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优秀13篇)

发布时间: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敬业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13篇绿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1

目标:

1、了解蔬菜的食用部位及食用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及成功后的愉悦;

准备:

各种蔬菜:萝卜、马铃薯、芹菜、青菜、莴苣、黄瓜、番茄、茄子等;制作材料;幼儿通过区角游戏,已有切蔬菜的经验;

过程:

1、送蔬菜宝宝回家: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把蔬菜宝宝分别送到自己的家:根茎类、叶茎类、果实类;

2、说说讲讲,请幼儿说说这些蔬菜的食用方法,食用部位,同时整理归纳幼儿的经验;

3、制作糖醋黄瓜;

生成与反思:活动开展至此,幼儿对蔬菜的认识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所以,在此次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欲都比较强,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也比平时发挥的好,声音响亮、表达完整,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在不经意中积累了好多的经验,如:一个组的小朋友该怎么分工合作;糖和醋应该放多少;黄瓜片的厚薄对味道的影响;等等;通过开展这么一次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贴近幼儿生活的,才是最真的。

主题实施情况:在“绿色菜篮子”的活动开展以后,小朋友的家长纷纷反映孩子回家后都比以前喜欢吃蔬菜了,还嚷着要自己做冷菜,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也是活动想要达到的目的,家长说:孩子最近的话题总离不开蔬菜,而且问题很多,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积极性,因为他们都喜欢,都有话可说。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

2、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3、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重点:

1、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2、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难点:

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学习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作家陆蠡。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观察“囚”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会意字。把人围在一个封闭的四方院落里,就是囚了。“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2、简介陆蠡。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出版过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3、写作背景。

文中13段明确告诉我们“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国难当头,陆蠡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4、预习检测

字音:陆蠡lǐ 涸辙hé 蕈菌xùn 猗郁yī

瞥见piē 移徙xǐ 婆娑suō

成语: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来不及选择。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寻绿(1—4段):喜悦 满足

赏绿(5—7段):喜爱 留恋

囚绿(8—12段):无比的喜悦 爱怜

放绿(13段):尊敬 祝福

怀绿(14段):怀念 期盼

四、品读课文,理解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解决。

(1)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绿枝条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绿的喜爱。这个绿,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找出描写绿枝条自然形象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

提示:囚绿前:伸须、攀缘、舒叶、观赏纤细的脉络,嫩芽;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写出生命力旺盛的状态。

囚绿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写出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

颜色: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

形态: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

(2)这个绿枝条的自然属性特征是什么?

提示: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绿枝条愿意被囚吗?一个“渐渐”写出它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它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

提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4)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释放绿枝条。这里的“绿”还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提示: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象征意义:一是象征作者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

二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三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

总结:陆蠡借赞扬绿枝条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提示:向日葵:向阳 仙人掌:耐旱 梅花:不畏严寒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3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要回顾《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

“(他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2、明确学习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饱含感情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

1、熟悉课文。

(1)录音范读。

(2)学生一句话谈感受。

2、赏析语言。

(1)讨论完成一篇鉴赏小短文,发言交流(举例分析)。

(2)总结、明确。

(一)、准确、精练。

①选讲(例题)

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③明确:准确、精练。

(二)、形象、生动。

①博喻

梅雨亭    ——    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    ——    被扯散的布

水花      ——    白梅、杨花

碧绿的潭水——    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

少妇的裙      (涟漪)

初恋少女的心  (荡漾)

涂了“明油”  (波光)

软嫩的鸡蛋清  (软嫩)

温润的碧玉    (清澈)

蔚蓝的天空    (鲜润)

小姑娘        (可爱)

②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③比较映衬

梅雨潭的绿——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④联想     裁带赠给舞女、挹眼赠给盲妹

(三)、饱含惊喜之情(逐渐转浓,情不能已)。

提问1:请问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明确: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的惊喜之情。

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提问2: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3、赏析小结

三、全班配乐朗读。

四、课后作业:(1)找出文章第二小节中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文章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2)反复朗读本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上一篇:《绿》教案1

下一篇:《绿》教案3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美景。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略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

1、背一背跟西湖有关的诗句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诗句,比如“柳绿更带朝烟”、“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激情导入

1、师:古往今来,西湖以其景色秀丽,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西湖的美就在于人工的妆点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西湖之美,美在清秀。

3、那么,在一位当代女作家眼里,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悟

1、师范读

2、提问:如果让你给西湖一个字的评价,你选择什么?(绿)

3、作者领略了哪些 “绿”?自由默读,找一找、划一划课文中出现的说“绿”的词。

4、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找到的一样吗?

5、.课件出示校对。

三、研读课文,体会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师:花港和灵隐都有“绿”的特点,可每一处给作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一)感受灵隐的“绿”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找一找,这里哪一句句子是重点句?

2、课件出示“满目是绿”。

师:“满目是绿”是什么意思?(到处是绿)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绿,怎么样的绿?

3、反馈交流,.课件出示:

随机点拨:

雨中灵隐的绿是多层次的,“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这种绿浸染了周围的其他景物,使“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溪水在“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随机指导朗读:

课文3―5自然段的朗读,语速宜稍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表现景物的词语和描写“绿”的词语可读得重些,如,“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句中的“布满”“青苔”“绿”要读得重些。有的重音可轻读,如,“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中的“碧澄澄的”,要读得轻些,让人感受到不忍心扰乱水面的平静。)

4、小结:作者围绕“满目是绿”写了四种景物,所以写一处的景色,不能笼统地写怎么怎么美,要抓住这一处的特点来写。

(二)感受花港的“绿”

师:灵隐“满目是绿”,那花港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读,花港的绿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绿”?)

3、指名说,交流:有生命力的绿,有着蓬勃生机的绿,活泼的绿(在文章里找一找相关词句)

花港的绿给人的感觉是“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表现出一种“茁壮的生命力”。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

4、找一找,在花港,作者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新荷,水珠儿

杨柳是作者看到的吗?(联想到的)还有一些是作者感受到的,你能找找看吗?

5、讨论反馈

6、小结:作者写花港的绿,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想来写具体的

(三)朗读的训练、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课件出示景色,配乐朗读)

四、小结拓读,课外延伸

1、小结:绿,是生命的颜色,西湖,到处都是景色,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略”。

2、宗璞笔下的西湖是美丽的而又生机勃勃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写过很多诗篇赞颂西湖的美丽,你知道有哪些吗?(.课件出示)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忆江南》(唐?白居易)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风入松》(宋?俞国宝)……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梅雨潭“绿”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欣喜、愉悦的心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 说说特点

结合所学,说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特点。

《匆匆》、《背影》、《春》等。朱自清的散文,充满真挚充沛的情感,有着大胆丰富的想象,运用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 所学的每一篇,情真意切,特点分明,语言优美,手法多样,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所学的《绿》是否有着同样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 理清游踪

游记散文,一般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安排行文的思路。“移步换景”就是一边走一边看,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样写行文思路非常清楚,转承自然有序。《鼎湖山听泉》地点转换: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初二上学期第四单元的《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就是这样的文章。《写参观浏览的文章》写作指导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山边(仰望)——梅雨潭的远景;梅雨亭边(平视)——梅雨潭的环境;梅雨潭边(俯视)——梅雨潭的绿。

三、走进文体 感受绿色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梅雨潭的绿,这些方面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所用的手法或方法是什么。

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作者从        方面写出了梅雨潭绿的        特点,运用了     手法或方法,如:         。

总结:如何进行写景——从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样的手法,调动多种的感官。

四、分析文体 理解成因

梅雨潭的� 考虑到要在两个学校走动,所以朱自清选择租住在离两校都较近的大土门,但不久大士门失火,就迁到朔门四营堂巷34号。因为心情不是太好,所以第一次看到梅雨潭的绿,并没有触动他的文思。

批评家孙绍振先生说“一切景语皆个人独特之情语”,所以,我们写作文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与众不同,才能出彩。

六、总结课文  两点感受

作家笔下任何的景,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都附照着作者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呈现过程

梅雨潭最低                     深度:厚积

三面都是山                     广度:平铺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        绿     状态:皱缬  摆弄

岩上有许多棱角                 质地:滑滑的  明亮的

色彩:清清的一色

追捉、摇荡、抱住、拍着、抚摩着、掬着、吻着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七、板书设计:

语文《绿》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3、简介本文的时代背景。

写这篇文章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通过媒体资源欣赏大自然的绿。

2、听课文朗读,想一想在朱自清的眼中“绿”是怎样的呢?

3、学生听完课文后,自读,扫除字词障碍。

三、品味课文,细节分析

1、思考问题: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3、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4、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对比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波(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比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

五、美文品读,合作探究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本文,模仿《绿》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语文《绿》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说明

(一)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的作用,交给解绿。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作者对美的

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所描绘的美。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表现手法。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9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

上课开始,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15秒钟。“你联想到什么?”

课堂上少有的活跃:“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绿茵场”、“绿裙装”……发言踊跃,不一而足。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

“拿出画笔,饱蘸绿色画料,大笔一挥,这就是绿。”有的同学竟跃跃欲试了。

“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学生们在紧张思考,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难度。

至此,蓄势已足,于是引出课文,直奔教学目标。“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中间开花,重点突破。“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

“比喻。”

这是一个难度不大的问题,然而要体会出其妙处,须引导学生吟诵、涵咏、品味意境。

“接着作者又使用什么方法写绿?”

“比较。”

“作者笔下的绿与其它地方的绿相比有什么特点?”“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

“下面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绿?”

“联想拟人。”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漂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学生感叹道。

“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学生哄堂大笑。“‘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可谓丰富,理解可谓深刻。

到这里,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段,该是适当点拨,总结规律的时候了。“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的还举出了毛泽东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那么,大家能否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们热烈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色状形的得力手法。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请大家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写或说说我们县中心公园小西湖水的绿。”

翻检课文,搜索记忆,紧张构思。最后,一位同学读了他的文章:

这是一湖醉人的绿水。

湖水平铺着,像一块光滑的碧琉璃,如一缸浓浓的绿酒。微风掠过,波光闪闪,宛如光彩照人的绿珍珠,更是缓缓流动的一湖碧玉。三三两两的小舟漂游其上,双桨刚一划开水波,深绿色的封面就匆匆合起。

我拜识过许多园中之湖,领略过它们不同的风采。北京的昆明湖碧而豪,济南的大明湖碧而逸,南京的莫愁湖碧而阔。小西湖呢?她碧而幽,碧得、绿得令人作出尘之想。她不是那种一眼望穿的浅绿,她绿得深,绿得酽。这哪儿是一湖水,简直是红尘中一篇绿色的童话,山城中一幅袖珍的绿色插图。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中学语文教学》1999.9期)

作者简介:

李春贵,男,36岁(今年马上就37岁了),汉族,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高中青年语文教师,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1997年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多次在全省范围的大型教学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受到广泛一致的好评,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山东教育》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论著五部。1996年被破格评聘为高级教师。1999年走入私立学校,现为青岛南洋学校高中语文教师。

上一篇:《绿》说课稿

下一篇:《绿》教案1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

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

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

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

明确:梅雨瀑。(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三段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瀑布就在襟袖之间,却视而不见;瀑水那么响,却听而不闻。心中只有什么?只有潭水的绿。瀑布那么美,如飞花碎玉般,使人惊诧,但潭水的绿更令人惊诧。写瀑布,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绿的美。

三、分析重点段(第三自然段)

大家边听(一生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着实可爱”)边看书,从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看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诧。

明确:奇异、醉人。奇异、醉人的绿正是文章要写的重点。这段细致地描写了梅雨潭绿的美。

1、梅雨潭的绿那么美,在这段里,作者先从行动上写对绿的渴求、追捉;然后从心理上写绿的奇异、醉人。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心被绿占据,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致深情赞美“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接下来主要从整体写绿的特点:大、平、厚。

2、用三个比喻写绿的特点

①一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水波的角度写绿的细腻、柔美。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少妇沉静平和,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才会“拖着”,用“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准确地绘出了梅雨潭“细柔”的波纹形态,沉静、飘逸的神韵;而少女是天真活泼、爽朗热情的,则与梅雨潭特点不相吻合。

二喻:“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水光的角度写绿的明亮、软嫩。

三喻:“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从水色的角度写绿的温润、清纯。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这里三个比喻就抓住它们相似点来写,写出绿的特点。在这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比喻,这叫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可以强调这一个本体,给人深刻印象。

3、用四组对比写绿色浓淡相宜,波光明暗适度

②思考:想一想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描写西湖的波。

明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波作对比呢?

明确: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面对这样的绿,难怪作者要抒发感叹“比拟不了”,扣题说明绿是令人惊诧的。

4、用三个想象把梅雨潭绿之美提到神妙高度

①一想象:裁为带,赠舞女,绿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临风飘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为眼,赠肓妹,绿成了盲妹最需要的东西,绿可以还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睐,顾盼神采飞扬。

三想象:化为姑娘,拍着你,抚摩着你,作者满怀深情的为潭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儿绿”,这是仿照宝石“祖母绿”而起的,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一个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这里表达了颂扬青春、赞美活力的高尚情怀。

②这三个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绿上升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醉人、宜人、惊人,真让人心驰神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到这种程度,难怪作者在篇末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四、创新性练习

本文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来写景,前两种写法平时大家常接触到,今天我们侧重想象能力的训练。现在请大家根据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一幅画,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五、总结

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

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可通过比喻、对比,可以借助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展开丰富的想象,

六、作业

写一写我们的金少湖

语文《绿》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美景。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略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

1、背一背跟西湖有关的诗句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诗句,比如“柳绿更带朝烟”、“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激情导入

1、师:古往今来,西湖以其景色秀丽,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西湖的美就在于人工的妆点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西湖之美,美在清秀。

3、那么,在一位当代女作家眼里,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悟

1、师范读

2、提问:如果让你给西湖一个字的评价,你选择什么?(绿)

3、作者领略了哪些 “绿”?自由默读,找一找、划一划课文中出现的说“绿”的词。

4、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找到的一样吗?

5、.课件出示校对。

三、研读课文,体会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师:花港和灵隐都有“绿”的特点,可每一处给作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一)感受灵隐的“绿”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找一找,这里哪一句句子是重点句?

2、.课件出示“满目是绿”。

师:“满目是绿”是什么意思?(到处是绿)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绿,怎么样的绿?

3、反馈交流,.课件出示:

随机点拨:

◎雨中灵隐的绿是多层次的,“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这种绿浸染了周围的其他景物,使“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溪水在“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随机指导朗读:

◎课文3—5自然段的朗读,语速宜稍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表现景物的词语和描写“绿”的词语可读得重些,如,“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句中的“布满”“青苔”“绿”要读得重些。有的重音可轻读,如,“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中的“碧澄澄的”,要读得轻些,让人感受到不忍心扰乱水面的平静。)

4、小结:作者围绕“满目是绿”写了四种景物,所以写一处的景色,不能笼统地写怎么怎么美,要抓住这一处的特点来写。

(二)感受花港的“绿”

师:灵隐“满目是绿”,那花港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读,花港的绿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绿”?)

3、指名说,交流:有生命力的绿,有着蓬勃生机的绿,活泼的绿(在文章里找一找相关词句)

◎花港的绿给人的感觉是“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表现出一种“茁壮的生命力”。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

4、找一找,在花港,作者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新荷,水珠儿

杨柳是作者看到的吗?(联想到的)还有一些是作者感受到的,你能找找看吗?

5、讨论反馈

6、小结:作者写花港的绿,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想来写具体的

(三)朗读的训练、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课件出示景色,配乐朗读)

四、小结拓读,课外延伸

1、小结:绿,是生命的颜色,西湖,到处都是景色,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略”。

2、宗璞笔下的西湖是美丽的而又生机勃勃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写过很多诗篇赞颂西湖的美丽,你知道有哪些吗?(.课件出示)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忆江南》(唐·白居易)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风入松》(宋·俞国宝)……

〖板书设计〗

道路两旁:古木参天  雨丝儿也绿

飞来峰上:树木——绿得发黑,发蓝

灵隐(满目是绿)  峰下小路:布满青苔 绿到石缝

冷泉亭下:溪水碧澄澄 水花像飞珠滚玉

绿

花港观鱼(又一种绿)新荷——蓬勃生机 叶面水珠——翩然起舞

〖参考资料〗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明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湖周长约15公里,面积5.66平方公里。环湖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以孤山、白堤、苏堤分割为外西湖、里西湖、后西湖、小南湖及岳湖。湖中有小瀛洲、湖中亭、阮公墩三个小岛。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作出了不同概括,其中传颂了七百余年、最� 这十景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三生石》《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西湖漫笔》是宗璞的散文成名作,写于五六十年代之交,文章重点写西湖的“绿”和“变”,教科书节选了原文写“绿”的部分。

语文《绿》教案 篇12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中的第一课。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二、学情分析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三、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安排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后,集中精力朗读和研读,体会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标,并布置构思和语言方面的思考。本节课则抓住两个重点进行赏析,并根据学生课前提的疑问适当调整,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方法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辅助手段为创设赏析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投影仪、电脑及相关软件。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介绍鉴赏要领,明确鉴赏内容。

(二).放投影,听朗读,创设鉴赏氛围

(三).赏析构思

总体设计:千字短文,内容充实,立意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赏析的关键是抓重点,引导得法。

赏析重点是第二段和首尾,以简明的问题引导。

具体作法:

1.第二段问题设计(落实难点)A文章描写对象是绿,在首段点题后,第二段却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不游离主题吗?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吗?(由以上两个判断提问引入下面的主要问题)B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与直接就写绿效果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段对主体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感受散文行文洒脱的特点。)

2.首尾问题设计

A在表达上首尾很相似,是不是重复?(由此判断提问引入下面问题)首尾各有什么好处?(采用电脑限时学生抢答方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B首尾部分与文章主体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一线贯穿的特点。)小结:全文紧紧围绕'惊诧于绿',既摇曳多姿,又缝合紧密,结构极其精巧。

预期效果:本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出本文构思的精巧所在。

(四).赏析语言

总体设计:两段都精彩,但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重点赏析,第二段略化处理。此步骤重在点拨。

具体作法:

1.第二段动词运用精当,从中选定三个词代表性地赏析。(此为点)

2.第三段描写充分,字字珠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此为面)

小结:教师明确本文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强调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对学生的启示,同时说明第三段写景抒情层层深入的特点。l预期效果:学生各抒已见,争相发言,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但因基础不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得很透彻,但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鉴赏中来,使其有所收获。

(五).全文总结强化本节重点,并提出今后要多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关于课内练习:鉴赏本身就是很好的练习,所以不另作安排。)

(六).布置作业为促进学生深入赏析,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要点,针对本文的构思或语言写一篇篇幅不限的赏析文章。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梅雨亭 (一)比喻

梅雨瀑 (二)对比

梅雨潭 (三)奇妙的联想和拟人

层层烘托 表达了热爱自然赞美生活之情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语文《绿》教案 篇13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

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过度:

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1)划出�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投影出示字词

yìjūshíchàyùnléngmóulài

挹掬什刹蕴蓄棱角明眸善睐

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

观察角度:俯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追问: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过度: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教师可以穿插对“招引”改为“吸引”的词语妙用的赏析)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明确:醉人、奇异

5、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

教师: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8、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9、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追问: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活泼可爱)

10、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明确:“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11、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1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补问:“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五、初当评论家

1、学习示范批注,课后给本文补充作批注。

2、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