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男友家长紧张怎么办实用3篇
见男友家长紧张怎么办
男朋友想要把我带回家见家长,心里不仅仅是紧张,还有点不知所措,该怎么应对呢?这里有百范文网小编的一些小建议,快来百范文网。
初次见男方父母的礼仪
女孩子见家长的话一定会担心他家里人会在怎么想啊,是不是同意啊,喜不喜欢我之类的问题自我烦恼,更有些想事情多的妹纸还会想到婆媳矛盾问题啊巴拉巴拉的。
一、见家长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在知道要去后,首先做好信息收集的工作。
问问他家爸爸妈妈的一些喜好啊,平时的兴趣啊什么的,这些一定要问清楚。可以从男朋友那儿给你靠谱的建议。
(1)问清楚对方父母的职业、家庭状态(退休了没有啊)、业余爱好、家里都有什么人啊。这次去见面都有哪些人啊等等。
(2)问问对方家里有什么家庭礼仪需要遵守啊。比如有的地方吃饭是必须要端着碗吃,有的地方吃饭绝对不能把碗端起来等等,这些习俗挺琐碎的,也很重要啊,细节决定一切啊。
(3)去对方家一定要提前准备礼物。告诫妹纸们,千万不要空手去,一定不要。虽说空手对方不会说什么,但是真的从礼数上讲真的不好。
2.准备礼物
(1)水果类。原则是不买那些太普通的,买好吃好看的,又不太重的。水果是第一次见面最稳妥的选择,就是说你拿不准要买什么的时候,或者这次见面是家庭式的,那么买水果不会惊艳,但绝不失礼。
(2)保健品类。这类也是送长辈很不错的选择,一般我会买钙片、维生素或者蛋***之类的保健品作为第一次见面的见面礼,不分男女都可以用,还能把对方的爷爷奶奶也送到,简单又实用。
(3)食品类。这类的话最好能跟特定的节日联系起来,比如中秋节,送个月饼啊什么的。
(4)特产类。这是很讨巧的一类礼物,如果是沿海地区可以买点珍珠粉、海边的特产送过去,大方又拿得出手,就说是特产让对方尝鲜。
(5)保健器械。长辈年纪比较大,所以可以送一些保健养生的器材。例如按摩椅、足疗仪等都可以,在家里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保健。
(6)其他。比如给对方妈妈可以买护肤品、衣服、包、香水什么的。给对方爸爸的话买茶叶、工艺品之类的。
(7)烟酒。这个一般是送给男性长辈,有些家长会比较喜欢烟酒,所以这个时候投其所好,会有很不错的效果。(当然,如果对方父母会因为这个烟酒健康问题吵架,你就千万别踩误区了!)
二、个人形象塑造,尽量大方得体保守
这个也是需要事前好好想好的。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要得体大方,简单化妆、淡妆就可以。
但是具体的话,我的建议是风格上可以根据个人气质、场合进行选择:
假期见面
如果见家长正好是假期又或是假日聚餐这样的场合,一点带有节日气息的装扮可以加分不少,建议带有喜庆中国红元素的衣服。如果你是个摩登girl,可以穿个修身红色毛衣,搭配薄纱蓬蓬裙,再上相呼应的红色高跟鞋,绝对靓丽又端庄。
日常见面
女生们不妨选择修身毛衣搭配牛仔裤,再加一双浅口高跟鞋或平底鞋。
咖啡色麻花纹毛衣搭配修身牛仔裤,个性又有亲和力get√。
传统加保守
如果你是个保守girl,也可以穿上黑色休闲大衣,再搭配红色的帽子or包包or鞋子,虽然低调但也有新年的feel!
穿着舒适
还有什么比运动和牛仔裤的组合舒适自在的吗?这个搭配大家放心穿,得体又时尚。
有个性·体现身材
包臀背心裙修身干净利落,体现身材。而温暖柔软又百搭的毛衣开衫,亲和力随温度一起提升哦!这样的高品质衣品会让他爸妈觉得你是个有想法,懂生活的好女人哦!
甜美风格
唯美浪漫的小碎花作为减龄元素之一,一贯以甜美娇柔的面孔示人,既有小女生特有的纯真与烂漫,又有成熟女性的知性稳重。
PS 第一次见男方家长一定不要穿得太夸张,虽然可能平时在自己家或者和男朋友在一起可能不是特别注意,但是第一次去男方家还是要穿的正式一点的。
三、见父母时具体攻略
事前的成功就等于见家长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要靠自己在现场的掌控了。
如何见男友家长不紧张
方法/步骤
最重要的是如何装扮自己,装扮很容易看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所以,衣着尽量要朴素,不要太夸张。
发型最好也简简单单,老一辈的人大多数都不喜欢染发电发之类的,能避则避,如果你不喜欢你自然的头发,那可以染一点点颜色,不要太明显,也可以卷一点头发,切忌爆炸头。
向你男朋友问清楚,老人家们有没有什么特别不喜欢的东西或者行为,尽量避免,第一印象很重要哦。
过年嘛,总得带上点什么,你可以问问你男朋友的意见,毕竟那是他妈妈,他肯定比你清楚。
去到见面一点要有礼貌问好,跟他们拉拉家常,饭前饭后帮忙做一下家务,别以为你是客人就可以坐在那里不动,尽量留给他们一个好印象。
吃饭是切忌玩手机,这是个不好的习惯。
第一次见女儿男朋友的接待方法
第一,要让女儿的面子上过得去。
其次,从多角度帮女儿考察这个男人是不是可靠。
然后,对原则性问题,时常提醒她,哪些能做哪些坚决不能。
同时要不断的引导女儿有正确的判断,不要被爱情表面的甜蜜所迷惑。一定要记住,每一次和女儿的沟通都要讲究方式,不能硬来,也要注意轻点、多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