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盂兰盆节是什么时候(通用3篇)
盂兰盆节是在中国或者是日本都是一个传统节日,盂兰盆节在我国俗称鬼节、七月半,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日本盂兰盆节是什么时候(通用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盂兰盆节的由来 篇1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乌蓝婆拏。盂兰,译作“倒悬”(人被倒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西晋时,《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奠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场,放焰口,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盂兰盆节花灯 篇2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 《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三、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四、融合
七月祀鬼之俗演变成民间的鬼节,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间的鬼月俗信与此中元节、盂兰盆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与华夏民间文化礼俗的一致,使它们迅即得到广泛的认同。两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间的鬼月有了成为节日的重要时间契机。节日的确立需要确定一个固定的节期和拥有它特有的节俗,佛、道两教一同确定了七月鬼节的固定节期,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的打醮等仪式活动又成了这一鬼节特有节俗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这一名词也为民间接受,成为这一节日通行的称呼。
华夏文化与民间信仰有强大的同化作用,不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传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渐世俗化,与民间的鬼月俗信和风物渐渐难分难解。从此,中元节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
五、节物风俗
七月十五,道家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界。
在中国最初举行盂兰盆会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举办“盂兰盆斋”,此后此仪遂在民间普遍流传。唐代,每年皇家以音乐、仪仗送盆到各官寺,献供种种杂物,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唐太宗大历元年,在宫中内道场祈建孟兰盆会,设高祖以下七圣位。树建巨幡,书帝名号。自太庙迎入内道场,梵乐悠扬,旌幢蔽日。百官于光顶门外迎拜导从。此后历年如此。据《大宋僧史略》说,唐时盂兰盆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卷四说,当时长安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备竞奇妙,常例皆于殿前,广陈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为杜观。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印卖《尊胜咒》、《目连经》,又以竹竿锓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其上,焚之。拘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的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东京梦华录》)。寺僧又于是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
七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在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称瓜节。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以纸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节也用灯,但于陆地,中元节则在水中。
六、日本的流传
庙会在中国还在举办,但民间的盂兰盆活动已荡然无存,中国人已经不知盂兰盆为何物。如果谈及盂兰盆节,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的节日。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解。盂兰盆节是华夏的节日,日本盂兰盆节只不过是孑遗而已。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传入日本,已成为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15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节日期间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另一种欢送的形式是盂兰盆舞,夏夜,在太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已成为日本著名的观光活动。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篇3
中元、佛欢喜日与盂兰盆节是汉字文化圈一个传统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地官诞,佛教称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近世以来的习俗是佛教的佛欢喜日、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而成。
节日的日期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一些地区改为格里历7月15日,另一些则改为格里历8月,接近农历原来的日子。
起源
佛教徒在佛欢喜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后来这天就有了盂兰盆节的名称。道教的中元节在同一天,这天在道教中又是地官诞,是地官赦罪的日子,有祭祖的习俗,并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个人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道教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与佛教做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脱的仪式目的相似,且同样符合东亚传统的孝道,于是佛、道的习俗结合起来。
由于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又演变成施饿鬼仪式,后来民间就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基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民间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同时结合佛教、道教思想和仪式,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中元法会、中元建醮等。
佛欢喜日
依照旧时佛教的制度,僧侣每逢雨季时,会集合在一起修行,称为结夏安居,南传佛教此节日开始于佛历中的第11次满月后,大约相当于阳历的十月,称为供僧衣节。由于中国的气候与印度不同,汉传佛教的结夏安居就改为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经过三个月的修行精进后,僧侣向佛陀报告修行成果,佛陀为此感到欢喜和欣慰,所以七月十五日这天称为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3]佛教徒会在这天以盂兰盆供奉佛、法、僧三宝,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功德回向累世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传扬孝亲的美德。
目连救母
主条目:目连救母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以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6]。佛陀告诉他,必须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时,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集合众僧的力量,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7]。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8]。
盂兰盆[编辑]
主条目:盂兰盆会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9]。
道教说法
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是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是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地官诞是农民庆贺丰收、酬谢土地的日子之一,也是为亡魂赦罪的日子。
民间信仰
参见:三教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起初因佛教盂兰盆会布施饿鬼为始,因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及各地巫觋宗教如中国巫觋宗教、日本神道教、朝鲜巫教、琉球神道结合,构成汉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
民间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是地狱大门开放的月份,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到阳间接受人间的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希望好兄弟得到安抚,保佑家宅平安,俗称为“鬼节”。
“普度”活动有公普和私普之分,公普是以地方乡团祠庙为中心的大型祭祀活动,私普是个人和公司行号自行进行祭祀的活动,活动可长达一个月,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就是为亡魂减轻罪孽,希望他们早日安息的祭祀活动。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诞、普度)、七月廿九(大众爷诞)和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诞、关鬼门),其他七月的神诞并不结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动。
盂兰盆会
佛家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
部派佛教时期,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道教中元法会
道教方面,中国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类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专责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仪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灵宝炼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灯仪》等等。南方则流行诸多道教忏法,各地不同,如:《三元灭罪水忏》意义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请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赐福宝忏》是为先人求取冥福;广东一带则有《吕祖无极宝忏》,是全真道仪式,借由度人无数的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威力,广度死者入道,安生定冥。
如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为例:由一道长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台正中。诸道士扮演众仙弟子,立于两侧。天尊(道长饰)用团扇扇三下,以宝剑(或铁拐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义为天尊灭地狱之火,以法器破地狱之门,引鬼魂出离地狱,后开始为众仙、地狱鬼众与悠游人世之亡灵讲经说法,天尊说法毕,则遣众仙跳下虚空(饰演的道士们各持法器,跳下高台满场跳跃),意是拯救四方鬼魂与信徒之祖先。此时天尊作法,并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洒下(也有改为丢掷糖、饼,供信徒拾取),代表着施食饿鬼众并超度其出离地狱。
民间盂兰盆会
现时民间的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觋宗教、民间信仰而成,除了原来的普渡意义外,还增添了娱乐成份,变成庙会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戏剧等娱乐活动。例如华人的盂兰盆会常有神功戏演出,近年也有当代流行表演的“歌台”、电子花车。日本、琉球则有盆踊,朝鲜半岛有农乐、假面舞等。除了祭祀、娱乐外,一些盂兰盆会还有团结地区、族群的社会功能。
祭祖与超度法事
日本家庭的盂兰盆节祭品
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称为迎祖灵。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称为送祖灵,华人、朝鲜族、越南人和琉球人会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和日本本土,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各地习俗
华人地区
主条目: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华人)
华人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称“好兄弟”),广东、港澳称为烧街衣。近代至今部份人常把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视为阴森恐怖的鬼节,有不少禁忌,例如不要贴墙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结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但部份禁忌如晚上不要外出等并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因为传统上地官诞不少祭祀和庆祝活动都是晚上进行,与传统习俗有矛盾。
香港
主条目:香港盂兰胜会
香港人通常称这节日为盂兰节,人们会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并且会烧街衣。各区于七月皆有举办盂兰胜会或中元建醮,离岛坪洲便是其中一个地方举办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一连四日,最热闹的一天为七月十五日,当日的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王。
台湾[编辑]
主条目:台湾中元法会
在台湾,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无论政府机关、公司行号、社区住宅、神坛庙宇,都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好兄弟(台湾人对游荡鬼魂的尊称),并祈求全年的平安顺利。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地区[编辑]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16]。作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歌台表演常因过于喧哗遭到部分周围居民的投诉而遭到警方警告。此外,歌台上常出现的一些桥段如爱说黄色笑话的主持人、穿着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让星马两地许多人对七月歌台产生误解[17]。但这几年马来西亚庆赞中元理事会已经禁止表演歌手穿着暴露的服装以及控制歌台音量以免产生误会与摩擦。
日本本土
主条目:日本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おぼん、发音:O-bon,盂兰盆会简称)。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
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
朝鲜
主条目:朝鲜中元节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族特色。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著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越南
主条目:越南盂兰节
越南盂兰盆节除了祭袓、普渡之外,还有感谢母亲、对母亲表达孝心的意义,这是人们仿效目连救母故事中目犍连对母亲尽孝的精神,因此这天也是越南传统的母亲节。这天人们会一家团聚,一起表达对母亲的敬爱。日间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团聚,体现越南传统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精神。晚上则祭祀孤魂野鬼,并且会放水灯。这天人们会茹素,各佛寺也会举行普渡仪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会到寺院听僧人讲法,父母健在者会在胸前别上红花,父母已去世者则别上白花。
琉球
主条目:琉球御中元
琉球的中元节有迎弥勒(弥勒迎け)的祭礼,琉球人将弥勒信仰融入到了琉球神道的龙宫信仰(ニライカナイ)之中,在迎弥勒的祭礼中祈祷丰收。在传统弥勒节迎弥勒祭礼上,人们戴着布袋和尚的面具,唱着民谣《赤田首里殿内》,期待弥勒的“世果报”(太平盛世)的到来。弥勒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六举行,现在改为最接近农历七月十六日的那个星期天举行。
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会跳一种称为哎萨的舞蹈,现时这种舞蹈已传播至整个冲绳本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