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北京的春节》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作家写出了北京的春节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生动场面。以描写除夕一段最为细腻,体现了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所以本节课重点分析除夕一段,学习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目标:

本节课,学习作家描写的春节里的每个片断如除夕,进行阅读教学和高效作文(学习其写法,进行仿写除夕)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以及抓重点句子理解,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及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小短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教师这里准备了一首春联,大家想不想知道?

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春联: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6课《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首先回忆课文,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文中写到了哪些日子的重要活动?(生回答)在这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当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是除夕,(板书)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写除夕的这一段。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除夕的热闹,体会作家的表达方法。

1.指名读课文,做好指导评价。

2.理解课文。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先讲作家采用了总一分的结构,第一句话就总起来说“除夕真热闹”,紧接着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描写出了除夕的热闹,让学生思考作家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学生读书回答,教师引导点拔。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声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停”,老舍以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描写的细腻。

3.再读课文

除夕夜的确是色、香、味、声齐全的热闹之夜,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请学生接读:“家家赶做年菜……..(出示课件)这又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家家灯火通宵…..”,这到底还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在外面做事的人……”我们一起感受到了“热闹”。)

4.探讨除夕的风俗习惯

师:作家不仅写出了除夕的热闹,而且在这段不长的文字当中,写出了除夕的许多风俗习惯,请大家找一找。学生读书,交流汇报。教师总结,作家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匠心独运。(不仅写出了除夕的热闹,而且写出了这么多的风俗习惯)

5.读文体会亲情

另外作家在这段文字中,还写出了浓浓的亲情,读一读,找有关句子或词语体会体会。

6.进一步读课文,体会除夕的热闹和浓浓的亲情。

7.总结本段写作方法引入写作。

作家以总分的结构,匠心独运的统筹内容,结构文章,并用细腻的笔法写的生动而精彩,让我们学习作家这种写法,也写一写家乡的除夕。

(三)学生写短文(“除夕”片段)

教师巡视指导。

(四)讲评作文

指名学生读作文,教师和学生适时进行交流评价。

(五)对照比较

通过学生所写的除夕和作家老舍先生写的除夕进行比较,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可以详写,也可以略写,详写并非是越详越好,要讲究“度”,略写也不是随便写一句,要做到象作家这样简洁凝练。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六)作业布置

运用这节课所学方法自主学习作家描写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两个片段,学习其写法,进行仿写,写一写家乡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的有关场面。

附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总——————————分

人们的活动

除夕真热闹<描写细腻

颜色、香味、声音

风俗习惯

喜爱之情

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3月18号,在南营小学隆重召开了语文阅读与作文高效训练研讨会,首先由5位教师上课,然后教师交流评价,最后由教研室孙秀芹老师作了重要报告,由于我是5位上课人之一,通过这次活动得到的教育和启发尤其深刻。通过课后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1。要精心构思教学设计

解读教材是关键。教师只有充分解读好教材,做到导语、课文、课后题等均了然于心,教学中的每一环节设计好如何突破,无论是通过读来体会理解,还是找重点句子、词语突破,都能作到精细化设计处理,必然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第二节和第五节均较好的作到了这一点,所以能在课上表现非凡。我的确应在这方面很好的向她们学习。

2。要把重点放在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和写法上。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知道了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线,抓住主要问题,做到不琐碎,不面面俱到,要不仅仅纠缠于内容的理解,重点应放在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以及写法上。对词语的理解方法也是多种,孙老师举了个例子生动形象,例举的“鱼贯而入”一词的理解突破如“一语惊醒梦中人”般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3。在教学中,设计训练要有层次。

设计训练要由浅入深的进行设计,既不能提出的是肤浅的、显而易见的问题(因为起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无多大提问价值),又不要提出过难学生搞不懂的训练(易打击学生积极性),如一些精彩描写片段,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就要设计初读、找重点句子、词语等理解,进一步读进行体会蕴涵的道理和情感等环节,一步步设计并扎实训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这次活动对我提高极大,我需要学习的太多。今后,我将积极加强课题研究,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实践,开拓思路,及时交流并反思,真正让学生阅读与作文双效提升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多方面发展与提高。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儿童放假新年的“彩排”除夕以前除夕元旦光景初六开张元宵)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5、完成表格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 篇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

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同位交流,为什么印象深?

2、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腊八:

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

2)这样写说明什么?

除夕:

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热闹?

2)除夕有什么风俗?

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

1)除夕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2)解释截然不同、

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

1)认真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作者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热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课后写下来。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不足之处是我没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不高。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朗读,激发兴趣

1、导入:

上次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老北京春节特有的场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老北京人们过春节的快乐心情。首先还是让我们伴着欢快的乐曲去瞧瞧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吧。好吗?

2、(课件展示:情境朗读)师:请仔细听,认真看。看后老师有问题要问你们呢。

师:看了这段 录象,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热闹。

生:喜气洋洋。

师:板书“热闹”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就开始的呢?,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才结束?春节的高潮又在什么时候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用喜欢的符号划出来,看谁划的又准又快。开始。

生:找相应的句子。

师:谁能主动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板书:开始:腊月初;高潮:正月十五;结束:正月十九。

师:你们知道吗?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九,这期间还有一些重要的日子呢。每个日子都有不同的活动。老师特定制了一个表格,下面请组长把老师发的表格拿出来。

二、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上面的内容。看哪一组写的语言最简洁,概括最全面。开始吧。

师:选两组点评。告诉学生今后要学会找关键词语。

三、教师引导,读中感悟

师:通过刚才填表,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每一段都描写了人们不同的活动。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认真地品读品读。并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开始。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师:还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热闹呢?谁来补充一下。

师:这一段在写作方法上采用了我们以前所学的先概括描写,后具体描写。你能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吗?

师:课件展示,并回答相应问题。

师:是啊,除夕可真热闹啊,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如果把这种欢乐体现在我们的朗读中,那将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有谁能大胆地读读这一段呢。谁生朗读后,学生互相评价。

师:你会读了吗?就像刚才我们说的那样读,你自己试试吧。

生:齐读课文(除夕一段)。

师:我们过春节最热闹的就在除夕这天,而老北京的春节高潮却不在除夕,而在什么时间呢?(元宵节)哎,除夕就够热闹了,可老舍爷爷说春节的高潮还在元宵节呢?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各小组的在一起研究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

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头顶明月当空,地上灯火通明,太美了。

师:这么美的景象,你们想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播放课件)

师:太美了!老师仿佛随着画中的人群去游览了一圈,真是恋恋不舍啊!那各式各样的灯,五光十色,看得我眼花缭乱。怪不得老舍爷爷说高潮在元宵节呢。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吗?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谈感受。

师:灯美,文中的语言也很美。让我们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吧。

师:我们来个师生接读怎样?

师:元宵节的灯真多啊,这里用了一组排比句。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排比句的作用并仿照说一句话。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节就

生:结束了。

师: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计在与春”只有在春天播种希望,秋天才会有所收获。

师:同学们可别遗憾,老北京的春节虽然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那种热闹的气氛。好吗?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一道课外题。

四、课外延伸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仿照第四段写一写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北京的春节》

1.弄清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北京的春节的。

2.知道作者有详有略的表达特点。感受这样写得好处。

3.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4.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

5.培养学生分析课后习题的能力,以及由课后习题制定学习目标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5分钟)

师出示童谣:同学们,你们听过童谣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你们知道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是讲北京的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孩子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齐读

师: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北京的春节是怎么样的呢?板书:什么样

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人们都做些什么)板书:怎么过

……真会提问,你们的问题和课后第一题几乎一样。课后的这些问题可都是文章的学习重点啊。在学课文之前读读这些问题,学习时就会心中有数

二课后问题,知重点(5分钟)

指名交流,

生1:第二题是让我们弄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以及哪儿写得详细,哪儿简略。

师:这是文章的表达方法。

生2:第三题是让我们联系自己体会文中孩子们过春节是的快乐,还让我们仿写。

师:仿照课文,联系生活进行小练笔。这是写的要求。

生3:第四题是让我们比较都是些春节的文章,看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师:这是通过名家的文章,教给我们一些写作方法。

课文的学习重点我们已经心中有数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师: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朗读课文,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开始吧。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先说。

生一: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热闹。

生二: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有趣。

生三:我觉得老北京的春节非常和谐。

……

师:其实老师第一次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老北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热闹、还有喜庆。板书:热闹喜庆

师: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这热闹而又喜庆的北京的春节。

三再读课文,了解顺序,知道重点(10分钟)

师:这遍读啊,我们要默读,默读时请你们注意,快速地浏览,看看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在这段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哪些天的事情?请把时间勾画出来,填在这个表格的左边。再勾画出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填在表格右边。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看看大家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都画好了吗?行,咱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什么时候开始?春节差不多二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腊八。

师:对,腊八。腊八是忙忙碌碌的,不仅要──熬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师:接下去就到了什么日子?(腊月二十三)

师: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这个小年呐,其实就是春节前的彩排。小年一过,人们就更忙了,转眼间人们就来到了──除夕。

师:除夕可是我们过春节,最隆重的一个日子了,非常热闹和喜庆,大家都围在一起乐呵。乐呵以后,就来到了农历的新年,这是在正月……

生齐:正月初一。

师:正月初一啊,人们可以访客,拜年,还在家里待客,逛庙会等等这些,尽情地去享乐。这样的情景一般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正月初六)

师:正月初六。这个日子一过啊,一转眼,元宵上市了,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这就到了──正月十五。

师:正月十五,这个年过得可真够长的。一直到了正月十九,等寒冬已过的时候,春节可就算是结束了。

师:你们都画下来了吗?从这个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没有?

生:这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再看看每个时间里人们所做的事,都是详详细细地写吗?你有什么发现?老舍先生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段呢?你找得到吗?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四学习重点,品词析句,领悟表达方法。(5分钟)

师:好的。你们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这四个部分,都被你们一一地给找出来。下面呐,我们就以小组一起来研究研究这几部分。

以前在小组学习之前,老师会给大家一个学习提示,今天这个学习提示大家自己来动脑想。我们可以根据课后题中所提的学习重点来思考。

学生说,教师板书:

学习提示:

1.默读段落,看看这个时间段人们是怎么过。

2.这部分中哪些给你印象最深?勾画具体的词句。

3.联系实际,说说这一天自己是怎么过的?联系查找的资料,说说各民族是怎么过春节的

请大家按照自己确定的学习提示来学习。(10分钟)

五下节课我们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