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小编帮大家分享的6篇我心归去的相关文章。
《我心归去》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安排一教时)
一、导入:
思念故乡,怀念亲人,这种情感古今如一,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提问:●题目告诉我们此时作者在那里?——异乡(法国)。
●法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吗?作者是不是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感觉呢?——(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进一步讲(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可是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可是身在法国是什么心情呢?——(第二、三节)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令人发疯。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呢?——(第五—九节)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1(第三节)文化的隔膜;2(第五—第九节)故乡有亲人,有过去,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有血、有泪、有汗水,有希望,有幸福。所以,作者虽然身在法国,却我心归去。
物质精神原因
“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空虚
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无聊文化的隔膜
有静谧侵肌的湖泊,冷清
国:有幽深奇诡的城堡,孤独
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让人发疯
贫瘠脏乱想念有亲人,有过去,
浮粪四溢,惦念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
拥挤不堪,引人回望有血、有泪、有汗水,
阴沉连日触景生情有希望,有幸福。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阅读1—4节。
▲身在异国他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请找出合适的词语,概括出这几段描写的心境。)
——具体可感地写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难耐的”冷清、孤寂、空虚、无聊;反衬出思乡之切。
2、阅读5—7节。
▲作者说:“异国的旅游风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感?
——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因此,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留存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这里道出了古今中外人们思乡怀乡的原因。
3、阅读8—9节。
▲作者明明对故乡很失望,但为什么身在法国“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如何理解“那种失望能滴血”?
——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的繁荣昌盛期望,这种期望 所以作者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同样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4、联系整个语段,说说作者笔下的故乡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四、总结:
本文哲理性很强,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这决定了语言上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找出这样的句子)
《我心归去》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板书)
2、作者简介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3、研习文本
(1)预习过课文后,请同学谈谈文章的大体思路(主要内容)
(同学回答,读P70对话栏[2]帮助同学准确理解)
记叙作者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抒发思乡之情——感悟“故乡”(幻灯片)
(2)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怎样的?(注意:法国的“家”,从第1节中找关键词语)
“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
(3)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
物质——好
精神——不好
(4)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小节)(幻灯片)
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
感受
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
没有熟悉的文化——无可入手
渲染:多角度渲染
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只有虚空,这个比喻形象的描述了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虚空感。
(5)这种空虚寂寞还表现在什么举动上呢?
“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里对吊灯作六次研究是一个细节描写,六十次就带有了夸张意味,六次已经是让人倍感无聊了,更何况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细节描写
“见微知著”,运用夸张更形象表明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无聊。
举例:细节描写夸张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巴尔扎克《守财奴》)
————细节描写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夸张的细节描写
梳妆匣是镶嵌着金子的,葛朗台这个老头当时已是76岁,一看到金子就抢,动作敏捷的居然像老虎,可见他已到了视钱如命的境界。
(6)作者在法国如此空虚寂寞无聊,那么当他可以通过朋友的帮忙而移民法国时,他愿不愿意呢?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不愿意。从一句反问句看出来“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改写成陈述句)“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幻灯片)
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7)作者为什么不在乎,原因是什么?
因为很想家里,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第5小节,到这里才点出了文章的主题——思乡。(配乐朗读5、6小节)
分析:第5小节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
(8)作者如此思念故乡,是不是因为故乡很美呢?第6小节告诉我们故乡与异国旅游景区相比,美不美?(不美)
异乡: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故乡:贫瘠脏乱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排比、比喻、欲扬先抑
(9)如果是你,你喜欢异国还是故乡?作者呢?
我:异国作者:故乡
(10)作者思念故乡,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时,热泪涌流想象到的却是什么呢?
明确: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同学闭上眼想象:故乡的小径上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迷路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呢,插在地里的一只犁头还在等待着明天的耕种。)想象越是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
分析:“这哪里对呀?”什么东西不对?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想象到的却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不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过思念自己的故乡了,即使舒伯特的独唱曲是在歌颂宫廷或爱情,但他却认为它应该是献给故乡的。这正如对话栏中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幻灯片)
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这里的“月”、“花”、“鸟”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就像他相信所有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种欢快的曲调也是带泪的笑。
分析7-9:作者对故乡的爱可以说是到了一种执爱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故乡”呢?(板书)
问:XX同学“震泽是你的故乡吗?”(是)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定的理解,我们来看作者理解的故乡概念与我们理解的有何不同?(男生一起朗读第7小节)如何理解: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是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幻灯片)
明确:准确描述了故乡与我们的关系。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因为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血、有泪、有汗水、有眷顾。
分析:故乡不是商品,不是旅游景区,不是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故乡比旅游景区多了血、泪、汗水。这里的“血”是指“血浓于水的情感”;“泪”里面更多的是“爱”,就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汗水”就是我们的奋斗与付出。
“失血的矫饰”是指不带感情的,旅游景区与故乡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顾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泪、汗水。
根据这一段,同学概括什么是故乡,教师浓缩概括:故乡是生命之根。(板书)
第8小节又谈到了法国,法国是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而作者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缺少温情,虽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等,但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如何理解下面一句: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虚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幻灯片)
明确:三个失望饱含对故乡更美好的希望,这是对故乡的真爱,是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你为故乡的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
所以“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明确: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在感情上有不可割舍的珍惜。
所以我们同学认为震泽是他的故乡,如果按照作者的理解,现在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故乡,但我相信将来肯定会是的,我们同学将来肯定会为震泽作奉献的。
如何理解: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幻灯片)
明确: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心灵的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根据这两段概括:故乡是奉献之所、无价财富
正因为故乡是生命之根、奉献之所、无价财富,所以所有的游子都要思念故乡,他们的心总是一次次的偷偷归去。
到这里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应该可以把握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的思路。作者先是记叙了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写在法国的物质环境是如何优裕,而作者却不愿留在法国,为下文写思乡作了铺垫。5、6小节才真正点出本文主题,最后作者感悟“故乡”,让我们知道要为故乡多作贡献,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结束语对故乡的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结束活动
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故乡”下断语
故乡是心灵的脐带
故乡是心灵的归宿地
故乡是心灵的后花园
故乡是心灵的避难所……
作业
以“想家”为话题,准备好一份演讲稿,下节课交流。
记住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爱家,所以想家。
《我心归去》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框架
2、品味散文富含哲理的语句,理解语句背后的内涵。
3、学生发表自己对故乡内涵的思考,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概念的思考
教学难点:
体会散文寓哲理于形象的语言特色,体会散文抒情与哲理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舒伯特的男生独唱。
一、韩少功听完这些歌曲有什么感悟,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在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只独唱曲,使你热泪涌现的想象,常常是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插在地边等待天明
二、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①有哪几个段落表述作者在法国的境况
②每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对哲理语句的内涵把握)
③用一个词概括这四段作者在法国的感受。(孤寂)
三、(朗读第5段)仅仅是因为寂寞让作者产生归去的思念之情吗?
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到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四、过去之于故乡究竟有怎样的定义?
活动设置:评点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①找出79段带有血的句子。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②血的含义仅仅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血吗?,运用评点的方式把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写在旁边的评点栏上。
心血—————期望——————奉献、劳动
(点拨文章的语言特色,作者将这种哲理寄予在形象的哲理中)
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拥有故乡的条件是什么?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乡。(可见,在过去我们为故乡付出过自己的心血,才会让过去与故乡产生骨肉相连的情愫)
小结:课文最后一句:萍游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穷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现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同学们在课文开始之初听到歌曲的反应,说明我们离这种幸福没有深入的挖掘,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也说说自己对故乡的感触跟理解,发表自己的感触。)
《我心归去》教案 篇4
一、课前思考
了解韩少功先生,是因为他那名字怪怪的《爸爸爸》,还有同样怪怪的《女女女》,同时还有那让人浮想联翩的知青短小说——《西望茅草地》。能够称得上实力派的小说家不多,但是,我知道,韩少功先生与张炜、张承志都属于实力派(7/8年疯狂的的莫怀戚,他也应属于实力派作家)。所以,在得知即将学习韩少功先生所写的《我心归去》时,心一震,一是因为可以通过他的文章深入而真切地了解韩少功,二是因为这文章有个让人格外心动的名字——《我心归去》。
海盐对我来说,是第二故乡。在海盐生活的十五年中,在用海盐与我的故乡对比时,我一定感受到了海盐各个方面的优越,一定是感受到了我故乡的落后。正是这样,我总是无数次回望故乡,总是无数次梦归故乡。又加上总是对青海那片神圣土地的牵挂,于是,“我心归去”的字眼,总是能荡起我心中无数的涟漪。
的确如此,文章陈述的是作者在法国小憩的一段时间里,对亲人和对故乡所抒发的一种深深眷念之情。正是这种情感染了本书的编者,将其纳入以“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旅人”的单元;正是这种情,能深深地打动无论离家多远,无论外面有多好,无论故乡有多弱的读者;正是这种情,能更好地代表游子对故乡思念的抒发。甚至可以说,韩少功先生是我们这些异地游子对故乡思念的代言人。
二、教学过程
1、课文设计
经过认真体会、斟酌,我将这文章定位在解读文本、挖掘深度、激发情愫上。其实,对于课文,不仅这文章我是这样定位的,只要是那些能让我感动的文章都会如此设计,让文章的文字与情感一起升华。针对这样的指导,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文章说“我心归去”,那么,他心在何地,心归何处?
②我的心为什么要归去?是不是法国的环境不好,条件太差?是不是“我”在法国受欺负了(解读文本)?
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的心归去(解读文本)?
④为什么无比热爱自己的故乡(解读文本,升华情感)?
(当我的课备到这里时,我突然想到了N年前流行过的那首腾格尔先生演唱的《我热恋的故乡》歌曲的主旨相同,于是,我就将那首歌曲找了出来,作为资料备用。)
⑤方法提炼,全文(用对联形式,让学生领会这文章方法,并且全文)。
2、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我把设计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抛给了学生。学生是些好学生,所以,很快地从文字中准确地捕捉到了信息,一个个答案都被他们找了出来。其中有几个片段很值得回味。
片段一:第三个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的心归去”。当学生回答“是远方的故乡与亲人”在揪着我的心、让我思念他们时,我紧紧地追问了一句:既然作者他要思念自己的家乡,那么,作者所描述的家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解读,学生找寻到了“贫瘠、脏乱、悲怆、带泪”这样的词,同时也提炼出了“故乡是一个苦难的故乡”的主题;在这基础上我继续追问:故乡还有其他特点吗?通过阅读,思考,学生找寻出了“小径、月夜、草坡、光泽、小羊、犁头”这样的词,并且出了“故乡是美丽的故乡”的主题。既然作者对这个“苦难而又美丽的故乡”的不断思念,那说明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经过思考、讨论,学生解读出作者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地热爱着自己故乡的人。的确也是如此——作者一定是个无限热爱自己故土的人。其实,很多时候,应该对这样的人击节叫好,人什么都可以忘,但就不该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那片土地无怨无悔地哺育与抚养过我们。
片段二:当学生在思考“作者为什么无比热爱自己的故乡”并出了“对落后的故乡的失落,是为了故乡能更好地崛起”时,我自然地将自己的故乡的状况为同学们做了介绍,同时,也表达了与作者相同的愿望:“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暗中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喝赶马谣。”讲到此处,我并没有停止讲解,而是将之前所准备着的腾格尔先生所演唱的《我热恋的故乡》真情地演唱了一番,还对学生说,很多有情有义的人都会无限眷念自己的故乡,特别是在故乡处于落后与灾难的时候,就会更加牵挂,同时,我还说,更希望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来做这样有情有义的人:不论你以后到哪里,只要故乡有事,就该召之即来,从而更好地回报故里。
片段三:
师:课文上完了,我们想一想,作者在写这文章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对比。
师:作者在那些方面进行了对比?
生:写法国的美丽繁华与自己故乡的落后运用了对比。
生:写故乡的苦难时运用了对比(笔者评:这一对比,在文中很不明显,学生能看出这里也运用了对比,实属不易)。
师:既然如此,我就用一幅对联来将这文章做一个吧。不过,我只能你们的上联,下联由你们自己写(板书上联:风雅富贵浪漫之异地唤不起吾长驻意)。经过思考、讨论、点拨,学生终于写出了“贫瘠脏乱悲怆之故土迸得出我回归心”,同时还写出了“爱我家乡”的横批。
三、课后反思
1、激发学生热爱故乡之激情
我总是喜欢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激情。不论是在初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安塞腰鼓》、《社戏》,还是高中的《想北平》,我都会巧借思乡文做文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愫。
面对《我心归去》,如此让人动情的文章,我自然不能错过机会。于是,从作者到我自己离开故乡在海盐生活了十多年,再到离开海盐到外地生活的海盐人,以及很多离开故里,客居他乡的游子,我都将他们的心思一一道来,让学生明白了“今天我们在海盐,明天就有可能成为异乡人”的道理,还让学生明白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了海盐这片热衷的土地,我们也会如作者、如老师、如现在正处于他乡的游子一样怀想自己故乡”的道理。
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我想,我所做的教师,也就达到了成功的高度,就是达到了“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想到这些,我的心也就坦然了很多。
2、点燃了学生浓重学习之趣味
老师应有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才,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才。于是,就有朱永新先生提出了“读万卷书”的新读书论,也有了“行遍千山万水,同时也收获了千山万水”的余秋雨先生提出了“增长才干应行万里路”的方法。其实,我觉得应是“忙时读万卷书,闲时行万里路,随时写千言字”,这样更能与古人所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点相吻合。
于是,我在忙时,拼命读书;于是,我在闲时,就去领略祖国的秀丽山水,去感受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去广交天下朋友;于是,只要有空,就尽情书写文字。正是这样,我收获了很多不愿读万卷书,不愿行万里路,不愿广交朋友的人都不能收获的东西。于是,对于很多即将要上的课文总是会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很多已经上过了的课总是感慨万千,《我心归去》也是如此。
当我将“风雅富贵浪漫之异地唤不起吾长驻意,贫瘠脏乱悲怆之故土迸得出我回归心”的对联呈现在黑板上时,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轻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眼里所放射出的眼光全是敬佩。当然,也在这时,我听到了一位语文程度并不怎么好的学生所说的一句话:我现在好像越来越喜欢学习语文,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了。这样的话语无疑是对我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诠释。于是,我就有些自得起来。
是这些原因,让我写下了这文章,以佐证真性情所换回的自得之情。
《我心归去》教案 篇5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思乡的诗文,加以朗读,交流心得体会。并熟读《我心归去》文本内容。
一、粗读文本,理清思路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脉络是如何展开的?
生:文章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1——4)写作者在法国纳赛尔访问的情形和感慨。
(5——9)写作者的思乡 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师:作者想念故乡,具体想念故乡什么呢?
生:小径,月夜,草坂,小羊,犁头。
师: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我们闭上眼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 正走来了我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什么?
生: 闹钟的滴答,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音,运河里的汽笛声音,奶奶的叮嘱……
师: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那么,同学们还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说说思乡的作品吗?
生1:《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 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
生2:《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关键词什么?文本的主旨是什么?
生:想家,思念故乡。
师:对。还有《采薇》中的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战士心中,它久久萦绕在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思乡情结,从远古吟唱到现在,激起了远在法国的韩少功心底对祖国的深切呼唤——我心归去。
评析:粗读,就是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这是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教师鼓励学生获取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二、泛读文本,综观全局
师: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能否用自己的话分述一下课文的两个部分内容?
生1:第一部分作者描写了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后的情形:“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一个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你周围的一切都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样的日子真的“能让人发疯”。所以,当有人劝作者留在法国时,他一口回绝了。
生2:第二部分写的是在异国 他乡,与孤独相伴的是思乡。文章很自然地用“很想念家里”来过渡,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作者说,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生3:同样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的,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因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
评析:泛读是粗读的延续,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总体把握,综观全局,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能够读出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础上的体味作者情感,与作者进行对话。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作出反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技能和策略进行实践,找到阅读的敏感点和兴奋点。
三、精读文本,质疑问难
师: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文句加以朗读。
生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 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生2: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流浪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生3:你对吊灯做第六或六十次研究。
师:�
生1: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更加美好的希望。这里浸润着作者的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作者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蕴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金麦穗”比喻经济建设,“赶车谣”比喻文化发展。
生2:第二句是通过特定的场景来表达。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生3: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热让人倍感无聊,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这就为下文思乡之情作铺垫。
评析:精读,换一种说法,就是细读,就是“熟读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精读是阅读的关键步骤,必须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这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学贵有疑”,问题要从学生中来,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给予解答,或寻求解决途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诵读文本,体悟情感
师:你感觉本文哪个段落写得好,找出来朗诵。
生1:我觉得第五段写得好,因为本段充满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想像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真切,充满温情。
师:你用什么语调朗读?
生1:深情的语调。
师:请你朗读一下,把自己置身于异国他乡的境地。
(学生朗读)
师:读得很有情感,但是有些字音应重读,还不够饱满,声音还应再柔和一些。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感受吗?
生2:我觉得第六段写得好,作者描摹了一种月夜乡村生活的情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那种情调是任何地方也无法比拟的。
师:友情提示一下,要注意前后对比。前一部分写异国的繁华,后一部分写祖国乡村的平和。
(学生朗读)
师:读得很好,有悠闲的情调,这是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才能有的。
好,还有其他同学朗读吗?
生:我觉得第八节写得好。什么是故乡?作者并没有下定义,而是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富有个性的理解,使感情与哲理的融合。作者那种失望, 蕴含着殷切的期望。
(学生朗读)
师:几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再提一点要求,大家要达到背诵的程度,不必照搬原文。下节课我们举行朗诵比赛。
评析:朗读是有指向性的,通过朗读来着重理解和感悟词语的意思,在理解基础上朗读来加深度对词句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以读悟语言和以读悟情感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世界很少是自己的生活所得,多数是从书本中得来的,而积累知识,蓄积情感就是以朗读、背诵为基础的。但是强调记忆,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总评:阅读教学 本课教学,摆脱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的现象,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占据课堂的主流地位。“理清思路”,“综观全局”,“质疑问难”,“体味情感” 这四个教学环节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阅读创意等阅读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遵循学生递进式的认知规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阅读。
《我心归去》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基础知识。
2、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
3、揣摩文中富有哲理性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课前延伸案
一、作者简介
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湖南长沙人。曾任湖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协主席、文联主席等职务。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散文《完美的假定》等,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长篇小说《马桥词典》2000年被推选为“20世纪华文文学百部经典之一”,同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本文就是作者应邀去法国领奖期间写下的。
二、 生字词预习检查
一幢( ) 惦( )念
别shù( ) 眷( )顾
逃遁( ) 烙( )印
静mì( ) 模( )样
奇guǐ( ) 贫jí( )
钥( )匙 潦( )倒
悲chuàng( ) 熠( )熠
墟( )场 矫( )饰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题目是“我心归去”,说说作者此处身在何处,心又归向何方?
2、作者在法国居住的环境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
(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
3、作者在法国心情如何?对故乡又是什么心情呢?
思考:为什么法国优越的物质条件让作者感到寂寞孤独和空虚,故乡虽贫瘠却让作者魂牵梦绕?(找出文中重要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概括回答)
课堂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 结合预习案阅读全文
二、合作探究:
本文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你对哪些句子深有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 (可以从以下句子中找,也可以从另外的句子中找) 整理在对话栏当中。
1、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2、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3、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方法规律总结:
三、思考:作者认为“故乡”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
四、有效训练
(一、)基础知识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作者在圣·纳塞尔市居住的一幢雅静的'别墅,周围环境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应是一个很好住处,作者身居其中的感觉却是“把自己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对吊灯的研究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课后拓展案
一、 课外阅读
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
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打兔草的竹篮,或者一盏雨夜里瓜棚里的孤灯,都先后遗失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荒唐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韩少功《世界》
二、唐诗中表现家园之思的名句
1、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王羽《未展芭蕉》
2、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3、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6、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杜牧《题齐安城楼》)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日幕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金桥感事》)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
1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秋浦途中》)
13、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送别》)
1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古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15、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崔涂《春夕》)
1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7、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18、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
19、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2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2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2、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