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_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_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_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_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_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2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消息的体裁格式和一般特点。
2、学习本文作为消息的两大语言特点:其一,凝练、概括、准确;其二,鲜明、富于感情色彩。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设想
这是同学们首次在课文中接触“消息”这种体裁,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住“特点”二字。有关消息的格式体例应以教师介绍为主,对消息的一般特点,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体会,由师生共同归纳。对本文语言上的两大特点,可采用比较阅读、范读、朗读的方法处理,使学生在直观上对其特点形成鲜明印象。尤其对“语言鲜明、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要点拔明白其作为消息的独特之处。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评析,试写一、二则消息,通过讲评,巩固所学。
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
1、消息的格式要求。
2、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凝练、根据、准确。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指名朗读“预习提示”所列词语,注意读准加黑的形近字,多音字。
2、提问:锐不可当当真要塞阻塞堵塞各加黑字字义。
3、指名上黑板听写,对照课文订正:芜、繁、殷、溃、签、泄、督。
二、教师范读,理清结构。
1、教师范读,同学边听边标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2、同学讨论全文层次结构。归纳讲解:
开头括号中的部分是电头。“新华社”,是消息的发布者,全称新华社通讯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长江前线”,是消息的发布地点,当时是举世注目的焦点。“22日22时”,是消息发布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时”?暗示战局瞬息万变,人民解放军在迅速扩大战果。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上一则消息,播发只有二十小时,情况已有很大发展。真实可靠,迅速及时,是消息必具的特点,由电头便可以看出。
开头两句是全文第一层,是消息的导语,总括简述消息内容。第三句至本文末为第二层,是消息的主体,具体详述消息内容。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战况。导语与主体构成总分关系,清晰严密。
3、同学结合练习二,分析主体部分结构层次。
提问: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归纳: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提问:详写西、东两路,略写中路,为什么?
归纳:如“预习提示”所说,对中路军战况前此已有报道,所以本文略写中路,详写西、东两路,体现着根据实际需要选材的原则。
提问: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归纳:”20日夜起……首先……21日下午五时起……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战犯汤恩伯21到芜湖督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三、学习本文语言特点之一:
凝练、概括、准确(板书)
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同学们可根据报道在课本附图上一一标示(教师出示“渡江战役图”,或用投影打出)。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请以导语部分为例分析语言的这一特点。
归纳:导语部分连同电头只65字,精确时间,大军人数,战线长度,渡江区域一一报道,“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极有气势的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导语概述了伟大事件,洋溢着胜利豪情,突出体现着语言的凝练、概括。这是由体裁和报道内容决定的。
齐读导语部分,深入体会。
消息是简要而迅速报道国内外要闻的文体,语言凝练、概括是特定要求。除此之外,准确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归纳:“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到达”,泛,“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共”,时限不明,一般化,“24小时内”,时限明确,“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请同学们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归纳: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对“要塞”则用“控制”,对“长江”则用“封锁”,对“铁路”则用”切断”,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类似例子在这篇五百余字的短文中到处可见。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同学齐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凝练、概括和准确。
说话,写文章都要得体,得体之一就是要适合文体。消息要求简要、迅速、真实,因此语言应当凝练、概括、准确,本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同学们课后应结合朗读,予以体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篇4
【教学背景】
本课是我接手八年级后所执教的第一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形成较好的首轮效应,我设计了这堂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特点、结构、六要素。
⑵ 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模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历史,感受正义战争的力量,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教学设想】
一、创意说明
《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二、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课下收看“新闻联播”或“今日播报”,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一篇较详细的文章记载一则新闻。
2、课堂讲述,明确新闻的要素及结构。
3、模拟军事访谈节目:
⑴ 分组准备:
每组4至5人,一名地图绘制专家,一名主持人,一名军事专家,一至二名现场嘉宾。
⑵ 合作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① 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② 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③ 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④ 当当地图绘制专家,绘制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图。
⑤ 当当现场嘉宾,设计其它提问。
⑶ 组内模拟表演。
⑷ 课堂展示,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⑴ 语文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⑵ 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体验文章所表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并进行对比分析,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⑶ 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⑷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⑸ 学生通过绘制地图、写作导播词、解说词、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等,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
⑹ 学生对新老师、新课堂产生了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
2.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你们看得专心,毛泽东主席更是满怀豪情,当时就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你们想不想读一读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 篇6
(一)教师: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还有结语。这则消息的标题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有气势。括号中的文字是电头,说明电文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发来的。消息的1、2两句是导语,从第3句到结尾是主体部分。导语一般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体朗读全文,读后给句子标序号,全文共17个句子。第1、2句是导语。主体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请同学画出三个层次的界限。
(三)教师将课本中的地图放大,挂在黑板前,然后请1、2组的同学阅读并记住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3、4组同学阅读并记住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人数、简要情况及评论;第5、6组同学阅读并记住东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地点和简要情况。然后,1、3、5组选各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边指着图边讲解,像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讲得清楚、明白,指图要准确,适当。讲解后再请2、4、6组各选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讲解。
(四)教师小结,评议同学讲解的情况。进一步指出这则消息的发表在当时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在200—300之间。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篇8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目标2、3。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文体知识新闻: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来讲指消息;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征: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性:简明扼要。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作者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 导入新课: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读下面这首诗,读完后谈一谈你的感受。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铺开了攻占南京的战场,展示了革命胜利的景象,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诗中流露出的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可以说,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同样作为文学家,他写的文章也是气势不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则新闻。
1、检查预习: 锐不可当( ) 区域( ) 芜湖( ) 歼灭( )
要塞( ) 溃退( ) 荻港( )
锐不可当—— 业已——
二、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2、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结合词句举例说明)
三、再读课文,质疑探究: 1、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 攻势之利
“横渡长江”—— 地点和事件结果(战况)
2、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各路军的作战情况。
*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时间
队伍
地点
渡过兵力
战况
20日夜——21日夜
中l路军
安庆——芜湖
30万
首战告捷略
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
西路军
九江——芜湖
2/3
所向无敌详
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
东路军
南京——江阴
大部
战绩辉煌较详
3、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结构顺序决定于时间和事件本身的特点) 。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4、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指出国民党违背 历史潮流,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是正义的战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突出了文章中心。
1、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官兵区分开?
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2、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
因为当时蒋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四、品味词语
这篇课文既然是一篇新闻,那用词就会相对的简洁明了,不能有太多的描写,可是文章用词的简洁明了并没有影响文章的生动性,下面我们来看这篇新闻是怎们简明又不失生动的进行报道的:1、请看研讨与练习二
第一组:“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句(1)只是交代了时间。句(2)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灭,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我军的神勇。
2、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用“整天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已无力抵抗,“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占领……广大地区”,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势已成定局,“控制江阴要塞”,指关键的军事设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语言具体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课外拓展 泰坦尼克号遇难
[合众国际社伦敦19xx年4月20日电]北大西洋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一千多人沉入大海。
午夜时分,该船与一座冰山正面相撞,享有盛誉的防水船却无济于事。事故发生时,泰坦尼克号正在以21海里的时速在有冰海域快速前进——有人也许会说是在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前进着。数小时后,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船在乐队若无其事的伴奏声中从海面上消失了。
五天前,当这艘船驶离英格兰的南安普敦开始它开往纽约的处女航时,船上大约有2340名乘客和船员。在事故中大约有1595人遇难。只有745人得救,其中很多是妇女和儿童。如果船上的救生船不是只够一半的人使用的话,得救的人会更多。有两只满载从泰坦尼克号逃下来的人的救生船被泰坦尼克号下沉时形成的漩涡卷进海底。
显然,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船与冰山相撞时,轮船只是稍稍颤动了一下,没有激烈的颠簸。一开始,乘客们对此并没在意,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准备去吃饭。
阿奇博尔德·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号上等到最后而又幸存下来的惟一的人。“我费劲地抓到铜栏杆,”他说道,“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时,我在水中旋转起来,好像转个没完。后来我露出水面,看见海面上一大片乱七八糟的残骸。”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运了。一位幸存者看见他勇敢地帮助他的新婚妻子上了救生船,点支烟后,他又帮助其他妇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却随船沉没了。船长也沉没了。船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援救,她们在船上与丈夫手拉着手,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1) 找出消息的六要素。(2)找出消息的导语、主体。
诗词集累2.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毛主席的确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3、 沁园春 长沙 4、沁园春 雪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向校刊投稿。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实在是大手笔。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 导语 主体
人民解放军 兵力 中路军 首战告捷 略
百万大军 渡江概况 战线 西路军 所向无敌 详
横渡长江 战况 东路军 战绩辉煌 较详
特点 及时、 准确、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