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感言怎么写【最新8篇】

发布时间: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此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感言。那要怎样写好感言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细心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受助感言怎么写【最新8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受助感言 篇1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在外语学习中,语感起很重要的作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1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课堂也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思维,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 增加语言输入量

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由于英语毕竟是一门外语,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语境。要弥补这一缺陷,必须多播放地道的录音,视频等;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循序渐进重复新词汇,句子,多造一些与实际相关,地道的句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并让学生灵活运用。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报纸,像21世纪,英语周报等。让学生知道我们是在学习英语(we are learning English), 而不是研究英语 (we are not

studying English) 所以多开口说,模仿。 英语不是坐在那儿想出来的,算出来的,是“说”出来的。

3 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能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4 读是增强语感的最重要环节

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背。怎样读呢?大声朗读,学生在一起读,可以相互惯耳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外语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每单元的阅读让学生背诵,复述,这样学生可以学的多而精。当然每读一遍都要有新的收获,领悟。语法,词汇,语言思想都可以在阅读中掌握。和语文一样,英语是读出来的。同时我们就没有必要钻研有微小差别的近义词,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就象语文老师没有让我们研究“美丽”与“漂亮”的区别。这样培养语感,虽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几个月后,就会有效果。而且一旦语感强了,做题就可以运用语法知识加之语感提高准确率。

5 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由于没有英语环境,学生记忆单词也就非常困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这样学习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6 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受助感言 篇2

一、使用英语,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英语语感的形成。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糊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英语片断或句子的材料或录音,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听、读和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语感,也会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加强阅读,体会语感 教学实践证明,加强阅读,可以体会语感,而且读的文章越多,即阅读量越大,越能增强语感,也越能体会到思想内容并受感染。因此,英语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体会语感。阅读的形式很多,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单人读,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和朗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程度。

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英语语言的学习也遵循此规律。

三、背诵课文,深化语感 背诵课文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背书时输入的“语言形式”和已有的各种知识融会,共同作用于大脑,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如感觉、知觉、思维、判断和分析,这就是语感的形成。语感强了,语言表达就会流畅得体,表现出来就是学习外语的高效率。

有关研究还表明,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里,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假思索而流利地使用语言,这便是我们说的语感。背诵文章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就因此形成了,这势必促成了其语言习得。随着背诵的不断输入,学生对所学的这门语言的敏感度也就会不断增加,隐性语言知识不断扩展,语言能力也就随之不断提高。

四、精泛结合,培养语感 精泛结合在这里是指教学中的精细和粗略。事实证明,不仅阅读教学有精泛之分,听、说、写教学与训练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宽泛地学习英语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形成英语语感。 此外还应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用合适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培养语感。

受助感言 篇3

一、让学生养成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现在的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是否尽量向地道的语言思维靠拢,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就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对应完全准确。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段落或篇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语言知识的习惯

在非常重视有效教学的今天,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英语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让他们经常阅读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及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增强语感及语言运用能力作好原始的积累。其次,广泛阅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能为他们体验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当然,“泛”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三、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途径

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忆的学习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举办英语墙报、英语朗读比赛,校本课程中安排英语短剧表演,每班定一份英文报刊,定期进行英语广播、周末英语角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四、帮助学生过好词汇关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用汉语进行注音的现在已不多了,但“两拼一碰”这种汉字拼读法根深蒂固,笔者看到学生逐个字母背诵地去记忆一个生词,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和于学生掌握单词音与形的联系,也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和培养语感。学生说出来的英语,听起来别扭生硬也会严重影响他们自身学好英语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开始学某单元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适当教点语音知识。教师可经常使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结合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词汇教学,学生不仅能准确地给单词注音,而且还有助亍他们听到读音时能说出、想起词汇,准确写出该词的拼写形式,这对培养他们的语感很有好处。

五、科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受助感言 篇4

一、幼儿园传统故事活动模式

幼儿园传统故事活动模式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教师有感情地讲故事,幼儿带着问题听;提问故事的名字、人物、情节;借助图片分段讲解,学习字词及句型;请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总结出故事蕴含的道理;复述故事;表演故事。

这种活动模式,比较注重幼儿对故事的记忆,突出了技能训练和知识的掌握,并强调通过故事学习要明白一定的道理。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的活动模式,不能充分发挥故事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广泛、深邃的教育价值。

二、文学网络活动模式的基本理念

文学网络活动模式就是从某一作品入手,围绕作品开展一系列与作品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接受作品,理解体验作品,迁移经验扩展想象,并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和认识。故事活动中运用文学网络活动模式,就是要遵循新大纲的理念,结合故事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充分发挥幼儿园故事活动多元价值,摒弃其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文学作品的活动模式,以幼儿为主体,创造和谐良好的故事教学氛围,将幼儿置身于故事活动中,唤起幼儿探究故事发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感知体验故事,产生心理共鸣,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三、网络活动模式的基本流程

(一)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幼儿对故事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选择好故事后,应全面分析故事,根据故事内容,设计相关的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体验作品人物的心理特点,把握作品展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二)理解和欣赏故事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学形式,蕴涵着丰富的认知、情感、审美等价值。

1.创设情景,引出故事

学习欣赏故事,首先要引出故事。教师可运用图画、音乐、游戏等方式,创设与故事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情境,使幼儿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主动参与到故事活动之中。

例如,在《会动的房子》活动开始时,先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提问:“小朋友们,你家的房子会动吗?你见过会动的房子吗?”接着,用小松鼠手偶吸引幼儿注意力,调动其听故事的欲望:“小松鼠就建造了一座会动的房子,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

2.学习理解故事

本环节,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感受故事的文学语言。

(1)引导幼儿倾听,理解故事

倾听是幼儿接触、熟悉故事的唯一途径,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讲述故事。通常,一次故事活动可以讲述三遍故事。第一遍教师自己讲述,不用教具,利用语调、表情感染幼儿,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第二遍可以配以幻灯片、图片、手偶等,也可用录音,让幼儿整体感受、理解故事内容;第三遍可变换教具,也可以让幼儿表演或讲述。每一次讲述,教师都要借助不同形式的材料,给幼儿不同的视觉感受,让幼儿每一遍倾听都有新鲜感,情绪高涨。

(2)通过三层次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教师在讲完每一遍故事后,都应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对故事进行理解和思考。

第一遍讲故事,提出描述性问题,帮助幼儿掌握故事的名称、人物、情节、对话等,对故事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第二遍讲故事,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主题、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等;第三遍讲故事,提出假设性问题,引导幼儿运用个人经验进行想象。

(三)迁移作品经验

故事展示给幼儿的是建立在他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这种经验使幼儿感到既熟悉又有趣,迫切地想体验。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围绕故事内容开展的可操作的或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如绘画、手工等,使幼儿在活动中将故事的内容纳入自己的经验范畴,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同时发展想象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四)创造性想象和表达

故事活动,不仅要幼儿感受文学语言建构的美,更要让幼儿学会创造性想象和表达,大胆尝试故事作品文学性语言的建构方式,学以致用,达到对故事的深层次理解。此环节可以开展续编、创编、仿编、谈话等活动。如在《会动的房子》中,借助假设性问题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四、网络活动模式的优势

(一)有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体验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需要来定。文学网络活动模式重视故事学习前期经验的丰富,不匆忙进行故事活动,而是先组织与故事有关的活动,促进幼儿知识的增长和情感的满足,从而在学习作品时,能设身处地地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有效地扩展了幼儿的语言经验

《纲要》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语言经验。在文学网络模式故事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为幼儿创设支持性的语言环节,将作品展示的间接经验与幼儿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帮助幼儿将故事内容整合地纳入幼儿的经验范畴,实现了幼儿直接经验与故事的间接经验的双向迁移,有效地扩展了幼儿的语言经验,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有利于创造性语言能力的发展

《纲要》强调“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文学网络活动模式从始至终就在努力为幼儿创设这样一种宽松、自由的语言运用情境,如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描述性的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使幼儿有了想说的欲望,再通过师幼互动的思考性、假设性问题,提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讨论,并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鼓励幼儿敢说、喜欢说、大胆说。尤其是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如鼓励幼儿创编故事表达自己的想象,这不仅提高了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能够引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有利于幼儿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幼儿的认知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藏勤。观念与实施。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5.

受助感言 篇5

时间过去已经两月余,灾区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灾区的重建和恢复秩序井然,灾区人民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但救援依然在继续。而对于新生活来说,为灾区人民,也为灾区受灾的经销商们送去公司的温暖,仍然是其工作的一部分。

10月3日,当人民还沉浸在国庆的喜悦中时,新生活西部泥石流手中的捐助仪式在兰州举行,为冬日里的伙伴们送去了春日的阳光。

简约的仪式

3日下午2点,新生活兰州大厦会议室里,一场洋溢着温馨和感动的“灾难无情,新生活有情――爱心献给舟曲伙伴”西部泥石流受灾店援助仪式在这里举行。

与往目的会议不同,本次仪式没有往日的欢呼和熟悉的热闹气氛,在座的各位都表情凝重,心情沉重。

仪式开始前,在座200余人首先为在舟曲遇难的数千名同胞默哀。这些遇难的同胞们是不幸的,但活着的人是幸运的。

在这次捐赠仪式中,有新生活西部地区宋艳梅理事、兰州地区马耀华本部长、姚晓耘本部长以及兰州地区所有业务经理、经销商等人参加。他们都是新生活人,他们都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当灾难突然袭来之时,整个中华大地为之揪心。新生活人也一样。

据悉,在8月的泥石流中,新生活的伙伴们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害,舟曲及其周边地区共有7家经销商店铺被泥石流冲走,店内办公设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掩埋和损坏,损失惨重。受灾的经销商们一时不知所措,他们为自己的事业,也为自己的生活担心。虽然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关心下,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自己是新生活的一员,自己的事业在这次灾难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们依然需要帮助。

灾难让全国瞩目,社会各界纷纷投入捐助。作为一家将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放在首位的企业,西部地区严重的灾情深深牵动着安凤洛董事长和新生活人的心。安凤洛董事长、赵彤副总经理和宋艳梅理事等领导非常关心受灾伙伴,他们不仅第一时间打电话慰问,更着手划拨款项,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伙伴们重建家园,重振信心。

新生活集团在得知自己的经销商的受灾状况后,开始从上到下的联系,以最大限度保证这些经销商们的生活的同时,筹措善款,为这些经销商们带去公司的温暖。

本次捐款仪式上,宋艳梅理事代表新生活集团向舟曲及其周边地区受灾的7家经销商店铺分别援助了一定款项,以帮助经销商们重新开展事业。

宋艳梅理事在援助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她深情地说“灾难无情,新生活有情。新生活就是大家的港湾,我们是心心相连的一家人!”

一些受灾的店铺经销商也来到了现场,接受新生活集团的捐助。接受捐助的店铺代表对新生活集团的关怀深表感谢,受助代表刘兰凤发表了感言,她代表受助店主向宋艳梅理事和新生活公司、安凤洛董事长表示了感谢,她表示,带着新生活集团领导和所有新生活人对他们的爱,他们一定会更加坚强,更有信心重建家园,更好地发展事业,用更好的成绩,报答公司和上司,为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场的其他与会人员也受到感染,大家纷纷表示:将用更好的精神状态,更坚强的斗志,把新生活这份事业做强做大,为新生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在雨季的夏日,重庆地区也有2家店铺受到了当地泥石流的冲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在兰州捐款仪式的同时,陈丽娟本部长抵达重庆,向重庆受灾的2家店铺。在中国西部的另一� 在那里,依然洋溢着新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新生活的慈善与公益

其实,作为一家懂得回报社会的企业,新生活集团一直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投入,以回报社会为己任。

“分享让我 ”新生活将这一思想作为其进行公益活动的指导方90--

新生活集团设立之初就Z_关注着体育、教育、文化等领域,并为了把企业部分利润还原于社会而积极支援着,捐助奖学金及资助残疾人艺术团等,为

新生活集团以1995年赞助沈阳朝鲜族运动会、作文大赛以及沈阳朝鲜族母亲奖起点,开始了她在公益领域里的新生活。

1996年新生活被评为“第三届长春电影节化妆品唯一指定产品”;1997年赞助十佳运动选手;2003年开始与辽宁省残疾人艺术团结成帮扶对子,并捐款资助:2004�

2008年后,作为以化妆品为主的新生活,更多地关注女性领域的公益事业。为了让大家知礼仪、重礼仪,新生活投入126万元与全国妇联携手在中国10多个地区举办了“新生活・新女性礼仪大讲堂”活动;2009年为了有助于解决中国女性就业难问题,投入230万元与全国妇联携手在中国15多个地区举办了“新生活・新女性大讲堂”活动。

受助感言 篇6

推陈出新 媒体搭台

这一活动的缘起,是以前每年都会接到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学生老师和相关单位等打来的求助电话,期盼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报社总是接到一个求助就跟进采访报道一个,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奉献爱心,如此重复了若干年。每次报道虽有或多或少的反应,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活动产生的社会宣传效果也微乎其微。

如何有效激发、整合庞大的社会爱心资金,让更多人关心、帮助贫困学生,并真正把资金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我们觉得媒体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于是在2007年牵头组织教育、红十字会、文明办、工商联、工会等单位和几家重点企业,成立了“《武陵都市报》助我上大学”活动联盟协作单位,搭建起助学活动平台。

每年,报社充分利用宣传优势,完整展现募集爱心捐款、接受学生预报名、拟受助学生名单公示、宣传报道学生的励志求学和劳动锻炼故事、资金使用情况,及整个活动进行中的相关情况等等。活动整个过程完全通过媒体公开,非常透明。

“爱”来唱戏整合资源

由于有了这个公开透明的平台,首先受助学生的情况通过对学生姓名、家庭情况、贫困原因等的公示,捐助者完全了解;其次,捐助者捐了多少钱,也要在报纸和网络上公开,捐助数额特别多的个人和单位还要开辟专栏进行报道。第三,募集到的资金总额、支出的情况,活动结束后也要通过媒体公示。

如是,有效地把分散的社会爱心资金进行了充分激活和科学整合,避免了多头捐款,捐了也不知所以然的问题。民生实事百姓心坎

这一活动完全是公益活动,每年报社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举全社之力办好。老百姓都说《武陵都市报》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办在了他们的心坎上。

这一活动不仅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也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都说媒体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另一方面电使报社的民生新闻报道有了源头活水,形成了亮点。

比如我们开设“寒窗乐读”专栏,讲述学子们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仍发奋读书的感人故事;开设“青春励志故事”专栏,报道学子们的远大抱负和学成后回报社会的美好打算;开设“劳动感言”专栏,报道学子们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劳动挣得学费的不易和感想;开设“爱心展台”专栏,对捐款情况进行公开报道,对捐款数额多的个人、单位的先进事迹和感恩故事进行宣传报道,等等。

此外,整个活动期间我们还推出多个策划的特刊,为活动营造氛围,提升广大市民的参与度;追踪资助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相关情况,力所能及帮助解决相关烦恼和问题,鼓励他们奋力拼搏,努力求知;追踪资助过的毕业学生,并帮助没有就业的学生就业;盘点近年来的捐款大户、爱心个人、爱心单位等等,解决过往民生新闻报道无病呻吟、读者不爱看、不爱读的问题,找到了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新方法、新途径。2014年,报社将把这一成功做法“复制”到关爱特困家庭的生活生产上来,进而丰富民生新闻报道的新内涵。

受助感言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汉语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学习汉语,喜欢学习汉语。曾经有学生对我说,他们其实很喜欢汉语,喜欢看汉语图书,但不喜欢上汉语课。这种现象促使我深刻反思。学生不喜欢汉语可能与升学的压力有关,学生参加内地高中招生考试,汉语是必考科目,学生有一种强制学习的感觉,部分学生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反而失去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学方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将生动有趣的汉语内容模式化,导致了课堂的紧张沉闷,严重影响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两者相权,我觉得后者的问题更为严重。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的学习汉语,这已迫在眉睫。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首先汉语教师必须和学生拉近关系,不能还像以前一样总是强调师道尊严,放不下身段,习惯于居高临下,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往往让学生对教师进而对学习产生厌烦与抵触。其实,教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教学”这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战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前进的引路人。如果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而且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有助于学生独特个性的形成。其次,学生对汉语知识的学习、理解、接受是离不开教师的讲授的,无论怎么改革教学方式,语言依然是汉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因此,汉语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汉语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否则汉语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在所难免。比如,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汉语教师可以讲一些与教材中的故事有关的书本之外的小故事,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汉语故事的过程中语言要幽默风趣,但也不能把低俗当有趣,更不能偏离主题,为了有趣而有趣。汉语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修养,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运用,努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做到胸有丘壑,收放自如。

二、借助肢体语言

对初学汉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要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让他们在浓浓的汉语氛围中学习汉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面目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实物,有时借助一些母语,让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的动耳、动口、感悟其意。比如:“起立!”,“坐下”,“看黑板”,“打开书”,“请你回答问题”,“你真聪明”,“你回答的正确”等等,这些课堂用语教师都可借助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让学生明白其义。“请跟我读”,“请上黑板写”,“请第一组的同学跟我读”等等,如果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借助母语说一遍,这样几堂课下来学生就能明白其义,这时,再脱离母语完全用汉语讲,就可以为“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这一目标打下基础并实施。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课堂用语就多了。我们就能够实现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这一教学目标了。

汉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创设情境

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师情感丰富的教态对于学生来讲当然是一种情境,同时,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情境。教师的教态、录像、录音、幻灯都可以创设一种具体的、现实的情境。而诗歌、音乐、故事、都可以创设出由学生自由想象的情景。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汉语的兴趣。

四、指导学生用汉语直接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语感是学生自主学习语言和知识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感,自主学习也只能只为空话。汉语语感是人们对汉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汉语语音的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汉语语感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汉语语言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有了良好的语感,在汉语交际中能一听就清,一说就顺,而且听得快,说得好。学生有了语感,就可以为学习语言排除障碍,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省去用母语思维和翻译的环节,直接用汉语思维,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倒装句和病句。有了良好的语感,学生就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报刊杂志学习到更的多新词汇,而且也可以借助语感把新词汇感化成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学习再多的词汇也没用,说话写文章都不通顺,没有良好的语感,无法揣摸上下文的意思和情感色彩,因而给“听力理解”能力也造成障碍,最终会造成阅读理解能力低下。而许多信息和知识都是通过阅读理解能力来获取的。所以说没有良好的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终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说,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很重要的。

受助感言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优化策略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我就结合自己开展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经验,谈一谈相关教学策略。

一、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

(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强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欲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范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进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于是就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 当然,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从教师示范朗读中获得的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教师的示范、指导要和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创造有机结合起来。

二、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甄别能力有限,起始阶段可由教师向学生推荐朗读篇目,可联系家长辅助学生朗读。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如此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三、形式多样,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