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由来及寓意(精选3篇)

发布时间:

贴春联的由来及寓意有哪些你知道吗?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一起来看看贴春联的由来及寓意,欢迎查阅!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贴春联的由来及寓意(精选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贴春联的由来 篇1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

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

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贴春联的寓意 篇2

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年关将至,有着许许多多的过年习俗。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春联: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应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宁波习俗 篇3

祭灶

农历的十二月廿三,宁波人称之为“小年”。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生日,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宁波人又把这一也称为“祭灶夜”。其实,“祭灶果”是宁波特有的,它是由冻米糖、脚骨糖、红球、白球、麻球、油果等混合而成。当供桌上的蜡烛快燃尽时,大人就把厨房大灶上神龛里的灶君菩萨请下来,连同一匹“灶马”用蜡烛火苗点着后送上天。然后,马上把“祭灶果”分给孩子们吃。祭灶,按老百姓的说法是要灶君菩萨上天宫后,对玉帝“多说好话”,以求“来年下界降吉祥”。

谢年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谢年”。“谢年”是表示宁波人对大自然的年终感恩,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祈盼。“谢年”也叫“谢年羹饭”。一般人家用五个祭盘。祭盘是红色的圆形木盘,比洗脸盆略小,也浅一些。祭盘上的祭品,中间一盘是一只猪头,称为“利市”,是吉利的意思。办不到猪头的用一刀肋条肉代替。另一盘是一只大公鸡,或者是两只较小的公鸡,但母鸡是不用的。以上两盘是熟食,其余三盘是生料:一盘是两条鲢鱼,象征岁岁有鱼(余);一☆☆盘是蚶子,象征对本对利;最后一盘是年糕,象征生活年年高,年糕三四条一排,纵横交错地叠起来。桌前摆放香炉和烛台,还放年糕粉做成的“元宝”。桌的四周放酒杯和筷子。整个桌面摆得满满当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