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调研报告 篇1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改革实践中,广大教师努力转变观念,认真探索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落实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改革作业方式、改革考试方法等措施,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回顾10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历程,赤峰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逐渐从一种实验性、探索性的课程实践,转变为一种常态的语文课程实践,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各个旗县区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已基本形成,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了进一步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优化过程,现将目前全市小学语文课改实施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1、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广大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中。如参加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教研活动、专家讲座等等。只要我们参与教师对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研讨,去查看语文教师的教案、论文、教学反思或教学札记,我们都会听到、看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表述。这些现象表明,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语文教师日常的工作话语中。可以说,经过10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所认同,并且逐渐融入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话语系统。教师们已经初步树立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2、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的转变

经过10年的语文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变化。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理解的多了。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

随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为学生所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阅读、朗读、思考、想象,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传统的“教会”向现代的“学会”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还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注意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有的教师也开始从“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误区走出来。体现在:形式多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班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效合作——讨论的问题有挑战性、有思考价值,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恰当指导——老师参与学习讨论,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合作探究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3、语文教师建立了初步的学生意识和课程意识。

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学生会怎么想、学生会怎么做;教学过程中关注的不再只是重点、难点和考什么,而是更多地去思考什么地方打动了学生,什么方式学生最喜欢。很多教师为此建立起了儿童意识,尊重童真、童趣,通过游戏、故事、艺术表演等情境教学,让学习成为儿童幸福童年的快乐音符。教师们真正开始尝试以学生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新课程理念。

课程不再被简单地误认为是少数人的专利和工作,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和建设的过程。于是打破了传统的简单、被动地任务完成式的工作思路和方式,以《纲要》、《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自主、灵活、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主要表现为:

(1)重新把握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教材,“教”教材本身,而是用教材的内容,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多数教师意识到不能再把教材当作“圣经”来解读,而是着眼于生活、着眼于儿童经验。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主动开发当地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10年间,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多实验教师和学校的领导做了大量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逐渐增强。建立大语文观,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许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点。很多学校语文老师会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在课外读的书,精心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不少学校把古诗文经典诵读、古诗文鉴赏、书法等列入校本课程。

许多实验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运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思考并挖掘当地的课程资源,建立起了自己的课件库、探究基地,并制作了许多活动材料,有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随着各实验学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语文课程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语文课程的活力也明显增强。这样的课程意识,是打破以课本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口。

4、语文考试评价改革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试评价对语文教学实践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很多人都把考试称为“指挥棒”。改革语文考试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发挥考试评价的教学反馈和教学改进的功能,积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是10年来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

赤峰市各旗县区的语文考试评价,注重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从以前对学生终结性评价,到现在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形式由过去的单一笔试改为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字、朗读、口语交际和课外阅读积累等情况。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情况。从测试的内容上看,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基本价值追求。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成为考查的内容。试题也更加关注对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文本信息并联系个人经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重视学生多角度地理解问题,侧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视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等,都成为考试内容的重点。从测试题型上看,零碎繁琐、死记硬背的题目越来越少,题目的综合性、开放性明显增加。刻板的命题作文越来越少,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练习习作的则越来越多。简单唯一的评分标准越来越少,依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以及思维水平赋分的越来越多。所有这些变化,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5、实验学校敢于挑战课改难题

语文评价改革、校本课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运作中的难点,大部分的学校没有等等靠靠的思想,主动地承担课题,挑战难题。对课改中的难点作了初步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值得我们学习。如:有对评价改革的探讨,有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对教师培训的探讨,有对习作教学的研究,有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有对开设校本课程的尝试,尽管这些做法还不很成熟,但是,可贵的是我们都去尝试了,去探究了,这就是新课程理念在各实验学校领导头脑中的集中体现。

二、存在的问题

1、等、靠、看的思想依然存在。对于课改,首先是“态度决定一切”。有的学校处于观望状态,认为有现成模式可套,现成经验可用,抱着等、靠、要的思想;有的教师反映,因为我们的班额太大,所以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我们,等班额小了再说;还有的老师说,新的教学方式该怎么教,等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一种现成的模式就好了;还有的学校说,评价改革不好操作,看看别的学校怎么搞,我们照着办就行了,等等。

2、常规教学与课程改革分离。认为常规教学是实的,是抓分数的,课程改革是虚的,是做给别人看的,教学与课改相分离。有的学校认为课改是应付各级检查,耗时费力,影响校长和教师的精力,认为课改与教学质量是两回事。新课程理念没有真正融入平日的教学管理中,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还不健全。

3、新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到位。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很难使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上,出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了,新的教学方式又没有很好的把握的尴尬局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成了一种形式,有的一节课只听到老师“讨论讨论”的声音,至于学生是否运用这种方式解决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合作的时效如何,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的作用,却关心得很少。有的课在落实“三个维度”目标的达成时,过分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另外两个方面。有的老师一节课下来,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甚至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顺,就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讲解分析的现象依然存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无从谈起。

4、对校本课程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一般活动课,搞成了学生在学校演演唱唱的非语文的活动。

5、校本教研力度有待于加强,教研的形式亦需改革。全市大部分乡镇学校的低、中年级同学科教师只有一到两名,大多数的教师包班,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受资金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参与的大多是学校内部和其他年级的教师统一进行的教研活动,针对性不强。教师们反映学校开会太多,搞教学研究少。

三、反思与建议

1、加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领导。

课程改革不是仅改变一下教材而已,它是一场重要的教育变革。不要把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等同于一般的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而要把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工程对待。校长要加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宏观管理,挖掘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最大潜力。同时,校长应该积极参与到新课程的改革中,把握新课程的工作方向,通过听课、评课、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感受新课程。

充分发挥基层教研组织的作用。把教研室、教导处的工作重心要下移,深入教学第一线,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课堂,和教师一起研讨教学。通过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的辐射作用。各旗县区不仅要关注城区学校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更要关注乡镇农村小学的语文课程改革,对不同的学校在要求上要有所区别,分出层次,对师资力量相对强的城区小学,可以要求教师按新课程改革的更高要求进行,对乡镇农村小学就应该考虑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工作量大的实际情况,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相对放低要求,比如:首先要保证语文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要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然后再要求教师尽快适应新的课改理念,用新的语文课改理念进行教学、评价。

2、进一步加强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的力度。

新课程培训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提升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人们已经少了许多偏执和浮夸,多了一些理性和平实。这无疑会使我们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路上迈出的步子更加坚实有力。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有所认识和了解,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落实和体现,但对课标的精神实质把握的不够全面、准确,有的只是一些浮浅的、形式化的东西。所以,要引导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加强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学习,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努力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转化成教学实践,形成教学策略,落实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成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持续改进阅读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吃准目标 准确把握年段目标,增强目标意识。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级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2)、精选内容 依据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实际,精选教学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

(3)、夯实基础 就是要做好小学语文该做的事,学生要读好书,写好字,要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的通顺。一句话就是打好听说读写书的基础。

(4)、指导学习 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本年级、本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对文本作出评价的能力。四种技能:朗读、默读、略读、浏览。五种习惯:预习与自学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听课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

(5)鼓励创新 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

4、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和管理。

校本教研是解决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各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让每位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研究如何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思想、新理念转变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的、典型的问题。同时,采取切实措施,促使校本教研经常化、制度化,本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行为跟进”的原则,将校本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5、加强对语文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

评价机制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如果评价机制不能与课改要求相统一,那么,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大家都感觉到了评价改革的难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裹足不前,而应该进行积极的探索。我们的评价是为了教师学生的发展,重过程性评价,轻甄别性评价,让教师学生时时感受到自己在成长。从调研的情况看,由于评价机制的原因,很多老师担心按新课改的要求教学会影响教学质量,故“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加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机制的研究与探索,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和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建立和健全新的语文评价机制,从而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语文调研报告 篇2

一、调研的目的

新课改在我区已经实施了七个年头,为了总结我区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我对本区小学语文常态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的范围

城区部分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村级小学。

三、调研结果的综合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们按工作计划进行教学调研。调研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深入课堂听课,二是检查教学常规管理。这次调研,听了各年级的百余节常态课,检查教师备课笔记(教案)、听课笔记、教研笔记千余份,对学生作业、教师批改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进行了抽样检查,并针对问题适时召开了座谈研讨会、情况反馈分析会。

(二)值得肯定的地方

1、本色课堂自然美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百余节课,都是真实的原生态课。师生的一切活动都无事先安排的痕迹,无公开课那种因“反复雕琢”而“无可挑剔”的“秀”美。但真实的课却给人一种朴实扎实的自然美,为了解我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提供了真实可靠而可贵的依据。

2、平等对话和谐美

课改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即教师应把自己从“神坛”上请下来,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百余节常态课都体现出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我们看不到教师那种“唯我独尊”的样子,也很少听到教师那种“发号施令”式的讲话。相反,课上洋溢着的是教师暖暖的笑容,回荡着的是教师亲切的话语,在这种的课堂中,学生自然能放松身心,自由自在地学,畅所欲言地说。

3、有效互动方式美

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师写生抄”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逐步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不少课堂上得到了有效运用,另外,不少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变师教生”为“师生互教互学”的方式。

4、规范教学文化美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绝大部分教师能根据教学进度备课和撰写教案,教案比较规范,书写也认真;

②教师能够有计划地互相听课、评课、进行主题研讨和反思,记录内容详细。

③布置的作业量基本适中,形式多样,批改细致。作文批改基本上评有分数(等级)、写有批语,中高年级还有特色作业。

5、培养能力方法美

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维习惯普遍加强。在设计预案时,能关注学生的学,考虑到学习的实践性。教学中,多数教师能视学生为学习主体,不再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思考。阅读教学中能引导揣摩课文的语言和文章的表达形式,能渗透语言实践和表达训练,阅读技术像边读边思、边读边批注圈点等方法被广泛采用。从效果看,多数学生始终精神饱满,主动积极。

6、整合技术应用美

部分语文教师特别是城内教师能够将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能够运用多媒体上课,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课堂上也能较熟练恰当地运用。

(三)存在问题

1、课改理念深入人心,然教学方法依然陈旧

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得以体现。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

2、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教学目标制定不准。出现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现象,如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过高,教学用时太多,教师讲解太多,本来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读课文中学习识字,在读课文中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不少老师往往拔高要求,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分析。

(2)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3)学校方面的问题

学校条件差,教师的素质低,老龄化严重,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村级学校特别严重。教师很少有教辅资料、信息也不是很畅通,学生没有课外阅读资料。有的教师文化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差。读不好课文,不会写文章,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甚至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则消极怠工,误人子弟,教育教学质量差。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1、教师方面

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新课标学习还停留于口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对语文课标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大多数一线的教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低,师德师能差。

2、学校方面

阿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校在农村,距城区最远的学校在上百里以外,听课研讨活动的时间还没有在路上等车的时间长,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很不方便。农村学校编制经费都比较紧张,教师外出参加活动,找个老师代课都很难,没办法有时就只好让学生自习,每年还要花费大量的旅差费。大部分小学人员编制紧张,语文教师几乎都是班主任,工作量重,压力大。满负荷运转,造成许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充电,教育教学能力无法提高。另外,农村教师队伍相对较薄弱,一般村级小学没有平行班,校本教研也无法开展。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一些乡镇学校更是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经验、缺乏教研的氛围。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是“一乡一校”过渡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中学老师过剩,不愿意到小学去工作,涉及到评职晋级等很多切身问题,没办法乡镇中心校领导决定把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升到中学上课,甚至有的学校从四年级就到初中上课了,任课教师基本上是教不了初三的比较薄弱的教师,过去本来就存在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这下问题就更严重了,教学双方都存在着彼此适应的问题,中学教师没有参加小学教研的机会和习惯,对小学教学不了解等现实问题。

3、社会及家庭方面

社会大环境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缺乏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家长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孩子语文学习辅导的能力,孩子缺乏课外阅读的资料,无法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量。

4、教育主管部门

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语文课时安排有所减少,而教材内容在增加,教师们感觉教学压力大。新课程实施以后,相关的配套资料(录音磁带、挂图、投影片、生字词卡片等)越来越少,许多教师感到难度很大。

四、应对策略

1、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的因素。

为此,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

二是鼓励语文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与学历进修,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超越,提高自身的业务功底和实际的教学能力。

三是加强对语文学科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和语文课标(修改稿)、教材教法的培训,并经常调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同层面研究型团队建设改进联校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形式,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尽可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参加研讨、观摩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个别骨干教师参加,减少二级培训,增大教师的直接收益。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送教下乡”,将新思想、新方法及时传播,在深入基层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上公开课,并进行研讨。

2、打造绿色网络教研平台

明确网络化教研的重要性和指向性,让每一个教师都意识到网络化校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快车道,还要树立团队合作研修意识,强调以教师团队合作为基础,开展网上合作研究。

建立教研员网上工作室,通过教研博客这一媒介促进教研员与教师间的流通和交流,提高教研员的教研影响力和教师对课程的执行力。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满足备课的需求,开辟方便易操作的论坛空间,如我们小学语文学科在5d6d开辟了《教科版语文教师之家》论坛,申请开通新浪UC教研房间,建立开放多元立体的教研环境。

3、提高语文教师多种能力

通过培训或竞赛提高教师对教材多角度解读的能力、教学的独特创意能力、案例的深层次分析能力、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小专题的专项研究能力等。具体训练层次为教材研读,资料积累,教案设计,作文研究,叙事写作,测评指导,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4、下沉教研重心

常规教研网络化,放大“uc教研”房间的功能。一是面向全区教师组织各类学科活动,如:新浪UC视频在线专题研讨、教师培训、观课研课活动、集体备课,视频会议等,开展师生竞赛活动(美文诵读)、师生才艺展示、师生联欢晚会等。二是给各校搭建平台,使各校巧借新浪UC视频窗口,把本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对外开放,与其他学校交流。

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全面测查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和对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语文调研报告 篇3

在当今社会,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对于小学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也逐渐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调研,希望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这种差距更加显著。

第二,教学方法的陈旧化。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年代,将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带入课堂可能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

第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并加强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管理和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探究、创新合理且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语文“阅读指导”教学、游戏教学等,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并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育是一项重大任务,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尝试,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调研报告 篇4

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主阵地主渠道,关注教育质量首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所以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我校在新三年开局之际,在诸多工作的选择中,毅然决然地把学校工作的焦点聚集在课堂教学的。鉴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已经占我校教师数的50%左右,他们不仅是我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而且他们的目前专业成长的状况还影响着我校今后的发展,据此,学校开学伊始决定: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目的是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发掘教师教学上的亮点和特色,发现、指出教师教学上的存在问题,以此促进面上的教学、教研工作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为学校的发展以及新课题的研究做好基础工作。

一、调研方法与内容

为了保证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调研工作小组,主要有校长、评审组成员和教研组组长组成。调研主要采用“听课——评议——交流——反思”方法展开,采用推门听课方式,主要考察课堂教学的常态,兼以考察教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和课堂笔记。听课重点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效率,主要考察的是指标体系见附1。调研组听课,须三人成行,而且其中必须有学科专业人员。听完课后,调研组经过评议,对课作出评价,然后与被听课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最后,被听课教师经沟通后,要对该课进行反思,并在网上完成反思表(见附2)。

二、现状评价与分析

学校历时两月,先后共听课32节课,谈话交流32人次,收到教案30份、反思问卷23份。调研对象的学科和年级分布如下表:(略)

这次历时两个月的调研,具有覆盖面广,关注度深,反思性强,评价体系细实,问题整改迅速的特点。覆盖面广是指35岁以下在岗青年教师人员全覆盖和学科全覆盖。关注度深,是指调研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的现状,但要求从一节课的问题辐射关注到教学的全流程,从一个教师的个体行为兼顾关注到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生态。反思性强,是指课后与被听课老师就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都有深入的切磋交流,被听课老师对教学的反思无论内容和方都比较深入。评价体系细实,是指听课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具体,可操作,可比较,相对比较和合理和科学。问题整改迅速,是指听课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正。

我们在调研汇总分析中发现,对我校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现状的评价有个明显的特点,即出现了四个悖论,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一)注重课改,已显端倪,但是教学行为的真正质变还需时日继续努力

教育要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在课改,而课改主力是教师,因此,教师课改意识加强是课改的原动力。调研显示,我校青年教师主观上是比较注重课改的,主要表现在:

●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大部分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课改所要求的角色转换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都在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师生互动等。

●三维目标意识得到逐渐形成:讲课教师基本能够理解课程文本体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不是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而是引发学生的积极对话和思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这正在成为老师们的一种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在文科教学中,似乎比较容易体现。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数学老师葛盛辉在《数列极限的性质》的过程中,能够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做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了课的品位。

●问题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有90%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程度不同的体现了问题意识,基本上所有的课在预设和实施中都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发现问题,在问题对话中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青年教师正在努力地与时俱进,适应教学形势的发展。但是我们的老师毕竟都是传统的师范院校近亲繁殖的,在传统教育方式的耳濡目染下成为老师的,要完全的质变是有些难度的,在教学中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即预设中的新策略,在实施时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老路上来了,可见旧的思维惯性力量是何等强大。然而,可喜与可贵的是我们的老师已经在努力地向课改的理想境界迈进,坚信假以时日必有质变的。

(二)注重预设,准备充分,但是真正的有效设计有待突破

注重预设,准备充分,是此次调研中最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首先源自于听课评价资料汇总,汇总中有85%以上的课都有课前准备充分的评价,其次这些评价源自于听课人员的切实感受:

●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引用材料鲜活,这是作假不成的,没有课前大量的案头工作是无法达到的。

●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的教态、有条不紊的演绎和丝丝入扣的分析,没有充分的准备是无法达到的。

●许多老师上课基本上不看教材和教案,因为这些东西他们已经烂熟于胸,新教材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新老教师,对新教材最多也只上两遍,显然这没有充分的准备是无法达到的。正是准备充分,所以有些课上得的确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但是我们同时发现有相当部分的课还缺乏真正的有效设计,课上的很流畅,该教的都教了,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因为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或者说课上当时懂了,课后又不懂;听老师讲解时懂了,自己动手时又不懂了。我们认为,准备与否,效果不一样(因为调研中发现注水课和敷衍课,乃至没有准备的课,并没有绝迹);准备得是否有针对性,效果更不一样。所以,我们觉得,青年教师课前准备中的有效设计有待突破。

(三)注重过程,亮点纷呈,但是形成真正的个人教学风格还须努力

由于质量意思和效率意识的提高,大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比较重视的,因而在教学中都能尽量把课上的完美一些,为此也花费了心血,动了脑筋,因此调研中也发现不乏有精彩的课、精彩的片段,可谓亮点纷呈:

●傅亚岑、孙篱秋、老师的课容量大,密度高,重点突出,手段多样。

●叶铭老师尽管上的是节试卷分析课,沉稳的教态,机智的语言,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经常会引起学生会意的笑声。

●袁文捷、顾若蕙老师讲课清晰,衔接流畅,教学方法多样但简练实用。

●张敏霞老师激趣有方,点化有术,信息有量,教学有效。

●王晓华老师思维缜密,分析透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显然,亮点很多,潜力很大。但是亮点分散,终究形成不了一片艳阳天。意思就是说,有比较持久的固定的个性魅力的教学风格还没有形成,或者说我们没有发现,这对他们个人和学校的发展应该说是不利的。

(四)注重方法,运用恰当,但是全面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调研显示,青年教师普遍重视教学方法,尤其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直观性,也有益于学生的情景体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原来学校担心的拉洋片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发现。大部分老师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的使用是恰当,而且技术娴熟,有的还有创意。

●胡亮平老师的网上作业及反馈系统的使用。

●范璟老师的动画实验。应该说代表我们学校这方面的较高水准。但是我们也发现传统的板书这一教师的基本素养(功)大为退化,一是粉笔字写的象样的在语文老师中也不多见了,其它学科老师就更不要说了,二是即使有了板书也欠设计,随意涂抹,到后来自己也分不出天南地北。由此生发出命题就如何全面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功底。

此次调研听课共32节,其中被评定为A级的5节;B级的26节;C级的1节,无D级课,说明我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按现行的评价指标当在中等以上。这是青年教师个人努力和学校长期以来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的结果。但是这种现状与我们作为一所区重点中学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是不相称,除了上述四个不足以外,还有以下一些问题在此罗列,以期引起重视。

1、专业功底不扎实。

2、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3、教学随意性倾向尚有存在。

4、课堂常规疏于管理等。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发展,我们对学校有四点建议:

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读书活动,提高课改自觉性。

2、加强学情研究,坚持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有效性。

3、加强专业修养,坚持用养结合,打造教学风格。

4、加强技术练兵,坚持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素养。

我们对青年教师一点建议:

每个青年教师要经常思考;我理想中的好课是怎样一种模式和我如何上好每一节课,不断积累,渐次达到理想境界。千万不要满足于课能一般地上下去,要全力追求上好课,追求形成有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千万不要满足于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教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掌控,要努力把这些东西上升为学科智慧。这里提供一个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八度谣》,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即预设立意有高度,专业用语有精度,例题设计有坡度,提问思考有深度,作业要求有梯度(适度),反馈反思有速度,个别辅导有温度。

语文调研报告 篇5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于XX年11月份,对我实习的学校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态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的把握当前课程改革的主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究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2、学生对于云够用多媒体教学的看法

3、学生希望运用多媒体教学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二)调查方法

1、访谈,与本学校几个班共10位老师进行了访谈

2、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对多媒体教学价值观、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

三、调查过程及结果

(一)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现状

1、中老年教师的使用情况: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由于一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或培训时间较少,所以在课堂上不用或极少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讲的很吃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青年教师的使用情况:

一部分青年教师,因其有过培训经验,其有熟练的信息操控技术,加之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较快。因此平时都会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在年轻教师中使用率较高。

总的概括,不足40%的语文老师经常使用多媒体,33.9%的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应用,有10%以上的老师有计算机证,但上课从没用过多媒体,另外9.88%的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二)学生的看法及建议

对于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课中运用的基本问答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并不陌生,85%的学生认为运用多媒体上课效果好,15%的学生认为一般,94%的学生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8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创新意识,多媒体进驻语文学习课堂,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对话,而是师生、机三位教学,学生有新鲜感。

四、调查结果显示出的问题

目前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调查结果总的来看,学生认为多媒体上课效果好,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形、声、色等方面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是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

但它统一的展现方式容易抑制学生的想象能力,简化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造成思维的僵化和片面,会剥夺学生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创造个性,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员,更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过程中,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还仅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只是一种演示工具,在课堂上演示了大量的内容,有“人灌”变成了“机灌”,没有注重发挥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只是突出的问题。

五、正确认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尽管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作用很大,恰当借助课件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但如果每堂课都制作课件,这样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精力甚至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忽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钻研,更何况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制作成课件来进行讲授,若为制作课件而牵强附会,课件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还会弄巧成拙。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固然很好,优化语文教学,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一味的滥用多媒体,就不会起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了。只有合理运用多媒体,才能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所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勿忽视人文精神。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获得情感的培养,人文的熏陶不能光靠教学技巧和小袋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醉于字里行间,留恋于墨韵书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又要遵循语文课的特点,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在现代科技的氛围中,洋溢浓浓的人文气息。

语文调研报告 篇6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备受关注。各地教育部门也加强对语文教学的监管和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况,本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对全国数十个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师采取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有的则采用PBL等探究式教学。传统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授予,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语言材料,构建严密的语言体系,而探究式教学则更强调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究领域的内在联系。语文教学的多样性让学生接触到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其思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非常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构建,以及学科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在语文学科知识的建设中,应将语言基础和语言发展这两个方面相互结合起来,同时注重知识的传递和历史文化的理解。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也有助于其培养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当年只有竹简和毛笔的时代相比,现代的技术手段已经变得更加成熟和先进。同样的,将这一优势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应用更具人性化和科技含量的手段,可以大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当注重多方面的因素。除了传统的语言基础掌握和基础知识的科普,还应积极深入地进行文学与文化的探索、体验和理解。而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科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研报告中,我们发现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多种问题,包括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兴趣缺乏等问题。但我们也相信,在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小学语文教育也必将实现更加全面、科学、有益的发展。

语文调研报告 篇7

一、调研目的

“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壁不可付拙工。” 教育的振兴,希望在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大面积倡导实施,并且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时,它更需要一批新型的、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来完成这一教育的使命。为了深入、全面了解我校几年来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以便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反思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准推进深化我校新课程实验的着眼点和切入点,重新调整推进思路,促进全校语文教师均衡、协调、和谐地发展,笔者对我校小学语文教师现状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14位专职语文教师

三、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涉及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态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课堂教学中把握“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几方面内容。

四、调研方法

采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

五、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㈠教师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语文专职教师14人,其中区骨干教师2人,校骨干教师1人,占语文教师的21.14%。师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人,占语文教师的50%。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8人,占57.14%;专科学历5人,占35.71%;中师学历1人,占7.14%。

第二:从职称结构上看:小学高级职称8,占57.14%;小教一级职称5%,占35.71%;员级1人,占7.14%。

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共计??人。

第四:从教龄结构上看:教龄20年以上有5人;5—19年有8人;5年以下有1人。

㈡优势与劣势

根据以上数据及教师平日教学情况分析,我校语文教师的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踏实的工作作风,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追求。具有朴实的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教师间关系和睦。年级教研组的凝聚力强,整体形成了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

第二、学历较高、教学功底较扎实。教师92.86%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竞赛、基本功比赛及论文比赛中,1/3教师获奖情况良好。教师整体具有一定的实力与潜力。

第三、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化,这决定了中青年教师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批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并不太多的受陈旧的教育方式、理念的影响,能较快地接受新事物,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代沟小,与同事、学生都容易交流。

第四、学科带头人基本功扎实,工作务实,为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14位教师中,三位是我校的教导主任,她们在教师赛课、基本功大赛、论文中成绩较为显赫,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

第五、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态度。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材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当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积极和正确与否,关系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调查发现,我校教师对实施的课程改革持欢迎的态度,但对目前的教学状况感到满意的老师仅为25%,有60%的教师认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忙忙碌碌的现象,进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在谈到“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时,有56%的教师认为要“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教师们在不满意目前的教学状况的同时,将自身的专业成长与课程改革结合在一起。由此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态度是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

第六、教师思想上有较正确的学生观。在多年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课堂教学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七、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有所改进。教师们基本由片面地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向在强调学科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能够通过“在师生的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参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学科教学要求,拟订课堂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式有所改进,大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师生、生生的互动。

劣势一:学校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虽有所知,但只是知于表皮,课堂教学的把握显得有些华而不实;而部分教师多年的教学形成了一定的个性,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比较库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是很强。

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沉淀不够。许多教师出来工作后,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有所忽视,没有给自己的头脑注入新鲜的“血液”,吃“老本”的情况尤为突出。课堂教学的语言的艺术魅力缺少,而教师课堂的教学情感的表达更是我校教师最为薄弱的地方。

教师思想行为上的惰性。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发展者,对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为了实现师生和课程的共同成长,教师必须学习有关课程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但调查显示,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热情不高,他们更多的是忙于自己平日的教学和作业的批改。一天能抽时间主动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很少。

劣势二:影响学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其一表现在“模仿型”、“教学型”“经验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其二,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对教育方法、策略的适宜性,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个性来引导,教育时机的把握,管和放的度,怎样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怎样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怎样处理教材和有效地驾驭课堂等都感到棘手。整体上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第二、教师培训渠道单一。新教材需要教师来驾驭,需要对教师进行实施新课程方面的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角色的转变,懂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认识实施新课程过程应注意问题等。由于在职教师进修和提高受到经费、名额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进一步的培训,主要是参加区的通识培训或学校的校本培训。而专业提高的主要方式是学历进修。观摩同事的课堂教学,合作、交流、探究也大多限于年级的学科组之间。教师接受外界的新理念机会少,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技术、转化为方法、转化为应用。新课程的理念在实施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落后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制约着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网络式”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校硬件设施的限制,使教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受到了严整的阻碍,久而久之,教师热情减退。

第四、缺少专家的引领。学校的教师发展站不到一个更高的位置,感觉缺少领头羊,比较茫然。

六、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调研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㈠学校努力为教师的学习成长创造条件

1、搭建多层次的教师成长舞台,展示教师的成长

教师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教师的个性差异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就要求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多层次的舞台,使得每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获得成长的快乐。

2、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案,激励教师的成长

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个教师评价方案中,应该注重教师发展性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来激励教师的发展;应该注重多元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评价者应该来自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应该注重情感性的评价——评价要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点学科分数;应该注重互动性的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是双向的。

3、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学校尽可能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得方式,为教师的专业化学习提供机会。有了先进的思想指导,有了具有先进理念的专家引领,教师的成长会更有效。

4、优化教师学习成长的资源,促进教师成长

和课程资源一样,教师学习成长的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的是教师学习的内容,具体可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课程专家的报告,教育(学)书刊和工作伙伴等。而条件性资源指的是使教师学习成长开展的条件,如学校促进教师学习的条例,教师学习的所需要的设备等。教师学习成长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师的学习成长中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这些资源,教师的学习成长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成长需要优化的资源。

5、给教师提供参与研究的机会。在研究中,教师才能不断总结得失败,提升经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才能逐步把自己由 “模仿型”、“教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向。

㈡教师要通过主动学习,丰富自己的,提升自己

1、教师要根据自己发展情况,拟定自己近几年的发展规划,对自己的发展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2、加强读书,使自己更具有教师课程能力的内涵。用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理念来引领自己,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自己。一个具有思想,有着丰富内涵的语文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让自己的教学成为一门“艺术。

语文调研报告 篇8

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市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七年级语文选用了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实验教材。参加实验的教师约有130人。几个月来,我们深入学校听课、与老师一起座谈,检查、了解到我市七年级的语文实验教学,经过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课例观摩、研讨;成立课改实验中心组,课堂教学中能体现课改精神、课改要求和教材意图,我认为实验工作起步良好。

主要表现为:

——教学宗旨育人化。具体地说发生了以下“五变”:即学科本位、教材本位的弊端得到较好的克服,由关注学科、关注教材向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习惯,大多数教师开始了由教书匠向育人师的转变;由“教”到“学”的转变;老师们的教学设计由“教案”到“学案”、由课堂到“学堂”的转变;

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教学目标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总之,新课改中,教师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任务明确化。学科教学目标较明确,教学内容较丰富,知识本位的弊端基本得以克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得到关照和体现。

——教学方式合理化。教师本位和单向灌输的弊端基本得以克服,课堂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中有了明显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意识和课堂结构初步形成。如省中初中部汤莉的《繁星》一文的课堂教学(见教研网页)就体现了这一点。

——教学作风民主化。师道尊严的传统意识和习惯基本被抛弃,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初步确立,如市二中沈卫《端午日》一课的教学结构及学习活动的设计(见教研网页)充分体现了这些。尊重和激励成为大多数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和自觉行为,宽松、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建设初见成效。

——教学实施创新化。不少教师的思想和手脚获得解放,不再做教材和教参的奴隶和搬运工,而是以课改精神和课标为指导,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大胆弥补教材难以避免的不足,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如蒋店中学陈志春老师上的《春》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课堂实录(见教研网页),增强了教材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强化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存在问题:

1.实验培训仍嫌不足,需再加大力度,常抓不懈。

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课程实验的学习和培训任务必然是任重而道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市的实验培训虽然取得了显然的成效,但实验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尚未完全到位,我们在听课时发现老师们“新教材,旧教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即使认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真正都变成教师自觉的行为习惯和能力还要假以时日。

2.部分老师对课改的理验理解不透,角色的转变不到位。课程标准建议:老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但我们有些老师仍未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虽然这些老师也注意要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然而学生还未讨论,他竟匆匆把结果讲了出来,唯恐“浪费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业任务;或者是层层设问,把学生引进自己预先设好的圈套中,说教味太浓。个别老师培训前后上的课基本一样,变化甚微。部分老师存在这样一个困惑:课改要搞,创新精神和能力要培养,课改还要不要抓基础、抓“双基”?其实让学生多读书多实践,在实践中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这与课改并不矛盾。而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和整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总目标认真落实到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文五个方面的教学实践中,保证三个纬度的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但有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

3.学科实验教学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由于教师对课改、对课标、对语文教学缺乏宏观的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实验教学实践常常顾此而失彼,课改精神与语文学习、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情感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与其他方面的教学等等。往往难以协调兼顾,适度把握,和谐推进。如:

①我市的学科实验教学在作风的转变和开发学生情感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突破,在转变教学方式和体现学习过程方面也有了进步,在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则有较明显的欠缺。

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改的标志性任务,但在实验教学中我市有些学校语文教学还未真正实现由灌输和变相灌输向探究的转变,课堂教学合作有余而自主尚不足,形式有余而实效尚不足。

③受传统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的影响,对新教材的创新点、突破点、亮点重视不够。实验教学和研讨多重课文阅读教学,而对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研究还不够。

4.有些教师的基本功不过关,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不能正确给予肯定或否定;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该讲清的而未能讲清;范读课文时未能起到示范的作用,甚至还不如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有位老师安排练习时,只肯定了学生写在黑板上的答案,却漠示了台下几十个学生七嘴八舌的发言,这也反映出教师上课的调控能力不强,也没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未能用课改理念去指导教学。

5.《学习与评价》《语文读本》均编得较好,但我市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订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学校经费紧张,不敢给学生订辅助读本,导致不少学校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只有一本课本。还有的学校图书馆开放时间难有保证,老师布置要课外搜集资料,学生往往手足无措,课外拓展课程资源的难度很大。

几点建议:

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新的语文教材谁也没教过,没有一种现成的模式。全靠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去研究、去探索。如果光靠教师自发的行动,缺乏很好的组织,显然是不能保证大面积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有效地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用好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1、各校语文学科组要对实验工作给以高度重视。每学期要经常组织校内的新课标新教材研讨观摩活动,集体备课活动要突出安排对苏教版教材的备课内容,要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校际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其间,我们要不断地“冲电”,练好内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2、各校要建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由校长或主任担任组长,具体的负责本学校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指导工作等。

3、建立备课网络和集体备课制度,确保集体备课落实到位。以校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每周集中一次,保证用集体研究的最好的教案进行教学。

4、建立联络员定期汇报制度。我们将会同市课改中心组成员在各自的学区内巡回听课,,并加以具体指导。各校备课组长要向各学区的课改中心组成员汇报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研究如何解决的办法。

5、建立定期研究课制度。各学区根据具体情况定好时间表,排出各类课型、各类学校的研究课时间,为大家提供研究的平台,共同探讨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诵读欣赏课的教学路子。同时各学区要选一所学校作为语文课改示范学校,使其他兄弟学校有学习借鉴的样板。

6.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试卷、日记、作文收集并装入成长记录袋。开展优秀作品展示、手抄报、作文集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情趣。

几点打算:

我们语文学科在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方面,下学期打算做以下几项工作:

①.组织初中语文课改论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课堂实录比赛,汇集学生单元和考试优秀作文。并将此置于我室学科网页上。

②.继续组织培训,并作有关写作、诵读欣赏、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讲座。

③.举行观摩活动,内容为:学生的写字、读书笔记、课外练笔、课内作文、手抄报、文学社刊展览。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教师提供范例。从而,真正迈出研究新教材的步伐,使我们的语文课改取得丰硕成果。

语文调研报告 篇9

一、调研的目的

新课改在我区已经实施了七个年头,为了总结我区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我对本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十几天的封闭学习,使我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二、调研的范围

城内部分小学、县城周边部分小学、大洼地区部分小学

三、调研结果的综合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们按工作计划进行教学调研。调研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深入课堂听课,二是检查教学常规管理。这次调研,听了各年级的百余节常态课,检查教师备课笔记(教案)、听课笔记、教研笔记千余份,对学生作业、教师批改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进行了抽样检查,并针对问题适时召开了座谈研讨会、情况反馈分析会。

(二)值得肯定的地方

1.努力追求真实的课堂教学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百余节课,都是真真实实的原生态课。师生的一切活动都无事先安排的痕迹,无公开课那种因“反复雕琢”而“无可挑剔”的“秀”美。虽谈不上“清水出芙蓉”,但真实的课却给人一种朴实的自然美,为我们了解我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提供了真实而可靠的依据。

2.尽力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改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即教师应把自己从“神坛”上请下来,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百余节常态课都体现出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我们看不到教师那种“唯我独尊”的样子,也听不到教师那种“发号施令”式的讲话。相反,课上洋溢着的是教师暖暖的笑容,回荡着的是教师亲切的话语,在这种平等对话的课堂中,学生自然能放松身心,自由自在地学,畅所欲言地说。

3.尝试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师写生抄”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逐步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不少课堂上得到了有效运用,另外,不少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变师教生”为“师生互教互学”的方式。

4.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绝大部分教师能根据教学进度备课和撰写教案,教案比较规范,书写也认真;②教师能够有计划地互相听课、评课、进行主题研讨,记录内容详细。③布置的作业量基本适中,形式多样,批改细致,有相应的记录。作文批改基本上评有分数(等级)、写有批语,中高年级还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

5.重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

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维习惯普遍加强。在设计预案时,能关注学生的学,考虑到学习的实践性。教学中,多数教师能视学生为学习主体,不在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思考。阅读教学中能引导揣摩课文的语言和文章的表达形式,能渗透语言实践和表达训练,阅读技术比如边读边思、边读边批注圈点等方法被广泛采用。从效果看,多数学生始终精神饱满,主动积极。

6.着力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部分语文教师特别是城内教师能够将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能够运用多媒体上课,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课堂上也能较熟练恰当地运用。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准确、不全面

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后与教师交流反思中,我们发觉许多教师教学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学目标,而工整抄写在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也大多是从教参上摘抄下来的,课堂教学仿佛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有的老师的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给语文课加码,加大任务,拔高要求,脱离学生实际,贪多、求全;有的老师提问过多,学生没有静心读书的时间,没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没有心与心的交流,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

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教学目标制定缺乏科学性。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目标制定不准。“不准”意味着要么偏高要么偏低,也就是与学生认知特点,现有水平不符,与教材要求有差距。如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读课文中学习识字,在读课文中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不少老师往往拔高要求,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分析,有一年级教师教学《自己去吧》这课时,让学生思考:小鸭为什么会游泳?小鹰为什么会飞翔?很明显,这样的教学要求就是对年段目标、对教材要求把握不准。类似这种拔高教学目标的现象在“语文园地”“读读背背”的教学中存在更多,本只要求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的名人名言,偏偏要让学生背下句子的含义;本只要求熟读、大致了解诗意的儿童诗,偏偏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去解释。

还有个别现象是教师低估学生的现有水平,目标定位过低。如,三年级教学认读生字仍像一年级一样,由老师带着学生“声韵分开拼读”,目标定位不是“学”而是“教”。

②教学目标制定不全。新课标在教学目标制定方面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要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注重知识的讲解、灌输,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忽视对所习得方法运用上的指导,忽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植。

2.语文双基教学不务实、不落实、不扎实

这次调研,我们在每堂课结束前十分钟,都要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简单的小检测,比如听写生字词,做与课上讲解相关的小练习,搞一次小练笔等。检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字词书写不规范、不工整,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写或错别字多。一个小练笔,学生提笔有千斤重,半天动不了笔,即使动了笔,也写得语句不通,文不达意。

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走过场,认认真真地搞形式,扎扎实实地“讲”与“问”,对“双基”教学不重视,对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不辨析字形,该认的字不认,该写的字不写;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该积累的不积累,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导致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把识字、写字教学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小学各个年级都应重视识字、写字,都应重视词句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认识3000常用字,会写2500字,会用6000词,绝不能马虎。否则就会重点不重,基础不牢,长期下去将后患无穷。

3.朗读教学模糊化、形式化、机械化

分析老师们的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大多不足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二是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生A读了生B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老师读了学生们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三是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什么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意蕴。

4.教学评价缺乏指导性、激励性、艺术性

主要表现为:①不理不睬式评价。如学生读了一段文章或一句话后不借此时机点拨、指导、鼓励,就直接进入下一教学环节;②不痛不痒式评价。“不错”“好”这类大同小异、模糊不清的评价语言充斥在课堂,怎样不错?好在哪里?还需要改进吗?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评价后并无所得,指导、激励、促进作用不明显③不伦不类式评价。评价并没有针对每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如学生刚读课文就让学生从“有无感情”这个角度评价,让学生无所适从。

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起到指导、激励之功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之目的,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注重考虑自己的“教”(教什么,怎么教),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时的态度的关注,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及结果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读书答问后的评价表现不尽人意。

四、应对策略

(一)找准制定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三个基本依据、三个必要思考、三个维度目标”

全面、科学、恰当的教学目标,在制定上要遵循“三个基本依据、三个必要思考、三个维度目标”。“三个基本依据”,即依据课程标准对学段和知识领域的总体要求,依据教学资源特点和教师的理解,依据对学情的了解;“三个必要思考”,即思考知识学习的规律,思考学生的个体差异,思考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三个维度目标”,即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和谐发展。

语文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学语文就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制定“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力求达到的、可测定的教学效果”之目标,并使之统领全课教学各环节。要化繁为简,消枝去叶,凸显主体,理清主线。要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的四项要求,把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变得简单,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明,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约,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便。总之,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

首先,要细心研读《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领会其中的要义,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只有领会了课程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其次,要抓准三维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维目标是每个学科都必须关注的教学目标,具有共性。而知识和能力则是最具有学科个性的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成为学科的主要标志。所以,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两维则是融于其中的隐性目标,与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其三,领会编者意图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编者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语文教材都是单元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领会了课文在单元中的训练目标以后,就不会“拣芝麻丢西瓜”。弄清了教材编写意图,定准了教学目标,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就会准确到位,教学就会不枝不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其四,把握课文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文目标,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

除此以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要重视“精讲多练”。“精讲”,就是教师讲精华,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根据“二八定律”,一般情况下,80%的学习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只有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点拨指导,强化训练。教师教每篇课文,要十分明确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反复练习的。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教学的起点,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

(二)落实语文基础――重整合、抓积累,改方法

在小学,如果弱化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那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着力抓好。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意识,加强整合。语文教材一方面在编排上十分重视语文基础的教学,另一方面又为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自主权。作为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的这两个特点,增强落实语文教学基本要求的意识。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等内容的教学都要关注这一点,但又绝对不能机械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精心捕捉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在“读”中相机渗透,在“学”中巧妙整合,在“课”中解决问题。

2.注重积累,抓好背记。积累与感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的两大主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对各年级的积累背记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积累背记方面,老师们除了落实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之外,还可以抓没有此项要求课文的熟读成诵,结合“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新要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多读促进背记。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引背课文的好方法:如提示法、接句法、填补法、想象法等等。以便让学生多背记一些课文中的佳词妙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此外,还可以开展“课前背记古诗文”的活动,精选诗文,日积月累。

3.活化练习,提高兴趣。落实“双基”离不开训练,而传统的语文训练往往是机械重复的多,动笔抄写的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重。老师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改变一下训练方法,不再一味地抄抄写写,而是将口说、心记、脑想、手做,眼看、笔写等各种形式并举。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练的效果。

(三)重视朗读,培养语感――读足读实,精选练点,形式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读的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第一,要科学安排时间,具体明确地要求学生把书读足读够读到位。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课上的初读,要求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虚晃一枪,走走过场,草草收兵;重点语段的品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朗读后要评价,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第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我们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声解意,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功效。第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一定要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进行多元、多层、多角评价

教学目标的三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层,教学过程的开放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角。为促使学生们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特别关注对学生及时反馈,讲究评价的策略。

1.坚持多元评价。一般来说,显性的目标,如“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容易反馈,而隐性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往往难以检测,就此我们可采用观察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来进行整体评价。比如,要了解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就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否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们的意见,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和讨论等等来获得。

2.坚持多层评价。三维目标要达到什么程度呢,对每个个体来说结果肯定不一样,我们就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们根据学生上、中、下三个水平层次,采用A、B、C三套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在“过程与方法”上,我们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即对于不能按时达到标准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制定改进提高的计划,对他们实行延迟评价。

3、坚持多角评价。所谓多角评价就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自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共评。如朗读、背诵、作业,可以开展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用“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等等评价语,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能力。

语文调研报告 篇10

第一部分前言

河西初中是个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富的学校,我校也早已沐浴在课改的春风中。XX年9月,我校语文教研组向安康市教研室申报了“初中语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的研究课题,我校课题研究小组于XX年9月正式开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目前在课堂中存在的被动的、呆板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研究过程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施情况如何?收效如何呢?为此我们课题小组在我校开展了一次调查研究。

研究时间:XX年9月20日——XX年11月30日

调查对象:学生:七年级一班,二班90人。

八年级全体学生110人。

九年级一班、二班80人。

教师:祖xx、刘xx、张xx、xx、张xx、张xx、张xx。

调研人员:语文课题研究组成员。

研究方法:听课、问卷调查、评课。

第二部分研究实施情况

一、听课评课:(任选两节)

第一节课(8:50—9:35)语文,授课老师祖xx(男48岁),授课年级:八年级一班,课型:新授课,内容:八年级上册《巧妙的克隆》。

课堂教学简录:

(一)、以“孙悟空拔毛变猴”引出“巧妙的克隆”

(二)、自主阅读、了解克隆

1、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2、边读边思考:什么是克隆?请用自己的话感慨。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出示了有关克隆的图片,让学生对克隆有所认识。

(三)、合作探究,认识克隆

学生组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探究一个问题,各组探讨整理后在全班交流。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应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的?

3、你知道克隆对人类究竟有那些好处?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文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怎么做?

(四)、语文活动设计

自由辩论:可不可以克隆人?

活动方式: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为赞成克隆者,一组为反对克隆者。各组讨论,然后推荐几名代表与对方展开辩论。教师做活动总结和评价。

(五)、联系生活、畅想克隆

请以“如果我会克隆,我会…”为起句,发挥想象说一段话。要求:1、想象奇特。2、对人类有益。3、表达要有条理。

评课内容:

刘xx(课题研究组长):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们真正做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各小组都有具体的任务,而且完成的不错。

张xx(研究成员):这节课的亮点是自由辩论环节,学生们参与活动有体验,不吐不快,言之有理。

张xx(研究成员):学生们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45分钟学生们各有所得。

xx(研究成员):教学中说话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个环节设计的巧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不过,在谈到说明方法和说明的语言时候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们不能联系课文具体说明,这不利于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课(8:50—9:35)语文,执教老师:刘xx(男44岁)。授课年级:八年级三班,课型:新授,内容:八年级上册《说屏》。

课堂教学简录:

(一)、激情导入:吟诵唐代诗人杜牧《秋夕》的诗句,引入情境。

(二)、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按自己的朗读习惯可出声、可默读。说说你从文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三)、合作学习:

1、什么是“屏”?课文中怎么说?用自己的话说说。

2、作者介绍了“屏”的那些知识?

3、文中说“关键是个‘巧’字”,那么怎样做才“巧”?

4、文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分配给四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四)、互动探究: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从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两方面谈)

(五)、知识拓展:学生设计屏风并展示。

(六)、作业与练习。

评课内容:

祖xx(研究成员):这是一节自主学习的典范课,真正让学生自主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问题设置有针对性,学生思考时间充分。合作学习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养成习惯。

张xx(研究成员):真正解放了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一片天地,教师语言幽默、风趣,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的轻松快乐。

张xx(研究成员):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能帮助别人或寻求别人的帮助,教师做到了一位恰到好处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学生课堂学习调查问卷情况统计

问卷发出90份,收回90份。

问卷显示:

1、学生大部分都喜欢上语文课,并且都有自己喜欢的具体环节和内容,说明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是合理的。

2、学生大部分认为课堂中的问题有启发性,难易适中,教师留的时间比较充分,教师讲的适中,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很信任,让学生自主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有正确的引领,学生思考的时间充分。

3、学生的问卷反映他们都喜欢师生共同讨论怎样的教学环节,说明学生正在接受学习方式的转变。

4、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是:自主、快乐、互动、轻松的课堂,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去适应新课程改革。

第三部分结论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

1、自主合作学习正在成为习惯

在祖老师和刘老师的课堂中他们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袁老师的这堂课各小组提前预习了课文,部分学生进行了自学,因此课堂上的讨论都能说到点子上,而且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师生一起讨论通过观察,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面广,全班42名学生,有四分之三的学生都进行了思考和回答。

在刘老师的这节课上,自主学习活动始终贯穿课堂,在预习、作者简介、生字词语都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并在课堂上汇报展示。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小组内分工明确,各有任务,并互帮互助。在探究环节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就有学生快速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也有学生自动承担下来查阅资料解决。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上二位教师收回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认可率很高,他们认为怎样的课堂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还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轻松、自由、效率高,说明我们的学生正在转变学习方式,并逐步成为习惯。

2、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增强

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有个别发言的同学在第一轮发言还不够大胆,声音较小,没有条理,但在第三轮发言时,该同学的思路以非常清晰了,而且声音洪亮,表达清楚。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是由弱到强不断提高的,另外,听课时,有一位很明显是学困生的女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吃力却很努力的在课本上钩划出一些关键词句和问题。而在袁老师的课堂上“自由辩论”的环节中,由于学习气氛的感染和自主学习的扎实,很多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总之,学生们已经比较适应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并在这一学习方式中学习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学习效果逐步突显

从问卷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感到很愉快,觉得自己在课堂中的价值得以体现占80℅,而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学生向往的。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解决了问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心里,学生们都会记录在日记、作文里,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实验班成绩尤为突出。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因素

1、教师的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思想中可谓是根深蒂固,而进入课改以来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的时候,教师也在努力寻找和适应自己引领者的地位,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地位,更新了自己的观念,才能做好引领者。

2、老师对学生的信任。

张老师每次听完刘老师的课后,总会对我说;“我总是不能像刘老师那样放心学生”。这句话很朴实,对,我们只有放心学生,让学生自己放手做才能真正的自主学习,将任务分配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老师的课前准备。

做一个优秀的引领者并不轻松,传统教学我们备课时盯住教材,而现在我们不仅要盯住教材,还要盯住学生,盯住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置不同的任务,另外还要能驾驭整个课堂。

4、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的提高。

刘xx老师是我们学校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他是最先尝试并实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教学的,受到老师们的好评。他在个人教学中,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善于反思、勤于反思。张老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些都与教师过硬的自身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学习,勤于反思,多学习,多尝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四部分建议

学校教导处:“未来的文盲不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语文组搞课题研究适应时代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有效的途径。结合我校实际建议如下:

1、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强化同伴互助作用,敢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贵在坚持,要把研究工作贯穿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积极总结成果并加以推广,以推动我校教研教改长足发展。

语文调研报告 篇11

一、调查概况。

调研年3月5日至4月5日,我很荣幸的有机会在瓜州县岷县小学度过了我一个月的实习生涯。我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育实习,二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地工作,虚心向办公室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做了一番的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语文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学情况的。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从语文教师的自身、教学等方面探究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2、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小学语文的发展现状。

3、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现今语文教学该往何处去。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三年级语文教师

三、调查结果

1、从语文教师的自身、教学等方面探究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首先,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的状况。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我发现三年级的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都是大专。经过从教导处了解的信息,在这所小学中拥有大专文凭的老师占多数,还有少数教师拥有本科文凭。其次,从现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语文教学的状况。

在教学方法方面,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基本都采用问答法、讲授法,少数有经验的老教师会采用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以更好地达到效果。在采用教学设备方面,经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他们很少使用多媒体、扫描仪等先进的手段。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他们认为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在认字识字一块,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写字的重要性,而很多学生的自觉意识不高,基本是老师写他们也写,老师不动他们也不会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只能舍弃先进的设备,转向老旧的方法了。事实也证明采用老旧的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另外老旧的方法具有其独到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可是随时更改课堂内容的设置,这是先进设备所不具备的。从教学态度上来讲,小学的孩子都还未定型,心性不稳,不仅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单个人的不同时段语文成绩也有很大差别,小学语文老师们并不认为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他们一视同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他们对所有的孩子都有耐心,他们极力想让孩子听懂,所以变换着方式让孩子感兴趣,并且看这些孩子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老师也没有采取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当然,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对于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对预习指导和字词教学工作很重视,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级转上来,对没有标读音的课本一时还不大能适应,所以要确保他们认识字后才能开始课文教学。在作业要求方面,三年级的老师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这是为了让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能更好的适应更高年级的要求。

2、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小学语文的发展现状我实习的年级是三年级,学生都在十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心智很不成熟。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我发现不仅男生好动,女生也不容易安静下来,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比比皆是,而三年级是个特殊的时间段,语文这门学科从这个年级开始,才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从这里他们上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识字,更重要的是要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根本掌握不了语文的知识的,这非常让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头痛。所以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维护课堂秩序就成了每个三年级语文教师的重头戏,他们努力以富于激情的声音、高低起伏的腔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以游走于课堂每个角落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惩罚维持着课堂的秩序。我在实习期间上课时也曾经有这样的困扰,后来我也学习使用这种方法,课堂收效还不错。据了解,在现今小学四五六年级中,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他们认为自己又不想成为作家,语文学的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况且自己考试时得分也不会太低。还好,这种现象在三年级里是不常见的,我想从学生方面说,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年龄还小,和语文的接触还不深,语文这门课对他们来说还是一门很新鲜的学科,对语文知识还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这种现象和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是分不开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爱上语文,他们使尽手段、用尽方法,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语文学习上来。

四、实习体会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同等重要,要想要学生学好语文,就要善于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往往能使小学生更好地集中思想上语文课要善于把枯燥的语言变作生动的画面,要借鉴名人讲学的长处,把一些好的典故、寓言引入课堂,通过一些情节化的讲述,让小学生有想向的空间和参与的联想,以此激励学生学好语文。此外,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多鼓励,少批评。要引导学生与语文课程中的角色交流,深入课本,与角色对话,让小学生品尝到学语文的快乐,从而喜欢上语文这一门功课。教语文,首先要爱语文。尤其是语文老师的语言表述能力,它是师生之间知识交流、情感交流的桥梁。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能感 染人、启发人。通过语文老师优美的语言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刻领会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接受文学作品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小学语文教师应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传播美、传播爱。教语文,要善于和学生沟通。要懂得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尤其是小学生,更希望 老师能注意到自己、关心自己。更要多观察小学生们的 情绪动向,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喜好,随便流露出喜欢这个漂亮孩子, 不喜那个有点丑的孩子;喜欢这个安静的孩子,不喜欢那个淘气的孩子。这样会伤害到小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当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时,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起到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孩子人生启蒙教育阶段应有的积极作用。 教语文,要注重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应学的知识外,尤为重要的是在小学期间应重视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促 进学生身心发展,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为宗旨的基础性教育。因此,要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一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要掌握素质教育理念,掌握教改动态,不断实施素质教育。三要对所有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将时间精力只花在少数“天才”儿童身上。素质教育要求每个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都能成才。四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 者,要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开发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打好小学语文基础,关乎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担当起培养兴趣、教会方法、提高素质教育的职责。

语文调研报告 篇12

各位专家:

下午好!很高兴我们因为“课内语文学习法”而在一起研讨。昨天的各位专家点评甚是精彩,有许多宝贵的意见值得我们学习,谢谢你们给我和我的同事们的褒奖和鼓励。

今天专家们坐在一起为语文教学而争论、各抒己见,我以为是一件好事,你们的研究都是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理论指导,而我们的教学也为你们的研究提供素材,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大家共同进步,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活水。最近我正好在教诸子散文,说到百家争鸣,我和学生们说真的要感谢那个看似混乱实则开明的时代,有人说那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十个时代之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在那时总结又由那时传承下来,就是因为争论而激发了先人们的智慧,如果不是那样自由宽松的文化环境,今天我们到哪里去学习孔子的进取、老庄的洒脱?反面的例子是曾并称显学的儒家墨家,随着大一统的国家建立,尤其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兼爱、非攻”的民主思想自然被挤出主流,哪里还显呢?

昨天讨论到“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个语文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以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来说,其实是同样重要的。

教什么内容,除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每个老师需要深入领会之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机动,学情永远不能忽视。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只是语文系统学习的一个环节,环环相连才能构成完整的语文课,学生也才能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培养出语文运用的技能。

至于怎么教,即使是没有做过教法专业研究的普通教师也会在口口相授的听课中按照某种套路来教学,这些套路经过研究者们的归纳和改革就成了教法或者是学法的模式,无非是为帮助一线教师上好课。

今天我们重点要谈的是“课内语文学习法”的特点,也许有人一提起模式就反感,感到因为形式限制了内容,就不是好东西。我想来打个比方,我是个母亲,得负责孩子的吃喝,所以虽然觉得做饭很麻烦,为了孩子的身体,还是每天精心挑选,给她做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科学健康的饭菜,但是孩子还是不领情,她自己渴望在外买着吃,就盼着我有人请客出去吃饭,她好换换重口味,兰州拉面、肯德基,我就让她自己处理,但以他们的想法吃太多快餐会导致膳食不平衡。说明什么呢?仅仅一种做法,很容易生厌,即使你的营养再丰富,也会看着就饱了。得换又不能由着她胡来,得适时而动。

“课内语文学习法”的优势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的创设意图就是培养创造力,这个与知识学习也并不矛盾,只是侧重培养其自学能力罢了,以我的经验,学生在一节课上总是能提出一两个似乎于教参上找不到的问题,比如昨天我的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春上村树和李白的生命观的比较,也总有学生能够回答,因为那可能是他们的喜好,讨论未尝不可,这就是生成之美,比起我们的一些固定的视界或许更宽,我们为什么怕这些发现呢?应该支持啊,这是给我们找到新的视角来赏析啊。

当然传统的经典的视角教师是可以直接讲解的,这些选文的研究可能很精彩,教师好准备,也好讲授,但是这不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这就如同命题作文,让你写《诚信》,你却写《弯道超越》,怎么找到争论的结合点呢?当我们论辩的时候,偷换概念是容易将主题引入岔道的。我们今天的命题还是上法,不是内容。今天吃的是西餐,虽不是中餐,也有营养的,如果在座的哪位设计出泰国菜,我也乐意烹调,请大家分享。

应盛主任的邀请第一个作为高中教师来体验实践他创设的教法,对于我这样一个老教师来说,除了麻烦以外就再无什么功利可求了。其时我想起鲁迅的《呐喊自序》那段和金心异(钱玄同)的对话“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说:“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把自己比作鲁迅是有点不谦虚,但是那份理想主义也就是答应做实验教师的动力吧。毕竟在今天这样扭曲的功利主义之上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生学得是不是太累?是不是学得太无趣了?换换口味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语文调研报告 篇13

为比较全面地掌握全市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状况,我利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的便利条件,先后采用答卷、现场展示两种形式,在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中进行专业素养状况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经过统计分析,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总体情况

我的调研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在部分教师中进行识字、写字水平考试,试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择50个比较常用的词语(90%是成语),要求为其中指定的字注音;第二部分选择48个比较常用的成语,要求找出并改正其中的错别字。第二个阶段在部分教师中进行学科知识水平考试,内容涉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常识、学科课程标准知识、学科教学理论及教研理论常识和学科基础知识四大部分;四个部分的分值分别是5分、20分、15分和60分,总计100分。第三个阶段在部分教师中进行古典诗词作品讲析水平测试,共选择15首比较著名的古典诗词作品,参加考试者通过抽签确定自己讲析的作品,每一首作品均设定了难度大体相当的4道考题,其中,朗读和讲解大意是共有的,其余两道题依据作品的突出特点拟定,涉及作品内容分析、写作脉络分析、表现手法分析、作品朗读、板书设计及书写等方面,总计60分。

二、考试成绩简要分析

(一)第一阶段

参加考试的20名教师,识字部分没有全答对的,最好的错3个,最差的错33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有:16人不认识“蛤蜊”中的“蛤”,14人不认识“暴虎冯河”中的“冯”,12人不认识“佶屈聱牙”中的“佶”。写字部分的成绩虽然好于识字,但仍然没有全答对的,最好的错2个,最差的错24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有:17人没有找出“床第之欢”中的错别字,12人没有找出“额首称庆”中的错别字,11人没有找出“鬼鬼崇崇”中的错别字。

(二)第二阶段

参加考试的38名教师中,总分及格者15人,占参评教师总数的39%。部分题目的满分率相对较高,第2题,1~2空满分23人,5~8空满分23人,9~13空满分25人;第7题满分25人;第10题满分34人;第11题满分32人;第12题满分36人;第13题满分35人;第14题满分28人;第15题满分25人。这些题目的总分35分,占整套试卷总分的35%,如果没有这些题目相对较高的满分率,则及格率不知会下降多少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也有为数较多的题目得满分的人数显得偏少:第2题,14~15空满分7人,16~17空满分8人,18~20空满分7人;第3题满分0人;第5题满分0人;第8题满分1人;第9题满分3人;第16题满分9人;第19题满分0人,及格者仅1人,零分者高达25人。学科知识部分总分60分,最高分52分,得分率87%;最低分29分,得分率48%。

(三)第三阶段

参加现场讲解的38名教师中,最高57分,最低47分,平均51分,及格率100%。

二、全市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鉴于参加考试的教师来自于全市12所高中,占全市高中学校总数的86%,应该说,基本能够反映全市高中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水平的整体状况。由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就整体看,我市高中语文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性学科素养水平偏低

第三阶段,参加考试的教师读错音的字有:“色侵书帙晚”“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东邻蚕种已生些”“壬辰寒食”“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未知轩冕乐”“老去相逢亦怆情”“川迥洞庭开”“吹人舞袖回”“縠皱波纹迎客棹”“涵虚混太清”“随意春芳歇”“吹断檐间积雨声”“西崦人家应最乐”;写错的字有:胸臆、颔、喜、沧(苍)桑、晋、庭、张;两项共有32人次。朗读平直,松懈随意,缺乏最基本的抑扬顿挫者有17人。

(二)独立加工处理教学材料的能力偏低

第三阶段,参加考试的教师独立把握难度适中的中国古典诗词曲作品的能力还比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数很多的教师不能区别中国古典诗词曲与散文在布局谋篇、选择表达手法、锤炼语言等众多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在讲解作品大意时,仅仅停留在逐句翻译的水平上,没有将整首作品当作一个整体,该补充的没有补充,该调整语序、句序的没有调整,该忽略的也没有忽略,该联想的没有联想到位,致使作品内容解说缺少最基本的连贯性、统一性。二是很多教师不能准确理解作品叙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的教师称《早兴》一诗表达了白居易浓浓的思乡之情;有的教师称《壬辰寒食》一诗传达出王安石壮志难酬的感情;有的教师称《示长安君》一诗表达的是王安石浓厚的离别之情。三是很多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分析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有的教师称《严郑公宅同咏竹》一诗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很笼统空泛;有的教师看不出《壬辰寒食》一诗使用了借代修辞格;有的教师看不懂遍布于《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一曲中的倒装;有的教师不会具体分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使用的衬托手法。四是很多教师不会灵活有效地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基本赏析方法。有的与作品写作时的社会政治生活联系得过于紧密,过于切实,忘记了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是主要抒写诗人自己内在思想情怀的文学体裁这一根本属性;有的不会适当利用注释信息解释、分析作品;有的不能立足人情理解作品。

(三)阅读面比较狭窄

第二阶段考试题中,有两道题的失分比较严重,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参评教师的阅读面狭窄。例如19题:简要叙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100字左右)(6分)必修三和选修第三单元都介绍了《红楼梦》,参试教师应该熟悉其中的一些极富代表性的段落,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就是这样的段落。我认为,这道题的满分率不应该低于50%;事实上,满分率是0,0分率高达66%。

(四)视野不开阔

出色的高中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教科书上,而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应该关注的问题。比如,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努力将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关注学科教学、教研的最新动态,养成研究、反思的良好习惯;追踪高考命题的动态,努力寻求日常教学与应对高考的有机结合。在这些方面,教师们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

第一,课标题的得分率太低。第二阶段考试,我们设计了20分的填空题,涉及到课程性质、课程任务、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七个方面的常识,以检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掌握程度。按理说,这道题的及格率应该达到100%,实际为42%,得分是个位数者高达42%,最低仅为2分。

第二,教学理论与教研理论常识题的得分率太低。在第三阶段考试前3个月,我给大家指定了一本必读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据此命制了3道很简单的简答题(3~5),每道题5分,共15分。第3题“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说的语文知识包含哪几个大方面的知识”,第4题“你所知道的语文课例研究的样式有哪些”,第5题请“简要谈谈你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这些都是教师们必须知道的,原以为他们会回答得很好,实际情况却令人很失望,第3题没有人得满分,第4题仅有5人得满分,第5题也没有人得满分。

第三,学科知识题的得分率偏低。第二阶段考试题的学科知识部分使用的是前几年几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题。其中,6~9题是20xx年宁夏、海南卷的原题,10~13题是在20xx年上海卷试题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14~16题是20xx年辽宁卷的原题,17题是20xx年天津卷的原题,18~19题是20xx年福建卷的原题。我个人认为,这部分的及格率应该达到100%,实际仅为79%。

(五)应试能力比较欠缺

第二阶段考试的成绩让我看到,很多一线教师的应试能力仍然比较欠缺。主要表现是:

第一,很多教师的审题能力比较低,找不准答题的切入点。比如,第3题“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说的语文知识包含哪几个大方面的知识”,很多老师因为忽视“一般”“语文”“大”等核心词语,回答自然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诗歌鉴赏、文言文理解、现代文阅读鉴赏、语言文字应用、写作。再如第17题“请从下面的句子中提取3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也是由于无视“关键”一词,很多人答非所问。

第二,很多教师的辨析能力比较低,不知道自己写的答案中存在明显的错误。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第2题的种种错误答案中。第2题3~4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很多老师的答案不着边际:自主性和实践性、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第2题5~8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中,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很多教师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比如: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性/选择性;阅读教学/知识教学,基础性/均衡性。第2题9~13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很多教师的答案甚至令人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德、智、体、美、劳,知识积累、道德素养、语文应用、审美能力、写作能力。

第三,很多教师的分类能力比较低,不知道有些事物应该属于哪一个范围。第2题16~17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

整体性和综合性。比较离谱的答案有:知识性和创新性,过程和思想。再如第4题“你所知道的语文课例研究的样式有哪些”,教师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答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有人答导学式教学、五步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情境教学;有人答自读课、探究课、鉴赏课、讲读课、阅读分析课;还有人答预习巩固-基础夯实-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三、几点建议

为从根本上提高全市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笔者提出如下粗浅的建议

(一)大力营造学习研究的氛围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将教师参加学习研究的表现及效果列为其工作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以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校本教研

切实加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使教师在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借助于同伴互助,稳步提升专业素养。

(三)举办各类竞赛和研讨活动

教育业务部门定期、分主题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研讨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从客观上促进其专业素养提升。

(责任编辑付淑霞)

语文调研报告 篇14

经过对多所小学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调研,我们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们努力尝试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作业成绩等方面。本次调研报告将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和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缺乏主动性,难以积极参与进来。为此,我们建议教师可以尝试将一些趣味性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引入教学内容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入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感到有趣、有意义。

其次,教学方法也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调研发现,在部分小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东讲一节课、西讲一节课,这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教师尝试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如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合作,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

最后,在学生作业成绩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存在成绩不好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教师在出作业时需注意时间和难度的把握,避免让一些学生感到困难而放弃,同时评分要公平,可以适当降低满分难度以鼓励学生。其次,家长在家庭作业方面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指导和解决方法。

综合以上所述,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的问题与困难,我们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越来越重视教育质量与效果的今天,相信教师们在落实这些建议的同时,能够带领学生更加积极进取,提高整体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