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学设计优秀2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初二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初二语文教案 2
课前预习:
1、将课文至少诵读三遍,抄写一遍。
2、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孟子》的主要内容。(可参考助学)
3、查阅工具书,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4、提出疑难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评价任务: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解疑,走近孔孟。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探讨解疑。学生要做到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能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讲“诸子百家”时,常提到“孔孟”二人,这里的“孔”,指“孔子”,“孟”就是“孟子”,大家对孔子孟子知道多少?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孟子、《孟子》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前51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后世人尊称“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对于这样的儒家学派的大师,你又知晓哪些流传千古的精辟言论呢?
生七嘴八舌议起来……他们的这些言论代表着他们怎样的学习和人生态度?让我们走近孔子、孟子,去品读《孔孟论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三、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
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边标(字音)画(重点)。
第二遍,正确、流利。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纠正字音,然后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音?
教师出示生字词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一日暴之(pù) 使奕秋诲二人奕(yì)(huì)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hú) 辟若掘井(pì)
掘井九轫(rèn) 流杵也(chǔ)
3、指名轮读1遍,齐读。
4、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查字典、看注释、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尽可能疏通句意。
①、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示例:人 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方法总结:看注释、组词法、添加法
②、同桌合作,互相纠正,互相解疑。
③全班质疑 。
④、A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抢答)
B课文字词,你掌握了多少?
a、温故而知新。(“而”是“而且”还是“从而”?)明确:从而,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明确:并列关系,自己敏锐的很,是不是就够了?不够,还得向他人学习。讲的是学与问的关系。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明确:爱好、喜欢当然是主动学习,但主动性也有层次高低之分。爱好了,也许不一定到家,还要让他在学习、专研中感到快乐、感到幸福。这样的主动学习就更理想了。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再教他”不是放弃了教育的责任了吗?)明确: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再教他。这就是迫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开拓。这和当代教育学中的自主性、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
e“诵《诗》”与“读《书》”孰先孰后?究竟有什么区别?明确:这里可理解为互文句。
f、“居之安”和“资之深”可否译成“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深厚的积累(学问)”?“居”从“保有”到”占有“再到“掌握”,这样的意义引申有没有道理?明确:用课下小注更好,突出“自得”。
g、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 “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明确:“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h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明确: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奕秋的倒置,翻译成“只听弈秋的”,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i“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 明确:翻译成“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很好,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解决了本文的疑难或重点字词句。让我们一起流畅地朗读一遍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背诵。
2、在笔记本上准确翻译课文一遍。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和语言运用部分。
4、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
第二课时
一. 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1、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吟读一遍课文。谁尝试着吟读一遍?(生读生评)
老师补充评价,学生朗读的很好,却少了一点吟的味道。吟读速度要稍慢一些,声音要有起伏变化。
2、老师示范吟读。(师读生品)
3、两人一组,互相比一比,看谁吟读得好。
吟读得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文言文的美感,还可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让我们再次齐声吟读课文。
二. 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这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分小组讨论、研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温习的重要(1、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3)
虚心好学(4、5、8)
情感、态度对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6)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7)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9)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10)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11)
做学问要有成就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2)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13)
(我按照上述明确的,学生大多数能自己体会出)
学习方法:1、2、8、9、10则
学习态度:3、4、11、12、13则
学习原则:5、7则
学习意义:6则
“学习原则”可能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原则就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比如说办事原则,说话原则,在这里孔子谈的是学习原则,学习时应该依据的标准规则。
(此处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没有固定界限,有的既是方法也是态度还是原则。)
师评各小组,各小组都真正动了起来,通过研读课文,基本读懂了文章的大意,如果同学们还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话,我们一起来赏读课文,吸取古人之精华吧。
三. 赏读课文,吸取精华
文无定读,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欣赏水平,各人呢有各人的见解。那就请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欣赏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来赏读你最欣赏的内容吧。(学生赏读、交流)
预设精讲
⑴学而时习之:孔子强调“习”,补充甲骨文、金文中字形,“小鸟学飞” (表演),了解词义:复习、练习、实习。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补充“南山有竹”的故事,品读告诫的语气。(译文:子路疑惑,问道:「学习有什么好处呢?」……子路仍不能体会,又问说:「在南山有一种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来使用,锋利得可以贯通犀牛的皮革。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还需要什么学习呢?」孔子说:「假如拿这箭在箭末发弦的地方装上箭翎,箭头磨得更加锋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吗?」子路听后,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见识,于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说道:「弟子恭敬地领受您的教诲。」)
⑷“一暴十寒”与“奕秋诲人”的故事个说明了什么道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么?
⑸《论语》中有较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
⑹孟子论述时擅长于讲故事。
由⑸、⑹引出问题《论语》和孟子的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有事理论证和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
孟子:事实论证,又善于作形象的类比,如“一暴十寒”和“掘井而不及泉”的故事。
四.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听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讲述,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完全沉醉于两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魅力之中了。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睿智的见解,不背下它一定是学习中的一大遗憾,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快速背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好又多。
五.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1、孔孟以其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读书之道。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结合现实,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学生的回答可能范围很广,老师要结合所学进行总结,目的是巩固课本知识。)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
⑵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⑶举一反三:举出一个、能说出其他三个、
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写文章等得心应手。
⑸一暴十寒: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做事没有恒心。
⑹专心致志:意思是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六、小结
这几则语句,有的谈学习方法,如……,有的谈求知态度,如……,有的谈修养身心,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你就能成长为一只搏击蓝天的苍鹰!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聆听到了孔孟老夫子的谆谆教诲!正如于丹所说:“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这就是我们的圣人,我们的国学!下面我想请大家齐读全文,读出你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族智慧的敬仰!让我们一起用心倾听、用心感受!
七、作业:
1、背熟全文。
2、将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3、 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卡片上,然后写下对自己的“青春寄语”。
教学反思::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初二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即将迎来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国旅行,出行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事?
2、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介绍文学常识。他出门远行是否顺利呢?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二、梳理遭遇“风波”的过程中,张孝祥心情的变化
1、朗读《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张孝祥的启程的时候情况怎样?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怎样?
出行: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过程:从题目概括:阻风
从词句概括:放起鳞鳞细浪
结果:明日风回更好
3、自读联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4、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心旷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无奈自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乐观,自信
5、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现想法心境的写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联想、想象
6、在朗读中如何表现这几句作者心情的不同变化?
7、圈划韵脚,对比刚学的陆游《诉衷情》中“尤”韵的开口大小和声音效果,体会声韵选择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尤”韵,开口小,音调较低回,效果哽咽悠长,适合表现消极情感
“昂”韵,开口大,音调较高亢,效果高昂饱满,适合表现积极情感
8、朗读体会
三、从小“风波”看大“风波”
1、从这首词看,张孝祥之所以心态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乐观面对现状,相信事物总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2、现在看,这首词写遇到“风波”,还能给你别的启示吗?
3、朗读加深体会
初二语文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设想
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五、学生预习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的,我们一起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夜”,点明时间。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别驾。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
初二语文教案 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 (2)傲尔:忽然
(3)逝:离去 (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 清澈透明 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 怡然不动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 溪身 ,“蛇行”写的是 溪水 。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 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
初二语文教案 6
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内指导)步骤: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八年级语文教案 7
《旅鼠之谜》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二)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三)展示教学目的
(四)检查预习
1、读著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媲美()挑衅()笃信()迷惘()啮齿()苔藓()前赴后继()
2、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五)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二、旅鼠繁殖能力不仅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自杀现象;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思考题2: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1)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2)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提示:(1)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六)讨论与探究
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初二语文教案 8
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从而更深入
地体会文章的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它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 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长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中其他三首:,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海浪---- 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第一人称的手法、拟人手法
雨的---- 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博爱者
作者———— 自拟 ————爱国
奉献者和使者
初二语文教案 9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 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 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初二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t(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t/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t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5、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问题展现
问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二)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
静景:山 动景: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布置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1)【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t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2)【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
八年级语文教案 11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 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
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提问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提问5: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
春 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提问1: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提问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提问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提问4: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
春望望所见:寄情于物
所感:触景生情翘首望景
盼所盼:家书万金
所思:战休国安低头思亲忧国思亲
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1.熟读古诗,并背诵。(重点)
2.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难点)
3.品读诗句,体会修辞之美。(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提问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提问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科*网]
提问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提问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三、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以色示物
以声感人
赤 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提问1: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提问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提问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提问4: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
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古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义,概括主旨
提问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提问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本节课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还是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
八年级语文教案 12
《芦花荡》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识记重点字词:提防(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 寒噤( ) 一梭机枪( ) 蹿( ) 仄歪( ) 趴( ) 飒( ) 转弯抹角( ) 吆喝( )( )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人物性格):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
2、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①、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②、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知识过关: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5、� 2、思考课后练习三。
初二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
2、简介作者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特别的爱好。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二、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种类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
特点功利性强迫性自由性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4、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一)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二)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以�
内容提示:
1、读书的正确方法
2、读书的正确目的
3、读书的重要作用
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题目。
初二语文教案 1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2、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3、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体会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文言常用词,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
2、难点: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课文提示】
1、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勉学》节选自家教典范《颜氏家训》。
2、勉学:努力学习;勉:尽力、努力。《勉学》着重说明学习目的、态度、方法。
【正音正字】
古之学者为己( wèi ) 但能说之也 ( yuè ) 春玩其华 ( huā )
然人有坎壈 ( lǎn ) 如秉烛夜行 ( bǐng ) 譬诸逝水 ( pì )
【词语积累】
①但能说之也。 (同“悦”,取悦 ) ②春玩其华。 (同“花” )
③秋登其实。 (摘取,收获 ) ④精神专利。 (专一,敏锐 )
⑤然人有坎壈。 (困顿,不得志 ) ⑥所以设教。 (用来……的 )
⑦光阴可惜。 (值得珍惜 ) ⑧古之学者为己。 (读书人 )
⑨幼而学者。 (学:学习;者:句间停顿 )
【初学课文】
1、熟读课文,理解各段内容。
2、归纳三段的大意。
( 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
【课文简析】
第一段,对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亲身经历,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为例,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以济功业”还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学说。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弥补不足的地方;现在求学的人为别人只是为取悦他人。
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为别人是实践学问以便有利社会;现在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努力修身以便谋取官禄。
原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翻译:学习好像种植树木,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评论文章就是赏玩春天的花朵;努力修身是摘取秋天的果实。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翻译: 人处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敏锐,长大成年以后,思维散漫,因此必须早日教育,不要丧失时机。
原文: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翻译: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复习一下,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荒废了。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翻译:而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机会,仍然应当趁晚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原文: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翻译:从小学习的人,如同太阳初升的光芒,老了学习的人,如同拿着蜡烛走夜路,还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好。
原文: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翻译: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经文,粗通注文的意思,对自己的言行有帮助,也足够为人在社会上立身。
翻译:何必“仲尼居”要用两页纸疏通意义,说它是起居的处所或者讲课的地方,根据在哪里呢?凭这些取胜,难道有什么好处呢?
原文: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翻译:光阴值得珍惜,好像流水。应当广泛浏览重要的东西,成就自己的功业;如果(博览与精专)结合起来,我就没有指责的了。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 用比喻手法生动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说明学习是靠寒来暑往,潜移默化的,生动地指出学习目的是修身利行。 )
2、第2段,前半部分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 关键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因为后面是用自已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少时记忆力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它是围绕“固须早教”这个中心来论证的。 )
3、作者认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
4、作者讲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
5、“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举例论证,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 )
6、“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济功业”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
7、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
8、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长辈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故事。请你概括写出一二。
( 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
诸葛亮《诫子书》的开篇,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
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拓展学习】阅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完成问题。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1、这段话要说明什么观点?
( 为了说明“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
2、这段话列举了哪些例子?
( 正面例子:孔子的话;魏武、袁遗、曾子、荀卿、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等晚而不弃的事实。反面例子:“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
3、这个语段是从《勉学》原文抽出来的,如果还原,应该放在第2段的哪里?
( 应放在第2段省略号位置上。因为这里的几个举例,都是围绕老了再学习的,正是“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的例证。因此要放在这里。 )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囚歌》教案 1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的选择,体会诗歌两个“自由”的内涵。
作者
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导入课文
1941年的“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无理扣押后,被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他为表示抗议拒绝理发。一年多后,蒋介石认为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下令押往重庆。叶挺下飞机时头发胡子都很长,手持一盏油灯。别人问白日为何举灯,叶挺回答说天还未明,对国民党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到重庆后,蒋介石当面劝他\'悔过\',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叶挺断然拒绝,只要求释放被囚的新四军人员。蒋介石恼羞成怒,又把他关入\'中美合作所\'单独监禁。直到1946年才在中国共产党的营救下释放,可是,一个月后,他同夫人一起坐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而牺牲,毛泽 ”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就是叶廷在狱中写的诗歌。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内容分析
1、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
叶挺同志不畏高官厚禄不畏严刑拷打,最后他写的这首诗由狱中难友传唱。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里还能写下这么激昂的诗篇,到底作者是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第一节
2、这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答: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3、读完这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答:“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过渡: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第二节诗告诉了我们。
第二节诗。
4、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做出怎样的回答?
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5、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的“自由”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诗: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真正的自由。
6、作者要什么样的自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过渡: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我们来看第三节。
初二语文教案 16
1、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
2、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是一种本能反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
3、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现出英雄行为。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
4、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5、注意把握要点,主要是表现出一种整体精神。
初二语文教案 17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
2、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给加点字注音。
鳞次栉比()自给自足()恬淡和谐()
灿若朝霞()情不自禁()变幻莫测()
二、解释词语。
鳞次栉比:
自给自足:
变幻莫测:
安身立命:
不速之客:
三、阅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2、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3、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四,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1、 请大家说一说,首先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唤起了父亲心中的一份柔情?
2、作者此时思绪飘向远方,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人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仿写)
初二语文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3)分析详略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为什么详写东路军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初二语文教案 1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2.教学难点: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小时
【教学设计】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人格理想的集中反映,它蕴藏着学生的真实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应先帮学生建立情感系统,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情境、选取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抒发自己的心声,表达真实的思想,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学会相关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使学生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进入初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感觉好象越来越紧张忙碌。
师:假如你要与一位美国中学生通信,你将如何表现这紧张忙碌的一天呢?是不是要把整个一天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以选取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三个片段加以表现。如紧张的早晨、忙碌的中午、疲倦的晚上。
教师继续引导:像紧张的早晨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整个早晨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只进行片段的刻画,表现出早晨上学的紧张。
教师引出课题:片段组合出佳篇。明确片段组合的含义。所谓片段组合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几个相关的片段进行刻画表现。并举柯达广告的例子使学生对片段组合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进行片段选取的练习。教师:我国神六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假如让你用片段组合的方法表现整个神六载人飞行,你选取哪几个片段?学生表示可选取“发射----巡天----返回”这三个片段进行刻画。
二、明确片段组合写法的要领
教师:我们同学感觉到初二生活的紧张忙碌,那么我们看看高三的师兄师姐们对高三生活又什么感受。出示例文《生活写真》。学生仔细阅读例文。
教师:作者对高三生活有什么感受?他是如何来表现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截取片段的方法。)
学生:作者觉得高三生活既紧张忙碌又有价值和意义。截取了三幅片段进行描绘加以表现。
教师:在第一幅片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早晨的紧张呢?(引导学生学习片段刻画的方法。)
学生:作者选取上学这个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教师:三幅片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学生意识到片段的组合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学生: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片段与片段之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衔接呢?(请学生注意片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学生:文章是通过用镜头一、镜头二的方式进行。
教师进一步引导: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衔接?
学生: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片段组合式作文的要点。教师:片段组合作文写作的几个关键,同学们能看得出来吗?
学生:
1、先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
2、要围绕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片段;
3、要对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4、片段的安排要注意顺序和衔接。
三、进行作文练习
教师:我们平时的生活是紧张、忙碌的,但如果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我们会发现在紧张忙碌的同时,爱也在我身边。请同学们想想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爱?
学生:有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等。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成长。
教师:对于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分别可以选取哪些片段来表现。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自选一个角度进行片段刻画训练。学生当场作文。请部分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
四、学习片段对比组合
师引导:刚才我们选取的片段都是同一角度类型的,有时我们将两个不同情况的片段放在一起会很有意思。比如说,同学们现在最怕什么?
学生:最怕考试。
教师:是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考得不好……考得好…
请同学分别想象考得好时和考得不好时的结果场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教师:通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刻画,可见分数对我们同学是多么的重要。难怪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五、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片段组合式文章的写法,生活有如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如果我们能学会裁剪生活,经常将生活的一个个片段放在一起来比较、把玩,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的领悟,同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片段与不同的片段放在一起会截然不同的效果,它是多么的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好玩的事情。希望同学们能早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后听课教师的评价来看,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较为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中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选取话题,注意了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讲,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训练之中去。
2、教学的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做到了“一课一得”。在本节课上紧紧围绕“如何进行片段组合”这个中心逐层深入,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片段组合式作文的写法要点。
3、范文引路,讲练结合。在本节课上注重以范文引路,对范文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写法要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训练时有了“描红”的底子。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片段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反思本节课,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还不够充分。当学生在进行作文交流后,仅是教师进行了点评,还可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评点,使得训练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2、教师的追问意识不够强烈。当学生进行了片段的截取之后,教师没有进一步追问一�
初二语文教案 20
初二语文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那么初二语文教案怎么编写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语文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品读出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刚的一篇报告文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屏显: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学生齐读。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从"报告"和"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查预习
三、观仙湖
1.教师出示问题::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今昔对比段落(1-8段),勾画出相关的描写语句,运用这些语句,仿照画线句,按照要求完成仿写。
想过去,
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仿写两句描绘罗布泊美丽的句子)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可如今,
(仿写三句描绘罗布泊现状的句子)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2.学生找句子,交流,写作,展示。
3.教师追问:"这是罗布泊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出现两次,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4.学生回答。(第一句:自豪、赞叹。第二句:惋惜、遗憾)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6.教师出示屏显,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用叙描结合的手法来呈现了罗布泊"今昔对比,具有浓郁的文学性。
四、叹消逝
1.教师出示问题: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消亡的段落(9-20),⑴概括罗布泊消亡的原因。⑵找出能够概括这一部分内容的一句话 .
2.学生黑板展示答案。(原因:⑴①20 世纪 20 年代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 导致下游干旱缺水;②近 30 多年来 ,滥用塔里木河资源,"四盲 "使罗布泊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彻底破坏。⑵罗布泊消失了。)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文章所表现出来的 "报告 "
真实性(纪实性)的特点。
4.学生回答。
5.教师总结屏显,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以大量的数据、确凿的事实来说明罗布泊消逝的过程和原因,具有报告的真实性的特点。
6.教师出示课文语句改编的诗句: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罗布泊消失了,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7.教师追问:"‘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在这里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
8.学生回答。(悲痛、沉重、无奈)
9.学生齐读整段,要求读出感情。
8.教师总结:此段中揪心的比喻,逼真的拟人,生动的描绘,恰当的联想,沉痛的情感,令读者读起来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更多的是沉重的痛惜。
五、解忧思
1.教师屏显课文语句改编的诗句:
站在罗布泊边缘,
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2.男女生分段深情朗读。
3.教师阐释:这里把罗布泊拟人化, 一望无际的荒漠是裸露的胸膛,沟沟壑壑是一道道肋骨,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死者。 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3.教师出示问题:默读第 23 节至结束,圈出最触动自己的语句、词或者标点,⑴结合这些语句说说文章所表现出来的" 文学 " 的特点(具有形象性、抒情性)。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罗布泊消逝根本原因认识的一句话。("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
4.学生找句子,交流,展示。
5.教师屏显: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6.教师追问:"‘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在这里用怎样的感情朗读?
7.学生回答。(谴责、愤怒、悲痛。)
8.学生齐读整段,要求读出感情。
9.教师屏显小结,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在生动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抒情来表现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六、结全文
1.教师屏显诗歌
想过去,
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这里是遍地苍翠、麦浪金黄、延绵不绝的绿色长廊
这里是水平如镜、阳光和煦、鸟鱼嬉戏的美丽仙湖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可如今,
这里是寸草不生、溪水枯竭、气候炎热的戈壁沙漠
这里是飞鸟不歇、候鸟不归、飞禽不见的寂寞天空
这里是彭加木失踪、余纯顺遇难、无人敢独行的生命禁区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罗布泊消失了,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站在罗布泊边缘,
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2.学生深情诵读。
3.教师屏显课文小结,并阐述内容板书:
"报告文学 "的特点 : 新闻的真实性;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综合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
4.学生齐读报告文学的特点。
【注】本设计借鉴刊于《江苏教育》20xx年4月期、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柳咏梅老师撰写的《"泊"字左边是三点水——<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一文。
初二语文教案的反思
本堂课,我按照有效教学的要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预先设计好导学提纲,让学生按提纲预习,记录下自己的疑难,待上课时解决。课堂上我计划按以下流程进行:导课---明确目标—组内交流—质疑问难,班内解决—小结—德育渗透—完成训练单。本节课能按照预定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比以前大有进步,主要表现在:导学单上提出了自己学习的疑难,而且在课堂交流时都很主动,展示问题时也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师激情有所欠缺,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平淡。
2、我认为应把画塔里木河与罗布泊关系示意图放在明确完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处,这样学生便能将课本的理论与图结合在一起,更直观地记住了重点知识。
3、如果能让学生预习时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效果会更好些。
优秀初二语文教案 21
教学目标:1、学会写开场白 2、学会写串联词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2)、能紧扣节目内容。(3)、不冗长。(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初二语文教案 2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2、运用概括提要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3、理解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4、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接受自然无穷的启示。
学习重点: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前置学习:
1、了解作者:[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2、文体介绍:科学小品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
3、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4、给加点字注音:
媲美()膨胀()挑衅()迷惘()澎湃()滑稽()
歧途()啮齿()苔藓()迁徙()繁衍()笃信()
5、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1)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2)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3)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4)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6)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7)在紧急中想出好的应付办法。()
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6、通读课文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7、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8、记下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作者对旅鼠之谜有几种猜测,请大家速读课文18—27段,看看作者作了几种猜测?
3、这几种猜测都被丹尼斯先生否定了,那作者还有什么疑问呢?
初二语文教案 23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 习辞(cí)者 缚(fù)一人
酒酣(hān) 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初二语文教案 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品味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多角度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特点。
3、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读为主,通读、选读、品读、析读、诵读贯穿课堂,分不同阶段理解父子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在特定环境下感受到的父爱,感受文中的人性美。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父亲的背影一点都不美,不够潇洒。为什么不捕捉生活中父亲美的一面、美的事物去写?会有很多素材啊,为什么要选不美的背影?
老境的父亲颓唐、忧伤、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但大家想想如果是个健壮灵活的父亲,健步如飞、干脆利落,还能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那种关爱的深刻性吗?作者写的是真实的再现,那个背影已经深深地长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启示:单有独辟蹊径的精神、角度还不够,还必须有真实的、感人至深的内容支撑,否则会华而不美。
那回答作者为什么用背影做标题?
视角新颖独特
是文章的线索。
是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留给儿子最深的印象,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二、买橘子的背影令作者念念不忘,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几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 “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
② 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 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父亲的话语是最朴实无华的了。可正是这朴实无华的的话语,燃烧着火热的情感,请从文中画出父亲说过的每一句话,体会其中潜在的情感。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5、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这五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语言朴实,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是伟大的父爱!
三、儿子感受到父亲的爱了吗?表现在哪里?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
四次流泪。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为什么流泪?
1、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4、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惜别,感激、同情父亲不容易。哀伤、悲愁的眼泪。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
写此文时作者28岁,在清华教书,已为人父。8年前和父亲车站分别的一幕展现在眼前,思念在脑海瞬间打开。
四、看到父爱子,子爱父。但子爱父是有过程的。
.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亲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是告别了少年轻狂的岁月之后才意识到的。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父慈子孝”。对父爱是经过背影的发酵后才理解的。琐事消磨,那封信勾起回忆。 不能忘怀的是背影。不管是自己的学业事业、孩子多烦事多、代沟啊等。都不能消磨对父亲的爱以及他对父亲的理解,最不能忘怀的就在这里。
五、我们该怎么做?关爱父母。
上课了 。老教授让同学们做一项问卷调查,两道题。
1、他很爱她。她美丽动人。可因一场车祸,她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忽然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
“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教室里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再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请同学们关爱父母。
六、小结。
七、作业;熟读课文。
初二语文教案 25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 / 蓑衣(suō) 连翘(qiáo) / 阻挠(náo) 纬度(wěi) / 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 / 悄然无声(qiǎo) 候鸟(hòu) / 诸侯(hóu) 难测(cè) / 侧面(cè)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