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十七岁的单车》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吉光公司出品的剧情片,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岁的单车观后感 篇1

从来不觉得要看某部电影要的大奖,要得到大家认同赞赏什么的,每个人对电影的理解感悟和交叉点不一样,所以淘一部好片不容易,有时候要看好多烂片才能遇到好的。

十七岁的单车,初看以为这部片只是一部简单的描述少年心里的青春片,确实勾起观众一些青春的感觉和回忆。但是如果电影仅局限于此,那也不会让我废这么多话。

小贵是新时期的骆驼祥子,甚至连跑车为生的命运都不尽相同。生活的艰难所形成的逼迫,使丢车的人变成了一个偷车的人。整部剧他始终是那个最无辜最倒霉的。他的镜头好几次打动我,第一次是电影对他丢车时心理感受的描述,在那么一个喧闹的大街,敲鼓的大叔大妈,拉近和拉远的镜头,刻画的很巧妙。第二次是小坚和他同学找他商量把车还给小坚,他抓着车仅仅不放,宁死不屈,最后他们都放手了,把他和他仅仅抓着的车围在中间,在空旷的城市上空撕心裂肺地叫了很久很久,有一个拉远的镜头,伴着叫声和回声。第三个是在最后,他愤怒之极打晕了毁车的人,扛着破烂的单车,消失在北京川流不息的街道。电影绝妙之处。

小坚青少年的心里也许很难被成年人理解,不论是他父亲还是观众,所谓的成熟的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把车看得那么重要,也不会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渴望同龄人的尊重和认同,以至于使他变得偏激极端。他妹妹给他背书式的那段话真是雷到我了,戳笑点。

想来这部片,放大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奋力挣扎,还有被权力压制之下残酷的青春,不管身份如何,青春都是残酷的。而那辆单车,也最终难逃被偷被砸的命运。这部电影没有像平时我们看的电影一样有完美的结局,甚至没有告诉观众任何结局。

电影原来是禁片,却在欧美市场得到极大的认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在里边,像极了八九十年代香港文艺片。既可以当做青春片,像《那些年》一样,也能把电影中传递的思想放大一些来看,描述了一个时代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的挣扎,彷徨,痛苦还有希望。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篇2

这部影片在本质上是批判社会现实的,而它又借助了如歌的青春,借助了城乡矛盾。

小贵是向往城市的,小坚是向往自尊的,而他们又都有着自己钟爱的女孩,而最终他们各自的理想却都破灭了。小贵的城市梦想在小巷中粉碎了,心中女孩的美好形象也在空中飘落。小坚的自尊和爱情也渐渐丧尽,留在空巷子中的只有血腥一片。同时,在这部影片中,周迅饰演的女孩作为一个进城打工的保姆其实她的城市梦也破碎了。这种无声的粉碎是太过残酷的,似乎影片中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将收拾残局,留下叹息一片。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回望青春,让那白衣飘飘的年代有所保留。还有祭奠理想,让每一个有理想的人不要心灰意冷,尽管这样的理想在业已形成的格局面前脆弱不堪。

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王小帅用灵巧的笔法描述了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状态,对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的回归,记录底层生活,城市化——以对城市的拒绝和出逃完成真正的城市化,这些第六代共同的主题同样贯穿了王小帅的电影创作。和另外一位导演贾樟柯相比,王小帅把关注更多地放在特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异化。在本片中,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他把镜头对准了这群被这个城市遗忘的人们,轻易获得了与青春期无关的认同。

这部影片决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青春的纪念,事实上导演只是通过对青春的回望,加入青春到影片中,来祭奠理想。一方面青春年代是最为充满理想的,另一方面从王小帅一贯的批判色彩来看,他的视角总不会停留在一个基本层面。事实上,关于城乡冲突一直是第六代导演的关注点,也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现实,其中折射的时代变迁、世事苍凉、犹如挽歌的悲壮将继续延续。导演是想通过这部影片来表现这种小人物的命运,表现这种大背景下无法改变的生存状态。农村人来到城市很难融入近来,而城市中的人却也有许多无奈、许多期盼、许多的理想破灭。

影片的中心都围绕着一辆单车发展,而单车似乎也是一种隐喻,指的也许是对个人来说非常珍贵却很容易被别人夺走的东西,或者是初恋或者是爱情,或者我们为之付出的一切,都象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碎了,得到的都只是永远的欺骗和压榨。

人在城市的悲惨命运,而实质上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也就是说农村人的悲惨命运是在城市与农村矛盾的冲突和激化中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小贵为了生存来这部片子的思想。最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出来的便是影片所揭露出的城市与农村的矛盾和农村到城市,但是他却并不属于这座城市,在城里人的冷漠与非难中他的生存环境一步步的缩小,一步步的艰难,最终陷入了绝境。最后小贵在城市人的麻木的眼光中背着单车艰难的在大街上行走使整个矛盾达到了高潮,而小贵的悲惨命运也一显无遗。

影片既为写实性的影片,长镜头运用的比较多,对人物的细节刻画也比较完整,而追镜头的运动更使观众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镜头的组接方面也比较到位,开头一个个人物特写的组接和快速替换,配上冷冰冰的询问语言,很好地表达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之一,城市人对农村人的冷漠与轻视。

影片在揭露下层人悲哀的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年轻人的最明显的特征:冲动和迷茫,成长的挫折和错误,使人迷茫失去理智,进而产生冲动,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围绕这样一个单车两个17岁的年轻人展开。单车是他们共同的迷茫,使他们产生一致的冲动,最后同时表现出现代社会现实压迫下年轻一族的本质特征。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范文字 篇3

应对最珍重的东西,他们的珍惜,他们的维护,尽写在脸上。导演王小帅用成年人的理智,尽乎冷酷的将其展现了出来,并用超多的意象来构成了一个充分的意境,展此刻北京,展此刻繁华的都市里,展此刻太平的社会中。他在试图告诉我们:这些不是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情结,而是每一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们都曾年轻过,都曾活在那个只属于自己,幻化了的世界里,都曾将自己的某种情感浓缩进某样物品中,将其珍藏。小贵亦然,小坚亦然,你亦然,我亦然。小贵,小坚,贵?贱?呵呵。倒不如说是我们,以前的自己。一个意喻着现实,对理想的把握,对生存权利的维护;一个意喻着内在,对感情的满足,对骄傲与尊严的幻化。

当最珍重的物品应对抢夺时,以前的我们会怎样?恐怕每一个人都不会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忙,也不愿那样去做。我们只能,也只愿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它保护它,无视社会的规则,无视周围人的眼光。甚至像小贵小坚那样,应对上司的冷酷,父亲的责骂,也在所不惜。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把握住想把握的东西,大部分人都会失去或者擦肩而过,或者将那份执着的情感压缩进那个东西里,比如自开车。如果能真正而且完全把握,那叫“心想事成”,很少。社会是繁荣而冰冷的,没有人会施舍给我们。

于是,就有了《十七岁的单车》,一部看似黑色和压抑的片子,一部禁片(我猜,影片被禁是正因真实,是国家查禁的原因罢了)。

一部电影,是就应给人以完美与期望的。《十七岁的单车》中,完美倒是有,比如小坚得到潇潇之后,高兴的骑车顺风而行的情景,满脸的快乐与满足;再比如在小公园里,潇潇抬脸闭眼,等待小坚的嘴唇时,逆光下青春的脸庞,清纯可人,浪漫至极。

那么期望呢?期望在哪里?影片最后,小坚带着一脸鲜血和满身尘土,扛着完全扭曲的自开车,穿过漠然的人流时,我最后知道,那里就是期望。我坚信,凭他的“轴”,他会过的幸福的。

整部影片,大部分出现的都是阴影里居民的面孔,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在写着“拆”字的砖房里开小店的,小坚的亲戚;整日无所事事,偷主人衣服穿最后还卖掉的,嘴唇涂的红红的小保姆。在他们身上,还折射出了更多的东西,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对,小保姆,影片中女配角之一,周迅扮演的,几乎没台词,却一向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刚开始以为她是被人包养的,整天无所事事用换衣服来打发时刻的小情妇,结果不是,她只是个小保姆,而且还偷主人衣服去穿,穿了之后再卖掉;还有一个就是高圆圆扮演的,清纯至极的女孩潇潇。她主动追求小坚,甚至主动给过小坚一个亲吻自己的机会,也曾发奋给过小坚以支持与谅解,可最终还是跟了黄毛大欢。我一向认为小坚没有珍惜她,虽然,他爱她。可最终依旧成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幻,如同一阵风。触动起每一个观者心底的那根弦。

岁的单车观后感 篇4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比较早的电影,本片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评审团大奖。也可以算得上是小投资的电影。但却极具有感情色彩。也将影片中人物性格特点表现得细腻生动。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想起关注都市生活里的小人物。

本片虽然投资小,却还有不少大腕明星加入,周迅短短的几个镜头,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服装到旁白,到最后的命运转折,都让我们看到生活在都市里底层人们的艰辛。

当让最主要的是主人公为了单车,努力工作,这辆自行车是他在城市立足的根本,他对待单车甚至比自己的命还重要,然而事与愿违,单车一次次遭到不测,最后弄得遍体鳞伤。其实,从电影中,更主要的还是在告诉人们,什么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也许现在看来,一辆自行车算不上什么,但对于有些人来说,那是他们生活的根本。

好好珍惜生活吧,不论你今天的生活如何,都请热爱你的生活。

岁的单车观后感 篇5

开始了漫漫暑假,在老师发给我们的影片挑选中,我一眼瞄去,目光冷不丁落在了《十七岁的单车》上,我深深地被这题目所吸引。

我不禁深思,十七岁的时候,我会在做什么?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读书?在操场洒落自己的快乐笑声?在朋友间放肆地聊着天南海北?在街上和死党胡吃乱喝?还是在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照顾?

十七岁,正直灿烂年华,而《十七岁的单车》中的两个主人公却有着悲剧的十七岁。影片中的郭连贵是从乡下到城市来打工的小伙子,在一家快递公司找到了一份送快递的活儿。他骑着公司发的银色山地车,满北京城地跑。他喜欢这辆车,也就在这辆车快属于他的时候,却发现自行车丢了,于是郭连贵踏上了找自行车的路程。

一个城市少年,家庭贫困,却一直希望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于是在父亲多次不履行承诺的情况下,偷了家里的钱,买了一辆二手车,而这辆车正是郭连贵丢失的那辆。

命运如此捉弄,一辆自行车把两个十七岁的少年联系到一起。在结局,城市少年放弃了自己的渴望,将车还给了郭连贵,无奈地坐在墙边。而乡村少年则扛着已经坏了的自行车,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最后湮没在茫茫车海中,孤独的身影、残破的自行车,象征着一个外来打工仔,永远无法融入城市中。来到时候他有“希望”——自行车,现在希望却破灭了。这是下层人的悲哀,注定被压迫、残害!

《十七岁的单车》,同样是青春,却是如此苦涩的青春。观看影片的过程,我似乎一直含着一颗苦果,随着影片想象我芳华岁月。十七岁,或许每个人都有一辆自行车,骑上它,拼命地蹬着它,你在追逐什么?为什么要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