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同学客观的数学实际的基础之上的。二年级同学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组织同学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同学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同学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实际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同学了解乘法发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局部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事实,让同学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只有赋予笼统概念一实际含义,并发挥同学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基础,通过同学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一起体”,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同学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同学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各个2”,让同学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同学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在应用中培养同学的乘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同学的数学意识,让同学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同学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同学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同学不时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课末,让同学到生活正寻找乘法现象时,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乘法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教学这节课时,我也感觉有两点困惑:一是由于是同学首次接触乘法算式,在读写乘法算式时,有不少同学很不习惯,出现了一些错误,比方“23”写成“2+3”,“4个3”写成乘法时成了“43”等等;二是同学对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含义上不很清楚,如“4个2”写成“42”后,对乘法算式中“4”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达不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上两个问题,但顾虑到同学首次学习乘法概念,过分进行笼统强化恐不利于二年级同学有效学习,因此陷入两难境地,但最终我还是没有笼统概括和形式上的强化。关于这样的做法到底如何,还请专家同行指正。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

这节课上得不很理想、原因主要有两点:

1、算术本身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

2、我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主要的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方法上。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设计过于传统、本节课的初衷是在运动会的情景中,通过解决运动会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估算和连乘、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走入了传统教学的误区——以做大量练习题为基础,灌输给学生知识、导致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做题的方法,没有到达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并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我的'心态出现了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想不明白,试图自己帮助学生解决所有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一不小心就走如了自己最痛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距�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务必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3

《四边形》一课是一节关于图形知识的课,同时这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理解、巩固并且应用新概念,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2、引导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认图形,产生疑问,再通过观察抽象概念,通过区分比较巩固概念,在校园中、在生活中寻找四边形,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概念。

3、重视动手操作。四边形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探索究竟怎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同时又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在田字本上画一个四边形,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四边形,接着他们根据自己创造的四边形就逐步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点。再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4、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在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让每个四人小组给他们自己剪的四边形分分类。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说的能力和听的能力,一举多得。

5、在活动中进行了注意安全和保持卫生的思想教育。在学生剪一剪的活动中通过温馨小提示告诉学生活动的同时要注意安全,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让学生给图形分类时只强调了用边或角做标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有些学生更有创意的想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进行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决定以小红参加冬游活动的情境创设,使每一位学生也溶入其中,创设了——“衣服搭配——早餐搭配——数字搭配一系列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每一项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地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搭配的规律和方法,在反馈交流中比较得出搭配的过程中怎样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探究开拓的意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间出现的错误信息,没有充分展开,造成很多的生成资源被浪费;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影响了探讨的深度;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等。<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5

一、对试卷的认识:

本次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试题的难度上,整体偏难,基本题、中等题、拓展题三种试题分数比大致为:6:2.5:1.5。命题综合性较强。

2、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基础知识覆盖面很大,突出教材重点。

3、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知识覆盖面力求宽泛。

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考查了本册教材的数学概念、数学计算,时间、长度单位及周长,解决问题等,可以说是点多面广。

4、注意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索取题材,使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如:老师带领学生出游等解决问题中都是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这样把原来似乎生硬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活化了解题情境。

5、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填空、划船等。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考试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本次试卷的分析,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功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从试卷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通的能力教差,不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对时、分、秒等时间概念掌握不到位,似是而非,运用不够熟练。

2、审题时对关键字的把握不准确,说到底还是学习能力的问题。

3、面对没有做过的题,不敢尝试,主动探索的能力差。

4、少部分学生计算错误率较高。

三、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1、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比较扎实,基础题型训练较好。教师比较重视的一些问题,得分率较高。

2、平时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题型训练。

3、平时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有一定的运用能力。

4、教学中能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5、教师教学中对教材有宏观的把握,能注意各领域知识的融合。

6、平时对有些知识点训练不到位,导致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对解题规范性训练不足,造成有些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7、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不足,审题能力训练不够。

8、期中考试没有复习,知识点不到位,影响考试效果。对学生答题规范性训练不到位。

9、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够,站的高度不够。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一)立足教材,落实“三基”

要特别注意知识方法过程教学,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被想到的过程,要敢于、勇于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展现自己的思维,让学生了解感悟教师的求解过程的思路方法,避免教师一说就对、一猜就准、一看就会,只给学生现成结论局面的出现。

(二)注重过程,培养能力

教学中,要将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活动来进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方法能力的迁移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1、重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如,对同一个或同一类数学问题赋予不同的数学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用相同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

2、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熟悉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逻辑语言、图形语言和数表,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表述数学问题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较强阅读理解能力、熟练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反映在答卷上,才能取得较客观的较好的数学成绩。

3、重视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在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联想解题,就是根据题意展开联想,从自己的知识仓库中找到与题目接近或很相似的原理、方法或结论,变通使用这些知识,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变式训练,提高素养

教学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善于将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养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缜密性和创新性。对例题、习题、练习题、复习题等,不能就题做题,要以题论法,以题为载体,阐述试题的条件加强、条件弱化、结论开放、变换结论、多种解法、与其他试题的联系与区别、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将试题的知识价值、教育价值一一解剖,达到“做一题,会一片,懂一法,长一智”。

(四)开发教材,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常常谈教学基本功,也往往提到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以及板书、情感、教态等。其实,最关键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准确不准确、深刻不深刻。

联系实际,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似真发展,还原知识的生长过程,

民主教学,促进教材动态生成。改编习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展教材,促进课程资源有效开发。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6

分数,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学生感觉到的是陌生,不太理解。所以我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产生分数,体会到只有平均分了,才能产生分数,并且理解分数各部分的意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旅游分东西。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

(2)把2瓶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瓶?

师:我们分东西时要做到公平、公正,那要怎么分呢?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里我们叫“平均分”。

生:苹果每人分得2个(可以用“数字2”表示)

水每人分得1瓶(可以用“数字1”表示)

(3)现在只有1块蛋糕,也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感受: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同样一张正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都是把同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所以都能用1/4来表示。

(一)认识1/2。

认识了月饼的1/2,你知道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并把它的1/2用阴影表示出来。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

(二)认识1/4。

师:1/4大家都会写了,那在正方形纸上要表示出它的1/4,你会吗?

师:拿出我们桌上的蓝色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4涂上阴影。(阴影部分要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4、练习层次分明。

设计练习时,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先从刚学的知识入手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什么是平均分,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分母其实是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的分子是取的份数。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每个分数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7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 归纳法,练习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 学习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 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优点:

1、复习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做好铺垫,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去学习,理解更容易接受。

2、小组合作效果好,学生对算理理解到位。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140(本),再用14×2=28(本),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140+28=168(本)或14×12=168(本)。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

不足之处:

1、列竖式计算中,有易错点没有突破。

在列竖式计算中,出现了个位和个位相乘,十位和十位乘的现象,说明对竖式的算理理解不够透彻,对计算方法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对于老师的提问与十位相乘的积的末位数字要与十位对齐,并且末尾的0不用写的原因说不清楚,表达不出来。也说明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没有突破。

2、时间把握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完成。

由于突发状况的发生,错误题的纠正,和学生说算理不清楚再加以练习等等,使得前面时间用的较多,导致后面练习没有跟上,学生对竖式计算没有形成熟练的技巧。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9

这一课的教材内容是基于上学期中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部分只是先是分为两种情形进行教学的,一种是百位能被整除的,让学生列竖式,一起研究计算方法,因为有两位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经验,所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老师在一旁引导。让学生明白

(1)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2)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3)运算顺序从高位依次往下算。

(4)在算每一位时,余下来的数要与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算。

同时,在教学的时候,也提醒学生为了提醒计算的正确率可以运用乘法来检验。

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①表内简单的除法口算出现错误。

②横式中忘记写答案。

③余数大于除数的。

采取措施:让学生复习表内口诀、多练习、多说计算方法、积极用乘法进行检验,逐步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从校园场景找图形,以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走进课堂,每位孩子一开课都很投入,并且对本节内容兴趣盎然,,联系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们孩子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感知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每位孩子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通过找图形学会了观察的方法——按顺序观察。

孩子找出生活中的四边形,孩子找到的不是长方形就是四边形,与同桌说说对四边形的认识,多数孩子的认识很片面,课件出示不同的四边形,孩子想不到有那么多不同形状的四边形,这就引出了“学是为了需要学”,所以“老师的教是为了需要教”从而引出四边形的`特点,同时通过总结四边形的特点,培养了孩子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标准把图形分类,进一步把握四边形的个性与共性,特别是长方形与正方形根据特征归为一类,理解了:对边相等、四个直角,为以后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学习打基础;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归为一类,梯形为一类,说明孩子不会说,可是已经观察到了对边平行且相等,为下节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让孩子们再次找生活中的图形,孩子们对四边形的理解又多一层,很正确的找出了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并体会到数学把生活妆扮的多姿多彩。 本节不足之处:个别孩子理解了四边形,但画不出四边形也不能给四边形分类。课前测试根据孩子们的学情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是很高。根据孩子的情况诱导孩子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为孩子的后续学习打基础。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1

《淘气的猴子》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整节课我都以小猴子的故事贯穿始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由故事“几只淘气的猴子相约去果园摘桃子,结果由于贪玩耽误了时间,到了桃园发现桃子都被人摘完了。”导入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这一数学规律,然后我又创设了淘气的小猴子不会做家庭作业请求小朋友的帮助这一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探索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由0的除法并能正确计算。

在突破“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这一难点时,我采取了“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对错例进行及时纠正)——巩固练习”这一流程,首先我让学生结合“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数学规律,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算法,以同龄人的思维帮助彼此加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计算方法,并强调:在计算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对于错例,我在黑板上板出过程,然后将正确答案也板出,先让学生估算商是几位数,然后将两个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教师着重强调0的占位作用,绝对不可以漏写。最后出几道同一类型的题进行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整节课下来,学生对于“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这一难点掌握的还是很不错的,并且大部分学生还能很好的用简便竖式来计算。不足之处在于:在讲“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时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有点紧张,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有很多同学在做题前没能进行很好的估算,一拿到题马上就列竖式进行计算,估算意识不强,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估算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2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在教学中教我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 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