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健康(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什么是心理健康(优秀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办公室三个人另外两个人关系很好】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什么是心理健康 1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斌带领的课题组经过两年跟踪研究认为,练习书法能降低儿童心理焦虑水平,有助于儿童控制情绪,使儿童的性格更平和,思维更开阔。

为什么书法练习会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周斌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有“虚静态”和“炽情态”两种心态。前者需要儿童聚精会神,这对提高儿童情绪的稳定性、培养平和的性情具有积极影响;与此相对,炽情创作则是激情奔放、欲罢不能的心态,这对提高儿童思维的开阔性具有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在练习毛笔书法时,需要留意每一个书写动作,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缓解精神紧张,激活儿童大脑皮层,调节他们的`心率、呼吸、血压,降低心理的焦虑水平。同时,通过调神调息等一系列过程,儿童能体验到一种轻松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什么是心理健康 2

内容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要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学校要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心理素质

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具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成功的前提。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历程观察感悟,总结其主要表现如下:

1、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及家庭环境条件对孩子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例如:双亲离异的家庭,严重摧毁孩子的心灵。还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尖子生、请后进生;学校生活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乏味,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是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3、学生个体差异。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意志方面一般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的学生时常表现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另外性格方面的因素,也是造成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骄傲自负性;自私狭隘性;自卑怯懦型。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情绪变得孤独、忧虑和苦闷抑郁即被视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意志消沉,成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幻想与所谓的“早恋”问题等。

二、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老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老师“不仅仅是人类知识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起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积极影响。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学校要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课堂是治愈这一“症结”的最佳阵地。通过专门教育的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笔者认为,应把国家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必修课”真正落实到基层。它不仅针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对全体中学生,做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的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3、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集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或训练,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加强教师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俗话说的好“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想教好身心健康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但当前教育系统对教师的心理培训确实不敢恭维,而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对现状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那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笔者以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身份恳求政府及各级领导关注教师的心理培训。

总之,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使他们认识结构,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人生有合格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什么是心理健康 3

心理平衡不等于心理健康,怎样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呢?心理平衡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的基本是心理平衡。

在职场奔波,也许激烈的竞争和冷酷的考核快把你压弯了腰,没办法,这就是工作!一切都还得继续。周日晚上焦虑过后,新的一周照样开始;实在不想再看见老板那张脸了,每天还得照旧毕恭毕敬……还能改变什么?只有心态。其实,心态变了,心理健康了,人就会跟着变。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要有生活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2、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丰富自己的生活。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便更新知识结构,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8、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

别让心受累

心理不健康者,常常都有心理压力或者心理疲劳的症状。心理压力若长时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那么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心脏病、高血压、头晕等,都与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有关;其次,心理压力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忧郁、焦虑、对人具有攻击性等等各种不良心态,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心理压力产生时,如果不加以调适与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当你感到烦躁、郁闷、紧张时,不妨采取正当的宣泄法、运动法、旅游法、倾诉法等进行疏导。

1、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

2、沉默有助于降压,在没必要说话时最好保持沉默;

3、放慢生活节奏,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

4、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做错了事,不要耿耿于怀,其实谁都有可能犯错误;

5、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

6、对待未来要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心理平衡不等于心理健康

人们通常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其实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平衡与适应的状态,它是心理两极中的中间位置。如果说“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部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但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其实,这两种人只能叫没有灵魂的躯壳,或者叫做有教养的市侩。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事物。

摘下有色眼镜挥别忧伤情绪

压力和焦虑所带来的自律神经失调也困扰着许多人,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无力、脖子僵硬、不易入睡、容易做梦、口干舌燥、胸口郁闷、有时心跳很快好像喘不过气、有时则是腹胀、胃酸过多、食欲不好、有时燥热、有时则是手脚冰冷、习惯性拉肚子或频尿。如果有这些症状,却又找不出什么原因,很可能是自律神经失调。心理学家埃默提出了“三A法”:

明白:首先要承认自己精神上抑郁;其次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言行举止有无异常,以及感觉思维的差别和身体反应等。

回答:要学会每当产生一个错误时,及时地予以识别并记录下来。询问自己:“这会是真的吗?”然后再问自己:“从另一个方面该怎样看呢?”

行动:如果你感到不被人注意,那你就换一个新方式;如果你在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则应修一门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或者寻找新的工作。还要多计划一些活动,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

什么是心理健康 4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xx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事实一再表明,满足合理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受到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人的心态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化,甚至铤而走险。

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或罪错行为,绝大多数都与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有关。学校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敢策建立起来的。正规的、完善的教育系统。因而,就满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

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 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 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

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3.及时调治 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