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静夜思》原文及赏析【7篇】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是细致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7篇古诗词《静夜思》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夜思散文 篇1
绝望的时候,想听音乐。听了音乐,更加绝望。
人是不可以这样活着的。可是居然就是这样活着。
丝弦声中,心和灵开始跃升,以至于渺渺乎无际。
人有心,有灵,本来应该活得高迈超绝。
当你的心和灵跃升至生命的高空的时候,俯瞰尘寰,自己的肉身原来深深陷于肮脏与黑暗之中。
呔!你不应该这样!
你没有这样可笑。可你就是这样可笑!
你没有这样轻贱。可你就是这样轻贱!
你不是这么平庸。可你就是这么平庸得比人行道还平庸。
你可以反抗。但是你却对你一直以来鄙视的家伙满脸堆笑……
夜已经很黑了。但你的心亮着。像遥远天际那一颗星星。如初弦的月亮。
大地沉沉地睡去。可是你的灵在杳杳的空际飞升,穿行。如夜莺穿越大山丛林。像云雀在云端展翅起舞。
你的心在天上。你的灵在宇宙深处。
可是你的身在地上。在污泥中。
丝弦声止。心开始跌落。开始痛。灵还在飘着,余音袅袅……
诗文解释 篇2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宋代版本 篇3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注释 篇4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 篇5
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静夜思散文 篇6
夜落空枝头,拂袖话寂寥。蝉鸣清影凋残红。暮舞黯然伤感。青衣醉可怜。
劳雁双飞去,沉思不忍听。镜颜水花湾月秋。缘何没圆,缘何冷今宵,缘何辗转空叹,断桥酒入肠。
——题记。喝火令
寒蝉凄砌已知秋,夜幕长亭月更茫。半枝轻嗅漫开张,旧时泣风怎言伤。叹一袭风过无痕无依的沧桑,念一番素什锦年的聚散匆匆,记一段水湄空茫的纵横交错,刻一痕烟寒淡渺的清思。于紫陌红尘深处,千回百转里丹青芳华消磨贻尽,且歌一曲,若言今宵,怎能把酒言欢,践行挥别生命里薄凉云烟的一季流砂,苍老瘦干年华,任翠色在时岁辗转中打磨,洞穿。
秋日的怅然,惨败的柔情于明眸的凉笺上涂痕,阴霾的天空萌生着几许寂寞的寒意。影下徘徊,那渐暗渐沉的如墨天色充满面湿诗行,渐浅渐凉的尘温,弥漫季节萧索的余韵,一缕缕幽冷深邃贯穿的清韵流淌于心间。朦胧又冷清,方觉安静的有些忧郁,安静的又有一些难过。
夜色如水,回望灯火阑珊,余音寥寥,风尘早已席卷干渴的眼神,望穿秋水,依旧是我一抹晶莹脆弱的眼眸。尘烟归寂,在风中树枝摇曳着一排排寂寞的杨柳,嵌入满室漠漠的月凉。摇落我的孤单,繁花浅香的残红逐流水,于咫尺天涯外静守着花开花落的轮回,呢喃的在深邃的星空下风中的低诉。涌动如泉,伴随一曲莫失莫忘,冥冥之中我仿佛又听到回忆的思绪在翻飞,拨动心底无尽的幽思,扶栏远望,黯然孤眠滋味的浅语,诉尽我的忧伤,我的惆怅。
回首前尘万事空,只留得眼底云烟,时光剪下的经年,流连思索,于素手采摘碧云叠霞憔悴的容颜,我欲泼墨舞春秋,指间冰凉风尘弦下的遥想一声互许的柔情,万千心绪如千点星光的婉转,染一帧烟光淡渺。曾经彼此欢乐的时光,常见低头的你一抹含蓄的微笑,在这世态炎凉中又经的缘何,怎轻歌一曲与谁和?-
红尘寂落,梦一场花疏月淡,别离太久,思念像是纠缠了半个世纪的光阴,依稀间,流转了多少难忘的夙愿,在纷纷扬扬的故事里,往事在时间中飘落谁的忧伤。舍不得旧梦里的眷念,谁还会记得那个最初的懵懂。琴弦如丝,尘缘如梦的回忆苍老一个无言的结局,也不知谁飘落了谁的等待。
原文 篇7
静夜思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言绝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