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最新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最新9篇,欢迎借鉴。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 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 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 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2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

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 )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2021最新 篇3

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方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 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知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类推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及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美丽的动物乐园,长颈鹿正在跟小动物们开会。

长颈鹿说:春天到了,大地开始复苏,南方的小鸟又回来了,我要为他们准备几间房子。

小猴子说:我们也参加盖房子的劳动。长颈鹿伯伯,飞回来多少只小鸟?几只小鸟住一间房呀?

二、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尝试)

观察画面上飞来了多少只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三、体验乘、除法的关系

1、动物乐园飞来了一些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有7间房子可以住多少只小鸟?

怎样列式计算?用哪句乘法口诀?

生:67=42(只)六七四十二

2、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每6只鸟住一间房子,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平均住在7间房子里,每间房子住多少只小鸟?

观察以上三题,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正确迅速地进行除法口算的关键是什么?

四、变式练习

如果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需要准备几栋房子?

五、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练一练的题目。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11页情境图,第12———13页例1、例2

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口算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得口算基础。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法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1、教学情境图

(1)导入。

教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情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2)引导学生看懂情景图。

(3)学生收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每班人数、每班有2名带队教师。)

2、教学例1

(1)导入。

(2)引导学生列式,并揭示课题。

教师:要求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5+2=

教师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4)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明确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1)导入。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37人,那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边说边出示例2)?

(2)指名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35+32=

(3)组织学生尝试计算。

(4)巩固两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四、课堂作业

第12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第13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

3、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

4、完成“想想做做”。

出示第5题,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想想做做”。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