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古诗原文及译文(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渔家傲」古诗原文及译文(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翻译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注释

妖艳:红艳似火。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浴兰:见浴兰汤。

惊破:打破。

赏析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欧阳修《渔家傲》写的闺中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享用粽子后,未出阁的姑娘,在家休息,梦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

简介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这首词,欧阳修描写了过端午风俗习惯:吃多角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然而,主笔却是写了一个深闺女子的生活:用五色新丝心有缠裹的粽子,并且由金盘盛着,由侍婢送进,还要洗一个香花澡,然后睡了一个香梦,而想不到的是被黄鹂声唤醒。

创作背景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宋朝 晏殊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译文

在一片动听响亮的画鼓声中,人们不知已经过去了整日。不像发易逝的时间,只会让人渐渐地老去。能享受短暂的欢乐时光,及时发现风光的无限美好。一齐放声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动人的《渔歌子》。

碧绿清澈的湖水悠远无尽,澄澈的晓空缥缈绵长。人生又怎会一直停留在少年时代。不要惋惜发醉后的开怀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间的万事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注释

画鼓:有彩绘的鼓。白居易《柘枝妓》:“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昏又晓:朝夕,整日。昏即晓黑,晓即晓明。

揭调:高调,放声歌唱。

渔家傲:此调缘起张志和《渔歌子》,历经渔歌子--渔父--渔歌子,再到本调。本写渔家生活。渔家傲之名始于本词。

杳杳:悠远渺茫。

浮生:人生。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

长年少:青春常驻。长,音cháng,少,音shào。

在风光和煦的日子里,大家齐声唱着《渔家傲》的小曲,自由自在,尽情享乐,好似神仙。寓有光阴易逝,及时行乐之意。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赏析

前阕首句“画鼓声中昏又晓”,人们在一片画鼓声中,由黄昏而达旦,真有点儿快乐不知时间过。“昏又晓”,黑夜与白天的更迭,形象表达时间的消逝。然而,“时光只解催人老”,时光不管你快乐与忧愁,只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所以要“求得浅欢风日好”,及时地行乐,莫负光阴。后阕的“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再一次反复强调,抒发时光易逝、行乐须及时的感慨。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创作背景

晏殊游湖时,看到莲叶接天,满江荷花映日的景象,便写下了《渔家傲》,来唱诵荷花。

《渔家傲》阅读答案 篇3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①。仿佛梦境归帝所②。闻天语③,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④日暮,学诗谩有⑤惊人句。九万里风鹏⑥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⑦!

【注释】

①星河:银河。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指大风吹动帆船在河中颠仆。

②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③天语:天帝的话语。

④嗟,慨叹。

⑤谩有:徒有,空有。

⑥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⑦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传说中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阅读答案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_____;感觉:________;气势:__________。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_______”,交代___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____。

4、李清照是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____。

5、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4分)

6、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4分)

7、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4分)

8、“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9、“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0、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4分)

11、近代学者粱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请作具体阐述。(4分)

【参考答案】

1、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磅礴豪迈

2、怀才不遇的感慨

3、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4、婉约豪放

5、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6、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利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7、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意境(壮美)1分、风格(豪放)1分,结合写景分析(一两处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8。“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嗟”“谩”二字的神态各1分,伤时、怀己两方面的感情各1分)

9、比拟(拟人)。(1分)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1分)

10、“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4分。每点1分)

11、此词充满了苏辛词豪放之气。(2分)此词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一扫《漱玉集》婉约风格。(2分)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4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

翻译

灵云三十年来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得到了佛法真谛,在未上弦的琴上弹奏《单于调》。

灵云为求“悟”的境界,历经曲折,虚度了半辈子,人们应以此为鉴,趁着年少及早悟道。岂但见花能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因此,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灵云三十年方悟道,真该见笑于桃花了。

注释

孔窍:心。

得眼:盲而重见光明。比喻由迷昧而醒悟。

了:完成。

呈法要:得佛法之要谛。

无弦琴:未上弦的琴。

单于调:曲调名。

水云:原指行脚僧,因其踪迹如行云流水而得名。此指禅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灵云三十年来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得到了佛法真谛,在未上弦的琴上弹奏《单于调》。

灵云为求“悟”的境界,历经曲折,虚度了半辈子,人们应以此为鉴,趁着年少及早悟道。岂但见花能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因此,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灵云三十年方悟道,真该见笑于桃花了。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源自唐张志和《渔歌子》,是歌唱渔家生活的曲子,宋初较为流行。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韵。

孔→←窍:心。典出《庄子》“僬忽凿窍”之寓言。据《淮南子》:“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得眼:盲而重见光明。比喻由迷昧而醒悟。

了:完成。

呈法要:得佛法之要谛。

无弦琴:未上弦的琴。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单于调:曲调名。

水云:原指行脚僧,因其踪迹如行云流水而得名。此指禅僧。

创作背景

此首作于元丰三年庚申(1080年),是年黄庭坚改官知吉州太和县。秋,黄庭坚自汴京归江南,经江宁(今南京市)时遇到江口阻风,黄庭坚突然顿悟禅宗佛法,故效仿宝宁勇禅师作《渔家傲》来阐述顿悟的法门。

赏析

这首《渔家傲》援禅家语入词,以增加其理趣。所演绎的是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的故事

首三句,讲灵云三十年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此用来比喻灵云三十年来的不彻不悟。“得眼迷照”,是说灵云几次将悟还迷。佛家有“五眼”之说,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看见世间虚妄的幻象,慧眼和法眼才能看清事物的实相。因此,此处的“眼”,当指慧眼或法眼。“参学了”的“了”,作“完成”讲。

下面两句讲灵云参悟的境界。“呈法要”即是得佛法的意思。“无弦琴”,用陶渊明故事。“(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靖节传》)。黄庭坚以此作比,意阐释至法无法的禅理。

词的下片,由灵云之事生出感想,这里所着重阐扬的,仍是“顿悟”之说。黄庭坚看来。灵云三十年的蹉跎,是大可不必的。因为他身上,顿悟之中尚有“渐”的痕迹。诗的末句所揭示的就是纵横自如,纯任本然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