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数学教案【精选2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
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数学教案 1
课标内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9加几的进位加法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探索,让学生得出8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8加几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
教学用具:课件、投影机、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演示:一片沙漠,寸草不生
师:我们该怎么办?
生:植树。
课件演示:沙漠变成树林,淘气种了8棵,笑笑种了6棵。
师:现在有几课树?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解决“有几棵树”的问题,体现8加几算法的多样性。
(1)分组操作学具,组内同学边操作边相互交流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交流。
(3)总结不同的计算方法,着重说明凑十法。
(4)比较几种算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
三、课堂练习
师:我们一起种了那么多的树,环境好了,引了蝴蝶、蜜蜂、蚂蚁,看看它们在干什么?
课件演示:练一练第2题
小组合作,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交流方法。
课件演示:蚂蚁回家
学生通过计算帮助蚂蚁找到自己的家。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学会了用哪几种方法计算8加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环保教育
培养合作能力
鼓励算法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爱心
与种树相联系
教学以鼓励为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 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 初步认识1米
1、 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 ]
2、 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 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思考。]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三、 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说明: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绸带,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总课时数:第课时上课时间:20xx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经验,在计算和比较中自主掌握
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初步形成相应的计算
技能。
2、让学生用刚学习的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计算的实际应用
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计算和比较中自主掌握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诀卡
课前自学:
①自学教材第73页的内容。
②把下面的口诀说完整。
()八二十四五()四十四()三十二
()八十六()八四十八七()五十六
③口算:42÷730÷518÷324÷4
12÷221÷736÷635÷5
思考:口算时是怎样想的?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⑤记下自学时遇到的难题。
学习过程:
一、交流展示
1、交流学案:
①把下面的口诀说完整。
()八二十四五()四十四()三十二
()八十六()八四十八七()五十六
②口算:
42÷730÷518÷324÷4
12÷221÷736÷635÷5
小组核对填法,交流想法。
2、背1~8的乘法口诀。
3、谈话引入课题: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学习活动一:
1、小黑板出示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计算每组除法式题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可以根据已知积的一道乘法算式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2、第9题
你能根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出两道除法算式吗?
同桌互相合作,一人出口诀卡,一人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3、出示:□÷8=□□÷□=8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述。
三、运用提升
1、第10题
让学生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计算。
集体核对。教师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的典型错误,指导他们分析原因并要求及时订正。
2、第11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组题,说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醒学生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
学生口算后,交流答案,说说分别用哪一句口诀。
3、第12题
让学生弄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
指名说说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四、达标作业
1、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布置作业。
①“争星”游戏,在1分钟内完成得又对又快,就是“计算之星”。3×8+8=6×8+8=5×8+8=
4×8=7×8=8×6=
8×4=8×7=6×8=
32÷8=56÷8=48÷8=
②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7×8=8×8=64÷8=25÷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30-31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1松果的个数5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习。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填一填:P11第3题。
3、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读、背有关5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减法的'验算。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500-40-309-6
口算时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说明: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2)13-572-5048-48+522+5044+4
问:每组题中的两道算式,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说,认识:差+减数=被减数。)
2、笔算
43-2168-7
指名板演,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怎样算?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
(板书课题:不退位减法)
二、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书架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说:3个书架分别有民间故事书185本;童话书210本;儿童小说335本。)
1)问: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怎么列式?
指名说,师板书:335-210=(本)
你能什么办法得到结果?你会计算吗?
(生写在草稿本上。自己写一写,再同桌互查。)
指名上黑板写,全班核对。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数位对读齐,从个位算起。)
2)你会验算吗?
讨论,再算一遍或用加法验算
(生试算,再指名上黑板写)
3)图上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同桌互说后汇报。
4)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互说
指名提问,再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认真验算。
2)请4位小朋友上来完成这些题目。
3)核对答案。
4)师:他验算的对吗?你是怎样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复习内容:
教材练习九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
1.巩固乘法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知一个乘法算式在脱离情境支撑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3.培养孩子独立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在练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关于乘法的知识。
1.乘法的意义。
2.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小组内回顾、交流后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师:通过前两节课对乘法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吧!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9题。引导学生看清题中的条件,再独立列式,同桌互相读一读。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题目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0题。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结果。对于“3+2+1+3”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把“2+1”看成“3”,即原式可以看成“3+3+3”。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2题。学生自主连线,指名展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3题。教师引导:3×2既可以画成3个2,也可以画成2个3。5×4既可以画成5个4,也可以画成4个5。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检查。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集体进行评价。4.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4题。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并计算,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简便性。
四、拓展延伸把下面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4+8=4×6
5+5+5+10=5×57+7+7+7+7-7=4×7
2+2+2+2+2-4=2×3五、课堂总结这几节课我们都在学习乘法,对于乘法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重在复习乘法的意义。通过练习,再次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练习中,始终抓住乘法的意义教学,不脱离乘法的本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练习始终结合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感知乘法的简便性。不足之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少。
教学建议:适时丰富学生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学模型的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平平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近);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平平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乐于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 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3.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一、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本课使学生在平常的口算练习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口算一组:14÷2=7 560÷80=7140÷20=7 5600÷800=7280÷40=7观察这组算式,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三)反馈练习,应用规律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习。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72÷9= 36÷3= 80÷4=720÷90= 360÷30= 800÷40=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48÷4)÷(12÷4)②(48*5)÷(12*5)③(48*3)÷(12÷3)④(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 )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
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
Z+Z”演示其旋转过程。)3
。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 )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
智能教育平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平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习方法,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习参考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
(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习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总课时数:第课时上课时间:20xx年月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78的`习题,试着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经学过的其它知识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自学::
1、背9的乘法口诀
2、预习课本第77—78的习题,试着做一做。
学习过程:
一、交流展示
1、背9的乘法口诀。
2、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写两道除法算式
4×5=208×9=72
()÷()=()()÷()=()
()÷()=()()÷()=()
二、自主探究
1、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第1题,看谁说的又对又快,抢答。
2、第2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人说口诀,其余人说算式,并把它填写完整。学习活动(二)
1、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是如何比较的。(小结:比较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
在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
2、出示第5题,观察比较,说出每组之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计算时要仔细看清题目,正确使用口诀计算
灌云伊山中心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三、精讲点拨
1、指名学生板演,并说出比较方法。
2、推选组员板演,并说出运用哪句口诀完成每道题要注意些什么?
3、把1~9的口诀背出来,拿出勇气,展现自己。4、小组比拼,根据乘法口诀说出对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四、运用提升
1、在○填“<”“>”或“=”
1×9○3×92×9○6×3
6×9○8×74×9○9×4
2、口算
72÷8=35÷5=7×6=56÷7=7×4=8×8=
3、看图完成第6题
五、达标作业
1、说说本节课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请他帮助你。
2、铁锅42元,铝锅46元,妈妈带了9张5元的人民币,可以买哪种锅?(课后思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
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7--9的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
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4课时
4、整理复习 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
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
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师生、生生)
三、拓展应用:
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说口诀。
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3、游戏:邮递员送信。
35 21 42 28
7×5 7×6 5×7 4×7 3×7 7×4
6个7 5个7 6×7 7个3 4个7
4、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
5、7×2+7 7×5+7 7×7-7
这三题可以怎样计算?能用乘法口诀计算吗?哪句口诀?
6、:开放题:如果忘记了7*6=?你可以怎样想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
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
教学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7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3、填空:
二七( ) 四( )二十八 三七( )
( )三十五 六七( ) ( )七四十九
三五( ) ( )七得七 三四( )
4、看卡片说得数和口诀。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5 6×2
5×7 6×6 3×7 5×5 4×7
5、看数说它是由几和几相乘得来的。
12 21 28 16 35 14 42 36
二、自主探究:
教室里要摆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
水彩笔每盒5元,买7盒, ?
问:要求问题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分析计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应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请将本月的日历记录在上表中。
1、第一个星期日是( )号;第二个星期日是( )号;
第三个星期日是( )号;第四个星期日是( )号。
2、仔细观察着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
第二个星期日是()=()+7×();
第三个星期日是()=()+7×();
第四个星期日是()=()+7×()。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4、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具:三角板、红领巾、扇面、棋盘面
学具:两根硬纸条、图钉、橡皮头、直尺、小棒、彩纸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板书:角。问:这个字你们认识吗?(齐读)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有角的图形吗?说说看,哪些图形上有角?(生举例)
说到三角板,师出示准备好的三角板:老师这里就有一把三角板,谁愿意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现在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指直角),把这个角描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看好,老师是怎么描的?
说到红领巾,师再出示红领巾,红领巾上有几个角呢?谁来指一指?
老师也把它贴到黑板上,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锐角和钝角)。
看,黑板上现在留下的这些图形就叫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个角,说说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直的线,一个尖尖的点)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和这个尖尖的点,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有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师介绍)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角就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
2、在我们认识角的时候,有几个小动物也找来了他 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一生上来动手拉一拉)你是怎么做的?
3、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猫和小狗改正了错误,下面请小朋友快速用手势表示,这些图形是角吗?
4、我们已经学会了找角,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请小朋友来找找这些图形中分别藏着几个角?
看,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几个角?(指名上来指)
再出示棋盘(六边形),这是我们小朋友玩的飞行棋的棋盘,这个棋盘上又能找到几个角呢?(指名上来指)
5、刚才小朋友很快帮老师找出扇面和棋盘上藏着的角,相信下面这一题也难不倒大家,请小朋友把书打开到116页看第2题,这些图形中又藏着几个角呢?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谁来和小朋友汇报一下,(口答校对)。如果有图形学生有争议的,师出示图片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三、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个角,会画吗?试试看(师巡视,找一个画法正确的小朋友板演)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小朋友的画法再来画一个角,好吗?(生练习纸上练习画)
找几人上黑板画(画不同方向的)
2、画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四、做角
1、课前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2个纸条、1个图钉和橡皮头,猜猜看,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做角)你能行吗?
2、小朋友动手能力真强,我们一起来玩玩自己做的活动角,好吗?
我们一起来变一个大一些的角,能再变大些吗?变小些呢?
3、老师也做了个角,你能变一个比周老师手里的这个角大些的角吗?变一个小一些的角呢?
(指名上来拉)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原来角的大小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五、总结
今天,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了哪些本领?(学生自由说)学生说到学会了画角,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在脑子里画一个角,想一想,要先画一个顶点,然后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另一条边你画好了吗?把眼睛睁开。
六、游戏
小朋友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来玩几个游戏。开心吗?
1、我们先来玩折纸游戏。请你拿出一张白纸,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折好后指给同桌小朋友看你折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2、我们再来玩剪纸游戏。请小朋友拿出一张彩纸,看看这张纸上有几个角?动手摸一摸。现在我们在纸上剪一刀,看看纸上还留下几个角?
师巡视,选取不同的剪法展示。说说现在纸上留下了几个角?
3、玩小棒。1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2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3根小棒呢?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摆?请几人上黑板摆,有和黑板上的摆法不一样的小朋友自己上来摆,说说你摆的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联想推理的能力。
3、联系实际,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班的小画家白宗岳和宋润杰画的画。
这幅画的是猴妈妈,这幅画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在美丽的花果山上,由于猴妈妈突出的表现,得到了猴王的表扬,并奖给猴妈妈12个又大又肥的鲜桃。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猴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些鲜桃的?说说你的理由。
(评析:让学生去猜一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猴妈妈可能要把这些桃平均分给小猴吃,从而巩固了“平均分”的概念。)
二、新课
1、教师:猴妈妈是这样想的:我有12个桃,每个孩子分4个,正好分完。
请你算一算,猴妈妈有几个孩子?
学生思考后发言。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以下4种算法
学生1:12÷4=3
学生2:3×4=12
学生3:12-4-4-4=0
学生4:4+4+4=12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让其他的学生能听懂,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师:这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说说理由。
教师:试试看,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卡片上的题目,验证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出示卡片:10÷2=
15÷3=
16÷4=
20÷5=
……
教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说什么?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猴妈妈有几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多种算法,力争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而通过验证活动,则让学生自己本能地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
2、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算出了猴妈妈有3个孩子,猴妈妈也可以这样分:把这些桃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几个?
学生列出:12÷3=4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
(评析:这一环节过度自然,既复习了除法的`含义,又体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
3、教师:猴妈妈正想把这些桃平均分给它的3个孩子,有1只小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你猜,它提出了什么意见?应该怎样分?
引导学生知道,有好东西时不要自己独用,要想着妈妈,想着别人。
列出算式:12÷4=3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它与刚才写出的12÷4=3有什么不同?
(评析:设计“小猴提出不同意见”这一环节,对学生渗透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数学课的人情味,同时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4、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计算除法时,要看除数和哪个数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三、巩固练习
1、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
15÷5= 20÷4= 25÷5=
18÷3= 30÷5=
出示一组口算题,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计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特别地说一说像5÷5= 、1÷1=这样的算式是怎样求商的?
2、你知道这句乘法口诀可以算几个除法算式吗?
三六十八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
出示乘法口诀,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特别要注意像“五五二十五”这样的乘法口诀。
3、自编5道除法式题,并用乘法口诀算出来。
小组交流。注意学生出现的问题,如:20÷2= 引导学生用除法的意义来解答。
4、课本练习题。
四、 课后小结。
(评析:本课的练习设计巧妙,层次感强,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需要独立思考,又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巩固了基础知识,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 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
3、 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一)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
1、 分类:媒体演示
2、 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
棱,手指画一画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
1、 导入: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
2、 探究
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
(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
(3)验证:动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选用了()根小棒,()个小球来搭。
②这些小棒是()。
③我先搭(),再搭()。
(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
(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体。
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个小正方体
①猜想:至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②小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
③交流:用()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提高
1、 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每个面都有()个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根同样长的小棒,()个小球。
2、 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
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
3、 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
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
4、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7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 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
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 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 师:�
(2) 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 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 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P45第1题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 题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 P45第3题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 P45第4题
(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 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 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 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 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教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平移)
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9
时间:20xx-9-10
导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三第3、7-11题。
导学目标:
1、熟记6的乘法口诀。
2、会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会用6的乘法口诀解答有关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通过学生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导学重点:
熟记并背诵1-6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导学难点:
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导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一、复习旧知
1、对口诀。
现有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给学生以示范。在让同桌同学互相问答,看谁答得全对。对答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2、开火车。(出示卡片)
分小组,由“一二”开始,按序伸手说口诀。让全班同学在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进一步熟悉2-6的乘法口诀。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向学生说明:左数第一列上的1-6和从上面数数第一行的1-6都看做因数,把乘积写在两个因数交叉的位置上。学生明白后,让其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以“看谁算得都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换评改。
3.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
分组问答,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4.练习十三第11题
指名读题意;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相互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5、数学游戏:保护青蛙
①让学生边看边说,在书上填数。
②组织学生游戏。比一比谁说的又对又快。
三、积累运用
1.把口诀写完整
一六()二()一十()()十八
三三()一()得四()()二十
2、计算
出示口算卡。
3、每个小朋友分4个苹果,五个小朋友一共分了多少个?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6的乘法口诀。同学们邀熟记1-6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希望同学么们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背诵1-6的乘法口诀
游戏:保护青蛙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
《克和千克》: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数学教案 21
【学习内容】:
课本P12例2做一做练习二的1、2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
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
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3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5~13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3题
教师:一个饲养场有56只鸭,8只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
教师:那能解决自己提的问题吗、学生:用56÷8=7。
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求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56÷8,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里面有7个8,鸭的只数就是鹅的7倍。
2、练习二十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明白算式的意义。
学生:求篮球个数是足球的几倍,就是求40里面有几个8,用40÷8=5,五八四十,所以商5。
二、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4题
教师:咱们班进行大扫除时分组吗、怎么分的、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现有资源进行教学,也可利用书上的数据教学)
教师:现在我们班有36人,
(1)如果只分成4组,平均每组几人、
(2)如果每组6人,可以分成几组、你能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练习二十一第5题
教师:“乖娃娃”童装店新进了一批商品。小朋友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袜子每双3元,棉鞋每双24元,棉衣每件36元,手套每双6元。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1)买7副手套,要多少钱、
(2)1双鞋的价钱是1双袜子的多少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7题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9题
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40÷5=8,40颗扣子,每5颗为一份,可以分成8份,所以可以钉8件衣服。
学生2:每5颗扣子为一份,9件衣服就有9个5颗,所以用5×9=45(颗)。
四、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师:要过新年了,同学们布置“迎新年”会场,需要搬8套桌椅。
教师:观察图,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我发现一套桌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教师:那要一次搬完,要多少名同学呢、
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两个人搬一张桌子,一个人搬两把椅子,所以搬一套桌椅需要3个人,8套桌椅就需要8个3人,所以8×3=24(人)。
2、练习二十一思考题
教师:二(1)班小朋友排队到医务室检查视力,每批进去6人,小华排在第32位,他第几批才能进去、分小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5个6人是30人,6个6人就是36人,小华排在第32位,所以应该第6批进去。
五、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宝塔”,不过,要想到达最高层,我们必须找到开启每一道门的金钥匙,小朋友,你们有信心吗?
一、引入新课
1、让我们先进入第一层,门上写着一组算式:
2+3+6 5+5+5 9+1+2 2+2+2+2 4+4+4
2+3+6中的三个加数相同不相同?5+5+5中的三个加数相同不相同?谁能根据加数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追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这些算式的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呢?
二、感知“几个几相加”
小朋友真聪明已经得到第一把钥匙,进入第一层,现在我们要争取进入第二层啦!
(1)出示例1图
提问:图中几只小白兔?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2+2=6(只),3+3+3+3=12(只)。
这两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板书:3个2相加 4个3相加
追问: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连加;每一题的加数都一样)
(2)完成第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这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继续要求学生摆小棒:每堆摆4根,摆3堆。提问:摆了几个4?怎样列式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三、认识乘法
1、出示第2页的例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加法算式写下来,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添加电脑图片为6个2)是几个几相加,你能把加法算式写下来吗?
(添加电脑图片为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
介绍: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问题。(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像: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算,板书4×2 2×4 分别读作4乘2和2乘4
板书: 2 × 4 = 8
4 × 2 = 8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读写乘法算式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四、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 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评讲时反过来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连系实际
谈话:在完成了上面的题目后,我们已经冲刺到“智慧宝塔”的最高层,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庆祝一下,好吧。
拍手游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再让一名学生拍手,其余同学说一说,最后让同桌游戏。
六、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5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6
教学目标:
1、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给定一个方向(东,西,南,北)能辨认教室里的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地图、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教室里的方向、
教学难点: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教具学具:多媒体(投影仪)
童话导入“帮助兔子找家、”
一只小兔子在大森林里玩的很高兴,但是,它不小心摔伤了,遇到两只好心的小鸟决定帮助小兔给兔妈妈报信,于是小兔把自己家的地址给了小鸟,通过地址和图你能帮助小鸟找到小兔的家吗?有困难没有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一定能帮助小鸟找到兔子的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同学们,我们昨天画了学校四个方向主要景物的设施图、
1、展示,说说分别是什么地方、(学生展示平面图,说一说各个方向都有什么设施、)
2、对比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把两张方向(东、西、南、北)定位不同的平面图展示对比一下,观察不同点、)
3、你们知道吗,为了使我们每个人看平面图的时候非常的'方便,清楚、图上的方向习惯上还有一定的规定呢?谁知道是什么?(齐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你能把你的图调换一个方向和图上的规定一致吗?(学生操作)
5、你能再根据这幅图说说我们的校园东、西、南、北每个方向都有什么吗?现在能帮助小兔找到家吗、(指名演示回家的过程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图上的方向,根据地址一步一步指着图纸,帮小兔子找到家、) 里看到什么?穿透校园你能看到什么?
4、画小人图,我们面一起向北方,你的后面是什么方向?伸出手臂?左边呢,右边呢?
“当我们面向北方的时候,总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学生自己伸臂体会、看着平面图,你可以想象自己面向北方站在图中央也就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5、在教室的南面看到什么?穿透墙壁你能在校园里看到什么?穿透校园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根据学校这个方向有的设施回答、)
6、自己选择“东”或者“西”在教室看到什么?穿透墙壁你能在校园里看到什么?穿透校园你能看到什么?自己说说、指名说、(小组合作、交流、)
7、如果你站在(走出)学校门口,说一说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8、出了北京,或者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到大海,沙漠、森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辨别出方向吗?(可以用查阅到的资料为根据、)
三、请你做一个设计师,设计一个新的校园,安排一下“教学楼”和“图书馆”的位置、贴在纸上、
1、和你的同桌说说“教学楼”和“图书馆“在校园的哪个方向?用剪贴的学校设施在白纸上粘贴、
2、小组合作把剩下的部分选择好位置,设计一个新的学校、
四、回家设计一下动物园的位置、
设计理念:
首先通过童话故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故事中问题的产生,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与极力想找到方法的想法推动新课的行进、学生通过绘制自己观察到的最熟悉的学校的建筑来认识方向,引出图上的各个方向,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童话故事中的问题了,学生学以制用,自然兴趣盎然、
接着从图中的方向过度到熟悉的生活之中的方向,以一个方向(北)为依据,判断出其它三个方向,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内到学校外的景物认识东、西、南、北每个方向,再身临其境的把自己放在其他的地方再次的感受方向、最后,让学生通过资料解决在荒郊野外时辨认方向的办法,从而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
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数学教案 2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书第74和75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摆小棒初步感知“满10进1”的算理。
3、在探索交流中,初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进一步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交流反馈中,提高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初步感知“满10进1”的'算理,正确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棒、橡皮筋。
教学过程: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吗?
我是来自哪里的?
高邮和你们这儿是邻居,高邮可美了,舒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高邮风景图片,想看吗?
课件出示:高邮的风景图。
高邮的风景美不美?
我这还有一些高邮风景的明信片,想要吗?
高邮不仅风景美,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呢!
你们都吃过鸭蛋吗?
瞧,有两个蛋黄呢,鸭宝宝神奇吧,我们把他也请出来。
今天鸭宝宝将和我们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好吗?
下面我们准备上课了。
一、复习导入。
上课
(起立)
小朋友们好
(老师好)
请坐。
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口算最棒,来展示一下!
课件出示:6题口算
第一题。(手指题目,学生说得数。)
(9+5=14、4+8=12、39+30=69、14+20=34、25+2=27、24+5=29)
你是怎么算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8
教学内容:
8,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
经历编8,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知道8,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口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背诵17的乘法口诀,男女生分组背,师生对口令。
2、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螃蟹图,问:有看见什么?
根据螃蟹的腿的。条数提问:1只螃蟹几条腿,2只呢?5只呢?7只呢?
引出1只螃蟹腿是1个8,2只是2个8,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二、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待学生作答之后,提出新问题:8只螃蟹有多少条腿?
让学生先列出算式,试算答案,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说说是怎么算出结果的?
学生:8个8 加起来,7X8=56,然后用56+8=64。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哪种方法更简便,并说为什么能这么计算。(乘法算式的意义:7个8加上一个8,就是8个8)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口诀,并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完成情况。
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练习本上写出9只螃蟹一共多少条腿的算式和口诀,并找人回答计算方式。(从意义下手)
2、教学9的乘法口诀
仍然让学生自主完成计算、编口诀、说意义和算法等过程。然后全班交流。
3、总结方法记口诀
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8,9的乘法口诀有些什么规律,让学生利用这些规律来记忆口诀。(8的口诀有两句,9的口诀有1句。8的口诀后一句的积比前一句多了8)
找到规律之后,全班一起读口诀,背口诀,然后练习。
9X8= 口诀:
9X9= 口诀:
4、手指游戏
5、找规律
教师PPT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让学生说出1、2.。.。.。.9分别乘9的积,然后教师把这些数字圈出来,让学生探究发现规律:
(1)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
(2)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都等于9。
(3)从上往下看,积的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少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
(4)引导学生发现9乘1比10少1,9乘2比20少29乘9比90少9。
三、巩固练习,应用内化
练习十第1,2,3小题。
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到了书面新知识?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9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以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教学重点:
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规避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上哪旅游过?旅游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非常开心“”
二:探究新知
师:的确,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假如这就是我们学校。我们要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去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我们打开书11页一起来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请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用铅笔给底下画横线标记出来。
生:观察图画,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教师随即板书:
二(1)班35名学生 2名老师二(2)班有32名学生2名老师
二(3)班有37名学生2名老师
二(4)班有34名学生2名老师
(两辆汽车用图片代替)
师:现在我们学校准备了两辆大巴车专门来送小朋友们到博物馆参观。但是每辆汽车准乘70人,如果让你来设计乘车方案,�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
第二种: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
第三种: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帮助老师设计了3种乘车方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要想知道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算一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
师:真棒!谁会列式?
生:35+32=
师:那我们如何计算呢?
生:用一年级所接触过的前后排队法(即竖式法)。
师:那同学们还记得前后排队法的要求是什么吗?
生:数位要对齐
师:非常好!其实前后排队法真正的名字叫竖式法。你还记得竖式应该怎么列吗?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出来35+32的竖式。(教师巡视,找4人到黑板列)。
师:刚才大家都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了竖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的小朋友列的对不对?
师:四个小朋友两个人列对了,还有两个人数位没对齐,问题比较多。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认真的学习列竖式解题。
(1)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
十位 个位
(2)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3 5
3 2
(3)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
(4)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十位下。
6 7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也计算出一班和二班总共坐67人。下面我们来算一算二(3)班和二(4)班总共多少人?谁会列式?
生:37+34=
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计算呀!个位相加得11应该怎么处理呀!
生:不知道。
师:既然我们不会计算这个式子,给自己设置了这么大一个障碍,老师现在也不会算啦!那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这样的安排不合理。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知道第二种和第三种哪一种安排合适吗?
生:想!
师:记得我们一定要确保每个小朋友都能坐上车。
老师给小朋友们提示一下,遇到个位相加大于等于10时就说明安排是不合理的。现在四个人一组,开始挑战。看哪一组能够最先把我们所有的小朋友安排好,老师会加分。
(8分钟后)
师:同学们算出来哪种是合适的吗?我来请几组的代表来发言。
生1:第三种合适
生2:第三种合适
生3:第三种合适
师:你们和他们算得一样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看看第三种是否是合适的。
第二种:一班和三班
十位 个位
3 5
+ 3 7
个位相加得12大于10,安排不合理。
第三种:一班和四班
十位 个位
3 5
+ 3 4
6 9
69<70
二班和三班
十位 个位
3 2
+ 3 7
6 9
69<70
刚好每个小朋友都能坐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但是,老师刚才在底下转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出现了计算错误。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呢?同学们现在请拿起笔,跟老师一起来计算54+34。
按(1)放慢速度,看清数字
(2)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
(3)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4)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
(5)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十位下
(6)回头在检查一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竖式的书写方法和运算顺序,大家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三、课堂练习
1、13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的第二题,要求列竖式,注意书写的格式。
四、巩固提高
玩具飞机 玩具汽车 火箭 轮船
23元 12元 17元 30元
(1)、小明买一架玩具飞机和一辆玩具汽车,一共要用多少元?
(2)、小红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3)、小青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他可以买哪两样玩具?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五、课后作业
让家长出10道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题。要求用竖式的标准格式计算,不能出现计算错误,漏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