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学(最新7篇)
心理学入门知识点 篇1
1,学习的一般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敏感化和习惯化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但这些变换是暂时的。
敏感化是指有机体对环境中的某一特定的刺激更容易作出反应。
习惯化是与敏感化相反的过程,它指当一个特定的刺激单纯地反复出现时,有机体对这个刺激的反应将逐渐减少。
但当敏感化和习惯化是由复杂刺激引起的,而行为改变成为持久的改变时,也可以称为学习。
2,学习的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将学习从简单到负责分为八类。
包括:
信号学习,即经典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信号刺激作出的某种特定的反应。
刺激-反应学习。
系列学习。
又称连锁学习,将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按一定系列联合起来。
言语联想学习。
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学习理论
一般学习理论分为两个主要的流派:联结主义学派与认知学派。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中的刺激和行为反应,因此叫做“刺激-反应”理论;而认知学习理论注重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
联结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理论为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巴莆洛夫和桑代克,斯金纳;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苛勒和托尔曼。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中,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桑代克提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行为的结果-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的令人愉快的结果,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停止。
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通过对强化进程的不同安排,可以精确地控制学习行为。
除了强化以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做惩罚,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在两种条件作用中,都存在消退,分化,泛化,二级条件作用等现象。
认知的心理学家指出,联结学习确实可以解释一些简单的学习行为,但是在解释学习者,尤其是人类的复杂学习行为时并不令人满意。
认知心理学家们更关注刺激-反应的中间过程,即学习的内在机制。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苛勒用“顿悟”学说解释学习行为。
“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通过迷津学习的实验,提出认知地图的概用以解释个体在空间内的为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改造。
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就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根据不同的纬度,将动作技能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动作技能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作技能在形成的各个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已经形成的技能具有几个特点:意识控制弱;整个动作趋于自动化;反馈方式主要是内反馈;动作稳定灵活;建立起了协调的运动模式。
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
练习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有重要作用。
技能学习进程中,学习初期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有时会出现成绩提高停顿的“高原现象”;练习进程不均匀,练习效果呈波浪式;练习存在个人差异。
确定练习的目标、灵活运用整体和分解练习、恰好安排练习时间,注重获得练习的反馈。
在这样的条件下,练习的效果才可以达到最好。
先学习的技能对后学习的技能产生影响,这一现象叫做迁移。
积极的影响是正迁移,消极的影响是负迁移。
当不同的技能之间有着共同的成分或由相同的原理支配时,容易发生正迁移现象;当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种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时,容易发生负迁移现象。
心理学入门知识点 篇2
1.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是: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
加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五种结果是: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
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什么是心理学【3】拓展阅读 篇3
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十九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精神分析学,直到自己1939年去世为止。
精神分析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解释经历的方法;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系统;是一种针对心理、情绪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潜意识中的冲突进行心理治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很多理论基于解释法、内省法以及临床观察。
精神分析法广为流传,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性别、压抑、心理发展中的潜意识等。
这些问题在当时都被列为社会禁忌,弗洛伊德则提供了催化剂,使得问题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开讨论。
在临床上,弗洛伊德是自由联想的先驱,他对释梦治疗也很有研究。
弗洛伊德对瑞士精神科医师卡尔�荣格的影响很大,后者的分析心理学与深度心理学互补。
20世纪中叶心理学者们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病治疗、以及哲学。
这些著名的学者包括爱利克�埃里克森、梅兰妮�克莱因、唐纳德�温尼可卡伦�霍妮、埃里希�弗罗姆、约翰�鲍比、以及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在整个二十世纪里,精神分析衍生出不同的分支学派,它们中很多被划分为新弗洛伊德学派。
精神分析及其治疗受到诸多人士的批评,如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以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波普尔是位科学哲学家,认为精神分析作为科学是错误的,而艾森克则称精神分析原理与实验数据不符。
到二十世纪末,美国高等院校心理学院变得更加倾向于实证主义,将弗洛伊德理论边缘化,并蔑称其为“干瘪老死”的历史古董。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神经精神分析领域上维护弗洛伊德的科学立场,[而其它人文学科学者们则固守弗洛伊德“根本不是科学家,而是个。.。诠释者。”
什么是心理学 篇4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
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The definition of Psychology is: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r and Mental Processes and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an organism's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心理学的定义是: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以及生物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心理学分为五个子领域,即: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Society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这五个子领域了。
简单来说的话,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观察人类大脑的反应来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是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怎样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主要是帮助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门课。
基础心理学知识 篇5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 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二)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 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种类
目的性
意志努力
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
无意注意
无
不需要
主客观条件
有意注意
有
需要
目的、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熟练和系统化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人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性。
(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和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4)注意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记忆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相当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 形象记忆;② 逻辑记忆;③ 情绪记忆;④ 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 瞬时记忆;② 短时记忆;③ 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人脑中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一是直接还是间接,二是有无意识,三是时间的长短。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 直观形象性;② 形象概括性;③ 模糊片断性;④ 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保持时间
记忆容量
编码方式
影响因素
瞬时记忆
1秒以内
容量较大
物理特征编码
注意和模式识
短时记忆
1分种左右
7+-2
主要是听觉编码,还有视觉编码
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
1分种以上
容量很大
以意义编码为主,(表象和语义编码)
加工深度、意识状态、
� � � (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遗忘的种类
① www.baihuawen.c n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 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指识记的快慢;持久性:指记忆中内容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准确性:指能准确地提取记忆中的材料;准备性:指记忆内容的巩固程度,即提取利用的难易。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织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空间排列、空间集合、多余信息、心理概念的排列。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固着是指只看到其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倒U曲线图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势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指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定而复杂的,并由若干动作组成的、确保某种活动顺利进行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操作的熟练指的是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了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特点是: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练习过程中的高源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
(2)有效练习的条件:目的和动机、练习的方法与知识、循序渐进、质与量的关系、时间安排、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其教学要求是:了解动作结构、顺序和规定、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示范和讲解要明确和准确、对复述的要求。
(2)原型操作:建立感性的动觉映象,它是智力技能开始形成和内化的基础。其教学要求是:把智力活动以展开的方式呈现、注意活动对象的更换、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注意动作与言语相结合。
(3)原型内化:能利用表征进行加工。其教学要求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注意简缩、能迁移、掌握好转化时机。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心理模拟法就是建立与人的心理功能相平衡的物质系统。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④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能力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人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人活动的效率。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 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什么是心理学 篇6
折叠起源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称为哲学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埃及、希腊和印度等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认为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担的,并且其活动会在器官上反映出来,如“心之官则思”(《孟子》),“人精在脑”、“头者神之所居”(《春秋元命苞》)。
“神形合一”、“形神相印”等思想在《黄帝内经》等涉及医学心理的著作中有很多阐述和应用。
在古希腊语中,心理学由“灵魂”(ψυχή)和“研究”(λόγος)所组成。
柏拉图提出过二元并存的理念,有人认为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西方最早的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经由长久的演变,慢慢的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学科,包括了现在人所了解的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主要是在探讨心身关系、天性与教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知识来源等四大议题。
其早期的理论有一元论、二元论、环境决定论、精神决定论等。
近代的哲学心理学则是有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浪漫主义。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折叠科学心理学虽然心理学实验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学者海什木的著作《光学》(1021年)不过,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开始于1874年,那一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发表两册的心理学教科书--《生理心理学的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序言里大胆宣称:“要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1875年,莱比锡大学聘冯特为教授;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10余年后,也就是1890年代,美国各大学风起云涌地仿效此举,建立数十座心理学实验室,尤其1892这一年就成立了20座,这一年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的成立年。
通常将1874年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这一时间比许多自然科学脱离哲学而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为晚。
冯特也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
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学家包括艾宾浩斯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兴起。
心理学入门知识点 篇7
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边缘学科。
基础心理学广义上是指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狭义的是指普通心理学(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2、人格(个性):需求和动机(倾向性动态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特征静态的)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需要: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需要就变成了动机。
有了动机才可能去行动。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
气质: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三、心理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这一认识得到了人们生活经验,监床事实,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脑解剖和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
心理是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自己)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是有能动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形象,概念,体验。
心理支配行为,行为表现心理,按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行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动物)、知觉(脊椎动物)、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思维和意识(人类特有)四人阶段。
四、心理学流派及当代研究取向
1、构造心理学
冯特和铁钦纳采用实验内省法(被试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组成,以及意识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例如哭、笑、思考背后的心理元素。
后来看来内容太狭窄,太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将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2、行为主义
华生研究人的行为,查明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规律性,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组合。
3、格式塔心理学
是德语的音译,又称完形心理学。
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等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
4、机能主义
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连续的整体,不应分解成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应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5、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潜意识(人的本能冲动,出生以来被压抑的人的欲望)、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中间心理状态)。
人的心理结构分三层: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健全的人。
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心理和人格的影响,这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仍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人本心理学
罗杰斯、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势力。
7、认知心理学
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反人看作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8、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力,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包括脑解剖,大脑的物质变化与机能定位等。
五、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下,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个案法,实验法(其中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的额外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