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2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标准,积极研究学生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进步,上课能懂得怎样听讲,知道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团结。个别学生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还是不会阅读课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他的经验和总结:
1、运用恰当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直观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体现的很明显。让学生用学具盆中的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比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结果要方便,而且组成一个数时,更能显示“摆”的优越性,注重微机在课堂中的使用,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2、数学课上,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3、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4、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兴趣的目的,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扑克、幻方、火柴等都可纳入数学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善于动脑。
5、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方法不对,主要表现在: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加上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
2、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只是一味的教学课本内容,教学太死板,不够灵活,不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在上课时,有时会留下一些小问题,比如说,有个别的落后生不能作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还需要课下辅导。
5、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要多掌握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切实的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掌握这些口算可以为学习本册的笔算打下基础,对以后学习除法试商、简便算法等也有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些口算,并为笔算作好准备,在教材中分别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教学。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图形,初步理解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数学游戏,应用题注意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和富有思想性、知识性的内容,适当增加有关本册数学内容的历史知识,这些不仅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进行思想品德,注意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并找出哪种算法简便。
5、加强学科教学研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注意总结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6、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本学期我教学态度认真,任劳任怨,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各教学环节的规定,努力向课堂要质量。当然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和值得吸取的教训,如:如何拓宽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的渠道;如何注意平时积累自己的。教学资料;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等等都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会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勤于积累,争取不断地超越自己。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
小学数学备好课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一、基础理论简答题(三题选二题) (分值30%)
1、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备好学生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认知派学习理论家注重解释学 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整体性的质变过程。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的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等。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
(2)、先行组织者策略。学习新知识前,提供一个材料,这个材料是以学生既有的知识为基础,并能与新知识发生联结,能够突出新知识的具体结构,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3)、注意将分化后的知识前后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贯通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引导学习者以划分层次或列图表方式发现内在的时间、空间、人物或其他方面的发展线索。认知学习理论还强调以整体的方式呈现教学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宏观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遵循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重启迪的精神,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手脚,要以暗示和启发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运用你所了解的某一学习理论谈谈如何备好学生。
参考答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案设计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并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教学生才会感兴趣?重点难点又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此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高速高效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佳路线,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从而有的放矢地备课。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
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2)、了解学生
教师应有明确的“备学生”意识,包括: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技能掌握的范围和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等。既要了解全班的整体情况,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困惑、疑点,以及在认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订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使教学过程和谐融洽,保证学生顺利步入知识的殿堂。
(3)、依靠学生
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在备课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体味语言,把握学生认知中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靠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决疑难问题。
(4)、激发学生
注重激发学生和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的认知方面,依靠成就感引起的动机来加强学习。
3、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有哪些?
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请你从以下两案例中,任选一例分析)(分值30%)
(一)这是某教师《克和千克》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知识分析该设计的: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参考:
成功之处:该目标能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制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新知、把握新知和应用新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
a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比较模糊,应分类详细说明。
b 、整个目标定位错误,以教学要求代替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表述,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
(二)这是某教师《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操作、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分析案例的: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参考:
成功之处: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清楚、详细,层次合理。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
1、目标定位错误。
2、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能力。
三、请你从以下两课中(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2)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的性质》;任选一课制作以下部分教学设计:
1、设计教学策略(要求:能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型结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确定教学重难点)。
2、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要求: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目的性,要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要精炼)
3、设计一个结课方案(要求: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4、设计一个板书方案(要求:语言要精炼、恰当、科学、准确,要有灵活多样性和清晰的条理性,布局合理,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
(一)、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模拟购物等活动中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得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难点: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创设小明买生日蛋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出元、角、分三个单位,然后充分利用模拟人民币帮助他们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共同解决小明买蛋糕的问题。
2、人民币的兑换。
通过小明换零钱买橡皮,让学生学会不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三、应用新知。
1、兑换游戏,让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兑换方法。
2、模拟购物,教师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快乐的体验。
四、课堂总结。
在总结中教育学生要合理使用零花钱,要爱护人民币。
(二)、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
教师:今天是小明7岁生日,妈妈要带小明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小明说:“我长大了,能让我自己试试吗?”于是妈妈把钱交给小明,由小明买车票,买蛋糕和礼物,你们看小明多高兴啊!(教师边讲边用课件出示买东西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都用过人民币吗?谁能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趁机导入到新课。
(三)、设计一个结课方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玩的高兴,还学到了许多知识,谁能说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你还知道人民币的哪些知识?(教师趁机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
(四)、设计一个板书方案:
认识人民币
1元 = 10角 1角 = 10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的性质》
(一)、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过程与方法: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方法:
1、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教师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入手,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导入到新课的教学。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学习例1:通过让学生将1分米、10厘米和100毫米化成以米做单位的小数,让学生观察0.1米=0.10米=0.100米,初步认识小数的性质。
2、学习例2:通过在同样大的两张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3和0.30,让学生再次感受小数的性质。
3、让学生将自己之前观察所得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试着归纳出来。
4、看书质疑,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三、课堂巩固、运用新知。
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二)、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
教师: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学生自由创作。(选择几种写法引起争论)
板书: 2.5 2.50 3 3.00
我们在商店里看到的标价一般是这样的:2.50元3.00元(课件演示)
2.5 和2.50都表示2元5角吗?3和3.00相等吗?
为什么会相等呢?学会今天的这节课你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三)、设计一个结课方案: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0的作用大不大?通过在小数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四)、设计一个板书方案:
小 数 的 性 质
2.5元= 2.50元 3元=3.0元= 3.00元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末尾添上“0”
小数 0.1米=0.10米=0.100米大小不变
末尾去掉“0”
0.30=0.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3
一、巧妙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结合学生好奇心和求胜心较强的心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兴趣。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经验,巧妙设置悬念,营造良好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了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后,提问学生:如果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与底不相等,那么,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结论还能成立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不同等底和等高的情况下不存在一半或两倍的关系。但如果两者之间的面积与高或者底一定,那么三角形的底或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的几倍。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
二、提供说数学的机会,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大胆去做、去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表征数学的重要途径。面对抽象的数学逻辑知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深、更准确的掌握数学理论与数学概念这是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说数学就是在做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强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说数学比做数学更加重要,因为说数学是让学生超越生活经验和直观经验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说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节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刘举出一些数,并且告诉学生像5、7、11这样的数就叫做质数,而像4、9、12、24这些数就叫做合数,然后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大胆的讲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有些学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因数个数是2个的就是质数。也有的学生说:因数包括1和它本身的数就是质数。还有的学生说: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做质数。
看到同学们踊跃发言,教师要多给予掌声,不管学生的想法和表述是否正确,都应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互相比较,是否能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完善准确,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同学们给出了最后的结论,一致认为最准确的描述是: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做质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归纳出来的概念记忆会更加深刻,学习效果必定事半功倍。除此之外,为了使学习效果更好,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过程以及体验和心得,做到及时反思总结,在不断尝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学会用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
三、总结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方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4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形式,从其本质来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依据教材内容,在学生认可的、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内,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发现问题,并在质疑问题中进行思考,最终实现学生有所获得,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以便让学生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学有所得。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以便让全体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新时代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生正襟危坐,“师动生不动”。时至今日,学生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爱好探究,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绪的波动和认真学习时间短暂,对于此种情形的出现,笔者觉得要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这些特点,与学生进行情感、情绪上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动向,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高质。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投影一个多边形,然后逐渐用黑色把多边形的“大部分”挡住,这时只露出一个有三个角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根据剩余部分说明三角形的定义。于是,学生的好奇心来了,开始先是窃窃私语,随后开始大声讨论: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是否正确呢?笔者随后利用多媒体随意地用三个线段组成图形,但不见得是三角形。于是,多媒体显示出:看一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要把握了两个要素:首先,是三条线段;其次,要看能否围成封闭图形,笔者重复了这句话。然后,告诉学生三角形有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型之分。随后,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分别予以显示有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型。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成
三、数学课堂的学法指导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建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由于学生对数格子缺乏适当的方法,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数格子存在误区,数不清楚,致使学生不能准确计算的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鉴于这种问题的出现,笔者不失时机地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学习方法的点拨、指导:同学们,请你们想一下能否把我们学过的图形和现在的三角形一并结合起来考虑,也就是说,将三角形细化成多个原先学过的图形,然后用已知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呢?笔者的提示,学生好像猛然明白了什么,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学生之间开始了互动交流和相互切磋。不一会,学生就发现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组成的,也有的学生提出而且还可以把三角形从中画一条线就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把这两部分再旋转180°的话,是不是就 经过如此三番的提示、引导和学生的努力探究,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很快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同时也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
四、新时代数学课堂的引导探究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和谐互动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实现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在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笔者从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作为课堂导入的开始:在一个纸袋内装有一红二白3个乒乓球,先后让5名学生分别从中随意的取出一个球,并且连续摸3次。随后,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了分析:学生摸球结果无外乎3种可能,一是全是红球,二是两白一红,三是全是白球。学生认可了笔者的分析,随后笔者又提出问题:� 以上教学氛围的创建,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教学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5
(一)培养学生分类意识,不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分类标准,比如书籍的分类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认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分类常识,把握渗透分类思想的契机。在五年级方程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是通过将式子进行二次分类构建含有未知数的相等关系,把方程的意义弄明白。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举出各种各样的式子,可以分为带等号和不带等号的,然后再将带等号的式子分为有未知数和没有未知数的。这样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满足方程的两个要素是什么了。再比如,学生们在学习整数时,会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如看能否被2整除可以将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如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可以将自然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将分类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当中,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分类的意识,并能基本掌握一些分类的原则,比如分类的标准是统一的,分类的对象确定。在确定分类标准以后还要按级次进行分类,一级一级讨论,不能越级讨论等。
(二)增强学生思维缜密性,教授学生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分类思想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分类讨论就是根据对象的特点,满足无遗漏、互斥、最简便的原则。要让学生认识到,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一样。只要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分类方法,才能帮助他们理清数学知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1.可以根据数学概念将对象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可以给出一些数学概念。比如说复名数和单名数,就是以所带计量单位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的。只要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标准,就可以了解这些知识的特点了[1]。2.可以以图形的特征或是图形之间的相互关� 而等边三角形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3.也可以根据探索方向将对象进行分类比如在学环行行程问题和直线行程问题时,可以找出解决问题时相似的方法。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中,特别是高年级,新旧知识不断交替出现,只有让学生形成分类意识,通过分类,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这些数学知识。如果不进行分类,就会出现知识的混淆。教师可以通过分类讨论帮助学生概括知识点,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就可以理顺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具有条理性。比如在学习行程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很多关键字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所以教师可以以题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动画的形式或是模拟的形式演示四种典型的行程问题:两地相背而行、两地相向而行、追及问题、同地点相背而行。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然后让他们做答。最后通过对比,将这些行程问题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就找出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出发地点的不同,出发方向的不同等。学生之间对这些分类标准相互交流,他们就会意识到只有选择了合理的分类标准,确定了分类对象,他们所做的分类才是恰当的。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分类可以将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学生参与到分类讨论中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不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分类的意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分类思想,同时与其他的数学思想相结合,有效地利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认识的层次,取到事半功倍的成效[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入分类讨论的思想,不能一概而论,以促进每个小学生综合数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沈海峰 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西新桥实验小学
看过“ 小学数学课教学论文”的还看了:
1.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4.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例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6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育人育心,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愉悦情境,进行心情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苦囗婆心地讲解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这是因为师生的心向不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来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形成乐观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1.调控情绪。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讲课有条有理,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在学习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如“三角形冉呛汀币豢蔚牡既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高涨,笔者用了猜一猜“三角形冉呛褪嵌嗌俣龋俊闭庖蛔钗直接、最有效办法引入新课。它既能极快地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又使学生产生兴趣,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地。(1)让学生相互竞猜。教师手上分别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全体学生竞猜这三个三角形冉呛透魇嵌嗌俣龋空庖簧杓剖亲プ⌒⊙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有意让学生竞猜: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冉呛筒灰谎(多数学生误为钝角三角形冉呛妥畲螅,以此激发学生不甘失败的好胜心理,同时引起对新课内容的注意。(2)让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学生在上场竞猜失利后不甘心,促使他们在实验中去发现。学生产生疑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智力活动异常活跃。于是,老师就在学生这种“愤悱”心理状态下进一步验证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冉呛褪欠褚谎。总之,教师应极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挖掘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素材,教师们应积极认真去挖掘。如笔者在教学“倍数与因数”的课堂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写出6的所有因数1、2、3、6后发现,1+2+3=6,又回到6本身。
二、预设客观情境,进行自评教育
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折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用以下形式。
1.在发问后自评。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因为学生的发问是思考了的结果,而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使学生思考。学生的发问比答问更值得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评价。发问后还应让学生分析比较,及时反思,从而对学习方法和心态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减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如教学“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大屏幕上的中国国旗(尺寸大小不一样的三面),这时大多学生发问:“老师,虽然这三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看上去比例很协调、很美丽的。”有个别学生质问:这三面大小不一样的五星红旗究竟哪里相同呀?笔者抓住这一极好的时机对学生的发问予以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让大家进行自我客观的评价。接着,笔者用方格把这三面国旗全覆盖,让学生分别数一数三面国旗的长边与短边各是几格?长边与短边的比都是多少?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
2.在创新后自评。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我们不但要提倡创造性地教,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教育指出:要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可采取激励办法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地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最佳的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笔者用“李大妈按年利率5.85%存了3000元钱,到期共取回了3877.5元,李大妈这笔款存了几年?”这道题来测试学生的解题策略。笔者把学生列的算式都一一板书并及时地给予评价,接着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中获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心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巧设障碍情境,进行挫折教育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就会出现某种失败的心理挫折,此后教师所要讲究的接触方式就是及时鼓励。只有鼓励才能帮助学生转化受挫的心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取不同的方式,使之尽快在克服挫折后获得重新尝试成功的勇气和力量。
1.巧设障碍。教学中可巧设一些似是而非的、有意让学生一时陷于学习困难的失败情境,其实就是教师故意为难他们,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懂得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有失败,从而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课前巧设一场师生判断比赛(指名数学科代表上台在黑板上任意写出一个最简分数,让全班同学与老师判断这些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副班长做公证员用计算器验算)。在学生没有发现规律前总是将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判断结果总比老师慢。这样设计是有意让学生比赛失利受到挫折,并让学生在学习挫折中产生质疑。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暴露错误思维过程的机会,又是为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能力评判有个正确的心理暗示。
2.迎战挫败。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迷茫挫败的感觉 这时教师要巧设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信任、期待”的情感去影响他们,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望的眼神,把师爱的阳光和雨露洒向每一位挫败者,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寻找教训并激励他们迎战挫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我们真心专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素材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久前屠呦呦女士获诺贝尔奖更是向世界证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研究能力的不断加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世界强国,可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被诟病为应试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国外的学生天差地别。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学生的幼少年则显得至关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创新教学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当今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至今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注意,现笔者就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观点。
一、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拿着课本,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也是说一不二,学生奉教师之言若圣旨,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总体素质的增高,新时代也要求教学方式做出新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对于各样的学生而言已是供不应求,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综合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这里举出一个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形象感知效果。只有学生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学习动力足了,自主学习之下会比强行灌输更有效果。在教授物体体积时,我拿出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体,篮球、黑板擦、文具盒。最后在这个实验的引导下,学生对体积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有大小之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体积的概念。学生在实际观察感知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此时学生的活动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要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实实在在的学习的主人。数学思想指导着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省略必要的引导和案例讲解,直接给出公式和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记忆掌握。这无疑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故而在后期的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课本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通过课程初期的引导和情境创设,让学生联系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指导。
二、创新师生关系
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任务比较繁重,内容比较杂多。很多教师一堂课上完,都是慢慢的数学公式和题目,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也被挤占,教师的形象也变得严肃呆板,数学也变得枯燥乏味了起来。要建立创新的师生关系,一定要改变这种状态,转化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像以前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在课堂中指出了我书写的一个错误,事后这个学生反而给我道歉,说让老师课堂上尴尬不好意思了。第二节课我就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这名同学,也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交流,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人格培养都是尤其重要的。同时这里引用一个“相机诱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象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弗雷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而“相机诱导”也并不是一时半刻就会的,需要我们有深厚的功底。对于课的处理,离不开教师个人的见识,而要形成见识,则要靠数学的功底,更要靠教师的使命感、职业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习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三、创新评价模式
数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对于教师感知自身教学效果有个更客观的认识,在应试教育阶段,考试可以说是唯一的教学效果评价,这种片面的学习评估实则不能完整的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更应该结合考试和课堂表现综合考量一个学生。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立体成体系,客观多方面的评价模式。我在数学教学中曾经引用过2―2―6的评价体系,就是学生课堂表现占二成、平时课堂作业完成占二成、阶段性考试测验占六成。这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无疑更加全面客观。学习效果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的检验手段,具有对师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让学生感知薄弱的知识环节,激发学习动机,强化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谒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8
一、确定学生学情定位。
学生是学习主体,一切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全面了解学生目前的素质发展状况,确定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里学习、活动,真正做到既不是“不跳”就能达到目标,也不是“跳起来”也达不到目标。
二、深入钻研教材,用活、用好教材。
同一本教材不同地区使用,有一些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符合当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这样就需要老师全面了解知识体系,及有关章节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补充选取一些贴近当地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的情愿体验,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三、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设计出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意义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能不成功的关键。目标设计要做到“三个并重”:保底和开放、显性和隐性、短期和长期并重。当然保底、显性、短期的“双基”仍然是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要从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来设计教学目标。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备好一节课,必须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处理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探究目标,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灵活安排教学途径,加强实践应用,扩宽数学知识领域,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9
小学数学多样化作业如何设计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课堂教学如此,作为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之一的作业也应如此。但平日那种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作业已使学生成为一个“机械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制。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改变原有的作业观,认识到作业也应顺应课改要求,展现出全新的形态。
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作业改革,从注重人的未来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角度去考虑,来提升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认识到作业不仅是做习题,而且要做与习题有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创造。使作 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堂观下与之匹配的新作业观呈现给学生的应是开放的、整体的和多元的。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开放的内容,采用有效的策略,促进知识的整体优化。那么多样化作业设计如何切入呢?
一、操作性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内容主要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板块。研究图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计算等内容时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让学生亲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并在课堂上对其作品进行展示。这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这类作业又可细分为手工类、美工类和拼图类作业。
1.手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有启发性的提示语,比如可选用哪些较方便的制作材料,大体的制作要求等。如:在学习《角的认识》前,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签、小棒或硬纸条等,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角的特性
2.美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大小自定。并提醒画图时注意确定比例。在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还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由发挥。例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业就是: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结果,学生在上交的图中除完成老师规定的要求外还画上了便利店、洗手间等人性化设施。由此,在完成过程中真实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拼图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要求先动手拼一拼,再把拼后的作品粘贴在纸上或结合拼的过程在纸上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描述出来,让过程性的知识留下痕迹。例如,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后,家庭作业就是:请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并把结果贴在纸上,写出发现的结论。学生通过尝试,很清楚明了地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作业,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体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认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相对比较贫乏,造成学生对量的观念的正确建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观念的认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自己应对这些量的观念有正确、清晰、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时应做到人人练习、多多练习,加强实践,增加感受。例如,学习了《克与千克》后,家庭作业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诸如此类的作业,旨在以各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帮助理解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他内容中的一些小调查。小学数学中统计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统计观念与随机意识。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了解知识形成的来胧去脉,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设计此类题时,教师应对相关的统计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应事先考虑到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响对正确知识习得的无关因素。如: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后,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身高和体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并算出爸爸和妈妈的体重,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诸如此类的练习,训练了学生找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联想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精神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知识更�
四、查阅性作业——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此类知识往往是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体现了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设计此类作业时,教师应事先进行查找,对知识有全面正确的了解,使自己的专业功底广博深厚,并留心发现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任务提供保障。
五、整理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每个单元结束后的“整理复习”。在每一单元新授结束后都可用,尤其适合中高段学生。这一板块的内容是重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脉络, 因此,可让学生先回顾所学知识,再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和重难点知识都应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刚开始训练时,只要求能清楚、准确、全面地整理出知识即可。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基础好的话,还可以针对梳理出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相应的举例,写出解题的提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自行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这样的话,学生其实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编书者。
总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设计多元的有效的练习是个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精神,细心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开发出最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做”作业资源。拉大作业的“长度”与“宽度”,让我们的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学会创造,还要放远目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多元作业的乐趣中发展自我!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0
一、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即了解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知识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现在我们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一节课直接体现出来的问题就是:
1、设计的问题是否是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以前在讲《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内容时,自我感觉设计的内容比较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举出很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如:栽树先栽两棵树,就可以确定这一行的位置;班级摆桌子,前后各摆正一个,中间的桌子的位置也就可以确定了;木匠师傅用墨斗打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会在墙的两头分别固定两枚钉子,然后在钉子之间拉一条绳子,定出一条直的参照线,这样砌出的墙就是直的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引起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问: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实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出这句话我就后悔,这个问题,问的太随意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就拿在座的不是数学老师的,要回答的比较规范都很难。学生的表现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任何反映。接下来的时间过得很慢,课堂内仿佛都能够听到师生间平静的呼吸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象到的,还好有几个事先看书的,把答案说出来了。上完课时,在反思这节课时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我还不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问题他们消化得了,什么问题他们消化不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课前备课时,对于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认真深入的思考,导致问出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做答的,严重点说就是,你说的话学生根本都听不懂,你还讲什么课。所以,我们不要总拿我们的眼光去看学生,这个你应该会,那个你应该行,实际呢,学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出色。我再备课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针对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状况想一想,学生能不能听懂?能不能回答出来?
2、备课时还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列举了一些乘积中间有“0”的情况。提问:� 我当时想:黑板上都写出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说不完整。于是我不高兴地不加评价地让他坐下了。
课后,我突然觉得我又一次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会不会伤了那个学生的自尊心?经过这么一次,他以后上课还会举手回答问题吗?而且对于他的学习水平说,能说出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得到的应该是表扬而不是冷落。
通过这一次教训,在设计问题时,我总是把问题设计出三等,第一等稍难,给程度好的学生准备,第二等难度适当,是给程度中等的学生准备,还有第三等就是简单的,给学习水平差的学生。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以更多的努力去换取更好的成绩。
二、备课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难啃的“硬骨头”。孔子都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将一些看似枯燥无奇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去教学,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所以在备一节课时,我总会想一想哪个点是这节课的兴奋点,怎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什么时候应该兴奋一下,当然一节课学生不可能都持续兴奋,我认为分三个点来引导学生兴趣。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实际生活出发,把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数学走进了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同时解决了数学知识,使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例如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创设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的情境(小蚂蚁和大青虫作战),让学生欣赏,自主提出自己想解决的各类数学问题。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向小蚂蚁那样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明白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使教师的教真正围绕学生的一切展开。再把例3(乐队有5人,唱歌的有9人,一共有几人?)及“做一做”的题目(一共有多少个南瓜?)改为模拟应用,放手让学生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小组间可互相交流想法),获得“用数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练习本身是枯躁乏味的,加之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比较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
(1)可以采用一些游戏活动。如:“找朋友”、“用手势表示判断结果”、“寻宝闯关”等。
(2)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练习。我上学期练习的形式大多数是小组竞赛。将全班同学分四个小组,每天练习在配备上总是设计成四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完成,每天的成绩由课代表记录,加上平时测试成绩,月考成绩综合评价两个班每个小组的成绩,并根据成绩给予一定的奖罚。这样不仅会使学生课堂上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课后也有竞争的意识,存在着一股拼劲,在小组竞争中进步,在两个班的竞争中进步。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讲课必然要“量体裁衣”地备学生。 要在课前备学生,课上察颜观色,因材施教,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1
摘要:数学概率统计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项实践活动中,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概率统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大专数学概率的学习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大专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数学概率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研究大专数学概率的教学对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专数学;概率教学;教学模式
一、大专数学概率教学的现状解析
1.大专数学概率教学结构单一,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结构相对单一,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教学上。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2
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 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3
小学生大都好动,活泼,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很难适应纯粹的理论知识教育,也不 不到一年的小学教育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
我认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是尤为重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数学,喜欢参与老师组织的数学活动比教会他们数学知识重要多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
1、创造贴近生活的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古语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学生产生与课堂教学、学习活动本身相关联的兴趣,使他们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课堂中设计一些新颖的导语,有趣的故事经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以童话引入: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公鸡早早的起床了,它跳到高出“喔喔喔”的叫着,请你猜猜公鸡打鸣是叫人们干什么呢?每天早晨是谁叫你起床上学呢?那你想认识钟表娃娃吗?这样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使他们迫切的想了解钟表。又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请大家数一数我班四组有几名学生,再请你数一数老师今天带了几个磁扣,说明生活中10以内的数够用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还有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在数学王国中,有一群漂亮的图形娃娃,它们快乐的生活着,经常一起玩捉迷藏游戏,瞧,有些调皮的图形娃娃藏在我们教室来了,大家愿意与他们做朋友吗?”这样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
2、在玩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中渗透数学知识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对游戏、玩具都非常感兴趣,也乐于观察、思考。教师应该学会在游戏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学生做风车为诱饵,先进行一些图形特征的教学,诱使他们不断地折纸、观察,为后面的动手实践做好铺垫工作。在做风车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一个长方形怎样变成正方形,一个正方形怎样变成四个相同的三角形,以及一些图形拼组的知识,
整堂课以玩为主线,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动手实践能力、无形中渗透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使学生对图形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小学教育比中学教育要困难多了,低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越具体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具的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贴近生活的事例,愉悦的课堂氛围都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4
作为老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于自己的个人研修计划也需要很重视。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照教研工作计划,以学校的教学教研�
二、教研目标
1、积极实践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围绕“有效性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积极探索,参与课题研究,配合学校做好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能够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
三、教研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看教育教学专著,并认真做好笔记,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2、认真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平时要做到:用心备课、上课要有激情、及时撰写课后反思、精心设计作业、耐心辅导学生。
3、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配合教导处做好每一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
4、通过教师个人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扩展自己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5、积极主动地上好研讨课,认真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教学研讨进课堂。
6、虚心向同行教师们学习,争取多听课,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学科知识的不足,本学期听课绝不少于20节。
7、认真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争取有质有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5
摘 要:本文从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是小学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窗口”,教师要有效把握住这一“窗口”,就必须从理论、备课、生活、创新四个方面准备,同时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实施机制等方面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窗口 生活化 实施机制
小学数学从编排结构与情景设计上都匠心独具,体现出新课程理念,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呢?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其必由途径。下面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些体会。
一、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
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是小学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窗口”,教师要有效把握住这一“窗口”,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一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准备。没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并能站在其前沿,方能跟随课改潮流,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新课程告诉我们以教材为凭借,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打开了“窗口”。二是备课中要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因为备课就是为了上课,如果在备课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准备,就难以把握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度,也不利于上课时的选材与发挥。至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应心中有数,或是相关内容有可供选择的探讨例子。三是为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生活准备。这是要求教师注意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以数学的眼光洞察生活,体会数学的功能与妙趣, 使自己在教学中从容地选择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有利于自己厚积薄发,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的内容。四是挑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时代生活特征,具有创新的思维特征,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心理需求。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这主要是强调教学方法与生活化教学内容保持协调一致。要使教学方法生活化就必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置身其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带来的乐趣,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彰显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的动机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沛。如教学“测量长度”,我先让他们怎样知道自己的身高,需要使用哪些工具。随后我让他们选出一人,再分组讨论怎样给他(她)量,并试着给量一量,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再量一量。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6)克和千克时,从学生每天吃的蛋奶引入,再让他们动手称一称,从而让他们在感知中体会克和千克的关系。认知身边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机制
一是要选准内� 必须要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丰富感知力的内容,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准教学内容。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考虑到本地山区学生的居住环境,秋季学生喜爱捡拾核桃、板栗等果实的活动,导入时问学生;“星期天你在家附近的树下捡了多少颗核桃(或板栗)?”学生都很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各自的成果,然后我接着问:“同桌两人一共捡到多少核桃(或板栗)?”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之后我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有两位同学在计算中忘记加进“1”,一位不知进“1”怎么办,我让他们根据以前所学展开小组讨论,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时我再与他们一道归纳小结。数学是身边的学问,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所设计的数学问题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只有综合了这些因素,才能有效激活数学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二是要把握好恰当的契机进行切入,这与每个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关。如果在教学时运用学生身边的悬念,巧妙的问题设置可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当然使用多媒体技术、远教ip等都能作为很好的凭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三是教学设计要富有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常教常新教学相长。四是要有灵活的教学机制。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倡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生活),大胆质疑、动手验证,合作分享。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宜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留给他们展示自我、创新自我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创造中成长,并形成主动与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分享成功时共享欢乐时光。
五、数学教学生活化中要注意的事项
一要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不能为数学教学生活化而生搬硬套。二要避免教学准备不充分、仓促上阵。易造成教学目标不明、效果不显,挫伤学生学习热情。三要避免教学环节戏剧化。不能人为地一折又一折,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而应根据教情学情恰当引导、适时深入,自然形成高潮。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与反思。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以生活化的情景为基础的,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任何背离这一原则的做法,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6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7
对一节数学课的感悟教育论文
本周,利用我们的教研时间,有幸来到了曹文霞老师的课堂。通过这次听课,让我收获了很多,我发现其实听课能让自己进步很快,边听边学,边学边实践。
整节课中,曹老师的语言干净利落,表扬到位。以小组展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都非常兴奋,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课堂开始,学生们根据平时易犯错的点找出相关题目,而找的的题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展示过程中,学生熟练的讲解,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解决重点问题时,曹老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多让学生多说、多讲,多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严格的来讲,开始我做好去听数学课模式的准备,但随着学生的讲解,学生的质疑,我慢慢也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也开始跟着讲解的学生进入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各字母系数的分式方程当中。我仿佛不再是一个听课的老师,而是一名正在学习的学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把我也融入到其中的呢?回来之后,我进行了细细的分析,我发现了:
首先,曹老师一直起到主导作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就已经做了本章的题目,就其中一些易错题目,曹老师对他们进行概括,其中包括: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各字母系数的分式方程。就这几部分,安排小组讨论,并找出在这方面,大家容易犯的错误。以这种错误为标杆,出一个相关的题目,引领全班同学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在学生出题、讲题的过程当中,曹老师一直关注着学生的动态。
题目是否典型,学生讲的是否透彻,其他学生是否都已明白,类似的相关题目是否掌握,都在曹老师的掌控之中。就连学生讲解的速度,曹老师都进行了统一调度。
其次,学生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学生一直在自我探究、自我讲解、自我提高当中。开始,学生们找出易错点,并认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本组同学在交谈和聆听当中,进行合作交流、思维碰撞,把小组内共同的结晶——出的题目写到黑板上,这样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当本组出的题目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情况,本组成员能讲的头头是道的时候,整个小组内的成员眼中都透出喜悦、自信的光芒。如果本组的表现不尽人意,孩子们会进行积极地反思,争取下一次出色的表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与同学交流的乐趣,感受到了展示自我的乐趣,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最后,学生们是训练有素并快乐的。
通过观摩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没有做作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顺理成章。学生们到讲台前讲解,讲的同学思路非常流畅,听的同学聚精会神。在讲解的同学出现问题时,其他同学会主动地提出,供全班同学探讨。每次同学讲完题,总会跟上这样几句话:“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问题吗?”“还有补充吗?”这些孩子,不仅流利地阐述了自己组内观点,而且还照顾了全班同学的想法,这又是一种展示自我,剖析自我的历练过程。
总之,这一堂课,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神,同时也抓住了我的心。在今后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吸取其中的养分,运用到我的课堂上。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8
备课是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掌握、接受、升华和运用的过程。有效备课能体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心血。传统教学的备课大都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都是凭借教师已有的个人经验和意向来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农村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倒不多见。由于受学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限制,好多农村教师都感到有心无力。那么,如何有效的备好小学数学课呢?备小学数学课,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并遵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采用系统备课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小学数学的备课工作。
一、备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越充分、越细致、越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合理分析学生情况:(1)了解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的知识预备状态,主要是看知识、技能、情感方面有何经验基础。(2)分析学生背景知识。数学知识经常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学习、建构新知识,又使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备任务
当代教育理念是“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备课不是任凭教师主观预设方案进行简单的复述,而是以学生的学 因此,数学教师备课的主要任务是:充分领悟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1)明确学习任务。(2)认真分析教材,领会教材设计思路,教学重难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教材的育人因素,这些都是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本网网)
三、备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讲究全面、明确、适当、分层有弹性。既要确保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备检测
教学活动中教学信息反馈也十分关键,检测的目的就在于此。
通过检测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未达
到目标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教师得到信息后就可及时对教学进行
调整。
五、备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多样化,多个环节,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是多元教学因素共同形成的`教学过程。要考虑好教学过程的步骤、策略、学习环境和教学时间等。(1)设计合理的步骤和策略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备课是要多考虑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动手、乐探究。
教师应相信学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交流的主要途径,备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以学生为主,反映出新的备课理念和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9
(一)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对于形象性的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对于抽象性的知识特别是那些枯燥的知识提不起兴趣。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字兴趣,而数字化技术就是有效手段之一。
(二)数字化技术自身的特点数字化技术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能为学生提供绚丽多彩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活泼生动的动画或视频材料,使学生身临其境,这些效果是传统的德育方法无法比拟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字化德育的效用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德育趣味、生动化小学生具有好奇、喜新,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等特点,� 这样的故事情节如果单是语言描述,有时略显枯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这些故事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更感兴趣,更易接受。
(二)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数学德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利用学校的数字青少年宫在校园网上建立班级网页,一方面发挥集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增强集体意识。在这班级网页上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如有学习园地、知识窗等,数学教师或其他各科教师可将本学科相关的德育材料上传至班级网,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本领,将德育渗透于无形。同时,建立聊天室,在聊天室内,学生可针对数学问题提出困惑,学生之间可互相切磋讨论,发扬互帮互助精神。教师亦可参与其中,增加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总之,数字化德育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注重创新,真正发挥数字化德育的功能,培养出服务于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0
一、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思维敏捷的学生举手解答,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只能听之任之,根本没来得及仔细思考,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只能附和于思维敏捷的学生,听别人答题,不动脑思索,失去了思维想象的信心,逐渐养成懒惰的习惯,这部分人占学生总数一半之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组织讨论合作,不能见到问题就讨论,瞬间就回答。只有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思考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才能对学习感兴趣,有成功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景,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导入新课的提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必须注重新课的导入。导入新课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借题发挥,创设问题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习兴趣。例如讲授圆的认识时,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关于圆同学们都熟悉,你们有哪些问题想问呢?学生立即回答,有的说圆如何画呀?有的说圆的周长和面积如何计算呀?有的说圆有哪些特点呀?有的说圆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呀?这样,借题发挥,让学生提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自主学习的提问。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一定给予正确的指导,不能让学生盲目学习,提出问题要有科学性,创新性,有价值。例如讲授年、月、日时,教师直接说出问题的实质,这节课我们自主学习,然后说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可以吗?学生通过自学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说出发现的问题。有的学生说为何一年只有十二个月?有的学生说如何计算一年的天数?为何一年有闰年和平年的划分?有的学生说为何闰年比平年多一天呀?教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讲授重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计算、释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1、领会编书出题者的意图,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小学数学教科书每一知识的讲授都有相关的例题,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授学习例题的方法,学生自学例题,获取知识。例如每道例题教材的讲解不是一步到位,还有一些解答环节,还有一些解题过程,教师让学生准备一支红笔,按照解题思路把相关的步骤写出来,例题中原来的解题步骤有哪些原理、定义、法则、概念写出来,让学生弄懂这些问题的实质,根据编写者的意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学习掌握数学思维想象的过程。
2、学会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前后知识密切相连,几乎每一新知识点都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的,教师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讲授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指导学生运用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组合推导出圆柱表面积。
四、自主探究,注重实践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教学必须注重实践,让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例如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把其中一张沿着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观察、测量、比较,提出问题:剪拼后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吗?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剪拼成的图形长与宽一样吗?一到学生最后得出结论:s平行四边形=底高。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1
浅谈怎样备好一节公开课(苏教版教学论文)
存在就是合理的。只要老师求进步的信念一天不消失,公开课便永远不会消失。如果平时我们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公开课与家常课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对于二者的不同,有人做了这样有趣的比方:公开课是华丽的时装,家常课如朴素的布衣;公开课是精雕细刻的美玉,家常课是原生态的玉石;公开课是频频出镜的模特,家常课如默默无名的村妇;公开课是改善待遇的小灶,家常课是滋养身体的粗粮;公开课似名厨掌勺,家常课则“若烹小鲜”。这些比喻实在精彩,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公开课和家常课的区别。
如果说家常课是用来养人的,那么公开课就是用来炼人的。因此如果是一个在教学上渴求进步的老师必然是十分重视公开课的。那么如何备好一堂公开课呢?这个问题当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经过几轮公开课的准备,我个人总结了一些经验看法,现在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予以己之一砖引出众家之玉。我把一堂公开课的出炉总结为四句小诗:“众里寻她千百度,庖丁解牛明思路。深挖教材加亮点,精雕细刻心有数”。
众里寻它千百度
这第一句其实可以分为两个过程:收集素材、确定重点。收集素材就是要大量占有讲课素材。包括下载大量的课件、参考大量的教案、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用哲学上的话来讲就是首先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我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一般都要先下载五个课件,参考三个以上教案的思路,此外还要把手头能看的相关资料全部看完。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在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有更大的余地。这是讲好一节公开课的必要基础。比如说:我在讲《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一公开课时,我事先就下载了7个课件、3篇教案。看了包括教学参考书、两本练习册的相关资料,还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麦当劳最新资料。当然仅仅占有大量的材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从中进行必要的筛选,就像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的一样,“我们不仅要占有,还要有挑选”因为我们已经占有的东西当中有很多并不是我们讲公开课时必需要的,有些甚至是无用的。所以要对已经占有的材料进行第一次去粗取精的筛选。经过这次筛选我们心中应该确定哪些材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主要参考的材料。也就是要确定一个参考的主体,其余的如每没有特别价值的材料则大可以删掉。
庖丁解牛明思路
选好我们要参考的主体材料之后,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备课过程了。通过备课我们要深入地进入到文本当中去,这一过程我们至少要完成三个任务即:彻底理顺文章结构,彻底理解作者意图,彻底弄清文章思路。备课人在这一过程结束后要有一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感觉。也就是闭上眼睛我们脑海当中就应该勾画出整篇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但是工作到此仅仅完成了一半,因为仅仅弄清了文章的思路还不够,还需要确定讲课时的思路。一堂公开课上讲那些内容?怎样讲这些内容?怎样把你所要讲的环节串起来?讲课者心中是需要一个明确的思路的。这就需要进行第二次精心的选材。不同的是这一次的选材的对象是文本内容,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你在公开课上要讲清的内容。选材范围显然比上一次小了,但是这次要求却高了,所有的选材都要围绕讲课者的思路展开,合则留,不合则删。哪怕是很精彩的材料只要和讲课思路有悖也要忍痛割爱。比方说我在讲《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我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最后把自己的讲课思路确定为:“解开一个标题,说明一个现象,得出一个结论,受到一点启示”。我把通篇文章融炼为四句话,等于是把书读薄了。讲清这四句话我这篇文章就能够讲好,当然这中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
深挖教材加亮点
经过以上两个准备过程,我们的讲案基本上就成型了,如果把现在的东西拿到讲台是可以进行讲解的,但是肯定不会出彩。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三项工作了。这第三项工作就是在现有教案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再次深挖,并给讲案增加一些亮点,这些亮点可以是一些增加课堂趣味的小故事,经典言语的引用,或者是自己思考出来的一些启示,但是不管是什么都要起到别致新颖、让人耳目一新却又过目难忘的作用。可以说这些亮点就是你这堂公开课的标签。我在备《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时,我就抓住了“全盘西化”这个亮点做文章,我觉得这篇课文只讲麦当劳在中国的变化会使文章很平面,但是如果把“全盘西化”这个概念拓展一下,无疑会给自己的公开课增加些许亮色。于是我在讲这个概念时,先是找了胡适先生关于全盘西化的资料,又找了一个极度崇洋媚外的小笑话,又讲了菲律宾全盘西化后的恶果说明全盘西化这个观点是虚无的,是不可行的。这样一深挖,课堂的深度立显。当然课堂深度的提升是要一个度的,要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础的。如果无限深挖反而会适得其反。
精雕细刻心有数
备课到了第三个环节,讲稿已经基本定型。如果认为到此就万事大吉那就错了,事实上,一堂公开课在没有讲完之前你需要做的工作永远都不会完。有句广告词说的很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一直在努力”把这句话拿来形容公开课的备课是再恰当不过了。此时,我们的讲稿虽然基本定型,但按照上述理论,我们还需要不断修改的,我们需要不断推敲讲稿的整体思路是否明确,研究讲稿的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是否自然,甚至讲稿中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去认真推敲。这主要是在细节上下功夫。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讲稿设想课堂上可能会出现那些意外情况,哪些内容到课堂上可能会用不上,哪些问题的设计到时可能和我们预想的有出入。这些都需要去思考,要提前想好预防措施。通过这一环节最后要做到:手中无稿、心中有数。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也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在前几次讲公开课之前我总是不时地反复看稿、审稿,而每次都有新火花的迸发,每次都有新创意闪现,每当这些灵感、创意在头脑中闪现,我就赶紧添加到讲稿中去。这个过程一直要持续到公开课上完,这种无止境的追求让我受益非浅。
总的来讲公开课要做到:“推陈出新、有心栽花、凸显自我”。如果说家常课能看出一个人的耐性,那么公开课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悟性。如果说家常课比的是一个人的底气,那么公开课比的就是一个人的才气。能上好家常课却不会上公开课的人,是实干家;只会上公开课而不去认真上家常课的人是表演家;为了上好公开课而荒废家常课的人,是名家(为了名利而不顾自己真正的家);能上好家常课又能上好公开课的人,才是真正的行家,也是我们真正向往的大家。公开课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思索便是我们的收获,思考便是我们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2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它表现为:
(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一.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
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哪里找、怎么学、有什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调查数据表明,小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数学应视为应用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实验表明,改变教学评价对象,能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出了备课、上课的一种新模式。更能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为:
五、教师活动
1.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2.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3.溶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
4.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5.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作业自改互改,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六、学生活动
(一)自主性学习状态
1.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二)合作性学习状态
1.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
2.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三)创造性学习状态
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