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精彩7篇

发布时间:

《何以为家》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2岁左右的男孩扎因艰苦而悲惨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会的最底层,父母因贫穷无力教养孩子,却又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这次为您整理了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精彩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1

昨天和朋友看了《何以为家》这部影片,到电影散场时,我的情绪久久不能跳脱,特别是电影结尾时的彩蛋看完后,我的眼泪就更是抑制不住,甚至有一点情绪崩溃,这对于我来说,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我也是经历过很多片子洗礼的人,这么失常也着实让我有些惊讶。所以决定写下当时脑海中的画面!

在决定下笔之前我再次去了解了这个影片的相关信息,依然能从这些信息里面触发想象,回想里面的故事,然后再次被一些莫名的情绪填充。

首先这部影片的海报中,最显眼的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同样也是影片的引子。基于这个片断,引出了故事全部脉络。我不想剧透里面的过多细节,但是我想说下影片的背景和拍摄故事,虽然度娘可查,但很多人也许不会这么细致的去了解。

它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影片的片名“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何以为家》是中译片名。导演纳迪·拉巴基将该片介于纪录片和小说之间。为了让观众意识到这个残酷的现实和所讲故事的真实性,她选择了一批真实生活于迦百农类似的人出演影片,演员必须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影片中的赞恩饰演者并不是职业演员,而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被导演发掘时,当时12岁左右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何以为家》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多,前期三年光是实际调查就进行了3年的时间,在这其间剧本逐渐形成,更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在完成了六个月的拍摄后,最终得到了超过520个小时的素材。后期剪辑又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这是一部阿拉伯语片(影片详情里这样写,实际我也听不懂是哪国语言),但是语言不阻碍情感表达,而且影片中的对话除了几个冲突性比较大的镜头外,其余的台词都不是很密,所以给了情绪酝酿和理解的时间。上面说到它是介于记录片和小说之间的拍摄方式,所以节奏是真实而缓慢的,情感也是随着矛盾的激发而自然产生,这样的方式,更像述事,然后让人自我反思,消化的怎样都看你自己内心产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如果你思考的深邃,你就会发现很多激发点,这些点都有一个特点,引起共情和悲悯。对于我来说,有几个点极为深刻:

小男孩12岁,已经开始忙于生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在这些事件里,他从未笑过,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着这些事。我们谁没有迫于一些原因去做过那些自己不喜欢或讨厌的事。很多年前我也曾为了生计,做着12小时的工作,拿过微薄的工资,只是为了应付便宜的房租。这触发了过往的一些记忆,让观影更加感同身受,只是他遭受的是苦难,而我仅是生计,所以这就生出另一种感受,悲伤!无奈的悲伤!

小男孩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妹妹,和家人抗争,最后激愤离家。那个争执的长镜头里,我看到了两种人的缩影,他们坚硬的碰撞,却无力改变。纵想整个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点。他们只是力量微薄,无力反抗。然后愚昧的一代代的传承,也因此,让小男孩11岁的妹妹死于孕期大出血。在法庭上,那个商人说,我的岳母也是这个年纪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会变成这样。当时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当镜头切给男孩母亲时,她双眼含泪,眼神低垂,我发现这不是这个女人的错,她只是一个缩影,一个社会的缩影。当你发觉,整件事情,它是一种无形的“传承”时,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就已经让人无比动容了。

这个12岁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离这种生活,他经历了种种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办法挣钱,也能拿起石头砸门,还能和父母反抗斗争,同时也能用锅打节奏,唱歌哄埃塞俄比亚女人的孩子,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那个因为妈妈被抓而留下来的小孩。他用镜子的反射看别人家的`动画,他好几次看着校车上的孩子,投去一种渴望。影片的很多细节,都看得出他灵活,聪明,大胆,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这样不堪,他依然对未来报有希望。所以因为人物的特性,让现实的残酷突出的额外明显。他的年纪本该享有教育的权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负担,不该他来承受。

埃塞俄比亚移民女人,她在工作时一直把孩子放在购物车上,住在一间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攒钱试图买一张伪造的身份证。小男孩想去梦想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回家拿身份证明,却什么都没有,从而激发了他和父母的第二次大型冲突。一个身份代表了太多东西,他们活在世上,却连一个身份都没有,难民就只能因为贫穷无限奔波,每天还要担心被抓后遣送回国。正当的活着就已经是一个梦想了。

小男孩得知妹妹死后拿刀砍伤商人入狱后,他妈妈去看他时,他心里的一些东西爆发,在电视里得知了申诉的渠道,点出了海报中的那句话。他说,他的生活比地上的地毯还脏。法官问他,你想要什么。他说:我要我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法官说,他们不会了。小男孩反问:那现在肚子里的那个呢?法官默然。这段对话,才是最直面哀伤与无奈的镜头。它将情绪做了一个蔓延。让剧外的人一直在情绪里思考、想象和反思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还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画面,我不想再冗长的一一说明,在故事结束时,我只是觉得有些伤心和难过,以及有一些让人深思的东西。但当我看完第一个彩蛋时,知道这个故事里大部分的事件都是这个主演的小男孩亲身经历过的,我的眼泪就无法忍住了,这个时候的感受,加上刚刚经历过影片中发生的一切,只要再稍微回想一下,你的难受就像达到一个顶点。但是让我情绪崩溃甚至出现抽泣时,却是因为看到第二个彩蛋,因为小男孩在现实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身份,就是海报中那个笑脸的照片,并且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情绪的失控,只是因为找到了一种安慰,就像是熬过苦痛后看到曙光,人们很容易喜极而泣,难以自抑。

去年休息时,我看了很多国际新闻咨讯以及旅行视频,曾看到过一些关于难民的文章以及有些博主去一些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展现过当地的风俗及社会面貌,那种震撼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你看过那些视频和照片,再联系上这个片子,你的情感一定是连成一条线的,国家战乱,家不再是家,四处奔走只为生存的例子,这世界很多。还有一些比较敏感的国际问题,这里不便深入说明。

看完影片后,我只想写下:

愿,世界和平。

愿,世界公平。

哪怕只是多那么一点点!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 篇2

于是好奇心促使我也去观看了一遍。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混乱、拥挤、嘈杂的家庭,家里大概有六七个孩子,主要是围绕其中一个小男孩写的,他的名字叫赞恩,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他没有户口,也不能像普通的小孩子一样上学,他小小年纪就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以此来养活全家人。生活虽然有些艰苦,但好在赞恩和妹妹萨哈一直相互扶持,直到有一天赞恩回到家中,发现家里有些不对劲,看到自己杂货店老板阿萨德和他的老爸在自己家,并且妹妹萨哈穿得很漂亮和他们坐在一起,这时赞恩已经明白了爸妈的意图,她们想要把萨哈嫁给阿萨德。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赞恩就偷偷收拾好行李想要带妹妹逃跑,但是被爸妈发现并制止了,最终赞恩也没能把妹妹留下,于是对这个家失望透顶的他,选择了离开。

他自己一个人在外漂泊,找到了一个阿姨收留他,阿姨叫泰格斯特,她白天上班,让赞恩在家里照顾自己一岁的儿子约纳斯。时间长了,三人的感情越来越亲密,但是有一天,泰格斯特外出知道第二天早上也没有回来,迫不得已,赞恩只能带着约纳斯外出寻找,最后也没找到。于是,赞恩就自己想办法谋生,为了填饱他们两个的肚子,赞恩和坏人打交道,卖给他们东西,他一直攒钱想带约纳斯去国外好好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他回家的时候,却发现他们被房东赶了出来,而自己的全部积蓄还在家里的管道里藏着,这时,赞恩真的崩溃了,他再也承受不住了,为了不让约纳斯饿肚子,他把他卖给了之前那个叔叔。当他回家以后,又一个噩耗等着他,他的妹妹萨哈由于失血过多去世,于是, 他生气的去找了阿萨德报复,最后被抓了起来。影片的最后,他的妈妈来看他的时候,他说希望不要在生孩子了,希望所有没有抚养能力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并且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这部电影最可悲的就在于,有的父母生了孩子,却并不养的行为,小男孩赞恩在这个年纪本该是无忧无虑的上学,但是却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懂事和成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善待自己的孩子。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 篇3

带着同情与伤感看完《何以为家》这部催人泪下的影片,在深切同情因战乱而流亡失所的灾民们苦难生活的同时,也对仁爱和平的生活有了更深挚的热爱。

《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年仅12岁的小男孩恩赞一家,因叙利亚战争而逃亡到黎巴嫩后凄惨的生活境况。因为没有身份证明,父母只能做一些杂工维持生计,孩子们也要在街头叫卖赚些小钱。因生活困窘,一家七八口人挤住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即使这样,出租屋的租金依然是个难题,父母无奈,只好把恩赞的妹妹——一个年仅11岁的小女孩卖给别人。

恩赞知道后试图带着妹妹逃离这个家,后来没有成功,并遭到父母的呵斥,打骂,最后妹妹被卖给了别人做妻子。恩赞为此离家出走,到处寻找,希望有人雇佣他,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后遇到了同为难民身份的单亲母亲泰格雷斯,善良的泰格雷斯收留了恩赞,白天自己去工作,把两岁的儿子交给恩赞照料。

因泰格雷斯是非法入境,需要一张***件,但是黑市上的***她买不起,只好到处凑钱,在凑钱过程中被警方拘留并关进了监狱,恩赞带着这个年仅两岁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维持生计,度过了一段极端艰苦的日子,最后实在没办法就把这个孩子卖掉了。恩赞回到了原来的家,希望找到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出国逃离这个暗无天日,过着像蟑螂老鼠一样卑贱的生活!

才知道原来自己一家人都没有身份证明,同时得知妹妹因怀孕意外出血过量未能及时抢救而死。他愤怒地拿着一把刀冲出家门,把买妹妹的男子捅了一刀,结果被关进了监狱。他控诉了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生了他,却没有尽养育的责任,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并借此向所有难民呼吁,呐喊“希望你们不要再生孩子了!”

嘈杂破旧拥挤的居住环境,以恩赞一家为代表的街头巷尾四处流浪蓬头垢面饥饿的眼神,以及没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维持生计地位卑微的难民。战争!罪恶的战争让无数无辜的平民流离失所!让无数个家庭陷入水深火热!

仁爱,和平,稳定,发展,繁荣!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回到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曾说过:“21世纪拯救人类的,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

要和平不要战争!《何以为家》只是战后难民苦难生活的缩影,为了让更多的家庭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我们呼吁和平!只有仁爱,才能化解人类的矛盾纷争,只有仁爱,才能让社会稳定发展,只有仁爱,才能让民族繁荣昌盛!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4

《何以为家》的前半段描述了赞恩的家庭背景和生存现状,后半段则描述了赞恩离家出走后暂时得到了年轻黑人妈妈的怜悯庇护,可没多久年轻黑妈被抓后赞恩不得不独自艰辛照顾小黑娃。

一个连自己都三餐不保的12岁孩子却还时刻想着照顾一个未足岁的孩子,只因为曾经短短几天的庇护,如果连这样的举动都算不上感恩的话,那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感恩呢?

《何以为家》不仅给天下所有的父母敲响了警钟,更在“生育癌患者”脸上狠狠地甩了两巴掌。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在压抑了三十年之后许多中国人终于放开了肚皮,义无反顾投身进了生育浪潮。

但在这股浪潮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个为了生而生的家庭,他们无视自己的年龄、无视经济承受能力,甚至是无视自己该有的责任就把孩子生了出来。在新生儿出世的那一天,不仅仅带来了喜悦和希望,更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可往往在养育的过程中,爱与责任时常是不到位、甚至是不对等的。

“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职业,因为成为父母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经过孩子的同意。但为了一己之私就把孩子生下来,让他们经历人世间的苦难却不给予他们爱与关怀,是何等的残忍。

片中经历一切苦难的赞恩,最后法庭上发出了他愤怒的呐喊:“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生而不养”是赞恩对自己父母的控诉。赞恩在流浪时,与埃塞俄比亚单身母亲相处,深刻感受到自己父母与这位母亲的强烈对比。延续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父母的责任又是什么?

若连给孩子一个身份的证明都没有,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周边充斥着家暴、童工、贩卖儿童,那么将他带到这个世界来受苦的父母,与恶魔有何区别?

赞恩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懂得用尽全力对爱的人负责,他不像父母那样用贫穷和低贱当做身不由己的借口,尽管生活让他一次次红了眼眶,但他始终坚毅,始终倔强,独自和命运抗争,最后获得挪威永久居住权,兄妹开始了求学之路,一家人开启新生活。何以为家?唯有爱和责任才能成全一个家。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 篇5

今天我又看完了一部电影,《何以为家》。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电影一开始,10多岁的小男孩赞恩就以坚定的语气在法庭 m.shancaoxiang.com 上说出了上面的话。

随后的2个小时,我一直在寻找这个控诉的起因。最后终于明白了原因,却早已泣不成声。

原来,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地抚养他。

黎巴嫩,赞恩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为当地的杂货商送货,更谈不上读书,甚至连一张身份证都没有。当他的父母把最亲爱的妹妹卖给杂货商时,他彻底绝望,离家出走,到了一个一个海滨小镇。在那里,他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她的生活只比赞恩稍稍好一点点。为了逃避政府的监视,拉希尔隐瞒了她有个一岁的儿子约拿斯。赞恩一直帮拉希尔照顾孩子,直到后来她被抓走,他再也撑不下去了,才被迫走上绝路。为了给死去的妹妹报仇,他握着菜刀冲向杂货商……

电影中的人,都有着说不出的难处。赞恩的话很少,气氛极压抑,催出了一片“泪海”。此时,无言胜万语。

这个故事,让人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它的的确确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这部电影,反映了特殊家庭中儿童的悲惨命运,也改变了主演这部电影的主角的命运。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惊叹主角赞恩·阿尔·拉菲亚的表演。一个12岁的小男孩,他的眼神里,可以读出沧桑,读出坚强、悲悯与仁慈。那是被生活摔打过的眼神。

这部影片的成功,相当程度应当归功于这个小男孩精彩的演绎。这个小男孩为何能有被人们惊叹的表演才能?其实,他根本没有在演,只是在过一遍自己的真实生活罢了。

赞恩·阿尔·拉菲亚本身就是一个难民,他的童年就是在流亡中度过的。12年的时光中,他有8年流离失所,以至于在贫民窟中被选为影片的男主角时,赞恩甚至连字都不认识。他的表演让人沉浸于影片所构建的场景中,这是因为影片中的情节有许多跟他的经历极其相似。片中的其他演员,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忽然觉得,让这个小孩再重温一遍过去的痛苦,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他有没有哭过呢……但我知道的是,现在他过得很好,不仅得了大奖,还搬去了国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世界温柔的光,终于降临到了他和家人身上。

看完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看世界的另一端,原来还有那么多小孩成长于那样的环境之中。和所有家人挤同一张床,上不起学,办不了身份证,从小就要担任起养家的责任。女孩会被无情地买卖,从母亲的手中被推给一个老男人。在这里我们随手可见的东西,或许是他们花了一辈子要去争来的。差距之大,不得不让人深思,这个世界,真的和平了吗,真的每人都幸福了吗……世上还有多少个像赞恩这样的孩子,像拉希尔可怜的女人……

再回到影片开头,父母赐予子女生命,倒成了原罪?

不,真正的罪是生而不养。

生育固然是一种权力,可被生育者的权益为何保护呢?这恐怕才是电影提出的最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愿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降生,被生活温柔以待。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6

本片根据主人公真实经历改编。在我看来,是一部文艺现实片。以一个大概12岁的小男生赞恩(主人公)为主线,讲述一个有父母生,但没有父母养的一段悲剧。

本片没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悲伤的故事。反而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虽然全篇都是悲伤的镜头,但给人的不止是悲伤,还有更多的是感恩。至于具体感受,还是因人而异。

小男孩12岁,已经开始忙于生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在这些事件里,他从未笑过,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着这些事。小男孩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妹妹,和家人抗争,最后激愤离家。那个争执的长镜头里,我看到了两种人的缩影,他们坚硬的碰撞,却无力改变。纵想整个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点。他们只是力量微薄,无力反抗。然后愚昧的一代代的传承,也因此,让小男孩11岁的妹妹死于孕期大出血。

在法庭上,那个商人说,我的岳母也是这个年纪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会变成这样。当时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当镜头切给男孩母亲时,她双眼含泪,眼神低垂,我发现这不是这个女人的错,她只是一个缩影,一个社会的缩影。当你发觉,整件事情,它是一种无形的“传承”时,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就已经让人无比动容了。

个12岁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离这种生活,他经历了种。种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办法挣钱,也能拿起石头砸门,还能和父母反抗斗争,同时也能用锅打节奏,唱歌哄埃塞俄比亚女人的孩子,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那个因为妈妈被抓而留下来的小孩。他用镜子的反射看别人家的动画,他好几次看着校车上的孩子,投去一种渴望。影片的很多细节,都看得出他灵活,聪明,大胆,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这样不堪,他依然对未来报有希望。所以因为人物的特性,让现实的残酷突出的额外明显。他的年纪本该享有教育的权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负担,不该他来承受。

电影中还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画面,我不想再冗长的一一说明,在故事结束时,我只是觉得有些伤心和难过,以及有一些让人深思的东西。但当我看完第一个彩蛋时,知道这个故事里大部分的事件都是这个主演的小男孩亲身经历过的,我的眼泪就无法忍住了,这个时候的感受,加上刚刚经历过影片中发生的一切,只要再稍微回想一下,你的难受就像达到一个顶点。但是让我情绪崩溃甚至出现抽泣时,却是因为看到第二个彩蛋,因为小男孩在现实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身份,就是海报中那个笑脸的照片,并且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情绪的失控,只是因为找到了一种安慰,就像是熬过苦痛后看到曙光,人们很容易喜极而泣,难以自抑。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7

《何以为家》被提名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黎巴嫩电影从一场法庭戏开场,通过人物口述来梳理整个故事,插叙讲述了一个约12岁黎巴嫩男孩赞恩的悲惨故事。

影片根据叙利亚难民儿童赞恩的真实经历改编,以12岁男孩的视角讲述了在直线距离我们约6974公里的黎巴嫩底层民众的生存掠影。

赞恩出生于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兄弟姐妹7个,与父母挤在一间破旧的阁楼里生活。赞恩和弟弟妹妹们没有身份,也从未上过学,每天除了打零工和贩卖手工果汁外,还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殴打。

片中的这对父母把孩子一个接一个生出来,却从未以爱的名义去保护和爱惜,反而把孩子当做自己求生的工具,甚至责怪其为妹妹报仇的儿子。

12岁,对于孩子来说本来享受着家庭的爱护与童年的快乐。但对于弱小的赞恩来说,不仅无法上学,还要上街赚钱养家,甚至还得忍受父母不时的谩骂的殴打。

反观这对父母呢?无力负担起养育和教育责任的同时依旧不停生育,为了几只鸡便拿11岁的妹妹被父母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最后怀孕惨死,彻底引爆了赞恩的愤怒。他拿起刀奔向凶手……

赞恩在监狱里通过电话热线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控诉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一个家,将他们告上法庭。 当这一幕出现的时候会有许多父母会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不感恩却反过来责备自己?孩子真的不懂得感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