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6篇)

发布时间:

病隙碎笔读后感(精选6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必须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要过于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顺利的成功人士。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而史铁生却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析得那样简单明了。每个活着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铁生却把死亡想得那么简单。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到了作者想用徐志摩的诗“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是何其正确啊。人初来这个世界时,有几个人会在意你的到来,然而当你走了又有几个人为你流下悲伤的眼泪呢?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平静地出场然后默然地离场。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经过了这么多的挫折,史铁生不再像《我与地坛》里描述的那样,为自己残缺的躯体而发愁,没办法接受身边发生的一切,而是以一种很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曾经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飞烟灭,满腔的爱,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学会了以乐观的态度诠释自己的命运。然而试想如果换做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还以笑脸来迎接这个世界。也许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情愫吧,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遇上挫折或灾难感到无可奈何时,情不自禁地把希望寄托于在我们观念上主宰人类的佛主,求神明保佑,然而史铁生在面临接踵而来的灾难,也从不曾像平常人一样,把希望寄托于佛,他觉得怀着满腔的功利之心去拜佛是对佛的不敬,“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

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包含苦难的世界,谁也不能摆脱苦难,“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就应该遭受苦难,因为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倘若没有了苦难,信心很容易被福乐蜕变为谋略,终究会与众人同流合污;倘若没有了苦难,信心很可能被光荣腐蚀。后来上帝让撒旦夺走了约伯的儿女和财产,也使其身染恶病,但是信者约伯始终没有怨言,这就是苦难对信心的作用,但是在约伯的思想里涌出了另一种念头“你之所以遭受苦难,料必是你得罪过上帝”,约伯开始觉得委屈,开始埋怨上帝的不公,开始对生活丧失信心。这种埋怨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好几次有人对我说过,也许是我什么时候不留神,说了对佛不够恭敬的话,所以才病而又病”。然而作者领悟到了生活从来就布设了凶险和苦难的,不会因为谁不因谁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只要生活的希望不灭就有机会化解苦难,找到生存的意义。

忏悔意识并非人人都有的,即使有他们也不会轻易说来。然而史铁生的忏悔意识随处可见,自己对母亲的任性和年少轻狂感到悔恨以及对奶奶满满的悔意我们在《我与地坛》和《老海棠树》都深深感受到了。期间出现的事件出来证明的只是那些被打者,而那些打人者却没有出来忏悔,只是把这种事情的发生归咎于当时的历史。对于,作者认为那些主导者过于强调区分“我们”与“他们”而导致出的一场历史悲剧,在那些受害者的内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其实“‘我们’的位置并不在与‘他们’的对立之中,而在与神的对照之时”。

对于死亡后是否存在灵魂之说,作者认为信其者有,不信其者无,这不是正确与错误之分,因为两者皆不能被证实。相信有神论的认为“会有地狱,会有天堂,会有末日审判,总之善恶终归要有个结论”,然而这只是人内心对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约束,对自身的监督,也相当于当今所说的以德治国。相信无神论的当然是“没有什么因果报应,没有地狱,没有天堂,也没有末日审判”,然而这就促使人的恶念的产生,使人的所作所为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作恶者往往会相信无神论,因为“死即是一切的结束,恶行便告轻松”他们便可以无所畏惧地为所欲为。作者认为无神论难以证实是一个好消息,对于那些作恶者有一种精神的监督和良心的审判。

作者认为当“人间戏剧”不能被改变时,众生应当求助于爱,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不是具体的,只是人的一种心愿,唯有用行动表现。在我看来,爱情就是婚姻,因为彼此相爱所以想给对方一种安全感,让他(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知道自己是属于对方的。但是如果彼此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那不可以算是婚姻,简单而言仅仅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而已。我十分赞同作者所说的爱情与性欲没有多大的关联,性欲只是人的生理需求,而刚好也正是爱情的另一种表现而已,正如作者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时候只是内心的一种触动而已,并没有想到性欲方面。然而面对爱情有一些人会感到自卑,不能勇敢地把内心的心意说出来,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理想的情人。作者还写到了“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因为有了隔膜和距离所以你就会更加想念对方,作者谈到了他们堂兄弟之间经常打架,而分开了又会想念彼此了,然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想说的呢?对于从小长大的兄弟姐妹和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想分开,而分开的时候想在一起,人就是这样地矛盾。

在《病隙碎笔2》中作者把自己看作别人,用别人的角度来剖析自己。他提出了质疑“除了史铁生我还可以是什么呢”然而终于想明白了“史铁生别人眼中的我,而我并非全是史铁生”。的确,你的名字只是代表着别人眼中的你,而不能使你的全部。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很多习惯只有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才会出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所以别人眼中的你只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至于美化还是丑化只能看你在众人面前的表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为人知的的一面,而非我们在众人面前表现得那样,也许此时在你面前是那样开朗快乐,然而在某市某刻他自己一个人在某个角落里低声哭泣。就像史铁生说的“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人是那样的复杂难懂。

作者在文章里一直强调命运,也显出了其似乎相信命运。在《我与地坛》中写到“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而在又谈到“好在铁之后父母为我选择了生字,当初一定也未经意,现在看看倒像是我屡病不死的保佑”“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写作对于史铁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并非如同他说的由于他的记忆力低下,而是他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洞察力,遭遇的挫折如此多而致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这一切都有利于个人的创作,丰富的想象力让他对身边的事联系在一起,而洞察力则为他添加了很多写作素材,对人生的思考则让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病隙碎笔2》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残疾对一个人主要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就业问题,就业使残疾人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工作的权利,使他的内心感到平衡,二是爱情问题,因为身体的残疾,所以残疾人的爱情遭受到世俗的嘲笑,不被世人接受。然而在作者看来残疾人的爱情同健全人一样是那样的高尚纯洁,爱情的存在并不是以性为前提的。“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的不满,同时也可以看到爱情对年轻的史铁生是那么的重要。作者从很多角度论述了残疾人的爱情权利不应该被歧视,更不应该被剥夺。

然而使我感到高兴的是此史铁生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2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段碎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样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信仰,道义,字字珠玑,平易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生命比作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命运不一样。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观望,默默陪伴。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而减少,对别人不尊重,只是乐观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对这世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能够看出他对生的意志力很强,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表现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他用理性的文笔,显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战,对生的意志,对死的无畏。

这部书是对人的灵魂洗礼,改变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笔》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写作,写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品《病隙碎笔》,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3

在写《病隙碎笔》的时候,史铁生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他尽可能的把握着所剩不多的分秒抒写下了生病期间的一些所感所想。他将他一生来回翻看了一遍,总结出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爱情,道义,信仰等共六部分的几番领悟,两百四十多篇小短文般的议论,是他对人生的发问,便是这些议论带我进入到了他的精神世界。

我猜想或许是等待死亡的时间长了,便也就看淡了生死,也就并不那么惧怕人生终点的到来,反而能够静下心来感悟自己那并不漫长的的一生。史铁生先生在很多观点上看法很特别,角度新颖,娓娓道来如老大哥促膝谈心。但也愤世嫉俗,对不喜欢的观点一顿猛轰。

他认为爱的本质就是对差异的追求,幸福的本质是不见而信,俗人的本质是自卑和索取……很多偏向哲学思想的判断。字里行间看得出他是信仰基督的,而且瞧不上佛教,于是也看着他厚此薄彼的争论。

《病隙碎笔》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这句话我一直似懂非懂,一路成长过来我渐渐的适应了独处,也慢慢的理解了这句话,仅仅只是理解而并非懂得。

他说,人有一种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关于生病的意义那一段,让我印象极生病的经历: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是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 ’,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对于完美和残缺这一广受争论的话题,我最为赞同他的看法。如果他没有残疾,或许还看不到人类心灵普遍的残缺,而完美是人们冲破一切阻碍对美好的向往。在物质的世界中,钱可以供养“沉重的肉身”,名则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虚荣。生活中,正常与残疾本就是相对而言,人们往往首先会注意到旁人身体上的残疾,然而跟生理残疾的人来比,心灵残疾恐怕更多。

“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是属物的,是现实。爱情属灵,是梦想,是对美满的祈盼,是无边无限的,尤其是冲破边与限的可能,是残缺的补救。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人间所有的故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但究其底蕴终会露出这两种消息。现实与梦想,理性与激情,肉身与精神,以及战争与和平,科学与艺术,命运与信仰,怨恨与宽容,困苦与欢乐……大凡前项,终难免暴露残缺,或说局限,因而补以后项,后项则一律指向爱的前途。说着说着,也闹不清是从哪天起终于信了: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即残疾与爱情,即原罪与拯救。”

为走出颓废阴影,史铁生孜孜不倦地写作和寻找。虽然他自谦说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但他给作家起的“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却再适合他自己不过。关于追寻人生意义,他的文笔更是精彩。“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对于科学,后人不必重复前人,只需接过前人的成就,继往开来。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会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在逻辑的盲区,或人智的绝地,勿期圆满。但你的问,是你的路。你的问,是有限铺向无限的路,是神之无限对人之有限的召唤,是人之有限对神之无限的皈依。尼采有诗:“自从我放弃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我的意见却是: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已经找到。

有次记者问史铁生,“那您觉得你的神是什么样的?在哪儿?”他答道:“我的神就是一种境界,在你想使自己达到这个境界的路上。所以有人说达到‘天堂’,我说天堂就在这条路上,而不是在某一个地方。”是的,彼岸只能去跋涉,但却不能抵达。《病隙碎笔》是一本启迪人心的书,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在物质世界,也许史铁生做不了你的舞伴,可在精神世界,他定能带你跳一支优美的华尔兹。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4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

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

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的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比如说,信仰。

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我们总以为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

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地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

再比如说,发展。

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

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

“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此,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能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得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看我们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但请同样在《病隙碎笔》中窥见人生真谛的你记住,首先要静下来。为了向这位老人的“静”致敬,也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5

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生命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和满足。人们常有一种习惯: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有可能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患难,理应满足于当下生活,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苦难中总该有个信仰,史铁生对“佛”的见解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豫,这并非因为不愿朝拜,而是保持了对佛的尊敬。满腹功利的“祈祷”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信仰是精神的支点,尊重这份信仰,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参透。

“以苦难去做人生的投资,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苦难,在苦难中不断的增强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6

我没有见过他,史铁生。

只是从那些鲜活的文字里觉得他是一个刚毅的男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弱者,在我心中却是个巨人。先前曾拜读过他的几篇文章,都感触很深。因为虽然上苍对他很不公正,可他却依然带着胜利者的笑容向世界宣称:我是强者。

史铁生的生活很坎坷,他在人生最精彩的时刻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日日以轮椅为伴,而此后的生活也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就如他在《病隙随笔》中说的一样,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可就是这样一个受到命运捉弄的人,居然可以依旧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即使病痛缠身,却仍对生活抱着十分的希望。我很佩服他。史铁生说:“生病是生活的体验之一,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难以想象他的心中拥有多么大的勇气。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给我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那一定是一张很自信、很灿烂的笑脸,他的眼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静,一种生机,一股极强的生命力。有一些话他说得极有道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一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的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祥。

其实我觉得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会垂头丧气,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当清醒时,仔细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会我们的往往比成功时获取的更多。坎坷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坎坷让我们更执著的去看待生活。“其实,我们每一刻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这样说。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强者。一个两条腿、两个肾脏均出现故障,要靠透析器来维持生命的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几乎已经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旧很平静。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细细寻找身边每一处的快乐和美丽。在史铁生这样的巨人面前,有时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时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唉声叹气,甚至停滞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这叹息声中错过了更多。回头想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每天可以自由惬意地做着想做的事,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赋予的特别经历,好好珍惜每一天,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祝福他,史铁生,祝他的身体和心灵上每天都存在着阳光的温暖,祝福他可以继续与命运抗争,继续顽强地走下去。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白来一遭,因为他品出了生活的真谛。史铁生说,如果让他来选择墓志铭,他会选择这样一句话:“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

生命有时很脆弱,有时很坚韧,关键在于它由谁主宰。史铁生是个生命强者,在坎坷中赢得了明天。作者以细腻笔端抒发了对史铁生的敬佩,以自信展望自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