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优秀8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8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电脑上课,可是在偏僻的贫困山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次老师给我们看的电影正是讲述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的故事。
13岁,正是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代课老师竟然可以是13岁,魏敏之就是这个代课老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面对那么多调皮的小孩子,魏敏之虽然管不住,可她坚持一个信念,孩子们一个也不能少。当张惠科因为家庭贫困,到城里打工时,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处寻找张惠科,她终于感动了电视台台长,最后找到了张惠科。期间,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结果当她知道自己做的纯属徒劳时,她仍然坚持了下来。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阻挠时,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电影中,还有个情节触动了我。
粉笔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说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习委员是个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笔,她印象中的高老师,连一个捏都捏不住的粉笔头都不肯丢弃,能多写一个字也是好的,所以当魏敏之教训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惠科时,把本已摔断的粉笔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让张惠科道歉,并买了一盒新粉笔。
看到这儿,我十分惭愧,因为我有时也背着老师,偷偷用粉笔砸人,如果说电影中的学习委员是个爱惜公共财物的人,我就象个品德低下、没公德心、不珍惜财物的人,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爱惜粉笔,爱惜一要教学用品。
相比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根据国务院“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消除贫困的基本方略”的决策部署,我省教育厅组织了大学生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实践活动。脱贫攻坚是全社会的责任,我是山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学生,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的脱贫攻坚的教育活动。
20__年4月18日,在和煦的春风中,我随我们团队到达这次实践活动的地点——吕梁市兴县康宁镇康宁村。熟悉了一些乡土风貌,稍稍接触一些风土人情后,我们的教育扶贫小组很快就展开了这次活动。
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入户走访、成长小组活动、留守儿童小组活动、讲座等各个环节。我们先进行了入户走访,在走访过程中,许多情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一个15岁的初中孩子,他母亲在他六岁时就离开了家丢下他与他的父亲,父子在一间窑洞里相依为命,使得小孩生活拮据又缺乏母爱,生活和心灵上都有很大创伤,而他们住的窑洞,墙皮已经大面积脱落,岌岌可危,让每个看到的人都甚是担心。接着我们对康宁镇明德小学的老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小学教育资源十分缺乏,多媒体设备长期无人维修早已经不能使用,老师们只能靠粉笔和书本来传授知识。多媒体无法使用,使一些现代的知识无法更直观的讲授,也阻滞了一些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再者便是小学没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很难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对贫困儿童的问卷调查,了解到贫困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家务农,但当地土地贫瘠,收入较低,只能勉强解决温饱;即使外出打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技术欠缺,也只能做一些收入较低的劳务工作。过程中我们教育扶贫小组开展了健康饮食、传染病预防、安全知识三方面的讲座,在讲座开展中可以发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健康卫生和安全知识方面都是有欠缺的。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收获良多,感触颇深。它让我对这个社会有了更多的见识,更深的了解,学到了许多校园中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获得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友谊,面对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一起解决,分工明确又相互帮助,才能使活动如此顺利进行。
活动中,我亲身体验了贫困地区的贫苦生活,与在大学校园里靠父母供给而衣食无忧的生活相比,真的太过艰难,这也使我感到一丝愧疚,感觉自己还不够努力,同时又多了一份责任感,身为一名大学生,我真的应该努力学习,努力提升自我,为父母减轻负担,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同时更应该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国家为大家创造了幸福的环境,我们也理应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和谐安康添砖加瓦;其次,我认为在做好物质扶贫的工作时更应该做好精神扶贫,长期生活在贫困生活中的很多人,他们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受穷,再努力也没用,于是就失去了自立自强的奋斗意识,要想帮助他们,应先让他们在思想上站立起来,政府可以聘请一些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现场的技术指导,以此来提升农民的积极性。
在这次下乡中,我们对小学的孩子开展成长小组工作,看到孩子通过小组有细微改变,让我更加体会到了社工的价值。贫困地区不仅仅是经济的匮乏,他们还需要多方面的援助和支持。调研过程中访谈对象的某一句话、某件事或某个场景总能让我意识到自己做社工的意义和价值。基层路上需要社工,我们仍需要坚持下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很庆幸我参与到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当中,也感谢我们团队这些经历都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 篇3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前后少了两名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男孩并获得好心人的帮助。
这个代课老师比我们还小,13岁,但她倔强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最后很多人筹钱,但这些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正花在学生身上的,当老师说要找张慧科时,到村长家求助,村长一面收起大鱼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绝她的请求,并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当老师去搬砖时,农民工都知道这是帮助同学,那么那些不让上车,不给予帮助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电视台的接待员,口口声声的按规章办事,看见那个就有本事让一个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张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去面对,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一点点平淡么。
这个故事,说出了贫困小学的不幸,说出了整个中国的不幸,每一个势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认为,山村小学单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国家的大官小官已经完全没有当初共产党的光鲜,社会的腐败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 篇4
今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5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正面就开始审题了。是钱不多,还是人多?等到后来看到了,才渐渐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岁的学生,但她却充当着孩子们的老师。她最初的愿望是教完一个月,把自己的50块钱拿走。艰难的'事情,可是事情却出乎她的意料,她根本就无法控制。
张慧科是班里最调皮的学生。他一开始总是和魏敏芝对着干,非要反其道而行之。有一次他因为闹事和魏敏芝吵架,把粉笔都踩坏了。他们的处境很为难,因为高老师临走前叮嘱魏敏芝要好好保管粉笔,因为粉笔在这里很珍贵。
后来明星光被带去参加城里的跑步比赛。魏敏芝试图阻止他,但最终被张惠科出卖而失败。后来,张惠科和孙志美因家庭贫困到城里打工。魏敏芝知道后凑钱找他,却因为没钱坐车进去,被甩了,最后还是双脚往城里走。魏敏芝找到孙志美,让她和自己一起去火车站找他。他甚至打开了扩音器,但仍然没有任何消息。与此同时,张惠科一个人走在路上,肚子饿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走,最后店家给了他一个充饥。后来,他认识了一个不错的老板娘,收留了他。 魏敏芝一直用各种方法找到张惠科,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写那些“没用”的寻人启事上。最后,她发现电视台可以帮她找到。她又用脚走了好远才到那个地方。
张惠科很感动,他很感激魏老师,因为如果没有她,他就一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漂泊、漂泊,魏敏芝为什么不行呢?为了找到张慧科,她使出浑身解数找到了张慧科,两人的感情也加深至今!
记者采访张惠科时,他问:“让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乞讨!”如此一来,你弱,它就打败你,你越强,就越能活下来!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00字 篇6
当我们埋怨家长做的菜不好吃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都吃些什么;当你把家中旧的笔扔掉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连一根粉笔都舍不得扔掉……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讲在大山里发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小学”。这是村里唯一一家小学。由于唯一的一位高老师要回家探亲一个月,于是,村长就招了一位13岁的姑娘做他们的代课老师,工资为50元。这所小学其实就是一间小平房,里头只有桌椅、黑板,破旧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魏老师”。全班有28个学生,高老师临走前嘱咐过她一个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张惠科却不见了。于是魏老师便踏上了艰辛的寻人之路。经过四天不分昼夜的努力,身无分文的`魏老师终于找到了他。这事感动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车送他们回去,而且还捐献了不少钱和学习文具。
“一个都不能少”!就因为高老师的一句话,让魏敏芝为孩子们付出了这么多。这真是一个及有责任心的老师!
一个13岁的小姑娘,就有这么大的责任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到钦佩啊!电影中的魏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果拥有了责任心,你还怕做不成事吗?如果拥有了不屈不饶的精神,你还怕学习成绩不好吗?让我一起向魏老师学习,做一个向她一样的人吧!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
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乡水泉小学到城里来,也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好的环境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品学兼优呢?
《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 篇7
到底是什么东西也不能少呢?怀着这样的疑惑,我去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随着情节的展开,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住了。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20元的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的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确实,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地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但即使是这些穷乡僻壤,也还十分重视教育,尽最大的力量来普及教育。
乡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党和政府同样也重视教育问题。前几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特殊教育学校喜迁新址,新校舍窗明几净,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智障残疾儿童的关心。不仅如此,学校得知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提出退学时,学校领导果断地做出了补贴交通费的决定,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学。那位校长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不失学,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又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电影屏幕上出现那些智障残疾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礼仪、学技能的镜头,当看到孩子们在欢快地歌舞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师爱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在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实在没有理由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我一定珍惜学习,努力学习,为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 篇8
看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师魏敏芝,仅仅十三岁,小学刚毕业,如今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 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二十八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内因,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敏芝带来不少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张慧科因家庭贫困,突然离校进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
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人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的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到长途车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写了寻人启事,又到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