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名人励志小故事【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穿插相关的物理故事,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树立学生努力向科学高峰攀登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物理名人励志小故事【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关于物理的小故事:鱼有听觉吗 篇1

鱼有听觉吗?人们谁也没有见到过鱼的耳朵,所以,鱼的听觉似乎无从谈起。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德国一家大鱼场里饲养了许多鳟鱼,鱼场附近的一座教堂每天早上8时都要打钟,鱼场的饲养员则在打钟之后去喂鱼,天天如此。有一天饲养员在教堂钟声响过半小时后才去喂鱼,却见1大群鱼仍聚集在《·》池塘边,不断把头伸出水面在等食。这件事把饲养员惊呆了,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发现鱼是有听觉的。它们在听到钟声后不久就能进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因此,那天饲养员虽然没有及时赶来喂食,鱼却因已经听到钟声仍然向岸边聚来。

鱼不但能听,还会“说”(叫).渔民们都知道黄花鱼会叫,而且叫得很响。黄花鱼发声靠的是体内1种密闭的充满气体的囊,称之为‘鳔”.鳔是黄花鱼的发声器官,还起着共鸣器的作用。在鳔的边上有一排鼓肌,它可以敲击鳔。每敲一次,鳔就发生一次振动,这振动的频率恰好等于鳔的固有频率,因而发生共振,把鳔因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放大,形成了鱼叫。当然,鱼叫与人的叫声不同,它不是从鱼的喉咙里发出的,而是从鱼鳔里发出的。

关于物理的小故事:警觉的士兵 篇2

你看过美国西部影片吗?在一部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美国西部影片里,有这样1个情节,印第安人跪在地上,把耳朵贴近地面,倾听看不见的远处有没有敌军的骑兵在赶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里也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间偷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有道理吗?耳朵通过地下的泥土能听到马蹄声,通过空气不是也一样能听到声音吗?是不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呢?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会明白,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确实比在空气中快,但这里利用的并不是这一点,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骑马的速度也要快得多。只要从空气中能听到远方敌军马队的声音,我军还是有足够时间作出反应的。这里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时,所碰到的使声音散射和衰减的障碍较少,所以能较清楚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样耳朵贴近地面倾听时,敌兵相距很远时就能听到;加上牛皮箭筒对声音的放大作用(共鸣,就像二胡等弦乐器的共鸣腔一样),听得会更清楚,而在空气中直接侧耳细听的话,等到能够听清时,敌军就已经快到跟前了。

关于物理的小故事:谁帮了盟军的忙? 篇3

你知道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与盟国海军在大西洋上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海战。为了达到既能炸毁敌军舰只,又确保德军舰只安全的目的,德国海军在一些重要航道旁,布设了大量新发明的“音响***”.这种***比磁性***灵敏得多,它能在对方舰艇发动机音响的诱导下自动爆炸,从而使盟军舰只在接近德军舰艇之前就被消灭。

正当德军自以为得计时,这些音响***却在盟军舰只尚未来到时,接二连三自动爆炸,连一条盟军舰艇也未炸着,这件事让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干年后,经水声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德国海军布设***的海域里,生活着1种小虾,它们能发出某些频率的音响。这些音响与舰艇发动机音响的频率一致,于是大量小虾发出的巨大音响,诱爆了德军的音响***,使他们想依靠这种新式武器打击盟军舰艇的希望成了泡影。

事实上,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都能发声,只不过有些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或次声,上述这种小虾发出的则是与舰艇发动机响声相似的可闻声。因此,在设计、制造、使用海洋测量仪器时,必须周密地考虑海洋生物发出的种种声波,否则就会像德国海军那样功亏一篑。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