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案(优秀1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语文教案-《黄山奇松》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游览一番。高兴吗?谁先说说课外搜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
师结: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秀丽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松之奇美。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情有独钟”的意思吗?
过渡: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登上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观赏奇松吧。
2、出示小组讨论,按要求学习。
3、交流。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出示)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生: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说得真好。
(出示投影)同学们看图,你想象中的迎客松是不是这样的?(指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其实,岂只是黄山的象征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真是国之瑰宝啊!你能用读来表现它的奇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读几遍。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可让同一生再读比较。
4、你把迎客松给读活了,老师觉得他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生读)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吗?
生:(看书后回答)迎客松姿态优美,送客松姿态独特。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送客松枝干蟠曲。
生:虽然都是伸出手臂,但迎客松是欢迎游客的到来,而送客松是向游客告别。
师:你看的真细,找得多准。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生:(练读后,指名读)
5、师: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了。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迹!读了这段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下面让我们再次去黄山领略一下这“三大奇松”的风采。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看录像,听老师配乐背诵)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老师也给他配上音乐。
6、师: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作者不可能把每一棵松树都一一详细地描述一番。但是不写又不能体现黄山松的奇,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板:千姿百态)怎样才能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自己练习读一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一生读)
(生齐读)
四、作业设计。(投影出示)
教后记:“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我在教《黄山奇松》一课时,读书成了重头戏。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引导学生探求美、学习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读,贯穿本课教学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美。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以文章之情动学生之心,使学生在动情、动心、入情、入境的状态下受到感染,水到渠成的感情朗读。从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2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绘了黄山松的奇美,在记叙时又是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来让我们感受黄山松的“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必须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图文结合,感受奇松
(第一句教学略)
1、过渡:在玉屏楼前看到了哪些奇松?
默读后交流,并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这三大名松各有独特之处,分别找出描写它们的语句自由读读,你最喜欢哪种松?
3、学生自学,想想:你喜欢它什么?然后再读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在自学时,学生带着欣赏的语气读着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有目的的在品味着一些词语,为后面的交流作好铺垫。
4、师组织讨论交流
交流时,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他们,按学生的回答来灵活设计课堂上的教学顺序。
迎客松
(1)你喜欢什么松?请喜欢这种松的同学一起来读描写它的语句。
(2)谈感受,迎客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瞧,(课件点击)这就是迎客松,看了它的样子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迎客松是三大名松之首,独具特色,让学生读了句子后讲出头脑中的印象,让他们有独立思考文本的空间。之后借助媒体图文结合,彻底地去品味作者描绘的迎客松的奇,应用的方法是抓重点词的理解,反复诵读。
陪客松
(1)这就是陪客松,请喜欢陪客松的同学一起来读读他的语句。(课件点击)
(2)读着这样的文字,看着陪客松,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
这的“说”有两层理解,可以理解为读即以课文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说自己的感受、心里话,问题设计浅显,
学生很容易抓住“绿色巨人”来感悟它的高大、美丽
送客松
(1)这就是第三大名松。(课件点击)如果你是这棵送客松,该怎样向游人介绍自己呢?要想介绍的好,请先都读读描写它的句子,抓住他的特点试着说。
(2)交流
这里创设了一个小情境来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自我介绍时用不同的语言诠释了他们对文本的相同理解,为课堂增添了生趣。通过看图形象理解了“枝干蟠曲”“天然盆景”这两个词语,感受了送客松姿态的独特。
二、学习写法,激发想象
提示:作者之所以把三大名松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不但抓住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请你们找找看,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句子?
实际上,想象力每个人都有,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课件点击)
请把自己想象成你最喜欢的一大名松
我是古老的迎客松,我面对宾客们,热情地说:“。”
我是巨大的陪客松,我陪同着游人,自豪地介绍:“。”
我是独特的送客松,我向着游人,挥手告别:“。”
作者能把三大名松介绍的如此形象与他丰富的联想,惟妙惟肖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写作中同学们缺的就是多彩的想象,抓住这一时机再次体会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练习时也反映出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有的同学还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还结合了课外知识来充实内容,讲得精彩。
三、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是黄山上最亮的风景点,在脑海中展现他们的形象,让我们配上音乐,再美美地读读吧!
通过想象诵读,在古典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防止在理解课文是少数同学肢解课文内容的现象。
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灌输教学模式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以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吐故纳新,大胆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许多对话练习,创设师生之平等对话的平台,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新知。教学时,同学们思维活跃,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减少了烦琐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启示:1、作为老师要放得开,要大胆设计灵活的教学过程,框架式的教学设计容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时我就让他们选喜欢的自学,交流时按学生喜好来交流,而不是一定先讲迎客松,再讲讼棵松,最后将陪客松。2、要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自主的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的提问都是不同的,这样训练学生多角度地去探究知识,学生就不会学的枯燥乏味。3、重视朗读,任何教学都应该以朗读为主线,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课后有一些同学把迎客松和送客松的描写有些混淆,我没有把教材好好吃透,在课堂上我如果能引导他们比较一下就会取的更好的效果。要上一堂完美的课是很不容易的,让我们不断探索,追求完美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 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批注。
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风景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生动直观,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的体验,很快就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很想去揭开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板书:黄山)
3.关于黄山,你了解多少?小组内交流课前所查资料后指生汇报。
【设计意图: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在学生交流资料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4.过渡语:黄山被誉为 “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板书:奇松)
5.齐读课题,读出“奇”,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就先从课题开始,好吗?学生质疑问难,问题集中在“奇”上,在旁边板书“奇?”。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课题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疑,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检查难读的词、句。
1.词语:
情有独钟 誉为 陡崖 乃至 宾客 屹立 (学生对词语的读音掌握很好,不用费太多时间)
2.句子
①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重点指导“遒劲”,尤其是多音字“劲”,容易读错,多读几遍。)
②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句子较长,指导学生注意了停顿,就能把句子读好了。)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设计意图: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检查预习还可以了解学生学情,解决了字音,会读课文了,课文的解读、感悟才可以开始。】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一)学法
1.自读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
句一: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图片、联系校园中的松树、所查的资料图片字、画遒劲有力、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遒 : qiú 雄健有力:遒劲。遒健。也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
③从“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体会:借助饱经风霜的脸图片、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风霜、联系资料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了)
④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我们能不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呢?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②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拟人)
③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④读句二。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 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指生填空)
③师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处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入口处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
④再读句三。
(二)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利用工具书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三)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先不急着说,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方法体会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并在旁边写批注。
(四)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2.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3.指导朗读 。
(五)自选第二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赛读。
(六)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1.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千姿百态)
2.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3.发挥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从山腰斜出,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 );有的仰望天空,像在( );有的卧在山间,似乎(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说话后出示黄山松各种品种的图片,也可展示学生所查图片)
4.这些造型太神奇了,看看这段是什么结构?(总—分—总)同学们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
5.出示黄山怪石图后指导仿写:例如写“怪石”,指导:重点围绕哪个字写?(怪)第一句可以怎么写?(黄山石真是千奇百怪。)第二句呢?(生仿照文中第二句说。)第三句呢?
6.如有时间动笔写。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的提高写作水平。针对大多数学生怕写作的特点,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描写其它事物,做到从扶到放,有步骤地指导学困生写作,让学生感觉写作是很简单的事情,从此爱上写作。】
五。谈收获。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梳理的好习惯,学会总结与反思。】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3.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
【设计意图: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充满个性地自由进行综合学习,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学案 4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二、学情分析
黄山是自然名胜,可真正去过黄山的孩子不多,对于黄山松树的奇特,他们缺乏真切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要准备一些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松的姿态奇特,精神顽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松树顽强生长的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名山的热爱。
4、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写海南椰子树。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六、教学准备:黄山风光片断、黄山奇松图片、重点段落链接
七、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
1、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魅力,能让人观
而忘岳呢?就让一起走进黄山风景区,感受黄山风光的神奇吧!
2、“黄山风光”视频片断,引出“黄山四绝”之一:奇松
3、齐读课题,强调读出“奇”。
二、检测预习,理清脉络
1、出示幻灯片(词语),齐读。
2、听写,请一学生读(四个词一次,读两次),一学生在黑板前写,教师巡堂指导。看黑板同学写的词订正。
3、分自然段竞赛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并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
班里谁最需要多读课文?(指名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重在鼓励)
4、课文内容摸底(出示幻灯片抢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请你结合第一课时的初读感知说说: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现在谁来用这样的句式简单概括一下课文内容:《黄山奇松》先总写了……然后具体叙述了……最后概括写了……。(幻灯出示要求)
反思: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整体——部分——整体,注重学生对文本整体感悟能力的培养;根据年段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篇章结构,并有意识往习作能力方面迁移。虽然只是教学环节的一个小步骤,课标新理念却不打折扣地落实。其实,不是刻意,只是当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以有意识进行这方面训练,因此学生篇章结构方面把握较好,这一环节非常顺畅而自然。
二、深入研读,体会奇特
齐读黑板课题:读课题时你觉得要突出哪个字?“奇”,加重点号,再读一遍。据说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两次在黄山流连忘返并写下这样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其中的理由就与黄山奇松有关。那么,黄山松树究竟奇在哪呢?请翻开课文齐读第一自然段。
反思:课题是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明示学生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重点。引入徐霞客除了寻路入文外还考虑到增加一点人文气息。学生因“奇”而起趣,而起探究之心,更明确文本探究方向。引入讲究有效才能实现搞高效。
(一)首尾把握,找出奇特
1、齐读第一段:黄山松树奇在哪?
“读这一段时有哪些词语要重点突出?”(引出板书:数量多、位置悬)松树的“家”有什么特别?(出示幻灯片资料学生默读了解松树成长的艰难)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反思:以突出词语的问式指导朗读,更重要的是暗示奇松“奇”的两点理由:数量多、位置悬。资料的出示在帮助学生领会松树生长不易同时也较到位地理解了位置奇特的理由,学生自然地进入文本就不难。在学生一下子不能准确地找出数量、位置的奇时,引导他们读读“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这几个重点词,学生马上敏捷地说出“多”“位置奇”等关键字眼,在默读松树生长艰难的资料后再读这几处重点,朗读自然而然就带上了情感。
2、指名读第三段:黄山松树奇在哪?
刚才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松树的数量多,位置悬,那么现在除了用语言表达出它的千姿百态我们能用动作来表达吗?(生读总起句和总结句,师读两生表演。生想象齐读。引出板书:形态奇)
反思:多一种朗读方式就多一种表达方式,也就多一种理解的方式。语言、动作、想象三合一,思维的多方位训练。
首尾相接,结构清晰,整体入文,衔接紧密,重点随后呼之欲出。学生在学习时既觉得新颖又有一定挑战性,思维、知识、能力训练有章可循。在这一环节学生表演时他们的动作是准确的“屹立”“斜出”“弯曲”……那么说明他们是理解这些词的含义进而是理解松树的这些姿态的。分角色读是潜意识里让学生了解这一句式特点(总起句——分述——总结句),内化为阅读能力。通过动作表现松树奇态后学生再想象读就有了依据。另外这一形势的表达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读重点,体会奇特
默读第二段: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把这三棵松树分别叫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把相关句段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大家可以看着大屏幕上的提示去读书去思考。
1、说话训练:指名说、齐说(相机板书)
反思:由整体而入局部进行重点部分学习。默读是高段学生重点训练的阅读能力,只有潜下心来默读才能真正地去思考去写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伴随写感受,将阅读引向深层次。屏幕上的读书提示明确学习方向外也提供了一个把话说完整顺畅的结构模式。学生根据提示很顺畅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语言的组合排列以提供的模式把话说到位,落实了内容提炼的语言训练,实用有效。
2、研读重点句,体会迎客松奇特之处
(1)“迎客松”(出示幻灯片、句子)
师:先来看看第一句话,指名读。
这句话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词有哪些?”(“遒劲”,读理解遒劲。饱经风霜(查理解:形容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郁郁苍苍:反义词“草木凋零”“枯枝败叶”)这三个词中哪个词背后的含义更深?(饱经风霜)
想象一下,这棵迎客松有可能经历了那些艰难困苦的生活或斗争?(结合你充满感情的理解,咱们一起把迎客松的饱经风霜仍然生机勃勃读出来)(注意:读好转折点“却”)
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烈日炎炎,隆冬飘雪,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历经了800多个春夏秋冬,饱受风吹日晒,虽然——饱经风霜,……(请刚才那一生读。)
饱经风霜后的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顽强、坚持、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吗?来,同学们读好这句话,让迎客松坚韧不拔的精神长在我们心中。
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又因为它外形的独特,人们又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谁来读读,让下面在座的老师们感受到迎客松的热情)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
(出示无诗句迎客松图片)假如你是一个游客,看到这株饱经风霜依然郁郁苍苍的迎客松你想说什么?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出示诗句幻灯片)。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齐读这段话。迎客松真是名副其实的迎客代表啊。客人迎了上来还没尽到主人的义务呢,黄山上的松树还要陪客、送客呢。来看看陪客松、送客松。
反思:故设悬疑,引出学生有必要理解的重点词语,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研读来理解句子内在含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还“顺手牵羊”将学生理解词语的过程浓缩成三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交还”给学生,那就是“读书理解词语”“查字典理解词语”“反义词理解词语”,充分体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一导学理念。在理解“饱经风霜”这一词语的字面意思后在深入理解它“背后”的含义时,我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对松树生长环境的理解进行想象:这棵屹立在陡崖边的松树有可能会经历哪些艰难困苦的生活?学生就读书感知:风吹雨打、没有水源汲取、没有泥土可供依附、位置太悬很危险、雷劈雪压……有了这些想象,之后的引读与学生的感受就水到渠成、浑然一体了,情感化为语言时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而然就呈现了。不足之处:总感觉学生说得不够具体,只是词的表达而不能进到句的表达,这就使想象的情感打了些折扣。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想到的词句有秩序有感情地表到到位,达到预期目的才是教学机智。
(2)抒情表达,丰富情感。
出示陪客松图片,指名读。
说话训练:假如你是这棵陪客松,请你针对自己的位置和形态特点对游客做个自我介绍。
出示送客松图片,指名读。
说话训练:假如你是这棵送客松,面对即将离开黄山的游客,你会说哪些依依惜别的话?
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齐松的赞叹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反思:这一环节感觉有点过浅,有点表面,因为训练的点很简单。位置与形态都在句子中了,学生只需转化一下角色就可以说,应该针对所说逐步提高说的层次与难度。比如学生很顺畅地按照句中意思说了之后,应该再导向:在陪客时你是怎么想的?或你还可以向客人介绍些什么呢?这样学生的思维深度会得到发展。
3、想象力训练:出示松树图片,学生想象给松树取名字。
引起:黄山松真是——(预备齐)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反思:想象起名字也是教学中一个生成的亮点。学生在前文的深度入文后已经领悟松树“三分形状七分想象”的特点,他们中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形象地为出示的松树图片取了许多有意思的名字,难得的是理由都说得很充分,令人耳目一新。这一设计将课文学习推向了高潮。
三、总结提升
1、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得更加神气、更加秀美,令人赞叹。黄山啊,真是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啊(完成板书:千姿百态、令人赞叹)。
2、作业布置:请把“黄松奇松”绘声绘色地向家长介绍;请学习《黄山奇松》的写法,写写海南的椰子树。
反思:最后的课文概括以板书上的一棵迎客松形象收尾,照应巧妙,感觉不俗。学以致用的作业有效巩固课堂知识点,深化学法,提升能力。
整堂课优点:教学设计巧妙合理,训练点突出明确,重点拿捏到位,主线明晰。教学环节结构紧凑,文本挖掘比较深入,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训练准确有效,情感的熏陶也适当适度。板书形象简练。民主课堂、探究课堂、高效课堂建构意识明显。
整堂课需要改进之处:教师语言教态:严肃有余而激情不足,严谨有余而亲和不够。教学内容可以适度加入写的训练,体现读想结合与读写结合的最佳融合。公开课课堂应使用麦克风,让师生精彩有效传达到听课的每一位老师耳中。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5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美景的录像,谈谈你的感受?
生:千姿百态。
师:请把话说完整好吗?
生: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
生:我看到了风景秀丽的黄山奇松。
生:我看到了千奇百怪的黄山奇石。
生:我看到了风景如画的黄山。
生:我看到了黄山美不胜收的秀丽景色。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板书:黄山)
生:面面相觑。
师:没到过黄山不要紧,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进行一次免费旅游。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关于黄山的资料,谁来说一说?
生: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山上很多松树都有500多年的树龄了,有的甚至有800多年了。
生: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生:.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全世界。
生: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师:同学们准备的真充分,谁还想说?(许多同学想说)那就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吧。(同桌之间交流)
师: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图片)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师板书:奇松,生齐读课题)
师:你们觉得哪个字应该重点强调一下?
生:奇。
师:那就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二遍读重点突出了“奇”。)
师: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先从课题开始,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叫奇松?
生: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
(问题都集中在“奇”上,师在黑板右边写上“奇?”。)
师:解决了这个问题课文你就真正读懂了。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预习的怎么样了?
生:预习好了。
师:先来看看字词掌握的怎样了。(课件出示生字词,指生读、齐读。)
师:词语掌握的真好,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难读的句子,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同样能读好?(课件出示2个句子)
师:先自己读读试试。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指生读)
师: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多音字,是什么?
生:“遒劲”的“劲”。
师:对,这是一个多音字,指生领读:遒劲。(学生齐读2遍)
师:谁来读读第二句?(指生读)
师:读得真流利,这是一个长句子,只要注意了停顿就能读好了。大家一起再来读一遍。
师:课文已经会读了,不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读懂了没有。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
生:课文主要讲了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
师:大家跟我一起写,别忘了“提笔就是练字时”。(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一)学法
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并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只写关键词就行了,但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完整。老师这儿有一个小提示,同学们可以参照一下。(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生读)
师:(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我们先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课件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谁来谈一谈你的体会?
生:我从“姿态优美”体会到了迎客松很美,大家可以看看迎客松的图。
师:对,你是用联系图画的方法体会的。
生:我从“枝干遒劲”体会到迎客松很有劲,我查过字典,遒劲的意思是雄健有力。
师:你是用查字典的方法体会的,你真会利用工具书。
生:我们校园里就有一棵大松树,我觉得它应该算是枝干遒劲。
师: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用的方法是联系生活实际。
师:遒劲还能用在哪些地方呢?(学生没有回答的,看来不太了解。)
师:(课件出示遒劲有力的字画)这就是遒劲有力。这种方法就是联系所查资料,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抓重点词体会。
师:还从哪些词体会了什么?
生:我从“饱经风霜”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生命力很顽强,因为我查过资料,黄山上的松树都长了好几百年了。
师:你真会学习,老师搜集到了一些图片,大家请看(课件出示饱经风霜的笑脸)大家看,这是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他们的皱纹里就写着饱经风霜,他们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但他们却依然笑得那么的灿烂,脸上写着的都是幸福。据我所知,这棵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的高龄了,大家想象一下,迎客松可能经历了哪些风霜?
生:可能经历了风吹日晒。
生:可能经历了干旱。
生:可能经历了洪涝灾害。
生:可能被雷电击中。
生:可能有冰雹,下大雪。
生:可能经历沙尘暴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迎客松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吹日晒,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但仍然长得是那么的……
生齐答: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那你们说奇不奇?
生:奇!
师:你们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吗?(自读、指生读、齐读)
师: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迎客松被称为什么?
生:迎客松被称为好客的主人。(板书:好客的主人。)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有“如同”这个比喻词,把枝干比喻成了手臂。还有只有人才有手臂,所以说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你看的真准。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
生:像主人伸出的手臂。
师: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
生:迎客松。
师: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
生:欢迎来到黄山做客。
生: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
生:边做动作边说:“黄山欢迎您!”
师:让我们一起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大家一起说……
生:(边做动作边高兴的喊)“黄山欢迎您!”
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读出迎客松的热情与好客。
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谁来填填?
生: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奇松。
师: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客厅里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里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二)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学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时用了哪些方法来学的?
生:我们抓住了重点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美和生命力顽强。
师:其实就是迎客松的奇。我们还抓住了一个重点句,是什么?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把迎客松比喻成好客的主人。从这句话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热情好客。
师:那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用了查字典的方法。
生:联系图画体会的。
生:联系上下文。
生:还联系了资料。
生:还加上了想象。
生:还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的。
师:对,同学们运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热情好客,其实也就是迎客松的奇,
(三)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师:(课件出示陪客松和迎客松图)谁知道这两颗松树叫什么名字?(许多学生举手想回答)老师现在不用你说,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可以同桌两个一起学,也可以小组内合作,更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一起学,待会请同学上来谈理由。
(学生开始自学,气氛很热烈,学习氛围很浓厚。)
(四)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师:猜猜这棵是什么松?那棵是什么松?你的理由是什么?想说的上来指着图说。
生:我认为这棵是陪客松,这棵是送客松。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棵很像一个绿色的巨人,枝干比较直,长得也很壮。我用的方法是抓住重点词“绿色的巨人”,还联系了图画来体会到的。(师板书:绿色的巨人)
师:另一棵呢?是什么松?谁上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棵是送客松。你看它枝干盘曲,伸出的枝干长长的,好像在送客人一样。
师:你抓住了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盘曲”,大家看图,这棵树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
生:我认为这棵是送客松。因为它看上去活像一盆“天然盆景”。
师:找的真准。(板书:天然盆景)。你判断它是什么松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抓住重点词语“天然盆景’体会的。
师:我们见到的盆景都是怎么来的?
生:我们见到的盆景一般都是人工修理出来的,而它是“天然盆景”,所以我体会到它很奇特。
师:对,陪客松和送客松也很奇特。
师:黄山松这么奇,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的“齐”读出来呢?
生:想。
师:那下面就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愿意读哪句就读哪句,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你最高的水平,一会老师和你们一起比赛,看谁读得最“奇”。(学生积极的练读,读得很投入)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自己?(根据学生自愿,选出了三名学生,分别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读得非常有感情)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不敢读了,快为自己鼓鼓掌吧,看吧,你觉得自己行你就一定能行,要敢于展示自己,有自信。
师:谁还想读?(许多同学举手)
师:都想读啊?那么我们就一起随着音乐美美的读,读出黄山松的奇!(课件出示伴有音乐的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师:黄山松还“奇”在哪儿?(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默读这段话,用词来概括。
生齐说:千姿百态!
师: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师:下面,就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填一填下面这段话,小组内先练习着说说,能说一句也可以。(课件出示说话练习: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有的从山腰斜出,像;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有的仰望天空,像在;有的卧在山间,似乎……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生: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一个巨人俯瞰黄山风景。
生:有的从山腰斜出,像主人伸出手臂邀请大家来旅游。
生: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像危险的吊桥。
生:有的仰望天空,像在观赏美丽的星星。
生:有的卧在山间,似乎一条巨龙盘曲着。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视频播放,激趣导入
1、播放黄山风光片,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的风景吗?
2、激趣导入:在黄山“四绝”中,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它们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为此,老师特地制作了一个网站,里面搜集了许多有关黄山奇松的资料,而且里面还有一篇介绍黄山奇松的文章写得特别美,只要同学们进去看一看,相信大家一定能够解开心中的谜底,保证你们不出教室门,尽览黄山景。听老师这么一介绍,同学们是不是很想进入看一看呢?
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展示学习目标。(利用投影仪在大屏幕显示)
①仔细读一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选择文中最美、最生动有趣的一句话好好读一读,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②边读文章,边查阅相关资料,把你认为黄山奇松最神奇的地方说给同座位听。
2、学生自主学习。(学法指导:你可以先读读课文,再看看有关资料,也可以围绕问题先看看有关资料,再去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好!你们通过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
三、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这一环节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文,去解决问题。】
四、汇报评读,点拨提高
1、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①“迎客松”的句子: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欣赏介绍:“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探究: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品读:面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②陪客松: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探究:为什么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品读: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师语: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面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么说呢?
3、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通过阅读,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探究创造,拓展迁移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黄山奇松》的作者一样去创造美。
(出示黄山怪石图片)
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2、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3、作业: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我建议你们课后上网浏览黄山的网站,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可以进行合作,制作一张电子小报,好吗?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拓展迁移。《黄山奇松》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课堂练笔训练扎实有效。布置的作业学生很感兴趣,探究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也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7
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法:
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2)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
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习。
《黄山奇松》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⑴、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指名说)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
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⑶、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⑷、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9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多媒体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借助多媒体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说教法
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课文内容,探究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便于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二)、质疑启思,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到本课的重点内容
播放四绝的图片,在这四绝中,人们却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完后,让他们再看课题,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学生回答:奇)那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黄山松奇在哪里?)这样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奇松,他们奇在哪里?(学生读后讨论)这样让学生人情入景,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三)、重点引读迎客松
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课件图文结合,让学生找出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通过找句子,再找词语来完成。学生交流讨论后,从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然后再用激情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其中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从指导他们读好词语着手,然后再读好句子,最后读好写迎客松的整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从着手句子到品读词语,最后到整段文字。从品词析句中,进行感情积淀,为感情朗读服务。
(四)、自学另外两种松,选择一种你更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简单归纳了一下学习迎客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自学另外两种松,然后再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它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读出这两种松的奇。在这一环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增强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观看其它松的图片及录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讨论你想象中的其它形态的松。用直观的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便于更深地理解本文。
(六)、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回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述本文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而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本环节的实施。
(七)、课后延伸,拓展训练。让学生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刻的松,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它写具体、生动。学完课文后,更有利于指导写作。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10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 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你喜欢哪一棵,找出句子,大声朗读几遍。
4、交流
5、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把松树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么的亲切、友好!请你也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介绍你喜欢的朋友,说说它长得怎么样?生活得怎样?友情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1、加上自己的想象语言复述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3、用表演的方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l迎客松:
1、出示句子:“迎客松……生机。”
a、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看迎客松的图片边适当引导,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是啊!这棵迎客松屹立在黄山上已经一千多年了,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但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是一棵多么——的松树啊!你能把它读好吗?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2、出示句子:“它有一丛……象征了。”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b、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c、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
位宾客,欢迎你们!”
d、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
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e、学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
(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过渡: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
l陪客松
1、(出示课件:陪客松图片)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读着,读着,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练读、感悟)
2、在学生的汇报中欣赏“绿色巨人”,感受它的高大。
3、绿色的巨人:把陪客松比作“----”, 板书:绿色的巨人 这样写好在哪里?出示课件(去掉“绿色的巨人”):边读边想,如果没有“绿色的人”,效果有什么不同?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4、朗读训练
l送客松
1、(课件)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能介绍介绍吗?看看书,再看看图,先练说一下。
2、请同学上台以游客的身份介绍送客松,要求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在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依依不舍,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告别的话)
3、朗读指导: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4、小结:迎客松,郁郁苍苍,枝干斜伸,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天然盆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以下黄山松树的神奇吧!(配乐朗读第二段)
(三)欣赏画面,驰骋想象
1、 同学们,在玉屏楼上其实除了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录象
2、这么多的奇松翠柏,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黄山奇松真是——。
3、游戏激趣。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棵松,配上一段解说词,听了你的介绍,让大家猜猜是哪棵松?
学生上台点击。
黄山松千姿百态,造型独特。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从山腰斜出,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 如同————————————————;
有的仰望天空, 像在————————————————————;
有的卧在山间, 似乎———————————————————————
4、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同学们,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分享一下。说不定,听了你介绍,他们暑假带你黄山游玩呢。
教后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画想象 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 体验 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以实引虚 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1
设计理念:《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它被誉为(跟说:“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即(跟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投影展示黄山四绝图片),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跟说:“情有独钟”)。(多媒体展示黄山松)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黄山,我们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奇)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松?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
1、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奇松?
(指名回答,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想不想看一看?
(一)、迎客松
(多媒体展示迎客松图象)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呢?
句一:
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③“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④“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用这个词我们还能形容什么对象呢?(指名说:建筑、人物……)瞧!从老爷爷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那我告诉你,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它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受比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比喻、拟人)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③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由一位同学主笔,帮迎客松拟一份欢迎词,并想一想,它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贵宾呢。(小组讨论交流),现在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表演)
④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它读好吗?请同学们先练一练,呆会儿我们比比,哪棵迎客松最热情。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③你能用“不仅……而且……”把它的意思也表达出来吗。(指名说)
④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迎客松小结:1、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迎客松你真神奇,你真美!)
2、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吗?(齐读)
(二)、陪客松
过渡:你还想看看什么松?(陪客松)。(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① “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②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三) 、送客松
过渡: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从这儿我们感受的它的神奇。
②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
③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④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四)、玉屏楼
过渡: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齐说) “奇”,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谁先发现?(指名说)“玉屏楼”
②对!就是玉屏楼,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所以它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也就说此处是黄山松独一无二的、最妙的观松处。
第二自然段小结:现在,我们多么想登上玉屏楼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名松啊!我请一位同学带我们去,好吗?(指名)请你为大家美美的朗读第二自然段,把我们带上美丽的黄山,老师给你配上音乐。(配乐朗诵第2自然段)点评:谢谢你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黄山,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无穷的风采。
四、其他松
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出示:(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2、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3、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4、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呢?指名说(黄山的松有的……有的……还有的……它们真是千姿百态啊!)
5、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7、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8、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五、总结全文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屏显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①同学们,看了这神奇美丽的黄山奇松,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②我想,假如我是一位诗人,我会写一首感情奔放的诗来赞美黄山,那么你呢?
练说,出示:假如……我会……
六、作业。
过渡:相信同学们看了黄山的奇松有很多体会,但却没有机会说,下面就让我们以作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吧。
1、模仿文中“迎客松”的写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松树写下来。
2、把自己喜爱的松树画下来。
附:板书
20、黄山奇松
迎 客 松
三大奇松 { 陪 客 松 奇
送 客 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12
一、初探“奇”
1、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黄山松奇在哪?)
2、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黄山松奇在哪?生自由说
3、书中是如何概述黄山奇松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幻灯片)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谁来读这两句话?你们听懂了什么?
二、再探“奇”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作者选择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今天,我们来到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欣赏这三大名松。
1、(幻灯片)默读第二小节:
用——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2、(出示迎客松图片)作者如何描写迎客松的。
(幻灯片)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迎客松奇在哪?生根据内容谈理解。把你们的理解读进句中。
3、人们这样评价这棵松:(生齐说)
(幻灯片)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师介绍)迎客松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堪称黄山奇松的代表。迎客松的形象体现了黄山的奇美,体现了黄山勃勃的生机,体现了黄山面临种种磨难所展现的顽强生命力。
4、再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应该有更深的感悟。谁再来读一遍。
5、好客的迎客松不光热情的迎来了宾客,还为宾客配了一位导游——绿色巨人陪客松,它可是一位称职的导游,一边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一边为游客做详细的介绍。想想,如果你是那位绿色巨人,你会介绍些什么呢?(生自由介绍)
6、在陪客松绘声绘色的介绍下,游客们沉浸在黄山迤逦的风光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暗,黄山另一位好客的主人——送客松会把你送下山。送客松又是怎样的英姿呢?(出示送客松图片)
(幻灯片)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送客松又奇在哪呢?生根据内容谈理解。它会怎样向游客告别呢?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11、体味着黄山奇松的热情,回味着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宾客心中热情激荡。
(幻灯片)黄山松真__啊,(奇)
怎不令人_______!(流连忘返、恋恋不舍、情有独钟等)“情有独钟”这个词反应了什么?(反应了作者对黄山奇松喜爱至极点)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配乐朗读)
三、感悟情谊
黄山奇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
(幻灯片)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从两个更加你体会到什么?读出对黄山奇松及黄山的满腔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小练笔
(出示黄山部分奇松图片)
黄山除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还有卧龙松、倒挂松、团结松、龙爪松、探海松、孔雀松,黑虎松……应有尽有,而且千姿百态,各俱神韵。今天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神奇的笔把我们喜欢的一棵松写出来。(生完成小练笔,音乐伴奏)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1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对于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1、位置奇
(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
(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说话想象训练: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每天不知要迎接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指名说)
⑶小结: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引导学生对迎客松有初步总体的印象。)
同法相机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三、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
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
2、引导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1、“五一”长假快到了,溧阳的天目湖旅行社准备开辟“竹箦——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2、交流汇报。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3、你知道黄山“四绝”还有那些优美的姿态?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笔。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或其它“三绝”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14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课文内容。
2、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关于黄山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黄山奇松》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通过《黄山奇松》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赏读品味,感受黄山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3、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语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黄山的奇和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网络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使用的道德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家庭条件、地区差异等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
同时,因为学生已具备熟练的上网操作技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顺利进行网上浏览,网上收集信息,网上交流,并且可以在课后通过发e-mail的方式在同学间进行交流或向老师提出课堂上未能解决的疑问等。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本课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我自行设计了一个《黄山奇松》的学习专题网站。最后,还要求学生能利用我们提供的搜索引擎,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习惯。
教法设计: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研究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相互整合的学习环境下,我们的学习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确定本课堂的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协作学习。让学生自己组合,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上网搜索,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意义建构。
4、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语言或者互发e-mail来实现学习成果的交流。
五、教学媒体设计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低,网上不健康内容突然侵入等原因,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由教师上网搜集大量关于黄山的资料,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并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网络教材。
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在制作《黄山奇松》网络教材中,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黄山概况”、“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季”、“著名景区”等超链接,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我还搜集了大量的黄山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另外,在网络教材中,我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文人墨客赞美黄山的诗篇,有黄山的历史、传说、典故、风俗等人文景观,有对黄山景观的具体说明……这种“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生问好。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0课《黄山奇松》(板书课题)。
3、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大家进入“课文再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4、学生自主学习。
5、汇报自学情况:
(1)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设计思路]:问题是研究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它更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作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去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我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如“黄山概况”、“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季”、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网络教材的阅读,能够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通过网络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设计思路]: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合作探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切磋,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进入课文。
1、对第一自然段的汇报,解决“黄山为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这个问题。
注意点拨: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2、对第二自然段的汇报,解决“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1)对“迎客松”的汇报。
注意点拨:
①迎客松“奇”在哪儿?你觉得作者描写得怎样?迎客松面对游客的到来会说些什么呢?
②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③品读课文: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2)对“陪客松”的汇报。
①陪客松“奇”在哪儿?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②品读课文:陪客松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对“送客松”的汇报。
①送客松“奇”在哪儿?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送客松目送着游客会怎么说?
②品读课文: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3、对第三自然段的汇报,解决“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呢?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呢?”这个问题。
(1)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汇报。
(2)品读课文: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用包含赞美的感情读一读。
4、配乐朗读
听了你们的汇报,黄山奇松令我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多么想和你们一起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你们愿意吗?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搜集整理,探究创造]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黄山奇松》的作者一样去创造美。
2、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边游览边介绍,把学习所得利用计算机制作成演示文稿、word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3、学生通过网络教材查阅资料,整理完成作品。
4、鼓励交流:同学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吗?你们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老师,发送给同学,让他们给你提出修改的意见。
5、师生交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
6、老师通过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
7、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网上发表。
[设计思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架设一个展示的平台,用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互联网等设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在《黄山奇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成果,指导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用e-m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也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还可以将作品在网络上发表等。
[总结谈话,展望未来]
同学们,通过今天网络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利用网络资料来阅读课文,而且初步学会搜集、整理资料;我们不但学会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而且学会了和别人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学习的氛围,为我们明天能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山奇松》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图片。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板书)。只要你来到黄山上,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2、那么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下加着重号)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黄山。
(二)感受名松,学习第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去寻找一个最妙的观松处,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请你用书上的句子回答。指读第二节第一句(出示句子)。
看,这就是玉屏楼,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也是大家公认的理想的观松处,你能把这种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出来吗?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描写顺序能不能颠倒?
4、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感受特点)
5、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1)姿态奇
a、相机理解“遒劲”并读好这个词。
b、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起立,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2)精神奇
a.除了这种姿态奇你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理解“饱经风霜”
b.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谁能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c请大家想象迎客松在1600多米高的悬崖上生长,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暴雨如注,雷电交加的时候迎客松——;寒风呼啸,飞雪压顶的时候迎客松——)
据说它已经生长了800多年,得经历多少的风吹雨打,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饱经风霜,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d好,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顽强,读出它的活力!
(“饱经风霜”这个词稍慢些,读出它的沧桑感)
过渡: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旺盛,姿态是那样的奇特,所以——齐读“如今,这棵——”,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棵迎客松也象征了什么?(热情好客的黄山人民)
(3)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齐读)
(出示)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
6、猜图品读“陪客送”
(1)学到这儿,我们不妨轻松一下,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那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
a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在你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齐读句子。
b“送客松”
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送客松有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黄山、大自然)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
c现在,你能完成这个填空了吗?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送客松”。
7、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玉屏楼前欣赏了黄山的三大名松,现在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三大松奇特的风采!
8、争做小导游
(1)同学们,黄山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落落大方,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准备交流(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3)学生介绍(出示名松图)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齐读弟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吗?不过看时老师还想请你们给它取个名,再用几句话把它的奇特之处介绍给游客听。
3、出示各种松树图。
4、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5、完成填空:
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6、这么多的松一棵有一棵的姿态,每一棵都不同,真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秀美。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指板书)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此时老师又不由得想起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玩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今天我们感受了松之奇特,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么们能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去查找、搜集、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去介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课后做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3、收集资料,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1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6课《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读准读通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感悟三大名松的姿态美,体会作者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假期生活五彩缤纷,多姿多彩,这个假期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哪里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游玩,领略一下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板书并齐读课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从课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
2.抽生读词。
陡崖屹立遒劲情有独钟姿态优美
盆景宾客蟠曲饱经风霜充满生机
重点订正“劲”的读音,此处读“ jìng ”。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二段,感受奇松。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划出描写三大奇松的句子。
2.感受迎客松的`奇,抽生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从文中的语句可以看出迎客松奇在哪里?
形态奇:
①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手臂,伸出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课件出示迎客松”
②此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大家伸出手臂,五洲四海的朋友来了,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精神奇:(生命力旺盛):
①“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说明什么?(生命力旺盛)“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知道这个词意思的?谁能用这个词语说几句话?
②文中说迎客松饱经风霜,据说迎客松已有1300多岁了,请你想象一下,这棵屹立于黄山之巅的千年松,可能会经历那些磨难?
③指导朗读“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一句。“饱经风霜”一词要用凝重的语气读。“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也要重读强调。
④欣赏古诗:
曾有古人作诗赞叹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把你的敬意融入到句子里读一读,好吗?
⑤“乃至”可以用哪个词换一下?为什么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⑥迎客松姿态奇特,生命力顽强,是我们哪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迎客松姿态奇异,是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生命力顽强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所以迎客松走出了黄山,走出了安徽,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矗立在人民大会堂会客厅的墙壁上。1997年,中华人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去世之后,央视精选画面要为邓爷爷送行,迎客松就担此重任。
⑦此刻,望着这样一株令人称奇的树,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⑧带着赞美的思想感情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⑨总结作者描写迎客松的写作方法。(先写实,再联想)
3.默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思考陪客松和送客松奇异姿态是怎样的,作者把它们联想成什么?
4.三大名松的姿态奇特,顽强生命力令人折服,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这部分句子,让他们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里。
5.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6.分组自由背诵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
(二)师范读,学习课文第三段。
1.范读第三段,要求学生找出两个词语,补充板书,并说说理由。
2.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想一下黄山松的奇特姿态还有哪些?生想象练说。
三、拓展延伸,想象练说。
出示探海松、卧龙松等奇松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画面,仿照课文第二段作者描写三大名松的方法,选一株或几株松树,说给同学听。
四、回顾总结,升华主题。
1.浏览课文,看看整篇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2.黄山松“奇”在哪里?
3.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美,有神奇的九寨,甲天下的桂林,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五、布置作业,实践体会。
1.继续背诵课文第二段。
2.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小导游,条件是普通话标准,口才好,能把三大名松的特点说出来,有条件的同学请浏览下面这个网页,设计一段导游词。
《黄山奇松》教学案 17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绘了黄山松的奇美,在记叙时又是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来让我们感受黄山松的“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必须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图文结合,感受奇松
(第一句教学略)
1、过渡:在玉屏楼前看到了哪些奇松?
默读后交流,并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这三大名松各有独特之处,分别找出描写它们的语句自由读读,你最喜欢哪种松?
3、学生自学,想想:你喜欢它什么?然后再读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在自学时,学生带着欣赏的语气读着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有目的的在品味着一些词语,为后面的交流作好铺垫。
4、师组织讨论交流
交流时,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他们,按学生的回答来灵活设计课堂上的教学顺序。
迎客松
(1)你喜欢什么松?请喜欢这种松的同学一起来读描写它的语句。
(2)谈感受,迎客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瞧,(课件点击)这就是迎客松,看了它的样子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迎客松是三大名松之首,独具特色,让学生读了句子后讲出头脑中的印象,让他们有独立思考文本的空间。之后借助媒体图文结合,彻底地去品味作者描绘的迎客松的奇,应用的方法是抓重点词的理解,反复诵读。
陪客松
(1)这就是陪客松,请喜欢陪客松的同学一起来读读他的语句。(课件点击)
(2)读着这样的文字,看着陪客松,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
这的“说”有两层理解,可以理解为读即以课文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说自己的感受、心里话,问题设计浅显,学生很容易抓住“绿色巨人”来感悟它的高大、美丽
送客松
(1)这就是第三大名松。(课件点击)如果你是这棵送客松,该怎样向游人介绍自己呢?要想介绍的好,请先都读读描写它的句子,抓住他的特点试着说。
(2)交流
这里创设了一个小情境来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自我介绍时用不同的语言诠释了他们对文本的相同理解,为课堂增添了生趣。通过看图形象理解了“枝干蟠曲”“天然盆景”这两个词语,感受了送客松姿态的独特。
二、学习写法,激发想象
提示:作者之所以把三大名松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不但抓住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请你们找找看,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句子?
实际上,想象力每个人都有,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课件点击)
请把自己想象成你最喜欢的一大名松
我是古老的迎客松,我面对宾客们,热情地说:“。”
我是巨大的陪客松,我陪同着游人,自豪地介绍:“。”
我是独特的送客松,我向着游人,挥手告别:“。”
作者能把三大名松介绍的如此形象与他丰富的联想,惟妙惟肖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写作中同学们缺的就是多彩的想象,抓住这一时机再次体会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练习时也反映出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有的同学还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还结合了课外知识来充实内容,讲得精彩。
三、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是黄山上最亮的风景点,在脑海中展现他们的形象,让我们配上音乐,再美美地读读吧!
通过想象诵读,在古典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防止在理解课文是少数同学肢解课文内容的现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1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网络教学,让学生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马上就要“五一”劳动节了,有没有打算出去游玩呀?你准备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哪儿呢?为什么想去哪呢?(学生畅所欲言)
2、今天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五一”旅游的好去处,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媒体出示“黄山”两字)那里的松、石、云、泉都非常有名,大家想去吗?
现在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先出现黄山松图片,然后逐渐出示特写的“奇”字)
3、齐读课题后学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指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根据读书要求评价)
3、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看边思:黄山松奇在哪?
4、交流(1)位置奇(提示: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回答后齐读最后一段)
(三)品读体会
1、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让我们一起到曾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去观松,在那儿,你会看到哪些松树呢?
2、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1)学习迎客松:
①细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理解:“遒劲”“饱经风霜”
看图想想“郁郁苍苍”是说这棵树长得怎么样?你能换个词吗?
指导读该句。
②指读第二句:这句话是写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它名字的由来)
指导朗读
③师读第三句,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请用上“不仅……而且……”
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仅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人们只要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
指导朗读。(“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迎客松的奇、美以及对它的赞美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自行试读、指读、齐读。
⑵学习陪客松
过渡:迎客松是那样的奇美,那陪客松又是怎样的呢?
①指读有关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②说说你认为陪客松的奇特又表现在哪呢?
③看图
④读:要求把它的奇读出来
⑶送客松又奇在哪呢?
①自由读课文
②指答 看图理解“蟠曲”并与迎客松的“遒劲”作比较
③感情齐读
3、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奇。
齐读第二段中描写三松的句子
4、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让我们去一饱眼福,好吗?
学生观看录像。
5、引读:看完这一画面,我们不禁脱口而出:黄山松真是——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是它们装点着整个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难怪人们会对它——情有独钟。
(四)走进黄山
过渡:黄山四绝中其他三绝也是别有情趣,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学生观看“怪石”及“云海”。
2、谈话总结: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峨眉的秀丽,雁荡的巧石,丹霞的崖谷,嵩山的锐峰,恒山的浑厚,黄山都兼而有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光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五)作业设计
你想去黄山旅游吗?
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行动,写一份建议书,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黄山,把去黄山的理由写充分,可以吗?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情“奇”。
设计思路:
抓住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层层品读,感受黄山松的形神奇特;人松合一,感悟黄山松的独特情感。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黄山奇松》。
上课。同学们好。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请准备好笔和纸,听写几个词语。
请对照大屏幕,全对的请举手。
出示:
潇洒挺秀遒劲蟠曲
郁郁苍苍绿色巨人天然盆景千姿百态
检查并订正。
2、�
这个词不仅容易写错,也容易读错。请你读。你也读。一起读。
3、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谁的?(黄山松树)
二、揭题抓“奇”,初读印证
1、你们是否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只用一个字概括了黄山松树的特点,那就是——奇。
2、通过预习,你印象中,黄山松树的什么最为“奇特”?
3、让我们再次读文章,揭秘黄山松树的“奇”,找到你觉得最为奇特的描写,画出相关的语句。
4、自由朗读课文。
5、分享:你从哪些描写感受到它们的。奇?
你先来。请你补充。
还有吗?
6、老师发现,刚才很多同学找到的句子都是有关三棵松树的描写?它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板书)为什么呀?
哦,它们的名字奇特。来,读读它们的名字,从名字中感受到什么?
你来黄山游览,有人欢迎、有人陪伴、有人相送,这奇特的名字让我们有了别样的情感。
看来,你有不同见解。它们的姿态十分奇特,你还发现它们的名字与姿态有关。
7小结:我们来对照一下,前面哪位同学的分
三、关注“奇”松,感受写法
1、黄山松如此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把目光聚焦在这三棵松身上呢?除了它们的“奇特”,还藏着什么呢?下面随着作者的笔触聚焦到三棵松树,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看是否能读出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填空式背诵。
(1)它有()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地手臂,好像在跟游客()。
(3)师生合作朗读。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3、说说发现。小结:三句话有共同的特点,前一句是松树的姿态的描写,后面的内容a+都是由此产生的联想。
4、那如果老师把这位子换一换,你们看行不行?
小结:看来,抓住不同姿态的特点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合理的联想才是锦上添花。这是隐藏在文章中的秘妙。让我们再次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感受黄山松的情。
四、迁移练笔。
1、师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的是黄山三大奇松的风采。其实,黄山的每一棵松树都有自己的姿态与情趣,请看——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句话里也藏有秘密,请读一读,说说发现。请你结合这句话,选择一组姿态产生合理联想,写一写。
2、学生练笔。
3、小结:一个个精妙的词语赋予松树生命,一处处生动的联想赋予松树灵性,这是为什么?
明白了,你们和作者一样,对黄山、对自然充满了热爱。同学们,万物生长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正因为有人用心去观察与体会,才使它们的生命变得更为精彩。相信你们今天的欣赏与赞美将使它们变得更为美好。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的黄山,除了奇松,那里的怪石、云海、温泉同样闻名于世,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三篇文章正是描写它们的。课后请你们对照阅读,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
黄山奇松
遒劲
迎客松
陪客松姿态联想热爱
送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