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教案(18篇)

发布时间: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1

《秉笔直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秉笔直书》教案 2

授课时数:2课时

备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授课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

学会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三、交流汇报。

四、教师小结。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3

《秉笔直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教学反思:

1、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教学中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秉笔直书》教案 4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点后体会。]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秉笔直书》教案 5

《秉笔直书》原文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秉笔直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点后体会。]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学习本文时,我根据编写意图和安排

意图,确立了“

在教学的设计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质。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学生甚至老师的知识范围,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结课时布置作业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启发资料来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6

《秉笔直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1、搜集资料,了解背景,提高能力。

由于本篇文章涉及的古代用语较多,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绊脚石。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在课前布置引导学生查找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按照搜集——整理——筛选——交流——补充笔记等几个步骤进行,目的是为了在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的同时,培养学生检索能力。重点理解的内容集中在:

1、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有关情况,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

2、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

3、了解史官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等等,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既自主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也提高了学生查阅、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也为课堂上的交流做好了充分准备。

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恪守本分的崇高品格,这是第二课时解决本课重点。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提高效率。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引导学生感悟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文本情感鲜明,语句简练、生动,适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尤其是崔杼与几位史官的对话,把握好朗读,更有利于感受史官刚正不阿、恪守本分的高尚品质,因此,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教学中我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秉笔直书》教案 7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

(有学生可能 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三、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四、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太史伯尽职尽责

太史仲刚正不阿

太史叔

太史季宁死不屈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8

《秉笔直书》一文的教学,感觉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轻松愉快。之所以有如此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 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秉笔直书》教案 9

《秉笔直书》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教学反思:

对于本文的教学,我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找出主人公,理顺文章脉落,边读课文边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作者对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但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本单元的主题是“话语”。因此,本文不仅在“直”中下力,不仅是在讲述一个如实记载历史事件的事,更有巧妙的语言值得推敲,更要在彰显高效课堂的同时,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积累、运用。回顾课文内容,理出主人公(简单板书),学生都知道太史季兄长三人都被崔抒所杀,那为什么太史季却没有被杀?他妥协了吗?……而后,抛出问题:“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为什么?”这样看似好无重量的问题,却可以把学生自读、自学、自悟的思路给开启了。其实文中对前面的太史伯、太史仲等人的描述都是差不多的,唯独太史季不同,如有学生说到此处,可 主要以太史季说的'话作为阅读体会对象,让学生仔细品味太史季所说的话,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话语中的“柔中带刚”“智勇双全”。这样只抓住了太史季这一点,就把全文处理完了,避免了啰嗦重复,把课文的探究学习更多的交还给了孩子。在拓展习作方面,应抓住崔杼当时的心理活动,因为前文中更多的是描写语言与神态,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既拓展了文本也拓展了学生习作的范围,最值得提的是本文不仅阐述了太史的直言也在文本语言中渗透着汉语博大丰富的文化。我在解读文本时也有遗漏,最后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秉笔直书”的人,虽然今天的我们离这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越来越远,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秉笔直书,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传承者,值得我们学习

《秉笔直书》教案 10

教材依据:

《秉笔直书》一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即“话语”主题情境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光,他让史官们更改历史,史官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史官,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据实记录。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史实-----相国崔杼杀了齐庄公。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写崔杼妄图篡改历史,史官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三位史官仍未得逞,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按史实记录。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借本课“秉笔直书”的主题内容-语言的魅力,众史官尊重史实、尽职尽责、恪守本分的高尚节操,加以课标对四年级的阅读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通过聚焦“史官精神”的质疑、探究、解疑的过程,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纳精神,尽量确保每位孩子参与到课堂的对话中来,尽可能珍视每位孩子的阅读感受。

学情分析:

本文为历史故事,但仍有现实意义。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字卡,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人物,从而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方法运用灵活多样;故事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可采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激活人物,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及其高尚的精神;亦可根据人物特点及表达的情感,采取多种方法读,如指名读,同桌、师生互读,声情并茂,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内化表演,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任务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名人名言:读史使人明智。

预设:师:同学们,读一读这句名人名言,说一说它的意思。

生:读历史可以让人变得聪明。

……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秉笔直书》这个历史故事吧。

二、温故知新。

1、复习词语。

出示词语:忠实、蛮横、畏惧、冷笑、屈服、独揽大权、颠倒是非、无权无势、面不改色、贪生怕死及意思,指名学生上台连线,再任选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四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出示金钥匙:学会用“谁”,“怎么样”,“为什么”,“结果怎样”,这些要素连起来叙述一件事情。教给方法,学生两人一组探讨交流。

预设: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从以上方面给予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目的不是完全叙述正确,而是学会这种方法。

出示内容概要:春秋战国时期,崔杼弑君,独揽大权,他让史官们在史书上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因为史官们不畏惧崔杼的权势,秉笔直书,以事实写历史,结果有三位史官被杀害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四年级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三、合作探究。

1、出示合作学习任务、过程及方法:

任务:默读、同桌互读课文,画出几位史官的语言、行动及神态的句子,在书上画出来,小组交流。

过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汇报:他们的语言、行动和神态表现了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单。

语言行动及表现神态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太史季南史氏

3、分享成果及表演内化。

预设:小组发言人上台汇报表演,集小组智慧于一身;

学生点评,教师指导朗读:

(1)读出太史伯的“严肃”,太史仲的“面不改色,冷笑”等;

(2)读关键词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 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

教师进一步指导这些句子的有感情朗读,随文营造情境,学生上台表演内化,设身处地地感知,情感共鸣,

语言行动及表现神态太史伯"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书: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严肃太史仲"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书: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面不改色、冷笑太史叔不畏惧、不屈服……太史季"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还是那句话……南史氏放下心,回去了

(3)从几位史官的语言、行动及神态可以看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

预设:

学生:他们勇敢,不畏强权;他们尽本分,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秉笔直书等等。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落实素质教育。】

4、这篇历史故事在写作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通过以上表格引导。

出示:

写作借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及神态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特点及品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四、小练笔。

史官们秉笔直书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 “读史使人明智”,读完这篇历史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预设: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教师指名说。

1、 学生写下来,教师选取1-2个投展,其他同学同桌互评,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书写、标点三个方面进行点评,每个方面得一颗星。

2、 反馈得星情况,得三颗星的同学为本堂课“书写之星”,其他同学再接再厉。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落实素质教育。】

五、作业布置。

拓展、积累以下和语言有关的词语: 美言 谎言 直言 谣言 忠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的学习要指导学生不断丰富

语言积累。本课从“秉笔直书”拓展开与“语言”相关的词语,引导学生从这方面进行积累,丰富词汇量。】

板书设计:

人物:

品质:

教学反思: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本节课:

得:

1、本节课内容的设定能够遵循本班学生学情,在学生思维和能力能触及的范围内,操作性较强。

2、课堂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失:

1、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性语言还不够丰富,另外,学生回答完,有重复学生话的情况,有待改进。

2、指导朗读史官语言的环节,仅仅指名学生读了一遍,应反复采取多样化方法读,如同桌互读,并相互评价,将读落到实处。

效:读文并随文设定主题情境,这样学生内化表演起来水到渠成,达到共鸣,入文入情;读完课文,写启发,将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改:

1、丰富课堂评价语言。

2、采取多种方式读,将读落到实处。

3、加入课堂检测环节,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秉笔直书》原文 11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12

1、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教学中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13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质。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学生甚至老师的知识范围,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结课时布置作业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启发资料来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能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地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还有点少。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14

对于本文的教学,我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找出主人公,理顺文章脉落,边读课文边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作者对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但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本单元的主题是“话语”。因此,本文不仅在“直”中下力,不仅是在讲述一个如实记载历史事件的事,更有巧妙的语言值得推敲,更要在彰显高效课堂的同时,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积累、运用。回顾课文内容,理出主人公(简单板书),学生都知道太史季兄长三人都被崔抒所杀,那为什么太史季却没有被杀?他妥协了吗?……而后,抛出问题:“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为什么?”这样看似好无重量的问题,却可以把学生自读、自学、自悟的思路给开启了。其实文中对前面的太史伯、太史仲等人的描述都是差不多的,唯独太史季不同,如有学生说到此处,可 主要以太史季说的话作为阅读体会对象,让学生仔细品味太史季所说的话,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话语中的“柔中带刚”“智勇双全”。这样只抓住了太史季这一点,就把全文处理完了,避免了啰嗦重复,把课文的探究学习更多的交还给了孩子。在拓展习作方面,应抓住崔杼当时的心理活动,因为前文中更多的是描写语言与神态,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既拓展了文本也拓展了学生习作的范围,最值得提的是本文不仅阐述了太史的直言也在文本语言中渗透着汉语博大丰富的文化。我在解读文本时也有遗漏,最后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秉笔直书”的人,虽然今天的我们离这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越来越远,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秉笔直书,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传承者,值得我们学习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15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学习本文时,我根据编写意图和安排

意图,确立了“

在教学的设计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质。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学生甚至老师的知识范围,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结课时布置作业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启发资料来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16

刚刚上完第三课《秉笔直书》,由于本篇文章涉及的古代用语较多,所以充分学习第一课时后,希望利用第二课时解决本课重点。

自己最初的想法是找出主人公,理顺文章脉络。边读课文边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作者对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整堂课中规中矩,似乎是教参的衍生,有些死板,没有预想中的那种热烈的气氛。下课后,及时请教了各位老师。根据单元主题“话语”,本文不仅在“直”中下力,不仅是在讲述一个如实记载历史事件的事,更有巧妙的人物语言值得推敲,更要在彰显高效课堂的同时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积累、运用。开始回顾课文内容,理出主人公(简单板书)都知道太史季兄长三人都被崔杼所杀,为什么太史季却没有被啥?他妥协了吗?……而后抛出问题:“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为什么?”这样看似毫无重量的问题,却可把学生自读、自学、自悟的思路给开启了,其实文中对前面的太史伯、仲等人描述都是差不多的,唯独太史季不同,如有人说到他可

“为什么欣赏、敬佩太史季?”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太史季的话,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话语中的 “柔中带钢”智勇双全?“我当然爱惜性命。”这是人之常情,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但要是贪生怕死,就是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义正词严、坚守正义,尽了身为太史的本分。“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改变不了事实。”告诫崔杼邪不压正,祸事难以包藏。 “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杀我不仅无济于事,其实让你更加承认自己的行为……

今天的我们离这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越来越远,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秉笔直书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正是他们的坚守正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繁荣的传承着。

这样只抓住太史季这一点就把全文处理完了,避免了啰嗦重复,把课文的探究学习更多的交还给孩子,在拓展习作方面应抓崔杼当时的心理活动,前文中更多的是描写语言与神态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既拓展了文本也拓展了学生的习作范围,最值得提的是本文不仅阐述了太史的直言,也在文本语言中透露着汉语言博大丰富的文化,自己解读文本时就有遗漏。

《秉笔直书》教案 17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俺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俺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同学根据自身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俺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身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同学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同学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身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三、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考虑一下文章主要给俺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同学的概括的能力。

让同学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同学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身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同学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同学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示得真是充沛,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依照事实写历史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18

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教学反思:

1、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教学中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