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优秀12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1
这两天扫完《德伯家的苔丝》,书写的不错,如同《傲慢与偏见》一样,苔丝有个爱慕虚荣,头脑简单的母亲—琼。德伯维尔,不同的是还有一个更爱慕虚荣,嗜酒如命的父亲,约翰。德伯维尔。
贫穷的乡村生活除了体力付出没有任何生机,家里的父母情况及一大堆弟妹让苔丝不得不承担起老大的角色,在父亲酗酒不能起床去送蜂窝,苔丝自告奋勇去承担家庭重计却不幸让家中最值钱的生产工具老马“王子”受伤死掉后,苔丝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加沉重了。
冒牌贵族德伯维尔的支族亚历克是个游手好闲,品德恶劣的纨绔子弟,他对苔丝的美貌垂涎三尺,终究不择手段的得到她,苔丝在无奈的失去后毅然选择决断,回家做自力更生的生活。
不幸的是苔丝怀孕了,然而孩子生下来后夭折,村里的流言蜚语,父母的期盼压力,只能让苔丝去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她去了塔尔勃塞克拉克家农场挤牛奶,偶遇到让她***萌发的出身高贵又不与常规克莱尔,然而相遇恨晚。
克莱尔被苔丝吸引,两人几经蹉跎,还是结婚了,然而一切的迹象都是那么的不吉利,下午鸡叫,蜜月选择地是德伯维尔家的瘆人的旧宅,为爱而沉迷的玛丽安和伊兹。雷蒂,以及那封投出去却没有被收到的坦白信…
然后两人坦白后,克莱尔接受不了苔丝失贞的过去,虽然她有那么多的无奈和被迫,然而相爱的人却只是感到背叛和欺骗,他选择逃离,去非洲开始新的生活。
苔丝又开始无尽的苦难,劳作,家庭的盘剥,责任。亚历克又找到她,纠缠…父亲去世,搬家,颠簸流离的生活,母亲和一堆弟妹的渴望期盼的脸,杳无音讯的丈夫,苔丝又回到亚历克设下的温柔乡。
克莱尔在非洲孤单,痛苦,生病,因有一个结伴的哲学家的警醒之语,他要回来寻找心爱的克莱尔夫人,然而苔丝一家的生活似乎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贫苦。
他找到了苔丝,她富足,高贵,优雅又是冷冰冰,在她绝望的放弃时候他又回来了,而她已经又沉沦和堕落,精神抛弃肉体,任由它漂浮在河床上犹如行尸走肉受人摆布。
她见到他,痛苦,悔恨,亚历克贬低、嘲弄她,嘲弄她的丈夫,她挥起水果刀,一了百了,然后去追上了克莱尔。
两个浪费了许多光阴的相爱的人终于敞开心扉,身心相许的结合在了一起,过了几天世外桃源的生活后,苔丝被抓走了,她安排好了克莱尔未来合格的妻子,就是她的妹妹丽莎。露,她像她一样美丽,善良和内心纯洁,未来如果真的可以在天堂相遇,三个人也可以相依相靠,永不分离!
整本书故事情节曲折,既有人性的弱点,虚荣、软弱又有对生活的无奈、屈服,家庭责任对人的重压。在生活的面前,尤其又不是仅为自己而活的人,往往是背负着责任而放弃了自己。人不过是世间的一个蝼蚁,有条件的时候实现自己,没有条件的时候只能放弃自己,逆势而为,往往要背负更多的辜负。
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诚不欺我。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2
小说的开头就描写了苔丝,说她虽然不是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个美人的人,但她的眼睛是如此的清澈美丽,皮肤是那么的白嫩,五官搭配起来是非常的和谐,她就像是大自然的女儿,纯洁,美丽,活泼。
在乡村的舞会上偶遇安其尔,但是他却没有请她跳舞,而是请了另外一位漂亮的女孩,在他回望的一瞬间,碰上了她失望的目光,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能够再次相遇,并且相爱的如此刻骨铭心。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3
在我所读的书中,有一本是我最喜欢的书,这本书里面的女主人十分漂亮,男主人公十分温柔和体贴,但男二号确是一个花言巧语,十分奸诈的人。
这本书就是《德伯家的苔丝》,作者是英国的哈代。
这本书主要讲了:苔丝的父亲听说自己是古代贵族的后裔,便要女儿去一个自称是德伯后裔的富老太婆家攀亲。苔丝到了那儿却被老太婆的儿子亚历克糟蹋了。苔丝在牛奶场做工时与安奇尔相爱。当他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安奇尔却没有原谅他而是抛下她前往巴西发展。苔丝家里陷入窘境,丈夫沓无音讯,绝望中的她只能被迫和亚历克同居。安奇尔回国来找妻子。但苔丝觉得没有脸面重回丈夫的怀抱,只好杀死了亚力克。与丈夫一起度过了幸福的五天后,苔丝被捕了
当苔丝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时,亚历克就把她的一生的幸福给毁了,而亚历克却理由充分的说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爱苔丝,难道这样也是爱的方法那?他这样的方法只能找来世人的指责、痛恨、羞骂,永远都得不到世人们的认可和祝福。而苔丝呢?她对亚历克只有恨,绝对没有一丝的爱,牵挂,更不要说是怜悯了。安奇尔是一个既温柔又体贴的男人,他不会用花言巧语骗取苔丝的爱,更不会用那种下流的方式得到苔丝。他用自己那持之以恒的精神与爱在一点一点的融化着苔丝的心,并一天一天的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苔丝最终获得了苔丝的心。这就是两个人品质的对比,行为的对比,也是结果的对比。苔 当他与丈夫安奇尔度过了幸福、快乐、浪漫的五天后便被捕了。在监狱中,她想来想去自己的一生太悲凉了以至使她无法去面对,只好自杀了
苔丝带着遗憾和对丈夫安奇尔的祝福离开了人世。在爱与恨中作出了选择,也付出了代价和失去了幸福。
德伯的苔丝读后感 4
南方的5月,连日的阴雨不停,在这样的天气里打开看托马斯哈代的一个纯洁的女人悲剧小说,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从开头到结尾都沉浸在一种悲悲切切的情绪中难以抽身。这个凄美的故事,无论她如此的顽强勇敢也没有跳出命运的深渊,没法挣脱出人性和道德的漩涡。
出生在一个贫穷小贩家庭的乡下女孩苔丝德北,遗传了母亲年轻时貌美,十六岁便出挑的漂亮纯真,心灵手巧,气质出众。在一天,生性怠惰又爱喝酒的父亲听信一个兼考古牧师得知祖上是英国中古赫赫有名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后裔。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做辅佐,又算得什么!于是父母便盘算教唆她去临近一个住在纯瑞脊大宅子里的有钱的德伯远房家认亲戚,以幻想用大女儿的年轻美貌可以攀上高枝以改善他们家的生活状况。原本苔丝是反对这种行为,经不住父母的催促以及众多幼小的弟弟妹妹难以维持的破烂光景。尤其是在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的老马王子在和苔丝送蜂窝路途中意外发生的车祸死亡后,善良无助又内疚自责的苔丝不得不同意动身前往。
所有这些小东西儿,都是德北船上的乘客;他们的快乐,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健康,甚至于他们的生存,全靠德北夫妇这两个大人的判断。假使德北家的家主公和家主婆,成心要把这条船往困难,灾祸,冻饿,疾病,耻辱,死亡里面开去,那这半打关在统舱里的小囚犯,也只能跟着他们一同前去,他们是六七个无依无靠的可怜虫,老天生他们,也没问过,他们是不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愿意下世为人。
在来到德伯家大门口前,苔丝仍然在内心挣扎不前,似乎冥冥中能感受到危险的气息。这时遇到德伯家的儿子亚雷德伯。觊觎苔丝的貌美而设计圈套让苔丝接手了府邸喂鸡的差事。在一次苔丝和同村年轻人赶集聚会的路途中,由于夜晚同行中有两个女人曾经是亚雷的情妇,所以在返程路途中对正在被亚雷追逐的苔丝恶语相加,这时为了避开烦恼的争吵苔丝就坐上了当时刚好路过亚雷德伯骑马改道而行,在迷路树林中对她实行了邪恶的强暴。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从此她的人生观和命运,因为这一番教训完全改变了。
事后苔丝毅然决然的拒绝亚雷的花言巧语以及物质诱惑而离开。在回家后怀孕并生下一个孩子。在田地里干活午饭间隙中喂奶,后来孩子生病夭折,她自己给孩子在家洗礼并亲手埋葬到教堂后面。这时候的苔丝真的让人心疼。她拿哲学家冷静清醒的眼光,注意那些岁月循环中去而复来的日子;有她自己在纯瑞脊以林深月黑的围场为背景,留下终身遗恨那惨痛的一夜;有她的婴孩下生的那一天和死去的那一天;有她自己下生的那一天;还有其 有一天下午,她正照镜子,看自己的美貌,忽然想起来,还有一个日子,对于她比那一天都重要,而她从前却没想到,那就是她死的日子,她的容貌都要消逝了的那一天;那一天,焉不唧地没人看见,藏在三百六十五日里面,年年岁岁,她都要过那一天,但那一天却又总是不声不响,一点儿表示都没有,然后却又不能说,一年里头,没有那一天。这个日子,到底是哪一天呢?为什么她每年遇到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日子,从来没觉得冷气袭人呢?她想到,认识她的那些人,将来到了某天,就该说啦:今天是几月几号,可怜的苔丝德北就是这天死的。她还想到,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定不会觉得有特别的地方。可是她自己对于那一天,那个她自己一朝死去无生期的那一天,却不知道是在哪一月,哪一星期,哪一季,哪一年。苔丝就这样差不多由头脑简单的女孩子一跃而变成为思想复杂的妇人了。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第二次独自出去到一个牛奶场去做工。这里主家以及女伴们都很善良友好,那儿的风景很投缘加上日常挤牛奶的工作也很得心应手,特别是在这里遇到了博学多知,与众不同的安玑,出身在牧师家庭的安玑克莱原本是要像他两个哥哥一样上大学,他却不拘小节一心想种庄稼。性格空灵的安玑爱上了苔丝并向她正式求婚。两个相爱的人结婚本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然而在新婚之夜彼此交代婚前的行为。安玑并不能像苔丝那样坦然饶恕她。哪怕苔丝是受害者,而他自己曾在伦敦因为前途迷茫是不顺手的时候与一个陌生女子度过了24小时的放任生活。于是原本新婚蜜月两人却只在一起度过了名存实亡的三天新婚生活就匆匆离别分居了。天地间的痛苦,原来有大有小,自己的痛苦,只要她能不把别人的意见放在心上,也并不是不能忍受。但是现在既然克莱也是这样的意见,那她怎么能不把她放在心里上呢。
所谓耐性,就是道德上的勇敢与身体上的怯懦混合而成,在新婚丈夫撇下她独自去巴西考察农田以后,苔丝又回家后开始继续不停的外出做短工,更是在冬日里长途跋涉的去艰难山区农田与曾经的同伴玛琳一起做工,她们在那片大地上那种伶仃孤苦的光景,她们自己并不觉得,命运待她们公道不公道,她们也不去想,只是一点钟一点钟地干了又干。那天下午又下起雨来,玛琳曾提议过,说他们不用再干了,但是不干活儿,就得不到工钱。因为她们还是干下去。狂呼怒号的大风,像玻璃渣子一样的雨点打到她们身上,一直把她们两个完全淋透了。虽然湿淋淋的帽子上那块遮掩,往她们的脸上打得啪啪地响,虽然湿淋淋的粗布外罩,沉重累赘地箍在她们身上,但是她们两个当时看见的,却是她们脑子里那个草色芊绵,阳光普照,情思谴埢的塔布篱牛奶厂。
在这种艰苦难熬的时光里在女友们不断鼓励支持苔丝前往克莱父母家时不幸碰见克莱教条的两位哥哥,他们的挖苦让苔丝的求生欲被自尊掩盖,最终苔丝碍于自尊终未见她法律上的公婆。而无功而返的路途中又被曾伤害过她的亚雷德伯截到。在被他持续不断的骚扰和迟迟等不到安玑克莱的信回复后,终于在苔丝父亲突然死去房屋被催赶一家老小被露宿户外后,苔丝被迫委身于亚雷德伯以换来一家人的居住生活。而这时候没多久,安玑克莱在巴西经历生离死别大病一场后终于明白,苔丝既然将来能做一个好太太,那她从前怎么样,就无足轻重,他不应该跟苔丝分离。当他思想以及身体痊愈以后就立即返国。可那时苔丝已� 然后马不停蹄的去找到安玑克莱,外面满是荆棘,屋里却是美满的一座空宅子里,他们在一起就渡过了恩爱缠绵,鱼水融洽,前嫌冰释美好的五天时光。
或许苔丝和安玑的有缘无份的错逢哈代在开头就有暗示吧。在他们年少首次见面的那个草场跳舞时,安玑挑的舞伴是和他眼前的女孩,等他走出舞队的时候,眼光落在苔丝的身上。她那一双大眼睛正因为他没挑选自己,微微含着怨意。他呢,因为她先前退缩不前,没能注意到她,也觉得后悔。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离开草场的。他后悔不该没有要求过她,他后悔不该没问问她的姓名。她的态度那样幽静娴雅,她的神情那样的默默含情,她穿着薄薄的白长杉,那样轻柔温软。因此他觉得,他刚才所作所为,真太愚蠢了。或许这世间万事,虽然计划得精心细意,尽情合理,而实行得可粗心大意,违情悖理,所以呼唤人的和被呼唤的,很少能够相互应答;恋爱的人和恋爱的实际,不很容易凑巧相合。
在哈代富有诗意的文字叙述下,我们看着苔丝一次又一次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其中不乏与世俗相悖的选择,她本可以不去替父亲赶那趟马车送蜂窝。她本可以选择在被亚雷占有后做他的情妇,她本可以向克莱隐瞒自己的过去。但出于责任,出于高贵,出于忠诚,她遵从了内心做出的选择。最终苔丝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种种巧合,都是苔丝在不同阶段性情不同做出不同选择造成的结果,苔丝注定变得更苔丝,命运给予她的恩惠总是伴着更大的痛苦,痛苦又会促进苔丝的完全,直至变成哈代所钟爱,我们所欣赏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5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读完《德伯家的苔丝》,不由得掩卷叹息,是谁让这位美丽淳朴的姑娘走上了不归路,两位男人的爱却得到了恨的结局,命运如此地捉弄人,又如此地悲怆,我们为苔丝掬上一把同情泪,低头沉思,悲剧的背后是什么?
善良质朴的尤物苔丝出身在贫寒的家庭,父母一心想让她攀高枝,结果却把她推进了火坑。遭遇花花公子亚雷,他贪图她的美貌,伺机占有了她。苔丝不得不背井离乡,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在打工的牛奶厂,“风光流转,由平淡变成了绚烂”,苔丝与牧师的儿子克莱日久生情,私定终身。
书中描写苔丝与克莱的爱情的段落,任何人读到都会心动不已:“她看他的全身,到处都是十全的男性美。他的灵魂就是圣徒的灵魂,他的智慧是先知的智慧。她既是爱他,而她这种爱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而他爱她,在她看来,则是一种怜悯,因此她就倾心相委,披肝沥胆。”自卑的苔丝起初不敢接受克莱的爱情,尽管她也深深地爱上了他。那些疑虑、恐惧、郁闷、烦恼、羞耻常常盘踞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但两人的真心相爱,又令苔丝把往事忘记,虽处在爱恋中,但那些阴影蠢蠢思动,不能消除。
克莱知道苔丝很爱他,“但是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她对他的爱,究竟有多深,有多专,有多柔顺;不知道她都怎样能为他忍痛受苦,为他赴汤蹈火,她都怎样矢志靡它,至死不渝。”每每读到这里,都会心痛柔美的苔丝,她的爱情坚贞不渝,可之后她是遭了多大的罪,受了多少苦,是有多绝望,是有多凄苦……。
结婚当晚,苔丝鼓起勇气向克莱坦承过去,克莱无法接受事实,一走了之,令苔丝重新跌回深渊。纯真的爱情敌不过世俗的观念,在克莱看来,贞操是原则性的问题,一切都不一样了,他无法在得知真相后再度去爱苔丝,留下她独自去面对一切。
坚强的苔丝不得不再次出去谋生,又苦又累的活儿没能把她压倒,她一直苦苦地等着克莱回来。可苔丝竟然碰上了亚雷,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宗教的传道人。再次的相遇激起了亚雷心中的欲火,他纠缠着苔丝,她无从躲避。面对着父亲的离世,房屋被易主,看到母亲和弟妹们居无住所,生活困难,倔强的苔丝低下了头,重新回到亚雷的身�
苔丝是位善良、能干、正直、刚强、美好的姑娘,她的光芒将她身边的两位男人照得原形毕露。亚雷本着玩弄女人的态度出现,一度洗心革面,狂热爱上了宗教。但本性难移,依然不改花心本色,在苔丝最危难时乘机而入,占有了她。而克莱,本可以救苔丝于深渊中,但因着他的自私、狭隘以及不够坚定的爱,使得悲剧发生。
当他发现自己真的可以完全原谅苔丝时,却得知苔丝已经重新回到了亚雷的怀抱中。克莱的出现,无疑加速了亚雷的死亡,苔丝压抑许久的感情一触即发,她亲手杀死了亚雷,也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悲剧的背后满是泪水,满是怜悯,满是痛惜,满是无奈。如果亚雷被宗教所感悟,走上正义的路,帮助苔丝走出困境,或许会赢得苔丝真正的爱;如果克莱对苔丝的爱始终不移,他内心包容,原谅过往(其实这不是苔丝的错,却都由苔丝承担了一切的后果),苔丝可以和他过上相互爱恋的生活,美满幸福;如果苔丝的父母不被困苦所迫,勇敢面对,或许不会让苔丝早早地走出家门,跌入痛苦的泥潭……如果,如果,生活没有如果,现实就是如此,鲜血淋淋,满目伤痕,但仍有美好,仍有希望。
故事尽管悲壮不已,但在结局时却有一丝暖意。苔丝在与克莱最后相处的时间里,仍不忘记将自己的妹妹丽莎交托给克莱,希望他和她可以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克莱和丽莎同行在山上,当他们从山顶往监狱处看去,苔丝的生命结束了。“那两位无言注视的人,好像祈祷似的,把身子低俯到地上,一动不动地停了许久;同时黑旗仍旧默默地招展。他们刚一有了气力,就站了起来,又手拉手往前走去。”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6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苔丝是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宛如秋菊,虽然没有杜鹃,牡丹的美艳,也没有梅花的傲骨芳容,却仍保留自己淡淡的清香。不争,不傲,身在百花之中,心在蓝天之外。
克莱尔正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开始她婉拒,后来答应。一个少女经历了与两个男人爱恨情仇,第一个是纨绔子弟亚雷克。德伯,贪慕虚荣,整日无所事事。苔丝受他玷污后生下一子。后来在奶牛场结识了克莱尔,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春心荡漾的俊男美女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不久便彼此坦白,共浴爱河。当然其中还有很多情节,比如苔丝那种纠结的心理,当安琪向女友苔丝求婚时,她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辞,回避,甚至两人都不说话,苔丝甚至还想把安琪让给好姐妹们,奶牛场三个好姐妹对安琪的爱慕,让她迟疑等等。
苔丝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失身是一种罪恶,无法原谅自己,更对不起安琪儿。但当他们在新婚之夜都相互坦白时,得知安琪儿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而得到苔丝的谅解。可苔丝却不能被丈夫原谅。就这样,苔丝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丈夫离她而去巴西,被自己心爱的丈夫抛弃了。真是老天喜欢和人类开玩笑,苔丝被迫又与亚雷克同居。不久克莱尔回来打算与苔丝重修旧好,苔丝在无比绝望中,杀死了亚雷克并被判处绞刑。
花落无声,宁静的秋天已过,酷寒的冬风吹来,谁也听不到花的哭泣,因为她从不在痛苦中哭泣,她的泪留给未来,她期盼着幸福。
虽然后来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他的心仿佛看见天上有一颗名叫“苔丝”的星星对他说:“亲爱的,现在你原谅我了么?”
为什么不可以抗拒,抗拒那虚伪的道德!离别。.。.。.,等待。.。.。.,彷徨。.。.。.,后悔。.。.。. 虽然苔丝和克莱尔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
亲爱的朋友,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如果你深爱一个人,请接受她的过� 如果你不能接受她的过去,你就永远不能走进她的内心,她那颗深爱你的心。情到深处是理解,爱到深处是包� 因为爱的温度能溶化一切。因为,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理由。
《苔丝》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他写的一部悲剧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生活艰难,爱情之路曲折的灰姑娘形象。读苔丝让我看到了女孩的大坚韧,面对一切不幸,她能选择昂首阔步地往前走,用微笑来回应一切。
书中有几处详细描写了苔丝生活的艰苦,表现了她的坚韧与不与命运屈服的精神,并且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借鉴。比如,苔丝—一个年轻的单亲母亲独自承担了一个家庭的重任,割麦时节为了挣点钱养家糊口,她带着自己还未断奶的孩子去地里干活,烈日当头,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流利的割麦动作与不时张望孩子是否依然熟睡的神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
读完苔丝后我对自己的生活多了几分满意,因为我有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家人,有自己的自由与追求,不会为了生计而每日奔波劳累,也不会为了家人或是爱人而整日牵肠挂肚。与苔丝相比我觉得我的生活太美好。当然在她的苦难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她那一颗强大的内心,自立自强的性格与勤劳肯干的精神。她可
也应在苔丝身上吸取一点教训:爱情虽是我们要追求的,但我们的一生绝不仅仅有爱情,所以绝不要被爱情冲昏头脑,在冲动的时候要沉默三分钟,以免遗憾终生。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爱家人。
在我所读的书中,《德伯家的苔丝》是我多遍读和听的最多一部。每次都让我深思和难受一阵子。今天也是如此,在最后我放下书暂停听,下去走了一圈后,才回来听完写下这随感的。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7
《德伯家的苔丝》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哈代的代表作。而我则是在读徐志摩的一篇散文时知晓哈代的,那篇散文叫《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在文章中饱溢着徐志摩对哈代的敬重和尊崇。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这个农村姑娘就是书名中的“苔丝”。她的命运似乎有一种宿命的色彩,好像属于那个冥冥之中的神的意志,但我能读得出来,她的悲剧是属于时代的。她有很多好的品德,比如质朴、比如善良、比如宽容,但生活在那个时代,她终究逃不掉那个时代的威力而被它吞噬。像苔丝所说“咱们住的这个世界是带着疤痕的,在鸟儿甜蜜歌唱的地方,也会有毒蛇发出嘶嘶的声音。”
苔丝有着诚实的美丽和烂漫的天真,像那含着白雪的玫瑰。书中这样写道“地里的男工只是田地里的一个工作的男人罢了,而地里的女人却是田地的一部分。男人需要积累和成长才变得厚重和博大,女人往往是天生的。”苔丝就是这样的人,让人忍不住感动和爱怜。
当她爱上克莱时,她那样热烈而坚定,像一个朝圣者扑倒在圣像面前,我由此想起叶芝的诗句来:“多少人曾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假意或者真情,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从此,在她的心中,克莱的灵魂就是圣徒的灵魂,克莱的智慧就是先知的智慧,她让爱情的光辉把自己包围起来,把那过去的苦恼全部忘却,把那些日夜纠缠她的疑虑、恐惧、羞耻全部摒弃。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一个女人的灵魂才是真正的灵魂,才更具声色香味,更具无边的美。
然而,她逃不过的种种不幸接连到来:无耻的亚雷,夺取她的幸福;还有那软弱的克莱,如此辜负了苔丝的爱……现在想来,轻浮的纨绔子弟仍然到处都有,世俗的偏见也总是顽固和强大。一个女人悲痛的历史对于她自己可以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而对于别人,也许不过是一场笑话。一个社会缺少同情,缺少爱,这似乎是一件比苔丝的故事更让人痛心的不幸的事。
最后,在绝望中,她杀死了亚雷,而人间那所谓的“正义”也杀死了她。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人是一个限制”,我此时也想到,时代也是一个限制,人自身的限制和时代的限制使很多不幸的事情产生出来,并一直产生下去。伟大的人当然是有的,他们甚至超越了时代,走在前方去引领,但那样的人毕竟是很少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裹挟在时代的激流或缓流之中,在自身的局限中曲折的前行。凭良心说,谁都希望现实的社会在理性中运作,一点毛病也没有,但这又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做的了主的事,它还真正需要很多很多人并且不止一代的艰苦努力。
从苔丝的悲剧,我想到,真正的爱情势必会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会教给我们勇敢和崇高。所以,朋友,摒弃迁就、勉强和一切的不坚定吧,勇敢地去追求,去聆听,相信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心可以不因世俗而屈服,相信自己的心会因爱的洗礼而变得更光明,更美丽!
德伯的苔丝读后感 8
你应该感到幸运,你可以陪着我一起堕落。德伯的笑容里带着的是无尽的无奈以及疼惜。世界太复杂,因为太复杂,所以使得有着三个人的`世界,就已经痛苦到无法再去有更多的时间去折磨和感受呼吸。
苔丝说,那时候的自己什么都不懂,你欺骗了我,现在又来引诱我,我恨你,你毁掉我一生的幸福。
也许没有人明白,“苔丝说”这番哀求却有苦同的理论,也许可以自流一派,成为一本新的难念经。
因为追求的太过完美,所以死的也无所。因为看的太透,抑或又看的已经高斯模糊。安奇尔因为容不得背叛,追求者无暇,所以,很快的应验了一句话,苔丝无错,克莱尔无错,如若德伯不死,伤的会是三人,甚至更多。安奇尔追求并娶苔丝。其实就像是在ps里很认真的做完一幅图,然后再认认真真的打上马赛克,使其失真。
你爱我吗?安奇尔问伊利,笑容落拓,却又充满了调侃的嘲讽。
我爱你,很爱很爱。伊利说。
那你陪我去巴西,好吗?看到这里,我对安奇尔心冷。
好啊。这就是伊利的选择,这两人可真是一唱一和呢,看到这里,嘴角突然勾起了一抹嘲讽的笑意。
你真的比苔丝还要爱我么?突然,我的心有了一丝希望。
不,我没有苔丝爱你。苔丝爱你可以爱到为你去死,而我却做不到。伊利的率真的话语,竟让人有一丝了然的恍惚。
苔丝赤着脚走路,却被黛西这种小肚鸡肠之人视为像乞丐一样的装可怜而博得同情。其实看到这里,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突然就想起了陆游其妻唐婉的《钗头凤》的其中两句:“世情薄,人情恶”。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真的,谁也不知道,苔丝这个女人,只是舍不得穿那双安奇尔送给她的靴子,却被黛西这种人送给了乞丐。是的,现在她连鞋都没有了,她死在了过去,冻死在了那个名为寒冷的梦里。
曾经发誓一辈子都不会再结婚,可是,爱情却抵不过过去的恶禁。
因为偷食了禁果,所以才进不了天堂。明明都爱着,爱的痛苦,也爱的绝望。
为了丈夫,竟然可以杀死另一个深爱着自己的男人。为了,为了换那短暂五天的幸福。可以道貌岸然的生活在一起,又可以像没有防备的婴儿一样。可以毫不犹豫的杀死,其实在那一刻,苔丝可能已经恍恍惚惚地认为自己杀死了那不贞的过去。
露其实我感觉是不配苔丝,其实,她虽然和苔丝拥有相像的脸,拥有更纯洁的没有被玷污过的灵魂和躯体,但是她没有心。面对,绝望的苔丝,她可以冷到面无表情,在苔丝被处以绞刑后,却步了苔丝的尘缘,成了克莱尔太太。他们跪在那里,太阳不会怜悯,因为,实在是替不了, 就算在堕落,要明白,其实有缺点的人比纯洁的人好的多。
太阳的光芒,还是沉睡在地下的野蛮的穿着武士装的身躯,这是始祖,暴力而又野蛮,数代后,自食恶果,尝到悲惨结局。
走得那么从容,已经看透。因为堕落了,孩子夭折进不了天堂,徘徊在角落。因为堕落了,所以张开了天使的翅膀。
突然,就想到了以前看过的魔鬼的一句话:你终于长出了天使的翅膀。(很美,但忘记是在哪一本书上看到。)
极痛楚,也极残忍,因为是堕落的救赎,所以太容易折断。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的湿润了眼眶。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9
这本书,是对丑恶的男人的一种无情的鞭挞。德北,苔丝的父亲,是一个用酒精把自己置于幻想之中的无能之辈,梦想着上天会将幸福的甘霖降到他的头上,他永远不会去考虑也永远不可能理解人生存的意义;德伯,一个不知廉耻、卑鄙下流的无赖,可以说,是他一手导演了苔丝的悲剧,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那肮脏的肉体的欲望,苔丝杀死了他,但实实在在的说,是他杀死了苔丝;安玑,一个道貌岸然、心胸狭窄的小人,自命清高,但从来不敢直面自己那虚伪的灵魂,在苔丝的悲剧中,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帮凶,在这部书里,他大概是一个最卑微的主人公了;可怜的克莱先生,他无助的道教,从来没有挽救过任何一个灵魂,甚至包括他的三个儿子。.。.。.
我不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因此我无权评说社会制度如何地左右着下层社会人民的命运,但从小说中我仍然看到了当时的社会习俗。美丽善良、勤劳坚强的苔丝没有屈服于多舛的命运,她没有因人们鄙视的目光而颓萎,也没有因农场主的睚眦必报而退缩,她在世俗的人们的指指点点中勇敢地站了起来,却又在世俗的克莱面前无助地倒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剧啊。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总结:“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作者的这一段表白从作品的主人公福贵的话里也能表现出来:“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在这里,活着已经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意义了,而仅在于它对生命和生活的依恋。在我看来,《活着》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样一个范畴,它和《德伯家的苔丝》一样,实实在在是在讴歌和赞美一种生命。
对于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不识庐山”,我也无意去探其真实面目,能够无愧于做一个人,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何其难也?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10
看久了卡通连环画,我想换换口味。于是在书架上拿了一本《德伯家的苔丝》看了起来。
暖人的友情!
喜欢哈代的抒情诗,其中不乏情节生动,语句隽永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这是个美丽凄凉的爱情故事。当我合上书,苔丝对克莱尔忠贞的爱情故事确实令我感动,但令我温暖的是和苔丝一起挤牛奶的3个可爱少女伊丝、玛丽安与雷蒂。她们也同苔丝一样深深爱着那个英俊少年克莱尔,但也深知克莱尔只爱苔丝,于是就把爱恋深深地埋在心里,而把祝福送给他们。
读到这里我心中一阵激动,我仿佛看到一个高尚的灵魂,左右了她那质朴敦厚的天性,这真是一个真正善良、真心待人的好姑娘呀,真令人感动。在苔丝回到娘家又身无分文时,因为失恋而酗酒的玛丽安又帮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使苔丝的生活又有了一丝光亮。在那些阴霾的日子中,温暖着苔丝冰冷的心的依然是这份暖人的友情……
苔丝是不幸的,她的父母为了所谓的家庭荣耀,而让她去攀亲,而毁了自己。她最爱的人又无情地抛弃她,而她又是幸运的,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在她遭遇爱情抛弃时,不离不弃的是那份温暖的友情。
为这份友情喝彩!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11
苔丝自始至终都深爱着安琪·克莱尔,哪怕坦白真相之后遭克莱尔无情的抛弃,哪怕之后走投无路时写信控诉克莱尔,她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心意,依旧爱着克莱尔。从她认识克莱尔起,她之后人生路上的所有快乐的痛苦都已经注定了。
她始终向往着自己心中美好的爱情,却又因为害怕流言而迟迟不敢向前。在所有农村女孩中,她无疑是出众的,可是因为那件不幸事情的发生,导致她人生路上所能拥有的美好事物都离她咫尺之遥却又相隔千里。
她和克莱尔的爱情亦是如此,被克莱尔追求时的幸福到婚后坦诚相见时遭遇的无情抛弃。好在克莱尔最终想通他所爱之人正是苔丝,无论好坏,依旧是苔丝,最终两人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苔丝就像是美好的化身,但是她最终弄还是难逃悲剧的命运,因为苔丝也有自己的尊严和底线。如果苔丝能够低下头来妥协,相信凭借她的美貌与智慧,许多悲剧也就不会发生……
读完苔丝,我读到了一个女孩的成长。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12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篇小说了,可从次数上来看虽是第二次,实质上只能说是第一次,或者说是一次多一点点。
我第一次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才只是一个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读得也很粗略,那时,我对《德伯家的苔丝》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丝这个人物挺可怜的,除此以外便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把自己融入整个情节中去,根本没有对苔丝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过任何有意识的评价,根本没有想过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密不可分。这一次阅读,我不敢说我已经看懂了,但我对整个情节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出了他悲观的宿命论,主人公苔丝陷入悲惨境地,但她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与戏弄,最后走上绝路。但她走上绝路,绝不像某些低俗小说那样一味追求情节曲折而硬让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苔丝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她性格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她强烈的责任感了,正如苔丝坚决地要把与亚历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诉她所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丈夫安吉尔一样,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这件事隐藏起来,说像她母亲教她的,然而,苔丝没有,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安吉尔。
我所说的都是苔丝,也许你会问起安吉尔为什么会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亚历克玷污并产有一子这一残酷事实而提出与她分居,他不是很爱苔丝吗?难道他对苔丝的爱并不是高尚的吗?那么,我要说,他是因为太爱苔丝了,他心目中的苔丝是如此美丽,如此善良,是一切纯洁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见,心目所想的苔丝有任何过错,他努力扼杀自己对苔丝的感情,他觉得那个属于他的苔丝已经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经不是他以前所深恋的苔丝,而是有着苔丝形貌的另一个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丝把往事告诉他的那个夜晚,也就是他们开始分居的那个夜晚,他曾梦游,抱着苔丝走到了树林中,把苔轻轻放在一口棺材中,看过这篇小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当时所一直重复说的那一句话:“死了,死了,苔丝,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个苔丝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绝情,他的弃苔丝而去的行为,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当初最真最纯的苔丝。
至于亚历克,我不想多说,他给苔丝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对苔丝的爱,因为爱是高尚的,他对苔丝只有情欲可言,丝毫没有爱的根据。然而,苔丝并没有因为亚历克给她带来的打击而不纯洁,她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都显得那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