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调研报告汇编(3篇)
博物馆调研报告汇编(通用3篇)
博物馆调研报告汇编 篇1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如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事物或标本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通过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在训练理解与把握建筑的创意与构思;建筑的造型;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调研并分析湖北省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对博物馆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经济性、科学性等方面做一些论述,也对如何做好新颖、经济、科学的博物馆设计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分区、湖北省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正文博物馆建筑的文化性、艺术性,使得它往往成为这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之用,同时在流线上将参观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很好的分流。
一、基地分析:
这次设计任务是为展示湖北文化,促进湖北文化发展,促进湖北旅游,从而促进湖北社会与经济发展,拟在武汉市建设“湖北文化博览中心”作为展示与研究湖北地域文化的基地。“中心”选址位于沙湖之滨,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我们的基地相当规整,面朝沙湖,背对正在兴建的图书馆大楼。
二、博物馆建筑组成:
博物馆自身的功能日趋复合化,在沿袭传统模式的同时,常常会有一些会议,观察、图书,甚至餐饮、商业、娱乐等服务设施加入其中,无形中成为某种文化综合体的代名词。正如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所说,“在当今时代,博物馆正扮演着与过去的神庙相类似的社会功能。”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度及其民族历史及现代文化。无论人们对博物馆的看法如何纷繁,全球的博物馆正呈现一个不断发展的态势。
博物馆建筑的组成内容因各馆的性质、规模不同而有差异。根据博物馆的共性,建筑组成可划分为4个功能分区:
①陈列、展览、教育与服务分区;
②藏品库分区;
③技术工作分区;
④行政与研究办公分区。
在建筑布局上各个功能分区应该是互有联系的,为了安全保卫和管理方便,建筑物的平面与空间布局设计,必须把观众参观路线与内部工作人员行经路线、藏品运送路线明确分开。
第一分区系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区域,由门厅、基本陈列室、临时展览厅、教室、讲演厅、视听室、休息室、餐厅等组成。门厅是博物馆观众集散枢纽,是组织引导观众或供观众游览休息的必要空间。现代博物馆的门厅还常用做社交活动。基本陈列室为博物馆常设的固定陈列室、临时展厅用于举办短期的专题性展览,它们都是博物馆建筑的主体之一,在建筑总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代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为教育服务,还须配备适当规模的教室、讲演厅等,尤其是自然和科技性质的博物馆除了配备教室、演讲厅外,尚须设置一定面积的实验室。由于现代博物馆日益趋向社会化,是公众文化游息的场所,所以有设置公共餐厅、咖啡厅、茶室等的必要。
第二分区为藏品库区,由库前区和藏品库两大部分组成。库前区用房包括卸落台、开箱室、登录室、清理室、消毒室、编目与目录室等组成。根据博物馆规模,大型博物馆的各种用房配备齐全,小型博物馆常将性质相近的工作室合拼。按博物馆保管工作惯例,藏品入库都是分类保管的,所以又有青铜器库、陶瓷器库、书画库、织绣库等的区分。另外根据藏品的珍贵程度分列级别,故又常常分别设置珍藏库、一般藏品库等。库房的建筑设计通常按藏品的性质、保管要求、珍贵程度确定防震、防火、防盗的级别及与防潮、防光等相应的措施。
第三分区为技术工作区,各种用房的组成视博物馆的性质、规模而异。以社会科学博物馆来说,国家级的博物馆或地区级的中心博物馆,通常设有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文物修复室或文物复制工场等。省级以下的小型博物馆根据需要有时只设置简易的装裱室或修复室。自然科学博物馆须设置标本制作室、化石修理室、模型制作室等技术工作用房。 第四分区为行政与研究办公区。行政管理用房有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物资贮存库房、保安监控室、职工食堂、设备机房等组成;研究工作用房由研究室和图书资料室组成。
三、博物馆建筑特点:
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博物馆工艺设计,并要求做到建筑艺术与建筑功能的.统一。博物馆选址是建筑设计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选址宜在地点适中、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段,其周围应没有污染源,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建筑设计符合工艺设计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参观路线、内部工作人员行走路线及藏品运送路线三线的合理安排,陈列室、库房及其他业务用房面积的适当分配等等。
在确定先工艺设计、后建筑设计工作程序的同时,博物馆工作者与建筑师之间应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建筑方案的确定应该经过科学的严密论证,广泛与博物馆保管人员、陈列、研究人员、宣教工作者、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等进行综合的讨论研究,并须听取城市规划、气象学、环境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点是陈列室建筑和藏品库建筑设计。其中,陈列室设计重点是妥善解决平面与空间布局中系统性、顺序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以及采光、照明问题。藏品库设计重点是建筑防潮、保温、密封性,保证库房小气候稳定问题。在藏品库与陈列室之间应考虑到藏品运送的安全。
博物馆建筑防盗、防火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的防范规定。博物馆建筑外貌应当反映博物馆的性质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博物馆都应该具有个性特色。现代博物馆建筑要反映现代博物馆的风貌,提倡博物馆建筑形式民族化的同时,反对建筑创作上的形式主义。
博物馆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而且要预计将来的发展。博物馆事业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发展的。博物馆基地和建筑总平面规划,应为将来发展准备好扩建增建的余地。
四、博物馆实例调研:
1、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的一个浓缩,现馆舍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建筑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凝重、古朴、浑厚、现代,酝酿浓郁人文气息。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
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设有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协调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业务部门。
环境分析:
(1)太阳的周期运动对省博的光环境影响较小,因为省博是西北朝向,是人为减少阳光直射。且历史文物博物馆对自然采光要求低,省博展览空间基本上无开窗,缺乏自然采光。
(2)街道的南侧日照更加充足。
(3)武汉市主导风向是西南风。
(4)由于墙面开窗较少,展览空间墙面未开窗,所以室内自然通风不好。但是馆内安装了空调通风装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室内通风状况。
(5)夏季自然通风有6,7,8三个月。
(6)冬季顶层即第四层会比较寒冷。
(7)室外主要噪音源是街道马路,和休闲广场。
(8)室内房间中门厅及展厅外的休息处噪音较大。
(9)省博屋顶为坡屋顶,从下到上逐层收分,并在各楼层出挖空创造了室外休息空间并为室内提供自然采光;屋顶设有屋顶花园;采用了仿古琉璃砖。
(10)外立面主要运用石材
(11)室内地板为大理石,门厅墙面抹灰,展厅根据布展的不同需求在墙面上运用了木材,石材及抹灰。
(12)U型建筑体量围合成了相对私密的公共空间即休闲广场,展厅,门厅,视听室,商店为公共空间,厕所,办公室,藏品库为私密空间。
(13)易用性较强,布局符合参观人群心里生理需求。
2、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昌南湖之滨,展馆面积2600多平方米,馆舍建筑依山就势,随自然地貌高低分布。
在空间处理上,以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的内院为中心,利用不同尺度和长宽比及闭合、开敞等富有变化的组合方式精心构筑,将庭院、走廊、大厅、内室连为一体。屋上盖琉璃瓦,并缀以飞阁重檐,秀丽玲珑。
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和谐明快,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融入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貌,显示了炎黄子孙的独特匠心。观展之余,若有兴登楼临远,江南之白云蓝天,画山秀水,朝阳夕晖,荷风花色,可尽情欣赏。
博物馆调研报告汇编 篇2
一、概论
湖北美术馆位于武汉市武昌东湖之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与湖北省博馆相毗邻,是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美术馆占地面积:15318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总投资:亿元
主体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其按美术馆的功能与设施所建,馆内有十个展厅,展区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线总长度1200多米,可同时或分别举办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展览。
其中第一层的展厅室内空间高度为米,二、三层展厅空间高度为米;部分展厅安装有滑动自如的活动展板及活动展墙,能变化出多种不同的空间布置,满足不同展览的要求。 同时展厅内配备有中央空调系统、恒温恒湿系统、中央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24小时警报安全系统等先进设施。
此外,还拥有现代化的典藏画库、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贵宾厅、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培训中心、电影厅、中西餐厅、咖啡厅等先进配套服务设施,是集展览、收藏、研究、教育、交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
二、摘要介绍
湖北美术馆整体构成看上去是几个简单几何形体的结合,前面的圆柱被一个长方体切断再加上后面的五个间隔分开的五个长方体,就是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巧妙的组合使美术馆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前面的半弧形和后面的领教分明的长方体形成强烈的对比,再加上长方体内凹的一块加上长方体的立面的一些开窗使长方体的立面丰富起来,长方体后面的五个在体量上小一些的长方体是整建筑的延续,同时这一部分也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展馆。五个连续间隔的长方体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形式,同时也是功能上的要求。
一层主要为1、2号展厅、电影厅、音乐厅、贵宾厅、休闲区、总服务台和咖啡屋。湖北美术馆的配套综合服务设施,将以美术馆的其它功能为依托,包括音乐厅、电影厅、艺术书店、中西餐厅、咖啡厅等,让观众在与艺术进行最直观交流的同时,也满足其购物、休闲等不同的需求。
美术馆的功能分区明显因此采用了不同的功能区都拥有自己单独的出入口,从图上可以看出有办公室、电影院、音乐厅、咖啡厅、贵宾室的出入口。这些设计使起到分开人流作用同时让功能分区更加明显清晰。美术馆的入口是一排的圆弧形排列粗壮高耸的柱廊,这和人自身体量的强烈对比,让人不由自主的以为这是朝圣的门口。开门就让参观的人产生敬畏的心情。大厅的上空悬空同外面的相呼应,同时也让游客有开旷的视野和足够的中转空间。大厅是连接几个重要配套设施的枢纽,同时也是一个地标性建筑的门面。从一个大厅就可以看出整个建筑的水平。
同样的艺术馆巨大的面积使它的采光成为评价它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许多大师都是在建筑的光线运用方面奠定了他们的地位。湖北美术馆在展馆和大厅的连接处采用上下贯通的自然采光,这不仅让上下的游客有了视线上的交流,同时又满足了通风采光的要求。上下贯通的地方是游客垂直交通的要道,这里建有一部楼梯和一部电梯,夹在这之间的是种植的竹子。这一抹绿色让整个建筑充满了清新自然的味道,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二楼的就是连成一排的展厅和办公室,这和一楼的布局相同。但二楼的一大亮点就是贯通的一二层即形成了一些弯曲的过道,这同中国所讲究的曲径通幽不谋而合。这些过道既是同一层游客的视线交流又是上下楼层的游客视线交流,这些巧妙地设计让身处不同楼层的游客互相联系起来。
三楼和四楼的延续了一、二楼的布局,连续的展馆和办公室一直到顶层。前半弧形在三层形成一个露天广场,后半弧在四层形成另外一个露天交通过道。这两处露天平台是这栋美术馆的另一个亮点。前面的广场既可游客休息的平台,又为美术馆提供了另一个展示平台。
博物馆调研报告汇编 篇3
这次的博物馆参观之行一共去到了上海的三个博物馆,分别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龙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但由于各种不定因素,对于前两个博物馆我们未能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参观了三个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对于我们这次的博物馆设计是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的,我也在此做了一些思考。
上海自然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在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内,浓厚的艺术气息环绕着博物馆,而博物馆本身的设计又与周边环境相呼应,仿佛是从地上长出一般,遗憾的是博物馆离开馆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只能在博物馆周边观赏。
环绕博物馆一周,发现与周边林立的高楼大厦截然不同,自然博物馆精心做起了“矮”文章。若能从高处俯瞰,新馆像一只扁扁的“***”,与浦东张江的另一只“***”――上海光源,遥相呼应。“螺”身铺满“绿色”,屋顶绿化与见缝插针的立体绿化,让这座建筑面积仅有45000平方米的“小场馆”,拥有接近30%的“大绿化”,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散发出浓浓的“公园气质”。
仔细看,曲面上密布着不规则多边形,就像是一个个细胞。这座由国外知名设计师设计的场馆,最具特色的就是这座“细胞墙”,且意味深长:自然生命的演化正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穿过细胞墙,走进自博馆就能寻找答案。曲线外立面环抱着一汪清可见底的.人工池塘,是自然博物馆前部广场的核心。深看下去,“细胞墙”竟然还有15米的“根”,挖掘出地下两层空间。
走至另一立面,是与前方通透的细胞墙截然不同的植被墙,与公园里大片大片的绿草地相呼应着,植被墙上摆着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植物盆栽,就像是给建筑穿上了一件自然编织的衣裳。
上海龙美术馆
离开自然博物馆,我们来到了龙美术馆,这曾经是运煤的码头,这座风格简约,透着静谧之意的建筑很快就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大家开始围着建筑拍照,可不巧的是美术馆在布展,我们只能去到地下展厅,于是我们更加珍惜这次机会观展。
美术馆最吸引我们的当属独特的外墙设计了,设计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地下一层的原车库空间由于剪力墙体的介入转换为展览空间,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机电系统都被整合在“伞拱”结构的空腔里,地面以上的“伞拱”覆盖空间,墙体和天花均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们的几何分界位置也变得模糊。这样的结构性空间,在形态上不仅对人的身体形成庇护感,亦与保留的江边码头的煤料斗产生视觉呼应。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得以呈现一种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着大小调节的空间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缝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会带来一种现实感。这种“直白”式的结构、材料、空间所形成的直接性与朴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产生的力量感或轻盈感,使整个建筑与原有场地的工业特质间取得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接续关系。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伞拱”下的流动展览空间和地下一层传统“白盒子”式的展览空间由一个呈螺旋回转、层层跌落的阶梯空间联接,既原始又现实的空间和古代、近代、现代直到当代艺术的展览陈列,这种并置的张力,呈现出一种具有时间性的展览空间。不得不说清水混凝土给人带来的朴素之感使这座建筑透露着一股空灵之气,处在其中甚至不敢大声呼吸,艺术作品的神圣得以展现的淋漓精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此博物馆是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粝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可能。 查阅了资料以后我知道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集当代艺术展览、收藏、研究、交流、体验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志性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改建完成后,当代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具有大小高度不一、适合各种展览的12个展厅以及图书馆、研究室、报告厅等功能性设施,将承担起国际性的视觉文化交流的重任,为国内外优秀当代艺术作品提供最好的展示环境,为中外艺术交流提供良好的氛围条件。通过各领域当代艺术的集中展示,实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文学、电影等领域的兼容并蓄,将当代艺术博物馆打造成为一个跨媒介、跨学科的艺术综合交流平台,成为上海艺术和创意的激发器。通过汇集国内外当代艺术的优秀成果,丰富和拓展公众的文化视野,培育青少年创新创意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源头活水,为上海成为中国和世界当代艺术传播、交流、展示与合作的中心之一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