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教学反思优秀16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
《日月潭》教学反思 1
《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描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为了解救被恶龙吞吃的太阳和月亮,用金斧头和金剪刀为民除害,最后化做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侯在潭的两边。
故事凄美动人,情节并不复杂,在上这节课时,我便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来自主学习课文的各段内容,并且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梳理课文脉络。于是,学生们四人小组就忙活开了,待到汇报时,各组争相发言,百花齐放。
有的标题是:想法擒恶龙—恶龙躲潭底—挺身杀恶龙—恶龙被降伏
我的点评:孩子们颇有创意,会以小小标题的形式,根据课文故事的发展顺序去编写文章结构,真不错!
有的标题是:起因—恶龙吞日月 经过—英雄降恶龙 结果—恶龙被制服
我的点评: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佩服孩子们的清晰思路。
孩子们的发言还有很多很多,有的是以抓住任务的动作来编写,有的是以人物的行为并结合品质来批注,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着,于是灵机一动,把自己按部就班的板书改动一下,结合孩子们的意见,于是就变成了:
恶龙吞日月,天地黑一片。聚众想办法,英雄挺身做贡献。恶龙被降伏,英雄变青山,长留日月潭。披荆斩棘过难关,精神驻心间。美名代代传!
孩子们看着我写的朗朗上口的板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有个学生挺认真地站起来说:“麦老师,我觉得‘英雄变青山’的‘变’没有‘化’字用得好,‘化’字非常恰当地体现出英雄的高大形象。”哇!真不可小看这些聪明可爱的孩子们,于是我立即虚心接受意见,把“变”改成“化”字。这也可谓是“推敲推敲”吧!看着这样的板书,孩子们大声自豪地朗读起来。最后,他们还不忘夸我一句:“老师,读了这个新颖的板书,我很快记住了课文的内容。真好!”
是的,我也觉得真好,板书是文章的眼睛,同样也可以充满人文的色彩。
日月潭教学反思 2
一、引学生细细地“品”《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
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如品读第一段的第三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能浅显地感觉到这句话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却说不出所以然。这时,我让学生再读,读后看看图,再来体会哪里美,学生就能感受到“树木茂盛”很美、“群山环绕”很美、“许多名胜古迹”也很美。并且学生还能用动作演示的方法来理解“群山环绕”这个难点词。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教师的示范品读意在情激情中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品”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品”中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能力。
二、让学生真正地“活”。
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在引导。相信学生能把书读好,一次没有读出来没关系,让他们继续读,直到能读出来为止。如“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这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觉着美,可是到底怎么美却感受不到。这时我就让学生再读,并且边读边看图体会。果然学生自己通过读、看,感受到了“湖水碧绿”很美,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读法,并鼓励他们再读看能不能又有新的体会。于是,学生又通过自己读感受到了“很深”也说明日月潭美。就通过这样短短的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读书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一个结果。这种过程就是一种活。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在这节课中努力追求的。
《日月潭》教学反思 3
本周有幸听了蒋老师上的《日月潭》这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蒋老师的精彩和细心,让我受益匪浅。蒋老师的课完全按照我们沂南三小的“先学后导,自主发展”教学模式进行,实用、有效,课堂效率高。下面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
蒋老师揭示学习目标,表达简明、具体,学生一目了然:了解日月潭的位置、名称来历,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既有知识目标,又有情感态度目标;目标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不偏不高不低,符合课程标准及课本要求。
二、教材处理
蒋老师的课知识体系把握准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内容定量妥当,蒋老师将感悟日月潭的美景作为了一个重点,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同时贯穿着词语的理解,朗读的指导,全面规划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朗读能力,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1、揭示目标,导入自然,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蒋老师都是从出示日月潭,日月潭的特点入手。
2、蒋老师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科学,结构严谨,节奏适中,蒋老师注重了利用课本插图向学生展示了日月潭清晨,中午和蒙蒙细雨时的不同景象。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在指导生字认读时,蒋老师利用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屋内白茫茫的玻璃,理解什么是“朦胧”,并让学生回忆晴天时,透明的玻璃,对比理解文中的另一个重点词语“清晰”,调动学生感观,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激发学习兴趣。
3、蒋老师注重了学法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蒋老师的学法指导:
日月潭在哪里?用“”画出,用“”画出�
整节课中,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态度端正,能快速明确学习目标,紧张地读书、练习、讨论。蒋老师的班级学生常规训练得很好,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认真,秩序井然。
四、教学效果
蒋老师的课教学效果好,当堂训练的内容学生都能较准确地完成,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如要说缺点的话就是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有些短,能让学生动手写一写,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堂课都上得很成功。
《日月潭》教学反思 4
日月潭一文清新优美,文字通俗易懂,孩子很乐意学习。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日月潭》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日月潭》教学反思一
一、教材简析
《日月潭》描绘了中国台湾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中午、雨天的不同风光。本文文质兼美,五个短小的自然段生动和谐地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情境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景之美、文之美的品味,激起学生对日月潭及中国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
二、设计思路及不足
在识字环节中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识字,而且难度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慢慢的由认读加拼音的字到去掉拼音后的认字,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就把文中的字认识了。
在课文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图片,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风光。
在教学日月潭名字的由来时,我运用了日月潭的平面图让学生更象形的知道了为什么这个湖会叫日月潭,并让学生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说一说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这样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为此,我设计了指名读,自由放声读,男女生赛读、找伙伴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并在老师适时的点拨下,体会和感悟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第三段,指导学生在读熟、读美的基础上,练习了背诵。
最后,带领学生欣赏了我制作的日月潭风光,在学生观察图片及教师的叙述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我把苏轼赞美西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为了拓展,帮助学生更多的积累古诗。
可是,上完了这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在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强,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其次是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运用中,我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作出最适当的评价,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较为单一,评价缺乏实效。在本堂课中,我重复性的语言较多,今后我要多注意自己在课堂的语言表达,做到语言精练,让学生易懂。这些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日月潭》教学反思二
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中国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那里有所了解。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文本的学习得以拓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发现美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遵照课标的精神,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和小伙伴读一读并且互相交流。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寻找到他们心 我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角度考虑,采取上述做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初进一步感知日月潭的美景。
二、层层深入,感悟美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层层深入。如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的表面感觉美,这也正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想到只有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看图感受雾之薄,像隔着一层纱。之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假使我们乘着小舟在这轻纱薄雾笼罩下的湖面上飘来荡去,你们是什么心情呀?”通过移情让孩子获得心理愉悦进而体会日月潭这种朦胧的美。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当中、欣赏着美丽的画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另外在品读“中午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抓住 “建筑”一词,我相机补充图片资料,并伴随导语“在潭北的半山腰上,有因供奉文圣孔子、及武圣关羽而得名的文武庙。南边青龙山上有玄奘寺,那可是为纪念唐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宣扬中外文化而建立的呢!”这样一来,不仅让孩子了解到那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进一步感悟到日月潭的风光秀丽,同时体现了课内外学习的结合。
三、拓展延伸,歌颂美
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之外,在讲述完日月潭清晨、中午和雨中的美景后,我又进行了如下设计,教师边导语“日月潭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不同的时候变化着自己的新装……”,边出示微风吹拂下、夕阳西下、月光映照下的日月潭,孩子们看着这些美丽的画面心中又荡起了圈圈涟漪,对美丽的日月潭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进一步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此时,我发现孩子们已经被这美丽的日月潭所陶醉所吸引,就势让孩子们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夸夸日月潭,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有的说“日月潭你什么时候都美啊!”有的说“日月潭景色宜人!”还有的说“日月潭风光秀丽!”孩子们的情感得以释放。
在朗读、理解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了解中国台湾的什么,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说了一些,这时我也补充了中国台湾特有的阿里山、蝴蝶、水果等图片资料,使学生对中国台湾产生了美好的向往。这时,老师导语“在中国台湾也住着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呢!让我们隔海相望,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吧!”孩子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他们的情感再次得以释放。我们班正好有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潘德贵,我利用这一条件,让孩子们知道中国台湾小朋友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地像一家人一样。此时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得以落实。
可是,上完了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比如说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运用中,我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作出最适当的评价。当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叫日月潭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出了日月潭的形成,由于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就没有及时鼓励他,而是又去叫其他学生了。通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应该尊重到每一个学生,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表扬他在课前查找了大量关于日月潭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这个学生的表现欲望,而且会使其他学生的信心倍增,积极性提高,从而使课堂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再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当今大力提倡感性语文教学的同时,就更应该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反思自己,由于我的语言比较枯燥,没有把孩子们带入到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当中,孩子们没有充分地感受到日月潭秀丽的风光,更何谈读出美呢?
日月潭教学反思 5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描绘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日月潭是台湾省的一个大湖。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日月潭的瑰丽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日月潭的环境、形状、以及清晨、中午、雨天的景色。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概括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的形状,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句:“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写明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清晨,日月潭被晨雾包围着,朦朦胧胧的,景色宜人。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中午、雨天的景色。“太阳高照”、“清晰”写出了晴天日月潭美得明朗;“蒙蒙细雨”、“轻纱”、“朦胧”几个词语点明了雨天日月潭美得宛如仙境。在这样的对比中,感受到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美感。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全文,赞美日月潭风光秀丽、是旅游胜地。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插图,看图与朗读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作文吧感悟到日月潭的迷人之处。但是很遗憾,由于学生对日月潭还是比较陌生的,仅凭几张图片学生的兴趣没能大大调动起来,学生的想象能力没能拓展开来,说得也不理想。
增强学生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意识,对于这个目标,我觉得还没能很好的完成,只是在最后我说:“日月潭如此美丽,希望早一点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到那时,我们就可以亲自领略一下这秀美的风光了。”我想,应该让学生多搜集一些台湾的知识会好一点。
《日月潭》教学反思 6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这里有所了解。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拓展文本,课后开展“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件媒体创设情境
1、导入
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台湾,再引出其风景名胜──日月潭,带领学生去游览日月潭的美丽风光。
2、学文
多媒体课件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到“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图画,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
二、多种形式朗读、感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采用问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情感进行个性化朗读,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感悟,增强了他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1、读:
教学时,有默读、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老师读等多种形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2、悟: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想象画面──美丽的日月潭风光。
看着课件──日潭、月潭,给画面配上文字。
三、贴近学生的语言
整节课采用师生平等、激励的语言。如:愿意读读课文吗?老师有几个字想请教同学们。老师也来组个词,行吗?怎么不给我一点掌声呀?
平缓地和学生交流。如:你们读得真认真,那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想对他们的朗读说些什么呢?……
最后,带领学生欣赏了我制作的日月潭风光,在学生观察图片及教师的叙述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我把苏轼赞美西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为了拓展,帮助学生更多的积累古诗。
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
1、课件的衔接不紧凑。
2、课堂气氛活跃,但不严谨,课堂常规还有待加强。
日月潭教学反思 7
(一)教学理念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诠释策略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诠释策略中“提取关键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疑问的词语。
(二)教学思路
提取关键词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关键词语的意思,深入领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使之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效果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三个:
一、在课文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图片,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同学们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二、在教学日月潭名字的由来时,我不仅运用日月潭的平面图让学生们更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这个湖叫日月潭,并给同学播放一段关于日月潭名字由来的传说的视频,这样更加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三、三四自然段是朗读重点,我通过提取关键词语简单放手,让学生来感受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日月潭景色的变化,同时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体会和感悟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三四自然段,让同学在读熟读美的情况下联系了背诵。
《日月潭》教学反思 8
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充满语文的味道。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文,我就是本着这种教学思想,力图体现自己对语文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语文课的语文味首先体现在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我们首先要需要思考的是读哪些。读哪些?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性的朗读训练?是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准备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譬如《日月潭的传说》,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小节,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
在全面推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文化基础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创造。《日月潭的传说》是一篇描写日月潭名字来历的传说故事。这篇传说故事很生动,学生也很感兴趣,所以课文中几个地方只用轻轻几笔带过了的许多情节,学生读了以后往往会有文虽尽而意未穷的感觉,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维的余地。例如第八自然段:当大兴与水社跑到潭边,看见两条恶龙正在潭边游来游去,把太阳和月亮吐出吞进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当大兴与水社看到两条恶龙这样放肆在玩太阳和月亮时,他们心理会怎么想?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生A:你们这俩个牲畜,只顾自己快乐,不顾黎民百姓的痛苦,我要杀了你们。生B:该死的恶龙,看我怎么收拾你们。生C:很会找乐子嘛,让我的金斧头和金剪刀陪你们乐吧。生D:大兴和水社看到两条恶龙会有点害怕,但当他们想到百姓和万物都在受苦,就又勇敢起来,就抡起金斧头和金剪刀。……又如第三自然段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大尖和水社历尽了什么千辛万苦?等等。
课文《日月潭》教学反思 9
作者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中午、雨天的不同风光。本文文质兼美,五个短小的自然段生动和谐地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情境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景之美、文之美的品味,激起学生对日月潭及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
在识字环节中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识字,而且难度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慢慢的由认读加拼音的字到去掉拼音后的认字,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就把文中的字认识了。
在课文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图片,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风光。
在教学日月潭名字的由来时,我运用了日月潭的平面图让学生更象形的知道了为什么这个湖会叫日月潭,并让学生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说一说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这样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为此,我设计了指名读,自由放声读,男女生赛读、找伙伴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并在老师适时的点拨下,体会和感悟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第三段,指导学生在读熟、读美的基础上,练习了背诵。
《日月潭》的教学反思 10
课文描述了日月潭的位置,形状、名称的由来,向大家描述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本文在写作特色上,语言优美,描写如诗如画,读来使人入情入境以,在写作顺序上是按时间的推移安排的内容。本人在教学思路上,让学生查找日月潭的相关资料。本课是本组课文的总领,引领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壮美,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
本课上了两课时,学生能在老师的目标引领下完成锁定的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因为在本课3、4自然段是重点,也是难点)。但也有不足,如“展”学生写成“衣字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人作了教学中的一些浅显的反思。
本来该课能运用多媒体展示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可能效果会更好些。由于条件有限,就想了些“土招”,在教学中采用简笔画,向学生展示日月潭的基本轮廓。通过图像的运用,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同时,本人在这个环节也注重了文题的特点。本文是围绕着日月潭的碧水,以清晨与中午两大特写镜头来展示日月潭的迷人风姿。在走进文本之前,抓住“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内容,也能体现写作思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本文就注意了题文照应,正文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日月潭的瑰丽风景,依次介绍了日月潭的环境,形状以及清晨,中午雨天的景色。这样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在学生展示图景过程中,本人简单地透露了写作文,也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相关联的互动作业。如何才能使文题恰当的照应。第一要标题贴切、就是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内容上互相照应。如《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燕子》等都紧密联系的物和物,人和物为题,做到了题文照应。第二要注意因文而异、就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去写。)和学生一起,读书不放一难,多次设计了读句和读段的训练。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指导学生反复的诵读,通过这个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情绪产生“视象”体会画中之情,画外之意。这个环节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形式,本人是根据训练的需要设计的。(如、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日月潭就像童话中的仙境”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当下起蒙蒙细雨时,日月潭周围的景物朦胧一片,雨雾水汽,慢慢升起,置身其中有如腾云驾雾一般,也就是“云雾缭绕,朦朦胧胧的”。所以说“就像童话中的仙境”。通过读句,读段,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发展语言水平,是很有好处的,在这点上,本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练习的落实。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加强了词句的训练。在这环节中,本人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学词识字。联系课文的内容,联系具体的形象,联系相近的词语,尽力做到深入浅出地理解词的意思,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如、反复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知道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每种事物有什么特点。然后,了解句与句之间内容上的联系,最后抓住词语进行背诵。又如、在第4自然段共有两句话,分别写了太阳高照时,日月潭的美景和蒙蒙细雨中日月潭仙境般的美景。抓住词语“太阳高照、美景、建筑、蒙蒙细雨”等词反复朗读强化记忆。)出示词语:太阳高照、群山环绕、风光秀丽、树木茂盛、湖水碧绿、名胜古迹、隐隐约约、点点风光、蒙蒙细雨。(这些都是描写景物的词语,读时读出美感,在了解词语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还可以分类记忆的方法。如、描写山的、描写水的……)。
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在“品”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朗读课文时,感情基调要随时发生变化,读出景物的美,对日月潭由衷的赞美,注意语速的变化及语调的抑扬。如“中午太阳高照……仙境。”这两句描写的是不同天气下景色的不同,因此前后两句在朗读时,语速、语调就略有变化:读第一句时语速适中,语调上扬;读第二句时语速稍慢,宜用较舒缓的语气来读,突出日月潭不同天气下的状态美。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在探究与感悟中,是否能得到情感升华很重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悟,在读中赏是本课的教学主流,其读文章也是读自己,是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
课文《日月潭》教学反思 11
《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从中体验倍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内容《倍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反复操作,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整个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很高,无论是从摆小棒还是做游戏,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因此孩子们对倍的认识比较深刻,这节课上得比较顺利。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思维。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二年级语文《日月潭》教学反思 12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日月潭很美,描写日月潭的词句也很美。上课时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词语外,还请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本文篇幅短小,但写清了日月潭的位置、形状、名称的由来,描绘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文字优美,如诗如画,读来易使人入情入境。教学时教师主要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借助录像,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相信学生能够理解词句,如临其境,感受到日月潭的旖旎风光。本课的教学主要以朗读为主,朗读本文要怀着无限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读出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之情。边读边想象描述的景物,读出景物的美。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薄”、“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这堂课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日月潭,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如,“薄薄的雾”这个词语,学生通过看图感悟到雾的美、薄、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设想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同桌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日月潭教学反思 13
《日月潭》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现了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赞美之情。本文在写作特色上,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文中一些优美的词语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形象、生动。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似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让我们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感受到祖国宝岛台湾的美丽。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可以学习文章的语言,积累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015年4月1日上午第三节,我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做了一节公开课《日月潭》,虽然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了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做好了课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课后,在评课时同事们提出了很多不足之处,我也进行了认真思考。结合大家的评课和我的反思,我有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朗读指导要结合课文重点词语、句子和课件,让学生体会日月潭的美丽,感受到祖国宝岛台湾的美丽,不能光说。就这篇课文讲,体会日月潭湖水的美丽,可以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小岛把湖水分成两部分,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通过反复朗读和课件,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美丽;体会日月潭早晨的美丽,可以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来体会日月潭那种朦朦胧胧的美;体会上午日月潭的美丽,可以抓住“清晰”这个词来体会日月潭的美;体会下雨时日月潭的美丽,可以抓住“朦胧“这个词来体会,体会日月潭傍晚的美丽,可以抓住”绚丽“这个词来体会。
二、科学安排时间,时间安排要合理,保证学习目标的落实。这节课安排了3个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风光。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3、会写6个字。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让学生在说感受时浪费了时间,因此没有完成目标2和目标3,是这节课的失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科学安排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学习目标。
三、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备课时把知识点搞正确,上课时避免一些知识性错误。
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加强引导的有效性。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让学生在说感受时浪费了时间,因此没有完成目标2和目标3,是这节课的失败。在学生说感受时,学生说不出来,是因为我设计的问题不好,其实,这样设计更好:你喜欢日月潭什么时候的风景?为什么?虽然我后来这样提问,学生说得也不错,但是,没有及时引导,浪费了很多时间。
五、把课文理解和积累语言有机结合,不要分开。
《日月潭》教学反思 14
《日月潭的传说》讲述的是关于我国台湾省最大的湖泊——日月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尽艰险,降服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两边的故事。
《日月潭的传说》一课上完了,回顾自己的教学设计、对照自己的教学课堂,我审视着自己的教学过程。有获得:
1、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创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给学生留下许多想象空间,我结合阅读教学,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训练。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这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在行进的路上,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通过想象情境,更能感受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畏艰险、为民除害的精神。
2、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如果“领”的设计合理、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阅读教学支离破碎、鸡零狗碎的现象,同时也能较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课文懂得主要内容,对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救出日月的过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没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读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学生提出要求:“� ”以此为“领”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资源。
不足之处:首先是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强,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上还有欠缺;其次是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运用中,我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等问题。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努力改正。
《日月潭》的教学反思 15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时,我用简笔画展示日月潭的形状,并讲述有关日月潭的传说,引起学生对日月潭的兴趣。再由传说过渡到课题,着重理解“潭”。
二、教学方式多样字词教学中,我运用了小老师读、全班齐读、男女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通过词语游戏来检查巩固生字词。此外,我通过两幅图片向学生展示“朦胧”和“清晰”,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组反义词的意思。
三、每课一得在课文教学中,我抓住比喻句“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对比不同句子的效果,体会形容词的作用,学生也能更直观地感受日月潭的“圆”与“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引导过多”等问题,在让孩子主动认知方面还没有真正放开。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大胆“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而没有“会学”。教学技能非一日之功,得靠平时的修炼,一如既往的去做,才会日提升。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应多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的文章,虚心求教,多听听别人怎么上课,多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行为。
《日月潭》教学反思 16
日月潭令人神往,因为它在祖国的宝岛台湾,因为它“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更因为它有着别具一格的“日潭”和“月潭”。教学两课时的分割中,我是这样考虑的:第一课时在通读课文的同时,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主要了解一些关于日月潭的信息,比如“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个湖”“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湖中央的美丽小岛——光华岛,‘日潭’、‘月潭’名字的由来”等。第二课时围绕课文第3、4自然段感悟日月潭的美。通过“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来感受日月潭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美。
【“碧绿”的感悟】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学生对“碧绿”一词发生了兴趣,理解也层层深入:
(1)从“碧绿”读出了日月潭的水非常清澈。
(2)因为第1自然段中说“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而大树是绿色的,它的树影倒映在湖水中,所以湖水变得碧绿碧绿的。
(3)它说“日月潭很深”,所以水就特别绿。
【这个地方学生的发现非常好,但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没有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就这么过了。现在想想,我应该再启发孩子往深处想想:水深跟“碧绿”又有什么关系呢?】
【美的解读】
1、“仙境”:让孩子们充分自读,画一画美的句子后交流,第一个孩子(金典)找到了描写“蒙蒙细雨”的那句话,并对“仙境”作了解释,认为仙境就是脚踩白云,很美很美的。于是引导孩子比较细雨中的日月潭是如何像仙境的,孩子们也能从“蒙蒙细雨”中体会到“仙境”的感觉。但在让孩子们美美地读这句话时,我非常随意地问了一句:你还读出了什么呢?
2、“轻纱”:听完晓琪的一番话,我的脑海中马上闪现出这么一句话:孩子的能力真的是不可限量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孩子是如何体会的:
我觉得“轻纱”这里也写得非常美,就像我们在《找春天》一课中讲到的: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而日月潭被蒙蒙细雨披上了一层轻纱,就变得像春天的小姑娘一样,好像在跟我们捉迷藏似的,非常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