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优秀14篇

发布时间: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山仔给大伙儿分享的14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仅供借鉴。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钓鱼攻击;网络钓鱼;风险防控;监控体系

前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黑客攻击驱动力的变化,这些都促使安全威胁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作为一种主要基于互联网传播和实施的攻击――“钓鱼攻击”(Phishing Attack)正呈逐年上升之势,这不仅让广大用户遭受到经济损失,也让金融证券机构、电子商务公司的声誉和形象受到了影响。

如何及时、准确地发现钓鱼网站,并给予有效的控制和阻断,不仅是互联网用户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钓鱼攻击的技术手段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就对抗钓鱼攻击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希望能给一些“反钓鱼”监控体系的机构带来一些启示。

1 钓鱼攻击已成为互联网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国际反钓鱼网站工作组APWG(Anti-Phishing Working Group)对钓鱼攻击是这样定义的:一种利用社会工程和技术诡计,针对客户个人身份数据和金融账号进行盗窃的犯罪机制。钓鱼攻击是一种利用社会工程技术愚弄用户的实例。钓鱼攻击始于1987年,首度使用“网络钓鱼”这个术语则是在1996年,是由“Fishing”和“Phone”综合而成的(最早的钓鱼攻击是通过电话诈骗作案的),意味着放线钓鱼以“钓”取受害人的财务数据和密码。

钓鱼攻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超过了传统恶意代码的攻击,甚至已经成为经济犯罪工业化的一部分。

为了避免更多的用户成为钓鱼攻击的受害者,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和财产安全,在美国和英国已成立了专门反假冒网址等网络诈骗的组织,如2003年11月成立的APWG(Anti-Phishing Working Group)国际反钓鱼网站工作组,以及2004年6月成立的TECF(Trusted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Forum)。

在国内,2008年7月18日,由银行证券机构、电子商务网站、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APAC)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联盟已初步建立了一种快速解决机制,借助停止钓鱼网站com域名解析等手段,及时终止其危害。

1.1 钓鱼攻击的本质分析

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钓鱼网站一般把自己伪装成信誉卓越的机构以骗取用户的信任。通过大量散发的诱骗邮件、垃圾短信,将用户引诱到精心设计,与目标组织网站非常相似的钓鱼网站之后,攻击者再通过恶意代码窃取包括账号、密码等在内的个人敏感信息,最终得以假冒受害者,进行欺诈性金融交易。

1.省略”可用来假冒“paypal.省略”可用来假冒“barclays.省略”假冒“ebay.省略”假冒“paypal.省略%6C%6C...%6C@211.112.22

8.2”。网页浏览器的最近更新已关闭了这个漏洞,其方法是在地址栏显示前将URL中的用户名和密码去掉,或者只是简单地完全禁用含用户名/密码的URL语法,Internet Explorer就使用了后一种办法

③IP地址

隐藏一台服务器身份的最简单办法就是使它以IP地址的形式显示,如210.93.131.250。这种技术的有效性令人难以置信,由于许多合法URL也包含一些不透明且不易理解的数字,因此,只有懂得解析URL且足够警觉的用户才有可能产生怀疑。

④欺骗性的超链接

一个超链接的标题完全独立于它实际指向的URL。攻击者利用这种显示和运行间的内在差异,在链接标题中显示一个URL,而在背后使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URL。即便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的用户,他在看到消息中显而易见的URL后也可能不会想到去检查其真实的URL。检查超链接目的地址的标准方法是将鼠标放在超链接上,其URL就会在状态栏中显示出来,但这也可能被攻击者利用JavaScript或URL隐藏技术所更改。

⑤隐藏提示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攻击,它不是在URL上做文章,而是通过完全替换址栏或状态栏达到使其提供欺骗性提示信息的目的。有些攻击就使用了用JavaScript在Internet Explorer的地址栏上创建的一个简单的小窗口,它显示的是一个完全无关的URL。

⑥弹出窗口

最近对Citibank客户的一次攻击使网页复制技术前进了一步,它在浏览器中显示的是真实的Citibank网页,但在页面上弹出了一个简单的窗口,要求用户输入个人信息。

(2) 常见的钓鱼攻击技术手段总结

以上例举了几种常见的钓鱼攻击技术手段,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主要通过漏洞触发,包括目标网站服务器(如XSS、SQL注入),第三方引用内容的问题(如IFRAME挂马),网站IT支撑环境相关的DNS、HTTP、HTTPS、SMTP服务缺陷(如DNS劫持),以及客户端终端环境存在的隐患,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结合社会工程学对受害者进行诱骗。

第二类攻击手段则完全利用社会工程学的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诱骗,如发送大量的诱骗邮件、短信、搜索引擎虚假信息,各类仿冒网站等。

1.3 钓鱼攻击的特点

钓鱼攻击最大的特征即是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攻击者制作一个仿冒网站,类似于真实网站的克隆,再结合含有近似域名的网址来加强仿真度,进一步骗取用户的信任。

(1) 针对性、目的性强

通常与钓鱼攻击紧密相关的都是一些银行、商业机构的网站。

(2) 攻击手段的综合化

网上银行业务及相关的IT支撑系统都会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钓鱼者会综合利用这些弱点,并结合社会工程技巧发起攻击。

(3) 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为了扩大钓鱼网站的影响,攻击者会通过搜索引擎、垃圾邮件、垃圾短信、虚拟社区论坛等各种渠道虚假诱骗信息。

(4) 存活时间较短

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发现和追查,钓鱼网站一般在窃取到一定价值的信息后,会主动关停或傍靠(暂停钓鱼页面)。据APWG统计表明,2010年其监测到的钓鱼网站平均存活时间为14.5小时。

(5) 难以追溯和审查

为了逃避追查,钓鱼网站往往会采用境外注册和托管方式,并经常变更托管空间,更有甚者会先入侵一台服务器,然后在服务器上面虚假信息,混杂着真实信息一起的钓鱼攻击更难追溯和审查。

(6) 可识别性

钓鱼网站并不是完全没有破绽,钓鱼者会尽可能少地利用资源去构造钓鱼网站,无法利用真实网站的一些独有资源(如域名、USBKEY、数字验证等),所以,通常当我们查看HTML源码或是一些独有资源时,就可以较容易地识别出虚假的网站。

1.4 钓鱼攻击的产业链

钓鱼攻击带来的暴利正在催生新的地下黑色产业链,从钓鱼网站的代码开发,自动化钓鱼工具的生产,到钓鱼网站的销售和推广,再到用户敏感数据的收集,欺诈攻击的实施等各个环节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黑色产业链的分工和合作,使得钓鱼攻击的实现变得越来越简单和廉价。钓鱼者甚至开始在互联网大肆推销钓鱼攻击外包服务,企图扩大这条黑色产业链的规模和影响。

2 对抗钓鱼攻击的思路和建议

钓鱼网站的频繁出现,已经影响到金融业务的拓展,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和声誉,同时还危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干扰了公众使用电子金融产品的信心。如何及时发现钓鱼网站,有效控制钓鱼攻击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各金融机构密切关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传统反钓鱼攻击技术对策

为了抵御钓鱼攻击,一些企业及金融机构采用了不同的防护手段。常见的有:

(1) 使用SSL证书加强网站合法性验证。

(2) 加固Web服务器防止被渗透。

(3) 购买专业安全厂商提供的金融反欺诈服务。

2.2 传统反钓鱼攻击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企业及金融机构反钓鱼攻击防护的一些对策,在一定程序上的确能缓解钓鱼攻击带来的影响,但因为缺乏总体规划和设计,片面且单一的反钓鱼措施存在一些局限性,需加以改进。

(1) 解决方案的完整性不足

传统的反钓鱼方案更多的是基于单一安全事件的防护需求而设计的,缺乏体系化的建设思路,也缺少对关键业务流程的风险分析,一些可能被钓鱼攻击利用的业务逻辑缺陷将引入极大的风险。

在面对一些新兴的业务模式时,传统方案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前瞻性的风险防范建设和扩展防护能力。

(2) 被动防范效果不好

由于钓鱼攻击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在无法有效发现钓鱼网站的前提下,主要还是依赖于客户自身的警惕性和风险意识进行防范,更多的是依赖最终客户的投诉和举报来获得更多的钓鱼网站信息。

(3) 控制力度和范围有限

因为缺乏明确的责权定义和跨平台的合作机制,在钓鱼攻击发生之后,企业无法有效地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这将极大地影响用户对于企业的信任。

(4) 预警方式形式单一

由于只能被动形式地接受客户的投诉与举报来获得钓鱼网站的信息,对于事件的可知、可控、可管理的三个环节都无法得到完全保障。对于频繁发生的钓鱼攻击,企业基本没有应对风险的预警能力,只能在事件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形势下,通过追加公告的方式,提醒更多客户提高安全意识来避免类似的钓鱼事件发生。

2.3 建立完善的反钓鱼监控体系

对抗钓鱼攻击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一个积极、主动的“反钓鱼”监控体系,一方面依托互联网监管环境的治理,另一方面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深入挖掘金融机构可能被钓鱼攻击利用的各种潜在威胁,主动找寻、实时监测互联网上网络钓鱼相关的安全风险,多方面积极控制钓鱼攻击可能带来的影响,为网上银行风险防控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为金融机构业务拓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总的来说,一个较为完善的反钓鱼监控体系应兼顾立法监管、技术监控、教育和培训、举报和反馈等多个层面的工作,并从预警、控制和响应三个阶段出发,提供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

用户举报和反馈一直是反钓鱼措施中最有效的部份,根据APAC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4月,APAC处理的钓鱼网站总量的90.28%来自联盟内部成员的举报,由此可见,用户反馈和举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金融机构可在第三方的协助下,建立一个用户举报和反馈平台,主要考虑解决以下方面问题:

①如何确保平台的开放性,能接受社会各界的反馈和举报。

②如何确保流程简化、易于操作。

③如何完成从信息收集到数据分析,最后再到信息确认的完整过程。

④如何验证用户反馈信息的可靠性。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2

但总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不理性的行为,在阻挠我们的理性思考。随着中国民间保钓人士和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登岛互呛后,接着是中日双方军演较劲,中日之间似乎剑拔弩张,火药味愈来愈浓,尤其是中国的忍耐程度似乎已到了临界点。

从中国军方强硬言论的不断升级,到网上甚嚣尘上的“忍无可忍”,到游行队伍中响彻云霄的“中日开战”,“哪怕华夏遍地坟,也要杀光日本人”,这样杀气腾腾的横幅。再到日本驻华大使座驾被拦截拔旗,最后连《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也终于喊出了“南京军区的登岛演习……用来针对钓鱼岛局势,来得都非常及时。”……而香港媒体《亚洲周刊》更设想了中国军方“三夺作战”及突击登岛的推演,中国国防部关于二炮部队近期几次导弹试射的说明。诸如此类的声音和报道,看似中国政府已经下定决心,准备要狠狠地教训“小鬼子”了。过激的言行让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热血澎湃。

我是个理性的人,我不会参加游行示威,更不会抵制,打、砸、抢、烧日货。但我希望中国恢复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不过,我倒要问问狂热的民族主义者:战争,是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最佳途径吗?

按照国际惯例,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议,主权纠纷,大概分为四种途径:一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二是借助法律手段,通过国际法庭公正裁决;三是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四是领土没有谈判,只有战争。

由此可见,战争,不是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唯一途径,那么,战争会不会是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最佳途径呢?

当然不是。现阶段,对日本发动战争,无论规模大小,无论输赢,对中国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中日若发生战争,无非是三种结果。

第一是中国输了。这将会重蹈历史覆辙,继甲午中日海战后,再次败给日本。这将是怎样一种可怕的结果,想想都替政府担心。一旦战争爆发了,假如中国的巡洋舰因为使用假材料“中国制造”而在钓鱼岛前的海域沉没了怎么办?假如炮弹里装的是假火药怎么办?假如海军战士因为吃了蒙牛牛奶而食物中毒了怎么办?就算这些担忧都是杞人忧天,但“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仗不一定是赢的,输了之后后果将很严重。最严重的结果,可能是会引发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倒塌,甚至国将不国,民不聊生。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而在日本方面,假如赢了这一仗,那就把钓鱼岛吃定了。而且,还会更加有恃无恐,向东海伸出它的魔爪,提出更无理的主权要求,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钓鱼岛海战的第二种可能是,中日双方在钓鱼岛打了个不亦热乎,不输不赢。那么中国会从这种不输不赢的局面中得到什么呢?不会得到,只会失去。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继美国之后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根据去年的最新数据,双方的贸易总额已达到3449亿美元。此外,双方的人员往来已经超过500万人次,住在中国的日本人超过13万,而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也逼近9万人,这些数据都刷新了以往的纪录。两国一旦开战,中国的出口经济和地产经济将受到致命的一击,前途也可想而知。最坏的情况,仍然会是引起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倒塌,甚至国将不国,民不聊生。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而日本政府却可以以此契机,大力发展国防。在他们看来,顶多也就是在“失去的十年”之上,再加上十年二十年而已。日本政府的胆气,就来自于在过去“失去的十年”中,虽然日本被全世界“失去了、失去了”叫了十多年,但日本仍然站在世界经济的前列。其实日本的经济从来也没有真正失去过。

或者,日本政府借此拉拢美国等盟友,加入战争,我们如何应付?从地缘政治的视角而言,钓鱼岛的地理位置处于美国亚太战略中的第一岛链,如果变更钓鱼岛现状而引发该区域的局势动荡,将可能冲击美国维持亚太安保战略的主导权。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有四分之三集中在冲绳,钓鱼岛列屿中的赤尾屿与黄尾屿也曾是美国的靶场,尽管一九七八年后已经暂停使用,但是根据日本政府2010年10月的见解,美军仍可以随时重新启用。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美国绝对不是局外者。加上美国自从两年前中日撞船事件发生以来,已多次表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所以,如果战争发生僵持,变成拉锯战,对中国而言,后果是很严重的,我们不得不应对多个国家的轮番轰炸和打击。现阶段,中国没有和多个国家打赢一场战争的能力。假若那时,菲律宾、越南等小国乘机占领南海,我们又当如何应付?

第三种可能是,美国旁观,中日两国厮杀,中国赢了钓鱼岛海战,钓鱼岛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战争损失忽略不计,普天同庆。

日本虽然输掉了钓鱼岛,但对其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却没有根本性的打击。反而,日本政府可以把钓鱼岛海战失利的理由,归纳为军事实力的欠缺。这样,日本政府就可以继续“卧薪尝胆”,谋求东山再起。多少年来,日本政府一直想全面发展军事力量,苦于被美国人严格管制而找不到废除所谓的“和平宪法”的理由,如果能够有败战一场的经历,那么其发展军事力量就有了最合适的理由了。而日本国内政治的形式,是选举政治,输了钓鱼岛的日本政治家们,仍然可以在国内选举中胜出。比如着名的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名气越臭,选票越多。假若日本右派掌控了日本政权,发展了本国的军事力量,到那时,给中国带来的,就不仅仅是钓鱼岛那么小的问题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以武力解决领土纷争,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如果中国因为钓鱼岛向日本开战,意味着鼓励所有具争议的领土声索国采取武力的方式“夺回领土”,自然也会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并且不符合中国迈向“负责任大国”的努力方向,不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立场,也不符合中国“不首先使用武力”的一贯主张。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实录

师: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个看课文插图,一个试着叙说这首古诗讲述的故事

生:激情满怀的练习。

生1:(举手)老师,课文插图是不是画错了?

师:你觉得哪儿画错了?

生1;这首诗的第一句说“蓬头稚子学垂纶”,“蓬头”是说头发很乱。可课文插图上的小孩头发却很整齐,还扎成了两个小辫,这样画不是跟古诗内容不一样吗?

生2:老师,我觉得插图没错,小孩那么爱学习钓鱼,去之前肯定会打扮一下的。

师:看来咱们同学读书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思考。那就请大家一边看插图一边想古诗,思考诗人为什么会给小小钓鱼郎“蓬头稚子”的词句。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3:我觉得蓬乱着头发是表示这小孩太想学钓鱼了,早上起床,来不及梳头就跑到水塘边。我也有相似的经历,有时候为了想看心爱的节目,吃饭都狼吞虎咽的,就是为了挤时间多看会。

生4:我觉得小孩钓鱼前会梳洗打扮的。可是他太想学钓鱼了,一路奔跑,刚梳理的头发就是在奔跑中散开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要像大人一样钓鱼了,小男孩在菜园里挖掘蚯蚓,干得可带劲了,梳理过的头发随着他急切的动作蓬乱起来。

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谁能想到课文插图一不留神的疏忽,居然令学生浮想联翩,陶冶了性情。学生的一番言论看似信口拈来,不费心神,可如果不是“蓬头稚子”引发了生活中相似的经历,他们又怎能质疑有声,揣摩出“学”的别样滋味。这言简意赅的词语通过学生的想象幻化成一幅幅似曾相识的鲜活画面时,孩子沉浸其中,入情入境了,对古诗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自然也成了现实。

其实,打开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方法是多样的。浙江张文彩老师教学《渔歌子》时,就采用抓住“不须归”这个全词灵魂的办法,设计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主线:归乎?——不须归!——不愿归!!

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再经过教师一连串的扣问,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之门自然随之开启。开启了想象功能的大脑却已经领悟了西塞山前的如画美景,领悟了弥漫全诗的宁静与洒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创新教学,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在进行创新教育时,教师要把握教学新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时,教师要发挥对教学的组织作用,使课堂教学能加快节奏,提高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习兴趣;探究性

创新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始终坚持创新的教学观念,根据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任务在学生的积极学习中顺利完成。在创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还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创新观念下高效进行。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不敢质疑教师讲解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在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活力,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活跃性,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抓创新教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提高他们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能从多个方面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开展创新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和教师共同讨论以加深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主动思考、探究、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领悟课文蕴含的深意。随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由于他们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有限,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直观展现的特性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探究,能有效突破重难点,促进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随着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有利于把直观认识转化成抽象理解,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渔夫的故事》时,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设计成趣味的动画模式,把文字内容以动态的动画视频播放出来。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被多媒体播放的内容所吸引,进入到了积极思考状态,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实现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夸大多媒体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免让多媒体教学方式占领课堂。而是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师的引导和多媒体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提高,让学生学得开心,收获更多的知识。

三、运用问题激趣,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促进他们思维的积极运转,促使他们从已有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寻找和问题有关的知识,通过分析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就会主动思考和分析。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通过问题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问题还要有梯度,由简到难逐层递进,让学生在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顺利进入到更有难度的问题探究中,从而让他们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活动中的挑战,不断刷新自己的学习记录,享受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哪个学生钓过鱼,在钓鱼时候的感受是什么?在生活化的问题提出来之后,有过钓鱼经验的学生会主动发表自己的钓鱼感受。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读,并提出问题:作者的父亲在钓上鲈鱼之后为什么又让作者把鲈鱼放到湖里?作者在放鲈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反复阅读和深入分析,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受。通过逐层深入的进行提问,让学生理解父亲要作者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了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从而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注重写作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想法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了《假如没有灰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假如……》为题进行写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优秀的作文。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印象深刻的事件进行描述,并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除了在语文课堂和写作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还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结束之后把阅读感受写下来。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打好了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把握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真谛,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学组织和指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焕发活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主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究,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效的创新教学。

作者:郑利春 单位: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青介学区善南小学

参考文献: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5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情境,发展想象;创设情境,训练语言等等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发展想象,训练语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巧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创设情境“贵在得法”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有些课文中,描写一些奇特景象所用的词句比较难理解,这时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解决。如《海上日出》一文中,描写太阳上升“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一句,不借助录像片,学生是很难想象的。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都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一句,“浸”的使用较难理解,在此时打出灯片或播放这一段的录像片,观察着画面,学生恍然大悟,了然于胸。

二、体会成功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正如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教师要关注学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有时候一个词语或句子、故事的理解在小学生的眼里、心里、嘴里所看到的、想到的、说出的,常常富有灵性,充满哲理,教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得不感叹孩童的天真与无邪,纯洁与烂漫。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同时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喜悦的平台,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差生(潜能生、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小组成员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他们通过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学生品尝到的成功喜悦溢于言表。

三、问题设疑注入鲜活元素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篇6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

教学片断:分苹果(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说明:正值秋天,是果实丰收的季节,把学生一下带入生活实情中)

师:黑板上有一堆苹果,先估算一下有多少个,再数一数。(说明:模拟苹果教具,可操作性强)

师: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谁会分?还可以怎样分?(说明: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还有许多学生举手)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分苹果,是不是?(说明:老师这一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2 创设情境,营造与人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自然就会成为交流的主体。

教学片断:分苹果(二)

师:同学们都想分苹果,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苹果比赛。(说明:此时出示课题“分苹果”)

教师提要求:①每5个人一组(每组一套模拟苹果)。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其他同学分别说怎样分。②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分的情况。(说明:每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情况,教师按学生分的顺序,在黑板上用数与形表示出来,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什么算式……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同学,并且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想到了9+l=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还有1+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想到3+7=10,7+3=10……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提高了学生的见解。在交流中,学生不断地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展开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根据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学片断,分苹果中练一练第四题:

师:同学们,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画的是什么内容?

生:图上画的是小河里有10条鱼,一只小猫在河边钓鱼。

师:学生观察得真仔细,表达的意思也很完整。

师:根据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①一共有几条鱼?②小猫钓了几条鱼?河里还剩几条鱼?③小猫钓着鱼了吗?④小猫把10条鱼都钓走了,还剩几条鱼?⑤小猫钓鱼有几种钓法?⑥你会想出什么算式……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4 给学生留下学习与探索的空间

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领空翱翔。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7

情景性的提问。幼儿的思维还是具体形象的,借助具体情景(通过故事、游戏活动等)来设计问题、贯穿活动,借助具体事物(实物、图片、卡片等)来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设计提问,让幼儿来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像数学这样抽象的内容,这会让幼儿觉得这更像是游戏,而不是规定性的作业,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性的提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巧妙提问。因为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和幼儿之间的求知心理之间有一种不协调,就必须把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幼儿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使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时幼儿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能积极投入。例如:中班认识数字“7”,可通过猫妈妈(师)带小猫(幼儿)坐汽车的游戏为主导入活动,以先坐汽车、再钓鱼来复习巩固6以内的数。为使幼儿掌握数量7,此时提问:1.刚才我们钓了6条鱼,再钓一条,数一数,一共是几条?2.(出示6只小鸭与鱼对应排列)小鸭来吃鱼,看看来了几只?3.鸭和鱼一样多吗?谁多谁少?4.为使幼儿不受排列方法的干扰,进一步感知“7”的数量,送小鸭礼物,数数哪些(实物)卡片上的礼物数量是7,就送给它,比比谁最能干?这几个问题逐渐提出,幼儿活跃起来,纷纷主动阐述,展开讨论,在这过程中,幼儿主动与材料互动、探索获得新经验,进一步自然地训练幼儿不受排列方法的干扰,感知数量“7”,为发展目测数群的能力奠定基础。

挑战性的提问。“挑战性”的提问是指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或碰到难题时它能引起幼儿深入思考,激发幼儿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从而促进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它不仅是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一个问句,还包括产生问句的整个学习内容。因此“挑战性”应具备以下条件:1.非常规性,幼儿以前没有解决过相同性质的问题。2.能引发认知冲突,与幼儿已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3.结果不具有直接的可预见性。如在鞋子分类中,在幼儿对鞋子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这样提问:请小朋友看看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将鞋子分放在两个架子上,并把所有鞋子分完,两个架子上都要有鞋子,还要想想自己为什么这样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幼儿要将鞋子分开,这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分类,需要依据对鞋子的特征进行分类,且要说得出分的理由,所以幼儿必须整合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当然教师也要适时指导。

层次性的提问。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必须符合幼儿的思维形式与规律,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而问题之间也应有严密的逻辑性、巧妙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提问,从而使幼儿认识逐步深化。如鞋的分类中,分成两类的鞋子后分别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展示,并验证分类方法是否正确,展示到大黑板上的分类表,再要求进行第二次操作和提问:1.如果把鞋子分在三个架上怎么分?并且也要全部分完。2.营业员很伤脑筋,想一想能不能分得更整齐、美观,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顾客一看就知道你卖哪些鞋子?以上一步一步提问,难度逐渐加深,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幼儿理解分类并顺利完成任务。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8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这些语文课标理念似乎在我眼前飘摇不定,偶尔一伸手,呵呵,我竟牢牢的抓住了它!瞧,它在我的课堂里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多么自豪,瞧,这是我钓起来的鱼呢!就像这样,我们再来一遍。”“一句句,一声声都是难舍之情,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作者的不舍。”在热情洋溢的引导和评价中,学生积极热情的读着,领悟着。我分明从他们的小眼睛里看到了渴求的欲望,从他们的声音里听出了求知的呼喊。因此,我兴奋不已,良好的情境创设,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完完全全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大声的朗读中,学生们终于感悟到:父亲之所以坚持叫“我”把鱼放回湖里去,是因为希望“我”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从而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内化,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多么的活泼可爱,多么的生机而有活力啊!

生动的培训场景还历历在目,我如好奇的婴儿般聆听着教研员的讲座,他向我们提出:考试导向应以课标为准,既体现本位,又体现大语文观,要达成这一目标需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资源。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丰富语文的积累”,因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钓鱼的启示》与鱼有关,而且作者之所以依依不舍,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恰是因为鲈鱼的美,因此《江雪》《渔歌子》《江上渔者》等著名古诗词成为本节课我向学生拓展延伸的最恰当不过的资源。朗诵起来,韵律十足,朗朗上口,学生摇头晃脑,好不快乐,为师的我更加乐此不彼,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于是,我的世界里,只有父亲,只有“我”,只有洋溢着热情的我的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忘我的伸出手去,哎,怎么了?那些美丽的幻影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三月到八月,这期间“禁渔期”究竟有多长,学生怎么算不出来?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小时,“两个小时究竟重不重要?”天啊,学生怎么可以说不重要的呢?这可是我绝对没有预设的呀!完全蒙了,愣了,我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开始杂乱无章,时间也不够了……垂头丧气地走出教学室,我万分懊恼地思考着:怎么这么笨,学生提出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抓住这个生成的资源,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展开小小辩论,一定会有学生利用最后段落作者的启示来驳倒“不重要”的观点,这样正好完成“得到思念启示”的目标,也真正让说“不重要”的学生心服口服,既解决了难点,又轻松结束课堂,一箭双雕。

哎,曾经的应付自如呢?曾经的游刃有余呢?如岁月消逝,悄悄游弋于我的身体之外了吗?也许是,平常随意于心,没有谁监督,没有谁观测,可以捉弄学生于时间代价之中,没想到,他们同我“玩游戏”,让我拽着他们的鼻子跌了个大跟头。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9

1.激发兴趣,享受语文。

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因而,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能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表演激趣: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从课堂实践看,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他们喜欢表演,表演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例如《包公审驴》一课,我安排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加上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自编自演,收效甚佳。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懂得了包公的铁面无私,为民作主。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把表演带入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

1.2游戏激趣:在低年纪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游戏中学生要看、要听、要说、要做、要动脑、要创造。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即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享受的乐园。

2.答题的引导。

问题的设计并不完全等同于提问的效果。教师问题设计再好,提问再恰当,学生在思考分析、确立答案的过程中,总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能保证学生准确顺畅地作答,此时,教师要善于想办法为学生指点迷津,让他们变得“山重水复”为“柳暗花明”,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注重相应的技巧。

2.1注意提问的铺垫,开启学生思维。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作好答问的铺垫,仓促提问,那么课堂气氛就会陷入沉寂的尴尬之中,不能真正实现答问的互动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提问前的铺垫。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教师不应直接问“这首古诗属于律诗还是绝句?”因为对于读古诗不多的学生来说,不能明确回答问题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师事先要传授相关知识,学生自然能作出相应的回答,而且这样的回答绝不是一知半解。因此提问铺垫得当,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给出答案。

2.2创设提问的线索,点拨学生思维。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一般会不断设置问题,以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一旦学生的思维受阻教师需要相机引导,适时点拨。如在教授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时,当讲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中心句子,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感情?”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启发:杜甫诗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来到四川的?入蜀后为什专程游武侯祠?入祠后为何只写碧草和黄鹂?这样联系课前讲的有关背景知识,学生们自然会明白:诗人此行绝不是一般的吟咏歌颂,而在于借景抒情,借武侯祠的荒凉之景,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寂寞之情、凄凉之意。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会一点点地开启,逐渐深入问题的中心,最后顺利作答。

总之,教师设疑的角度不同,提问的语言组织形式各异,就会使课堂提问产生怎样的学习机制。无论怎样,精彩而恰当的提问,总能较为全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3.鼓励质疑,增强创新信心。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问家。对小学生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的问题很多。为什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孩子最后不会问问题,提不出问题来,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相联系的。对于孩子的很多荒诞不经的问题,我们常常采取的方式是呵斥制止,不予理睬。这样时间长了后,孩子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就会被窒息掉。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来,教师还应该有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在课堂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解答,在不明确的情况下,最好延迟做出判断。而不象我们现在所形成的习惯,教师马上要给一个反馈,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式的给予否定。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老师不经意间就可能受到伤害。学生需要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和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表现、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外,还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4.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

在课堂上,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易涣散,易转移,而教学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如:三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先请一个学生读钓鱼的过程这一部分,该生读得磕磕绊绊的,读不顺畅。问:第一次钓鱼吧!准备工作不够,这么磨磨蹭蹭的,鱼早就跑光哕!所以,做任何事之前都得做好充足的准备。现在看看别人是怎么钓的吧!然后又找了一位同学还读这一部分。真好,你是个钓鱼能手!谁是钓鱼高手啊?再找到刚才读不好的那位同学。问:你会了吗?再试试?真不错,偷学的本领不错呀!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是一个难得的优点,下次给你颁发一个最佳偷学奖。什么,偷学不好听?那就叫博采众长奖。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一“、三点”感知,点拨学生思维之法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落实自主探究环节,吉春亚老师非常善于运用“三点”之法,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

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初读感知环节后,吉老师先提示课题“钓鱼的启示”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钓鱼”,一个是“启示”,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哪里讲“钓鱼”,哪里说“启示”。然后,开始和学生互动交流。在一个学生回答之后,吉老师说:“我能给你的答案打80分,其中漏掉了什么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钓鱼”这个要素被漏掉了。吉老师出示“启示”后问:“你们感觉老师总结的文字有哪些是值得你学习的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吉老师还是展开了点拨的“三点”攻略。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是“一点”;给学生答案打分数,其实是对学生的进一步点拨,这是“二点”;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纠正;教师给出答案,让学生比较学习,这是“三点”。这样,让学生找到差距,提升学习能力。

二“、三点”细节,点亮学生探索之路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是教师应变能力的体现。吉春亚老师非常注重教学细节的处理,不放过任何一个引导机会,甚至可以把教师失误转化为教学契机,将错就错诱发学生探索。在学习《小镇的早晨》时,吉春亚老师和学生一起默写,结果出现了一个错别字,按照一般处理方法,教师立即改正过来就可以了。吉春亚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抓住这个错字进行点拨,让学生自然入题,教学效果极好。有学生提出来“:老师,你写错一个字,应该‘唤醒’而不是‘叫醒’。”吉老师说:“你真仔细,很能发现问题。不过,我觉得‘叫醒’这个词用在这里也是挺通顺的,未尝不可啊!”学生不认同,并说明理由。吉老师点点头:“听大家这样一说,我也觉得用‘唤醒’好。我赶紧修改过来吧,大家都看这个‘叫’太闹太吵了。”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课堂辩论;思维;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69-01

【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钓鱼的启示》一文的学习目标要求非常明确: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从作者钓鱼启示中受到教育。在具体施教时,教师往往将该不该放生鲈鱼当成学习重点,并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或者辩论活动。

师:你认为这条鲈鱼该不该放呢?要从你对这件事的理解考虑,不要管课文作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生1:我认为不该放,因为“我”钓了很长时间才钓到这条大鱼,真的很不容易。

生2:我认为应该放,因为如果“我”不放了这条鲈鱼,就违反了相关规定,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生3:我认为放掉鲈鱼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何必要这样斤斤计较呢?不放这条鱼并不会给谁造成什么损失和不良影响。

师:从情感上讲,不放是说得过去的;从法理上讲,放了才是最合理的做法。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情感与法理的平衡呢?

生1:我认为差两个小时算不上什么大误差,这两个小时也不会让这条鲈鱼长得更大一些。即使选择不放,也不能算是违反什么规定,可以理解为灵活运用,小事一桩。

生2:法规就是法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差两个小时不算违法,这是强词夺理。俗话说“从小偷针,到大偷牛”。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

……

师:放还是不放,每一个人站在不同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自然产生不同的看法。作者从钓鱼过程中获得的启示,正是对该不该放鲈鱼这件事形成的。如果我们认同作者的观点,放生鲈鱼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案例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该不该放生鲈鱼”展开辩论,这个教学设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教师一味地强调“该不该放”这个辩题,给予学生的选择只有两个,难免让学生的思维陷入狭隘中。

首先,课堂辩论设计目的太过单一,只为讨论“鲈鱼到底该不该放”这一个问题。课堂辩论是重要学习形式,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体验。“该不该放生鲈鱼”这个问题究竟有没有辩论的价值,这是教师不曾认真考虑的。学生选择正方观点,赞同放生,其理由大多出自文本,学生自己找不到其他的论据,这当然是教师引导不够造成的;持反方观点,学生能够从情感角度展开,或者是对相关法规执行角度考虑,有一些创新意识,但教师的引导又将学生学习认知进一步固化了。从辩论结果来看,学生从辩论中获得的学习认知相当有限,说明课堂辩论设计存在偏差。

其次,课堂辩论不能固化学生认知。教师让学生不考虑文本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不同观点。最后,教师却以文本为标准对学生的个性观点给予否定,这让很多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感到失望。课堂辩论双方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展开辩论,教师应该保持中立,不能偏向任何一方。教师人为设定思维单一方向,等于给课堂辩论划出框框,大大削弱了辩论的价值。既然是辩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多角度思维,让学生搜集有力论据材料支撑观点,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这些方面都被忽视了,只看重辩论结果,这样辩论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其三,课堂辩论属于语文综合学习,不可忽视语用学习。教师发动辩论,目的是让学生启动学习思维,形成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建立多元的学习认知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就事论事,没有渗透语用学习意识,造成学生学习思维受到限制。如,有学生认为,作者费劲钓到这样大的鲈鱼真是不容易。在这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应该明确,辩论只是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才是重点。其实,辩论不应该有什么输赢意识,而是要让所有的⒂胝叨寄芄换竦盟枷氲南蠢瘛⑷现的提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篇12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情境,发展想象;创设情境,训练语言等等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发展想象,训练语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巧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创设情境“贵在得法”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有些课文中,描写一些奇特景象所用的词句比较难理解,这时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解决。如《海上日出》一文中,描写太阳上升“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一句,不借助录像片,学生是很难想象的。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都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一句,“浸”的使用较难理解,在此时打出灯片或播放这一段的录像片,观察着画面,学生恍然大悟,了然于胸。

二、体会成功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正如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教师要关注学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有时候一个词语或句子、故事的理解在小学生的眼里、心里、嘴里所看到的、想到的、说出的,常常富有灵性,充满哲理,教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得不感叹孩童的天真与无邪,纯洁与烂漫。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同时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喜悦的平台,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差生(潜能生、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小组成员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他们通过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学生品尝到的成功喜悦溢于言表。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13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示

教学是一种艺术,提示更是一种艺术。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面对课堂的练习题和老师的提问,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点拨和引导,这就是提示。通过提示,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避免浪费时间,使学生很快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少走弯路。然而,提示并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获得学习结果。什么样的提示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关键问题。提示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充分地研究和思维,最终目的是,学生既能获得问题的结果,又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因此,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提示是讲究艺术的。

一、 历史课堂教学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 提示要有一个“度”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一些困难,教师不能无限“慷慨”地提示,要有一个程度上的把握。首先,要注意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提示不能过于直白,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答案马上就出现了。当然,也不能提示得模糊不清,学生听了后仍然是摸不着头绪,这种提示对学生的思考根本不起作用。其次,提示要结合实际教学问题,注意提示的层次性。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是容易的,那么教师的提示就应该含蓄一些,以利于学生的思考;有些教学的思维能有一个跳跃,支撑学生能够思考下去。如果一次性的提示无法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教师应该给予再次提示,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顺利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说,要根据实际教学问题给予不同的提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尺度。

2.提示应面向大多数学生

教师针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提示时,要考虑面向大多数学生。基础教育新课程中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关照可能无法面面俱到,但起码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受到有效的教育。在教学提示之前,教师应该考虑留给学生的思考题就是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所做的提示也要关注一般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极好的学生和极差的学生可以给予个别指导。

二、 几种常见的提示

1. 按照提示的程度,可分为明示和暗示。

所谓明示,是指比较明确地向学生指出正确的思维方向,有时还可以是一些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明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很清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对于明示,教师稍加明确就可以给出学生直接的答案,要是教师控制得太死,就起不到对学生启发思维的作用。因此,向学生“明示”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

(1)要在针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教学内容,经过学生的思考后仍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才用“明示”;

(2)为学生多提出几条可供选择的思路,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去比较和选择,为学生提供思考的余地和机会;

(3)教师提示的语言要简洁、概括,让学生既可以理解,又能体会出“味”来,这无疑是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暗示,是相对于明示而言的,它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作必要的提示,给学生含蓄的、隐蔽一些的思维方向,从而使学生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用暗示的情况多一些。同时顷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一些。通常有两种暗示的方式:(1)言此意彼。说“此”的目的是想告诉“彼”,表面上是说这个问题,实际上却是为了引出另一个意思。这种方式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给予必要指导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积极地思考。(2)言小意大。说的是“小”事,但从中可悟出“大”意来。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小事时应考虑其典型性,要保证能够激起学生的联想。

不管运用哪一种方式,都要紧扣历史课堂教学教学的要求,目的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而不是故弄玄虚,反倒让学生迷惑了。

2. 按照提示的对象,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提示和面向个别学生的提示。

面向全体学生所作的提示,强调提示要照顾到课堂上学习一般水平的大多数学生。对于他们通过稍微的思考就能够得出答案的问题,就不需要提示了,而且也不必要;对于他们认真思考后虽有所认识但仍较模糊的问题就应当作适当的提示,但提示的清晰度也要有所把握,要能够保证提示后让学生有了思维的方向,同时又需要继续探索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面向个别学生提示,是指针对被提示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给予特别的对待。每个班组中都会有一部分学习水平好的学生和学习水平差的学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提示就不能完全按照对一般学习水平的学生那样,实行“一刀切”,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差别地对待。对待学习一般的学生,首先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思考,要让这些学生知道,他们没有被课堂遗弃。如果学生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就可以提示得含蓄一些,激发他独立思想;如果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那就要提示得清晰一些,以便引导他走向正确的思维道路。然而对这些个别学生的提示又不能占用太多的历史课堂教学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必要的提示。如,在针对这样的学生提问时,趁这个机会,教师就可以进行个别提示了;另外,在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对看起来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性的引导。

三、 面对历史课堂教学提示艺术,教师应该怎样做

1. 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上述提到的几种不同程度的提示,要求适合于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在运用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千差万别,基础教育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提示,是要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掌握教学内容,因此在顾及一般学习水平学生的同时,更要关注特殊生――极好生和极差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课堂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一点一滴的教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对他们每一个人的特点都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2. 必须把握好提示的时机

提示要选择好最佳时机,只有选择好提示的时机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选择不当,在不当提示时提示,那么,尽管教师的意图是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可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本来他们在认真思考后才获得的结论,现在却毫不费力地得到了,这就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在应该提示时没有提示,又无法使学生获得解决困难问题的答案。提示最佳时期的选择应该是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教师适当地加以提示,在这种情况下提示所起的启发作用将是十分巨大的。一般来说对于特别难的问题和特别简单的问题是不需要提示的,因为特别难的问题证明是不需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对于特别简单的问题,学生稍加思考就可以得出答案,教师当然也就不用提示了。只有既需要教师的点拨,又可以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的问题才需要提示。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选择好时机了。对于有些比较难于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前给予一定的提示,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思路上的把握,不至于一点头绪也没有,而能够按照老师提供的方向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相对来说容易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进行一些独立的思考,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加以提示,学生会感到茅塞顿开,使学生体验到了思维的过程,成功的喜悦;还有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开始时教师不急于提示,完全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理解后,教师稍作指引,从而使学生马上解决了问题。这样,根据需要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适时的提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他们都上柳宗元的《江雪》,都提出同样的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翁为什么在钓鱼?”学生说是老翁家穷,老翁与家里人吵架出来散心等。一位教师不去引导提示只能以无策面对无奈,真是“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另一位老师又反问学生一句:“老翁真的在钓鱼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达到理解“钓者之意不在鱼,在乎自身对政治仕途的感怀”,进一步理解是作者自己心意的抒发,是中国文人官文化的一种体现。

后一位教师真是“诠然妙释,化冰见水”。看起来他只是用了一句反问,却提示得如此巧妙,导致了与前一位教师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其实是教师自身底蕴的展现和细究研磨的结果。首先当这位教师意识到学生无法得出“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在钓鱼”的原因时,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同时充分地考虑到“老翁真的在钓鱼吗”这句话能否让大多数学生所理解,能否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学生的反应中,我们知道该教师的提示是非常成功的,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了教学内容,又经历了思维的过程,锻炼了思维的能力。提示的重点不应放在指示学生尽快地去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上面,而应放在启发性的思维途径以及如何思考的方法上面。

综上所述,提示艺术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绽放出火花。教学实践证明,历史课堂教学中提示的艺术对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装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示不仅会使学生解决了当时的学习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和思考。教师应深入研究提示的艺术性,使提示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书目:1、笪佐领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

2、赵亚夫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

3、韩波 主编《新课程•新教材导航学历史》

4、杨桂芳《试论问题设计规范策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14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29课《钓鱼的启示》。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 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确定为: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就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地在说教在传授,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组织教学。

因为是抽签借班上课,第一次见学生。我先话家常式地让学生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敢问敢答,不怕问错答错”,消除学生的顾忌和紧张,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导入。

采用师生互背“名言”形式,既让学生明白语言积累的重要,又在学生取得成功体验得到激励性评价,情绪高涨之时出示投影,赠送给学生一段“名言”,也就是文章的难句、中心句。然后让学生聚焦中心句并针对中心句质疑问难,从而激发出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学习新课文,去主动探究答案的热情。

3、新授——研读课文。

①听读课文录音,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 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我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创设情景,让学生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的双重目的。“启示”部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正反两面帮助学生领悟含义,突破难点。

4、总结。

全文学完后,以自写“名言”的形式交流读书感受,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并充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又进行了书面表达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