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说明(精选9篇)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这里是漂亮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说明(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1
看完龙舟比赛,我们没能完成自己想要的。爸爸建议我们一起去划船,我们欣然同意。在父亲的带领下,四个同学买了票,租了一条船,划到湖中央。
我们几个人掌舵,其他人不闲着,坐在船尾,站在船头。岸上的爸爸妈妈看到了,很担心,一直说,小心,小心!
我们在湖里的小岛上看到许多灰色的苍鹭。它们有时展开翅膀在空中盘旋,有时停留在树枝上,它们是自由的。
湖岸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芦苇青青,睡莲盛开。岸上游客络绎不绝,穿梭在花丛中,流连忘返。我们静静地走在湖面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消磨着早晨的时光,感觉很舒服!
端午节各种各样的粽子 篇2
端午的粽子多为家家户户自己包裹。一般在五月初一便开始准备包粽子所用的原辅料,如购糯米,买赤豆、猪肉、火腿、枣子、玫瑰酱等。初三上午早早出门到菜场购买粽叶。粽叶因各地不同而异,北方以芦苇叶为多,南方以着叶为多。粽叶又有新鲜和干的两种,新鲜粽叶是刚摘割下来的,色碧清香,一般人家都买新鲜的粽叶。干粽叶是隔年摘割后晒干的,色黄,清香味也淡。将粽叶买回后,放入锅中沸水煮透捞出,浸在清水中待用(以淹没粽叶为度),还要准备细麻线包扎用。另将糯米淘好沥干水,倒入盆内,这样便可着手包粽子了。我国粽子的形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可说是多姿多彩,形状各异,而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三角粽、四角粽、锥粽、菱角粽、筒粽(少数民族为多)、秤锤粽、九子粽、小脚粽、枕头粽等。
其中以筒粽、九子粽、小脚粽颇具特色。
筒粽
形似四方,原是少数民族用芭蕉叶包糯米蒸煮成饭,带往路上或劳作地充饥的一种吃食。后来传到探族,用纱布包糯米成四方形,蒸煮食之。现在的筒粽是用着叶包的。形如长方,一头呈平扁形,一头有两只角,包起来很复杂,手中技巧性强。筒粽包起来不能太紧,而要略松(以着叶包米后能摇出响声为好)。由于包得较松,烧煮后也比较烂适合老人、孩子食用。食时可蘸白糖,也可蘸玫瑰酱、桂花茜、蕃茄甜酱,不仅味道甜醇,并且有助消化。
九子粽
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大的似拳头,小的只有大姆指的指甲那么小。九子串成一串,非常好看。九子粽的扎线,一般不用麻线,而用九色彩丝扎,因此,就更加增色。九子粽大多作为馈赠邻里和亲友的礼物。也有送给新婚夫妇的,或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媳妇。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小脚粽
形酷似旧时代妇女的小脚,可以说一模一样。
小脚粽包起来相当复杂,手腕功夫很重要。一般是左手掌着叶,右手抓米,每抓二把米,便要添一张粽叶,不然粽叶的长度就不够用。而每添一张粽叶的同时,需用二只筷子将米捅得结结实实,这样重复不下十次,直至粽子达到小脚粽形似的长度为止。小脚粽结实异常,包好后拿在手中坚硬如石块一样,烧煮后也非常结实。故小脚粽食时,往往牙齿会咬出血来,可见其硬度。而人们就是喜爱小脚粽坚韧和清香,吃起来有嚼劲。小脚粽每一只的最很大,有的一只可包半斤,至1斤米。因此小脚粽往往是人们出门带在路上充饥的粽子,既耐饥,又方便。难怪中外人士要惊呼,中国的“粽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
端午节的由来 篇3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最早源于江浙一带,农历五月初五正逢初夏,气温逐渐升高,虫活跃,容易形成疫情,对人体造成危害,于是民间将这一天作为驱毒避邪的日子,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通过喝雄黄酒、用艾叶洗澡,在门前悬挂菖蒲、艾条等,驱除邪恶,以保平安。
到了战国晚期端午节又增添了新的内涵。著名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因主张抗秦遭奸臣迫害,被楚国君王两次流放,最终楚国被秦国所灭,不愿做亡国奴的屈原,带着最后的遗憾,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入滔滔汨罗江。得知消息的渔民们纷纷划着小船在汨罗江搜救,然而,多日努力却仍无踪迹,大家担心日子久了,江中的鱼虾会蚕食屈原的尸体,于是,便划着船往江里投放食物,想以此喂饱鱼虾,保全屈原躯体。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就此,便有了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直到现在,在江浙一带还在延续着,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会定期举行龙舟赛。
端午节用艾叶洗澡、门前挂菖蒲等驱邪避毒的习俗,在部分少数民族地方也在延续着。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有愈演愈烈之势。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迎合了人们对食物的选择越来越挑剔的心理,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粽子,除了糯米大枣粽,还有肉馅的、豆沙馅的、各种水果馅的等等。每逢端午各大超市粽子展销区,都会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现在的端午节还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丰盛的团圆饭,给长辈送点儿礼物等也已成为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研究其由来和发展,会使我们更了解伟大祖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
端午节由来 篇4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一: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二:“九子粽”的传说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端午节的来历 篇5
今天是农历五月五日,也就是我们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相传楚国灭亡了,屈原投了汨罗江,当地百姓马上划船去江中救屈原,一直划到洞庭湖。那天正好下雨,好多小船都在岸边停放,当那里的人们得知是为了救屈原之后,也冒雨出动,争相进洞庭湖寻找,后来就演变成了划龙舟。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把自家带的米团投进江中,后来就演变成了吃粽子。
端午节还有吃蛋黄,系五色线,采艾叶,挂香包的习惯。吃蛋黄是因为它是黄色的食物,因为这个时候青黄不接,吃黄色食物意味着接上了,系五色线是祛除疾病的意思,端午节系上,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出现彩虹之后,把五色线扔进水里,就是把病赶走的意思,采艾叶,挂香包,意思是这个季节蚊虫比较多,它们具有特殊的味道,可以驱走蚊虫,赶走疾病。
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下面来说一说端午节这天我所经历的事情吧。端午节早上,还在睡梦中的我被奶奶给我系五色线的小动作惊醒。奶奶还在我的书包上系了个香包,希望我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起床之后爷爷给我剥了两个粽子,拿了一个鸡蛋,笑眯眯地让我吃,我知道吃粽子和鸡蛋有好的寓意,于是就大口吃起来,糯米绵软,红枣香甜,鸡蛋是咸的,蛋黄黄的流油,香喷喷的,吃完走出门,我发现我家大门口放着两把艾叶,离很远就可以闻到艾叶的味道,有了它,蚊虫就不会再进我家门了。
端午节我纪念了爱国诗人屈原,又了解到了端午节的习俗,还吃到了好吃的粽子,这个节日我过得好快乐。
端午节的由来 篇6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在我老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包粽子的工序就开始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颗枣、几颗花生米,最后把叶子用桑条皮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先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三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锅里冷却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
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想过端午节,更想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让先辈的遗愿变成事实在在的现实,让他们的英灵流芳百世、与世长存!
端午节的由来 篇7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节日活动 篇8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争先恐后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不见了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餵鱼、虾。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拴五色丝线
五色线为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用来驱邪。传统做法,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_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相关文章:
端午节由来 篇9
说到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和诗人屈原,因为我们早已把这天当做是纪念屈原投江的节日。但大家知道嘛这并非是端午节真正的由来。实际上端午节本应是祭祀大火星的日子,却变成了纪念碰巧那天自杀的屈原,也就是从那时候中国文化就开始走向歧途。我们的文化就是在这一代一代人的胡编乱造和臆想中,一点一点偏离了方向,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究竟为什么是华夏民族、为何会有个端午节。
其实端午这一天,本来是一个感恩祭祀的日子,感谢大自然的赐予,黍子丰收,为人类提供了粮食。因此在这天,人们会把收获的黍子包在叶子中,包成棱角的形状,也就是现在粽子的雏形,做为贡品,在人类享用之前,先献给大自然享用。
那么古代人们用黍子做成的角黍,在端午这一天究竟祭祀什么呢?据记载是用于祭祀大火星,这颗星就是心宿二,指得是曾经的商星,是商朝时期对商部落来说最重要的一颗星。因为此时的大火星在中天,大火星在中天时,代表着黍子成熟、收获的时节。另外端午也叫中天节,午是地支中的一个,把中天节改成端午也是一个历法变更的过程。
祭祀端午,过中天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节日,目的是感谢自然的风调雨顺,为下一季节的来临做祈祷。那么,屈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的一个故事吧。
当年的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是悲愤之时便自沉于汨罗江。从网上查询得知,屈原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后来被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的节日。传说屈原投江的时候,百姓们怕江里的鱼把屈原吃了,就把粽子投在江里。
但是百姓们的手里为何会有现成的粽子?难道是他们听闻屈原投江的时候,回家找糯米、叶子发明的粽子包好蒸熟了再投到江里吗?这么做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
这究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老百姓在祭祀大自然时,刚好碰到屈原投江,就把手中现成祭祀大火星的粽子扔到了江里。把感恩大自然,祭祀大火星,变成纪念碰巧那天自杀的屈原,所以中国文化在某一时节就走向了一个歧途。
中国文化是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是纯自然的文化,从战国就开始不断加入人文的装饰,中国文化也因此逐步脱离自然。夏商周三代之时,人人皆懂天文,那时的人们把自然科学当作最基本的常识,就像今天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在受自然科学的教育一样。
人们一直执迷不悟于把屈原当作端午祭祀的对象,就跟认为易经是迷信一样的,让人非常痛心。一方面渴望中国文化的复兴,一方面却不断地作践中国文化。
楚地南岳衡山,火神祝融的道场,祝融被尊为火神,是远古主持观测大火星的人。端午祭祀屈原,远不如祭祀祝融还更有文化意义。祝融代表的是科学,是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易的应用。
祭祀屈原,还不如好好看看《天问》,看看什么 是屈原眼中的文化。
现在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讲讲碰巧那天自杀的屈原的故事,已经成了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装饰物了,这就是我们现在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而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端午时节,是要感恩上天的赐予,感恩大自然的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