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调研报告实用七篇

发布时间:

标准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标准的调研报告 篇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鸡蛋生产大国。从1985年以来,我国鸡蛋产量已连续25年位居世界首位,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只能算一个蛋品产业的弱国。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目前,在我国的蛋鸡生产中,超过80%的鸡蛋来自不足10000只的小规模鸡场和农户散养。当前我国商品蛋鸡生产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1.1 原料充足、市场广阔

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都生产玉米等能量饲料,再加上遍地油料作物副产品,基本上多数农户都可以自行解决绝大部分的饲料原料就地转化为鸡蛋;而蛋鸡作为最廉价最方便食用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而倍受国人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

1.2 进入的门槛极低

投资多少随意,房屋设备可以因陋就简,加上我国农村几千年早已形成的家家户户养一两头猪、十几只鸡的传统习惯,使我国绝大多数农户进入蛋鸡养殖行业没有太高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困难。

1.3 生产条件简陋

由于我国以散养为主,生产条件也就因陋就简。我国现在已经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环控鸡舍,但绝大部分鸡舍还都是以住房稍加改造的,甚至在田间地头随便用砖砌一下房子或用铁丝网圈一下就可以养鸡。至于鸡笼,有使用木头自制的,也有购买单笼再加木头支撑的,现在也慢慢有购买成套笼架的。饮水、喂料等辅助设备能省就省,清粪设备尽量不用。至于环控设备,一般每栋存栏5000只以上的会考虑安装风机、排风扇,但多数情况下根本没有考虑。

1.4 生产成本低廉

简陋的生产设备带来的就是低廉的生产成本:笼位几元甚至不足一元的设备成本使农户养殖几乎不用考虑折旧,这是动辄每只鸡几十上百元的规模化养殖场所无法比拟的。

1.5 生产水平较低

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总体水平低。极低的投资成本和巨大的养殖规模,虽然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鸡蛋产量,也给我国蛋品产业带来无尽的损失。因对设备需求极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养殖设备工艺发展;大小环境恶劣,使我国养殖业"恶名远扬";混乱的免疫制度和乱用药情况,使我国畜禽疫病高度复杂,混合感染、交叉感染情况普遍存在;粗放的管理模式,使我国蛋鸡业单产低、耗料高、死淘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 蛋鸡生产性能比较

指标 世界 中国

母鸡单产 kg 19.0~20.0 15~16

料蛋比 2.0~2.2 2.3~2.7

死淘率 % 3.0~6.0 7.0~16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我国鸡蛋供应量大且零散,商品属性低。上世纪70年代,我国是蛋品出口大国,出口的品种中有鲜蛋、再制蛋和蛋制品,最高时期出口折鲜蛋量曾达到10万吨以上,80年代也还保持在8万吨左右。但是进入90年代后,我国鲜蛋产量虽然逐年飞速发展,出口量却一直下滑,20xx年出口量仅为5.8万吨。鸡蛋市场长期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普通蛋多品牌蛋少;带壳蛋上市多深加工蛋少;鸡蛋直接食用多开发利用少。

1.6 缺乏品牌

由于没有品牌,只能作为初级农产品在自由市场上低价销售;由于形不成批量,即使低价的市场也总被蛋贩子控制;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能生产出优质的鸡蛋也只能是帮人打工;由于鸡蛋加工比例极低,鸡蛋很难保值增值;由于极低的生产门槛,我国鸡蛋生产经常一拥而上又一哄而下,极易造成鸡蛋价格的剧烈波动。鸡蛋在我国,目前只能算一种产品,而不能算是一种商品。

2 造成当前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2.1 政府的政策导向

为提高农民收益,在许多地区蛋鸡养殖业仍被当作富民工程,纷纷建立了大量的养殖小区,使我国蛋鸡养殖量逐年递增。

2.2 行业的特点使然

蛋鸡养殖行业具有短、平、快,上马容易,转产也快,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的特点,在其他畜禽养殖出现波动的时候,买上几百只鸡苗,弄些尼龙网一圈就可以开始养鸡了,转产的成本不过一两千元,卖掉一只猪的钱就足以完成从养猪到养鸡的改变。

3 困扰我国商品蛋鸡生产的主要问题

3.1 本土品种资源匮乏,高度依赖进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鸡蛋生产国,蛋鸡的育种水平不仅代表了国内家禽育种企业的竞争实力,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内蛋鸡生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蛋鸡育种水平进入90年代以后一直走下坡路,国内的蛋鸡原种鸡场数逐年下降,有的公司根本不能开展正常的育种工作。目前,国内除了华都系列、新杨系列、农大褐等少数几个品种以外,进口蛋鸡品种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种鸡生产。

3.2 疫情复杂,难防难治

混乱的生产条件和大量抗生素的非法使用,大量混合感染、交叉感染的存在,使我国蛋鸡疫病非常复杂,病毒病菌耐药性强,难防难治。

3.3 产量过剩,蛋鸡难卖

大量小规模养殖和散养,使我国鸡蛋价格长期低迷,农户离市场很远,蛋价长期被蛋贩子把持,即使蛋价上涨,农户也难以从中受益。

3.4 用地规划、环保检查等手续越来越严格,影响了标准化养殖场的发展

对小型散养来说,是无所谓规划、环保手续的,由于其造成的污染是千家万户共同造成的,难以找到处罚主体。但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污染问题、规划问题等越来越无法规避。

4 我国商品蛋鸡发展的方向

转变思想观念,变革饲养模式走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之路是我国蛋鸡发展的方向;产品层面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营销层面由产品销售向品牌营销转变;在管理层面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我国著名的商品蛋鸡养殖企业--**公司就是这种变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通过这种模式,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初步的成功,一举占据了**80%高端品牌市场份额,为我国蛋品产业发展创造了一条新路。

5 规模化蛋鸡养殖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5.1 建设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认证

由于我国蛋鸡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人鱼目混珠,用普通鸡蛋冒充绿色鸡蛋、有机鸡蛋,因此企业通过一些必要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认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扩大市场份额。如haccp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业部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5.2 依据国际常用标准,对蛋品进行分级销售

目前我国对蛋品还没有很好的分级标准,但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国际常用分级标准,对产品进行分级,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就严格遵守国际分级标准,为消费者提供国际水平的优质蛋品,更将鸡蛋按重量分为l、xl、l、m号,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

5.3 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从环保中增加受益

注重环保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更需要我们从立项开始就充分关注环保。在环保方面给我国蛋鸡产业树立了一个榜样。

自项目规划初期就将环境问题纳入综合考虑范畴,尽可能解决项目中存在的污染问题,通过采用干清粪工艺代替畜牧场常用的水冲粪工艺,避免大量废水的产生。利用鸡粪和污水生产沼气并发电,从而实现了固态和液态废弃物的零排放,已通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对项目的环保评估。

蛋鸡场的建设,不可能离开与周边群众的交流。因此非常注重社会责任,让周边群众也从企业发展中受益。除了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外,还利用沼气发电工程为周边提供清洁能源、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帮助附近发展了万亩有机蔬菜和水果生产,帮助农户发展绿色玉米种植并回收绿色玉米作为饲料原料,从而实现了一条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有机种植-订单农业-生态养殖"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

5.4 适度发展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条件的改善,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档次,因此有必要在适度的前提下尽量予以改善。

总之,变革我国目前"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模式,转变产品与市场营销观念,走蛋鸡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之路是我国蛋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标准的调研报告 篇2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现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外销量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农业标准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学会采用标准化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懂“标准化”为何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认识、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进行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行农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别或地区标准。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因此,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要由市场来决定。你的产品要想进入或打入哪类市场,那么你就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执行与该市场要求相对应的标准。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由于部分农民盲目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一些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亚销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在出口创汇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屡屡引发贸易纠纷,有的不得不减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可以说,在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1)适应“入世”竞争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人们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给贸易带来了磨擦,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去年日本、韩国对我们的大葱、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就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随着农业部启动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对策措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建立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经与河北省联合签署了“京津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协作网”,达成了“华北护菜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无保证,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

3)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

过去我国农产品长期处在短缺状态,解决温饱是农业面临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抓农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高产,不太考虑产品品质的好坏,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饭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则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就是说,广大消费者已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吃好这个目标,就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4)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需要。

现在我们的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有的因长期食用低劣农产品造成积累中毒,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抱有疑惧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xx年xx月份,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抽查了10大类181种蔬菜,其中有86种蔬菜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超标率占47。5,有9种蔬菜含有3种以上农药残留超标。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蔬菜中,有近一半是农药残留超标的。这种状况不改变,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从维护我们人类健康的角度讲,也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绝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是关系到我区蔬菜、畜禽、果品等优势产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关键措施。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只有以实现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区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区的农业标准化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1)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

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社会所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配套措施。

在制订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前、产后和系列标准少,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还存在着标准传递渠道不畅,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3)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

受重视程度、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测体系建设还非常薄弱,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人员还没有全部到位。

4)市场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区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优质优价”政策难以体现,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四、农资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尽管我区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但农资市场秩序仍不能令人满意,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并没有从农资市场上彻底清理出去。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管理标准和处罚标准,使处罚有理无据,难以操作,也是影响清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农业标准化开展情况,下一步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前段,我们制定了一些地方标准,但很不全面,标准的覆盖面很窄,远远不能适应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下一步,要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一步制定出从生产环境、生活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使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

2)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抓早字,争主动,尽快建立健全这一体系。同时,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尽快建立质量检测点,努力在我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检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从长计议,建就建好的,上就上一流的,切不可应付了事,报有临时观念。要在搞好检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质检人员的培训,严格检验制度,对农产品实行全程监控,确保网络的有效运转。

3)进一步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靠示范引导,通过示范带动促进面上工作平衡开展。各乡镇都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基地内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监测管理,建立生产技术档案。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达到宣传推广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同时,要新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使示范园内的每一个产品都达到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的标准,把示范园真正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园。要注意发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积极帮助他们建立标准化种养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4)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为激励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充分体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今后要在主要农贸市场逐步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合格的允许进入市场指定的优质优价农产品专营区销售,并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树立无公害产品的市场品牌。要通过建立无公害食品配货中心,在超市设立专营区、专营柜等方式,逐步实行按质分摊位挂牌销售,调动广大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5)积极组织好优质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

要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办法,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由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农产品范围。同时,要抓好已经认证名牌产品的跟踪质量管理,以保证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对未经认可擅自使用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要依法查处,严厉打击。

6)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要加强对种苗、肥料特别是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管理,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适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农资品种,对查处的假冒伪劣农药和其它违禁农资,要依法处理并予以曝光,对违反规定在蔬菜、畜禽等生产领域使用高毒、高残留物质的,一经发现,要严厉查处,决不姑息。同时,加大对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为农业标准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7)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全体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和组织管理者的共同参与。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按照“各负其责,层层培训”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把出口标准化知识纳入绿色证书工程以及基层干部培训的范围。通过培训,使乡村两级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标准化知识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标准化、自觉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标准的调研报告 篇3

再一次来到文西村农户彭著荣家,彭著荣从李子树上摘下一一个李子叫我品尝,通过交谈,了解到文西村的农户虽大部分都已征地拆迁,但剩余的农户大多数家里都种有李子、枇杷等果树,当前正是这些果树收获的时候,如何利用农业标准化,使农民增收,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质监部门目前和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增强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农民群众掌握了标准,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增强了农民市场观念、市场意识。

二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农业的`竞争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准入证,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使其获得国家注册商标,取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

三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实施标准化生产,使种、养标准化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变农民传统的粗放型种植观念,追求品质和质量,依靠科技,精耕细作,及时更新品种,严格控制病虫害的防治环节,通过科学管理蔬菜品质有所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标准化模式下的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在生产环节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当地党委、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展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将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当前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看,我们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农业标准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惯性作用,我区的大多数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认识不足,思想保守,零散种植,粗放经营,很难形成规模;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区还没有制订的农业标准,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环境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农业工作管理标准、农业生产操作规范还不健全,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也不够,农业无标准生产的现象较普遍;三是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农业标准化基础薄弱。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这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推进农业标准化,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区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安全,做好特色优势农业项目的结合文章,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四位一体”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一是政府推动。各级政府要明确抓农业标准化就是落实“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的有效手段,就是抓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纳入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全面规划。要建立健全由质监、农林、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切实转变监管职能,不断加强标准体系、推广体系、监测体系建设和宣传培训、试点示范以及农业投入品整治等方面的服务工作。要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创新机制,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银行贷款等方面制定农业开放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使农业标准化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千家万户。

二是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关键。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用好用活中央、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相关企业要不断创新与农民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合同”、“订单”农业,并采用利润返还、二次结算让利、生产要素入股分红等方式,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不断增强带动能力。

三是农民主动。广大农民朋友要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中总结经验,进行经济效益对比,不断增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动性。要积极学标准、用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科学种田、标准养殖素质。要跳出“农业就是种粮养猪”的单一结构,告别“撒下一把种子长出菜来就能卖,端一盆饲料养出猪来就能挣钱”的简单思维,树立“跑田坎不如跑市场”,“学经验不如学标准”等现代农业新理念,建设像一样,以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田向车间、农民向工人、农村向小城镇的根本转变。

标准的调研报告 篇4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党和国家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最大关怀,是国家“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按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计算评定,而在现阶段城乡群众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各项开支基本上是又无法测算准确的,因而在具体评定操作过程中,基本上是凭社会印象而确定,加上国家对低保对象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各项补助不断增加,各项政策优惠不断加强,所以,现在的“低保”成了唐僧肉,人人都垂涎,个个都想吃,基层干部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人找他要低保。所以,城乡低保对象的评定工作成了当前城镇农村工作的一大难题。

在低保对象的评定程序上,现在的实施操作是由农户提出申请,村委会按照上级指导的控制比例研究拟定后,再召开代表会评定,乡镇评定小组审核后,上报市低保局审批发放保障金。其间伴随三次公示。但是,由于农户在申请中所填收入基本上都打了折扣,村委会和村代表会也无法准确掌握农户的经济收入,代表在评定过程中,也因顾及乡里乡亲,亲戚朋友的关系,往往是吆喝通过,乡镇评审组也安排不过来时间不可能到各村拟定的低保对象家中调查,往往是照本宣科上报市局。在几次公示过程中,当地群众就是有意见,也因为怕得罪人而只在背后发表不平,并不愿意举报。有的人还以低保对象确定不准确为把柄要挟村委会和社区干部要低保。这样一来,尤其是在城镇社区(城镇社区无控制比例)就造成了一些不够低保条件的居民户也享受了低保。

在低保评定标准上,原先规定的如家里不能有手机,不能有彩电,不能有摩托车,每月固话话费和电费不能超过多少,等一些规定都已经过时而不能适用。事实上,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资文化生活的需求,现在的城乡低保户中,有不少的家庭都置有手机,彩电,摩托车,楼房,有个别户甚至还有冰箱,尤其是在城镇低保户中,还有一些低保对象不求进取,游手好闲,心安理得,躺在低保的温床上过日子。有些家庭,老人儿孙满堂,但儿、媳们垂涎低保政策,能养老不养老,把老人赶在一边,推向社会,要政府给低保。上述现象尤其是在城镇社区比较突出,这样一来,有不少儿孙满堂的家庭把老人不当人,要老人来找政府,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为了把党和国家的低保政策落准落实,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制定该项政策的初衷,真正体现社会公正公平,现根据近几年操作低保政策的实践,对低保对象的评定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低保评定审批体系

全国城乡低保对象现有8000多万人,我镇低保对象人口也在总人口的3%以上,能否安抚好这些人的基本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但绝不只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建议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强调此事,安排布置此项工作。

每年城乡低保对象评定,建议市政府专门召集一次会议,从市直各部门抽调干部(含驻村挂点干部),配合市民政局,与各乡镇干部一起,给各村各社区分别组配一个低保复审组,对各村各社区评报的增减对象户尤其是新增低保户进行上门走访复查,在审批表的复核栏内签出具体意见,确保评定对象和保障级别的准确性,这样也帮村干部解了围,从而形成低保对象评定十分严格、公正;吃低保不是想要就要得到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建议将纳入低保或者退出低保的人口比例列入镇村(社区)领导班子工作政绩考核范围,改变人均纯收入越来越高,而低保户越来越多的不正常现象。

二、应重新制定城乡低保对象评定的具体操作标准

将低保对象圈定在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祸致贫的当地特困户范围内,具体划分是:

1、家庭主要成员处在18—60岁以内的劳动年龄段,且身体健康,下无子女读高中大学,上无常年在一起居住生活的高龄老人或病残老人的家庭,不在评定低保之列。

2、置有冰箱、电脑等不是现阶段生活必须的高消费用品的家庭,不在评定低保之列。

3、主要劳力有劳不劳,经常参与打牌,下馆子,游手好闲的家庭,不在评定低保之列。

4、子女有能力提供赡养的独居老人不在评定低保之列。

5、老人独居,其子女较多,但互相观望,都不向老人提供赡养,而造成老人生活特困的,建议村(社区)应帮助寻求司法途径解决,而不应简单纳入低保。

6、家住丘陵平原或城镇,没有必要的原因而养了狗和宠物的居民户,不在评定低保之列。

7、属于下列情况低收入家庭,应纳入低保评定。

(1)儿女有孩子读高中大学,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家庭困难,无能力向自己提供赡养的独居特困老人,病残老人。

(2)家有共同生活、居住的高龄老人,长期病人,重等残疾人,为社会公认的特困家庭。

(3)家有孩子读高中,读大学,或者大学毕业不满一年,为社会公认的特困家庭。

(4)原来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人新出现癌症等危重病住院,花去自费高额医药费,或出现其它重大灾祸而形成被社会公认的新特困家庭。

(5)其他能被社会认可的特殊原因,造成生活特困的家庭。

三、评定低保对象

原则上应将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纳入,但考虑到社会影响和社会公平,所以在具体评定时,建议应重点保障该家庭的特定对象,以免在社会上带来负面影响。

四、认真落实低保进退政策

低保评审工作,总体部署是每年初进行一次,但在一年当中,情况会发生很多变化,因此在一年当中要及时做好低保对象进退工作。

1、下列情况应及时申报从低保对象中除名。

(1)在年中去世的低保对象应及时申报从低保对象中除名。原先是因去世人员的因素被评为低保的家庭,如因此人去世后家庭状况出现明显好转的,应适时申报将该户从低保对象中除名。

(2)因子女毕业参加工作,或因老人去世等因素使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不再特困的,应适时申报将该户从低保对象中除名。

(3)已达到退休年龄在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对象,应及时申报从低保对象中除名。

(4)因其他因素,使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不再特困的低保户,应及时申报将该户从低保对象中除名。

2、原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年中因子女考上大学,家庭出现危重病人要负担高额医药费,或年中

家庭出现重大灾祸,而造成的社会公认的新特困户,应及时申报评定纳入低保。

总之,城乡低保政策是一个惠及低收入群体的好政策,但并不是保障标准越高就越好,太高了反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低保标准不能再涨了,相关的补助政策不能再多了。保障标准越高,相关补助项目越多,要求低保的人就越多,原来的低保户就越是不愿意退出。工作也就越不好作。相反,根据现在需要临时救助的对象大大增多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应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临时救助资金预算。

标准的调研报告 篇5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5月23日,我局分管标准化工作的副局长薛庆林同志会同标准化处召开了各辖市标准化管理人员,各区、相关行业、重点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共19人参加的标准化工作改革调研会。现将有关调研座谈情况汇总如下:

一、地方、部门及有关单位标准化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中型国有、集体企业和部分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及部分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对标准化工作比较重视,工作开展得也比较好。而大多数改制后的中小私营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识不强,人员不稳定,工作比较薄弱、甚至有无标生产现象,对标准化技术基础工作能产生效益认识不足。有些企业效益不好,就更谈不上标准化工作了。有些企业标准化工作仅仅停留在制定产品标准上,如何按标准组织生产、检验无从谈起。总而言之,近年来企业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削弱了,这也是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标准化管理工作方面,有行政主管部门的企业工作要规范一点、好一点,而没有行政主管部门的企业,由于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人手少、区乡(镇)无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以致管理和监督的力度不够,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状况参差不齐,发展很不平衡。下一步机构改革,政府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将被取消或面临进一步裁减,如何做好标准化管理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就武进市而言,武进市现有正规产品(应有标准)的企业有4000多家,每个乡100多个企业,而标准科的工作人员只有2名,如何保证管理、执法工作到位,很值得探讨。常州市区范围的郊区企业有1000多家,其他区也都有100多家,无机构管理执法也难到位,建议区、乡要设精干机构。由于标准化法律法规相对比较滞后,再加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标准化管理、执法人员不足,导致对企业消灭无标生产的动态管理工作难以到位,对企业执行标准的有效性和标准的实施情况监督更加乏力,现状不容乐观。

二、 关于企业产品标准备案

部分企业认为手续繁琐,要求太高,对部分产品要进行省级备案更是不能理解。少数同志认为企业标准是企业制定的产品质量“法规”,其水平与质量如何,上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约束,下要通过市场的检验,消费者的认可,到政府备案仅仅是履行一下登记手续,政府大可不必为企业作主。

三、 关于采标工作

由于这完全是企业行为,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政府不能压任务给企业,拔苗助长对企业没有一点好处。另外采标确认手续要简化,国标、行标采标和直接执行国家标准可以免于确认,因为企业已经明确承诺产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否则就被视为不合格品。政府不必管企业如何使产品达到标准,只要管好企业违反承诺的处理就行。《标准化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采标,在这上问题上,国家鼓励措施不力,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建议通过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措施,限制非采标产品的参与,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标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

四、 关于标准替代、发布、审核等问题

在标准化管理方面,政府要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要解决标准发行滞后的问题,要努力提高服务能力,理顺标准出版发行渠道。象专业标准国家先宣布作废,再发布替代转化标准,造成一段时间的“真空”,在标准化工作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希望管理层在决策时应慎重、尽量避免失误。另外国家标准质量不高,错误频繁,修改单太多,也极易造成混乱。建议提高国标、行标的审定、出版质量。标准化管理要解决力度和力量问题,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五、 关于我国的标准体制

我们认为合法的标准应包括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也就是说企业可以直接执行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便于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直接与国际接轨。

六、关于强制性标准

国家制定强制性标准应该非常慎重,因为其作用相当于法律、法规。制定强制性标准相当于立法,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更要确保标准的制定、审查、出版质量,提高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个四处碰壁的标准就没有权威性可言。同时,现行法律法规对违反强制性标准行为的处罚规定软弱无力。建议修改《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

以上内容,仅仅是各方面所提意见和建议的简单汇总,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谨供参考。

特此报告。

江苏省常州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0xx年五月二十四日

标准的调研报告 篇6

20xx年以来,全面实施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完整、助农增收明显的产业。但是,在生猪养殖标准化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进一步发展。在认真分析了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后,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猪场硬件建设标准化。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给予5-80万元的补助,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20xx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打造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基地镇。三是按照农业部“八统一”要求,本着相对集中原则,已建成得胜仁和村等10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

2.3 抓科技推广,推动生猪产业从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实现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和规模猪场饲养管理标准化。一是品种优良化。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加速生猪品种更新。二是生猪养殖技术标准化。以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五是加强与“川农”、“西南大学”、“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构筑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2.4 抓龙头带动,推动生猪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标准化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做大生猪标准化养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一是以泸州泰锋阳业农贸有限公司兴建的pic祖代种猪场为龙头,实现了生猪品种标准化。二是以优质仔猪产业化开发总会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商品仔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外销生猪统一佩戴 “蜀龙”牌商标,带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以吉龙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基地+养殖场”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的“世尊牌”猪肉系列产品80余种,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5 抓防疫防控,推动生猪产业从以控为主向防控结合转变,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一是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强化基础免疫,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类技术规范,并符合wto和sps(动植物卫生协议)有关原则,做到建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二是新建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室,提高了对饲料的检测能力。三是县上成立以县食安办牵头,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参与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县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全县耳标编排,并对全县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

3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生猪养殖标准化发展建设,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3.1 生猪产值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明显。从20xx年末到20xx年末,畜牧业产值从13.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提高了11.1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从50%提高到58%;生猪出栏从80万头增加到115万头,提高了35万头;外销仔猪从90万头增加到112万头,提高了22万头,外销量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农民生猪养殖人均增收从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农民增收明显。

3.2 生猪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效益明显。20xx年生猪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356个,未建有生猪养殖小区和年出栏万头规模的猪场。而到20xx年底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9000余户,比20xx年增加4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361个,比20xx年增加20xx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猪场10个,年出来6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40.8%,高出全省5.8个百分点。

3.3 生猪良种率大幅提升,生猪品质更有保障。20xx年末到20xx年末,全县pic 父母代母猪从200头增加到1.2万头,增加了1.98万头,pic能繁母猪总量占全县能繁母猪的10%。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从1万头增加到目前的6万头,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率已达70%,比20xx年末提高了55%。全县生猪良种率从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猪良种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猪品质的提高,增加了养殖效益。

4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可清醒地看到,我县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二是宣传不够,氛围不浓,不论在交通要道,还是在规模养殖场,缺乏生猪产业发展宣传标识。三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还存在脱链现象,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或协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养殖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五是项目发展资金短缺,自从被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后,市财政取消对我县生猪发展的资金扶持。六是生猪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比较落后。七是生猪防疫体系不够健全。

5 下步发展打算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到20xx年,全县出栏生猪135万头,外销仔猪11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生猪良种面达到80以上。把我县建设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四川省精品农业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之一,实现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

5.1 抓好规划,建设生猪生产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县、镇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畜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工作措施。一是以321国道和泸荣线沿线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带,继续支持饲养50头以上pic父母代种猪且年出栏500头以上pic商品猪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二是以喻寺、方洞、嘉明、玄滩、石桥、毗卢、奇峰、云锦、立石、百和、得胜、福集等12个镇为商品仔猪开发生产带。三是以牛滩、潮河、天兴、云龙、兆雅、海潮、太伏7个镇为优质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带。

5.2 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抓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按照“三定一统”(定品种、定规模、定设备,统计外观)的要求,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猪人工授精总站和猪人工授精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良种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坚持逢场必查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执法监管,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备案制度,强化生猪养殖档案管理,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为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5.3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种猪场提供提供父母代种猪和商品仔猪,饲料企业配送饲料,担保公司为种猪场和养猪户提供贷款担保,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养猪,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天泉牧业、金海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三是围绕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建设,鼓励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5.4 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镇。实施生猪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种猪场按照饲养种猪50头、100头、200头、300头、500头规模进行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按照年出栏20xx以上规模进行扶持,生猪养殖创业园区按照年出栏20xx0以上规模进行扶持。二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同时促进与象雨润、四海、高金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发酵床生物零排放”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新的面源、点源污染。

5.5 做大做强生猪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一是充分发挥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的功能和作用,按时对生猪生产、加工、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与国内主要行业网站进行对接,实现畜产品销售网上交易。二是加强宣传,以“蜀龙”牌商标为载体,在交通要道、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处设立广告牌进行宣传。对外调生猪统一佩带“蜀龙”牌商标,提升我县生猪的知名度。三是巩固和扩大“蜀龙”牌生猪产品的影响力,着力提升“蜀龙”牌生猪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四川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5.6 强化管理,搞好项目建设。一是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进一步做好项目的策划、编制、争取和储备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实现投入上的突破。二是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意见》(川府发[20xx]14号)和《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围绕畜牧产业发展,重点挖掘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对畜牧经济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充实和完善项目库。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保证项目实施不走样。

5.7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县政府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并根据畜牧业发展情况,逐年增加投入。二是认真落实对畜牧业已有的保险政策,引导鼓励规模养殖户参加保险,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三是鼓励金融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产业发展,简化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生猪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手续,降低担保门槛,进一步解决生猪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四是对符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要求的养殖基地建设,优先配套安排“金土地”工程、红层找水、沼气建设、环保治理、农村公路畅通(通达)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项目。

标准的调研报告 篇7

地名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政府行政行为、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资源。在国家信息化体系中,地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和桥梁,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地名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形势和问题。研究与解决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地名标准化、数字化问题,尽快建立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的城市标准地名地址信息数据库,最终实现地名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地名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新的增长点。

党的__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xx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的目标。这就对地名公共服务在内的各项公共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进一步实现工作重心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一、 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在智慧北仑建设中的意义

随着北仑“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各行业数据库、信息资源交换和服务共享体系建设陆续展开。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是开展多种形式地名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如地名语音查询、地名网站建设、地名信息触摸屏设置、电子地图建设、“地名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建设等。地名信息标准化、数字化是地名为公众服务最高效、最便捷的手段,是全区公共信息服务效能和“智慧北仑”建设最基础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不仅能方便大家查询地名信息,而且可与城市经济信息、应急联动、智能交通信息等系统联动,成为城市“救命线”,真正实现城市的“智能化”。

二、全域城市化形势下地名标准化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国地名管理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地名标准化数字化进程缓慢,跟不上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体表现如下:

1、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城乡规划与地名规划严重脱节,各部门登记备案的街、巷、道路名称不统一;

2、地名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如地名标志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地名更新维护不及时、申报、登记、审批手续不规范,出现有路无名、有名无牌、有门无号的现象;

3、地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存在人员配备不齐、条件设施简陋、管理模式落后、手段原始单一,要素不全、数据陈旧,甚至出现毁损或丢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地名档案的开发利用;

4、地名信息化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只有纸质地名资料,尚未借助信息化设备进行成果转换处理,开发利用率低,致使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不完整,不能较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方便群众。

三、北仑区地名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老地名更替速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使北仑区地名档案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已有的地名数据和管理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如下:

1、地名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包括办理手续不规范、登记备案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强,数据存在"缺、漏、错、乱"现象。地名要素不全;地名存在错别字,地址信息与建筑实体不符;新、老地名、标准和非标准地名并用,如“大碶”和“大矸”、“霞浦”和“亚浦”混用;不规范的缩略数据缺乏专指性,如将“新碶镇新大路1#商住楼”缩略为“新大路商住楼”等。

2、地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早期我区地名工作人员少,且未经专业性培训,地名管理工作缺乏技术支撑,地名建设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保障;我区地名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采用纸质化办公,纸质地名数据未经数字化处理,不利于地名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地名信息共享,这是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丞待解决的“瓶颈”。

四、北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地名信息是重要的社会基础公共资源,完整、准确的地名信息能够保证社会各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率。开展标准地名数据库建设,发挥地名信息化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智慧北仑的建设,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1 、组织保障,抓好地名地址库工作队伍建设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地名工作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北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领导小组,积极发挥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地名地址库建设机制。地名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广大地名工作者既要了解人文、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知识,又要熟悉有关地名方面的政策、法规,并重视地名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

2、 统一标准,建立完善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

加强地名法规建设、依法管理地名,是地名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的重要途径。以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为依据,结合宁波市编码标准,会同建设、规划、公安、房管等部门统一制定地名地址编码规则和数据采集、录入规范,修改完善适合我区的《地名管理条例》、《地名标志管理办法》、《门牌号码编码规则》、《地名命名、更名程序》等地方性法规文件,建立完善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确保地名规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部门协调,把好地名地址数据标准化关口

地名主管部门与经常性地与建设、规划等部门保持联系,把地名规划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范畴,编制符合北仑区情况的地名规划方案。地名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地名法律法规和宁波市地名相关规范对现有地名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和完善,对使用门楼牌号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把关,禁止私自编制地名地址信息;规划部门对新建建筑物进行规划竣工验收时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填报已领取的门楼牌号。

4、 数据入库,建立高效、便民的地名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建立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和建库需要,及时向地名主管部门提供地名地址信息数据。标准地址库建成后,地名主管部门负责地名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并通过政务网络建立地名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地名成果信息资源共享。以该数据库为支撑,积极推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开通地名信息查询网、公共场所设置地名信息查询触摸屏等,使地名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服务群众的便民工程,努力发挥地名信息化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智慧北仑的建设。

五、 结语

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地名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地名信息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共管理对地名服务需求最灵敏、最有效的形式,也是现代化地名管理必不可少的支持手段。地名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全区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关系到“智慧北仑”建设水平,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