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1

看完电影,从后半段就没有停过的眼泪里回过神来,从心里心疼伊桑与尼库巴,同时也深深地为他们俩开心,更为最后人与人间同时间的共频率而震撼。

忍不住想替伊桑感谢这一趟命运旅途,若不是他异于常人的天赋异禀(其实也算作是他特殊的看世界的视角),他也许还过着一般学生的单调生活,看着镜头里前半段伊桑在学校的各种近景远景还有那些污辱性的遭遇,仿佛是他在一所少年监狱。若不是因为他面对的这些问题,他也不会来到寄宿学校,也没有机会遇到改变他一生的尼库巴老师。同样的经历让尼库巴深刻理解小小年纪伊桑。他为他投入的时间、关心与爱汇成一条很宽广的河,全部都积聚在学校后的小小池塘,当解下心防的伊桑第一次做出划水的小飞机,感受到异于平常的掌声时,他的内心可能闪光似地发现一个新的可能性,而找回过去溜达大街上观察生动的世俗生活场景时所产生的笑容。

也许生活中会有更多的人误解“关心”的定义,他们以为与孩子间的互动就是每天的日常,“吃了饭吗?”“你作业做完了吗?”“放学了不要到处跑早点回家把作业做了!”……如果犯了一个错,真不知为什么家长们要把它看成是天大的“罪”。电影里看到伊桑的爸爸每每大吼他时,我的内心也就像那所罗门的树,仿佛被诅咒被人期望能够枯萎,可想而知小小的伊桑在刚到寄宿学校时内心里的绝望程度。关心不是一种挑剔,并不是尖酸刻薄的话语去刺伤爱的人的心。而应该是稀释了的蜜蜂水,慢慢滋养受者的心。不要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看电影时我就在想,尼库巴是怎么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那一段令自己彷徨的道路的。他是以何种巨大的爱为支撑来浇灌与伊桑的关系的。要知道,这虽然是一种教育,大部分的老师却并没有能够做到尼库巴这种程度的。在这里,他已经不是单纯地以老师的身份与伊桑同成长,而是以人与人,前辈与后辈的身份在指引着伊桑,在小小的伊桑身旁,用时间、关心还有宇宙之爱滋养着他。看着这一切发生的我们观众朋友们,才会在最后画作展现在我们眼前时,瞬间泪崩。看到伊桑的画,我想到了在《少年派》里那张有着宇宙的嘴巴,伊桑的画里仿佛也蕴藏着一个宇宙,他的“阅读障碍”让他变换了视角表达,他的画作胜过千言万语。而尼库巴希望伊桑露出灿烂笑容的温暖情感也同时在他的画作里表露无疑。

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都希望能够有人发现我们的脆弱并帮助我们,这其实并不是个奢望,只要你足够勇敢与坚持直到那个人出现。也许正是因为尼库巴足够勇敢与坚持才会遇到小伊桑,就像遇到童年时的那个没有人帮的自己,也像他一样遇到将他引入艺术之门的老师。可能在尼库巴心里的某一个地方那个幼小的自己跟着被治愈了,就好像将来的自己帮助了现在受困的自己一样。

艺术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表达人的情感了。这不失为我们不愉快时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工具,在涂涂抹抹间,所有的愁烦都消失,你进入的那个时空就会抚慰你暂时受伤的心。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孩子而来,我们在还没有被世间各种信息填塞时,那个简单纯洁的自己是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的。我们不要割裂与其他“星星”的联系。我们的愤怒,我们的开怀,我们心酸,我们的一切一切情绪,在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前已经有无数前辈经历,我们可以去体谅、可以去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自我治愈,我们的内心里有这种力量。相信自己,地球上有无数个你自己!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2

所罗门岛上的土著们耕种土地的时候,他们并不砍树,他们只是围着树喊叫,怒骂,并且诅咒,一段时间后,树自然就凋谢枯萎了。——《地球上的星星》

这影名乍一听没什么问题,可再仔细一品,哦,不是月亮上的也不是天空上的星星,是《地球上的星星》当时我模糊记得以前看过这部电影,是讲一个小孩画画可厉害到最后赢得了画画比赛的故事,如果没看过那光听名字估计就会联想是一部科幻片了,趁着这个机会我又重温了这部影片

电影讲述了一名学习差,爱捣蛋,不听话,上课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考试3×9能=3,老师、爸爸、小伙伴都称之“白痴”的九岁男孩——伊翔的故事。但在我看来,伊翔想象力丰富,绘画创造能力强,可爱善良,有同龄人都该有的顽皮,当然还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大眼睛和大板牙,只是缺少而又需要能够理解他,关心他,指引他,帮助他的人。伊翔的父母和哥哥也都爱他,但是没有真正走进伊翔的心里。

不得不提他的美术老师尼康,尼康的出现把整部剧情推向了重点。他发现了伊翔的绘画天赋和阅读障碍问题,伊翔遇见他是幸运的,不断关心他,了解他,用了很多方法帮助他学习读写。在沙堆里用手指写字母、用彩色的橡皮泥捏成字母、在台阶上跳来跳去地练习计算,慢慢的培养对学习的兴趣。看到这里我就有点羡慕伊翔了,要是我小时候有这样理解我的老师多好。

那现在我也是一名老师,但对于影中尼康相比有点惭愧,不单单是技能上,还有对待学生的方法和态度,这点我要自我批评和反应。

在网上翻到这样一段话——“当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现出内心的美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时,当信任和付出最后获得丰收时!”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我的嘴角是上扬的,相信观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会有我这种感觉。

我想电影名字为《地球上的星星》意喻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都会有他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每个孩子都就应有他灿烂阳光的一面,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了发现美的眼睛。

感谢那些陪伴我们,打开我们心灵窗户的孩子、父母以及老师们。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3

一个有阅读障碍的男孩,字母和数字在他眼里就像在跳迪斯科,因此他总是最后一名。大家都以为他品行极差,同学嘲笑他,老师责骂他,爸爸打骂他,只有妈妈关心、呵护他。就在他自信心即将崩溃的时候,一个特别的老师从天而降,改变了他的命运,发现了他对绘画的天赋。并主动要求替他做游戏,给他讲那些和他一样的名人的故事,用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了信心与自信,成为一名优秀的孩子。

这个男孩叫伊桑,这位老师叫伊库姆巴。当我们看到他很努力学习,却依然没有效果,被爸爸打时,我们都为他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当我们看到他成功时候,紧紧拥抱老师的情景时,又为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伊库姆巴老师与伊桑的师生之情使我深深感动了,我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她循循善诱,使我第一眼看到她就感受到她的魅力,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陈老师,伊库姆巴老师使我想起了我们的陈老师,她还正是这样吗?每一位老师都全心全意为了我们这些孩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您就像绿叶,为了花的开放,果的成熟而垂下一片绿阴。如果把您比作蚌,那学生就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舔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做出了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没有魔法,却使知识源泉叮咚欢唱,梦想鸟儿振翅飞翔。您的爱像泰山般沉重,使我难以报答。您的爱像空气一样无形,虽然经常忽略它的存在却靠它赖以生存。您的爱比父爱更细腻,比母爱更加温和。

教师节快到了,我用爱做纸,梦做笔,为您献上一句祝福:老师愿春天与您同在!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4

“坏孩子”伊夏因为调皮捣蛋而被父母送到了寄宿学校,虽然他极力反对,也曾苦苦哀求,却仍然于事无补,他还是被扔到了那个陌上的地方,目的是锻炼他学习的“态度”。

他很难过,也很孤独,他知道父母是因为他学习不好才把他送到这里,于是他也试着努力,可那些字母,那些公式在他眼里就像是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他们不停地飞,他根本就无法将单词和事物结合起来,所以他根本就学不会,不是他不想学,而是他学不会。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他就是做不到,学习的压力已经将他的自信打击得所剩无几了,父母和家人的远离又让他身陷孤独和被抛弃的情绪中,这些都让他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内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他越来越沉默,眼睛里的光也越来越暗淡。其实,我想我很能理解他那时的心情,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无助感,别说对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大人,在这种情境下,也很容易崩溃。

幸运的是,尼克老师出现了,相似的遭遇让尼克老师看到他,看到了他内心的无助,看到了他眼中求救的信号,看到了他真正的问题。

可能尼克老师就是从伊夏身上看到了小时候的他自己,于是他决定要拯救这个孩子,他去拜访他的父母,他给他讲天才的故事,他帮助他学习,他鼓励他画画。

终于,在尼克老师的帮助与关爱下,伊夏的自信又一步一步建立起来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赋,在其他方面也渐渐建立了自信。

地球上的星星读后感 篇5

夜空深处的星星暗淡而隐秘,常常被忽视,但总有人会在满天亮星中找到你,让你也发出自己的光芒。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个阅读障碍儿童伊桑在艺术老师的帮助下敞开心扉,赢得绘画比赛冠军的故事。

电影中的小男孩伊桑就像黑暗中的星星。他发出微弱的光芒,但从未被发现;他就像一颗被沙子埋葬的钻石,在各种践踏下失去了原来的光芒。他一直在等待一个人在漫天的星空中摆脱云层,找到他;你可以在浩瀚的沙海中打开沙子找到他。最后,他等到了,等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代课艺术老师尼库姆尔。他似乎有一双眼睛,能在人群中找到伊桑,帮助他引导他走出内心的阴影,找到自信。没有他,伊桑可能会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中,甚至结束沮丧。他不幸但快乐。他生来就有阅读障碍,但他遇到了生活导师。

在生活中,我们的老师也像艺术老师一样引导我们前进。他们可以发现我们的优势,让我们大放异彩。老师是为我们打开云层,让我们在夜空中闪耀的人。有了他们,我们就有了光明、希望和未来。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6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也许影片要诠释的正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看过的人一定又觉得,似乎所表达的又不止这么多。在心理学里,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就是你看得见他们,却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就像天空的星星一样。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叫伊桑的一个八岁小男孩,他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他眼里,课本上的字母都在游来游去。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而伊翔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常常受到老师的责罚和爸爸的打骂。只有妈妈保护他,爱他。

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人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伊翔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

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突如其来,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翔。尼库巴很快也发现了伊翔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伊翔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库巴对伊翔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翔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完整的看完这部片子以后,眼泪不知道流了多少次。不仅为睿智的老师,呕心沥血为了帮助伊桑重新面对生活,面对冷酷的生存环境。更多的是为伊桑而感动和自豪。为他渴望被接纳,勇敢的走出自闭的世界而欢呼,也为他能幸运的遇到这么一个好老师而庆幸。

可是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已经变得如此的狭隘。简单的一张试卷,一份表格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智商有多高。而很少有人能耐心的去发现他们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优点。

生活中的孩子形形色色,像伊桑这样的特殊儿童在我们的学校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孩子是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的,导致学习成绩暂时落后。那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有像尼库巴老师这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掌握他们的特点,然后从根本处下手,提供给他们适合成长所需要的特殊条件,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们慢慢成长。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7

《地球上的星星》一部洋溢着童真、包容、善良跟阳光的电影。

一、关于Autism(孤独症、自闭症)

要了解这部电影先要解释什么是读写障碍或者说Autism自闭症、孤独症,我们能够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生物语法”概念。称每一个个体体内都有一种“生物语法”,以让他们自我去解释文化信息的符码和理解关于文化信息符码的解释,那里的符码指的是一个特定时期人们所共享的习俗表达,如道德、逻辑、习语等等。从这一个概念我们能够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他体内的“生物语法”与主流人群的略有差别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没有办法顺利地读和写。比方说,荷兰画家梵高、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再比方说,在15世纪就画出飞机模型的达芬奇……我们小的时候学到的课文说,达芬奇自我学着母鸡要孵化小鸡,课文后面总结说达芬奇是勇于实践,可谁能保证他只是真的认为自我有潜力孵化小鸡呢?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眼中的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啊。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某一方面极具天赋,被称为“xx天才”

电影中的小男孩遇见的的`确是典型Autism的症状——读写障碍,文字、符号在他的眼里动来动去,看起来象一堆乱码。但他认识自我的爸爸妈妈,说话表达也富于“正常”社会所固有的逻辑,使得他的病症不容易被发现。老师、同学、父母都认为是他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在他自信心倍受打击之后他选取了逃学,很快父母被请到了学校,于是被送到了寄宿学校。

二、个性心酸的地方

第一处,伊桑得知将被父母送进特殊学校的时候,他做了噩梦,哭着闹着仍然摆脱不了这种结果;伊桑看见父母车子离去的时候,此时的音乐悄然想起。个性是“妈妈,你真的懂我了么?”简直是一枚巨大的***。他觉得自我来那里是因为被惩罚,只能悲哀哭泣。

第二处,是伊桑得知父母因为要观看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哥哥约翰的球赛,而不能来寄宿学校看他时,他觉得自我被抛弃了。

第三个让我落泪处,就是美术老师揭开他的画时,小伊桑应对着他自我的像在画里面露诧异的表情,个性是画中满怀新生和天然的伊桑。

三、理解他们是多么困难!

我们感叹于伊桑内心的挫折:所有的字母都在跳舞,听不懂“把课本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这样简单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试卷带回家让妈妈签字,结果却不留意地让它成为了两条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为了逃避老师的咆哮和责罚而逃课……这些也让我感到辛酸,但老师的主角更多的让我感到无奈。伊桑的主角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么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势、应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漫无边际地神游、需要不断催促,用上比别人多上一两倍甚至更多的时光才能完成例如穿衣这样简单的事情……还有无法控制的对群众纪律的破坏!这些情景多么熟悉啊,伊桑的老师和爸爸觉的,这是伊桑的态度或者智力问题,除此以外还能是什么原因呢?和这些老师不一样,我们明白这是孩子自身潜力的问题,混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有序地安排自我的行动,但是,即便有这样的理解,作为老师的我依然会感到无奈:因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来治疗和改变孩子的行为,老师和孩子都只能继续痛苦着,继续煎熬着。

班里有个孩子,和伊桑一样,总是带来麻烦。从早上进校门开始,老师就要开始注意他:5分钟过去了,他是不是进了教室,还是又在躲在楼梯角地下、或者在各个楼层之间闲逛,忘了上楼?看到他进了教室,立刻要有个老师站到他身边,不断催促他放书包、做好课前准备,如果不是这样,他会一向呆在外面半个小时也不进来,而且还会在外面跳啊、叫啊,带着其它比他小的孩子一齐吵闹,根本不管教室里其它的孩子已经开始安静有序的学习。教室里,要找到一份能够让他安心专注的事情是多么困难,只要老师一离开他的身边,他就和伊桑一样开始神游,面前的书本摊得乱七八糟,再过一会儿他就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到了群众游戏时光,大家都在有序游戏的时候,他在边上跳来跳去、尖声叫嚷、下午户外活动结束以后,还不停地在操场上奔跑、或者躲到楼梯间里面不肯出来……三、了解到这些,我们都能做些什么?

务必经常自我询问的五个问题,当应对体罚孩子,言语伤害时,我们是否滥用了授予我们的权利,时常逾越了道德的底线?应对学习成绩背后的棍棒、重负、冷漠,我们是否处于对权力的恐惧或者难以抵挡的功利的诱惑,扭曲自我的行为,伤害儿童的心灵并辜负了孩子们的质朴、珍贵的信任?应对弱势群体(个人),我们是否因为同情的匮乏,情感的冷漠,时常有意无意忽视了那些最需要我们注视、关爱与呵护的心灵?你幽默、充满情趣吗?你多久没有在孩子面前露出恣意的笑容?我们是否因为生活的重荷而变得日渐势利、鄙俗;缺乏生活热情,毫无梦想,毫无真善美的信念?我们是否因为失去学习与思考的潜力,带着别人的教案进课堂,而使得课堂变得极其平庸,乏味、毫无激情、毫无创造力?

四、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每个孩子都是个性的。

就像《蜗牛牵着我去散步》中所说的那样,也许我们认为我们教了一个“生物语法”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的孩子,这个孩子是“蜗牛”,我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让我们接下来的一段人生要牵着蜗牛走过,可没准儿,上帝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事实的另一面,“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先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当绘画比赛时,伊桑的画和尼库巴老师的画展此刻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还是流泪了,为伊桑画中的宁静绚烂感动,为尼库巴老师心中伊桑的灿烂容颜感动。当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现出内心的美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时,当信任和付出最后获得丰收时,我们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喜悦,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就像伊桑的校长和其它老师一样。

老师关心孩子个体,从而激活了他的潜能,让他走出了一条人生的阳光大道。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用爱激活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喜悦,我们要有一种信念:相信孩子,激发潜能,总会进步和成功,让我们多一点耐心和毅力,静待花开!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8

暑期集团干部大会说要播放《地球上的星星》,当时一听就知道一定是印度电影,果不其然,真是一部感人、发人深省的影片。面对那些特殊孩子,影片中美术老师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拯救了一个孩子,拯救了一所学校。我始终在想,如果我面对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处理。作为老师,即便是知道耐心的重要,即便是知道一个好老师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帮助,但现实就是这样:你很难找到帮助他的办法,就像我每天都在教室里遇到的情况一样。影片中的美术老师是一名非常专业的老师,懂儿童、懂心理、懂教育,只有每位教师研究儿童,才能在面对影片中的孩子时,因材施教。

电影的前半段,我想,看电影的人里一定会有很多感叹于伊桑内心的挫折:所有的字母都在跳舞,听不懂“把课本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这样简单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试卷带回家让妈妈签字,结果却不留意地让它成为了两条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为了逃避老师的咆哮和责罚而逃课……这些也让我感到辛酸,但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让我感到无奈。伊桑的角色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么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势、面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漫无边际的出神……还有无法控制的对集体纪律的破坏!这些情景多么熟悉啊,伊桑的老师和爸爸觉的,这是伊桑的态度或者智力问题,除此以外还能是什么原因呢?和这些老师不一样,我知道这是孩子自身能力的问题,混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可是,即便有这样的理解,作为老师的我依然会感到无奈:因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来治疗和改变孩子的行为,老师和孩子都只能继续痛苦着,继续煎熬着。

不得不承认,现行教育模式是为大多数孩子设计的。这表现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课速度上。尽管由于全民普及教育与社会化的程度,家长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这种集体的教学方式,只是,对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着差异的孩子,这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整体的、既定的步调,对于步调不适应者,没有人愿意等待你一个。停留在画图阶段的伊桑,下一阶段如同一个稍高的台阶,大家都能轻松地走上去,他却不能够。其实他只是差一点点,只是需要花费多一点时间。然而,大家已经走到了下一阶段,没有人发现他的停留,更没有人能够帮他一把。可惜的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却早已懂得自卑感羞愧感等种种感受。他不说出来,或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将其归因于(如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不够勤奋”。同学们早已渐行渐远,他一个人被丢下,孤单地、却还要佯装与他们在一起的样子。

与生理上的差异相比,这样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我 www.jingyou.net 们看到,那个曾经能看到绚烂多姿世界的男孩,渐渐地封闭了内心,消失了热度,世界黯淡一片,再无色彩,再无光明,再无希望。一颗尚未完全绽放光辉的星星,似乎就要就此陨落。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尽管学校与教师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主要的任务是一般知识的传授和面对集体学生的教学,学校与教师真的很难做到将每个孩子看做不同的人,真正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什么他们没能够看到,或者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与他人的存在生理上的差异而不是“不够努力”;他在艺术上有着卓越天分与敏锐的观察力而不是贪玩不务正业。为什么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却不能够有最基本的理解;父母们习惯于关注每日的报纸,世界在发生什么,却不甚关心孩子的心灵。我想,也许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都忽略的人生而不同这一事实,只是像大多数人教导孩子一样教导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与大多数孩子一样的孩子,这真是令人遗憾的。

其实影片中的美术老师所做的事情并不复杂,不过是慢一些、耐心地、循序地教导;是小心地绝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悄悄地制造种种机会,培养他的自信;是对失败的理解、宽容与客观归因,是及时肯定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鼓励继续前进;是无条件的关注,关切与关爱……以上这些,本来也该是父母的职责,也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我想,这一切,应该引起所有父母和将要成为父母的人的思考。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500字 篇9

常常听身边的同事在抱怨这个孩子没法教了,我对他的一片心意他怎么就不理解呢?观赏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之后,让我深深的感悟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是对身边的报怨者恰如其分的诠释。

影片小主人公伊夏——一位行为特别却充满奇思妙想的八岁小男孩,在他的眼中,万事万物似乎都存在着灵动与闪烁的光芒。可在老师们的眼中,他却是一个带来无穷无尽麻烦与困扰的“问题儿童”。在家里,有着一对充满着无限期待与渴望的父母和一位出类拔萃的哥哥,而对于存在着的一切问题的“The last straw” (爆发的极限)未到来之前,亦或是小伊夏未曾遇到生命中的那个“影响一生的人”之前,于望子成龙的小伊夏父母来说,又怎能接受“儿子是智障儿”的所谓的 “事实”呢?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接受孩子的残疾。对于小伊夏父母来说,转学至离家甚远的寄宿学校实属无奈之举,然而,正如这现实一般,每个故事都有一个转折点,而被送往寄宿学校的小伊夏似乎“成就”了这个转折点——遇到了年轻的美术老师尼克,一位同样特别且心中藏着相似故事的老师。

从尼克老师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和 “真教育”。

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尼克老师针对小伊夏所采取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值得我反思的几点是:

1、每个孩子都是特别且相异的,认识到每个孩子发展的独特个性;

每个孩子是不同且独特的。我时常在想,人的出生与发展却是怎样的一种“神奇景象”:它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天分,所谓的“天赋决定论”仅仅是那些遗传带给我们的与生俱来的改变,却不能影响我们今后个人的发展,更不能影响未来的我们究竟是“怎样的我们”。

教育发展的真实目的(亦或是“真教育”)在于让每一个孩子能在“自由的心灵”上成长。尼克老师认识到小伊夏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并适时地予以矫正和恢复,使得小伊夏最终得以重回“正常孩子”的群体之中。从尼克老师与小伊夏有关教育行为的互动中,我看到了所谓的“真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教育不应该以扼杀孩子天性作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教育成就” 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以及精英选拔的制度使得“考学”(或“读书”)成为了孩子进入社会并在社会中良好生存的“通行证”。社会大环境给予具有良好学历的人以美好生活和愿景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似乎都成就了社会被排斥和被边缘的群体。因而,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采取的教育行为,似乎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取向虽成就了“小鱼”却失去了“大鱼”:前者是功利视角下的一份稳定的工作,后者却是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

3、教育过程中家长所扮演的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层面真正的需求,亦或是关注孩子成长中细节,释放孩子的天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是爸爸妈妈以及老师甚至是社会大环境精心栽培的花朵。而如今,在我们被充满竞争与功利的现实世界所疲惫时,常常听家长对孩子说:“我什么都不用你干,你还学不好,你到底想干什么?”能不能别用怀疑亦或是批判的眼神来看待他们?能不能别用责备的口吻来怒骂他们?能不能别用刚愎自用的气焰来打压他们?殊不知,他们是我们的希望——未来我们能留下的唯一的希望。给了他们沉重的使命和任务,就无须再增加他们成长的包袱,须知,轻装简行。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看着他们从出生时皱巴巴小巧可爱的样子,到一点一滴茁壮成长的身影,无不充满对未来的希冀。教育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耐心和关心的,良好的结果是需要良好的方法来辅助的。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10

这是一部和儿子全程一起看完的影片。我问儿子看完后的感想是什么?儿子说:“妈妈,要多了解小孩的感受”!虽然是一句简短的回应,但也说明了孩子内心的需求,需要被爱、被关注、被理解、需要成人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因为家长对孩子的不了解,没有及时的发现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导致孩子在学校里被贴上了很多负面的标签,让孩子产生厌学、学不会的结果!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但是从来没有用心去关注过是不是符合孩子本身发展的方向。尤其是他的父亲,刚开始一出现问题就会去训斥甚至动手,如果能静下心来像尼康老师那样去跟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孩子会少有很多弯路,心理也不会承受那么多痛苦!主人翁是众多问题孩子的代表,希望更多的父母能看到这个影片;影片也映射到体制教育是大众教育,不可能去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如果身为家长的我们不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把教育推给学校和老师是不负责任的'!

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是有问题的教育方法!要想改变,必须调整方法!

而理解小主人公的老师,从孩子的问题所在去帮助他建立自信,一点点找回。生活中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引导和发现更重要。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他们小小的心灵需要更多的安全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