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优秀5篇】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 篇1
罗斯福新政
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年10月下旬,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的“大萧条”时代来临了。
(2)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劫难逃。
(3)这场经济大危机不仅范围广泛,持续时间也特别长。
(4)这场经济大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__、罢工等_运动不断发生。
(5)在经济大危机初期,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是西方传统的经济思想。结果,在胡佛任内,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2.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
(2)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3)“新政”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3.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 罗斯福新政吲起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在美国历留下深刻印迹,对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3)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4)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5)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4.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第二单元: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表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战后20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3)198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到1983年初,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4)1993年克林顿人主白宫后从1991年3月到__ 12月,美国经济出现了历空前的持续1 17个月的增长,失业率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
(5)然而从__年起,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表现
(1)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原因
a.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b.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c.出于美苏冷战的需要,美国对德国采取扶持政策,并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
(2)表现:到6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
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能力与方法
1、搜集孙中山革命活动相关的资料,了解孙中山的革命生涯,掌握收集史料,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内容的分析,培学生掌握论从史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3、通过课前小热身,使学生培养起自学历史,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4、通过提炼教材,使学生学会历史的基本概括规纳的能力
5、通过资料分析和评价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加强对事物本质的挖掘能力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众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前搜集孙中山的生平资料及图片,学习孙中山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了解辛亥革命及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学习革命先辈们勇于探索,立志奋斗,不的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导学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孙中山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革命活动。
预习教科书,完成导学案——“课前小热身”。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引导。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师:今年国庆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生:略
多媒体播放国庆__周年阅年式的精彩片段,生谈观生感。
师:有没有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骄傲。回答(略)通过这次阅兵式可以看出中国的确是强大起来了。可是我们学了历史就知道,__年前的中国是不是这个样子?生回答(略)那时的中国多灾多难,充满了耻辱和艰辛。下面就让我们从现实走近历史,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中取材,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与旧中国形成强烈对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体会中国的发展强大来之不易。
(二)、链接旧知识,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过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
生:列举近代以来的四次侵华战争,及其结果和影响。(***战争,第二次***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生:思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所做的斗争和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
生:归纳出。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说明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斗争,回顾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斗争必须由改良走向革命,)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装进行斗争,并于__年前的今天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课前小热身:学生小组交流课前预习的学习内容。了解本课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知识点。
设计意图:课前了解线索和基本知识点,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重难点问题和重要知识的理解落实。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课堂进行时——新课解析
1、小组交流: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引导学生分别从组织准备,思想理论准备,军事准备三个方面在小组间交流。
师强调同盟会,三民主义等重要知识的过手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落实重要知识点在学案上。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背景资料的介绍。
2、材料分析三民主义
出示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和三民主义的内容资料,请同学们结合这两段材料,分析出它们之产的联系。并评一评三民主义。学生记住三民主义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上的填空。
设计意图;三民主义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资料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引用历史资料,以及客观地评价历史问题。
师过渡:在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一大批革命志士投身于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举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革命的继续发展。不久,一场规模壮大的武装起义在武昌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武昌起义。
3、学生观看视频《武昌起义》片段,结合课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相关情况。完成导学案的填空,通过观察《武昌起义后国内形势图》说说起义的影响。
生:通过图片说出起义得到了全国很多省份的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影视资料中提取信息,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
师过渡:接学生回答,武昌起义使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中国社会也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4、合作交流,探讨武昌起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四件大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概括出这四件大事:(1、中华民国的成立。2、清朝统治被推翻,3、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学生通过课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掌握公元与民国换算的方法。了解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的实事。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一个完整地认识,体会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从繁杂的零碎的知识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师过渡: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一方面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5、议一议:阅读材料,并在小组间讨论,根据材料评价辛亥革命。
师交流评价历史事物的一般方法:性质+积极影响(历史功绩)+消极影响(局限性)
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 篇3
西汉的兴衰
教学建议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时,改变了汉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惯例,使大批读书人通过读书而进入仕途。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对汉武帝的评价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历的帝王,在其统治时期,通过文治武功,使西汉统治过火鼎盛时期,其他向来被称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丰功伟绩,也有重大失误。他与秦始皇相比,即“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司马迁之语)史学界对其晚年的政策调整关注较大。他为调整统治政策,在有关西北屯兵的争论中,借机颁布了轮台“哀痛之诏”,公开向天下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公开否定自己,果断地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统治危机,带来了后来的“昭宣中兴”。他这一行举,可以说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显成功的尝试,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但也有人对他这一行举持否定态度,认为在统治危机和内外出现困局情况下,是悲观消沉情绪的反映。
秦汉的统治思想问题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秦始皇以吏为师、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将法家思想定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西汉王朝是在农民大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高祖及臣下,多数是秦末大起义中出现的下层人物,他们能比较认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为统治思想。刘邦实行的恢复经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就是黄老政治的具体体现。在刘邦、孝惠、高后、文、景统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实行黄老政治。黄老政治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进而在太学和地方学校中,讲授儒家经典,通过考试合格者可入仕。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长,融儒法为一家。汉武帝虽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霸王道来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l)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2)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4)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关于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前,对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种观点。第一,基本肯定说。认为王莽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和理想主义者,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第二,基本否定说。郭沫若认为:王莽实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动荡不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相反给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了。第三,主观与客观说。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汉后前危机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数量的膨胀,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贷掠夺和财货垄断。他的改革是针对大地主阶层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结果竟变成了一场对人民的浩劫,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2)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削在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国象对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
(3)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地方行政区划了。
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 篇4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6课
课程标准要求
1793年9月14日,星期六,一个重要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在这一天将要受到大清王朝乾隆帝的接见。英国为了这次接见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带来了600箱礼物,包括钟表、地球仪、各种珍宝以及一些机械用品,使团成员有哲学家、文学家、医生、工程师以及一支卫队,浩浩荡荡800多人。他们在这天凌晨4点抵达皇宫,苦等了3个小时后,终于可以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但它们与清廷在觐见礼节上产生严重的分歧——是按大清王朝的礼仪行三拜九叩之礼呢,还是按谒见英王的单腿跪的礼节进行……
也不知道最终跪了没有,跪了哪条腿,但有一点可以跟定,乾隆对他们提出的“自由贸易,协定关税”等六项要求一律予以回绝。乾隆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鸡同鸭讲,云里雾里。
不过当时乾隆倒是很看重使团最小的一个成员——11岁的斯通,曾把这个金发碧眼的西崽唤上龙膝抚弄,惊诧不已。48年后,斯通参加英国议会有关是否对中国开战的投票,毫不犹豫投下了赞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从此有了令中国屈辱不已的***战争。学习“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明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新现象,培养概括归纳阶段特征的能力。
●通过分析17~18世纪中西方的不同社会状况,提高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易位,历史的悲剧告诉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自主学习精要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3-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当时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所涉及的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地位。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大多为两石或三石,有的地区达到了五六石。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
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商
业资本异常活跃。
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了众多商贾、牙行,发展成工商业市镇,仅江南苏、杭、嘉、湖五府地区,明中后期便兴起了30多个市镇,到清代前期增长到204个。
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到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地位。
思维激活
说一说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主要有哪些?影响如何?
做一做 “(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反映出明代a.工商业市镇兴起
b. 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d. 对外贸易发达
答案:c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他们每天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玄妙观、花桥、广化寺桥、濂溪坊等处“听大户呼织”。这表明当地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这种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劳动组合,与传统的官办手工工场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明清时期产生于中国农耕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还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而面对民间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的趋势,清朝统治者非但不与鼓励,不加保护,反而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用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等手段压制打击。
清王朝多次颁令实行矿禁,严格限制商人和工场主的活动。清朝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
海禁闭关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思维激活
说一说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是怎样产生的?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做一做 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战争前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其根本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
b. 中国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c.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c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的新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抑制、阻碍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正当明末农民起义以及明清之间战火纷飞之际,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工业革命使西方资产阶级不到1__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毫无认识。他们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近代化国家
经济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 开展工业革命,相继完成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鄙薄科学技术,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启蒙思想兴起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政策 疯狂对外殖民扩张
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 篇5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
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点拨、练习
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准备:中国同盟会 爆发:武昌起义 结果:中华民国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前两分钟播放《走向共和》主题曲,多媒体配以历史事件的画面,最后打出歌词,上课铃响音乐结束。
师:“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这首歌都让你想起了哪些历史事件?
(课件出示历史画面配以音乐)
师:是的,一次又一次挨打,中国到底是怎么了?中国该怎么办?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就是?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孙中山,学习他领导的一场伟大的革命?
师:重温辛亥精神。
(课件出示课题)
师:提到孙中山,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
(课件出示对孙中山的介绍)
师:孙中山一生有三大爱好,其中一大爱好便是:读书。我们知道“读书可知史”,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40页第一目,了解孙中山早期进行了哪些革命活动?
(课件出示孙中山革命事迹知多少?)
师:讲述“兴中会”,“同盟会”创立的相关信息。
(课件出示兴中会,同盟会创立的相关信息)
师:为什么说同盟会是一个政党?
师:讲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革命目标,革命旗帜。
(课件出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旗帜)
师:讲述同盟会是一个政党的原因。
师:你能找出同盟会革命纲领和革命旗帜之间的对应关系吗?
(课件出示革命纲领,革命旗帜,革命目标之间的关系)
师:(过渡)在同盟会成立并提出明确的革命旗帜后,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许多武装起义,如: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课件出示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示意图)
师:这些起义的结果都怎么样?
师: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众多热血儿女的英灵变成了纪念碑上笼统的数字。
师: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敛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郊外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大多是留洋归来的学生,平均年龄才29岁。英雄林觉民,牺牲时年仅24岁。起义三天前,林觉民在一方白色手帕上给妻子用血和泪写下一封感人至深的绝笔信。
师:这是截取信中的一段:
(课件出示《与妻书》部分内容)
师:这段什么意思?
师:为了苦难的祖国,他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为了天下人的幸福,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和年轻的生命。
师:林觉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师:林觉民这种为了祖国,为了民主共和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师:黄花岗起义结果失败了,但烈士的鲜血唤醒了更多的国人,黄花岗起义半年后,武昌起义就爆发了,现在就让我们回到__年前那个敲响清王朝丧钟的夜晚吧。
(课件播放:“武昌起义”视频)
师:武昌起义的结果使得武汉三镇光复,武汉三镇包括:武昌,汉阳,汉口。1949年后将这三部分合成:武汉市。不仅如此,武昌起义还引发了连锁反应,各省纷纷起义,大家看地图:
(课件出示武昌起义后形势图)
师:清王朝这座260年的老屋子,革命党人这么一推,它就哗啦啦一个月倒了一半。十几个省响应起义,宣布脱离清王朝而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师:有人说: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课件出示“史学争鸣”)
(课件出示能量充值卡)
师:各省宣布脱离清王朝而独立,这个独立可不是今天说那个地方闹独立的意思,各省从清王朝里面独立出来,就是等着民国建立以后再加入进去,因此这时,大家邀请革命领袖孙中山回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使革命达到高潮。
师:情境:假如你是民国记者,你会如何报道民国建立呢?
(课件出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表格)
师: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什么成就呢?
师: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临时约法》
师:临时约法的各项内容比封建制度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有人就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课件出示史学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