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反思优秀17篇
教学《搭石》一课时,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便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搭石教学反思 1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识字教学,集中和分散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先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学文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进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ABCC形式的词语,借此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这种形式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通过学生体验走搭石的节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在学习“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图片来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达到了感性理解和个性思维的统一,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 “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地,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 2
课上完了,现作一点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搭石》教学反思 3
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即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
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
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
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并体会到小山村的那种淳朴的美,那种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
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小练笔”临时改成了课后练习,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搭石教学反思 4
王崧舟老师以前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跨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因此,我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引领走进文本——随风潜入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课堂伊始,我透过出示画面,感情导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刘章爷爷生活的那个小山村,走近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搭石。而后一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课本,我的一句“如果没有搭石,村里的人们又是怎样过河?”的追问,孩子们对“人们……就务必脱鞋挽裤。”有了更深地体会,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对搭石淡淡的了解,多了对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们对课文美美地品读下去,这一切,都进行得如春风潜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本——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紧紧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轻人走搭石”三幅画面,将读懂词句、体验画面、感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齐,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乡的人们心中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如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透过“我们是在走什么?”“不留意会掉进水里”等情景渲染,让学生采用合作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后面的……”来体验朗读的协调有序,进而感悟人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然后,我又改课文为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更是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完美的画面呈此刻大家面前。
对于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样走搭石的资料,我则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词语会让你心头轻轻一颤”的引导方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抓住“伏”和“理所当然”。从“伏”的品词到“理所当然”的过渡,又由请学生上台做“伏”的动作,说说要不要老人千恩万谢到达自然和谐的统一。我像链子般地将文中的语言点串到了一齐,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用心地体会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帮忙的老人曾在年轻时理所当然地帮过别的老人,而帮忙他人的年轻人也会在自己年老时理所当然地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忙。”不仅仅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理所当然”这个词语,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对学生尊敬老人,学会将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样的引导方法,又丝毫不会冲淡我们语文课中宝贵的语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本——功到自然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此刻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就应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在创设了必须的情境后,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而且借助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如最后一环节的写话训练,在感悟了三块资料描述不同的对象走搭石的情景后,学生在头脑中已透过想象储存了很多关于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我便引导学生透过朗读激活画面,再引导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还有不同的人来走搭石,还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去说去写,学生的想象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说内心的话表内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教学反思 5
《搭石》这篇文章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文中诗一般流畅的语言,乡亲们水一般清澄的心灵,都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在上课初始,我就想把学生带进文中那个诗情画意的氛围,所以我用了作者另外一首描绘家乡美景的小诗《湖光》导入,在我的配乐朗读中,带着学生进入一个与他们平常所接触的城市完全不同”世外桃源“。从学生们的表情上,虽似懂非懂,”小溪“、”水库“、”渔船“等意象已经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美。这样也激发了他们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
《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 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英语教学反思案例历史教学反思《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反思 6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重的文章,它通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相互忍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表现了人们纯朴、勤奋、老幼相敬的难得品格和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故乡事无穷而深刻的缅怀之情。
本堂课我注重朗读、速读。通过一次次地朗读、速读,让同学们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1.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当然,教学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这次教学中存在着几点遗憾:
1.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小组读的方式有些单一,以致于学生积极性不高;
3.讨论时间过长,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
《搭石》教学反思 7
本次上的是苏教版四年级音乐课《丰收之歌》,我仔细分析了大纲,这堂课的要求是完全融入了听、唱、跳、奏、演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我从中选择了“跳”这项教学重点,让学生很好的体验和感受这种丰收的喜悦情绪,通过集体舞的学习培养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
课前做了一系列的准备,熟悉四年级学生现有的水平以及上音乐课的状态,课上能够按照我的教学思路沉着进行,学生表现的也很认真很积极,学习集体舞的热情高涨,而且同学们完全放的开争先恐后上台表演,达到本堂课的高潮。总的来讲,这堂课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自己对这堂课仍然需要深度反思,因为赛课的心情和平时上课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很好的放松融入到学生中去,没有能全面的关注到学生的表现,这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多动脑,多思考,尽快能在音乐课堂上游刃有余。
搭石教学反思 8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这次拉练似的赛课,时间短,准备不够充分,但让我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从初步感知搭石给你的印象到抓住每个尽显人性美的片段的品读,最后再让学生谈搭石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搭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引领学生逐渐认识作者心中的搭石
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本次赛课,课前并没有与学生见面,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局限性较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仿写”,时间没有给充分,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在时间上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 9
我执教《搭石》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回顾本课,自始自终我的教学宗旨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一、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
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各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文,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极有意义。
三、以风景统领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文字简洁易懂,但期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什么是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老人及时调整搭石“这四块内容构勒成四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等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及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的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是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四、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
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下心思索,感到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中语言表达不是十分自然。
2、教学技巧有些拙劣。
3、由于心中装着教案,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些走过程。
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展示的机会,以上反思仅是我个人的拙见,希望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搭石》教学反思 10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述了农村生活中十分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经过细节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完美思想。
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的整体入手,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按照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我以风景一词切入,将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风景中,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主线展开教学,经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指导,想象画面,适时的语言渲染等语文训练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道特殊的风景,感悟浓浓的家情之美。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供给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经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经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完美的画面呈此刻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三)、以想象美拓展课文
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一亮点,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还有那些人会来走搭石,人们又是怎样做的,并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假如是残疾人来走搭石,必须会有人扶他过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是背着重重的行李的人来走搭石,村里人必须会帮他背行李过河。人们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回顾这短短的四十分钟,虽然有如此多惊喜,但也留下遗憾,如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读的形式还能够更灵活。我想我会咀嚼着这份缺憾,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教学的艺术。
《搭石》语文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教师专有的阵地,教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那里施展自我才能。《搭石》上完后,能够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进取性十分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进取性。我要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中写感受,发表自我的见解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我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课文最终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这句话怎样理解?说真的,这句话含义很深� 因为文章语言表面比较易明,但内涵隐晦,作为教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可是弯来,何况是四年级的的小学生?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终有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安排在课文的最终,作者是不是要用来点明中心呢?而课文的中心就是要赞扬乡亲们,那赞美搭石就是赞美了乡亲们。”另一位同学之后回答:“这句话表面是写搭石静静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实际上就是写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同学在学习时,碰到问题能去动脑筋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一样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经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
是值得欣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此刻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当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仅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搭石教学反思 12
《搭石》本节课因为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强说、写的训练,设计了通过老师的朗读,你想到了那些动人的情景,谁能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你感受到了美?你又做了哪些事,让别人感受到了美?把你感受到的美写下来。进行说写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与表达。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总结全文,提示写法时,揭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涵美,生活处处是文章。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写一写你身边的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认识关联词和中心句的作用,谈体会谈感受。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搭石教学反思 13
我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紧紧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轻人走搭石”三幅画面,将读懂词句、体验画面、感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乡的人们心中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如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通过“我们是在走什么?”“不小心会掉进水里”等情景渲染,让学生采用合作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后面的……”来体验朗读的协调有序,进而感悟人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然后,我又改课文为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更是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
对于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样走搭石的内容,我则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词语会让你心头轻轻一颤”的引导方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抓住“伏”和“理所当然”。从“伏”的品词到“理所当然”的过渡,又由请学生上台做“伏”的动作,说说要不要老人千恩万谢达到自然和谐的统一。我像链子般地将文中的语言点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用心地体会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帮助的老人曾在年轻时理所当然地帮过别的老人,而帮助他人的年轻人也会在自己年老时理所当然地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助。”不仅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理所当然”这个词语,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对学生尊敬老人,学会将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样的引导方法,又丝毫不会冲淡我们语文课中宝贵的语文味。
搭石教学反思 14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大山里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为了让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感染学生的心,我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的处理,用以激发学生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愿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由艺术家罗丹的名言导入,告诉学生生活中只要用心去看一定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创设美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把学生带进教材。
二、预习交流环节是按照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正常交流的。让学生小声快读课文回顾预习内容后,从生字词、作者、主要内容和什么是搭石这几个方面进行汇报。
三、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从而引出“但凡称得上风景的多是具有美感的景观,那么搭石这道风景又美在哪里呢?让学生默读第2-5自然段,画出能感受到美的句子,谈谈体会”这一主线问题,让学生读书、批画和谈体会。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如谦让美、敬老美、自然美……学生们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通过准备这堂课,我知道老师在课堂上应起主导作用,老师设计的提问和评价语不能过多过碎,应点拨引导学生多交流,老师应该和学生平等对话。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学生在汇报主要内容时,其实应把两个学生的汇报结合在一起才是最完整的,而老师对这一问题很模糊,以后还应认真研读教材。
3.主线问题应是一个问题群,而不应该忽略对文本表达形式、语言技巧的把握。
4.没有“点睛”。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本课的点睛之笔,而因为时间问题我没有出示,很可惜。
5.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畅所欲言,表达不够流畅,我想可能与我的情感和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有关,以后教学中还得弥补这几方面的不足。
6.在词句教学时,我只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意思,还应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搭石教学反思 15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重的文章,它通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互相忍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表现了人们纯朴、勤奋、老幼相敬的难得品格和同心专心为别人着想的优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人、故土事无穷而深化的缅怀之情。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实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反思如下:
1、设疑:投石问路。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围绕“路”展开交流:你见过哪些路,行走在上面会是什么感觉呢?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累,有的谈现代高速公路,有的谈高铁,有的谈上山小路,有的谈田间村路……看着激情澎湃的同学们,我随即在黑板上版画了一条羊肠小路,接着版画村庄和田间,话锋一转:假设连下几场大雨,雨水积存假设刚没过脚踝,人们会怎样做呢?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并说出能否实现的理由。这样一做年代感一下子没有了间隔 ,为孩子们感受当时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2、引读:感受乡情。
首先聚焦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摇摇摆晃走在搭石上的快乐心情,并读出哒哒哒的音律美!尽管有点险,但是人们却奏响了一曲幸福的民间舞曲。其次,让学生潜心读书,考虑并标画相关语句:搭石路上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学生边读边标画并写下感受,老人修复搭石的场景,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场景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熏陶与感染着他们幼小的。心灵,相信将来的他们也一定会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表达,让我们拿起笔模拟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让你感动的瞬间。此环节,让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学着去观察,去感动,去享受生活的美妙。交流发现,孩子们生活中感动的人和场景真不少,有的短短十几分钟能写下300字的短文,我由衷地为孩子们点赞!
此文教完感觉挺幸福的,因为像是回到了童年,过了一把瘾!虽然年代离孩子较远,但是我的版画一目了然,我设计的问题不拖泥带水直接让孩子们聚焦细节描写,所以课上孩子们思维活泼,写话时灵动的笔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搭石》教学反思 16
很� 在这次打磨中我们学会了用事实说话,用理论导行,反反复复的制定教学目标、一次次地写教学设计、一次次地试课、一遍遍地修改……在一次次地研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智慧碰撞,而我就在这一次次的研讨交流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经历了七八个不眠的夜晚,终于如释重负了,回顾走过的磨课之路,迷茫与顿悟交织,心中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我们这个团结向上的团队,想说的话真的很多很多……最想说的是:“磨课”让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一、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专家的引领下,知道“转身”是必须的,怎么转心里也模模糊糊知道一点,可是真的要落实到行动上,真的有点茫然。走惯了“情感线路”一下子真的无所适从了。反反复复,修修改改,放不下这个,丢不下那个,找不准教学中心点,思路一直在繁琐中徘徊。在群组成员的帮助下,我明白了教学一篇课文,先不要忙着怎么设计教学环节,而是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白了语文教学教的是课程,课文只是为课程服务的一个个例子。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做到三者结合:一是吃透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二是认真熟悉并解读教材;三是要考虑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制定出的学习目标要小而实,具有可操作性。
二、学习预设的自我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认读“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2、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体会乡亲们纯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体会搭石蕴含的美,从中受到熏陶。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学习留心观察,一边想一边写,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印象深刻的场景。
本节课,我觉得预设的教学目标中第2、3、4个目标基本实现了。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学生们想得很美,很丰富,好多内容非常符合实际,大大超越了我的预想。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走搭石的人们有说有笑。”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哼着小曲。”还有的说:“我看到干完活得人们下工走在搭石上,嘻嘻笑笑的还说:“今晚上到我家喝酒。”读的目标也完成的较好,学生们入情入境地朗读,很是用心用情。写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用上几个动作,写两三句就可以。学生们用上了“伏、拍了拍、抬、扶、拉、走……”等动词,还有好多学生用上了课文里的句子,活学活用。
第一个目标中“协调有序”理解不到位。
(二)教学流程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共分五个流程:直接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6分钟)深入理解搭石之美;(18分钟)习作练习;(10分钟)总结全文回顾方法。(3分钟)回顾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用时还算合理吧,理解搭石之美和习作练习用时最多,一个是为了完成读的训练目标,一个是为了完成写的训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这一环节用时也比较多。这三个环节都注重了方法的引领,教给学生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不管效果如何,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很明显的。
三、教学调整
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回顾自己的课堂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教学节奏有点拖沓,以致浪费了时间;好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举手好几次,特别是前两排的学生,因为我走到了学生中间,忽视了这些学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今后应该注意,关注这些老师视线盲区里的学生。对课文的教学流程设计,缺少了质疑环节,当初考虑的是这篇文章,文字质朴,平实,没有艰涩难读的词语句子,疏忽了这一环节,关键不在于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关键是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质疑习惯和质疑的能力。
《搭石》教学反思 17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课上我经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后,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我充分利用本校现有条件,设置的一系列幻灯片,引来了学生的啧啧称赞,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我要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中写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正体现了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理念,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这句话含义很深� 因为文章语言表面比较易明,但内涵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四年级的的小学生?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有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是不是要用来点明中心呢?而课文的中心就是要赞扬乡亲们,那赞美搭石就是赞美了乡亲们。”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表面是写搭石静静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实际上就是写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同学在学习时,碰到问题能去动脑筋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