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

《观潮》教案设计 篇1

《观潮》评课稿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听了深圳学府小学桂英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 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观潮教学教案 篇2

一、课题:观潮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法学法:

七、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我们看到课文分成几个段落?

五个。

2.为什么要分成五个段落呢?

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是总起的段落,提出天下奇观。第二段讲潮来前,第三段第四段讲潮来时,第五段讲潮头过后。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详写在潮来时,其他的都应该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九、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观潮》教学设计 篇3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

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下奇观”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潮、据、堤、盼、余”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滚”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谜底:滚)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

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

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

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三点水;右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横齐平。

“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横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

“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捺画向左右伸展。

易错提示:

“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

“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潮(浪潮)—滚(翻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水)

(4)多音字。

(5)重点词语释义。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成语):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形容巨大的声响。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部分(3、4):由远及近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

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潮水 根据 堤岸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墙 犹豫 天崩地裂 地震 霎时 剩余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自古以来”说明“天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平静的特点。

(2)怎样理解“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

明确:“江面很平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情高涨。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

(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音,暗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

明确:“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

(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照?

明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感。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

(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①声音由远而近: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②大潮的形态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③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潮头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②大潮的形态变化“奇”: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

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②“头高数丈触山回”——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③“须臾却入海门去”——霎时,潮头奔腾西去。④“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生动优美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也极富感染力。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观潮》教学教案 篇5

观 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或学生听录音朗读。学生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 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 再读课文,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读中感悟,深入理解。

1. 默读有关段落(主要是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的语句,把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天奇观”的语句画下来。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尝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3. 结合学生的、交流,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进一步体会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5、理清顺序,学习方法,尝试背诵。

六、 指导写字,抄写生字。

七、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复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二、 引入新课。

1. 潮来之时声势浩荡,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的情景?

2.学习课文第二、五自然段。

三、 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让学生以台记者身份,以课文为蓝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写一段解说词,练习观潮“现场直播”。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生字复习巩固。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摘抄课文中精彩生动的句子和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观潮》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⑴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⑵ 读懂词义:

①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 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 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 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 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 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观潮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检查学生书写生字情况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3、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4、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1: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

预设2: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

预设3: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是的意思是:()。

①、观看;

②、观察;

③、参观;

④、景象。

2、课文题目《观潮》的“观”的意思是()

①、观看;

②、观察;

③、参观;

④、景象。

三、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预设1:潮来前。

(课件出示):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去雾中若隐若现。

①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在你的想象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

②这句话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塔、亭、台和山,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指导朗读。

预设2:潮来时。

(课件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过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谁能将这句话来读一读?

②在你的想象中,“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怎么样的?你在电视的画面中有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重点指导“浩浩荡荡”“飞奔”“山崩地裂”“颤动”等词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③观看课件实录,感受现场气氛。

④带着这种气势凶猛的语气,自由读,全班齐读。

⑤示范读,读出语气。

⑥不看书本,你可以将潮来进的壮观景象说一说吗?

⑦想一想,这句话用的是怎样的描写方法?(比喻、夸张)

⑧小练笔: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拓展,想象画面,从而对潮来时的气势进行深入的理解感悟)

预设3:潮过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入,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①“才”字,你发现了什么?

②“两丈来高”是多少高?让学生用手向上延伸,试着比画。

③指导朗读。

2、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学习字词。

①你能读吗?同桌间相互读一读。

②这些词仿佛都有一幅画面,有一阵声音,你可以把它们读出来吗?教师指导朗读。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

①观潮为什么要定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呢?

②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好地方?结合地图,给学生做简要分析,并培养其爱思考的好习惯。

四、回顾感知,拓展延伸(5分钟)

再次朗读课文,整体回归感知。并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潮来前,江面___________;潮来时,江面___________;潮去后,江面___________的壮观的大潮景象。

2、找找相关资料,浙江还有哪些有名的“奇观”,说说它“奇”在何处。(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好吗)

五、板书设计

潮来前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远声如闷雷远处白线

观潮潮来时天下奇观

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潮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观潮》教学设计 篇8

一、整体把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 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京尹(yǐn)艨艟(ménɡchōnɡ)乘骑(jì)

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鲸波(jīnɡ)罗绮(qǐ)僦赁(jiù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大考卷》或《新概念》

《观潮》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五、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

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

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六、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钱塘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图片和课件帮助理解。

七、教学方法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 “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九、板书设计

1  观潮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十、自我反思

我的设计以读贯穿整堂课,来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水的变化过程。首先我让同学们自己初读感受潮的气势;其次让学生喜欢哪读哪,读出感受,老师相机指导,尊重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接着老师帮同学们屡清潮水变化的脉络,然后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感受、品味到潮的神奇,读出潮水变化的过程,把情感体验融在朗读中,达到背诵的程度,接着引导同学们积累好词佳句,在总结全文的过程当中运用积累的好词,让学生学后能实际运用到练习当中去,达到能力的提高;最后,老师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再次验证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是名副其实的,在同学们激情处在高潮的时候,给他们留了作业,让他们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们感情达到充分的宣泄。整堂课我和同学们处于激情饱满的状态中,大家学得开心热情也很高。从学生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地领略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达到了,重点和难点也突破了。总的来说这堂课较成功。

不足之处,在运用课件时,由于我过于着急忘了使用幻灯片放映,影响了离得远的同学们观看了;开始初读的环节中,我应该让孩子们谈谈初读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学前和学后的有效对比,效果会更好;还有一个幻灯片虽然是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但是对于讲解“水天相接”这个词,不太合适,我今后应切忌不合适的课件如果不合适,宁可不用,但不要滥用;后面的指导朗读,如果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感悟,老师不去总结,这样学生学的效果会更好。其实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感悟的能力,只是老师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最后环节中的积累给人感觉与课文有些脱节了,如果选择更好的方式能与课文更紧密地做到随文学我想效果会更好。这些仅供老师们借鉴。

《观潮》的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教法与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针对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努力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那种平等对话的交流、互动平台。让学生在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的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

《语文课堂标准》也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先通过自读、自悟,自己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体验与感悟后,在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彼此之间在交流之中才会相互启发,才会出现智慧碰撞。我觉得只有这样的阅读对话,才能真正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感悟解读文本。

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这样一个核心,教学中,我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加之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等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

在“想一想”中,让他们学会善于思考问题;在“谈一谈”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演一演”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为今后独立运用语言做好了准备。“读一读”中使学生熟读成诵,比较轻松的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用一用”中内化课文语言,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知识的获取过程比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为本课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问难、引出“奇观”。

1、谈话引出课题。回忆: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出“天下奇观”)

2、比较“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理解词语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便于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为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这一探究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首先来摸清学生的困惑,然后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处处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

(二)合作交流、感悟奇观

1、围绕学生们自己提出的“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希奇观?”这一问题,先独立在书上勾画出有关语句。

2、与组内同学交流,联系书中语句、自己生活经验或课外所查资料来谈感受。

(三)反馈交流、领略奇观

重点结合3、4段,谈从哪些词、句能够看出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1)读一读。读出你喜欢的能体现大潮奇特的句子。

(2)谈一谈。学生结合对所读的句子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或课外所查资料谈钱塘江大潮“奇”在哪。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达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彼此互相阐述,互相倾听,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感悟,从而促使学生不断的接纳别人的独特感悟和体验,不断扩充自己的视野,最后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本环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演一演。对于课文中的“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这些生词,其意思学生懂了,并感受到了大潮来时的与众不同,这并没有达到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以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先创设出具体的情境,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及生活经验把当时的场面表演出来。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如身临其境大潮来时的情景,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4)感情朗读。通过指名读、范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大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丰富多彩。同时熟读成诵,比较轻松的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为让学生直观感受画面,在本环节,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情景,学生读文时,脑海中再现当时那壮观的画面,感情诵读自然达成了。

(四)注重积累、学会运用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的用一用。先采用比赛的形式,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很快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然后出示一段话,让学生填空,启发学生用上今天学过的词语,把它补充完整,使这段话表达的更清楚、更通顺。

四、总结迁移,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本文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运用丰富的语言,向人们再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壮丽景色。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继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了综合性的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准备召开“钱塘江大潮”知识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