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小学教育督导论文【优秀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小学教育督导论文 1
教师的教学风格已� 如何将沉闷、枯燥、凝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旧貌换新颜,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信心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而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 小学教师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那么,探讨研究那些因素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一)内在因素
1、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和更新知识的理念
记得初为人师时,我们把“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作为座右铭,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居高临下,驾驭自如,向学生输出知识的精华。一个知识贫乏的教师,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也教不出好学生。固然,教师自身受教育的程度的确是教师风格形成的前提。一般来说一个教师文化层次越高,他的知识越渊博,在教学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新知识的含量,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但常识告诉我们,水也是有区别的,有清水、活水,也有死水、脏水,甚至腐水、臭水,那么,老师有了一桶水是不是就够了呢?显然是不行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具备了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理念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2、教师的乐教敬业精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其光辉的一生铸造了教师的理想人格: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教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革新创造,时刻坚持“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正是他的这些优良品质影响着学生,才塑造出众多社会栋梁之才。中国有这样一句老话:“师徒如父子”。这句话说明老师可以像父亲一样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当老师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当老师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老师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老师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一个教师只有乐教敬业,才能认真地对待每堂课的教学,才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强烈愿望,才能力求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效果的完美。教师的乐教敬业精神程度对教学风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3、教师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
文如其人,课也如其人。有的人热情开朗,激情澎湃;有的人沉着冷静,思维慎密;有的人机智敏捷,幽默诙谐……,个性特征的不同教学风格就会有所不同。
玛兰德在《教室里的雕塑艺术》中指出:“教书育人就是一门雕塑艺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是一位雕塑家。雕塑家依据自己的风格作用于他的工作对象,那么他的作品必然也会体现出他的风格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如一位雕塑家,有的教师习惯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这种风采各异的教学风格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个性特征。正是由于这个个性特征在讲台上表演才使教学风格呈现多样性,使教学成会艳丽多彩的艺术。
4、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创新意识
教学风格形成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外部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经历各种常态的接触,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特长的比较稳定的教学风格。正如优秀教师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创新,千学万学,都应在自己的风格基础上不断完善变化,唯如此,才能在教学上自己得心应手,教有成效。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不断进行教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外在因素
1、社会传统和时代要求的影响和制约
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五步法已写入小学数学教法的教科书,也作为我们评价教师一堂课的标准,由此,就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固定的教学风格。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都产生了根本的变革。而站在培养人才讲台上的教师如果不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成为现代教育的落伍者。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教学中创建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他的“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比较著名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自学辅导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
2、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是影响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小学数学包含:小学数学的概念、计算、问题解决、几何等不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能一成不变的,应在自己形成的较稳定的风格基础上去应和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小学数学概念“1”,谁能见到真正的“1”,我们只能见到一棵树、一支笔、一个人、一头牛,而绝不会见到作为数学概念的“1”,数学概念的这种抽象性就决定了小学数学的学习,就要以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经历一个将感性材料在脑海里来回辨析,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特别是新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更要关注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作为老师,不能按照预设一味寻求答案标准性,而应注重课堂的生成性。由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比如:学生的年龄大小,智力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好坏等等也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3、学校的教学民主和氛围
学校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校内的教学民主和研究氛围、学校对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状况、教学设施等等。在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探索的教学艺术环境里,教师经常研究切磋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这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是极其有利的,特别是年轻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新鲜的东西,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对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4、学校对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导向作用。目前学校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种种弊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着重考查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记忆和再现情况,注重答案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没有给学生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留下必要的空间。从而造成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
数学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和评价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产生重大的影响。
5、教学设施及学校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走上讲台讲课”早已过去。随着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具有图,文,声,像合一的特点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多媒体技术如何恰当地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影响到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1、做有激情的智慧型的小学数学教师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激情是一切艺术之母。激情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疯狂,而是你对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深沉的爱,在平时的交流中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同他们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无视学生或者看不起学生,可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痛苦,摧毁自信,酝酿敌视。当然我们热爱学生,就要在我们的行为中清清楚楚地表露出来,热爱学生包括对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欣赏。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学生有建设性的想法,要尊重理解,并给予赏识性评价,少说“你不行,你不对”多说“你真行,太棒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课堂高潮迭起,充满生机。
2、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全面了解自己在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特别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不同于其他学科。例如对于自然数的认识:1,2,3,…,101,102,103,…,1001,1002,1003,…无限制地继续下去时,很远很远的大数是决不可能由真实事物中直接抽象出来的,而只能依靠人的想象。这种想象的数,实际上是人的思维的产物,把它看成是一种“理想元素”。类似地直线的无限性,有理数的稠密性,实数的连续性等概念,也都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不可能直接为人们所感知。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因素。教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因为不同的气质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因而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教学风格。可见,这种知“己”是相当重要的。
3、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了。”又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教师一旦停止学习,教师的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在推陈出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坚持终生学习的思想,就不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不断地学习就成为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所
4、要有一个良好的心里定势
定势理论认为,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反应,并影响着问题解决时的趋向性,这种趋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起到正效应;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带来负效应。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定势对小学数学教学有较大影响,积极的心理定势推动教学的进展,消极定势妨碍教学的深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反映认识上的心理定势,又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赖于一种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定势,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为此,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既要强化心理定势,又要适时地突破定势的束缚,不断完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的教学风格。
总之,具有独特的稳定的教学风格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不是名师、特级教师才有的追求。教师的全面成长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只有通过每位教师的刻苦努力,不懈的追求,从现在开始,从你的每一节课开始,朝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小学教育督导论文 2
【摘要】
目前,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导致学前专业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培养的幼师人才难以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学前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创新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优秀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是专门培养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她们将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开放教育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乐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强化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实际操练等教学模式。
1、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目标、内容和策略的选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案例教学法在多次实验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实施案例教学法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2、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评价,调整考试方法
课程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采用阶段性评价。如若结合课程的实践性可采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调整改革眼前的考试法,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才智,下面就列举了几种考试方法:
学生命题的考试方法,此考试法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学科,学生首先要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所掌握,然后再付诸于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采用学生自由命题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中学生的被动局面,内化了学生的知识。具体做法:
(1)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此过程中要强调命题的范围、重点、题型、分值比例等。
(2)根据全体人数,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组建一套完整的试卷,然后各组之间互相审核,进行整理
(3)把修改后的试卷定为考试试卷,各组互换试卷进行答题,最后由原出题小组进行批阅,确定考试成绩。
2、记录案例后的抽签考试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前教育学所涉及的内容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两人一组,要求学生记录四个案例。
(2)由各小组对所记录案例分别提出问题,以题签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附上相应的分析见解。
(3)最后把修改后的记录案例交给老师,由老师负责学生的抽签考试。
(4)案例记录小组评定成绩,教师进行监督和补充。
3、小组合作的实践考试方式。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见习机会,让学生对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不同阶段的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法及内容: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创设一个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结构,游戏结构的设计要从整体出发,运用材料和色彩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综性的评价合。
(2)让幼儿表演游戏,此过程中要渗透合作学习的特点,并
(3)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制玩具,玩具的玩法和教育功能要有相应的说明。
总之,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改革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以实践性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詹道祥。学前教育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对策[j]。幼儿教育研究
[2]陈小燕。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小学教育督导论文 3
素描基础课是大学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也有巨大的作用。然而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大学美术素描基础课教学过程存在问题,不仅影响了素描基础课的落实效果,更影响了学生绘画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程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大学美术;美术教育;教改模式;素描基础课
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程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意义是十分巨大的,一方面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升华学生的美术鉴赏力。然而现阶段的大学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育普遍存在问题,大学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育质量也因此一直未能“尽如人意”。
(一)教学的模式过于呆板
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至今仍然束缚着我国教育者的教学思维,很多教育者习惯于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育工作。正因为此,大学美术素描教育的重点被落在了观察能力培养、表现物体形象两方面。虽然此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夯实绘画理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绘画的重要技法,但是此种教学手段非常的呆板,教学的内容相对陈旧,所涉及的面也非常的狭窄,因而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的练习很难全面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安排缺乏灵活性
对于美术专业学生而言,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方面会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安排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从整体角度看,这种课程安排有着较为清晰的目标,有益于教学工作按部就班落实,然而,这种课程安排也局限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教育者无法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加之很多课程内容相对较多,然而学校方面安排的课时可能根本无法保证教学所需时间,这就使得美术素描基础课程的安排严重缺乏灵活性,难以帮助学生领悟素描教育的内涵。
(三)个性教育需求被忽略
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对教育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然而传统教育以模板式教学手段落实教育工作,学生被当作模板雕刻,完全没有依照自身意愿发展的平台和途径,很多大学美术素描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过深或是过浅,不仅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容易扼杀学生的艺术天分。此外,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与其他课程存在较大的差异,美术教学需要目标,但并不是说完成了某一个目标就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的创作需要灵感和激情,而这恰好是现阶段大学美术素描基础课程教育所难以提供给学生的。
(一)多元化教学模式
素描基础课程教育一直在发展,然而很多教育者一直沿用着“写实画法”的教学模式,因此,教育者应有意识地打破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外国艺术学院的相关教育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例如,可以将素描基础课程教育分割成三部分,从明暗素描、结构素描、人体素描三个角度出发,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帮助学生感悟不同的绘画手法,进而形成自身特有的创作风格。
(二)灵活化课程安排
首先,教育者可以积极参与学校方面的课程安排工作,将教学需求与课程安排相结合,尽可能地妥善安排课时。其次,教育者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在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调整教学。例如,可以基于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组,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重点讲授基础性知识,对于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将教学内容前置,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落实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教师教学工作的个性化,另一方面指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师教学工作的个性化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打造具备自身属性、自身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如以素描工具为载体的素描基础课教育模板、以风景素描为对象的素描基础课教育模板。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贯彻落实“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教育理念,不制约学生的发展,而是能够鼓励学生在不断的比较、思考中发挥自身的天赋,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绘画创作风格。
综上所述,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程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关系密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之予以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教育者应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学,积极采取措施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发展自身的教学,优化素描基础课程教育质量,为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虹菲.浅析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的教改新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24.
[2]范军.大学美术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教改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6(8):83-84.
[3]钟俊韬.对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以素描教学为例[j].大舞台,2013,no.306(11):143-144.
[4]李婧.浅谈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教改的新模式[j].通俗歌曲,2014(8):154.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小学教育督导论文 4
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需要穿插讲解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学生在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之后更能够了解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避免在运动中受伤、避免体育运动的盲目性、使学生在运动中能够做到合理、科学、高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目的。
现代科学证明,要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使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疾病的预防和体育锻炼相结合,忽略了任何方面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中小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率总体不高。根据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我国普通小学的体育卫生课程教学计划规定,一二年级规定为每周5学时,三四年级规定为每周6学时,五六年级规定为每周8学时。从实际调査来看*我国小学的卫生保健课与国家规定的16学时相比差距还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中小学大约只上2学时的理论课,内容为体育课堂常规及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再有1学时为风雨教材,内容为体育明星的故事及大纲中规定的其中一项教学内容,卫生保健课大约只有1学时,实施好的学校可能多一两学时,而差一点的学校则1学时也保证不了。可知,普及率是相当低的。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初中部分相当于每周3学时,高中部分相当于每周2学时。而在卫生保健教育与实施方面,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均为12?14学时,这里还包含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可见,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总课时除去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大约只有18学时。有许多学校只考虑升学率,可能每学年只有一两课时,差的学校可能1课时也保证不了,而高中部分,学校升学率抓得更紧,情况更糟。
第二,教育职能部门还需切实督促学校落实教学大纲要求。现实中国家教育职能部门虽然对各级学校和下属各部门下达了有关体育教育的文件,但并没有对各级学校和下属部门进行全面的核査,没有完全检査他们是否按文件的要求去做,或者说没有对那些学校和部门给予一定的压力,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成长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提供学生所必需的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导致诸多中小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以及有关体育保健知识的教学。
第三,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尚未普及,许多学校仍以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常规管理,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只片面地注重升学率,任意剥夺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或者有的学校开体育课只是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而不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甚至在一些中小学的毕业班停止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更不可能重视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的培养。当然,也不可能去根据《体育法》的要求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四,体育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在教学中,由于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片面强调抓升学率,提高学生其他科目的成绩,对体育课形成一种若有若无的心态,随意支配,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部分体育教师即使有加强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诉求, 再次,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不够,存在一种混日子的念头,认为体育课还是以前那种“放散羊”的形式对体育课不负责任。诸多情况的影响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在理论课上不给学生提供有关的体育理论保健知识,在实践课中也不能提供必要的保健知识,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第一,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强体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卫生保健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应尽义务。国家职能部门应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要求下属各级职能部门,亲自检査各个中小学所安排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特别是卫生保健知识课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以及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程度更要进行认真的考核,要由面到点、有表及里地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另外,教育职能部门要制定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中小学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大纲,同时指定国家统一的教科书,并适量增加体育卫生和生理保健知识,为小学生的体育基础课保驾护航,同时要对中小学进行监督使规定能够落到实处。如制定大纲指定上课时间等,使卫生保健教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并适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应鼓励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科书和选用教材 “一纲多本”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把卫生保健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第二,要加强中小学体育卫生知识的基础教育。建议对学校体育、卫生保健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成立学校健康组织,制定规章制度领导挂帅,由教育职能部门进行检査与评估,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体育卫生与保健知识培训,使体育教师对此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同时对体育教师加强思想意识教育,要使其对中小学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做好中小学校长的工作,要让校长认识到学生身体的健康远比文化课知识要重要的观念。学校应认真重视对学生的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由领导到教师、各级加强,做到以提高和普及学生的健康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降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必要的体育运动损伤,同时学会在运动损伤发生时及时进行科学的处理,真正做到教育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三,加强体育卫生保健课程在体育课中的授课比例。加大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使学生初步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部分。例如,在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时,有些学生认为没必要。这时,应向学生阐明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适当举例指出不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会造成的损伤;在夏季体育教学中,应及时向学生传授预防中暑的常识,传授科学的饮水方法,加强游泳的安全教育等卫生保健知识,这样做都能收到好的效果;进行长跑教学时,结合长跑当中长出现的“极点”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极点”的出现和如何掌握克服“极点”的方法。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积极手段,卫生保健则是保护学生健康有效的预防措施,两者是从不同角度共同作用于学生身上。各个中小学校应该在国家职能部门的监督下,每个体育教师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认真地进行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更要重视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和学习,使体育锻炼和学习都科学化、合理化。因此,中小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小学教育督导论文 5
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工作已经取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育管理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并对完善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提出解决措施。
(一)决策民主化
决策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核心工作,只要讲究民主化,不仅管理者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而且会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可行。为了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每周召开的行政例会上提出决策内容,通过讨论的群策群力作决定;
二是把一些重大的决策草案的任务分解给分管人员,分管人员组织相关人员研究,提出决策意见,再集体通过;三是涉及全校性的重大工作,先由分管人员与相关人员一起拟出决策草案,交由校委会讨论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予以修正后通过。这样的决策过程发挥了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潜能,汲取了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尊重了各个层面的民主权利,也加深了学校教职工对决策的理解,为决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执行规范化
决策的落实、制度的执行,最主要的是规范化。每个职能部门都要制定出明确且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按规范办事;尤其是各层面的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必要时,在执行过程中如考核评优、职称评定等内容要予以公示。领导者身体力行,是无声的号角。无言的纪律。学校管理者只要把这些抓在平时,无需插手下属的具体工作,各项工作也会按部就班地进行。
(三)评价多元化
评价的多元化,应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上。一是教师自评,每节课的反思,每学期的工作小结,每一学年的考核,教师都要写出总结或述职报告;二是学校内部的互评,各职能部门、教研组和各边村小学及教职工之间的互评;三是学生、家长、社会评;四是上级部门评。多元评价的前提是深入检查调研,这一环节不容忽视。只有深入课堂,深入平时,才能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与公证性。
(一)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能在无形中熏陶、感染学生,起着桃李不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此,学校在整体布局上追求创新。意蕴深远的标语,独具匠心的特色绿化园地,温馨典雅的走廊、墙砖,别具一格的个性宣传牌,各具特色的室内设计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无不折射出师生创新灵感与艺术文化交融的璀璨。另外,学校还在文化内涵里渗透创新。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区分别设置了科幻画、想象画,并配有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温馨提示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学校倡导班级文化建设以一班一风格,班班有特色为目标,积极打造班级创新特色文化,倡导不拘一格,个性化的班级形象。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在重视校园硬件环境文化建设和创新教育内容展示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和校园文化内涵的积淀,依靠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型的管理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味。学校将创新教育融入校园管理的各个方面。为发展和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不仅可以在校园广播里,增添校园特色音乐,浸润师生心灵;还可以精心设计小学校园文化手册,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美设计收纳其中,深刻地阐释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及文化内涵。
(三)课堂建设
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生成的主渠道。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从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标新立异人手,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诱导、熏陶学生,逐步生成创新人格。其次,拓宽教育渠道。学校鼓励学生多读书,制定各年级必读书目和必背篇章,让学生多积累。最后要坚持学创结合的学习模式,以智力活动为基点,把创造思维训练落实于日常中,强调平等的师生对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助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长知识、增智慧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方向标。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主动意识,打破以前管理中出现的专政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平时的情绪变化,不要让他们有奴役的感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发展,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育管理者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尊重,使人性化与管理制度相配合。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平时应该多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因为一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最了解,管理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更好进行。此外,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坚持为了一切的学生。
其次,建立科学的测评办法和合理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师测评办法往往是采用学生的成绩来考核教师,这种测评办法是有缺陷的,应该摒弃这种测评方式。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独立自我管理能力,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学 同时采用评分制,这里包括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评分,使教师真正发现自己在授课和其它方面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小学的管理者要更加注意放手让负责一线教学的教师去探究一些新的小学教学方式,以及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第三,针对一些青年教师,他们不缺少专业的知识,而是缺少实际的授课经验,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听课,将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和自己的专业特长相结合,总结出更为科学的授课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由于小学教育存在它的特殊性,所以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要合理,既要求学生要掌握知识为以后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又要使学生的心理成长得到保障。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必须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儿童心理阶段和生理发展的特点,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出发,积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新课程管理体系。小学要进行人本主义的管理,还要注意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互相之间的结合。过去的教学管理比较注意服从,这样在教育管理之下,会让一线教师容易产生消极应对心态,从而无法获得尊重和满足,在工作过程当中就不容易进行配合以及服从。
而人性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让被管理的一线教师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尊重,和一线教师平等地进行交流,进一步地取长补短,在情感上进行互动,最终可以促进教学管理制度令行禁止,一线教师更加配合以及服从。小学的教育管理者要更注意发挥一线教师的工作自主倾向性,并且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促进这些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因此,管理者要更多地对教师理解以及尊重,最终以人性管理配合制度化的管理,促进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小学教育督导论文 6
(一)教育惩罚的含义
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是指对学生的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之改正,并使之逐渐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约束力。教育惩罚的本质是一种“合理惩罚”,即教育者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之上,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犯错误的动机、危害程度等,按照相关的制度与规定,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处罚原则和严谨的处罚程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做出强制性的矫正。
(二)教育惩罚的对象
教师落实教育惩罚的对象是惩罚行为所指向的客体。因此,教育惩罚的对象不是学生本身,而是学生的违规行为。
(一)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站在教育意义的角度上看,实施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承担应有的责任。惩罚的过程应当充满尊重,应当以明晰道理为理念,不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以及错误造成的危害,给学生指出改正错误的方向,还要对学生积极承担责任、改正错误的心态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一些教师在对缺乏责任心的小学生实施奇教育时,在将其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阐述之后,采取让其保管班级钥匙并要求其提前到校为同学们开门的惩罚措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效。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是帮助小学生增强其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
班级管理与学校教育一样,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对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直接目标活动,促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主义是我们国家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是否具备集体主义观念及精神,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必须要注重教育学生培养其集体意识,促使学生养成集体认同态度。
在班级管理教育惩罚的过程中,需要以集体纪律作为保障,当个别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不仅会给学生自己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集体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在此时选择实施惩罚不仅能够维护集体纪律的权威性,还能使实现集体目标得到保证;同时,小学生也会产生与集体共荣辱的思想,其集体意识也会逐渐变强,能够在集体活动的参与上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三)培养小学生的民主意识
在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的今天,把民主意识教育提上日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教育惩罚虽然是由教师来具体实施的,但实施过程中所依靠的并不是教师的权威,而是由大多数学生的意愿所决定的,取决于其对惩罚的认可度。
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惩罚时应当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在制定班规班纪时,应当注重学生民主意识的充分发挥,有效调动起小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并组织开展学生民主讨论会,在会上形成和完善合理的教育惩罚,制定出与教育实际更加契合的班级管理规范,以培养小学生的民主意识。当出现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按照既定的班规,或者是征求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实施合理的惩罚,这不仅可以使违纪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还能在班级当中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获取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增强小学生的耐挫力
科学、合理的惩戒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促进学生形成责任感,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抵抗并战胜诱惑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其意志和尊严感。在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我们应当注重赏识教育,要乐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形成我必卓越的信念,谨记天生我材必有用,促使孩子们充满自信、积极上进地成长。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赏识,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只是赏识,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孩子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使他们形成“自己永远是对的”的错误观点,进而导致他们的内心十分脆弱,一旦有不同意见出现,就无法适当、及时地使自己的心态和想法得到良好的调整。尤其是现在许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备受全家人的宠爱、呵护,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养成任性、唯我独尊、自私、不管别人等等不良习惯和倾向,容不下一点别人的批评,更无法采纳别人的建议,缺乏责任感,一遇到问题就一味抵制,不接受规矩规范,无法承受挫折,耐挫力极端低下。
(一)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
在当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中,有很多教师都把学习、运动、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如当学生犯了错时,就用学习来对学生进行惩罚,罚他们抄生字、做作业、背课文;或者用体育运动来惩罚,罚学生到操场上跑三圈,或就地做若干俯卧撑等;或用劳动来惩罚,罚他们扫厕所、倒垃圾、拣废纸。这些惩罚措施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学习本来是一种很好的享受,体育锻炼也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劳动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件光荣而高尚的事情,但是当把其与惩罚相联系并强制学生执行时,产生负面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做了错事或者违反了班级规定就要去学习、去进行体育锻炼、去参加劳动,时间持续久了孩子们就会把它们跟罪责感、耻辱感、厌恶感相联系,因此,在实施教育惩罚时必须要正确把握惩罚程度,注重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和劳动热情。
(二)界定教育惩罚的范围
从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来看,笔者认为需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将对学生的表扬作为主要的手段去带动班级及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在惩罚的实施过程当中,必须要避免进行大面积的惩罚,因为对大多数学生实施共同惩罚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还会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消极对抗心理,引起学生甚至是家长的反对。中国有句俗语,即“法不责众”,当班级中没达到要求的同学的比例超过了50%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应当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要合理界定教育惩罚的范围,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一味对学生进行惩罚。
(三)做好罚前教育和罚后疏导
惩罚会使学生产生痛苦的体验,而且还会把这种痛苦的体验牢记心头。虽然经历了惩罚之后学生会停止错误行为,但对其内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会产生叛逆的想法,痛恨老师甚至是抵制老师;有的内心会受到很严重的打� 因此,在对学生实施具体的惩罚措施前,必须要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原因得到充分的认识。惩罚之后还要对学生的行为、情绪进行细致的观察,以便及时疏导,防止学生产生严重的思想包袱。
(四)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
教育虽然有法,但是并没有定法,而惩罚也只是教育的方法之一,因此在使用时不能孤立,要与其他的教育方法、手段相结合,如说理、鼓励、感化、引导、奖励、沟通等,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是需要被老师、同学认同的,即便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也不例外。同时,如果老师一味地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势必会给这些学生戴上“坏学生”的帽子,从而造成其他同学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不利。因此,面对这类学生,教师在对他们的违纪行为或错误实施批评时,应当给予适时适地的表扬,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进步。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的分析层面还相当浅显,当然,对于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我会进行持续的思考和研究,我将在今后的从教岁月里不停地加强学习,总结从教的实践经验,增强我对教育惩罚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并不断深化,并致力于解决我在教育教学中所产生的关于教育惩罚的困惑,加强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