在自己曾经的得失取舍中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他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开始敢于面对爱着自己而自己抛弃过的女人。在这里,他重新开始走自己脚下的路了。

《人生》读书笔记 篇2

《人生》是由路遥执笔,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描写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在农村和城市反复折返的故事,以及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从而体现一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人生》是路遥创作的第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发表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人生》的发表标志着路遥的开始步入文学之路的巅峰,也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著名导演贾樟柯曾这样评价:“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后来也读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惟独《人生》对我的影响最大,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1980年代,中国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口,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地理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和城乡差别。同时,国家还通过种种政策强化这种差异。比如在劳动分配的制度上,在城市工作的职员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还有完善的医疗的制度、退休的制度。但在乡村,农民不仅要按时按量向国家缴纳粮食,还必须有限度地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这些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农民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长时间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中。《人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展开,“乡下人天生就应该在城里人面前低人一等”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城乡差异在小说中被大大强化。

“相比于一般悲剧作品,《人生》具有更加厚重的悲剧色彩,其所呈现的爱情心理的冲突、乡邦文化的冲突、作家的精神冲突,都是具有深长的历史意味的冲突,不可能在短期内消解,矛盾与矛盾冲突的所在,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人们前行的不息动力,督促人们去解决矛盾,实现追求的目标。”

一、爱情心理的冲突。

在高加林的爱情选择的背后,埋藏着门第观念的冲突。高加林和刘巧珍恋爱,高加林没有门第差别的担忧,但和黄亚萍恋爱,高加林首先发问的就是:“你父亲肯定不会接受我!他们要门当户对的!我一个老百姓的儿子,会辱没他们的尊严!”高加林的发问确实很有道理,因为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等级观念的社会里,婚姻同样打上了等级的烙印,而高加林不惜以道德背叛的代价与巧珍分手,目的只有一个,告别那块土地,做一个真正的城市人。

二、乡邦文化冲突。

在中国的乡村文化中,有三种力量最具影响,掌有行政权权的阔人、掌有经济权的富人和掌有话语权经验的老人。首先是高加林和高明楼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冲突是因为高明楼玩弄权力、占夺了高加林民办教师的位置而引起的。但其实不是,高加林和高明楼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高明楼是村里的权力阶层,而高加林是村里的草根阶层。其次是高加林和顺德老汉的冲突,这是新一辈和老一代之间的冲突,高加林向往城市文明,守地意识薄弱,而顺德老汉守地意识强烈。他们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说是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的农民乡土观念的冲突。最后是高加林和刘立本的冲突。刘立本的商人身份决定了他在高家村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他通过投机取巧实现了发家致富的目标。高加林鄙视刘立本,缘于知识分子的清高,这也是历史惯性作用的体现,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耻言商业金钱,看重官宦仕途。

三、作家精神冲突。

“农村与城市、乡土情结与现代意识、道德与历史、奋斗精神与自虐倾向,正是作家意识到这种两两相对的二律背反,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内心裂变的极致。”阅读《人生》,我的能感受到作家强烈的乡土情结,而在这种情结的背后,毋庸置疑的是因袭的守旧观念、封闭的小农思想和被动的保守惰性,以“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活人”作为人生经验和生活哲学的前提,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其僵化的思维。其次,《人生》也显示了路遥在心理层面的复杂矛盾。一方面,作家站在维护者的立场上,对作品主人公进行了鲜明批评。另一方面,就作品的情节来看,作者借助高加林的行动却又是在消解这种意识形态话语的。作家精神的坐标陷入了自我迷失的状态,路遥到底不能回答为什么社会主义体制的利剑砍下了高家明,而没有砍下屡屡以权谋私、阻挠农村改革的高明楼?为什么城市人比农村人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福利?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青年的发展问题?

“有研究者曾经指出:浓郁的悲剧审美意识,是路遥作为艺术家的一大优势。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路遥自觉地把这种意识贯穿在了小说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结构安排等各个环节,以达到强烈悲剧感的艺术效果。”[2]正如陈思广所说“路遥的艺术关切点不在于表现心灵的选择和灵魂的搏战上,而在于揭示外在环境的压迫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制约,物质条件的匮乏对人格精神的追求和发展的限制。”并通过这些悲剧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的关注。《人生》不仅为那些在困境中奋斗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对于科学的审视乡土观念、正确的处理城乡关系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读书笔记 篇3

《人生》这本书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每读一次,都会被感动一次。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感动,从感动进而到感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一生。

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里,知识青年高加林身处穷乡僻壤,却一新向往着城市里美好的生活。在他最落寞最孤苦无助的时候,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深深地爱着他,用似水的柔情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然而他们如胶似漆的日子并不长久,一个意外的惊喜,高加林有幸进了县城,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又遇到了昔日的同窗黄亚萍,两个人一拍即合,很快打得火热。最终高加林无情地抛弃了刘巧珍,善良的巧珍面对现实,只好在山村里找了一个农民嫁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高加林与黄亚萍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时候,正当他们热恋得难舍难分的时候,高加林“走后门”进城工作的事情被告发,他被辞退了,只好无奈地与黄亚萍分手,卷了铺盖卷灰溜溜地回到了山村。这部小说写得很好。好在哪里?好就好在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不像琼瑶的小说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觉到书中的人物好象就在我们身边,高加林似的人物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见过,我们不是通常把他们称作“陈世美”吗?这些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陈世美”实在可恶!好在老天有眼,这类人物往往没有好下场。高加林的人生经历发人深思。人生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重大的选择,这是现实生活给我们出的“选择题”,在“选题”时一定要三思而后选啊!选错了往往没有改正的机会了,高加林就是因为选错了“题”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当他被辞退后,与黄亚萍分了手,回到了家乡,此时深爱着他的巧珍已成为人妻。他变得一无所有了,当他站在大马河桥上,手抚着桥栏杆,想起第一次卖馍返回的时候,巧珍就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想起在这同一个地方,他不久前又曾狠心地和她断绝了关系……眼下他又在这里了,可是他现在还有什么呢?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刘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现在已和别人结了婚。他真想一纵身从这桥上跳下去!这一切怨谁呢?想来想去,他现在谁也不怨了,反而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

他渐渐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下去,他躲过了生活的这一次惩罚,也躲不过去下一次惩罚——那时候,他也许就被彻底毁灭了……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分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

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失去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他后悔了,可是此时已经后悔晚矣,太晚了!刘巧珍,那是多么好的一个姑娘啊,除了没文化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用得顺爷爷的话说,巧珍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却把已经到手的金子又给扔了。当巧珍听说加林被辞退了工作,还去村长家为加林说好话,求村长给加林谋个民办教师的位置。当得顺爷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加林后,加林身受感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加后悔了。

小说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噢,我倒忘了给你说了!我刚才去明楼家,正碰见巧珍央求明楼,让他去公社做做工作,让你再教书哩!巧珍说得鼻子一把泪一把!明楼当下也应承了。不知为什么,他儿媳妇巧英也帮巧珍说话哩。你不要担心,书教成教不成没什么,好好重新开始活你的人吧……啊,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德顺老汉泪水夺眶而出,顿时哽咽得说不下去了。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小说写到此处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深深地回味。这一声“我的亲人哪”是一声发自肺腑的忏悔,也是高加林心底痛苦的呻吟。此时高加林非常后悔,假如上天能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一定会选择巧珍,只可惜这种机会再也不会有了!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人生》读书笔记 篇4

今天要说的这本书,是路遥的成名作,更是奠定了路遥后期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基础。说起路遥的作品,必须从路遥生活的环境说起,这对于我们走进路遥文学,有绝对的意义。路遥年轻时便奔波于城市和乡村,他的作品就是在“城市交叉地带”反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强烈矛盾,他的作品往往利用故事的主人公把陈旧的、闭塞的、落后的农村与文明的、富裕的、发展的城镇之间强烈的反差表现的尤为突出,正是这种矛盾,使得故事情节的起伏不定,引起读者的深思并发出与作者思想的共鸣。

《人生》发表于1982年,他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城乡生活为背景, 从一个高中生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转而又回到土地的人生过程为框架,以高加林这个知识分子与落后的思想保守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和进步的浪漫的城市姑娘黄亚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他们的感情纠纷为矛盾,深刻的揭示了农村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上的波折和艰难的选择悲剧。

主人公高加林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很具有典型的复杂的农村青年形象,他热爱生活,性格坚毅,富有理想,才华横溢,热爱运动有关心时政问题,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新型农村知识分子的形象,他身上同时传承者祖辈留下来的勤奋朴实,刚毅浑厚的农村男儿的本色。他的性格特点义无返顾的和他父亲一样的旧社会农村老汉的老实本分、忍声吞气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加林在高中毕业以后再村子里民办学校当一名教师,含辛茹苦为就农村培养浮生生命力的活力军,然而村支部书记利用权势不公平的将他撤职,然后顶替他的是村支书的儿子,就这样一个知识分子不得被“打回原形”,去承受和父亲一样一天为工分而活的农民。他知道是这里的黄土养育了它,但是他无法承受沦落种地的农民,从此他在一段时间里自暴自弃,荒唐而颓废。他学会了抽烟,并且一天懒惰的谁在自己认为安静的房子里,当他的人生开始没落的时候,农村姑娘刘巧珍挽救了他的生命。巧珍在加林看来是无所不能,农村姑娘的辛劳踏实,质朴纯真、勤奋而富于生机,这个近乎完美的农村姑娘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读过书。但是巧珍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她那充满激情而又现实的做法,将无微不至的爱给了失去人生方向的高加林。这种从一开始就不平等的爱在巧珍看来就是他的全部,而在憧憬着美好未来的高加林来说只是一时的慰藉。

在巧珍和高加林的恋情开始不久后,一个新的机会,又让高加林能够重新回到城市。因为高加林富于才华,在听说自己的叔叔要调任地方的时候,一个镇干部通过关系,把高加林安排到镇上的广播站。每天的广播都定时播放着他那现实而又充满才华的文章,他成了镇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因此在一次特殊的场合他遇见自己在高中时期便默默暗恋的女孩黄亚平。黄亚平的父母是干部,从小接受的教育使得这个女孩充满了浪漫主义,不仅读过书,而且性格开朗,他和高加林有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教育程度,两个人的内心都有对社会的强烈认知,因此黄亚平大胆的表达了他对高加林的爱,并砍断了和自己有约定的另一个城市青年克楠,并约定一起去南京发展。每当两人在一次侃侃而谈的时候,他总会被另一份感情牵绊。一边是纯真可爱完全属于自己的农村姑娘巧珍,另一方是他所追求的有思想有魅力的城市姑娘黄亚平,高加林在剧烈的挣扎中抛弃了前者,选择了黄亚平。在和黄亚平交往的过程中,他又经常因黄亚平的任性和刁蛮而想起朴实可人的巧珍。可是好景不长,克难的母亲不满被高加林抢走自己的“准儿媳”,毅然检举了走后门进入广播站的高加林。从这一刻,高加林在一次接受了命运的遣返,又一次断送了前程,他不得不再次重回养育他的徒弟,农村啊,你就像一个牢笼,即将永远把我捆绑!更让高加林的痛苦的是,被她抛弃的巧珍啊,已经结婚下嫁到她并不爱的外人。他不得不脱去他那光耀的外衣,赤裸裸的在农村这片传奇的土地上忏悔。

通过对于《人生》的感悟,我对高加林的经历表示深切的同情,但是,又同样被他的绝情所愤懑,当然,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我又表现出对他的理解,他不就是我们的投影么?在很多时候我们抱怨世态不公,但是在机会来临时候却不知珍惜,最终失去方向,人生是一个长跑的过程,漫无目标的对手会逐渐被淘汰。有远大抱负和理想是一种勇气,但是因为一时的自大和疏忽理想就偏离了方向,或许在人生的路程上需要一些激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磨练出的意志也更加坚定。只有认定目标,敢于接受和取舍,其实也会有一种平凡的精彩。《人生》透漏出来的不仅是一份“人生”,更是透过这一段“人生”,去拯救万千个正在或者已经跑偏的人生!

最后,将作者引用作家柳青的一段话共勉:“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