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合集四篇】

发布时间: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通用4篇)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1

一、引言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整合城乡资源相互融合,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过程,建立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大民政顺应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摒除了传统的民政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机制来统筹、整合各种资源,共同解决民生问题,以适应社会建设大发展的需求。

二、北京市推进民政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政工作,已经非常重视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城乡差别近些年有所减少,但距离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努力。具体表现在:

思想认识正在不断统一

(1)北京城乡二元结构下“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传统观念正在不断转变

经过充分实践,我们认识到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现和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靠城乡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依赖来共同完成的,特别是在当前北京郊区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要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对郊区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的现代化”,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__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上来。

(2)认识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不是要消灭乡村,而是城乡共同繁荣

警惕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旗号下城市新的扩张和对乡村新的掠夺。在制定北京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相关政策时,必须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工业论工业、就城市论城市的固有模式,应以城乡统筹考虑,做到城乡协调发展。

(3)首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

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首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正如《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依然较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显现”。可以说,全市的城市化水平、农村民政结构、城镇建设和环境面貌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很不相称。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北京郊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未形成完整的自主民政系统,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投入不足,城镇民政设施建设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受城乡二元结构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缺乏对城乡统筹的整体谋划和统一指导,在制度和政策上,执行的基本是城乡与农村、居民与农民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在资源配置上,偏重城市而对农村有所忽略。目前,北京郊区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式的发展只能使少数企业成长为大工业,而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只能在“散、小、低、污”上徘徊。

(4)进一步明确北京城乡的准确定位

加快北京郊区城市化的关键是搞好城市的民政功能向郊区的延伸与扩散。北京的基本功能是首都功能,但长期以来北京的城市功能缺乏适当的分解,功能覆盖的范围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城市建设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的“摊大饼”现象,而且北京郊区卫星城及乡镇在首都功能中的定位,始终没有被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郊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近十几年来,北京城区的工业企业向郊区搬迁,确实推动了郊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的人口疏散,但必须看到其牵动作用是有限的。首都的城市性质决定了北京的主要产业是围绕“两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展开的,从而体现首都特点、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如以政府机关为主要对象的各类服务业和与文化中心相关的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却缺乏向郊区的转移。

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20xx年郊区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举措,真抓实干,共克时艰,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快速发展。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 7.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 10.8%,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33.1%,山区农民收入增长l 7.9%,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 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l.37倍。从去年开始,山区没有劳动能力、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标准的人员,可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标准城乡低保水平。据20xx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我市城镇人均家庭总收入为16697.25元,同比增长8.7%;乡村人均家庭收入为7873.71元,同比增长11.3%。虽然三年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态势良好,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仍需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坚持努力。

围绕城乡一体化,各级区县、各部门态度积极、行动迅速,在城乡结合部改革、农村产业发展、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公共服务、民主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研究制定新的政策举措,创造性地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批新的成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北京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实条件

(1)首都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xx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11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全市财政收入达到20xx.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58.4亿元左右。为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是具备了实践基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各部门形成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区县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逐步走向一体化。在20xx年以来实现“区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大交通”加快建设,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大范围推进,“农村亮起来、农民暖起来、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成效显著。养老保险、劳动就业、老年补助、丧葬补贴等政策实现了城乡统一,“大社保”、“大民政”加快形成,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3)是积累了宝贵的奥运财富

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确保奥运核心区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首都鲜活农产品市场稳定,确保重大动植物疫情“零发生”,确保农村生态、文明、和谐的环境,不仅为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创造和积累了新的工作机制、工作经验。这些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三、北京市推进民政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分析

目前,要推进“城乡一体”发展,首先要摆脱出两个误区

第一,摆脱“以城市工业扩展为中心”论。西方经济学家在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区发展的倒u型曲线规律,认为经济发展初期,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会加剧,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这种差距将不断趋于缩小,最终进入平衡发展阶段。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也告诉我们,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产业结构中的农业产值会下降到10%左右,工业产值达到40%左右,服务业产值上升到50%左右,城乡结构中的城市人口比中将上升到70%左右。这种见解无非是建立在工业规模扩展、农业劳动力被大量转移的假设之上。但是对于工业化起步较早的中国而言,这种论断却遭遇着太多现实的挑战。推进中国城市化,单纯局促在城市里依靠工业扩展,这是不现实的。

第二,摆脱“以保障农村发展为本位”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肯定不是农村。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在“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瓶颈,城乡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的背景中提出的。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农业劳动力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农业对外开放局面发生深刻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因此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过于强调“以保障农村发展为本位”,就会落入“唯农村发展论”的误区,片面追求城乡公平和扶持农业都威胁着城乡一体的全局性,消解了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最终延缓一体化的形成。

城乡一体发展不但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历史难题的有效途径,亦是控制自由市场“两极分化冲动”的基本抓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做城乡一体发展的示范区,就要将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一同纳入到现代化布局中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两翼来不断建设。

四、北京市推进民政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城乡规划统一

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目前,北京的规划是以城区以及城市发展区为主体制定的,对乡村发展规划考虑得相对较少,不少乡镇虽然也做了总体规划,但还缺乏可以具体实施的详细规划。有关部门应站在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度,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好城乡统一规划的各项工作。北京城乡一体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向郊区扩散和郊区被日益赋予城市功能的过程,是乡村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两个过程的合二为一。其最终目标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共享完善的民政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共享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条件。当前尤其要搞好统筹规划和推进城镇化步伐。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大都市圈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必将对北京郊区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因此,要按照“大北京、大民政”的思路来思考和规划,要把北京郊区看作大北京城市圈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区域发展之中。

城乡建设统一

这里主要是指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发达、高效的民政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如:先进的民政低保系统,可以有效的保证远郊区域的社会安定,为农村城市化提供一个安逸的温床;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敬老系统,可以吸引大量市中心退休人员,他们带头“走出来”,会刺激远郊经济发展,加速乡村城市化的步骤;经营良好的社会福利站,可以有效的收容乡村孤寡老人儿童,减少乞讨、偷盗,维护乡村的良好风气,为文明的传播铺下坚实的道路;在“大民政”思想指导下的新型殡葬政策系统,于20xx年1月1日后死亡的本市户籍、无丧葬补助待遇的居民,尤其是农民和城镇无业人员,实行一次性丧葬补贴,补贴标准与本市职工一致,确定为5000元的标准,财政年共投入1亿多元,惠及城乡无丧葬补助居民约524万人,其中农民284.3万人,为农民解决了“办丧难、下葬难”的最实际问题,被百姓评为最惠民的政策,以最直接、最实惠的方式减少了城乡差距,使乡村人民发自内心的产生自豪的归属感。以往北京市区之所以比郊区能更多地获得发展机会,民政基础设施发达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北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首先要把城乡统一建设高效、发达的民政基础设施作为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来优先完成。

城乡管理统一

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随着城乡社会一体化的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北京城乡民政管理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必然会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城乡交融相互渗透比较激烈的城乡结合部,两套管理体制的冲突就更为突出,这些都给人口、就业、社会保

障、社区等方面的管理带来许多矛盾。因此,北京应建立统一的城乡民政管理机构,制定有 筹资渠道要多样

筹集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渠道要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积极争取市、县、乡三级财政的投入

民政基础设施都具有公益性、福利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属于公众设施(公共产品),财政投入是筹措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要争取全市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并建立随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

(2)要争取上级民政专项资金的投入

民政专项资金是民政设施建设的重要来源之一。要加强与省民政厅协调、主动汇报和沟通,必要时向国家民政部专题汇报,努力争取上级更多的专项民政资金的投入。

(3)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居民的储蓄额具大,民间闲散资金较多,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市一大批民营企事业家对养老服务事业都有强烈的投资愿望,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福利事业,盘活存量资产,激活福利市场,扩大投资效果。

(4)整合民政自身资源投入

通过大力发行福利彩票、挖掘“红色资源”,做大做强福利企事业等方式,增强民政部门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建设重点要突出

一方面,要突出民政基础设施的重点,集中财力、物力,保障重点工程的建设。严格把好立项关,将立项重点放在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工程的改扩建上,放在优抚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服务项目设施建设上,放在弱势群体呼声高,反应最强烈的项目上,着力改变农村福利设施少、标准低、分布不均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突出工程管理重点,认真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财政监督制度,实行阳光作业,规范运行,把农村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层民政的形象

五、结语

在目前“大北京、大民政”、“十二五”各个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我们的战略任务,而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城乡一体化又成为了度过危机转“危”为“机”的桥梁,民政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坚实基础,是把握此次际遇的必然选择,是平凡但却严肃的历史使命,就像牛有成市长在09年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上的所说的“直接受益的是农民,最终受益的是全体市民。”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2

小城镇规划滞后。我县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是由1999年开始的,到20xx年已完成了5个乡镇的修编,虽然有了规划,都没有详规。规划超期的有17个乡镇。按照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党的__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我们的规划明显滞后,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欠帐太多。除大虎山镇较好以外,其它三个老镇主路是黑色路面,其它通向居民住宅街巷路都是沙石路、土路。以新立屯镇为例,只有一条通往镇上的路,暨胡新线是柏油路,其它所有的大街小巷的路都已破损不堪,雨天处处积水,晴天道道车辙,严重影响了行人和车辆通行。

排水存在死角。四个老镇基本上都是靠土沟自然排水。仅有少量的明渠排水,也都坍塌淤堵,到雨季经常出现溢水现象。八道壕镇,雨量超过40毫米,主路两边积水超过50毫米,雨水进屋。大虎山有的开发楼,靠沉井排水,由于楼基高,雨季雨量超过30毫米,附近居民住宅屋里就进水。

供水、供热问题凸显。自来水管网急需改造。新立屯镇自来水管网使用30年已经严重老化,有7000多延长米的老化管网急需更新改造,镇区周边村屯自来水网底铺设工程也迫在眉睫。八道壕镇供水系统形成于1980年,管网也早已老化,造成供水不足,只能早、中、晚3个时间段保证3个小时的供水。供热虽然有了大小不同的供热站,但覆盖面不全,新立屯镇仍有很大一部分楼房还在沿用以前陈旧的取暖模式。室内达不到温度,住户与供热矛盾突出。大虎山镇有供热面积87万平方米,取暖期室内平均温度只有10度左右,曾一度造成用户上访。

美化、绿化、亮化远远不够。先进小城镇的绿化率达到了50%以上,而我们小城镇的绿化率还不到16%路两旁栽的树特别少,有的镇上千米的一条街看不到一棵树。安装的路灯只限于主要节日亮几天,有的还没有独立的灯柱,安装在高压电线杆上。路两边的大部分空间被个体商户摆摊占去。中心镇没有一处公益活动广场。

卫生环境差。主要街道大部分没有垃圾箱,垃圾到处可见。县级财政拨款少,每年8万元(新立屯环卫所职工18人,八道壕23人,大虎山53人)清运垃圾还是原始的拖拉机、铁锹。没有固定的垃圾掩埋场,临时就地填坑,大风一吹,遍地都是塑料等垃圾。市场建设水平低。全县有39个市场,其中全封闭式1个,(黑山城内综合市场),半封闭式5个(大虎山、新立屯、八道壕、无梁殿、励家),其余的都是露天市场,任意摆摊,秩序混乱。有关部门对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存在无序竞争,降低收费标准等现象。

房地产开发缓慢。据统计,20xx年至20xx年黑山共开发建设楼房270栋,面积427.51万平方米。20xx年到20xx三年间,共开发面积为282.13万平方米,其中黑山镇267.021万平方米,大虎山镇13.550万平方米,八道壕镇10855平方米,新立屯镇4735平方米。今年除大虎山镇开发了5万平方米外,新立屯、八道壕均没有开发。

小城镇特色不明显。特色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科技支撑力不强。工业项目少,名牌产品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三产业发展不快,专业产业化优势不明显。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缓慢,景观风格等特点没有显现。

一是对小城镇建设缺乏高度认识,重视不够,抓的不力。

二是受财力所限,县级、镇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很少,争取上级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不到位。

三是缺乏意识,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四是政府对房地产开发的有关税费政策没有放开。

1、科学调整小城镇规划布局

规划是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就不可能实现快速的发展。我县已由中国城市建筑研究院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要在总体规划的柜架内修编完成小城镇规划。调整行政区划,撤乡并镇,撤点并村,实行合理的区域空间调整,集中资金与力量扶持中心镇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培植新的增长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主导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农民新村、人文、生态环境等详规。规划要创新理念,以县域和重点镇为基础,功能互补,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通过规划促进城镇用地相对集中,公益设施相对完善,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形成各具特色、优

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镇建设新格局。要依照"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交汇,商贸与休闲娱乐一体"的规划原则,将功能区划,使小城镇发展优势得以体现。

加强规划建设领导,把小城镇建设纳入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换人不换目标,按照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资金。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推进小城镇土地资源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可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吸引、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个人以及外商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单位和个人投资经营供、排水、道路、桥涵等基础设施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轨道。

创新信贷方式。研究建立地方政府、采用和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借贷城市建设开发模式,拿基础设施建设作抵押,向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挥的拉动作用,使企业性投资主体、商业性投资方式更有基础。

争取上级资金,认真解读国家有关政策,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向小城镇建设投放资金的机遇,制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详规,做好可研报告,建好项目储备库,争取省、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支持,申请亚行贷款,争取财政贴息贷款,取得对教育、文化、公益事业的'投资,加快小城镇水、电、路、气、邮电等建设。

更新改造供热、供水管线,政府应出台《黑山县供热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同城镇居民供水工程结合起来,一同设计改造,解决群众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脏、乱、差,加大对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力度,修改完善《黑山县物业管理办法》,垃圾要有处理场,路两边要增设垃圾箱,环境卫生要实行门前三包。健全环卫队伍,县级财政要增加对环卫的投资力度,尽快改变卫生环境。搞好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提高小城镇绿化率,中心镇要建设一个标准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广场。在治理环境的同时,坚决制止乱批乱建。

应从全县角度统筹考虑,将我县已形成的杂粮、建材、水果、蔬菜、小食品、鲜蛋、生猪、牲畜交易八大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建设区域市场。利用招商引资来建设市场,完善功能,促进农民和投资商到小城镇从事农副产品经营和商品交流。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城市中许多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开发商到县级的中心镇来搞建设,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招商引资,搞好小城镇房地产开发,推动居民棚户区改造。

3、发挥优势,建设特色小城镇

充分发挥各乡镇的产业优势,抓住并放大其特色,通过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建设农业特色型小城镇;工业资源主导型小城镇;商贸物流中心型小城镇;人文、生态、旅游型小城镇。

确立发展重点,在形成棚菜、养殖、花生三大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包装项目,打造花生、肉牛、禽蛋、棚桃、西瓜、两梨、杂粮等品牌。组建农产品商贸有限服务公司,在农业部互联网上宣传、推荐、销售黑山农业特色产品,提高附加值。搞好品种改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建设农业特色型小城镇。

把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黑山镇有规模企业20家,镇安满族乡16家,八道壕有大小企业46家,规模企业16家,工业基础好,又由矿产资源,应建立工业资源主导型小城镇。

大虎山镇市场历史悠久,比较繁荣。新立屯镇地处辽西走廊东口,位于黑山、阜新、彰武、新民四市县结合部,铁路交通发达,过去有北部明珠之称。自清乾隆年间建镇立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商贸业著称,应加快建立发展商贸物流中心型小城镇。鉴于新立屯背靠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回族、满族多的特点,还可建立蒙、满、回、维一条街,把服装、玛瑙、饮食等行业做大做强。

充分挖掘县内自然、人文等各类旅游资源,合理规划、统筹开发。南湖公园,是省内面积最大的县级公园,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场所,应加强维修和保护。发展以黑山阻击战纪念馆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恢复姜屯莲花湖,到太极宗师张三丰的故居,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到龙湾水库、蛇盘山,观赏风力发电,恢复绕阳河湿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旅游。

推广以秸杆气化、沼气、太阳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综合开发建设,建连户大型沼气池和秸杆气化集中供热,推广生态养猪,环保养猪,治理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化利用,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地创业环境。

4、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户籍管理制度。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

土地管理制度。小城镇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市场、房地产开发、建农民新居等,都需要土地。要开发整合现有闲置的工厂、学校、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废墟地等土地资源,集中连片,耕地可以货币化,土地可以入股,合作经营。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进入工业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划拨土地一级市场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实现流转和经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使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流转方式同国有土地一样,可以按同等条件进行出租、出让、转让,转租和低押。

实行农民宅基地置换。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原有的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迁入小城镇后,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行占补平衡。新民市在建设新农村中就采用了这个办法,加大村屯改造力度,整合土地资源,预留发展空间,使有的村集体搬迁,全市村屯改造可腾出30万亩土地,用于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农民新居等建设。

调整税费政策。房地产开发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所有税费,都应留给开发的乡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面貌。免除农民入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费、落户费等费用,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以外费用,使他们轻装上阵,安居乐业。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

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__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两者息息相关。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4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规划滞后。我县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是由1999年开始的,到20xx年已完成了5个乡镇的修编,虽然有了规划,都没有详规。规划超期的有17个乡镇。按照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党的__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我们的规划明显滞后,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欠帐太多。除大虎山镇较好以外,其它三个老镇主路是黑色路面,其它通向居民住宅街巷路都是沙石路、土路。以新立屯镇为例,只有一条通往镇上的路,暨胡新线是柏油路,其它所有的大街小巷的路都已破损不堪,雨天处处积水,晴天道道车辙,严重影响了行人和车辆通行。

排水存在死角。四个老镇基本上都是靠土沟自然排水。仅有少量的明渠排水,也都坍塌淤堵,到雨季经常出现溢水现象。八道壕镇,雨量超过40毫米,主路两边积水超过50毫米,雨水进屋。大虎山有的开发楼,靠沉井排水,由于楼基高,雨季雨量超过30毫米,附近居民住宅屋里就进水。

供水、供热问题凸显。自来水管网急需改造。新立屯镇自来水管网使用30年已经严重老化,有7000多延长米的老化管网急需更新改造,镇区周边村屯自来水网底铺设工程也迫在眉睫。八道壕镇供水系统形成于1980年,管网也早已老化,造成供水不足,只能早、中、晚3个时间段保证3个小时的供水。供热虽然有了大小不同的供热站,但覆盖面不全,新立屯镇仍有很大一部分楼房还在沿用以前陈旧的取暖模式。室内达不到温度,住户与供热矛盾突出。大虎山镇有供热面积87万平方米,取暖期室内平均温度只有10度左右,曾一度造成用户上访。

美化、绿化、亮化远远不够。先进小城镇的绿化率达到了50%以上,而我们小城镇的绿化率还不到16% 。路两旁栽的树特别少,有的镇上千米的一条街看不到一棵树。安装的路灯只限于主要节日亮几天,有的还没有独立的灯柱,安装在高压电线杆上。路两边的大部分空间被个体商户摆摊占去。中心镇没有一处公益活动广场,。

卫生环境差。主要街道大部分没有垃圾箱,垃圾到处可见。县级财政拨款少,每年8万元(新立屯环卫所职工18人,八道壕23人,大虎山53人)清运垃圾还是原始的拖拉机、铁锹。没有固定的垃圾掩埋场,临时就地填坑,大风一吹,遍地都是塑料等垃圾。市场建设水平低。全县有39个市场,其中全封闭式1个,(黑山城内综合市场),半封闭式5个(大虎山、新立屯、八道壕、无梁殿、励家),其余的都是露天市场,任意摆摊,秩序混乱。有关部门对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存在无序竞争,降低收费标准等现象。

房地产开发缓慢。据统计,20xx年至20xx年黑山共开发建设楼房270栋,面积427.51万平方米。20xx年到20xx三年间,共开发面积为282.13万平方米,其中黑山镇267.021万平方米,大虎山镇13.550万平方米,八道壕镇10855平方米,新立屯镇4735平方米。今年除大虎山镇开发了5万平方米外,新立屯、八道壕均没有开发。

小城镇特色不明显。特色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科技支撑力不强。工业项目少,名牌产品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三产业发展不快,专业产业化优势不明显。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缓慢,景观风格等特点没有显现。

二、主要原因

一是对小城镇建设缺乏高度认识,重视不够,抓的不力。

二是受财力所限,县级、镇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很少,争取上级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不到位。

三是缺乏改革意识,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四是政府对房地产开发的有关税费政策没有放开。

三、几点建议

1、科学调整小城镇规划布局

规划是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就不可能实现快速的发展。我县已由中国城市建筑研究院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要在总体规划的柜架内修编完成小城镇规划。调整行政区划,撤乡并镇,撤点并村,实行合理的区域空间调整,集中资金与力量扶持中心镇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培植新的增长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主导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农民新村、人文、生态环境等详规。规划要创新理念,以县域和重点镇为基础,功能互补,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通过规划促进城镇用地相对集中,公益设施相对完善,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形成各具特色、优

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镇建设新格局。要依照"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交汇,商贸与休闲娱乐一体"的规划原则,将功能区划,使小城镇发展优势得以体现。

加强规划建设领导,把小城镇建设纳入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换人不换目标,按照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资金。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推进小城镇土地资源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可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吸引、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个人以及外商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单位和个人投资经营供、排水、道路、桥涵等基础设施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轨道。

创新信贷方式。研究建立地方政府、采用和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借贷城市建设开发模式,拿基础设施建设作抵押,向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挥的拉动作用,使企业性投资主体、商业性投资方式更有基础。

争取上级资金,认真解读国家有关政策,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向小城镇建设投放资金的机遇,制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详规,做好可研报告,建好项目储备库,争取省、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支持,申请亚行贷款,争取财政贴息贷款,取得对教育、文化、公益事业的投资,加快小城镇水、电、路、气、邮电等建设。

更新改造供热、供水管线,政府应出台《黑山县供热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同城镇居民供水工程结合起来,一同设计改造,解决群众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脏、乱、差,加大对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力度,修改完善《黑山县物业管理办法》,垃圾要有处理场,路两边要增设垃圾箱,环境卫生要实行门前三包。健全环卫队伍,县级财政要增加对环卫的投资力度,尽快改变卫生环境。搞好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提高小城镇绿化率,中心镇要建设一个标准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广场。在治理环境的同时,坚决制止乱批乱建。

应从全县角度统筹考虑,将我县已形成的杂粮、建材、水果、蔬菜、小食品、鲜蛋、生猪、牲畜交易八大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建设区域市场。利用招商引资来建设市场,完善功能,促进农民和投资商到小城镇从事农副产品经营和商品交流。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城市中许多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开发商到县级的中心镇来搞建设,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招商引资,搞好小城镇房地产开发,推动居民棚户区改造。

3、发挥优势,建设特色小城镇

充分发挥各乡镇的产业优势,抓住并放大其特色,通过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建设农业特色型小城镇;工业资源主导型小城镇;商贸物流中心型小城镇;人文、生态、旅游型小城镇。

确立发展重点,在形成棚菜、养殖、花生三大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包装项目,打造花生、肉牛、禽蛋、棚桃、西瓜、两梨、杂粮等品牌。组建农产品商贸有限服务公司,在农业部互联网上宣传、推荐、销售黑山农业特色产品,提高附加值。搞好品种改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建设农业特色型小城镇。

把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黑山镇有规模企业20家,镇安满族乡16家,八道壕有大小企业46家,规模企业16家,工业基础好,又由矿产资源,应建立工业资源主导型小城镇。

大虎山镇市场历史悠久,比较繁荣。新立屯镇地处辽西走廊东口,位于黑山、阜新、彰武、新民四市县结合部,铁路交通发达,过去有北部明珠之称。自清乾隆年间建镇立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商贸业著称,应加快建立发展商贸物流中心型小城镇。鉴于新立屯背靠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回族、满族多的特点,还可建立蒙、满、回、维一条街,把服装、玛瑙、饮食等行业做大做强。

充分挖掘县内自然、人文等各类旅游资源,合理规划、统筹开发。南湖公园,是省内面积最大的县级公园,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场所,应加强维修和保护。发展以黑山阻击战纪念馆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恢复姜屯莲花湖,到太极宗师张三丰的故居,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到龙湾水库、蛇盘山,观赏风力发电,恢复绕阳河湿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旅游。

推广以秸杆气化、沼气、太阳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综合开发建设,建连户大型沼气池和秸杆气化集中供热,推广生态养猪,环保养猪,治理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化利用,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地创业环境。

4、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

登记的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场所,有比较稳定职业,有生活来源,就允许落户,落户城镇后,可根据本人的意愿,保留其原有的土地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并且要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的同等权利。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小城镇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市场、房地产开发、建农民新居等,都需要土地。要开发整合现有闲置的工厂、学校、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废墟地等土地资源,集中连片,耕地可以货币化,土地可以入股,合作经营。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进入工业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划拨土地一级市场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实现流转和经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使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流转方式同国有土地一样,可以按同等条件进行出租、出让、转让,转租和低押。

实行农民宅基地置换。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原有的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迁入小城镇后,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行占补平衡。新民市在建设新农村中就采用了这个办法,加大村屯改造力度,整合土地资源,预留发展空间,使有的村集体搬迁,全市村屯改造可腾出30万亩土地,用于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农民新居等建设。

调整税费政策。房地产开发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所有税费,都应留给开发的乡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面貌。免除农民入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费、落户费等费用,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以外费用,使他们轻装上阵,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