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最新5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跳水》教案(最新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跳水》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

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

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

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生质疑。

动画(2):猴子将帽子放到最高横木的一头后,爬到桅杆的顶端,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取帽子。水手全都吓呆了。

1、学生摆放卡片,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形成如下板书:

附图{图}

2、看了、听了故事的后部分,你们感到什么问题最不好解决,告诉老师。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教案。下面以2000年本人在《四川教育》助教行动——创新教育研讨会(乐山)上的课为例。]

学生质疑:

(1)孩子为什么非要拿到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2)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3)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4)“40秒钟”,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太长了?

(老师板书:拿帽 开枪 转身 40秒钟)

三、精读,理解。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故事的“险”。

1、小组讨论:孩子为什么非要拿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小组争先发言:

(1)孩子觉得自己是人,却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丢人了。

(2)水手的哄笑,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3)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

2、书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学生读书)

听听,猴子好像在说什么?

学生想象 回答:

(1)来呀,来拿你的臭帽子吧!

(2)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

真气人,孩子怎么想?

学生想象回答:

(1)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

(2)你不要高兴得太早,看我怎么收拾你!……

3、为了夺回面子,维护自尊,洗刷耻辱,孩子又是怎么做的?(一学生读有关句子)

“气极了”这三个字该怎么读?(气愤,语气加重)试读,齐读。

4、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呆了”是什么样子(学生体会:口张得大大的,眼睁得圆圆的,全身僵硬,气也出不来了,呆若木鸡了。)

这三个字又怎么读?

(学生体会:语音要小,语速要慢,“呆”要重读。师范读,生自读、齐读。)

5、下面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学生讨论:书中描写孩子处于绝境的两个句子,第一句讲桅杆高,甲板硬,从横木上掉下来,就会粉身碎骨,说明处境危险。第二句同样讲他的处境危险。从图上可看出横木周围没有遮拦物,没有扶手,横木很窄。此时,孩子心中也很紧张,他稍微一动,就会失去平衡,掉下来,更不可能转身了。)

写孩子处境危险的这两句话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紧张,语速稍快)齐读。

6、请一学生读本段最后两句。学生评析。

7、按要求读有关句子。

8、同学们,难道我们就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摔死吗?快想办法救救他呀!

学生想办法:

(1)搭云梯。

(2)拉网接。

(3)抬垫子。

(4)叫水手爬上横木抱孩子。

(5)叫直升飞机……

9、抽一位没发言但在思考的同学,问:你觉得他们的办法行得通吗?为什么?

(生答:行不通。他们的办法虽然可行,但是时间不允许。他们没有注意事物间的联系。若照他们的办法去做,孩子早就没命了。)

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船长的“智”。

导语:大家的办法都很好,关键是时间不允许。咱们还是看看船长是怎么化险为夷的。请默读第5~6自然段。

1、船长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板书:瞄准 跳水 得救)

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沉着、机智、当机立断)

2、同桌同学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正方发言:

(1)会开枪。为了逼孩子跳水。

(2)与其让孩子率死,或变成残废,长期痛苦,不如一枪打死……

反方发言:

(1)不会开枪。因为世界上没有父亲向亲生儿子开枪的。

(2)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开枪打死自己的儿子,岂不是没有人性了吗?

(3)不会的。打死了儿子,就断子绝孙了。即使开枪,也不会打在儿子身上……

大家发言很激烈,也很精彩,我们还是看看书吧。齐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思考:如果要开枪会喊“三”吗?(不会)有个同学讲得好,即使开枪也只是鸣枪示警,不会朝孩子身上打。

2、讨论:父亲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体会:命令,着急,大声喊。每句后面一个字应拖读。“二”比“一”读时语音还应长一些。读出父亲迫切希望孩子跳水的语气。)

3、大家想想,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请用“因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将此句式投射在银幕上)

4、出示幻灯片:

附图{图}

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学生看法:

(1)水手太紧张。

(2)每分每秒都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危。说明水手的心早已系在孩子的身上。

四、总结,深化。

1、大家的问题都解决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风平浪静一词与《跳水》这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学生发言:

(1)因为风平浪静,水手才拿猴子取乐,导致故事的发生。

(2)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走向最高横木处于绝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3)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举枪命令孩子跳水,使故事走向高潮。

(4)因为风平波静,水手跳进大海很快地救起了孩子。

总结:谢谢!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体会到了“风平浪静”贯穿了故事的始末。看似轻轻一笔,可见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们作文时,特别是在描写自然环境时,一定要注意你所写的自然环境必须要与事情发展有联系。

2、读完这课,你想到些什么?

3、再次捧起书本,用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语气,向大家讲述《跳水》这个故事中最令人惊心动魄,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吧。齐读第4~6自然段。

语文《跳水》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

《跳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我们都知道,万物之间都有联系,比如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什么事物的发生发展肯定不是它自己的主观意愿。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出示插图:指导看图: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完成课后表格。

语文《跳水》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 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 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跳水》由 “跳水”所激起的……

说实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该上最后一课时,我清楚地记得备课笔记上的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

最近,我总喜欢在铃声响起之前,进入教室,和同学随便聊聊。走到学生碧红身边,她正在看书,见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

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碧红第一个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课文《一个苹果》,我看用‘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李丹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

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跳水》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跳水》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介绍托尔斯泰)

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样引起的?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两个: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

(4)结果怎样?

(5)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因为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笑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谁出现了,他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

8、水手们救孩子只用了四十秒钟,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从课文中,你觉得孩子的得救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检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二、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1、孩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客观上: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主观上:孩子在气急了的情况下,没有考虑事情的后果。

2、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是船长果断逼孩子跳水;

(2)是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往下一纵身”跳到了水里;

(3)是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中里就把孩子救上了甲板。

三、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遇到危险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的采取措施。

2、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意识生气而不顾危险。

3、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等等。

四、写一写读后感

1、说说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

3、把你所想到的写下来。

作业设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2、感情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